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关系》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 革命的显著特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 ①发明来源:科学家研究,自然科学的发明同技 术、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巨大发展。 ②范围:工业革命在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新技术 新发明超出一国范围,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③进程: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④开始部门:开始于重工业,以电力的广泛应用 为标志,各个领域同时展开技术革命。 ⑤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 石油工业、汽车飞机制造业、电讯业等 ⑥影响:促使帝国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 系的最终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而 产生矛盾。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你有 什么启示呢?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 3.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4.经济的发展需要雄厚的资金。 5.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单项选择题
1、读图判断, 属于第二次工 业革命成就的 是:( C )
A
B
C
D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6、认识
B.从道德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 主义列强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剥削的 产物,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C.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世界市场的形成, 客观上在全球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 结束了人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狭隘性,有 利于世界文明的交融和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
场: 国内统一市场的开辟和国外市场的开拓,资本
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不断刺激工业发展
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科学技术应用 于工业的成就
化学工业的建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一系列经济、技术、社
会变革,它是由新型科学技术基础下发展形成的工业新结构、经济新格局和社会新局面。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70年末80年代初,在石油出现、旅游工业兴起以及机器和
金属成为流行原料基础等诸多要素的带动下,逐渐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进步催化剂,并不
断改变着社会的基本架构。
第二次工业革命前期,主要依靠新兴的科学技术,使得铁路、汽车、电影等成为可能,使城市经济有了更迅速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大大提高,高效的交通运输和技
术进步等都对城市经济社会有着重大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期,新机器技术、自动化设备大量投入生产,同时,由国家法律保
障的一系列社会主义制度逐步普及,使工作更具有社会保障。
经济的社会化和货币化的拓展,让工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可能性,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正轨。
此外,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实践还引发了其他诸多事件,例如,世界贸易惯例,国家
机构和技术文明的转变,世界石油供应以及人口分布结构的变化等等。
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在工业生产、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国
际关系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也是现代文明的根本,为下一个工业革命的到来提供
了基础。
第二次工业革命

(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 机; (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 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 (3)电讯事业的发展: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4)化学工业的建立:诺贝尔-炸药、塑料、人造纤维
(1)经济: )经济: 生产力,迅猛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①生产力,迅猛提高,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生产关系,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生产关系,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经济结构,重工业有长足发展,逐步占主导; ③经济结构,重工业有长足发展,逐步占主导; 工业布局, ④工业布局,形成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地带 世界经济格局,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美德实力超过英法; ⑤世界经济格局,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美德实力超过英法;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最终形成。 市场最终形成。 ⑥能源结构,人、畜、风、水、煤——-电、石油 能源结构, - (2)政治: )政治: 政治制度,形成比较健全的以代议制民主、 ①政治制度,形成比较健全的以代议制民主、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特征资本主义 政治模式 社会主义运动,促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诞生。 ②社会主义运动,促进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诞生。 对外政策,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瓜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③对外政策,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瓜分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侵略方式的 变化(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为主)。 变化(商品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为主 蒸汽火车 ④民主民族运动:促进了新型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民主民族运动: ⑤国际关系(世界政治格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国际关系(世界政治格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3)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 ①垄断主义 思想观念, ②思想观念,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 (4)生活方式:改善日常生活,尤其在衣和行方面,思想观念 )生活方式:改善日常生活,尤其在衣和行方面, (5)环境问题,汽车的出现,促进石油的大规模使用,使大气中,氮氧化合物,碳 )环境问题,汽车的出现,促进石油的大规模使用,使大气中,氮氧化合物, 氢化合物的浓度增加而产生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问题。 氢化合物的浓度增加而产生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问题。
第二次工业革命

4.最后,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直接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力的广泛应用 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二、成就:
新兴产业的兴起
新通信手段的发明
农业的变革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第一次比较)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才素质 发明基础
工人或技师 劳动经验
手段:国际贸易、殖民主义 (亚洲进一步殖民地化,非洲被瓜分完,拉美实际上沦为殖 民地.) 主 要 内 容 物资和物种交流; 人口迁徙和种族融合 各种文化的交流和撞击 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和选择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推动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几大要素:
①交通工具变革,远程运输更加按全、便捷; ②电信共聚创新,加速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各地生产、流通 、消费紧密相连。
这种调整没有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本质上的 变化
3、垄断资本家干预国家经济.政治,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国家逐渐成为垄断 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帝国主义:自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 争夺霸权、侵略和掠夺殖民地的新殖民主义。 )
4、帝国主义掀起 瓜分世界狂潮:
讨论:垄断组织的出现给人们带 来了什么?
(3)世界一体化的影响:
①积极:
农业:促进人口流动、融和与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 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工业:生产社会化提高,形成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分 工的基本格局;
文化:促进全球性政治、思想、文化交流的扩大
②消极:矛盾激化:
资本主义国家与亚非拉之间:民族解放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军备竞赛、结盟、对抗、战争
历史: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4、下列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 是 A.发展进程从一国到多国
B.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C.促进了重工业部门的大发展
D.科学家和工程师起主导作用
5、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更能 体现下列哪一项重要原理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1)经济基础: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技术条件: 自然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最终确立 (3)政治前提:
(4) 资 (5)市
本: 疯狂的殖民掠夺以及西方各国资本主义发展 场: 国内统一市场的开辟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
可以说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因为 几十个大型企业彼此之间容易达成 辛迪加: 协定;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 共同销售和采购原料协定 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 断的趋势。” 卡特尔:
销售协定
生产、商业和法律上完全组成一体
含义:大企业间为控制商品生产和销售以获取更大利润 而结成的经济联合体
原因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②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的加强
D、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2、读图判断,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的是:( C )
A
B
C
D
3、19世纪70年代以后,导致动力工业 发生革命的主要原因是
A、电力的发现及其应用 B、电的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 C、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D、电力工业和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
(3)化学工业的建立
1867年诺贝尔(瑞典)发明炸药 塑料(美)和人造纤维(法)开始投入生产和使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

什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电气革命,是指1870年至1914年的工业革命。
其中西欧(包括英国、德国、法国、低地国家和丹麦)和美国以及1870年后的日本,工业得到飞速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紧跟着18世纪末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且从英国向西欧和北美蔓延。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大规模应用为代表,电灯的发明为标志。
19世纪中后期,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电的广泛应用。
1821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lO年后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为电机(电动机和发电机)及一切有线电器设备的创新奠定了科学基础。
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电磁波的发现,则成为无线通信的科学基础。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7O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从此电力开始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强电能够提供绝大部分生产和生活的能源,而弱电能够提供主要的通信手段(电报、电话等)。
其次,是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1862年,法国人德罗夏提出了四冲程理论,成为内燃机发明的科学基础。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
内燃机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蒸汽机,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特别是迅速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
同时,科学家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并以此为工业原料,制成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推动了化学工业的迅猛发展。
[编辑]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l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而且引起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以及国际关系等各领域的变化:一、经济领域1.资奉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在l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电磁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新的科技成果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在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最终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的经济模式:2.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最早出现垄断组织的是钢铁和电力工业.之后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也相继出现垄断组织: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工业结构实现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飞跃,最终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布局,资本主义生产进人成熟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

机械能
发电机
电能
原理:电磁感应
电能
电动机
机械能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1.电力的广泛使用, 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发明大王”爱迪生(美国) ——耐用电灯泡
美国发明家 托马斯•爱迪生 Thomas Alva Edison (1847---1931)
电 气 时 代
他最伟大的发明:电灯(1879 年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
一、什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兴起了一场以电机、内燃机的 发明和应用为核心的新工业革 命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 革命的策源地,扮演先行者角 色。
世界第一台发 电机的诞生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感应 现象: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可以产生电流。这为 制造发电机创造了条件,也为开辟人类生活的新 时代——电的时代创造了条件。
4、以电力、电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 志,电能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能源,人类进入了 “电气时代”。
垄断组织──大企业之间为控制生产与市场
以获取更大利润而结成的经济联合体。这种
控制是通过订立各种协议规定价格、划分市
场、分配产量来实现的。
1.垄断的方式
兼并或相互联合
2.垄断的表现
控制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的产量、 价格和市场
2.通讯手段的发明,电讯业兴起
莫尔斯(美)——有线电报 贝 尔(美)——有线电话 马可尼(意)——无线电报
3.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
本 茨(德)——内燃机和汽车 莱特兄弟(美)——飞机
4.石油化学工业兴起 电能和石油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后的新能源。
电力工业部门与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制造 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四大支柱产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

爱迪生的留声机 爱迪生的白炽灯
爱迪生的电报机
爱迪生的电影放映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领 域 重 大 成 就
① 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随后电动机和发电厂 相继问世②有线电报、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 无线电报出现
电力应用
内燃机
①内燃机、柴油机的诞生 ②发明汽车、飞机;内燃机车、远洋轮船发展
电力应用
内燃机
化学工业
传统工业
(1)电力的广泛应用
西 门 子 电影放映摇篮
爱迪生在这个实验室里日以继夜地进行研究发明,太 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最重要的实验室,爱迪生的 许多电器发明都是从这个实验室里诞生的。 累的时候就在实验室的长椅上休息一下。
市场基础: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其
对殖民地的掠夺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电的广泛使用 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化学工业的发展 传统工业的进步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领 域 重 大 成 就
① 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随后电动机和发电厂 相继问世 ②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无线电报出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领 域 重 大 成 就
① 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随后电动机和发电厂 相继问世②有线电报、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 无线电报出现
电力应用
内燃机
①内燃机、柴油机的诞生 ②发明汽车、飞机;内燃机车、远洋轮船发展 ①从煤、石油中提取各种物质作为化工原料 ②炸药、塑料、人造纤维等开始使用 纺织、钢铁、造船等工业的进步
可以说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因为 几十个大型企业彼此之间容易达成 辛迪加: 协定;另一方面,正是企业的规模 共同销售和采购原料协定 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产生了垄 断的趋势。” 卡特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发明白炽灯 D.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汽车价格大幅下降, 开始成为中等收入家 庭的交通工具。
第一次,共飞行了36米,留空12秒
3、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重大突破: 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生
(2)发明:
19世纪60--80 年代
用新代炸药和无烟炸药
美国海厄特
(1867年) 发明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由 此诞生(1869年)
6、19世纪末,一位生活在美国的公民,如果他 远行欧洲,他可以选择的交通工具是( )
① 轮船 ②火车 ③汽车 A.①②③ B.①③④
A ④飞机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有这样一段广告词:“一个苹果让牛顿吸 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 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其中 “爱迪生点燃世界”的创造是 ( )
物理学方面
科 学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发 现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
研
究
成 果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 现电磁感应现象
化学方面
俄夫期国发律化现学 化家 学门 元捷 素列 周
二、成就: 1、电的应用
(1)理论指导:
1831 英 法拉第
电磁感应原理
(2)最显著的成就: 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3)发明:
主要 成就
弊端: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即帝国主义阶段。
从1876年到1914年,列强掠取了将近2500万 平方公里领土,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全世界土 地总面积的2/3已沦为殖民地,总人口的56%已沦 于殖民压迫之下。
弊 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对世界产生 端: 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一战。
弊端:
环境污染。
什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1、开始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技 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 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 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这就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概况
2、背景(兴起的条件)
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建立了强有力的政权,劳 动力被大量解放出来;
①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B
C.以核能为核心的革命
D.以内燃机为核心的革命
3、读图判断,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
C 就的是( )
A
B
C
D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 ( )
A A、科学技术的发展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B、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 C、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的加强 D、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B 5、导致汽车和飞机试制成功的重要发明是( ) A、有轨电车研制 B、内燃机发明 C、有线电报的发明 D、可用的发电机
2830万吨 1950万吨 101.4万公里 1,182亿法郎
以上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增长倍数
54 25 5 2.6
1、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欧美资本主 义国家取得跨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美国钢铁行业统计:
生产和资本的 高度集中
摩年根份和洛克菲勒两大1银87行0集团垄断着美国19的0整0 个银行业
电的 应用
人物
发明
爱迪 发明了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
生 (美
影摄影机、放映机;在纽约建成世 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
国)
发电机、电动机、电焊、电钻、 电话(贝尔)、电车、电报
天才是1%的灵感 加99%的汗水
(4)影响: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1876年
1911年
早期电话 (美 贝尔)
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世 界上第一辆无轨电车。
战争
废气排放
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走雾可霾持续发展道路。沙漠化
工业革命
开始时间 领先国家 主要标志
新动力
18世纪60年代 英国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蒸汽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
美国、德国
电力的广泛应用 电力、内燃机
新能源
煤炭
电力、石油
交通工具 及发明者
进入时 代
火车—斯蒂芬森(英) 轮船—富尔顿(美)
法国夏尔多内 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 的纺织品生产领域(1884年)
炸药工业之父——诺贝尔 诺贝尔奖章
由于发明赛璐 珞,海厄特在 1914年获得 了珀金斯奖章。
夏尔多内被西 方誉为人造丝 工业之父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870 年
1900 年
世界钢产量 石油产量 铁路长度 世界贸易额
52万吨 80万吨 21万公里 455亿法郎
蒸汽机造就大量财富,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 球各地,原料、市场均来自遥远的地区;
②经济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 速发展。
蒸汽机激发了人的需求,新技术、新发明层出
不穷③。技术 自—然—科摘学自研王究思取德得《重世大界进近步代。史》
3、领先国家: 美国、德国 4、特点: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新”的能源——石油
1876(德)奥托, 煤气内燃机
1883(德)戴姆勒 汽油内燃机
1893(德)狄塞尔 柴油内燃机
(2)内燃机的应用——新交通工具
德国人卡尔·本茨 “汽车之父”
世界上第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1913年,美国福特汽 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 产汽车,带来汽车制 造业的革命。
蒸汽时代
汽车—卡尔·本茨(德) 飞机—莱特兄弟(美)
电气时代
随堂练习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是( )
①英国 ②法国 ③德国 ④美国
A. ①② C. ①④
B. ②③ D. ③④
D
2、19世纪下半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
开始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这次革命是( )
A.以蒸汽为核心的革命 B.以电力为核心的革命
复习: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间: 开始部门: 开始标志: 开始国家: 特征: 重要发明: 交通工具: 动力: 能源: 影响:
18世纪60年代-1840年前后 棉纺织业
珍妮机的发明 英国 “蒸汽时代” 珍妮机、蒸汽机 火车、轮船
蒸汽机 煤炭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学习目标
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间、特点; 2、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应用, 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化学工业和 新材料的发展等基本史实。 3、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德国的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垄断了全国钢铁产量的98%。
英企国业的总盐数业(联个合)公司8垄08断了91%的食盐生66产9。 法工国人的总亚数麻(辛个迪)加垄7断80了0900%的麻织品生27产20。00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出)现1了21垄0断00组00织0
59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