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晋升
北大杨立华的争议

北大杨立华的争议摘要:I.引言- 杨立华教授是谁- 本文讨论的主题II.杨立华教授的争议事件- 事件的起因- 争议的具体内容- 社会各界的反应III.杨立华教授的学术成就- 学术领域的贡献- 获得的荣誉和奖项IV.事件的后续发展- 杨立华教授的态度- 学校和相关部门的举措- 事件对社会的影响V.结论- 对杨立华教授的争议事件的总结- 对未来类似事件的思考正文:杨立华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因一起争议事件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本文将围绕这一事件,讨论杨立华教授的争议及其学术成就,并对事件的后续发展进行分析。
2019 年,杨立华教授因在微博上发表关于女权问题的观点,引发了一场社会争议。
有人认为杨立华教授的观点过于偏激,有悖于社会主流价值观;而另一些人则支持杨立华教授,认为他是在为女性权益发声。
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杨立华教授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尽管杨立华教授在争议事件中受到了一些质疑和批评,但他在学术领域的成就不容忽视。
杨立华教授长期致力于法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包括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出版多部学术专著,为我国的法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曾获得多个学术奖项,如全国法学教育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充分证明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事件发生后,杨立华教授对争议表达了深刻的反思,并表示将更加谨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北京大学及相关部门也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并采取了相应措施。
这一事件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引发了人们对于网络言论、女权问题以及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入思考。
总的来说,杨立华教授的争议事件既暴露出社会舆论在面对敏感问题时容易产生的分歧,也展示了杨立华教授在学术界的成就。
北大杨立华的争议

北大杨立华的争议摘要:I.引言- 杨立华教授是谁- 本文讨论的争议背景II.杨立华教授的争议观点-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对现代教育的质疑III.杨立华教授的争议事件- 北京大学未名湖事件- 网络舆论的反应IV.杨立华教授的支持者和反对者- 支持者的观点- 反对者的观点V.对杨立华教授争议的反思- 学术界对争议的回应- 对社会的影响和启示VI.结论- 对杨立华教授争议的评价- 对未来争议的展望正文:杨立华教授是一位在北京大学任教的知名学者,他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争议的核心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批判与质疑。
杨立华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有批判态度。
他认为,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导致社会进步受阻。
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学者赞同他的观点,认为传统文化确实存在弊端,需要进行改革;而另一些学者则反驳他的观点,认为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不能全盘否定。
此外,杨立华教授对现代教育也表示了质疑。
他认为,现代教育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如过分追求分数、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等,这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
这一观点同样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些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为他说的有道理,表示愿意尝试改革;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危言耸听,对现行教育体制进行了过度批评。
杨立华教授争议的焦点事件之一是北京大学未名湖事件。
在这个事件中,杨立华教授因在未名湖边举办讲座而引发了一场关于校园环境、学术自由和言论边界等问题的讨论。
网络舆论对此事件的反应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一些人支持杨立华教授,认为他是在为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发声;而另一些人则批评他破坏校园环境,滥用言论自由。
杨立华教授的争议观点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也得到了一些支持者和反对者的回应。
支持者认为他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发表不同意见,为学术界和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反对者则认为他的观点过于偏激,有失公允,可能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总的来说,杨立华教授的争议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传统文化、现代教育和言论自由等诸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获得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88

张国庆,男,1956年10月出生,湖南长沙人,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获得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得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90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9年晋升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访问学者,并先后访问韩国庆熙大学、香港大学等。
主要学科领域为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主要研究领域是当代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等。
围绕上述领域,先后出版《行政管理学概论》、《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二版)(教育部全国骨干课程推荐教材、教育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公共行政学》(第三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公共政策导论》、《行政管理中的组织、人事与决策》、《首都管理体制改革与首都现代化建设》(内部研究报告)、《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等教材与专著;在《北京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复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中国行政管理》、《政治学研究》、《光明日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中央政府部委、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等研究项目10余项。
获得多项教学奖和科研奖,包括两次获得“北京大学年度优秀教学奖”(1989-1990;1993-1994),两次获得“北京大学科研成果二等奖”(第三届、第四届),全国首届行政管理优秀科研成果著作二等奖以及北京市高等学校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
近五年主要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及成果近五年主要教育教学研究领域:■本科生课程:《行政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行政学专题研究》《行政领导学专题研究》《当代中国政府管理重要著作与前沿课题研究》■博士研究生课程:《当代中国政府管理前沿与重要著作研读》现在北京大学开设:博士生课程:《当代中国政府管理前沿与重要著作研读》硕士生课程:《公共行政专题研究》、《行政领导学专题研究》本科生课程:《行政学专题研究》、《公共关系学》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指导2003-2007届行政管理学专业学士学位论文7篇;■指导2003-2007届行政管理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11篇。
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暂行)规定(校发[2004]21
![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暂行)规定(校发[2004]21](https://img.taocdn.com/s3/m/5e7f360558fb770bf78a5556.png)
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暂行)规定(校发[2004]21号)为改进和加强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的精神,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北京大学的实际情况,制订本规定。
第一章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的原则1.指导思想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原则,建立总量控制、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分级流动、岗位管理的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教师队伍的竞争力,以适应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
北京大学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制。
单位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
学校与受聘教师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任合同,确定聘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并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2.岗位分类和职责学校实行岗位管理制度。
教师岗位分为教学科研岗位、专任教学岗位和专任科研岗位,实行分类管理。
教学科研岗位教师承担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专任教学岗位教师、专任科研岗位教师的任务分别以教学、科研为主。
教师原则上必须承担学校分派的社会服务工作。
3.职务级别教学科研岗位和专任教学岗位教师职务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专任科研岗位教师职务分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
4.总量控制学校对教学科研岗位教师、专任教学岗位教师和专任科研岗位教师的基本编制,按照各单位的工作需要进行总量控制。
各院系可以根据科研工作需要和科研经费预算设置专任科研岗位,按《北京大学专任科研岗位教师管理办法》执行。
5.公开招聘教师岗位采取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的方式或对外招聘与内部晋升相结合的方式,平等竞争,择优聘用。
坚持质量第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学缘结构,原则上不从本院系单一学缘的应届毕业生中直接招聘教师。
6.学术评审和行政审核学校实行学术评审和行政审核相结合的机制,确定教师的聘任和职务晋升。
学术评审的主体是各级学术委员会;在职务晋升中,引入“教授会议”评议机制。
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

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第二次征求意见稿,2003年6月16日)2002年7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2002)35号文件转发了国家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
《意见》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迫切要求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制度。
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是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事业单位活力的重要措施。
在2003年元月底的学校寒假工作研讨会上,校领导班子根据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和近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结合国家人事部的文件精神,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进行了深入研讨,就学校师资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一致意见。
学校认为,创建一流大学的关键是人才,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的关键是科学合理的人事制度。
为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活力和竞争力,必须改革和完善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
人事制度的改革涉及多个方面,教师聘任和职务的晋升制度是其中最核心的。
根据国家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的精神,以《教育法》和《高教法》为基础,结合高等学校的特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现就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提出指导性意见。
各院(系、所、中心)和医学部本部(以下所指“院(系)”或“单位”均包括医学部本部和有独立编制的研究所、中心)应根据本方案的基本精神和原则性规定,结合各院(系)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细则,经学校批准后执行。
第一部分基本原则1.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的基本目的是通过实行合同聘任制、分级流动制和引入外部竞争机制,建立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教师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实行聘任制、合约管理,。
3.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应坚持学术标准第一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4.根据岗位任务和工作性质,学校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
北京大学教师职务聘任条件

北京大学教师职务聘任条件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实施细那么第一章总那么第一条为标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师职务聘任工作,提高教师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依据?北京大学关于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的假设干规定(试行)?和?北京大学教师职务聘任条件?制定本细那么。
第二条申请担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师职务的人员,应德才兼备,具备优秀的业务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能积极承当并认真完成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效劳工作。
第三条聘任(评审)组织首先应注重对申请人师德学风的全面考察,然后对申请人任现职以来在如下四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进行评估:(1) 师德学风;(2) 教学;(3) 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和专业实践;(4) 社会效劳。
第四条申请担任高级职务的教师,应向各级聘任(评审)组织提供能反映其教学科研水平的有代表性的成果,代表性成果应对学科建设与开展有比拟重要的奉献。
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校院开展等方面做出突出成就的人员,可以不受所列条件的限制破格聘任。
申请人须提供的能反映自身教学科研水平的材料主要包括:(一) 学术著作或其他成果,包括:(1) 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如SCI、EI等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原创性研究成果;(2) 有全国或国际声望的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专题论文或得到同行认可、与申请人专业领域相关的高水平多媒体出版物或教科书;(3) 由全国或国际声望的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的论文;(4) 受政府机构或国际机构委托完成的高水平研究报告(如GF报告等);(5) 得到同行认可的原创性的技术、结构设计产品;(6) 基于原创性研究而成功获得的创造专利;(7) 在申请人相关的专业领域内为工商企业完成的高水平的咨询报告;(8) 参与制定的国、军或行业标准;(9) 作为主持人或主要骨干完成的大型科研工程。
(二) 获得评价的情况(如获得的重要奖项、专家鉴定证书、论著收录引用情况、教材采用情况、工程成果应用证明、权威专家的评价等)。
邓广铭

邓广铭邓广铭(1907~1998)中国历史学家。
字恭三。
1907年3月16日生于山东临邑。
1936年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毕业论文《陈龙川传》,深受指导胡适的赞赏。
留校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和史学系助教。
先后发表《辛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宋史职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等,陈寅恪为《宋史职官志考正》作序。
1943~1946年,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撰写了《岳飞》一书,把岳飞传记的写作提高到学术研究的水平。
1950年起任。
在此期间,修订出版了《辛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先后两次重写了《岳飞传》,并写成《辛弃疾(稼轩)传》、《王安石》等书。
同时还发表了《唐代租庸调法研究》、《唐宋庄园制度质疑》、《南宋对金斗争中的几个问题》等论文。
60年代初,执笔撰写了《中国史纲要》中宋辽金史部分,成为高校文科的首选教材之一。
1980年,当选为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和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
1981年任博士生导师。
从1954年起,先后担任北大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历史系主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1998年1月10日上午9时50分,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
邓广铭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唐宋辽金史的研究。
他治学严谨,领域宽阔,勇于探索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学术文化史各方面的重大课题,精于历史人物传记之作,在古籍整理方面,亦有精深的研究。
他提出的治史入门的四把钥匙: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年代学、目录学,一直受到史学界的重视。
他因其在宋史方面超越前人的成就,成为宋史学界的一代宗师。
家庭背景邓广铭出生于山东省临邑县。
临邑是一个相当偏僻、闭塞而且文化很不发达的地方,在满清一代的二百多年中,临邑没有出过一个进士;邓家在当地虽算得上一户殷实人家,但也不是什么书香门第。
求学经历1923年夏,16岁的邓广铭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袁行霈简介-作文

袁行霈简介袁行霈,字春澍,年月日生于济南,原籍江苏武进。
着名古典文学专家,享誉海内外。
现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年刊主编、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面向世纪教学改革顾问组顾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袁行霈的父亲是清末举人,长于诗文书法,后因病不能执笔,遂由他代写信札诗文,培养了他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年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
年大学毕业,被林庚教授选中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了教学与科研生涯。
年至年,袁行霈在北大讲授中国文学史,结合备课系统读书和撰写论文。
同时,他跟随林庚先生一起主编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其间,他多次下乡下厂下矿劳动锻炼。
从干校回北京后,他参加了集体编写《中国小说史》的工作。
同时,他独自撰写了《山海经初探》、《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考辨》等论文。
年高校恢复招生后,袁行霈在北大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中国文学史、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陶渊明研究、唐诗研究、李贺研究、唐宋词研究等课程。
他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进取,年晋升讲师,年晋升副教授,年晋升教授,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年,袁行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主编;年兼任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中华文明之光(集)总顾问;年出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年又出任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年至年,袁行霈应日本东京大学的邀请,前往讲授陶渊明研究等五门课程,受到广泛赞誉。
年至年,他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
年以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身份在哈佛大学访问研究,并在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华盛顿、夏威夷等大学讲学。
年再次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
由于在教学工作中做出的贡献,年袁行霈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特等奖;年获国家教委和人事部授予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暨人民教师奖章;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北京市人民教师称号(公众推选的十佳教师);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教授晋升评估评审表
姓名:
院系:
专业学科:
现聘职位:
现职位时间:
填表日期:
北京大学人事部制
2020年4月
填表说明
一.填写本表前,请认真阅读填表说明。
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字迹要端正清楚。
如有不真实信息由填表人承担一切责任后果。
二.本表由A4纸双面打印,一式两份,由院系报送学校。
三.本表用于长聘副教授申请教授晋升评估。
四.本表内有关栏目填写不下的可另附页。
一.基本简况
二.1、任现职(长聘副教授)以来教学科研基本情况
2、任现职(长聘副教授)之前教学科研基本情况
三.主要学术成就(列出任现职(长聘副教授)以来的主要学术成就,任现职之前的重要学术成就亦可列出,但须作出区分)
四.任现职(长聘副教授)以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