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国的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

浅析美国的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
浅析美国的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

第27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1月 Vol. 27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5

────────── 收稿日期:2004-03-15

作者简介:赵明杰(1980-),女,辽宁沈阳人,四川省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历史系2003级硕士研究生。 - 87 -

浅析美国的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

赵明杰

(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系,四川 南充 637000)

摘 要:城市化受着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工业革命对国家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工业革命打破了人们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近代史阶段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也正是这两次工业革命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从而加速了美国城市化的进程。反过来城市化又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美国;工业革命;城市化;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K71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1-0087-04

当今美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同时又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之一,从美国目前的现状来看,人们很难想像出“它竟然是靠悠久的反城市的传统抚育起来的”。[1]那么是什么使其城市化进程如此的迅速呢?是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引起了各国经济结构、政治体制的变革,观念的更新同时也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本文对美国的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简单分析。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中的第一次转折 城市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1)人口由农村地区迁往城市地区,大量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2)城市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和作用逐步加强,城市地位和影响越来越重要。(3)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城市化。下面先简单介绍一下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的美国城市情况。美国独立战争后人口不到4 000万,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一个也没有,农村人口370万,“在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美国8 000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6个,它们是:费城、纽约、波士顿、查尔斯顿、巴尔的摩、塞勒姆,人口最多的费城仅有4.5万人,其次是纽约3.3万人,全国大约有3.35%的人口居住在这种8 000人以上的城镇里。”此时的美国还没有开始城市化进程。1784年第一座应用瓦特复式蒸汽机的纺纱厂诞生,人类社会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城市化运动才正式开始。此时美国的城市化刚刚起步。在19世纪初期美国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9世纪7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也使美国城市化速度和规模都呈现出与早期不同的特征,可以说美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工业革命普遍确立的大机器生产以及工厂制度的建立使旧城市进一步扩大,同时又出现了一批新的城市。美国的工业革命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棉纺织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其他轻工业的发展,后来又进一步带动了重工业。工业革命快速发展的标志是蒸汽机的使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蒸汽机是18世纪机械方面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亚·雷格雷夫1860年就指出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2]城市化完全是由工业化产生的,蒸汽机的使用改变了过去以水力作为工业动力主要来源的局面,蒸汽动力越来越普遍地被采用。蒸汽机的使用“主要集中于城市,并把工厂乡村转变为工厂城市”,[3]并推动原有城市的扩大。由于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新城市逐渐在西部崛起,如匹兹堡、辛辛那提、圣·路易斯、密尔沃基、底特律、克利夫兰、不法罗、路易斯维尔。新英格兰等北部各州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成为美国最早的纺织基地。马萨堵塞、康捏狄格、新罕布尔、纽约等地都先后建立了一批新型纺纱厂。19世纪20年代,北部进入了工厂制盛行时期,到19世纪50年代,美国北部已经能够用机器制造机器。此时美国在新兴工厂工业的推动下,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第二,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厂制度的确立,大批新型工厂的出现,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这样城市人口与城市数量迅猛增长。与1790年的那次美国人口普查相比,到1820年城市人口已达50万之多,8 000人以上的城市已增至13个。全国范围内城市数目1820年为61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7.2%,到1870年城市数目增至663个,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5%,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和5.5%。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长,城市人

第27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 88 -

口数不断增大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第三,工业革命期间吸引了大批外国移民来到美国,成为美利坚民族的新鲜血液,同时扩大了人力资源,对城市化进程有积极的作用。在工业革命之初,移民只有393万人,“1820年来到美国的移民为8 385人,1850年达310 004人,1854年为427 833人。1820—1860年,大约有5 000万移民来到美国,其中多数为劳动者,有船员、制鞋匠、裁缝、矿工、纺织工人、工程师、教师等等。从民族成分分析,移民大部分来自英国,其次是德国、法国还有西班牙、挪威、瑞典、意大利、中国、墨西哥和其他拉美国家。”[4]当时恰逢工业革命之时的美国正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些移民正好是美国所需要的,这些移民在北部建城,筑轨道;在西部垦地万亩,广植玉谷。广大的移民不仅给工业革命带来了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而且使全国人口和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很明显地扩大了,这就对美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使城市化得到了推动。

第四,城市化的程度与城市中的交通运输情况有着紧密的联系。城市中的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会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城乡等的经济联系,使城市经济快速地发展起来,加速城市化进程。19世纪初,美国交通甚为不利,1800—1900年美国经济仍以农业为基础,但东北部、西部和南部的经济有很大不同,东北部工商业较发达,南部是植园经济,西部是生产粮食的商业农场经济,三大地区生产逐渐专业化,只有不断改善交通运输才能使其形成统一市场,促进经济发展,这就使交通运输业革命成为必要了。19世纪初美国开始第一次改善交通运输的浪潮,其中包括修筑公路、铁路和开凿运河,国家公路于1818年由马里兰的坎伯兰修到佛吉尼亚的惠林,1833年修到俄亥俄的哥伦比亚。这些道路连接沿海城市,并打开了东、西部的通道,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和贸易。运河的开凿是从1817年建设伊利运河开始的,它成为哈得逊河到伊利湖的东西交通线,联结大湖区与纽约城,直达大西洋,促进了纽约城的繁荣。到1840年美国运河长度达3 300英里,到1850年达4 000英里,形成了贯通东西南北的运河网。对于人口不断增长和有些未拓殖土地的西部来说,铁路是最适宜的。1830年美国只有约100英里长的铁路,10年后总长度达3 328英里,为全欧洲铁路总长度的一倍。到1840年铁路长度增加5 500英里,到1850年铁路长度增加四倍,1860年时美国的铁路长度猛增到30 626英里,长度已超过英国居世界首位。罗伯特·富尔顿在工业革命史上因发明汽船而举世闻名,1807年他的“克莱蒙”号首次试航于哈得逊河,开创了汽船航运业。到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大湖区、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都开辟了汽船航线。恩格斯指出:“蒸汽机不仅在陆路交通工具方面引起了革命,而且使水陆工具有了新面貌。”[3]它连接了港口和陆上交通,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交通运输业的巨大变革,使许多城市都繁荣起来,如芝加哥、纽约等城市,这样它也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由于上述社会经济条件的作用,美国已经初步实现城市化,这一时期城市化进程与工业水平是同步发展的,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厂制度盛行,城市的数目和人口迅猛增长,美国有四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多数城市为近代工业基地,从而大大加强了城市的作用和意义,并以最大的城市纽约为首,初步形成一个城市体系,城市体系的形成也加速了美国工业化的进程。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基本实现

19世纪末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而且使其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工业强国,而此时国家已经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美国的经济可谓是飞速发展。这就使美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为城市化的基本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普遍应用为标志,此时美国充分利用已有的理论突破和发明,不断改进创新,推出一大批实用性成果。据1790年美国设立的专利局统计,在1860—1890年30年间,发布的专利不下44万项;进入20世纪更多,1900—1915年授予专利96.9万多项,平均每年获得专利的发明数超过1860年以前整个历史上所获得专利的总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堪称“发明时代”。

这一时期的发明遍及各个领域,但冶铁技术和电力应用对城市的影响最大。1889年美国钢产量居世界首位,形成了钢铁时代。钢铁工业的发展引起了采掘业、燃料工业、加工运输业的大发展。由于电力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美国是最早使用电力的国家,19世纪70-80年代莫尔斯的电报、贝尔的电话、爱迪生的电灯等都是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此时,美国的农业机械化基本实现。到1910年已用汽车引擎代替了蒸汽机和畜力,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比80年代提高近1/4,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人口迅速地减少,在1880年农业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9%,到1910年降低到了32.5%,农业人口的减少正是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农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城市提供了足够的生活资料和生产原料,使城市化可以顺利地进行。

第二,城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随着工业化的实现,美国的城市数量急剧增加,规模不断地扩大,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在此次工业革命期间,西部的主要城市呈跳跃式发展,这是美国工业化向纵深发展的直接结果。整个西部地区,从1860年到1910年间,城市人口总数由600万增加到4 200万,城市化的比例由20%增长到46%,高于全国水平。[6]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发展相当快大约用50年时间。在西部原是小村落的旧金山和落基山东麓的丹佛以“速

赵明杰:浅析美国的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

- 89 -

成式”城市而著称。旧金山从1860年到1890年人口从5 000增加到30万,而丹佛1860年时还未在地图上标出,到了1900年人口已达到13 400人,其他一些城市的人口增加也非常明显:“在1860年—1890年30年间费城和巴尔的摩的人口增加了1倍,堪萨斯城和底特律增长了3倍,旧金山增长了4倍,克利夫兰增长了5倍,芝加哥增长了9倍。新兴的钢铁城市伯明翰1870年时几乎不存在,1880年也仅3 000名居民,10年后达26 000人。这些是中型城市的发展,大型城市的发展更为瞩目,南北战争前夕,只有纽约的人口达百万;1890年芝加哥和费城跨人这一行列,纽约市人口则上升到50万。1910年纽约、费城、芝加哥这三个最大城市的人口总数占了全国总人口的9.2%,而50个居民在10万人以上大城市的人口总数则占全国人口的22%。”[6]这些西部城市,大中型城市是工业革命的主要基地,而工业革命中建立起来的工业企业大部集中在城市,工业化同步发展,相互促进。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交通运输业又有了巨大发展,其核心部分是铁路运输的巨大发展。全国铁路总里程是从1870年的5.3万英里增加到1900年的近20万英里,超过当时欧洲铁路里程的总和,相当于当时世界铁路总长的1/3。铁路建筑吸收了美国工业的很大部分生产能力,并带动了各部门的加速运转,而新的工业部门的成立又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903年,莱特兄弟成功地研制一架用内燃机作为动力的双翼飞机,揭开了美国航空运输新的一页。市内交通出现了地下铁路、高架铁路、有轨电车等,这些运输手段补充了铁路运输的不足,构成了更广更宽的全国运输网络。运输事业的巨大发展使邮政、通讯事业相得益彰,城市居民开始实行自由投递制度,电话、电报得到了普及,国内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电报系统和电话系统,这些都加强了城市间、城乡间的经济交流和人民往来,使城市化进程更加大踏步地前进。

第四,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一个深刻的社会后果即垄断组织的出现。20世纪初,垄断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生活的基础,垄断组织遍及工厂、矿山、油田、铁路以及公路事业各部门。垄断组织在国内确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依靠技术设备的优势和对市场的控制,大肆吞并中小企业。1893年经济危机使美国出现第一次合并高潮,大约3 000个企业,127亿美元资本被合并到垄断组织中。垄断形成过程中,银行资本和工业企业资本逐渐融合,从而形成金融资本,出现金融寡头。1901年银行巨头摩根组建美国钢铁公司,将银行资本渗入到工业资本之中,从而形成全国首屈一指的摩根财团,到了20世纪初,以八大财团为主的垄断资本不仅支配着美国整个国民经济,成为商业和企业生活的“心脏”和“源泉”,而且操纵政府,干预政务。这些大的垄断组织、大公司总部及主要金融市场又集中在纽约、芝加哥等大城

市,这就使这些城市的经济力量和作用进一步得到加强,城市地位和影响越来越重要。

基于以上各条件,美国在这个时期基本实现城市化。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从1870年到1920年,城市人口从990万增至5430万。1920年时城市人口是全国人口的51.4%,1930年增至56%。由于此次的工业革命的深度发展和垄断组织的形成促成一系列大中城市规模的迅猛发展,它们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底特律是“汽车城”,由于汽车工业发展对石油的大量需求,导致对加利福尼亚东部油田的开发,使西部城市洛杉机成为美国最大的炼油中心,而伯明翰以钢铁城市而著称,它的发展与钢铁、石油和汽车发展有很大关系。

此时美国的城市数目猛增,规模扩大,各城市在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全国性的现代化的城市体系。全国城市网络密度提高了几倍,城市地区分布日趋改善,过去城市稀少的西部和南部已拥有一定数量的各级城市,逐渐形成了结合性城市,形成了城市与专业性城市相结合,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现代化城市体系;城市功能也不断发展扩大,许多大中城市既是工业基地又是商业、金融和政治、文化中心,城市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使美国的城市化最终基本实现。

以上所阐述的是近代两次工业革命对美国城市化的影响,它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化得以迅速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实现工业化之时同时也是美国的城市化基本实现的时候。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推动工业化,二者同步进行。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大发展十分重要,至此城市化的实现也将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三、城市化的基本实现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反作用 首先,城市化使美国经济中心发生转移。19世纪前期,美国经济中心一直在东北部和新英格兰一带,这一地区经济基础较好,较早地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西部地区逐步发展起来,而且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是一种跳跃式的发展,一小批中小城镇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有联系而完整的城市体系,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系。这一深刻的变化不仅促进美国经济高速发展,而且使美国的经济重心西移。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富饶,埋藏着大量的金、银、铜、铁、煤和石油等资源,这些资源又有庞大的潜在市场。因而,它迅速发展为钢铁冶金、机械制造、农机、汽车、石油和食品工业等新兴工业,它和东部地区一起成为美国著名的“制造业带”,但它更有优势——更接近原料产地,所以他们发展更为迅速。

其次,城市化促使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使其经济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美国城市化处于初步形成阶段,这一时期以纽约为中心初步形成一个城市体系,对周围地区形成

第27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 90 -

巨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的城市化的起点已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建立在东部工业的纵深发展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起点高。此时的城市工业企业一开始就是大规模企业,能够更多地利用新技术、新产品。在芝加哥,许多企业刚刚创办时规模就很大,1870年时芝加哥钢铁业平均雇佣人数是纽约的6倍。著名的“卡耐基钢铁公司”在匹兹堡获得迅速发展,后与摩根的联邦钢铁公司合并,组

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大垄断企业。在公司规模化的基础上又使其向着专业化生产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又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专业城镇。一个公司企业发展的好坏很大一部分在于其管理体制,由于此时企业规模的增大,使企业面临着对管理体制的改革,相应地产生了公司制和经理制,这就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在科学的管理下企业将快速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布卢姆.美国的历程(下册第一分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14.

[3] 恩格斯.反杜林论[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34. [4] 余志森.美国史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36-338. [5] 樊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14. [6] 黄绍湘.美国历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77.

Supperficially Analyz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he Process of

Cityfing in America

ZHAO Ming-jie

(History Department, Xihua Normal University, Sichuan Nanchong 637000, China)

Abstract: Cityfing describes a process of a country’ populations assemble from the rural to city. It reflects economic level of a country or a area. It is constrained and influenced by the factors of political, economic, natural enviroment and so on. But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pross of a country’s cityfing, Industrial Revolution break the bucollic life and change the old process of the human society. In mordern history, there were twice Industrial Revolutions, they let the American’s economic developed rapidly, therefore they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cityfing. Converse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fing can promote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of the American.

Key words: America; Industrial revolution; cityf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校对:马桂秋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那些问题,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城市化

目录 一、相关的概念 1.城市化 2.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支持观点总结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小城镇化发展模式具体分析 四、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城市化

一、相关的概念 1.城市化 城市化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概念就是指人口城市化,即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或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由此使城市人口规模增大和比重提高的过程。其中,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称为迁移城市化,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称为就地城市化。一般情况下,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迁移城市化为人口城市化的主流,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就地城市化通常是人口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因城区扩大或新设城市带来的人口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的广义概念,除包括人口城市化以外,还包括人们通常所说的土地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等。应该说,人口城市化是基础,城市化的这些丰富内涵都是从人口城市化衍生出来的。 2.我国城市化发展中的不同支持观点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经过笔者的总结认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观点展开。 观点1:小城镇发展论。认为我国原有的城市无力接纳众多的亟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乡村人口,而中国的国情国力又难于再建那么多新城市。福利补贴、粮食补贴等国家已负担不起,城市住房、交通、供水、就业等问题已相当紧张。因此,只能在原有乡村集镇的基础上发展小城镇。这样就可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将大量的乡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 观点2:中小城市战略论。认为农村城市化有远见的选择是,依托现有县城(包括县级市)发展中小城市,再辅之以把一些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扩建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适当保留、改造和建设一部分重点小城镇。这既符合我国实际,又可避免发达国家“城市病”在我国重演。 观点3:大中小城市并举论。认为应以大中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全面发展。即:挖掘大城市潜力,扩大和建设中等城市,择优和适当发展小城市。理由是:(1)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病”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病”,可以通过社会自身发展而得到治理。由城市化滞后的“农村病”是一种“停滞病”,它不仅难治,而且还会引发更严重的“城市病”。我们不必因噎废食,因害怕“城市病”而不敢发展特大、大中城市。(2)全面发展大中小城

浅谈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浅谈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起源于英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它以机器取代了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化劳动取代了个体工场的手工劳动,史无前例地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使人们摆脱了靠人力和畜力进行劳作的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凭借这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一些开始工业化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原材料市场,倾销其工业品,走上资本主义强国的道路。 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发达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通过所谓的再工业化不断占领制造产业发展制高点,主导世界产业发展大势。这一阶段使世界统一了起来,因为工业革命需要的资源和劳动力是可流动的,所以促使一些外国人在中国这个资源丰富、劳动力不缺的国家开设工厂,发展产业,这使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还给中国国际竞

争力的提升形成巨大压力,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中国要成为产业革命的赢家,要成为先进发达的世界强国、世界大国,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成为世界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应对德国工业4.0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浪潮的顶层设计和行动路线图,是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信息化与工业化 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十大领域,推出中国创造、中国质量和中国品牌,这也是一个世界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 1.拥有核心技术和质量体系。 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中国应该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质量体系。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在战略性、 前沿性制造领域,中国应该掌握整机或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于这些产品价值链的高端和产业链的 核心环节,同时建立起世界领先地位的生产技术参数体系,构筑国际公认的制造品质量标准体系;在高端制造和主流制造品方面,建立起“中国质量”信誉,打造“中国制造”标签,引领制造领域重要行业的发展方向。 2.拥有享誉全球的著名企业和著名品牌。

浅析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b11046253.html, 浅析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 作者:王淼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第03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分析了形成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建议,认为应该大力宣传节约资源的环保理念,完善地方法规,分散城市功能,合理规划布局,兴建卫星城市,采用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加强污染物的治理,达到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可利用污染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等等。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保护;资源问题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02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人文进步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标志。随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总是向着经济发达的区域流动,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乡村人口向着城市人口转移,这一人口定向性聚集的过程,导致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兴城市的不断兴起。这一现象就是所谓的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 世界城市化最早在英国开始。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在世界上最先实现了 城市化。中国的城镇化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市化给中国带来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繁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然而,由于有些地区城市化进程过快,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城市病”的问题和矛盾,使城市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基础设施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 1.中国的城市化起步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发展战略,50年代中国城市化就是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中开始起步和发展的,这种工业化战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但是一直发展缓慢。中国城市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呈现双重性的特点:(1)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很高。(2)城市人口比率指标却很低。 中国城市化起步较晚,发展时期较短。我国1949年城市人口占10.6%,到1978年为12%,从1978年以来以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地位的确定,中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到20世纪末城市化水平为36.2%,进入21世纪高 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48%。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美国72%,英国87%,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3.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点】: 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表现及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学习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说明】仔细阅读课本正文和阅读部分,进行总结和归纳。 【自主预习案】(10分钟)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______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的过程。 2.表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逐渐转移; (3)______________ 不断扩大 3.意义 (1)缩小______________。 (2)改善_______________。 (3)提高________________。 (4)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______________。(5)提高乡村的______________。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城市化动力: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合作探究案】(30分钟) 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阅读P37~P38活动, (1)找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找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 【练习案】(5分钟) 1、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A.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 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不断缩小 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3、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是()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②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③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④城市基础设施完善;⑤城市就业条件改善。 A.①④B.②③C.④⑤D.①② 【课后探究】 城市化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的区别。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之我见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之我见 15世纪末开始,西欧国家陆续开辟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在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争夺中,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欧美国家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突破了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的防线,把全世界都囊括在市场经济中。中国在西方殖民者冲击下被迫打开大门,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同时,中国近代工业艰难起步,在三座大山挤压下创造出一些业绩,但不断遭受挫折。同时,西方近代文明也对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交通、通讯、社会习俗及大众传媒产生影响。工业革命给当时封建统治的中国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工业革命对中国来说具有破坏性 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为了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先是在中国东南海域骚扰,进而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的大门被打开,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列强蜂拥而至。 一、政治上,列强对中国的主权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破坏。如:从割占土地到强辟租界,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外国兵船可任意在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的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了中国的贸易自主权。列强还不断加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和控制。如: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使清朝中央政府直接处于列强的监视之下;通过总理衙门的设立,控制清朝的内政和外交;列强还帮助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二、经济上,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想把中国变为它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他们对中国的侵略以经济侵略为主。为此他们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使中国丧失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机会,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缺少充足的资金;不断增开通商口岸,侵略势力从中国东南沿海扩大到整个沿海,进而沿长江深入内地;英国人还长期控制中国海关的管理权,确保他们的工业品倾销中国市场和大肆掠夺中国的廉价原料;在中国农民大量破产的情况下,列强还诱骗掠拐华工,贩卖到海外充当苦力。 三、精神上,通过传教布道的方式,进行侵略渗透,想从精神上麻醉中国人民,腐蚀中国人民的反抗斗志。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门户洞开,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西方传教士。许多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通过传教布道的方式,进行侵略渗透,想从精神上麻醉中国人民,腐蚀中国人民的反抗斗志,以配合其政治方面的侵略,巩固其在华的利益。 列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侵略和破坏,使得中国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独立不断遭到破坏,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工业革命对中国也具有所谓的“建设性” 一、客观上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我们都知道:鸦片战争之前,清朝自诩为"天朝上国",视其他国家为蛮夷,盲目排外,所以政府内没有常设的外交机构,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增多和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冲击着清朝统治者的华夷观念,西方列强不愿以外夷身份与清朝打交道,强烈要求清朝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这样总理衙门建立了,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它的设立客观上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美国的崛起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美国的崛起 山东王涛 1871年圣诞节这天,是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的结婚日,他却突然想出一个可以解决自动电报机难题的办法,于是一个人跑到工厂里去做实验,结果忘记一切,一直干到深夜12点才回家。爱迪生开创了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电力逐渐取代蒸汽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能源,给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由电力使用引发的一系列技术革命,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在这一时期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 以电为能源的产品迅速被发明出来,如电灯、电车、电报、电话以及电焊技术等。电的广泛使用,造成对电力的需求大增。于是有了法国人马·德普勒关于远距离送电技术的发明,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建成了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将输电线路结成了网络。 这次工业革命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从70年代到90年代,德国人奥托、戴姆、狄塞尔先后发明了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和柴油机,这就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动力问题,引起这一领域的革命性变革。80年代,汽车诞生;90年代,许多国家建立起汽车工业,并牵动了内燃机车、远洋轮船、拖拉机和装甲车、飞机等的制造和使用,也促使石油开采与炼制业迅速发展起来。 化学工业也在这一时期兴起。纯碱、硫酸的生产,煤焦油的综合利用,促成了一系列新发明和新产品的出现。炸药制造更成为化学工业的重要部门,瑞典人诺贝尔因火药而成为世界名人。 以爱迪生为代表的美国众多发明家们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并成为创造财富的源泉。而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在19世纪末迅速赶上并超过了在过去两个世纪里一直走在前面的欧洲强国。 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这一年,距离这个新国家的诞生仅仅118年,距离这片新大陆被发现也只有400年。400年来,它从欧洲汲取营养,发展自己;118年来,它创造了自己的发展模式。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最全版

《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课稿 Tongbingjie 一、说教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专题的第三课,主要讲述的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进程和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力量,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并且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因此这一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本章的中心环节。 (过渡句)在明确了本课的重要地位后,接下来就要确立教学目标了。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的出发点,也是上好课的前提。我将紧密围绕新课程的要求,并根据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和过程;理解英国殖民扩张与英国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探讨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探讨工业革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运用资料,提高学生阅读材料以及获取、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加深对工业革命产生条件的理解;通过谈话法教学,与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交流,将学生思维引向历史的本质;通过对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工业革命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发明创造的成果被迅速运用到工业生产上,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工业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过渡句)在明确了教学三维目标之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向学生讲解清楚工业革命到底对人类文明造成了什么影响,这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基础之上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是本课的难点。 4、重难点分析 重点:工业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说学情 有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以及学习过,因此对这一部分内容不陌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另外,现代中学生思维活跃,勇于表现自我,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便于合作探究问题。当然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引导。 四、说过程 根据逻辑顺序可以将本课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它们分别是工业革命首发英国的原因或背景、工业革命的进程、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影响、工业革命促成世界市场的形成。本课的教学过程将围绕这四个模块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导入, 导入:恩格斯说:“当革命风暴横扫法国时,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胆识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那么这是一种什么变革呢?学生会回答是工业革命,教师进一步追问什么是革命?这是一种解题导入法,不但有利于学生审清题意,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概况,而且为学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作了心理铺垫。学生对人民起义、改朝换代等政治角度的革命印象深刻,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在这里教师可以指出导致人们生存状态、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巨变

加快城市化进程

提要]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生产力要素不断重新配置和合理组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因此,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把农民有效地从土地经营上解放出来,降低土地经营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民奔小康的根本问题。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市经济发展是否能实现跨跃式发展,是否有一个稳定社会形势,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就业增收问题是一个关键,而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都是非农产业发展的过程,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减少的过程,是城市化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多途径地向外转移在我国建设全面小康,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三农”问题深为各级领导所重视,新一届青岛市委、市政府也把“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问题,桥梁则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基本状况 城乡人口与农村劳动力。青岛市目前有720万人人口,非农人口240万人,占全部人口的34.3%;农村人口480万人,占65.7%。农村劳动力254.08万人(男/女劳动力比例为 63.7:46.3),约占全部劳动力的61%。 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与生活状况,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小康进程。 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与就业结构:据抽样调查,2002年我市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119.98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2%。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99.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9.2%。第二产业从业劳动力80.18万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第七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上节课我们主要讲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开始的前提与条件,首先是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英国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环境。还有四个条件,市场,资本,劳动力,技术。在这里我再次强调一下,工业革命最直接的动力就是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大家要牢记。第二,我们讲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这是需要大家重点了解的内容。还有就是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了欧美国家。大家要重点知道,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尼纺纱机,而瓦特的蒸汽机则表示着工业革命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说完了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开始的原因,以及其进程,接下来,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影响。请大家集中精神,结合老师PPT上的材料以及课本“从工场到工厂”的内容,来探究工业革命的影响。材料一,这段材料表现出了工业革命的什么影响呢。 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出现了工厂。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这里我们要知道手工工场与工厂的区别。工场指有若干助手或艺徒投入力量制作由师傅署名的作品的场所,而工厂则是指机器化生产的现代生产方式。材料二,很明显,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了,而工业增加了,这也表明了工业日益重要的作用。材料三,蒸汽机的发明使得生产摆脱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工场越来越集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做工,城市化进程就明显加快了。材料四,工业资产阶级是指占有工业生产资料,

依靠购买工人劳动力来完成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这一生产过程,并依靠剥削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赚取利润的经济阶级。相反的,无产阶级就是指丧失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被雇佣的劳动者阶级。在材料五,六,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于是各国纷纷进行了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对内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自由发展,对外则要求进一步的扩张和掠夺,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看完了这几个资料,我们来归纳一下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还有什么影响呢,贫富分化加剧,受到剥削和压迫的人越来越多。工业革命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这启示我们,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应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讲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影响,这是需要大家重点理解的内容。那么为什么说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呢?请大家回去仔细阅读“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这一部分的内容,并结合之前学习过的内容,仔细探究,下节课我们请同学来谈谈看法。 我的讲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延续城市文脉

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延续城市文脉 系名称:建筑系专业名称:城市规划学生姓名:高洁指导教师:王力忠 【摘要】:“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的文明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复杂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①。 城市作为人类智慧文明的载体,在时间的积淀中形成自身的历史文化,构成本土的城市特色,在社会的不断演变发展中实现自我调解和自我完善。然而,当今全球化迅速蔓延,建筑趋同,城市趋同乃至文化趋同现象愈演愈烈,这已经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将城市文脉延续下去,是当代城市建设者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从景观方面、城市方面、建筑方面以及人的体验方面展开讨论城市文脉的延续问题,希望探寻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脉延续的方法。 【关键词】:城市文脉传承景观城市建筑 【英文翻译】:The city as a carrier of human wisdom and civilization, conforming of its own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time of accumulation, constitute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and continue to evolve in society to achieve self-medi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Today, however, as the rapid spread of globalization , the convergence of architecture, the urban convergence as well as the intensified cultural convergence has led to worldwide attention. In the situation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 to protect the city'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contemporary city builders faced with. This article discuss the continuation of urban contex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landscape, the city, the architectural and human experience in the urban, hoping to explore the method of urban context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与其本质密切相关的背景”,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等②。它既有共时性又有历时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之间进行动态的、内在的联系,从而构成了城市特有的文脉。它体现了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城市文脉包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显性形态包括人、地、物;隐性形态是指对城市发展有潜在深刻意义的影响因素,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习俗、心里行为等。 所谓城市文脉的延续,就是指现在的文化与过去的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缺失任何一种文化都构不成文脉。城市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其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文脉不是名声古迹、文物遗址的堆积,它是一种城市的记忆,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就中国而言,从上世纪中叶至现在,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城市功能以经济功能为主,城市不断地破旧立新,将传统当垃圾清除,然而新建的内容却缺乏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文脉的断绝将不可避免。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历史)自制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高三总复习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17世纪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在这种历史背景下,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而后在欧美各国出现。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导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立了以欧美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英法美完成工业革命,增强了实力,也使俄、日出现统治危机,刺激俄、日进行改革,从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871年,德国完成了统一,并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19世纪中后期,近代西方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得以最终确立并逐步发展和完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可以行使立法权,制约政府的行政权、司法权也相对独立。这是历史的进步。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与条件 ①政治前提: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②经济条件:(直接推动力) 资本: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巨额财富 劳动力:圈地运动带来大量劳动力 技术:工场手工业积累 市场: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③自然科学的发展(牛顿力学体系、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理论基础)

2.工业革命的开始与发展 开始:1765年,在棉纺织业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发展: 纺织、冶金、采煤等领域出现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普及,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交通运输业的革新: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轮船。 生产组织形式的革命——工厂出现 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安置机器,雇用工人集中生产,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标志: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19世纪中期,法国和美国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3.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原因:工业革命对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条件:蒸汽机车和轮船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各地联系更为便捷。 过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介绍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介绍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段历史。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资产阶级快速发展的时期,当时西方国家的生产力发展较快,出现了很多新的行业,相应的资产阶级的势力也开始发展。在资产阶级发展的同时,无产阶级也开始第一次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这次的工业革命发起的时间和地点都很统一。二是这次工业革命带动了资产阶级自身力量的壮大。 第一次工业革命特点还体现在,这次的工业革命是从较为简单的行业发起,比如棉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发展较快,成为了推动工业发展最为有力的因素;有些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日常生活状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出现了无产阶级,国内的贫富开始有了明显加大的趋势和苗头。 第一次工业革命特点在政治上也有所体现,那就是遥远的东方国家,未开展工业革命的国家,明显地落后了西方,西方国家不再以农业经济为主而是开始了以工业为主要行业的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从英国率先开始的,各种能够节约人们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机器的出现,改善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条件,使得社会上出现了

很多新兴的事物和新颖的生活方式。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带动下,很多的新城市兴起,人口从农村开始向城市转移。工业雄起,资产阶级逐步掌握了政权,无产阶级的力量开始慢慢地壮大,并且开始意识到权利问题。而资产阶级则为了维护属于自己阶级的相关利益,开始了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博弈。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大约开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而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抓住了这样一次历史机遇,依靠工业革命,给整个国家带来了很大变化,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被称为“世界工厂”。 之所以英国能成为第一个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国家,是因为它对国家制度进行了整体改革,即资产阶级彻底推翻了封建的旧制度。此次改革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了极其优良的条件,既累积了丰富的资金,也挖掘了大量的劳动力。于是,英国的手工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熟练掌握了生产经验,经验的不断累积最终带来了质变;;机器的发明。 但是,尽管机器的发明可以减少劳动量的支出,但是依然以人力为主的生产模式没有办法给英国带来巨大的收益。在这最需要动力的阶段,蒸汽机应时而生。有了蒸汽机,工厂的生产效率得到了迅速提高。劳动者不仅解放了双手,还能通过翻倍的产量,提高了生活质量。 在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中,英国的工业革命进入了鼎盛期。在1840年左右,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作为最早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国家的大不列颠,很快依靠自己强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优化调控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环境效应及其优 化调控 国贸2班周星2012218090

摘要前言:城市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阶段。近数十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文章分析讨论了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城市水资源短缺,城市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与措施。 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的聚居地,是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城市居民用水、工业生产用水以及其它城市用水需求逐年增加,但是供水能力不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问题却成为了制约我国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是人—地关系的焦点,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生产和消费最为集中的地方,因而城市也成为污染集中的地方。水是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源泉,也是城市的活力所在。 目前我国正以世界罕见的速度推行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0%左右,2010年达29%,2050年将达47%左右。建国初期我国有城市136座,“七五”末期450座,到“八五”末期猛增至640座。特别是随着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出现了一些地理位置相近,资源环境条件相似,类型、功能互补的城市群。我国已有5个超大规模城市群(沪宁杭、京津唐、珠三角、四川盆地以及辽宁中部),这些城市群面积大、影响和辐射范围广。 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快速驱动作用、对财富的迅速增值能力,使人类获得了巨大经济效益,但城市水资源环境所受到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城市“水泥森林”造成的区域水文循环的改变、人口剧增和生产高度集中导致的用、排水日增等问题,制约了城市进一步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水环境物质代谢的严重失衡 如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系统,则城市水环境的“水质”污染实际上是城市物质代谢失衡的结果。自然条件下,某一系统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保持平衡,自然系统中不存在废物的概念。而在城市区域,输入了大量的矿石、燃料、化学合成物质。这些物质部分转化为产品,部分在生产过程中以工业污水形式排入水环境,或以气体、颗粒物的形式进入大气环境,随大气降水一起进入水环境,转化为产品的部分又通过人们的消费和使用以生活污水的形式排入水环境。大量污染物进入城市水环境,必然造成城市水环境物质代谢的失衡。 1.降水与城市水环境污染 城市大气水环境物质代谢失衡是造成地表水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人类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改变了清洁大气的物质成分。这种污染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固定点源,即工厂企业排放的来自于矿石、燃料及一些化学合成物质的气态和颗粒态污染物。二是流动污染源,即城市交通中大量的汽车尾气污染和车辆行驶过程中造成的道路扬尘。 大气中污染物质的代谢大多是通过溶于雨水或被雨水所携带的途径。虽然这对大气的净化十分有利,但在严重大气污染情况下,通过雨水途径代谢的大气污染物使雨水的化学成分或物质含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世界上许多城市群出现的酸性降水,以及由此造成的城市地表水酸化和大量的水生生物死亡。降水将污染物直接带到地表,甚至携带到较远的地区。由于城市人口十分密集,加上垃圾收集系统的不完善,降水达到地面后溶解了大量的污染物,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有毒物质。由于我国目前对城市雨水不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因此城市雨水会直接造成城市地表水环境的损害。

中国城市化进程word版

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 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约为47% ,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为75% ,发展中国家在38% 左右,最不发达国家大约为22%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是31% ——中国要不要比学赶超? 今年,各方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纷纷出笼:国家统计局说,未来5 年将达到3 3%—35% ,新世纪前10年将达到4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说,20 年内将提高到60% ;最新的说法是,在未来30~40年内达到70% 。 9 月,“中国城市化论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从上海一直开到广州,以 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和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 将在2015年进入亚洲最大的三大国际城市群之列,专家们为中国的城市圈欢欣鼓舞。 且慢!几年前“珠三角迷乱都市化”的警告言犹在耳,都市里的村庄还赶不上现代化的快舞,撤县改市的换牌运动和城市圈的圈城运动是否另一场“大跃进”? 在2001年8 月之前,珠海斗门县还是广东珠三角庞大的城镇群中的最后一个盲点。8 月1 日斗门县撤县成为珠海市的一个区,中国港—澳—珠三角地区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落。

作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珠三角,2000年的城市化水平是50% ,规划中2020年将达到70% ——达到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而在更广袤的中国内地,新一轮的大规模城市化运动才刚刚开始。 城市化: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 尽管中国城市化历程曾经教训惨痛,但在中国,起码是目前,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仍然富裕程度最高。绝大多数人都因此坚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必成正比。有专家预算,在现有水平上,城市化每增长1 个百分点可直接拉动GDP 增长1.5 个百分点,是推动我国经济再高速发展20年最基本的动力之一。“如果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即达到50% 以上,每年可望增加上万亿元的消费需求! ”类似的乐观论调充斥了媒体,似乎城市化是扩大内需振兴经济的唯一途径。中国城市化的常用方法是“摊大饼”,围绕中心城市,像摊饼一样布局,乡改镇,县改区,县改市,每一级改制升格都有相应的经济与人口指标为依据,客观上也形成一种错觉:高速城市化不仅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彰显经济发展的“业绩”。但真实情况远非于此:珠海本地的报纸上,扑面而来的是斗门改制给当地政府百姓带来的欣喜与“振奋”云云。学者杨云彦1994年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湖北省小城市的人口增长中,60% 是由政区扩展而增加的。有些甚至占到80% 左右。结果不仅农村没有变富,城市反而变穷了,有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乡村化”。也难怪普通人有这样的看法:城市化嘛,不就是换块牌牌吗? “过度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依靠传统的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陈斌超 (陇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甘肃省庆阳市邮编:745000)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发展较快,但其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放过热,城市化区域不平衡,城镇贫困人口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农民工、留守儿童、老人不断增加,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解决措施,如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协调区域间的发展;解决城市贫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大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等。 关键词:城市化;面临问题;措施 “城市化是指第二、三产业在城镇聚集,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农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导致了城市化,城市化也反过来促进了他们的发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类得到了许多好处:经济成果喜人、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繁荣……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是每个国家都避免不了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中,许多问题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显现出来了。 1 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发过热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以前(即1978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人口基数过大,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是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浅谈“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浅谈“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摘要: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世界发展史的重要转折点。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这场革命,最先由英国发起,对英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可以说是这场革命中的主角,而革命也给英国带来了很多变革和影响。 关键词: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影响 发源于英国而后波及欧美主要国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深刻、巨大的影响。它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使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它为英国提供了历史机遇,利用工业化先发优势,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幸福,同时也使人类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 一、工业革命的产生及发展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扩充到其他行业。 早在十五世纪,英国半农半工的农村家庭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这种家庭的毛纺织手工业,后来随着农民的贫富分化,而发生了改变。很多家庭手工业者变成了为商人进行原料加工的雇佣劳动者。于是,呢绒商人们逐渐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便形成了毛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 在十六世纪时,分散的手工工场占主要地位。随着圈地运动而使丧失土地的农民日益增多,由大商人所创办的集中的手工工场便逐渐发展起来,达到了雇佣一千名以上工人的规模。到十七世纪时,雇佣几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场已经非常普遍了。这些手工工场并不限于毛纺织业,在采矿、冶金、制盐、造纸、玻璃、制硝、啤酒等部门,都建立起很大的手工工场。 英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为技术上的巨大进步。英国手工工场在生产技术方面的进步,与欧洲大陆上的大量工匠迁居英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凯伊发明飞梭以后,一个织布工人可以做过去两个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后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