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研究的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引言
在当今数字时代,互联网金融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并影响着整个金融行业。
本文旨在综述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相关文献,提供一个全面了解该领域的资料参考,以促进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⒈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⑴定义
⑵发展历程
⑶互联网金融的分类
⒉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架构与实践
⑴互联网金融系统架构
⑵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分析与挖掘
⑶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与安全性
⒊互联网金融的产品与服务
⑴互联网支付与结算
⑵互联网贷款与借贷
⑶互联网股票与证券交易
⑷互联网保险与风险管理
⒋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与挑战
⑴传统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
⑵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协同合作
⑶监管与法律环境的调整与变革
⒌互联网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与发展情况
⑴美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现状与趋势
⑵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现状与趋势
⑶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情况
⒍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⑴技术创新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⑵互联网金融与的结合
⑶互联网金融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附件:
⒈互联网金融相关统计数据
⒉互联网金融相关报告和研究
⒊互联网金融相关案例分析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互联网金融: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进行金融活动
的一种新型金融形态。
⒉监管:指由或相关机构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规范和监督管
理的活动。
⒊风险控制:指通过各种手段来降低互联网金融交易中的风险,并保障金融交易的安全性。
⒋法律环境:指互联网金融活动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及其相关环境。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1.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方法2.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发展历程2.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2.2 互联网金融的起源2.3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3.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分类3.1 众筹模式3.2 网上支付模式3.3 网络借贷模式3.4 股权众筹模式3.5 虚拟货币模式4.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与挑战4.1 优势①降低交易成本②提高金融服务效率③促进金融创新4.2 挑战①信息安全风险②法律监管风险③信任风险5.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及前景展望5.1 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5.2 对消费者的影响5.3 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6.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政策与法律法规 6.1 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6.2 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6.3 相关法律法规解读7.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外的应用实例7.1 国内互联网金融应用实例7.2 海外互联网金融应用实例8.结论8.1 研究总结8.2 研究成果展望附件:1.相关研究论文及报告2.互联网金融相关数据统计表格3.互联网金融实施方案案例法律名词及注释:1.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为用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新型金融业务模式。
2.众筹:由一群人共同出资,以支持和投资新兴项目或创业企业。
3.网络借贷: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借贷交易,借款人与出借人直接进行融资和投资。
4.股权众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股权融资,由投资者直接购买企业的股权。
5.虚拟货币:一种基于密码学技术的数字化货币,不受特定国家的法定货币制约。
《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文献综述》2100字

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文献综述1 国内研究状况史硕(2020)认为,对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控制和监管,目前的研究重点主要是需要加强内部监管,强化职能监管,发挥市场自治的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很多企业都进行了财务风险控制,但由于不能跟上业务的需要,实际上控制是徒劳的。
曹源芳,袁秀文,张景菲(2019)源于金融的风险不匹配的局部均衡模型在严格的监督下,本文分析了网络金融的主要机制,直接影响金融错配的风险,并测试的影响网络金融的发展融合不匹配的风险。
第一,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金融错配风险的形成深刻影响,尽管出台了严格的监管要求,互联网金融及其利率优势通过“虹吸”效应持续地从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中吸引资金。
除了实体经济和传统金融体系之外,金融错配风险也无法汇聚。
第二,各种渠道对金融错配风险的影响不同。
金融错配的风险基金给实体经济带来的“脱实入虚”因此,维护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规避仍是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将实体经济的振兴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政策制定的经济基础.杨宏(2019)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背景之下,P2P网贷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为人们提供更多贷款途径与渠道.然而,目前在P2P网贷中互联网金融犯罪事件屡见不鲜,不仅对网络的金融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危害网民的财产安全.因此,在新时期的监管背景之下,应该重点关注P2P网贷为中心的互联网金融犯罪侦防工作,采用有效的措施开展监管活动.李文博(2013)在文章中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在融资金额时的成本效益,指出互联网金融在传统金融竞争中具有广阔前景,同时也重点强调了“互联网金融”普遍处于没有监管的“真空”状态,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不容忽视。
王汉君(2013)在文章中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先进技术所带来的系统风险和互联网金融高度融合所带来的传染风险,认为金融革新应与监管创新实时运行。
许可(2015)认为由于互联网金融虚拟化、技术含量高、地域跨度广、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机制不完善等特点,加剧了金融管理部门对其监管和调控的难度,对维护中国金融稳定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一、引言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创新,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金融业务模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金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本文将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其发展现状和趋势,为进一步研究互联网金融提供参考。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⑴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对比⑵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发展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挑战⑴隐私与安全风险⑵信用风险与欺诈问题⑶法律监管与合规挑战四、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⑴电子商务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⑵互联网支付与电子货币⑶互联网保险与互助保险⑷互联网投资与融资平台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⑴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崛起⑵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⑶与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六、互联网金融的国内外案例研究⑴国内互联网金融典型企业案例⑵国外互联网金融典型企业案例七、结论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挑战,并探讨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互联网金融企业案例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互联网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和潜力。
希望本文能够为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提供参考。
附件:附件1: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相关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⒈互联网金融:指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创新,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金融业务模式。
⒉互联网支付:是指使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支付交易,包括电子货币支付、方式支付、第三方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
⒊互联网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在线购买保险、理赔服务等的一种保险业务模式。
⒋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通过加密和共识机制保证交易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互联网金融研究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研究文献综述互联网金融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务相结合,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金融行业的新兴领域,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关注。
本文将对互联网金融研究文献进行综述,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和影响。
首先,互联网金融研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务的影响和变革。
一些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模式和运作方式。
互联网金融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和更高效的服务,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这对传统金融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金融市场的竞争带来了新的压力。
其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引起了监管机构和政府的关注。
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和挑战,如信息安全风险、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稳定等。
因此,监管机构和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规范也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研究表明,有效的监管和规范可以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保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公平。
另外,互联网金融还对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互联网金融的技术特点和业务模式创造了许多新的金融产品和业务,如在线支付、P2P借贷、互联网保险等。
这些金融创新为用户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商机。
然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如信息安全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等。
因此,研究如何在保持金融创新的同时,有效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成为互联网金融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带来了金融普惠和金融包容的话题。
互联网金融通过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
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的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还关注如何通过互联网金融促进金融普惠和金融包容。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吸引了广泛的关注。
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务的影响和变革、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规范、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以及互联网金融的金融普惠和金融包容等方面。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文献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应运而生。
它以其便捷、高效、低成本等优势,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金融服务。
然而,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风险,众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旨在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及风险来源互联网金融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金融服务的数字化和虚拟化,使得交易过程更加便捷,但也增加了信息安全风险;二是金融服务的跨界融合,突破了传统金融的边界,导致风险传播更加迅速;三是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但也带来了更多的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技术层面的漏洞和缺陷,如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可能导致金融机构和用户遭受巨大损失;其次,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互联网金融中依然存在,甚至可能更加严重,从而引发信用风险;再者,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速度快,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相对滞后,容易产生法律风险;最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金融市场的波动,也会给互联网金融带来市场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是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许多学者研究了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信用评估模型等手段来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例如,一些研究利用社交网络数据、电商交易数据等多维度的信息,构建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用评估模型。
同时,也有学者探讨了如何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潜在的信用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市场风险在互联网金融中同样不容忽视。
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包括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如何通过资产组合优化来降低市场风险等。
此外,对于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风险传染机制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四、互联网金融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主要源于内部流程不完善、人员失误、系统故障等。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摘要:互联网金融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金融业态,其在金融服务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本文综述了当前互联网金融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包括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发展历程、关键技术、监管政策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1.引言1.1 研究背景1.2研究目的1.3 研究方法2.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定义2.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界定2.2互联网金融发展形态3.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3.1 互联网金融的起源3.2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阶段3.3互联网金融的成熟与规范阶段4.互联网金融的关键技术4.1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4.2 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4.3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5.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政策5.1 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的演变5.2 国际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的比较6.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6.1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方向6.2 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挑战与风险6.3 互联网金融的应对策略与措施结论: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其带来的便利和效益不可忽视。
然而,互联网金融也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和风控措施,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附件:本文档附件包括:- 互联网金融相关文献的列表- 相关数据和图表分析法律名词及注释:1.互联网金融: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提供包括资金融资、支付结算、投资理财、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的业务模式。
2.监管政策:指国家和地区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制定的法规、规章和指导意见等文件,以保证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700字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概况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想法,倾向于将个性和个人利益进行融合。
因为传统银行带来的服务并非完全没有变化的,所以无法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金融产品比较多的时候会让人感觉杂乱无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为客户制定对应的产品策略。
Hsien Tang Tsai,Leo Huang,Qmng Gee Lin(2005)的观点是,每个年龄的群体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推动力在程度上是不同的。
其发展受人们对于计算机的使用熟练度以及对网络银行理解度的制约[1]。
Mark Gertler & Nobuhiro Kiyotaki(2011)的观点是在网络金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及信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银行也只有跨行也行,网络银行的风险要比之前的金融风险更高,而且并不是受到市场价格波动。
这个单一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网络银行硬件设施,相关技术以及设备安全的综合作用[2]。
Dilip K. Patro & Min Qi & Xian SunS(2012)认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网络银行的兴起,为金融业与其他行业的混合经营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平台,这对目前的传统银行业经营模式产生了不小冲击,金融业的三驾马车: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推动下又产生了新的合作方式,而现有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下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顺手可用的应对措施,这就导致面临各种问题,金融行业的监管难度不断上升[3]。
(二)国内研究概况马仲康(2018)的观点是随着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且用户数量的增加,为了满足客户多方面的需求,很多传统银行纷纷在网上开设自己的网络银行,这给用户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不用到银行也可以办理业务,在我看来比较满意的是跨行转账可以实时到账,并且没有手续费。
而且可以在网上银行进行理财。
虽然网上银行有很多优势,但由于其发展速度过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研究摘要:自20世纪互联网技术诞生以来,互联网及其相关的信息技术迅速席卷全球,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技术工具。
互联网+传统行业逐渐生出各种新兴行业,其中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现代金融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诞生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和变革,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性,给传统金融的法律体系带来巨大的挑战。
由于互联网金融是新兴的事物,且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界定,现有的监管体系不适合直接运用到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上来,互联网金融因其具有的无边界性、虚拟性和混业经营性等特性,导致互联网金融除了金融本身所具有的风险外,还衍生出了特有的法律风险。
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着手,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现状分析,指出我国现行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结合国外先进的监管经验,对我国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监管一、研究背景自20世纪互联网技术诞生以来,互联网及其相关的信息技术迅速席卷全球,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技术工具。
金融业作为现代社会发展最重要的部门之一,与互联网的结合成为必然。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不过短短十几年,却己隐有占据金融市场主导地位的趋势,因为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活动。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而在发展过程中,安全性和高收益始终是互相矛盾的,两者相互制约,使互联网金融面临着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新风险。
其中有因互联网本身特性带来的技术风险和安全风险,还有结合互联网后的金融衍生风险,如支付风险、信用风险及法律风险等。
这些风险可能导致各种危害甚至犯罪行为的发生,严重阻碍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导致整个金融业态的不利影响。
互联网金融在带来巨大的利益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和危机,这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提出了挑战。
然而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时间短,无空间限制等特性,现行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中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可借鉴的国外经验也较少,导致现在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潜藏很多隐患和风险,这些潜在的风险可能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因此函需对应的法律监管规则出台。
二、国外研究文献回顾Mckni(2009)在Internet Economics一书中,首次比较明确的阐述了互联网经济学的定义:互联网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互联网服务市场的经济学,起初是关于计算机的局域网技术、广域网的成本计算和费用标准,随后逐步增加到对互联网服务的市场价格及服务提供者竞争等方面的分析,这时的“网络经济学”也包括了互联网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互联网投资的获利能力及指定合适的政府政策法规等方面。
Berhard Speyer(2010)在E-money Niche Market that Might be Expanding Banking&Technology Snap Shot Digital Economy and Structural Change Deutsche Bank AG DB Research Frankfurt am Main Germany中指出,电子货币实际上是现金的数字化,在不需要经过银行账户的情况下实现支付的目的,具有不记名证券的功能。
电子货币可以以实物形式存在,如一些以卡片为基础的电子货币,也可以以软程序的方式存在。
不管以什么形式存在,电子货币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市场,蕴藏着很多市场机会,在未来的支付体系中将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同时,Robert J. Shiller(2011)在The New Financial Order:Risk in the 21st Century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使金融大众化,将原本集中在金融中心的各类业务扩展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将金融覆盖的领域从资金资本延展到人力资本。
互联网金融轻易的做到了这一点。
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平台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几乎涵盖整个人类社会,使金融能够为每个社会成员服务。
ApostolosAth.Gkoutzinis(2014)在Internet Banking and the Law in Europe一书中研究了欧盟长期以来意图建立一个横跨欧洲的金融市场,让一个国家的消费者可以从另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中获益,因此产生了金融互联网的平台,提供在线银行服务。
但是电子银行还没真正全面实现,作者认为要通过网络建立银行需要法律法规和网络技术的同步支撑,结合目前欧洲市场银行活动涉及的法律制度和框架提出如何建立电子金融的监管体系。
而BIS(2007)在Committee on Payment and Settlement Systems, Survey of Developments inElectronic Money and Internet and Mobile Payments, CPSS-Survey ofE-money and Internet and Mobile Payments中阐述了电子货币在零售支付领域的飞速发展,引起了金融监管机构的关注。
国际清算银行从1996年开始在全球主要的经济体中国人民银行的帮助下,监测电子货币的发展趋势,并就全球的货币监管进行研究。
该报告指出,虽然各国监管的实践不同,但基本目的都是确保电子货币的安全,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其成为积极有效地促进金融发展的正能量。
三、国内文献综述1、关于互联网金融概念的研究互联网金融到底是什么?学者张静(2014)在《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法律问题研究》一文中将“互联网金融”定义为受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精神的影响,从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到无中介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
互联网金融的形式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互联网金融最大的特点是去中介化。
互联网金融以当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依托,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是虚拟的金融市场。
此外,广义上的互联网金融还应包括关于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政策。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2013)在《金融行业需要搅局者》一文中也对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进行了描述,指出未来的金融有两大机会,一个是金融互联网;另一个是互联网金融。
金融互联网是以传统金融机构为基础,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活动的一种手段,目前大多数电子银行和网上银行业务就属于这一范畴。
而互联网金融是金融领域的“第三次革命”,是一种把互联网作为资源、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基础的新金融模式,包括以互联网为平台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等。
此外,韩炯(2014)在《互联网金融及相关法律问题分析》中进一步归纳,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支付、融资、投资以及信息中介业务的一种新型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渗透于传统金融业态,对人类金融活动模式产生根本性影响。
从广义上讲,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均为互联网金融的范畴,包括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网上贷款、网上理财、网上投资、网络货币以及网络金融中介服务。
金融参与者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的运用,增加了传统金融业务的透明度、参与度和协作性并使得金融业务向中问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的方向发展。
金融机构因“遇上互联网”而逐渐离开金融资源调配的核心主导定位,开始向服务性中介机构转型。
2、关于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现状的研究关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芮晓武刘烈宏(2013)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一书中,分析并指出互联网金融拥有与传统金融领域一样的风险种类,如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声誉风险、政策风险等,但由于互联网金融的特性在诱发原因、表现形式、危害程度方面有所不同。
同时,互联网金融又带来新的风险,如技术风险、特有的法律与制度风险、信息安全风险等。
而从法律风险的角度看,王吉(2015)认为我国互联网金融虽然在国内的金融市场实现了迅速发展,但是相关监管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善,相关法律存在很多不足,并且立法上渐渐显现出很多漏洞,这就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了很大的法律风险。
到目前为止,我国金融市场内己有的证券法、银行法、保险法等都是在传统金融模式的运营下制定的,面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相关的金融创新产品,传统的金融法律的约束力不强,许多新型金融机构正是抓住了现有法律的漏洞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这就可能会引起我国金融行业的动荡。
此外,互联网金融模式涉及到互联网技术、金融管理、信息科技等相关领域,进一步导致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立法程序更加复杂,加大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相关的立法难度。
程雪军(2013)在《论互联网金融发展与法律监管》一文中,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各种模式都有潜在的问题与风险。
例如P2P,近年来P2P行业在我国发展迅速,但却不停传出P2P机构倒闭的信息,表明P2P隐含了许多风险,立法的缺失和监管的不利,导致P2P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的不完善,造成了其大量倒闭的后果。
还有众筹融资,可能涉嫌非法集资,但无相关的法律依据,也可能存在洗钱等违法活动,没有相适应的行业法规,会导致消费者信息被泄露的风险,导致消费者的权益被损害的情况发生。
解恒(2014)在《中国网络银行法律规制探析》一文中,分析了我国网络银行面临的问题,首先网络银行法律规制体系不健全,不能给网络银行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充分的法律保障;其次,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己不能适应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急需变革;再次,金融市场的准入资格过于严格,容易造成先进入市场的网络银行形成市场垄断,影响创新和改革,降低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同时在没有完善的退出机制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网络银行停办后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护;最后,消费者权益没有得到有力的保护,信息不对称,隐私泄露等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责任承担问题,风险转移到消费者身上,损害其利益。
3、关于应对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研究钱洋(2013)在《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一文中指出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规制,可以从法律法规和监管模式两个方面进行。
法律法规层面,可以选择出台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也可以选择在原有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行修改或者补充,以实施细则等形式进行。
借鉴美国的实践经验,尽快根据混业经营的现状结束分业监管的模式进入混业监管是中国传统金融业和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对于具有互联网和金融业双重特性互联网金融监管,需要同时注意金融业需要“稳健和责任”而互联网业需要“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不同特质。
在两者之间达到平衡,是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的难题所在。
徐亮(2015)在《论网络金融的法律规制一一网络金融立法构想》一文中,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法律规制的思路与构想,他认为严格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标准非常重要,还需建立资格审查认证制度;为了避免互联网金融活动无法可依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应该制定与互联网金融特性相符的法律体系;互联网金融立法要着眼于事前防范,加强事后制裁,才能筑起制度框架和体系;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共同制定全球一体化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