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空观念)
九年级部编版历史材料解析题及答案(2)解析

九年级部编版历史材料解析题及答案(2)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
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
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
——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材料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将资本输出作为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从而加速了资本的跨国流动,发展起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底端是处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广大亚非拉美落后国家,这时,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
——改编自千枝松《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1)据材料一,归纳欧洲工业革命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2)根据材料二,说明工业革命如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在推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全球化的表现。
2.人物·评价(1)归类法是历史学习的一种方法。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中心开始的工业变革。
这一时期的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变革。
1. 时间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1760年至1840年。
这一时期正值英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这段时间内,英国经历了农业革命、制造业技术进步和交通运输革命的重要发展。
2. 关键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关键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机械化生产:利用蒸汽机、纺织机械、矿山机械等机械设备,实现了农业、制造业和矿业的机械化生产。
•能源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标志着从传统的水力和风力驱动向燃煤供能的能源转变。
•工厂体制:工厂体制的出现,将劳动者聚集在一起,实现了劳动力的大规模集中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催生了大量的工业城市,吸引了农村地区的劳动者涌向城市,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美国和西欧国家为中心的工业革命。
这一时期的工业革命在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1. 时间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1871年至1914年。
这一时期正值美国和西欧国家在科技、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兴起和发展。
2. 关键特征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关键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电力和化学工业: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以及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工业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改善和创新。
•大规模制造业:出现了大规模的工业制造企业,如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标志着工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交通和通信革命: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如蒸汽火车和汽车的广泛应用,以及电报和电话等通信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信息和人员的流动。
•城市化和国际贸易: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同时也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第20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师:Q7.那到底什么是工业革命呢?我们尝试着给它下
个科学的定义吧!(提供图片,一起完成)
Q8:根据定义思考: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依据:机
器生产)
画出知识框架,并作
出说明。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PPT17(扩展到他国)
师:Q9: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依据:机器生产、更
或者机器制造机器)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
个工业化国家,被称为“世界工厂”。
师:此时,其他国家也纷纷先后进行了工业革命,有法
国、美国(为什么?),稍晚点的还有德国、日、俄国。
PPT18+19(七大影响)
师:补充: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史实:英国当时强大大什
么程度?英国一个国家可以对抗整个世界!
PPT20(对中国的影响)
师: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提供图片说历
史)
可见,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革
命,更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影响。
PPt21(《中国制造2025》,总结本文)
师总结: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工业化的浪潮,我们能从
工业革命的历史中获得哪些启示?联系“新疆棉”事件,
西方媒体以人权压迫造谣中国的工业生产,这让我们学
会了:对于中国人来说,最大的人权就是发展,就是有
尊严的劳动,不断发展,也是中国拥有国际话语权的坚
强后盾。
知道,了解
感悟,思考
掌握必备
基础知识
培养家国
情怀价值
观
课堂小结
PPT22 (本课板书)
PPT23,24(课后习题:选择题+观点题)。
《第一次工业革命》导入的设计与反思[人教版]
![《第一次工业革命》导入的设计与反思[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b1411eaf705cc17552709df.png)
《第一次工业革命》导入的设计与反思【案例背景】今年三月份,我参加了南京市里组织的教研活动,在南大附中听了两节课题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同课异构的公开课,我都非常喜欢,因此在自己的课上决定用“拿来主义”加以模仿。
其中一位老师选择了当前非常吸引网民注意力的柴静的记录片“寻找雾霾根源”的片段导入新课,因为是截取的视频片段,所以时间不长,只有2分钟左右,内容主要是反思中国当前的环境污染。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把双刃剑,工业革命既给人类带来希望和欣喜,也埋下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潜在威胁。
西方国家首先步入工业化进程,最早享受到工业化带来的繁荣,也最早品尝到工业化带来的苦果。
今天人类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进步不仅仅是生产力的进步,还应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社会的公平公正,和谐发展。
我觉得围绕环境污染与治理这个主题也可以这样导入:“今年来,中国中东部陷入严重雾霾天气,不少城市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超标。
这种现象在国外也曾有过,‘伦敦烟雾事件’在短短4天内就导致4000人死亡。
伦敦空气从1952年的‘能杀人’到上世纪70年代摘掉‘雾都’帽子,再到现在的‘PM2.5浓度只超过25微克每立方米’,是经过了政府和民众数十年的共同努力治理才达到的。
那么请大家思考,大规模的环境污染开始出现于什么时期?”我希望学生回答出:“大规模环境污染是从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开始。
”然后顺其自然过渡到对“蒸汽时代”的讲解。
另一位老师用的是教材上“使用了蒸汽机的工厂”的图片导入,问学生道:“如果穿越历史时空到了工业革命时代的英国,你收到了一张英国女王邀你泰晤士河一日游的邀请函,你会应邀参观泰晤士河吗?”当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不去,环境污染太厉害了!”因为历史没有“如果”,所以我觉得还是用第一位老师的方式导入新课比较恰当。
【教学过程】下午第一节课,我板书好了课题,然后对学生说:“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
”听到要看视频,学生们马上来了精神。
视频放过,学生们表示视频好短啊!我问学生们:“大规模环境污染最早出现于何时?”一位学生回答:“汽车的普及和使用。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程标准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重大发明;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二、素养目标时空观念:结合教材以及历史地图,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现两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段以及发源国和在全世界的扩展;史料实证:找到相关图片和史料论证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了解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展的史实;历史解释: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手工工场、工厂制度、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唯物史观: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体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家国情怀:从各项发明感受生产力的提对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重大意义,激发发明创造的兴趣。
三、重难点重点: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难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复杂性、曲折性。
四、导入:《第一次工业革命)》视频导入五、新课(一)工业革命的背景1、工业革命的概念: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是由一系列技术变革引起的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
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生产动力由人力、畜力(自然力)到蒸汽力、电力2、工业革命的可能性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许多人提出不同解释。
有些人强调圈地的后果,认为圈地运动把农民赶离土地,迫使他们到工业生产中寻找出路。
有些人说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原始资金,让英国的工业得以发展。
还有人认为地理位置也是重要因素,英国是岛国,海上交通便利,又处在世界贸易的有利位置上,易于开辟世界市场。
当然,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存在的,但根本的一个因素却是: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民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1)政治:君主立宪制建立,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原本温顺的绵羊,无欲无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课程标准学法·素养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进行的原因;在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的基础上,通过研习史料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以及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及历史解释的素养。
通过对工业革命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学生努力创新、为国家富强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从珍妮机到蒸汽机1.背景(1)前提: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2)条件①劳动力:地主们热衷圈地养羊,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场做工。
②资本:许多人把在殖民掠夺中获得的财富投资于手工工场。
③技术: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④市场: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2.进程(1)开始: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
此后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
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
(2)扩展:从英国开始,很快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等地。
(3)完成: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从工场到工厂1.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工厂出现,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2.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3.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厂逐渐集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4.社会关系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5.资产阶级调整内外政策:资产阶级对内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对外则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1.原因(1)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2)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备战2021年中考历史考点一遍过【 名师堂】

一、世界近代史概述一条主线: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巩固。
两大问题:殖民侵略与反殖民斗争(民族解放运动);资产阶级压迫与无产阶级革命(国际工人运动)。
三大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格局趋势:逐步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
政治趋势:人治走向法治,专制走向民主。
经济趋势: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发展,手工劳动走向机器生产。
二、时空线索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三、知识架构四、考点梳理考点一、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1)英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2)法、德、美等西方国家:从18世纪后期开始开展,19世纪60—80年代完成背景(1)政治前提: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进一步发展经济开拓了广阔空间(2)市场催动:活跃的国内外商业贸易,手工工场生产商品的效率无法满足市场需求(3)资本积累:英国殖民扩张中的财富掠夺,积累了大量的资本(4)自由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大量破产农民迁居城镇,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自由劳动力(5)自然科学进步:自然科学知识极大丰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科技创新的重要前提概念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主要生产部门纷纷发明和制造机器,促进生产的发展,人们把生产领域这种革命性的变化称为“工业革命”代表性国家英国,率先开展,最早完成重要发(1)1765年(华师:1764年),英国纺纱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人类面对的新挑战使人类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工业废水污染了许多河流,土地和空气也遭到污染,并导致许多疾病的流行1.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2.英国工业革命一系列的发明,不是偶然的,而是工匠和技师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探索的结晶;发明创造是社会前进的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我们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公开课教案(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公开课教案课题: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课标】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知道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森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理解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欧洲、北美的基本线索。
(2)通过引导学生读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方面。
(3)通过本课学习,启发学生认识:伟大的发明创造来源于亲身实验、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毅力教育,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得国力增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超级智囊团”的环节,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工业革命的发明。
通过阅读历史材料、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了解现代工厂的状况,初步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情分析】经过七、八年级的历史学习,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对学科知识、学习方法都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趋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感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从能力上来说,要能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培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重点:瓦特改进蒸汽机难点:工业革命及其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解读课标复习导入二、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荣光面前溯荣光——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原因回顾旧知,归纳总结。
培养学一归纳的能力,知道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二)名词解释:工业革命无限荣光的时代——工业革命的发明1、自主学习,完成工业革命成果的表格2、以“超级智囊”的身份解决英国工场主约翰的烦恼,巩固对工业革命发明的学习,加强对瓦特改进蒸汽机的认识,体会瓦特等发明家所体现的“工匠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养 水平
素养2:史料实证
知道历史材料的类型(如文字材料、图像材料、实物材料、实地材料等); 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历史有关的材料;能够基本读懂教学中提供的文献史料。 了解历史材料的来源与材料的性质及其价值的关系;掌握获取历史材料的基 本方法,能够根据有关的材料对历史进行思考;理解证据在进行历史论证时的重 要性,形成历史的实证意识。 能够自主地搜集有关的历史材料,并判断历史材料的价值;能够对历史材料 进行整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够将材料与所学的历史叙述进行比较,说 出其中的关联。 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材料,判断材料所述是否可以作为证 据来支撑对历史的论述;在自己对历史的评述时能够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取舍,将 有价值的史料作为证据;在自己的历史论述中能够符合规范地引用史料。
电力、内燃机 源于科学研究,科学 与技术紧密结合
电力工业、化学工业 、汽车工业、石油 工业
合
从新兴部门 纺织业、煤矿业、铁 看 路业
中国为什么没有开展工业革命?
英
条 政治制度 资 本 劳动力 技 件 术
国
中国(清朝)
封建专制制度 买房置地 小农经济,束缚土地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
圈地运动
概念解读
一、什么是工业革命?
请大家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指出:什么是工业革命?(100字 以内) 要点提示:时间//地点//标志//生产方式或生产组织形式变 化等。
示例:
工业革命是指发生于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以 英国为中心,以蒸汽机使用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它极大提高 了生产力,人类的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大生产,手工 工场逐渐被工厂制度取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发生于 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 20世纪初,德美为中心多国同时发生,以电力使用为标志的 技术革命。它极大提高了生产力,垄断组织产生,大企业时 代到来,促进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积累 科举僵化,文化专制
市
场
殖民扩张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谢 谢 各 位
素养
水平 水平2
素养1:时空观念
能够将某项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 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以及 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水平二:1、以时间为依据,梳理工业革命发展的历程和 主要成就,学案上展示此时段的历史年表,更方便直观地 让学生们把握时空观念。
(1)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 了洋务运动,成为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端;③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获得发展(6分) (2)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推翻了封建君 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① 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领导了戊戌维新运动,这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② 清政府进行了预备立宪;③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 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分。答对其中三点即可) (3)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①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学习历程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②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中国出现了新式教育和新的学制 ,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③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 社会的变革提供了学科理论和强有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和具体 国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6分) 考生对公式进行补充,言之有理亦可,如补充: (4)社会生活的文明化、西方化。在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下,中国民众的物质 生活、社会习俗、交通方式、通讯手段等方面都发生深刻的变化。(6分)
素养
水平
水平4
素养1:时空观念
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理解中外共时性大事的关联,能够选 择恰当的时空尺度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
水平四:1、时空结合,构建以工业革命为中心的中外历史 共时性大事,在大历史视野下探究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素养
水平
水平4
素养1:时空观念
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理解中外共时性大事的关联,能够选 择恰当的时空尺度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
素养
水平
水平3
素养1:时空观念
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 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相关史事的深远意义。
水平三:从纵向出发,探究工业革命的影响之深;从横向出发 ,探究工业革命的影响之广。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工业革命 为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密切了国际交流,改 变了世界格局。
领域
发明人
哈格里夫斯 (织工) 阿克莱特 (钟表匠)
国别 领域/成就
英国 珍妮纺纱机
西门子 德国 爱迪生(科学家) 美国 格拉姆(工程师) 比利 时
电力
英国
水力纺纱机
卡尔· 本茨 福特
德国 美国
交通 石油
通讯
卡特莱特 克隆普顿 (工 人) 瓦特(机工) 史蒂芬孙
英国 英国 英国 英国 美国
水力织布机 骡机 改良蒸气机 蒸汽机车 汽船
水平2
水平3
水平4
素养 水平 水平1
素养5:历史价值观
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了解并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特殊性。 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 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世界发展是由多 元文明组成的观念。 能够判明历史叙述中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形成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信念;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正确的国际意识。 能够反思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实的社会问 题;能够将历史学习与个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能够在自己对历史的论述中体 现出正确的历史意识,运用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论述对古今问题的看法。
如何处理好教学进度与教学效度的关系?
一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很多老师一味地赶 教学进度,包括我。 不能一味赶进度,要充分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表达, 要舍得给学生时间,阅读的时间,思考的时间,通过课 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要因为赶进度,而 丢掉了真正的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我感觉宁可牺 牲进度,也不要牺牲效度。 本节课侧重于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入手,强调时空观 念的培养。
素养
水平 水平2
素养1:时空观念
能够将某项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 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以及 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水平二:2、以空间为基础,分析来龙去脉,结合同时期 的欧洲其他国家,分析英国首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
水平2
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水平3 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 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 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 水平4 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 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 上作出合理的解释。
贝尔(大学教师、 美国 发明家) 意大 马可尼(科学家) 利 诺贝尔(化学家) 瑞典
Hale Waihona Puke 化工富尔顿第一次工业革命 从轻工业扩展到重工 从领域上看 业
从范围上看
第二次工业革命 以重工业为主 德美为中心,多国同 时进行
从英国一国扩展到各 国
从动力上看 蒸汽
从发明来源 源于实践经验,科学 看 与技术尚未真正结
时空观念的培养——以工业革命为例
素养 水平 水平1
素养1:时空观念
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它们的意 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
水平一:知道工业革命起止时间,能够准确说出开展工业革
命国家的地理位置。设计了关于“工业革命”概念的解读,
从总体上把握工业革命的时空范围。 工业革命是指发生于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以英国为中心,以蒸汽机使用为标志的技术革命。它极大 提高了生产力,人类的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大生产, 手工工场逐渐被工厂制度取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水平4
素养 水平 水平1
素养4:历史解释
能够有条理地讲述历史上的事情;能够概述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比较清晰 地说出重要史事的内容(如重要历史事件的经过及结果、重要历史人物的事略、 重要历史现象的基本状况)。 能够分析有关的历史结论;认识到历史叙述包涵记述者的分析与解释,能够 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阐释,并识别构成某一历史解释的重要因素;在论述历 史时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如纵横联系、古今联系、中外联系,并能够 将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加以联系。 能够对史事的前因后果进行合理的说明;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说明导致 其中差异的原因;能够根据有关的历史材料说明对史事为何有不同的解释。 认识到对史实的解释是对历史的建构;能够以史料为证据对历史进行正确的 解释;能够全面、客观地论述历史的问题,运用正确的史观对史事进行正确的解 释,全面、清晰地论述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水平2
水平3
水平4
如何处理好基础知识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听说过这么一句话,一轮复习重基础,二轮复习提 能力/素养。我感觉这种传统做法欠妥,一轮复习也要 基础知识与核心素养同时并举。 在教学中,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一味的强调基础 知识的教学,新课是基础知识教学,一轮复习还是基础 知识教学,结果基础知识熟悉了,知识框架建立了,但 这只是在基础知识再现再认这一层面上的低水平重复。 当然,学生基础有差异,但是,即使是基础差的学 生也应该适当贯彻素养教学。比如工业革命对中外共时 性大事时空观念的教学,让学生们结合三本教材梳理相 关历史事实也是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