分析老舍《茶馆》戏剧结构

合集下载

《茶馆》全文分析

《茶馆》全文分析

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 (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汉剧 (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 黄梅戏(浙江)等 (6)演出不同: 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等
剧情(背景)介绍
第一幕时间是1898年初秋,正是戊戌变法刚刚失 败,谭嗣同被问斩后不久.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 们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那一年 政治黑暗,国弱民贫,洋人势力越来越大,洋 货源源而来,农村破产,卖儿卖女。有些知识分子 想变法改良,有些想办实业,富国裕民。可统治阶 级中的顽固派不肯改良,把维新派头脑杀了几个 ……顽固派得势后,连太监也想娶老婆,乡下依然 卖儿卖女,特务更厉害,随便抓人问罪……
王利发的形象特点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 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 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 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 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 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 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 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 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他的悲剧, 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 和特征
2、剧本刻画人物推进剧情和表达思想的手 段有:
(1)舞台说明:
包括人物表、舞台美术、环境、 音响、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 的姿态、动作、表情、心理活 动等。 (2)人物的对白和唱词: 包括独白、旁白、对白。是剧本的主要组成 部分,其任务是展开情节、提示人物性格、表 现主题思想。
(3)结构形式:
分幕分场。幕是大单位, 场是小单位
3、戏剧分类:

老舍 茶馆 赏析

老舍 茶馆 赏析
如: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圆滑得体、机敏善 辩,与各种人物应酬从容自如,非常符合一个 茶馆掌柜的身份。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 带有侠气,并且毫不忌讳他对现实的不满,表 现了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的思 想性格。
• 2、精彩的潜台词,是老舍戏剧语言的又一 突出特点。最后一句话“将!你完啦!” 更是一语双关的潜台词,它点明了一个时 代的终结。
• “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也不十 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 物是经常下茶馆的,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 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 会的变迁,不就侧面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 么?”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
一个小茶馆就是一个大社会。






茶馆简介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 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 裕泰茶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 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 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 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从动荡、黑暗和罪恶。
品市井言语 观人物百态
王利发形象分析(语言与个性)
• <1>对难民:
• “别耽误功夫!我自己还顾不了自己呢! • 强硬、冷漠
• <2>对巡警、大兵:
• “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 • 奉承巴结、讨好、委曲求全,明知是敲诈,还赔着笑脸不得罪他们 • 反映的性格:胆小怕事,圆滑自私
话 剧:
《残雾》《张自忠》《归去来兮》等九部。(1939 年至1943年间,独立完成或与人合著的剧本)《龙须 沟》《方珍珠》《茶馆》 (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 馆》,代表了老舍先生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_茶馆_的结构艺术(1)

_茶馆_的结构艺术(1)

_茶馆_的结构艺术(1).txt女人谨记:一定要吃好玩好睡好喝好。

一旦累死了,就别的女人花咱的钱,住咱的房,睡咱的老公,泡咱的男朋友,还打咱的娃。

《茶.馆》的结构艺术关德富《茶馆》用三幕戏表现了三个时代的历史进程,而且时间跨度是半个世纪。

作者所以采取这样的结构形式,其深刻的用意在于,把剧本的主题深扎在历史演变的土壤中,使之具有更加坚实的生活基础。

当然,艺术创造不是在重复历史,而是着眼于对读者或观众的形象感受。

接连表现三个历史时代,不仅强化了读者和观众对旧的时代的印象,而且用形象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与此同时,《茶馆》在空间处理上,显然是追求着史诗般的历史画面。

虽然作者自己说“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当他“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老舍论创作》173页)的时候}在茶馆这个小小的政洽舞台上却出现了许许多多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人物。

并且彼此冲突构成富于戏剧性的场面,不仅使我们看见了当时下层社会的各个角落,而且总览了全局,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幅开阔的历史生活的风俗画。

表现这样广阔的历史画面,如果寻求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结构方法,那显然是困难的。

正如老舍自己所说,“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个中心故事”,因此必须开拓新的结构途径。

一位在西欧看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西方评论家说:“从形式上看石《茶馆》似乎更接近西方戏剧。

,,(《文艺研究》一九八一年第一期)的确,《茶馆》在形式上不同于一般的中国戏剧。

中国古代戏曲叫传奇,顾书思义,对戏剧的故事性要求是很严格的,很少有故事性不强的作品。

这是中国戏剧处理情节的一种典型化的方法。

在西方,情况就不同了,除了有象莎士比亚那样的戏剧,基本上围绕着一个中心故事展开情节,故事性不强,没有中心事件的戏剧作品是为数不少的,许多戏剧大师,如契诃夫、布莱希特、高尔基都写过这样的作品。

《茶馆》艺术魅力分析

《茶馆》艺术魅力分析

《茶馆》艺术魅力分析老舍说过“我向来不跟着别人跑......砌墙之砖,都平平正正,而无独立之美,我不愿摹仿别人,而失去自己的长处”。

纵观老舍的剧作,每一出都有其独到之处,而《茶馆》则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创作的富有独立之美的扛鼎之作。

一、《茶馆》的艺术魅力首先表现在它构思上的独具匠心。

《茶馆》是一出三幕话剧,三幕戏写了三个时代。

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第二幕:军阀混战后的民国初年;第三幕: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

这三个时代是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个重要时期。

剧作家在表现清末以来半个多世纪旧中国的历史变迁,揭示出只有共产党、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重大主题的时候,切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并通过裕泰茶馆的盛衰把前后近30年的社会历史画面连缀成一个浑然的整体,展示出众多的人物和漫长的历史。

这种横断面连缀式的写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现实生活的无限性和戏剧情节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且也突破了传统话剧作品的陈旧模式,充分显示了老舍艺术构思的高超巧妙。

二、在话剧结构上的创新,是《茶馆》最重要的艺术成就。

从结构形式上看,《茶馆》与传统话剧截然不同,表现了老舍大胆而独特的探索和创新。

纵观《茶馆》整部剧,它既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戏中三幕的划分不是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而是着眼于时代,时间跨度相当大。

另外从剧情上看,幕与幕之间也无必然联系。

为了使跨度极大、情节松散、人物众多的剧作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老舍打破了传统的情节式的结构,采用“人像展览式”的形式,以茶馆为人物活动的舞台,在三个历史横断面上对社会世态、风云变幻进行描绘。

同时安排以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这三个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以人物带动故事,把众多人物的生活片断,巧妙地同作品的主题罗织在一起,组成若干幅时代的剪影,从而在更广阔的背景上反映纷纭复杂的阶级关系和社会风貌,表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

《茶馆》的结构特点赏析作文

《茶馆》的结构特点赏析作文

《茶馆》的结构特点赏析作文提到老舍先生的,那可真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经典之作!它就像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把旧时代的种种景象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今天,咱就来好好聊聊这独特的结构特点,瞧瞧它到底有啥魅力能让人念念不忘。

的结构啊,那叫一个别出心裁!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个精巧的拼图,由多个看似零散却又紧密相连的片段组合而成。

这种结构就像是我们走进了一个热闹非凡的茶馆,每个角落都有不同的人和事在发生,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有条不紊。

比如说第一幕,那简直就是一个社会众生相的大展示。

裕泰茶馆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有遛鸟喝茶的八旗子弟,有忙着谈生意的商人,还有为生计奔波的穷苦百姓。

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走进这个茶馆,而茶馆就像一个舞台,让他们尽情地展现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我们先瞧瞧那常四爷,他一出场就透着一股正直豪爽的劲儿。

他那句“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让人瞬间感受到他的爱国情怀和对那些只知享乐、卖国求荣之人的痛恨。

他的形象如此鲜明,仿佛就站在我们眼前,让人忍不住为他叫好。

再看看松二爷,他总是小心翼翼地提着那只小黄鸟,说话轻声细语,一副软弱无能的样子。

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人物,却也在那个时代的浪潮中无奈地漂泊着。

还有那刘麻子,他靠着贩卖人口为生,一脸的奸诈狡猾。

他在茶馆里跟人讨价还价,把人的命运当作商品一样交易,让人对他恨得牙痒痒。

而茶馆的老板王利发呢,他在这一群形形色色的人物中间,左右逢源,努力维持着茶馆的生意。

他那一句句“哟!您二位,稀客稀客!”“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把一个精明能干、圆滑世故的小商人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些人物在茶馆这个小小的空间里相遇、碰撞,他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画面。

这种结构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

茶馆评析

茶馆评析

《茶馆》赏析一、老舍先生曾说:“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老舍先生的剧本写法新尝试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与曹禺的《雷雨》作比较加以分析)老舍先生相对于传统戏剧写法不同的新尝试在《茶馆》的第二幕中主要表现在结构、情节与戏剧冲突的设计上。

1、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也叫人像展览式结构)。

这一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

有台词的近二十人。

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人物不断登场,又不断下场。

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也都不多,他们在茶馆一闪而过,口中说着自己的事情。

比如:旧民主主义者崔久峰与王利发的对话,只表现了他理想破灭后的沮丧和失望;松二爷的出场也只表现了封建遗老的没落。

即使是起着贯串作用的茶馆主人王利发,也没有什么重场戏,只是在与茶客的交往中表现自己。

由此看来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无数的画面组织起来,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而逐步展开。

《雷雨》采用的是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锁闭式”:戏剧一开始,就已面临紧张的矛盾冲突,情节的开端、发展则放在情节向高潮推进过程中用回忆、倒叙等方式逐步加以交代。

《雷雨》基本遵循戏剧创作“三一律”原则——即“时间、地点、情节一致”,一出戏只演一件事,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地方、一昼夜之内。

作者把跨越三十年的故事集中在一天的午后到夜里两点钟,巧妙运用了“回顾”和“穿插”的方法,把“现在的戏剧”和“过去的戏剧”交织在一起,在周公馆的客厅里重现,充分表现周鲁两家的矛盾。

2、淡化贯穿始终的情节设置,这一幕没有统一的情节,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

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

(比如,一开始出场的跑堂的李三,与茶馆有关的戏不多,他的戏主要集中在他与茶馆主人之间的矛盾上,抱怨活忙而工钱少。

再比如刘麻子的戏主要是与两位逃兵有关,茶馆只是他做贩卖人口交易的一个场所。

王利发的戏是属于应付生意的,这是人物身份决定的。

茶馆的戏剧构造

茶馆的戏剧构造

茶馆的戏剧构造老舍先生说“我们爱学易卜生, 而不想独出心裁,别开生面。

易卜生的贡献是很大的, 可也是有限的, 一面要尊重他, 一面也要藐视他, 不要学他学得钻不出来”。

老舍用他的创作实践作出了榜样, 他突破了传统的束缚, 贡献出了《茶馆》这样一出独出心裁, 别开生面的作品, 为我国话剧史册增添了崭新的一页。

《茶馆》的新, 首先就新在戏剧结构上。

《茶》剧是一出三幕话剧, 它的创作目的是要“葬送三个时代”。

从戏剧的纵剖面来看, 它反映了上下五十多年的历史。

从横剖面来看, 出场人物七十多个, 包括三教九流, 各色人等, 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试想, 如此众多的人物, 如此纷繁的头绪和这么夕远的厉史, 若按照传统的结构方式又如何容纳得下。

因此作者没有遵循亚里斯多得的“悲剧艺术的昔的在于组织情节”的原则,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戏剧结构形式。

茶馆》全剧没有一个中心事件, 也没有一个连贯的情节, 作者仅把戏剧展开的地点固定在一个取名“裕泰”的茶馆里, 通过一大群社会上的小人物和一系列的小故事, 来展现清帝国末年、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胜利后三个社会横断面。

登场的七十多个人物带着自己独特的经历, 到这个小茶馆里来演出各自的命运以及相互间的矛盾纠葛。

这样的戏剧结构方式就决定了这个戏不能靠情节取胜, 而要以人物取胜。

首先, 在人物的设置上表现了极大的自由, 作者用了人物的相对稳定性和随意性相结合的方法, 使“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如王利发、常四爷等“;次要人物父子相承”, 如刘麻子, 小刘麻子, 唐铁嘴, 、小唐铁嘴等“;而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 挥之即去”, 这些人物的设置随意性很大, 根据剧情的需要, 你来我往, 不受拘束。

他们在茶馆里进出, 是顺理成章的事, 因为“茶馆”本是公共场所,所以这样设置人物自然流畅而无生硬造作之嫌。

其次, 全剧没有一条贯穿矛盾冲突的线, 人物便可不必从属于某一、两个集中的冲突, 这就使人物塑造有了极大的自然性。

老舍《茶馆》讲析

老舍《茶馆》讲析
王利发是旧社会里的世故、 精明的北京茶馆老板的形象。 他待人接物圆滑,谁也不得 罪。他与来茶馆的三教九流 的人物都相处得很好。王利 发善于适应形势,顺应潮流。 每逢逆境,他就用“改良维 新”的办法来应付。
(二)各具性格的 人物塑造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 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 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第 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 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 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 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 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 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 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 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
儿’。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 还小吗? 7)“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 面呢?”(唐铁嘴) 8)“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了,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 袋!”(庞太监) 9)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贸!(秦仲义)
(三)语言艺术
1、人物语言开口就响
1)“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 您去冲锋打仗!”(常四爷)
2)“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 3)“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
卖热茶去!” 4)“可是,我这儿己经住满了人,什么时候有了空房,我准给你留着!”(王利发) 5)“我已经不吃大烟了!” 6)“我改抽‘白面’啦。你看哈德门烟是又长又松,一顿就空出一大块,正好放‘白面
③一些经济上困难的老百姓沦落到卖儿卖女。 (康六、康顺子)
④一些民族资本家试图实业救国,但遭到保守 势力非议。(秦仲义)
2、第二幕——天下大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馆》的戏剧结构
1、在老舍的话剧中,《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

用老舍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

的确如此,《话剧》整部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物来带动情节的发展,这与中外传统的戏剧写法完全不同。

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在《茶馆》中,大大小小人物有70多人,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年,老舍先生巧妙地采用了让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每个人物都说自己的话,人物在剧中商场、出场不用作者交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在茶馆这个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命运,但是都与时代发生关系。

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跨度中,演绎着社会的变迁、人物的命运,从而揭示主题。

《茶馆》从“侧面透露”的角度进行总体构思,对传统的戏剧结构有所突破。

全剧以人民群众同时代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用以王利发的命运故事为中心的、联合其他主要人物的命运故事的几条经线和大大小小戏剧冲突形成的几条纬线,织成了“球网状”的结构。

这种“球网状”的结构,凸现了戏剧构图的多层次、多色调、立体化的特色。

这就是说,在表现戏剧冲突时,不是以同一组对立面人物的矛盾冲突作为推进情节的主轴,而是令接踵而来的社会矛盾穿插切人。

所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这样,就在同一场面里“集合”了几个生活片断,形成戏剧冲突的此起彼伏,使场面异彩纷呈。

应该说,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和作者基本采用横断面写法分不开的。

三幕戏分别截取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断面(每幕戏的时间都压缩在几个小时之内),在其中作者绘制了多幅精彩的人物速写和生活即景,使之合成为一张蕴藉深远的社会风俗画。

每一幕戏的结尾都以神来之笔为画图的核心描绘了精当的落点形成一个“高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时代风貌和社会心理,具有社会风情的丰富性和时代本质的透视力。

2、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善于用巧妙的衔接与穿插安排分散的人物,达到平缓展露的效果。

《茶馆》里的每一幕每一个情节的发展既是单一的又与下一个情节相互衔接。

比如说:一开场的李三向王利发的妻子抱怨不长工钱,活儿却越来越多;王利发的妻子同情李三,又引出她与王利发之间的口角之争;李三抱怨时说要关城门可是菜还没有买,又给常四爷送菜的戏份做了铺垫,这样环环相扣,使得每一个情节相互连贯。

这样的安排使得戏剧中人物的出场错落有致,不会让读者产生一种突兀的感觉。

老舍先生在写《茶馆》的时候还善于用人物的特定身份和特殊情节造成交错穿插的效果。

如刘麻子在茶馆中与逃兵做人口交易这见不得人的事情,使得他再有人出现时不得不停止;王利发与崔久峰在这时出现,对茶馆生意来说是完全正常的,于是打断了刘麻子的戏;崔久峰下场之后,两个老牌特务又上场敲诈逃兵。

这样使一个情节恰到好处地终止,又使剧情处于不断发展中。

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

剧中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

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

这种结构使《茶馆》中的每一个矛盾都不可能贯串到底,而往往是一碰即离,三言两语便达到高潮,从而为下一个冲突的上场腾出了时间和空间。

这种点面式的穿插结构,突破了舞台的限制,极大地拓宽了戏剧的表现领域。

可以说《茶馆》代表了17年话剧艺术的最高成就,它的独特的戏剧结构也被后人称为“老舍式的戏剧结构”。

老舍先生对话剧付出的一
切对于我们今天繁荣戏剧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茶馆》从表面上看,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贯穿始终的结构,但是,老舍以众多人物的穿插与活动来推动情节的发展,用人物的命运发展,支撑起整部戏来。

“以人为主”“事随人走”成为《茶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色。

虽然《茶馆》有多达七八十个人物,人物也无明显的主次之分,但是,老舍用的是正面人物一以贯之,反面人物“子承父业”,一般人物挥之即去,于是就给人一个完整而充实的感觉。

《茶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冲突设计,是人物和时代、和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与矛盾。

正面人物和邪恶势力之间的较量,也是《茶馆》的一个重要戏剧冲突。

从表面上看,似乎三个时代的邪恶势力都很强大,而正面人物很微弱、时时处处受到他们的欺负和压迫,但是,老舍用正面人物的正直、正义和率真,表现出他们内在的力量。

而正面人物的理想和愿望(如王利发的扩大经营、秦仲义的“实业救国”等)最终的失败,显示出他们的挣扎而生不逢时。

因此,对白犹如家常里短、街谈巷议,却又意味浓厚。

因为人物都有强烈而突出的个性,所以每个人的语言也都有着与众不同之处。

王利发的内敛、谨慎和自嘲,常四爷的刚正、粗犷,秦仲义从一开始的少年得志、自信到末了的沮丧、悲愤,以及各种反面人物或低贱或张狂或无耻,都在对白和独白中得以体现。

4、《茶馆》的戏剧结构是人像展览式。

这种结构方式没有一个统一的情节,也没有一个非此不可的中心人物,只是像图画一样,将一个一个的人物展览进去,把一个个的情节镶嵌进去。

它是一种以刻画人物群像为主,通过人物群像的刻画来展示社会风貌的戏剧结构方式。

其特点是采用“剪影式”的方法展现出社会风俗的画卷,展示出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

5、浅析老舍《茶馆》的结构特点
老舍《茶馆》的结构特点是:不以戏剧的冲突为发展的线索,不追求完整的故事,情节的集中和曲折,而是大胆地采用众多人物的速写组成几十幅时代的剪彩,以各种矛盾的接触点和许多片面的生活画面,通过王利发及其茶馆联系起来,经过作者巧妙的编织,形成了类似蛛网般的组织。

许多矛盾的接触点和各种生活的横断面,成为《茶馆》的结构支柱。

这样一种结构形式,扩大了舞台容量,开拓了形象的广度,在反映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上,能使戏剧接近于小说,而比小说更鲜明突出。

概言之,在《茶馆》中,尽管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但由于它的这种独特的戏剧结构,在每一幕中展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各种矛盾,这样就把中国近现代史上五十年的世道沧桑如实地反映出来,其中有些事情还起着“旧事重提”的作用,引起读者和观众的联想和对比,更加深了全剧的讽刺和控诉的力量。

作者表现了三个黑暗时代的被埋葬,形象揭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含蓄地点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主题,形成了这场戏独特的思想和艺术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