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晨读材料 (1)
初中语文早读课朗读材料汇集

初中语文早读课朗读内容汇集(课外部分)一、名言名句部分1、如果我的人生只可以选择三个词,那么,第一个词我想选择的叫作责任,第二个词我想选择的叫作辛苦,第三个词我想选择的叫作希望。
2、世界上最强大的东西是意志坚定的人心中怀有的信念。
3、人生的主流应是百折不挠的执著。
一旦目标确实,就义无反顾毫不迟疑地勇往直前,不因暂时的成功而骄傲不前,也不因暂时的逆境不思进取,只是抱定一颗恒心努力不辍,这样的人生才会诞生大河奔流的气度与风范。
4、万事开头难,而坚持下去更不易。
有时候,坚持只有一个理由,而放弃却可以找到一百个借口。
坚持靠的是信念和韧性。
这韧性是筋,信念是骨。
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就有了筋骨,就能顶天立地,百折不挠。
5、积极的心态就是心灵的健康和营养,能吸引财富、成功和快乐;消极的心态却是心灵的疾病和垃圾,不仅排斥财富、成功、快乐,甚至会夺走生活中已有的一切。
6、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处。
7、从前的错误可能就是将来的智慧,一个高成本的错误,蕴藏高回报的机会——别浪费错误。
8、微笑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特权,丧失了什么也不要丧失笑容,那是对自己和这世界的最美丽的祝福。
9、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自己坦荡才能逍遥地生活在天地之间。
人的一生就象是一座天秤,一端系的是现实,另一端系的是理想,而生命中的屡屡尝试与奋斗便是一次次地接近那平衡的支点。
10、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11、有人说,水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意思是一个人的短处会制约他的成功。
然而,换个角度看,那块最短的木版是可以通过人的努力来“加长”的。
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12、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13、没有热忱,世间便无进步。
14、、没有什么事情有象热忱这般具有传染性,它能感动顽石,它是真诚的精髓。
15、、一个人几乎可以在任何他怀有无限热忱的事情上成功。
初中语文晨读(早读)材料四

晨读材料(四)一、心香一瓣:1、江河是土地的血脉,涌动着无数豪情的激荡、诗意的绵长,沉淀下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人文典故。
2、以爱家之心爱国,以持国之心持家。
3、要有梦想,即使遥远。
4、梦想,源自于心底的那份张扬;辉煌,成就于人生中的刻苦闯荡;希望,隐藏于黑暗中的点滴光亮。
5、朋友是远隔千山万水却如潮的思念;是忍不住时想拨的号码;是深夜长饮的那杯清茶。
6、云淡风轻,随意放飞美丽情;诗情画意,爱心在阳关下沐浴;盈盈笑语,管他哪堪泪水委屈。
7、春有百花望秋月,夏有凉风听冬雪。
8、烟花的一瞬是快乐;流星的一瞬是祈愿;思念的一瞬是感动。
9、总在走过之后才懂得默然,总在回忆之后才懂得珍惜。
10、历尽沧桑,酸甜苦辣皆是营养;透过红尘,成败得失都是经验。
11、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遇。
12、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只失去了一小部分;如果你失去了健康,你只失去了一半;如果你失去了诚信,那就一贫如洗了。
13、有人把珍珠当成玻璃球,有人却从玻璃球里发现了珍珠——这就是眼光!14、人的能力有区别,但爱心没有大小、多少高低之分,在每一次捐赠的背后都有一颗滚烫的爱心,它们都是等值的,却又是无法衡量的。
15、生活在继续,像一个人猛然跌倒了,爬起来,会有短时间的喘息;而后是慢步、快步、如果可能,还会跑步。
16、一步一步走,一步一步扔,走的是路,扔的是负重。
时时心怀谦虚,心存敬畏,走好自己的路,任你密雨斜侵,我只坐拥王城。
17、我们总是在内心保留希望,保留不甘心放弃的跳动的心。
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的努力着。
这种不想放弃的心情,它们变成无边黑暗里的小小星辰,我们都是小小星辰。
18、友谊就像是用金子垒砌的城堡,光芒四射比长城还坚固。
19、母爱如蚕儿吐丝,纵横交错,丝丝缕缕,倾其所有,代代相传。
20、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
二、经典素材:1、【事迹】:2002年,李灵从河南省淮阳师范学院毕业。
九年级语文上册 早读材料(12)(无答案) 新人教版

早读材料一、重点字词:1.根据拼音写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
惊chà()一绺() shū()地雄踞()苍qióng ()皱xié()尘滓() jū()起蕴()蓄涸辙()挹()孔xì()脉()络猗()郁婆suō()纤()细折dié()蕈()菌 lòu()空藤蔓()苔xiǎn()àng()然花卉()新yǐng()屏zhàng( ) 陆lǐ()明móu( )善1ài( )急不xiá()择 yà()苗助长2.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来,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liǔ();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léng()角,瀑流经过时,作急jù()的撞击,便飞花suì()玉般乱溅了……3. 同自己谈话,既是一种能力和智huì(),又是一种德行,一种高贵的人格境界。
由于我们的自以为是,我们的浮zào()和轻狂,我们卑怯()的从众和可耻的功利主义态度,我们不愿、不敢和不会同自己谈话。
同自己谈话这种能力的普遍sàng()失,正如假话、大话、空话和套话的久盛不shuāi(),是我们的耻辱和悲哀,也是一个时代的耻辱和悲哀。
二、文言翻译:1.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译文:2.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3.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译文:4.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文: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译文:6.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译文: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译文: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9.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文:10.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11.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译文:三、古诗赏析:《游山西村》宋朝陆游u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九年级语文上册早读材料18无答案新人教版

早读材料、一、重点字词:1.依照拼音写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
始chèn()麦茬()涎()水kuì()乏樱()花谷穗()倭()瓜细nì()菡萏()欹()斜荫bì()旗mǐ()窥()伺畎()亩惩()戒jīběn() kuí()父 zhì()罚zāng pǐ()不ān()世故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数正确的一项是(2分)()A.着(zháo)落庇(bì)护心怀叵(pō)测差( chā)强人意B.狙( jū)击醇(chún)朴鳞次栉(zhì)比眼花缭(liáo)乱C.手法(liǎng)媲(pì)美义愤填膺(yīng)吹毛求疵(cī)D.缄(jiān)默执拗(niù)海市蜃(shèn)楼相形见拙(chù)二、文言翻译: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3.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以后,不时而间进;译文:4.期年以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6. 明日,徐公来。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译文:7.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译文:8.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译文:9.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以后,不时而间进;期年以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10.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译文:三、古诗赏析:《相见欢》:1.这首词上片刻画出一幅如何的景色?渲染了如何的气氛?暮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凄凉、冷清的气氛。
2.词的下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出作者如何的思想情感?比喻,作者将“离愁”比成“丝麻”;写出了作者难以排解的悉思,表达了作者孤独、孤单之感。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情感?(2分)表达了作者亡国哀思之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早读材料16无答案新人教版

早读材料一、重点字词:1.依照拼音写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
jī()形绯()闻 xùn()色 nì()名诘()责发jì()杀lu()芦荟()深ān() xián()熟华yì() nì()爱云汀() qídǎo()骨suǐ()纳粹()脸颊()韧()性手腕()蠕()动深恶()痛疾油光可jiàn() yǎo()无音信抑扬抑扬()成群jiē()队一qué()一拐折著()累zhui()血渍()二、文言翻译: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译文: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译文:5.捐躯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7.忠之属也,战那么请从。
译文:8.夫战,勇气也。
译文: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1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三、古诗赏析:山坡羊·潼关切古【元】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内外潼关路。
望西都,意迟疑。
悲伤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鉴赏关键点】此曲描述潼关险腹地形,感慨历代王朝兴亡,对人民在骚乱中蒙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议论作用:1.揭露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2.对人民在骚乱中蒙受的苦难深表同情;3.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和挖苦。
【思想内容】此曲是怀古伤今的小令,曲牌名“山坡羊”,题目“潼关切古”。
1—3写景;4—7抒情;8—11议论。
从壮丽的山河中,联想到历代的兴亡,又从朝代的更替,想到百姓的痛楚,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酷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公共所受苦难的同情。
【中考链接】1.此曲中“山坡羊”是,“潼关切古”是。
(1分)2.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3.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硕,字字珠玑。
你以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语文晨读天天“五个一”(一)

语文晨读天天“五个一”(一)【妙语欣赏】有人用一生的光阴,寻求他人期望的成功人生,商业家劳心劳神,政治家殚精竭虑,只有有心人才会追源溯流,从自己认定的精神家园中打捞成功的鱼群,最终他会像渔家拉动海带一样,将自己成功的人生越拉越绵长,最终拉动整个大海。
【经典格言】一错百非万全无悔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
渡海浮囊:古时用牛皮或羊皮制成气囊,做渡海时的防溺工具,相当于救生圈。
凌云宝树:典出佛经《无量寿经》,西方佛地的宝树。
因为一念之差而办错了事,就会使你觉得所有行为都有过失,所以谨防差错就像渡海携带的气囊一样,容不得针尖大的一点裂缝;什么样的好事都做,才能使人一生无愧无悔,所以修身就像西方佛地的凌云宝树要靠众多的林木扶持一样,要多多积累善行。
楚怀王曾与项羽、刘邦约定,先入关者为王。
结果刘邦的十万军队首先攻入咸阳,****了秦朝,屯住在霸上。
项羽率领四十万大军晚到了一步,驻扎在新丰、鸿门。
项羽的谋士范增说:“从刘邦入关后的情况来看,他的志向不小。
将来能够与大王争天下的必是他,不如趁现在羽翼未丰的时候把他除掉,以免将来后患无穷。
”项羽同意设鸿门宴处死刘邦。
但是在鸿门宴上刘邦一再称颂恭维项羽,项羽竟非常得意,起了仁义之心,忽然改变主意使刘邦得以脱身。
项羽这一念之差,使得刘邦东山再起,迅速壮大,最后在垓下之战,逼得项羽乌江自刎,使项羽丢了性命,丢了江山。
【诗词奇葩】《感遇·其二》作者: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解】:1、岂伊:岂唯。
2、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
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
3、荐:进献。
【韵译】: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九年级语文早读材料

建湖县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九年级语文课外自读材料05设计:李海红审核:孟巧玲班级姓名一、注音写字(七年级上册·字音字形一)诠.释(quán)裨.益(bì)广袤.(mào)湍.急(tuān)憧憬..(chōng jǐng)跌宕.(dàng)真谛.(dì)衣襟.(jīn)瞬.间(shùn)模拟..(mó nǐ)肇.祸(zhào)猝.然(cù)爵.士(jué)御聘..(yù pìn)酣.睡(hān)自称.(chēng)屹.立(yì)刹.那(chà)称.职(chèn)须臾..(xū yú)蓦地..(kū long)势不可当.(dāng)骇.人听闻(hài)载.歌载舞(zài)..(mò dì)窟窿二、古诗词赏析【考试说明要求】阅读古代的诗歌,能作初步的赏析。
【常考知识点】1.理解诗意。
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沉含义的领悟。
2.品味语言。
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理解它们的表达效果、作用,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
3.分析技巧。
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赏析重点语句(如一语双关、或含义深刻、或蕴含哲理等)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
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揭示的社会问题。
5.结合作者遭遇、社会背景及写作目的,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体味作品的意蕴。
(一)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颔联的“潮平两岸阔”,“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九年级】九年级语文上册早读材料11无答案新人教版

【关键字】九年级早读材料一、重点字词:1.根据拼音写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
讪()笑diān()量门槛()shǔ()光乍()然旷()远tiào()望海峡()chún()厚清澄()真挚()婉()约绮()丽juàn()永tián ()淡寥廓()铿锵()suō()衣ruì()智镶嵌()鸟喙()俊yì()害臊()裸()露忸怩()qián()诚安xiáng()gāngà()羞sè()点zhuì()磕磕()绊绊()棕(zōng)红挪()步木讷()跌dàng()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请帖(tiě) 心弦(xián) 巉岩(chán) 咬文嚼字(jiáo) B.纤细(xiān) 烙印(1ào) 唿哨(shōo) 参差不齐(cī) C.调换(diào) 酣睡(hān) 亢奋(kàng) 刚劲有力(jìng) D.哄笑(hōng) 分外(fēn) 伎俩(jì) 捕风捉影(pū)二、文言翻译: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文:2.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文: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译文:4. 属予作文以记之。
译文:5.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译文:6.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译文:7.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译文: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译文:9.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译文:10.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11.若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译文:12.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译文:三、古诗赏析:《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胡适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句话罢。
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
”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
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
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
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
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
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
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
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
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
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
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读十一万页书。
诸位,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
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
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
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
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
读“死”书与读“活”书蒋孔阳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
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
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
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
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所谓读“死”书,是说要认真地照着书本去读,先求准,后求懂,然后再求用。
书上怎样讲的,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然后照着去理解。
由于书是文字构成的,中国的文字包括形、音、义三个方面。
读“死”书,就是要抓住书中的形、音、义,把形认准,把音读准,把义理解准,然后准确无误地把书中的话记准、背准、用准。
我主张中学生读“死”书,就是鼓励他们要在书内用工夫。
要把书读进去,真正读懂,而不是不求甚解,或者不懂装懂。
我这样讲,是从我个人的切身感受出发的。
首先,我有感于“四人帮”时的“假、大、空”,给我们的学风和文风所造成的危害。
其次,我总结了过去的失误,年轻时,我读书,喜欢从兴趣出发,强调读“活”书。
结果许多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搞通,就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以至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
年纪大了,回首往事,不胜懊恼。
所以,读书先要读“死”书,有了读“死”书的基础,然后再读“活”书为佳。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
“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
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
“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
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
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
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
“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
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
怎样学习古文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我们翻开《唐才子传》,在《王勃》传里,说:"六岁善辞章。
"他六岁已经会写诗文了。
当时的诗,就是古诗、律诗、绝诗,当时的文,即古文、骈文。
六岁怎么就会写这样的诗文呢?再看《骆宾王》传,称"七岁能赋诗";《李百药》传,称"七岁能文";《刘慎虚》传,"八岁属文上书",类似的记载还有不少。
换言之,在唐朝,七八岁的孩子不仅会读懂古文、骈文、旧体诗,还会写古文、骈文和旧体诗。
是不是当时的人特别聪明呢?不是的。
我们再看近代人,如康有为,"七岁能属文"。
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
可见古今人的聪明是相似的。
那么,不论是唐代人或近代人,他们从小就能读懂古文,不仅会读,还会写古文和旧体诗。
为什么现在人读懂古文会成问题呢?这当跟读法有关。
我曾经听开明书店的创办人章锡琛先生讲他小时的读书。
开始读《四书》时,小孩子根本不懂,所以老师是不讲的。
每天上一课,只教孩子读,读会了就要读熟背出。
第二天再上一课,再教会孩子读,读熟背出。
到了节日,如阴历五月初五的端阳节,七月初七的乞巧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年终的大节,都不教书了,要温书,要背书。
如在端阳节要把以前读的书全部温习一下,再全部背出。
到年终,要温习一年读的书,全部背出。
到第二年年终,除了要背出第二年所读的书外,还要背带书,即把第一年读的书也要连带背出。
因此,像梁启超的"六岁毕业《五经》",即六岁时已把《五经》全部背出了;所以他"九岁能日缀千言"。
因此,《唐才子传》里讲的"六岁善辞章","七岁能赋诗",按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他们在六岁七岁时,熟读的诗和唐诗一定远远超过三百首,那他们的会吟诗也就不奇怪了。
我向张元善老先生请教,问他小时怎样读书的。
他讲的跟章锡琛先生讲的差不多,他说开始读时,对读的书完全不懂。
读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贯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
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
记住的生字是点,记住的句子是线。
点线的懂是不够的。
因为一个字的解释在不同的句子中往往因上下文的关系而有变化,一个字在不同的结构里会具有不同的用法,记住了一个字的一个解释和一种用法,碰到了这个字的解释和用法有变化时就不好懂了。
读一课书,记住了这课书中的生字,记住了这课书中的句子,这叫平面的懂。
平面的懂只懂得这课书中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字,在别课书中,它的意义和用法假如有了变化,就看不懂了。
因此,平面的懂还不够,不够解决一个字的解释和用法的多种变化。
把一部书全部读熟就不同了,开始读时不懂,读多了渐渐懂了。
比方读《论语》,开始碰到"仁"字不懂,"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4次,当读到十几次的"仁"字时,对"仁"字的意义渐渐懂了,当读到几十次、上百次的"仁"字时,对"仁"的意义懂得更多了。
因为熟读背诵,对书中有"仁"字的句子全部记住,对有"仁"字的句子的上下文也全部记住,对于"仁"因上下文的关系而解释有变化也罢,对有"仁"字的词组因结构不同而用法有变化也罢,全都懂了,这才叫"立体的懂"。
这个"立体的懂"有三方面,一方面是词的具体解释;一方面是一个词作为术语时,了解术语的理论意义;一方面是要读懂文章的用意。
就词的具体解释说,如《论语》中的"仁"字,在《学而》篇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个"仁"字是指一种很高的道德标准,即仁德,认为孝弟是仁德的根本。
在同一篇里,说:"泛爱众,而亲仁。
"这个"仁"不指仁德,是指具有仁德的人,"仁"的解释稍有变化了。
在《里仁》篇,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指居住,这两个"仁"指有仁德的地方,相当于好的环境,"仁"的解释又有些变了。
在《子路》篇里,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假使有王者兴起,一定要经过三十年才能推行仁政。
这个"仁"字指推行仁政,解释又有些变了。
这个"仁"解释成推行仁政,成了动词,用法也变了。
在这些句子里,"仁"字作为仁德的意义没有变,只是由于上下文的不同,由于用法的不同,在具体解释上有了变化。
不懂得这种具体解释上的变化,光懂得"仁"指仁德,碰到具体解释上有变化的句子就看不懂了。
要是把以上举的句子都读熟了,懂得了这些具体解释上的变化,这就是对"仁"字在解释上的立体的懂。
从前人读《论语》,就要把《论语》全书读熟背出,把《论语》全书读熟背出了,才会懂得"仁"字在不同上下文中具体解释的变化。
用"仁"字作例,把《论语》全书读熟背出了,《论语》中别的不少的字,它们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具体解释的变化和用法,也都懂了。
有了这个基础,再去读别的古文,比方读唐宋以来的古文,不论唐宋以来的古文中的字,它们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具体解释有多少变化,它们的用法有多少变化,都可以理解了,这就是立体的懂在读懂古文上的好处。
从前人读书,为什么六七岁七八岁的孩子,就会读懂古文,不仅读懂,还会写古文,就因为他们小时,比方把《论语》全部读熟背出,对《论语》中的字有个立体的懂,所以他们在六七岁或七八岁时就会读懂古文了。
再说,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废科举,兴学校,学校里不读《论语》,改读教科书了,那时从学校里毕业出来的学生,他们会读古文,又是怎样来的呢?原来当时的学校里,也教文言文,一到中学,就教传诵的古文,不但教古文,也要熟读背诵,当时的中学毕业生,读四年中学,在四年中读了不少篇的古文,读熟背出了不少篇的古文,有了这个基础,他们对读熟背出的不少篇古文中的字,也就有了立体的懂。
在这个基础上,就能读懂唐宋以来的古文了;即使有些字不认识,查一下字典也就懂了。
因此要会读古文,不一定像私塾中的教法,一定要把《四书》《五经》都熟读背出才行,像辛亥革命后的学校里,教学生熟读背出多少篇古文也行。
学会读古文跟学会读外文相似。
我向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先生请教,他小时候怎样学外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