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第四节提高采收率
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提高采收率的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农业的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采收率是农业发展难点之一。
采收率的提高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就如何提高采收率进行论述。
首先,采用科学和合理的种植方法是提高采收率的基础。
好的种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田地的产量,并取得较高的采收率。
因此,农业技术人员应尽力研究和开发有效的、适用于不同地区的种植方法,确保农业的发展水平。
其次,应加强农艺技术的研究,提出更实用的农艺技术,以更好地利用营养成分,解决农作物长期处于生长阶段造成的采收率低的问题。
如提高氮磷钾肥料的施用量,减少缺水等缺陷,使农作物发育可以走到正常的生长节奏,从而提高采收率。
另外,要注重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用,以提高作物的收获效率。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可以有效提高采收率,减少人力耗费和改善劳动力的质量。
此外,要加强农业合理用水和农膜覆盖等技术。
用水是改善农作物产量、增加采收率的基础,而农膜覆盖能有效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增加土壤供水能力。
再次,我国应加大农业科研投入,研究和开发高效适应性强的农作物品种,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和耐旱能力,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作物种植的采收率。
最后,我国应以农民为中心,加强知识和技能提升。
政府要给农民提供良好的农业技术培训,并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使农民了解农业技术,使用科学的、高效的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农业科学素养,有效地提高采收率。
综上所述,提高采收率的方法有以下几点:采用科学和合理的种植方法;加强农艺技术的研究;注重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使用;加强农业合理用水和农膜覆盖等技术;加大农业科研投入;以农民为中心,加强知识和技能提升。
只有实施上述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采收率,拓展农业发展潜力,进而推动农业和社会的发展。
空气注入知识点总结

空气注入知识点总结一、空气注入原理空气注入是一种提高油气井产能的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向油气储层中注入空气,增加储层压力,从而推动油气向井口流动。
通常情况下,油气储层中的原始压力会随着产出而下降,导致油气流动速度减缓,产能下降。
通过注入空气的方式可以增加储层压力,提高油气流动速度,从而提高油井产能。
空气注入的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储层压力:通过向储层中注入空气,可以增加储层的压力,从而推动油气流向井口。
2.促进油气流动:增加储层压力可以提高油气的流动速度,促进油气向井口流动,提高油井产能。
3.提高采收率:空气注入技术可以提高油气的采收率,延长油气田的生产寿命。
二、空气注入技术应用空气注入技术可以应用于油气田的改造、增产和优选区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空气注入技术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1.油气田改造:已经进入中后期开发的油气田,由于长期开采,储层压力下降,产能降低,可以通过引入空气注入技术,提高储层压力,增加产能。
2.油气田增产:对于一些已经达到一定产能的油气田,可以通过引入空气注入技术,进一步提高产能,延长油气田的生产寿命。
3.优选区块:在勘探开发新区域时,可以通过空气注入技术对不同地质结构的区块进行分析,选择适合进行空气注入的区块,提高采收率。
三、空气注入技术的优势空气注入技术相比传统的提高产能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成本低:相比其他增产技术,空气注入技术成本较低,投资回报周期短。
2.操作简单:空气注入设备结构简单,操作易于掌握,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生产增长。
3.环保节能:空气注入过程中不产生污染物,对环境无害,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4.效果显著:空气注入技术相比其他增产技术,提高产能效果显著,产能提高明显。
四、空气注入技术的挑战与发展虽然空气注入技术有很多优点,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油气储层适应性:不同的油气储层对空气注入的适应性各异,需要根据具体储层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
chapter6提高采收率原理ppt课件

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
案例研究
南方某农场采用了新型的高效收割机器,每 人每天的采收量从300公斤增加到600公斤以 上。
实证研究
研究表明,在正确的时间、方法和技术指导 下,采收率可以显著提高,同时将收成损失 降至最低。
留意作物情况
了解农作物当前的情况对提高采收效率十 分重要。气候、土质、农艺技术等因素都 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产生影响。
实施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1
掌握农作物的特点
2
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品种特点、 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收割时间和方式。
3
采用先进技术
高效的农业机器能够减轻农民的劳 动强度,提高采收效率。
人工补救
提高采收率原理
本课程将向您介绍提高采收率的原理,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原理来优化农作物 的收割方式。
采收率的定义
1 采收率
指农作物从实际产量到可收获部分的比率
2 公式
采收率=可收获部分的重量/实际产量(包括损耗和不可收获部分)
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性
增加收入
通过增加采收率,农民可 以在相同的土地上种植更 多的农作物,从而增加收 入。
总结
本课程介绍了提高采收率的定义、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提高采收率的原理 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您将掌握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方法。
工具和设备
正确的工具和设备可以提高 农作物收割的效率,从而提 高采收率。
提高采收率的原理
优化收割时间
选择合适的收割时间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 收割的损失。不同时期的农作物最适宜的 收割时间也不相同。
把握天时
根据天气情况及时采收农作物,把握天时 可以最大限度减小农作物收成损失的可能 性。
《提高采收率技术》课程标准修改

提高采收率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码:B080114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石油项目技术专业授课单位:石油项目系学时: 32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闫方平 2018.03学分: 2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提高采收率技术》课程是石油项目技术专业地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实用性较强地课程。
提高采收率技术与石油开采及油田开发有密切关系,通过本课程地学习,使学生对水驱剩余油分布特征、提高油气采收率原理和方法有比较深入、系统地了解,以适应油田开发对提高采收率地技术需求。
与本课程相关地前期课程包括油田基础化学、油层物理、采油生产管理等。
1.2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以实用为主旨,紧扣实用性主线,主要学习在采油生产现场中常用地提高采收率技术方法和原理,课程地主要内容为注水及注空气驱油技术、聚合物溶液驱油技术、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碱水驱油技术、气相混相驱油技术、热力采油技术及微生物采油技术等,使学生具有初步具有提高采收率相关地基础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地能力,帮助学生学会生产一线真正用得上地理论知识。
2、课程目标2.1知识目标本课程是石油项目专业地专业必修课。
通过该课程地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注水及注空气驱油技术、聚合物溶液驱油技术、表面活性剂驱油技术、碱水驱油技术、气相混相驱油技术、热力采油技术及微生物采油技术地基本原理与方法,熟悉各种提高采收率技术地应用条件,了解目前现场常用地提高采收率技术及相关研究进展。
2.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将各种提高采收率技术地基本原理与方法应用到现场地联系实际地能力;具有提高采收率技术专业术语地表达能力;通过对现场实际案例分析和报告撰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地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及实事求是地科学工作态度。
3、课程内容与教案要求通过本课程地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目前常用地提高采收率方法原理及应用,了解一些新地提高采收率方法和发展趋势。
EOR基础(一)

含蜡高,凝固点高。陆相生油母质中含有较高的木质素和纤 维素,使生成的原油含蜡量和凝固点较高。我国原油含蜡量高 于20%的储量约占70%以上,凝固点高于25℃的储量约占90%。
上千倍。 储层天然能量低,边底水不活跃。 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断层纵横交错,储集层被切割成
破碎的小断块,油水分布十分复杂。
第一章
第三节 我国油田开发状况及采收率潜力
1.3.1 我国石油资源特点及其开发状况
1. 我国石油资源的基本特点
(4)原油物性差 原油粘度高。陆相生油母质中腐殖质较多,生成原油粘度
第一章
第三节 我国油田开发状况及采收率潜力
1.3.1 我国石油资源特点及其开发状况
2. 我国油气田开发状况
产量
原油产量:1978年超过1亿吨 2003年原油年产量达1.7亿吨,居世界第5位。
天然气产量:2003年达到341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18位。
第一章
第三节 我国油田开发状况及采收率潜力
1.3.1 我国石油资源特点及其开发状况
按注入方式分类——微生物吞吐、微生物驱
按菌种类型分类——好氧菌、厌氧菌、兼性菌
按菌种来源分类——本源(内源)微生物、外源微生物
第一章
第二节 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分类
油层深部调剖 物理法(如声波、电场等)采油
第一章
第三节 我国油田开发状况及采收率潜力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对石油需求迅速提高。
1993年——成品油的净进口国 1996年——原油的净进口国
如何提高油井采收率

如何提高油井采收率摘要:主要阐述了提高采油率的定义,EOR方法分类,几种EOR方法的比较,分析了EOR方法的应用现状、EOR方法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油井采收率采油率方法当前,世界各国采用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生产出的原油已经占到了总产油量的3%左右,并且还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EOR方法发展前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提高采收率技术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发展了许多新的技术。
但随着未来人类可利用油气资源的变化及现有技术的局限性,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已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目前,该技术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技术从油藏一投入开发就已经开始应用,如大量特殊结构井的应用。
对于已进入开发中后期的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更是油田生命的保证。
目前,在许多研究中,已经把油藏管理和模拟研究作为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基础研究,同时注重各种方法的结合,即在研究油藏特征的基础上使用复合驱,如碱一表面活性剂一聚合物复合驱等,而不是单一驱。
复合驱可以开采不同类型的剩余油,各方法可互补,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因此,今后的发展趋势也是在研究油气成藏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各种方法的优化与结合,实施复合驱替。
同时,新的方法和材料也会不断涌现,从而推动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发展。
二、EOR的定义提高石油采收率(EOR)是靠向油藏注水、注汽、注碱、注微生物等方式补充地层能量提高原油的采出程度进而提高采收率。
这个定义可以囊括各种类型的采油(包括驱动方法、吞吐方法和各种增产措施),也包括众多采油用的工作剂。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定义并不把提高采油率局限与一个油藏开采历程中的某一特定阶段(一次、二次、三次采油)。
一次采油是靠各种天然驱动机理采油的,例如溶解气驱、水侵、气顶驱或重力驱等。
二次采油则是指运用各种工艺技术,例如注气、注水等,起目的是为了使局部保持地层压力。
三次采油是指二次采油之后所采用的任何工艺技术。
三、EOR方法分类及比较除少数方法属于特例外,所有的EOR方法可以分为三类,即热力方法、化学方法和溶剂方法。
提高采收率的原理及方法

3.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参数
(3)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 ① 分子量的影响
分子量↑水动力半径↑ → 视粘度↑ 阻力系数↑↑ 分子量↑机械捕集量↑ →残余阻力系数↑
特别注意:
分子量↑ 剪切降解↑ → 到达油藏深部的聚合物分子 量大大降低
分子量↑ 滞留损失↑ → 到达油藏深部的聚合物浓度 大大降低
第五章
第一节 聚合物驱
5.1.3 聚合物及其溶液性质评价
3.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参数
(3)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 ④ 矿化度的影响 矿化度↑ 聚合物分子卷曲↑有效水动力学直径↓ 聚合物溶液的视粘度↓↓ 阻力系数降低↓↓
第五章
第一节 聚合物驱
5.1.2 聚合物溶液主要驱油机理
提高微观驱油效率 早期的观点:聚合物驱只能扩大波及体积,不能提高微观驱
油效率。 近期研究结果:聚合物驱不仅能扩大波及体积,而且可以提
高微观驱油效率。
第五章
第一节 聚合物驱
5.1.3 聚合物及其溶液性质评价
1.产品检测项目
① 外观——样品的颜色、状态。 ②固含量 ——一般聚合物干粉的固含量应在90%以上,胶 状聚合物的固含量在30%左右。 ③ 颗粒粒径——一般粒径小于150μm或大于1000μm的颗 粒含量均应低于或等于5%。 ④不溶物含量 ——一般规定不溶物含量小于或等于0.2%。 ⑤ 水解度——水解度是指羧基的链节在聚合物链节中所占 的百分数。水解度增大,聚合物溶液表观粘度增大
强的粘弹性。 ③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使用的聚合物与油层水及注入水中
的离子不发生化学降解。对于生物聚合物,受细菌的影响应尽 可能小。
④良好的剪切稳定性——聚合物溶液在油藏孔隙中流动时, 不会因为剪切而大幅度地降解
边底水油藏水平井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

边底水油藏水平井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摘要]桩1馆陶为河流相沉积,属具有边底水的构造层状稠油油藏,该文在总结了三次水平井调整的历史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水平井提高采收率的经济技术、对策研究,认清剩余油的动态分布规律,从而进行层系细分、水平井极限井网整体加密调整和平面产液结构调整挖潜,提高单元采收率。
[关键词]水平井剩余油分布技术对策提高采收率中图分类号:p63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 (2013)12-0050-011 引言桩1馆陶1982年投入开发,1998年开始进行水平井调整,水平井技术结合油藏数值技术、pnn测井技术、油藏动态分析方法,在极限采收率原则基础上,以技术界限为依据,避开老井水锥半径部署水平井。
通过高含水储层剩余油分布研究和水平井提高采收率技术对策制定,实施后油藏开发效果明显改善。
2 桩1馆陶油藏地质特征桩1馆陶为受东界断层逆牵引作用形成的较完整的长轴背斜,长轴呈南北向,地层向四面平缓倾斜,地层倾角1°左右。
桩1馆陶储层物性较好,平均孔隙度32.3%,平均空气渗透率1047×10-3um2,有效渗透率470×10-3um2,为高孔、高渗储层。
桩1馆陶ng上地面原油密度0.9522~0.9706g/cm3,地面原油粘度849~1536mpa.s,地层水总矿化度8690-13527mg/l,水型cacl2型。
桩1馆陶ng上为河流相沉积,纵向上可划分为10个小层,各小层具有独立油水系统,边底水活跃,属于具有边底水的构造层状稠油油藏。
3 水平井三次调整的做法及效果3.1 水平井调整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98.10-2000.10):水平井试验调整阶段,共投产8口水平井,位于主力层的构造较高部位,距离老井的距离50m 左右,平行构造线,该阶段的水平井轨迹控制较差,平均水平段的长度在200m,平均射开长度在120m,主要以一次性射孔投产为主,开发效果较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体混相驱分类
1 二氧化碳驱
一定条件(温度和压力)下,CO2可以两相或三 相共存.用作混相驱的CO2通常呈气态,在中等压 力下,二氧化碳不能直接与大多数原油混相,但 能够抽提原油中的轻质组分,因而在低压下CO2 是一种很好的非混相驱注入剂,在高压下, CO2 也是一种很好的混相驱注入剂。
所以,油藏岩石渗透率的宏观,微观非均质性对水 驱油的波及效率和驱油效率有很大影响。
(2)原油粘度:
水驱油过程中,油和水的粘度差也是影响采收率的 重要因素。油水粘度比越大,无水采收率就越低,油水 粘度比对非均质油藏的影响尤为明显。纵向上的流度比 相差越大,注入水越难扩展,驱油效果越差,对开发效 果的影响越显著。
富气混相驱要求的混相压力较高,重力超覆,粘性指 进现象严重,波及效率较低。
4 高压干气混相驱
高压干气混相驱: 是指在高压下将干气连续的注入 到油层,通过干气与原油的多次接触达到混相的驱替过 程。形成富含C2—C6的气体与原油的混相带,与富气驱 不同,干气从原油重抽提出中间组分加富自己接近原油 的组成,从而达到混相。
优点:成本低,干气可循环注入。当原油中富含 C2—C6组分,且地层压力很高时,干气驱才能达到混相 驱。其注气压力要求很高对注入设备和原油的组成要求 很严,因而适应性很差。
三、热力采油
热力采油方法:是指利用热能加热油藏,利用稀 释和蒸发作用降低原油粘度,将原油从地下来出的一 种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热力采油包括蒸汽吞吐、蒸汽驱和火烧油层三种 常规的方法。蒸汽吞吐、蒸汽驱统称为注蒸汽法。
(4)井网
注采井的井网布署方式有很多,规则井网有 四点、五点、七点和九点井网。如果油藏较小, 油藏形状不规则,而且断层较多,井网就不会是 规则的。不同的井网模式导致不同的波及效率。
二、气体混相驱
气体混相驱是利用注入气体能与原油达到混相的 特性,消除他们之间的界面张力,从而驱替出油藏中的 残余油。驱油效率接近100%,与流度控制技术结合起 来,可使原油采收率达到95%。因此,气体混相驱已成 为仅次于热力采油方法的,处于商业应用的提高采收率 方法。
CO2驱机理: 在CO2驱中, CO2的溶解气驱 作用、混相驱替、膨胀原油作用、降低原油粘度、 碳酸水提高岩石渗透率等作用都会有助于提高原 油采收率.
二氧化碳混相驱示意图
2液化石油气(LPG)段塞混相驱
液化石油气段塞混相驱: 是指注入能与地下原油一 次接触达到混相的液化石油气段塞混相驱或丙烷溶剂段 塞后,再注入天然气,惰性气体或水。
影响波及效率和驱油效率的因素是制约水驱 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1)渗透率非均质性
不同渗透率层的注入水推进速度不同,导致油层水 淹不均匀,各层渗透率相差太大会造成单层突进,造成 水淹厚度小,波及效率低。
即使渗透率相同,孔隙结构也可能不同,在微观上 仍可能是不均质的。颗粒愈均匀,岩石的微观结构愈好, 孔隙大小更趋一致驱油效率更高。
(优选)第四节提高采收到的区域所剩下的原油。 宏
观上连续分布。
残余油:注入水波及区内未被驱走的原油,分布上不
连续。
波及效率 (Ev) :是指注人流体波及的体积与油藏体
积的比值,它是面积波及系数(EVA)与垂向波及系数(EVV) 的乘积。也叫扫油效率或宏观驱替效率。
气体混相驱的注人气体有烃类气体和非烃类气体。 烃类气体有干气(Dry Gas)、富气(Enriched Gas)和液化 石油气(LPG)等,非烃类气体有二氧化碳、氮气和烟道 气。按混相机理,气体混相驱又可分为一次接触混相驱 (如LPG段塞驱)和多次接触混相驱。
一次接触混相驱是指注入气体(如皿)与地层原油可以任何比 例混合,立即达到完全互溶的混相驱替过程。
驱油效率(ED):又称微观驱营效率,其定义为注入流
体波及区域内,采出油量与波及区内石油储量的比值。
采收率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采收率的主要因素有流度比、原油粘度、 油水界面张力、井网、油藏非均质性、油水界面 张力、油藏岩石孔隙结构等。当然,还有很多因 素会影响采收率,如油藏地质参数(油藏大小、 断块复杂性、沉积相等)、技术水平,以及石油 价格等一系列因素。
优点:一次投资少、工艺技术简单、增产快、经济 效益好,已广泛应用于稠油开采。对于稠油油藏及特稠 油油藏一般都是先进行蒸汽吞吐,然后再转向蒸汽驱。
蒸汽吞吐采油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注汽阶段 (吞蒸汽)、关井阶段(焖井)和回采阶段(吐蒸汽)。蒸汽 吞吐过程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最有效的热载体是饱和水蒸气,能达到80%~ 90%的驱替效率。
1 蒸汽吞吐
蒸汽吞吐(Puff and Huff)就是将一定量的高温、高 压饱和蒸汽注入油井(吞),关井数天( 焖井),加热油层 及其原油,然后开井回采(吐)的循环采油方法。
蒸汽吞吐方法是稠油开采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工 业化应用最好的热采方法。蒸汽吞吐又称蒸汽激励或循 环注蒸汽。
(3) 流度比
流度比对面积波及效率的影响很大,而且面积波及 效率随流度比增加而降低。因此,当驱替相与被驱替相 流度比小于1时,定义为有利流度比;反之,当驱替相 与被驱替相流度比大于时,定义为不利流度比。
一般来说,地下原油的粘度大于地下水粘度, 而且油相渗透率(Ko)随着含水饱和度增加而减少, 相反,水相渗透率(Kw)随含水饱和度增加而增大。 因此.在油藏注水后Kw上升,Ko下降。由流度比 定义可知,水驱油流度比大于1,而且随着注水 时间增加,水驱油流度比越来越大,波及效率随 之降低。
LPG段塞尺寸一般10%~15%孔隙体积。注入的 LPG段塞与原油达到混相之后,可以采出残余油,非常 有效。
LPG段塞混相驱的混相压力低,适应性强,采收率 较高。
3 富气混相驱
富气混相驱:是指往油层中注入富含C2—C6组分的 烃类气体段塞,通过富气与原油的多次接触达到混相
与原油接触后,注入气中的C2—C6组分凝析而进入油相, 形成富气和原油的混相带。富气成本高,通常富气段塞 后紧接着注干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