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晨读材料一
九年级语文晨读材料 (1)

中国公学十八年级毕业赠言胡适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句话罢。
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
”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
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
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
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
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
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进少年淘汰掉的。
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须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
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做研究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
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
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
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读十一万页书。
诸位,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
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
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
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自己。
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
读“死”书与读“活”书蒋孔阳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
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但是,天下任何事情,都要看时间、地点和条件而定。
我们现在谈的是中学生的读书。
中学生刚刚开始人生的路,他们刚刚学会自己读书,需要的是牢固可靠的基础知识,首先要把书读懂,这样掌握的知识是可靠的,准确无误的,就可以终生受用。
高中语文:早读材料01

第01周高考晨读补充资料【课本衔接】必修上册学习之道学习是永恒的话题。
从《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到当今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
作文多角度理解《劝学》1.学无止境《劝学》开篇提出:“学不可以已。
”指出君子应该不间断地接受教育,并通过教育获得自身发展的条件。
荀子之后,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勉学篇》中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亦勉励人们“终身学习”。
宋代的欧阳修亦曰:“学之终身,有不能达者矣。
”即便终身学习,也不能穷尽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故人们要终生不懈地学习和实践。
2.持久专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充分显示出学习要注意积累,要有持久力,除了时间上的持久,深度上的专注力也同样重要。
晚清学者王国维曾总结学习的三个境界:其一为志存高远,“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其二为持之以恒,“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三为成功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代思想家荀况也说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些都说明了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少年时就立志摘下数学王冠上的宝石——哥德巴赫猜想。
他勤奋钻研,算纸用了几麻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终于获得了重大成果。
3.借助外力善于借物是一种智慧,恰当地借助外力可以更快达到预期的目标。
“物”的含义颇为广泛,可以指必要的器具、先进的技术、优秀的文化,也可以指人。
善于借助外物者能够开辟捷径,借助精神力量、文化精髓而有所成就。
《劝学》一文告诫我们: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快不过马,飞不过鸟,眼锐不及鹰,嗅觉不如犬。
但是聪明的人善于利用外物,从而使自己的能力百倍、千倍地延伸。
(完整版)语文早读经典材料

语文早读经典材料1、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
蓝天无语,却显露出高远;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搏。
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芬芳;青春无语,却散发出活力。
2、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鲜花说,开放的年龄千枝竞秀。
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太阳说,燃烧的青春一片光芒。
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月亮说,纯洁的心灵晶莹透亮。
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海燕说,奋斗的人生快乐无穷。
3、我梦想:来到塞外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壮丽。
我梦想:来到海边的沙滩,从波涛的澎湃中感受“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惊心动魄。
我梦想:来到白雪皑皑的高山,在朝阳的艳丽中,领略“红装素裹”的分外妖娆。
4、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追求。
5、书是我的精神食粮,它重塑了我的灵魂。
简爱说过:“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作为女性的自尊。
白朗宁说过:“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我懂得了为他人奉献爱心是多么重要。
裴多菲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懂得了自由的价值。
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懂得了反抗精神的可贵。
每读完一本书,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
6、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朋友是成功道路上的一位良师,热情地将你引向阳光的地带。
朋友是失败苦闷中的一盏明灯,默默地为你驱赶心灵的阴霾。
7、幸福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幸福是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幸福是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幸福是朋友一个温馨的字条;幸福是母亲一声温柔的叮咛,幸福是老师一次亲切的问候。
8、爱心是冬日里的一片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分外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晨读材料01-2021年中考语文晨读材料日日诵

晨读材料一、背诵默写◆1 《〈论语〉十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助记】本则讲学习方法和态度以及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助记】本则讲个人修养,“三省吾身”是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助记】本则讲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助记】本则讲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助记】本则讲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实事求是,虚心求教。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助记】本则讲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助记】本则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助记】本则讲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助记】本则讲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助记】本则讲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情境默写1.《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对“学”与“思”二者关系的辩证论述,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者在人的进步中均不可或缺,是不能被割裂的。
初一语文晨读材料(一)

初一语文晨读材料(一)※唐诗我怀抱寂静的孤独/ 端坐岁月的河边/ 汲水的女子/ 头顶辉煌的诗歌/ 凌波而去有一种文字深藏不露/ 隐于内心交织成愁/ 并使我沉默千年/思想的大漠/ 谁策马扬鞭剑指苍穹/ 谁抚琴而歌英雄迟暮/那声雁鸣那片残照那壶浊酒/ 那串越来越远的驼铃/让我想到春天/ 想到风言花语的河边/ 那些遥望故土的影子。
※宋词语言的花朵/ 在历史的暗处/ 悄然绽放/雨水的坠落/ 打湿月光的台阶/江南三月/ 桃花依旧庭院空空/那架秋千是否还有乱红飞过/ 流水的嘴唇能否读懂清照的心笺。
昨夜,伊人临镜画眉/ 素袖轻拭、泪痕脂香/花窗外小桥系着木船/ 独上西楼月如钩。
※自然“青青的野葡萄,淡黄的小月亮,妈妈发愁了,怎么做果酱?我说,别加糖,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
”顾城的这首诗《安慰》,吟唱了自然的香甜芬芳。
自然是温暖的,自然是包容的,自然是色彩斑斓的,我们这样爱着自然的时候,自然也把同样的爱给了我们。
※快乐草地上,有许多房子,蚂蚁和鸟儿还有草儿都来居住。
只有一间是空房,用来贮藏我的快乐。
不要门窗,也不要房梁,只要将大门紧紧关上。
盛一瓢快乐,再装进一瓢,被风吹落的星光。
拍拍沾满手心的水滴,再抖落几下手心的花粉,趴下来,看一看,我那小小的房子里,快乐,还在不在?※喝彩雄鹰可以在万丈高空中自由翱翔,不仅仅是因为它有强壮的翅膀;月亮能够在中秋之夜映照大地,不仅仅是因为它有太阳的希冀;大海可以在寂静之夜波涛汹涌,不仅仅是因为它有浪花的冲击;蜡梅能够在寒冬之夜花开不败,不仅仅是因为它有树枝的支撑。
同样,我们能够在浩瀚的宇宙争得立足之地,也不仅仅是幸运之神的青睐。
※生活的细节学会关注生活的细节。
雨后泥土的气味,午间的阳光或树影,月光透过窗纱流泻在红木地板上,青蛙从池塘跳上陆地后留下的趾印,芍药花开的声音,站在等红灯停的少女的脚踝。
城市是坚韧且压抑的,但却可以捕捉瞬间的美好。
也许它们在来不及记录前就会消逝,但只要用心体会,是可以在内心留下积累的。
晨读材料20篇

晨读积累晨读积累-甲子篇①一、文化常识(一)古代人的称谓【名和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如: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韩愈字退之等。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古人尊对卑称名,卑自称也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称字。
【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等。
【官爵】对为官之人称官爵的比较多。
如:孙讨虏(孙权)、杜工部(杜甫)、王荆公(王安石)等。
为尊称。
【郡望】包括出生地和住地。
如:韩昌黎(韩愈)、王临川(王安石)等。
为尊称。
【官地】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贾长沙(贾谊)、柳柳州(柳宗元)等。
为尊称。
【斋名】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古代文人多喜欢给自己的书斋起个斋号或室号,于是称斋号或室号就成了尊称。
如:杨诚斋(杨万里)、聊斋先生(蒲松龄)等。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著名文士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分为美谥与恶谥。
皇帝的谥号为一个字,如:汉文帝、汉武帝。
其他人的谥号大多为两个字,如: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
【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是称呼死去的皇帝的。
最原始的庙号只有四种:创立基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
从汉代始,开国皇帝一般称“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称“宗”。
如唐代: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年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
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当然,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为“贞观”,而唐玄宗开始的年号为“先天”,后又改元为“开元”,后又改元为“天宝”。
明清两代的皇帝基本上不在任内改元,所以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比如明代的万历皇帝、嘉靖皇帝,清代的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
初一语文晨读材料

初一语文第一周晨读材料1晓风晨语:1、如果我的人生只可以选择三个词,那么,第一个词我想选择的叫作责任,第二个词我想选择的叫作辛苦,第三个词我想选择的叫作希望。
2、世界上最强大的东西是意志坚定的人心中怀有的信念。
辨常用字词1、易错读音:繁文缛节渲染烘托毋庸讳言晶莹剔透多音多义:模式模具唠叨叨教锁钥钥匙果脯胸脯2、易错字形:叠床架屋迭挫强敌从中渔利鱼肉百姓优柔寡断忧郁寡欢无上光荣礼尚往来记精品成语璞玉浑金:没有经过琢磨的玉,没有经过提炼的金。
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
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
海晏河清: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
用来形容天下太平。
舆图换稿:地图变了样,意思是江山易主。
舆:地图。
槁:样子,模样。
背经典诗文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乐府诗集》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诵美文佳作奇迹的名字叫父亲1948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有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会合。
海上风平浪静,晨昏瑰丽的云霓交替出现。
一天早上,父亲正在舱了用腰刀削苹果,船却突然剧烈地摇晃。
父亲摔到时,刀子插在他胸口,他全身都在颤抖,嘴唇瞬间发青。
6岁的女儿被父亲瞬间的变化吓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
他却笑着推开了女儿的手:“没事儿,只是摔了一跤。
”然后轻轻地拾起刀子,很慢很慢地爬起来,悄悄地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以后三天,父亲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
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却没有注意到父亲没一分钟都比上分钟更衰弱、苍白,他看向海平线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抵达的前夜,父亲来到女儿身边,对女儿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
初一语文自编早读材料一-四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成语积累】1、曾几何时:表示“过去没有多久”。
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例句:曾几何时,三星电子只不过是南韩本国的龙头老大。
2、耳提面命:褒义词,形容师长殷切教导。
常误用为贬义词。
例句:忘不了那一次次翻书山渡题海的白天夜晚;忘不了那一个个欢乐辛酸共存的岁月;更忘不了那一位位耳提面命教导的可敬恩师。
3、不可理喻:指“无法用道理使之明白”,常误用为“不可思议”。
例句:他变得喜怒无常、不可理喻,为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殴打小明。
【美文欣赏】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这是自然周而复始的变化。
季节的变化,一定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
让我们走进名家笔下斑斓多彩的四季,去捡拾别样的四季感受。
春之怀古台湾张晓风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沌无涯。
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
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扰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
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
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为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舒适,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晨读材料一一、美文欣赏我忧我思近来,央视发了一条消息:国民的母语阅读率已呈持续下降的趋势!那一刻,我目瞪口呆;那一刻,我忧心忡忡;那一刻,我百感交集。
此时的我,思绪万千;语文,我为你而忧,我为你而思!你,乃吾之母语!然,不知有多少华夏儿女至今不再奉你为根本!此刻,我忧,我思。
电视普及,许多人沉迷于精彩的画面故事,而把原著束之高阁;生活节奏快,许多人借口忙,而不再介意于阅读充电。
更有甚者,搓麻将、聊天,任意挥霍宝贵光阴,却舍不得花点时间与书为友咱们来看一看其他国家对其母语的态度吧!长期在美国当任教授的德里达,在一次北京演讲时,应学生们的请求:用英语授课。
此消息被驻华法国领事馆获悉,他们强烈要求德里达用法语讲授。
因为德里达是法国人!当然,我国也有正面的例子。
美籍华人丁肇中,这个讲英语的能力远比讲汉语强的物理学家在获诺贝尔奖时所说的感谢辞中不是英语而是汉语。
为什么呢?因为汉语是其母语。
然而,这样的人毕竟太少了。
联想到我们中学生!面对语文,又有几人真正重视,真正视其为知己呢?同学们在听流行歌曲时,不用超过三遍,就能唱得叫人喝彩,可是背古诗词,却佶屈聱牙,翻来覆去,许多遍还残缺不全,又有几人真正做到“衣带渐宽,为伊消得人憔悴呢?”早晨,来到教室,听到朗朗读书声:都是英语。
自修时分,看到同学们埋头而习:却是数学,理综、文综。
甚至在上语文课时,同学们竟在做其它科目的练习!悲夫!怎能如此慢待语文,如此对不起她呢!也许,你会说:语文是母语,不用读,自然就会,就算一连读两三天,学一二个月,也不见得长进。
然而,语文能力是潜移默化的,需长期积累方可见效,这是常识,只是许多人视而不见罢了。
如此,我怎能不忧,怎能不为之而思呢。
二、【诗歌鉴赏】焚书坑章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烧者,罚作筑城的苦役,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
焚书坑据传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
章碣或者到过那里,目之所触,感慨系之,便写了这首诗。
诗一开始就接触主题。
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象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
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有实有虚。
“竹帛烟销”是实写,有形象可见。
“竹帛”是古代写书的材料,这里指书。
“帝业虚”是虚写。
这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极富韵致。
次句就“帝业虚”之意深进一层,说是虽然有关河的险固,也保卫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
“关河”主要指函谷关与黄河,是一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险阻。
秦都咸阳四周虽有这许多关山河川包围着,但仍然锁守不住,再坚固的“篱笆”也挡不住起义军队的长驱直入。
诗以“关河空锁祖龙居”一句总括了整个秦末动乱以至秦朝灭亡的史实,言简意深;并且以形象示现,把“帝业虚”这个抽象的概念写得有情有景,带述带评,很有回味。
“祖龙”指秦始皇。
这里不用“始皇”而用“祖龙”,决非单纯追求用典,而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项传说: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对秦使者说:“今年祖龙死。
”使者回报始皇,始皇听了,好久不讲话,过后自作解释说:“祖龙者,人之先也。
”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孙万代诸“龙”之祖。
而今江山易主,“祖龙”一词正话反用,又添新意。
第三句点题,进一步用历史事实对“焚书”一事做出评判。
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书”看成是祸乱的根源,以为焚了书就可以消灾弭祸,从此天下太平。
结果适得其反,嬴秦王朝很快陷入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
“未冷”云云是夸张的言辞,旨在突出焚书行为的乖谬,实际上从焚书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旗,前后相隔整整四年时间。
末句抒发议论、感慨。
山东之乱持续了一个时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
这两人一个曾长期在市井中厮混,一个出身行伍,都不是读书人。
可见“书”未必就是祸乱的根源,“焚书”也未必就是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的有效措施。
说“刘项原来不读书”,而能灭亡“焚书”之秦,全句纯然是揶揄调侃的口吻,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
这首诗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
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
三、哲言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一元• 高明《琵琶记•旌表》【解读】不经历一番透骨的寒冷,怎么会有梅花扑鼻的香味呢?比喻不经历一番艰苦奋斗,就不会有辉煌的成就。
争:通“怎”,即怎么。
笨鸟先飞早入林。
——元关汉卿《陈母教子》【解读】比喻才力差的人做事赶先一步就可以走在别人的前面。
多用做自谦辞。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明• 王冕《墨梅》【解读】不必让别人夸赞我开得如何艳丽,只把清香留在天地间。
全诗为:“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清气:清香,比喻清高的气节。
乾坤:天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一《金瓶梅》九十二回【解读】冰冻三尺,不是一天的寒冷凝结成的。
比喻事丈是分朝一夕所形成的。
非:不是。
四、事例精选顾炎武载书游学求真知顾炎武抛弃科举,不想死读书,他渴望走出家门,开阔眼界,获得真才实学。
即使到了暮年,他还踏上了载书游学的路程。
他做了道家的装束,请了一位健壮的随从,用一头骡子、两匹马驮书而行。
见到边塞关隘,便停下来做认真的考察,寻访当地的老人、退伍的老兵,到酒店对坐痛饮,咨询当地的风情、了解地理形势及边防情况等等。
如了解的情况与书上的记载不相符,他便亲自去实地考察,对错误的记载一一加以改正。
骑在马上没事,便背诵经史子集的注释。
由于思想专一,途遇老友,他有时会想不起是谁,有时因信马由绥而被颠进崖谷。
徐悲鸿“以马为师”著名画家徐悲鸿,以画马最有特色。
解放前,他曾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为倾诉胸中郁垒,他借画马以抒怀,并一扫前人画御马、驯马的俗习,而以一种野生的大宛马为描绘对象。
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时,常以面包充饥,整天蹲在巴黎博物馆里画素描,积累了马的造型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之后,他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见了马,就细致地进行观察,揣摩、体察马的动态及其气质。
解放后,徐悲鸿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各方面条件有所改善,他特意在画室里摆了一副马的骨架,这是为了学习马的解剖学用的,徐悲鸿笔下的马刚劲而潇洒,奔而不飘,稳而不坠,为世人赞叹不绝。
当有人向他请教画马诀窍时,徐悲鸿深有感触地说:“画马必以马为师,\" “不必学我,真马较我画之马,更可师法也。
”五、成语知识1.了解成语的语法结构关系①并列式:披坚执锐防微杜渐②承接式:先斩后奏见异思迁③目的式:削足适履越祖代扈④因果式:水滴石穿水落石出⑤主谓式:杞人忧天夜郎自大⑥动宾式:不见经传拒人千里⑦动补式:退避三舍无动于衷⑧连动式:画蛇添足刻舟求剑⑨兼语式:请君人瓮引狼人室⑩偏正式:衣冠禽兽扶摇直上附:易用错对象的成语用于文学艺术的成语:脍炙人口洛阳纸贵文不加点天马行空行云流水不落窠臼含英咀华鸿篇巨制力透纸背挥洒自如呼之欲出一挥而就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信手拈来跃然纸上用于男女尤其夫妻之间的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耳鬓厮磨破镜重圆夫唱妇随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常用谦词:蓬荜生辉敝帚自珍抛砖引玉贻笑大方无功受禄敬谢不敏忝列门墙信笔涂鸦一孔之见才疏学浅德薄才疏德薄能鲜挂一漏万不情之请姑妄言之笨鸟先飞一得之遇尸位素餐不足挂齿绠短汲深东涂西抹区区此心管窥蠡测班门弄斧常用敬词:高抬贵手不吝赐教鼎力相助洗耳恭听高朋满座泰山北斗虚怀若谷虚左以待易语义重复的成语1.忍俊不禁:忍俊,含笑。
不禁,禁不住,抑制不住。
原指热衷于某事而不能克制自己,后多指忍不住要发笑。
不能用成“忍俊不禁地笑了”2 难言之隐:隐,隐情。
深藏于内心的话或事。
难以说出口的隐情。
不能用成“难言之隐的苦衷”3、南柯一梦:南柯,指梦境中的南柯郡。
泛指一场美梦。
比喻得失无常,美梦成空。
不能用作“一场南柯一梦”4.相形见绌:相形,互相比较。
绌,缺陷,不足。
相比之下,显出一方非常逊色。
不能用作“显得相形见绌”5.如芒在(刺)背:芒,芒刺,好像芒刺扎在背上。
形容惶恐不安。
不能用作“好象如芒在背”6.遍体鳞伤:遍,全部。
鳞,鱼鳞,这里指伤痕布满合身。
像鱼鳞一样密。
形容被打得合身都是伤。
不能用作“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7.当务之急:当务,当前应办理的事情。
原指应当做的事情才是最紧要的。
后指当前所做事情是最紧要的、最急迫的事。
不能用作“目前的当务之急”8.接踵而至:踵,脚后跟。
一个跟着一个到来。
形容很多人接连而来。
不能用作“接踵而至地闯进来”9.津津乐道:津津,兴味很浓的样子。
乐道,乐于谈论。
指饶有兴味地谈论某事。
不能用作“津津乐道地说”10.闻名遐迩:遐,远,迩,近。
远近都闻名。
形容名声很大。
不能用作“海内外闻名遐迩”11.责无旁贷:责,责任。
贷,推卸。
自身负有的责任,不能向别人推卸。
不能用作“无旁贷的责任”12.生灵涂炭:生灵,指百姓。
涂炭,沼泥和炭火。
比喻困苦的境地。
指老百姓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不能用作“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13.安居乐业:安定地居住在一地,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
不能用作“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14.见(贻)笑大方:见,被,大方,内行或有见识的人。
被内行或有见识的人笑话。
不能用作“只能让人贻笑大方”等。
15.自渐形秽:渐,惭愧,秽,丑陋,肮脏。
原指自己的容貌风度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不能用作“感到自渐形秽”16.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
泛指众多的读书人。
不能用作“众多的莘莘学子”17.扪心自问:扪,摸,摸着胸口自问,毫无惭愧之处。
形容心地坦然,光明正大。
不能用作:“扪心自问的自责”18.真知灼见:灼,明亮、透彻。
指正确透辟的认识和见解。
不能用作“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
19.满腹经纶:经纶,原指整理丝缕、理丝为经,编丝为纶,统称经纶。
引申为治国或办事的能力。
形容人很有学问和才干。
20.众所周知:周,普遍、全。
大家都知道。
不能用作“这是大家众所都知的”。
21.妄自菲薄:妄,不实在,过分的。
菲薄,轻视,过分地瞧不起自己,以致失去了信心,不能用作“你自己”。
22.不虞之誉:虞,预料。
出乎意料的称赞。
不能用作“没有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