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研究与分析

合集下载

新疆地区新发恶性肿瘤的分析研究

新疆地区新发恶性肿瘤的分析研究

新疆地区新发恶性肿瘤的分析研究引言新疆地处中国的西北边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元的民族文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疆地区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

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深入研究新疆地区新发恶性肿瘤的情况,分析其发病原因和趋势,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疆地区新发恶性肿瘤的总体情况根据新疆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新疆地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是该地区的高发病种类,呈现出年轻化和低龄化的趋势,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的健康。

二、新疆地区新发恶性肿瘤的影响因素1. 生活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疆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成为了恶性肿瘤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2. 环境污染新疆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可能是导致恶性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一直被认为是恶性肿瘤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由于新疆地区存在着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各民族之间的遗传因素可能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差异。

三、新疆地区新发恶性肿瘤的防控策略1. 健康教育宣传加大恶性肿瘤的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健康饮食等,帮助人们提高对恶性肿瘤的认识,提高预防意识。

2. 环境保护加强环境管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从源头上减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

3. 提高医疗水平提升新疆地区恶性肿瘤的诊疗水平,建立更加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四、新疆地区新发恶性肿瘤的未来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疆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与效果研究分析探讨

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与效果研究分析探讨

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与效果研究分析探讨癌症,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词汇,在当今社会依旧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和应用成为了癌症治疗领域的关键手段。

本文将深入探讨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以及其效果评估,旨在为癌症患者的治疗提供更清晰的认识和参考。

一、抗肿瘤药物的分类抗肿瘤药物种类繁多,按照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细胞毒类药物这类药物主要通过直接损伤肿瘤细胞的 DNA 或干扰其细胞周期来发挥作用,包括烷化剂(如环磷酰胺)、抗代谢药物(如 5-氟尿嘧啶)、抗肿瘤抗生素(如阿霉素)等。

它们在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但往往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

2、靶向药物靶向药物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如基因突变、蛋白表达等进行精准打击的药物。

例如,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吉非替尼,针对 HER2 阳性乳腺癌的曲妥珠单抗等。

相比于细胞毒类药物,靶向药物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较低的毒副作用,但可能会因肿瘤细胞的耐药机制而失效。

3、免疫治疗药物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 PD-1/PDL1 抑制剂)和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如 CART 细胞治疗)。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具有持久的抗肿瘤效果和较好的安全性,但也可能引发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

二、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1、手术前新辅助治疗在手术前使用抗肿瘤药物,目的是缩小肿瘤体积,降低肿瘤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和减少术后复发的风险。

例如,对于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术前给予新辅助化疗可以使部分原本不能手术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

2、手术后辅助治疗手术后使用抗肿瘤药物,主要是为了清除可能残留的微小病灶,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例如,结肠癌患者术后进行辅助化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3、晚期肿瘤的姑息治疗对于晚期无法手术或已经发生转移的肿瘤患者,抗肿瘤药物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

恶性肿瘤最新研究进展及治疗趋势分析

恶性肿瘤最新研究进展及治疗趋势分析

恶性肿瘤最新研究进展及治疗趋势分析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恶性肿瘤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探讨恶性肿瘤最新研究进展以及治疗趋势,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一、背景介绍恶性肿瘤是一类高度恶性的肿瘤,其生长迅速且有侵袭性,往往会进一步向周围组织扩散与转移。

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而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为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最新研究进展1. 基因研究: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与恶性肿瘤相关的基因突变。

这些突变的发现为人们更好地理解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提供了线索,同时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2. 免疫疗法:近年来,免疫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正在被广泛研究。

它通过激活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增强对恶性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清除能力,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

目前,免疫疗法已经在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3. 靶向治疗:针对恶性肿瘤细胞内部的特定靶点进行治疗是一种治疗趋势。

通过选择性地抑制肿瘤细胞内的特定分子或信号通路,靶向治疗可以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

4. 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指将不同治疗方式相结合,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合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免疫疗法等多种手段,通过多角度、多途径的治疗来提高恶性肿瘤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三、治疗趋势分析随着恶性肿瘤研究的深入,未来的治疗趋势将有以下几个方向:1. 个体化治疗:基于个体基因序列特点的治疗模式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患者基因组的分析,医生可以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

2. 多学科协作:恶性肿瘤的治疗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包括肿瘤学、外科学、放射学、放化疗等。

未来,多学科团队将更加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3. 创新技术的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更多新的手段。

肿瘤发生与发展肿瘤发生与发展机制的研究进展

肿瘤发生与发展肿瘤发生与发展机制的研究进展

肿瘤发生与发展肿瘤发生与发展机制的研究进展肿瘤发生与发展机制的研究进展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的发生和发展机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肿瘤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综述肿瘤发生与发展机制研究的进展。

一、肿瘤的概念肿瘤是指体内异常细胞的不受控制的生长和分裂所形成的一类新生物体,它被视为一类疾病。

肿瘤可以分为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两种。

恶性肿瘤是指可以通过血液或淋巴传播到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而良性肿瘤则不会对身体其他部位造成影响。

二、肿瘤的发生机制肿瘤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其形成与遗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多个因素有关。

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是肿瘤发生机制的主要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是影响肿瘤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某些遗传突变(如肿瘤抑制基因的缺失或突变以及癌基因的激活等)会导致细胞的失控生长和分裂,从而最终导致肿瘤的形成。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影响肿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过量饮酒、高脂饮食、阳光曝晒等都可能增加肿瘤发生的风险。

3.生活习惯生活习惯也对肿瘤的形成有影响。

例如,缺乏运动、吸烟、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睡眠不足等都会增加肿瘤的发生风险。

三、肿瘤的发展机制肿瘤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肿瘤的初期阶段、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阶段以及肿瘤的进展和演变阶段。

1.肿瘤的初期阶段在这个阶段,癌细胞已经开始在身体组织中生长。

这个阶段的征兆非常微弱,所以大部分的肿瘤在这个阶段都难以被发现。

2.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阶段在这个阶段,肿瘤继续生长并且开始向身体其他部位扩散。

这个阶段的肿瘤通常可以通过临床检查或者影像检查等方法被发现。

3.肿瘤的进展和演变阶段在这个阶段,癌细胞已经向身体的其他部分转移,形成了转移性肿瘤。

这会使治疗难度增加,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四、肿瘤研究的进展现状现在,肿瘤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免疫组学等。

其中,基因组学研究中发现的驱动基因和激活信号通路的变化已成为了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

恶性肿瘤诊断的研究与应用

恶性肿瘤诊断的研究与应用

恶性肿瘤诊断的研究与应用恶性肿瘤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不仅带给患者及其家庭沉重的负担,也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恶性肿瘤诊断也日益精准。

一、研究进展1. 基因检测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在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基因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基因检测可以发现恶性肿瘤中存在的异常基因,并根据这些基因的特征来预测患者的疾病扩散和复发风险。

目前,基因检测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基因检测,医生们可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基因治疗,以及预测患者的肿瘤发展趋势和最佳治疗方案。

2. 影像学检查恶性肿瘤诊断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影像学检查。

随着医学行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陆续出现,如CT扫描、MRI、PET-CT等,这些技术可以快速地判别肿瘤的种类、位置及其侵犯范围,从而为其治疗提供精准的依据。

3. 微创技术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恶性肿瘤的诊断取得了重大突破。

微创技术就是通过肿瘤旁边的正常组织,穿刺恶性肿瘤并获得足够的细胞样本,在短时间内完成对肿瘤细胞进行的检测。

这种技术对于癌细胞的定量和分子分型分析非常有用,可以更快速的预测肿瘤的进展情况及复发概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精确的依据。

二、应用实例1. 癌症筛查癌症筛查是恶性肿瘤诊断的重要环节,可以检测处于早期甚至是前期多年的恶性肿瘤。

现今,医学研究利用基因检测技术筛查遗传风险的人群,并针对其基因特征提出有效预防建议,这已成为癌症筛查的有力工具。

2. 个性化治疗个性化治疗对每个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不同于传统治疗方案学习,它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基因检测技术及其他恶性肿瘤诊断手段的实时监测,不仅彻底打破了以往对恶性肿瘤的认知局限,更为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三、患者建议1. 定期体检指定一个最佳的体检、筛查时间及方法,全面检查身体,特别是对于具有肿瘤家族史、与癌症相关的异常病态、生活方式差异大的人,需要做更精确的筛查,早期发现常常更能挽救生命。

临床分析肿瘤学与癌症研究

临床分析肿瘤学与癌症研究

临床分析肿瘤学与癌症研究肿瘤学是研究肿瘤(癌症)的学科,通过临床分析来深入了解和研究癌症的发展、预防、治疗和管理。

本文将对肿瘤学与癌症研究进行临床分析。

第一部分:癌症的定义和分类在临床分析肿瘤学与癌症研究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癌症的定义和分类。

癌症是一类由异常细胞无法受到控制地生长和分裂而引起的疾病。

根据癌症起源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实质性肿瘤和造血系统肿瘤。

实质性肿瘤源于实体器官组织,如肺癌、乳腺癌等;造血系统肿瘤源于造血器官和组织,如淋巴瘤、白血病等。

第二部分:癌症的发展过程癌症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包括癌前病变、癌前期、肿瘤生长和转移四个阶段。

癌前病变是指组织在正常状态下开始发生变异,但尚未形成癌症的阶段。

癌前期是指癌细胞已经形成,但仍局限在原发肿瘤局部的阶段。

肿瘤生长是指癌细胞逐渐增殖和扩散的过程。

转移是指癌细胞从原发肿瘤转移到远处器官或组织的过程。

第三部分:癌症的预防与早期诊断癌症的预防与早期诊断是肿瘤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预防癌症的方法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疫苗接种。

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戒烟、健康饮食、适度运动、避免暴露于致癌物质等。

疫苗接种可以预防部分与病毒感染相关的癌症,如宫颈癌和肝癌。

早期诊断可以通过各种筛查和检测手段,如乳腺X线摄影、宫颈细胞学检查和胃镜检查等,尽早发现并治疗癌症。

第四部分:癌症的治疗方法肿瘤学与癌症研究对癌症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癌症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

手术切除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适用于早期癌症。

放射治疗通过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适用于较大范围的癌症。

化学治疗通过使用药物杀死癌细胞,适用于血液系统肿瘤和转移性癌症。

分子靶向治疗通过靶向特定的分子,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第五部分:癌症的管理与护理除了治疗方法外,肿瘤学与癌症研究还关注癌症的管理与护理。

这包括对癌症患者的身体和心理支持。

癌症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往往伴随着不适和副作用,管理与护理的目的是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恶性肿瘤研究中的多组学分析与综合解读

恶性肿瘤研究中的多组学分析与综合解读

恶性肿瘤研究中的多组学分析与综合解读恶性肿瘤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运用了多组学分析与综合解读方法,以深入研究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治疗和预后等方面。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及其在恶性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1.基因组学分析基因组学分析是恶性肿瘤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恶性肿瘤患者和正常人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寻找与肿瘤相关的基因表达差异,并进一步研究这些差异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识别肿瘤相关的致病基因、信号通路等重要因素,为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线索。

2.转录组学分析转录组学分析是通过对恶性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转录本进行高通量测序,揭示肿瘤细胞在基因转录水平上的差异。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们确定恶性肿瘤中不同基因的表达情况,从而了解其在恶性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此外,通过转录组学分析还可以寻找新的肿瘤标志物,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3.蛋白质组学分析蛋白质组学分析是研究蛋白质在恶性肿瘤中的变化和功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质谱等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全面而准确地鉴定肿瘤细胞中的蛋白质组成,并定量其相对表达水平的差异。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筛选出与肿瘤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蛋白质标志物,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4.代谢组学分析代谢组学分析是研究恶性肿瘤代谢变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质谱等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同时检测出恶性肿瘤患者和正常人体内的多种代谢产物,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肿瘤细胞的代谢重塑机制,发现与肿瘤发生和发展相关的关键代谢通路,为肿瘤的预测、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5.表观遗传学分析表观遗传学分析是研究恶性肿瘤中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学变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高通量测序等方法,科学家们可以全面了解肿瘤细胞中表观遗传学变化的全貌,并进一步研究这些变化对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影响。

肿瘤研究与临床

肿瘤研究与临床

肿瘤研究与临床肿瘤研究与临床是医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

肿瘤是指细胞在生长和分裂过程中出现异常,并形成恶性组织的现象。

肿瘤研究致力于探究肿瘤发生的原因、进展的机制以及治疗方法,从而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好的临床治疗方案。

肿瘤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寻找肿瘤的致病因素。

已经确认了许多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如不良的生活习惯、环境污染、遗传基因突变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预防肿瘤的发生,同时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和监测,以及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在肿瘤研究中,分子生物学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肿瘤组织中的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可以揭示肿瘤的分子机制,寻找潜在的靶点。

此外,还可以通过肿瘤细胞的转录组、表观组以及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进一步了解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

这些技术的应用为肿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同时,肿瘤研究与临床密切相关。

通过对病人的肿瘤样本进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目前,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肿瘤分子标志物已经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可以帮助医生对肿瘤进行分型、判断预后,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此外,临床试验的开展也是将肿瘤研究转化为临床应用的重要途径。

通过临床试验,可以评估新的抗肿瘤药物、放疗方案以及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肿瘤研究与临床的进展离不开多学科合作与交流。

肿瘤研究常常涉及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不同科学家、临床医生以及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可以促进肿瘤研究的进展,加快将研究结果转化为临床实践的速度。

此外,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也为肿瘤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与分享的平台,促进了肿瘤研究的发展。

综上所述,肿瘤研究与临床在帮助人们了解肿瘤的发生机制、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肿瘤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加强多学科合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肿瘤治疗效果,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肿瘤的研究与分析作者:杨冯单位地址: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摘要:肿瘤(tumor ,neoplasm )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中恶性肿瘤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一类疾病。

在欧美一些国家,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系统疾病而居第二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之城市人口比例逐年增高,城镇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相当普遍,如果不采取积极的宣传教育措施,恶性肿瘤的危害性还将日益增加。

我国最为常见和危害性严重的肿瘤为肺癌、鼻咽癌、食管癌、胃癌、大肠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白血病及淋巴瘤等。

特别是肺癌发生率近年来有明显的增加,值得重视。

这些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及其防治,均应为我国肿瘤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治疗 病症 前景正文: (一)定义:肿瘤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因为这种新生物多呈占位性块状突起,也称赘生物。

(二)分类:1.根据新生物的细胞特性及对机体的危害性程度,又将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而癌症即为恶性肿瘤的总称。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主要区别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癌) 生长缓慢有包膜,膨胀性生长,摸之有滑动边界清楚不转移,预后一般良好有局部压迫症状,一般无全身症状通常不会引起患者死亡 生长迅速 侵袭性生长,与周围组织粘连,摸之不能移动 边界不清 易发生转移,治疗后易复发 早期即可能有低热、食欲差、体重下降、晚期可出现严重消瘦、贫血、发热等如不及时治疗,常导致死亡2.根据患病部位及原因的不同,又将肿瘤进行了分类。

肿瘤分类举例组织来源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一、上皮组织鳞状上皮乳头状瘤鳞状细胞癌腺上皮腺瘤腺癌移行上皮乳头状瘤移行上皮癌二、间叶组织纤维结缔组织纤维瘤纤维肉瘤纤维组织细胞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脂肪组织脂肪瘤脂肪肉瘤三、淋巴造血组织淋巴组织淋巴瘤造血组织白血病四、神经组织神经鞘膜组织神经纤维瘤神经纤维肉瘤神经鞘细胞神经鞘瘤恶性神经鞘瘤胶质细胞胶质细胞瘤恶性胶质细胞瘤五、其他肿瘤黑色素细胞色素痣黑色素瘤胎盘滋养叶细胞葡萄胎绒毛膜上皮癌中全能干细胞畸胎瘤恶性畸胎瘤(三)“癌症(肿瘤)”词的由来及演变:癌症这个词最早是由希腊的一位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0年)提出的,他被誉为“医学之父”。

希波克拉底用“carcinos”和“carcinoma”来描述非溃疡性和溃疡性的肿瘤。

癌”字开始具有现代意义,最早是在1792年日本大槻玄泽的《疡医新书》。

在该书中“癌肿”用来翻译荷兰语kanker。

但到了1915年,松井简治在《大日本国语辞典》中说,“癌”为“癌肿”之略。

看来在那时或许更前,“癌肿”已经可以简称作“癌”了。

因此,具有现代意义的“癌”字从日本传入中国,估计是在19世纪初。

同是在19世纪中期,在中国,cancer不是用“癌”来指称,而是用了“痈”、“痈疽”这类名称。

1857年,合信《西医略论》:“直肠痈生在肛门上一二寸间,此证不多见,亦无治法”。

“直肠痈”,即直肠癌。

“痈”、“痈疽”原为中医术语,合信也说:“痈疽论,此借用中土之名以立说。

惟乳痈与中土所论同,余则异。

”在之后,《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在“癌”字条下所列的书证均选自鲁迅写于1925年的一封信。

从这个书证看,当时鲁迅已经用“癌”字来表示cancer了。

史有为说:“大概到了20世纪20年代或其前后,中国才确定使用‘癌’对译cancer,例如1923年《英汉双解韦氏大辞典》即以‘癌,毒癌’来注释cancer”。

1918年,在孔庆莱、吴德亮等人编辑的《植物学大辞典》中,收有“白屈菜”条,在该条下面载有:“此植物有毒,惟其地下部可用为治胃癌之药。

”后来,在临床医学上,人们称癌症为“肿瘤”。

现代的认识是从19世纪发明了显微镜,尤其是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提出肿瘤细胞学理论后,为近代肿瘤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肿瘤的产生:1.谈到致病的原因,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化学因素,比如大家常吃的酸菜,亚硝酸盐的含量很多,这些腌制品会导致癌症的发生;第二种是物理因素,比如射线接触的多,CT这样的检查会有影响,还有创伤刺激,经久不愈也会导致肿瘤发生。

此外,装修材料中也含有一些放射性元素,现在很多孩子都得了白血病,都与这个有关系;第三种是生物因素,就是病毒引起的。

在广东地区得鼻咽癌的患者比较多,很多患者都被检测出EB病毒,这是有关联的,还有乳头状病毒和宫颈癌也有密切的关系;第四是人体的机体因素,比如内分泌失衡或者是一些神经方面的因素,也可以导致肿瘤的发生。

2.由于不正确的生活习惯会引起肿瘤的产生:(1)通过任何方式吸食或使用烟草都会致癌,90%的肺癌是有烟草引起的。

吸烟间接引起口腔癌、鼻咽癌、喉癌、食管癌、胰腺癌、子宫颈癌、肾癌和膀胱癌等。

(2)宫颈癌、肝癌、鼻咽癌、淋巴瘤以及胃癌等的发生与感染因素有关。

可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HPV(人乳头瘤状病毒)疫苗、洁身自好避免多个性伙伴、远离毒品,预防乙肝病毒、HPV、HIV(艾滋病病毒)感染。

3.从基因角度分析肿瘤产生的原理:“所有的癌症都是由突变引起的,这些突变称为体细胞突变,是在人一生当中,由最初正常细胞中的DNA逐渐出现的。

”斯特拉顿教授曾经说过。

基因发生突变的体细胞,在与正常体细胞生存竞争的过程中不断进化,最终变成永生不死的癌细胞。

癌细胞无限制地增殖,进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在癌变发生的过程中,体细胞的每一次突变,都会在其基因组上留下印迹。

就像是在一次次地加盖印戳。

分析基因组上不同时期体细胞变异时留下的印迹,就可以得到癌细胞完整的进化史。

4.肿瘤病出现的早期信号:(1)肿块身体的任何部位如皮肤、颈部、乳房、腹部、骨骼等出现可触及的肿块,一般可大可小、可单个可多发,皮肤颜色如常,不痛不痒。

(2)黑痣或疣的突变黑痣或疣突然增大,颜色加深,渗液、溃烂、脱毛、出血或变粗糙等,局部可能有些不适感。

(3)溃疡不愈发生在粘膜和皮肤上的溃疡较长时间不愈合。

(4)呛咳、血痰不明原因的咳嗽、痰中带血,经治疗不见好转或时好时犯,可伴有轻微的胸痛。

(5)进食不畅吞咽时食管内有异物感或阻塞感,尤其是第一口咽下时明显,或者感到胸骨后闷痛。

此症状有日渐加重之势。

(6)食欲减退,上腹不适进食后上腹部膨闷,或有不规则疼痛。

(7)大便带血无明显原因的大便带血、黑便,伴随大便习惯改变,便秘与稀便交替出现,或大便变细、变形等。

(8)无痛血尿、排尿不畅排尿时发现尿中有血,无疼痛,可伴有排尿困难或不畅。

(9)鼻塞、鼻衄、鼻腔分泌物带血单侧鼻塞,涕中带血,尤其是吸鼻将鼻涕由口腔吐出有血,有时可伴有头痛、耳鸣、听力减退。

(10)白带增多,异常出血中年妇女,尤其是闭经前后,突然出现白带增多,有血性分泌物,或有不规则阴道流血。

(11)长期低烧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排除感染性疾病且治疗无效。

(12)疲乏、消瘦不明原因的身体衰弱、乏力及体重在短期内明显下降。

(五)肿瘤的治疗的手段:治疗肿瘤有手术、放射线、抗癌药物、免疫及中医治疗等多种方法,应根据肿瘤性质、发展程度和周身状态加以选择。

1.良性肿瘤一般采用手术切除。

①良性肿瘤易发生恶变倾向者;或已发生恶变者,应尽早手术,连同部分正常组织整块切除。

②良性肿瘤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者,如巨大甲状腺肿瘤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时,应紧急手术治疗。

③良性肿瘤对劳动、生活及外观影响较大;或并发感染者,应择期手术治疗。

④生长缓慢、无症状,不影响劳动的良性肿瘤,可定期观察。

如肿瘤增大妨碍功能,影响外观,均宜手术切除。

良性肿瘤切除时,应连同包膜完整切除,并作病理检查。

部分良性肿瘤可采用放射、冷冻、激光等方法治疗。

2.恶性肿瘤根据肿瘤部位、组织来源、临床分期与病理学检查,选择相应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

原则上可按以下几种方法处理:①早期或原位癌,可作局部疗法消除瘤组织,绝大多数可行切除术;有的可用放射治疗、电灼或冷冻等方法。

②肿瘤已有转移,但仅局限于近区淋巴结时,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射线和抗癌药物治疗。

③肿瘤已有广泛转移或有其他原因不能切除者,可行姑息性手术,综合应用抗癌药物及其他疗法。

实践证明,恶性肿瘤的治疗必须采取手术、放射线、中西医药物和免疫治疗的综合措施,才能有效提高治愈率。

(1)手术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最重要的手段,尤对早、中期恶性肿瘤应列为首选方法,某些早期肿瘤经手术切除,可完全治愈、长期存活。

常用手术种类:a.根治性手术适于早、中期癌肿。

手术切除范围包括癌肿所在器官大部分或全部,并连同一部分周围组织或区域淋巴结的一次性整块切除。

例如典型的乳癌根治术应切除全乳房,腋下和锁骨下淋巴结,胸大肌和胸小肌以及乳房邻近的其他软组织。

b.姑息性手术对较晚期的癌肿,病变广泛或有远处转移而不能根治切除者,采取旷置或肿瘤部分切除的手术,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例如胃窦部癌引起幽门梗阻并有远处转移,而局部肿瘤尚游离者可行姑息性切除;若局部已不能或不宜切除者,可行胃空肠吻合以缓解胃潴留。

无论根治性或姑息性切除术,均应考虑手术创伤对全身或肿瘤发展的影响,重视适应证选择,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

(2)放射治疗利用射线对组织细胞中DNA促使变化,染色体畸变或断裂,液体电离产生化学自由基,终于会引起细胞或其子代失去活力达到破裂或抑制肿瘤生长。

分化程度低的细胞和分裂期的细胞对电离辐射比较敏感而容易失活,因此恶性肿瘤可用放射线治疗。

常用放射原有同位素(镭、60钴、137铯)、X线治疗机和粒子加速器(产生高能电子束,中子束等),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类方法。

临床上首选放射治疗的肿瘤有:鼻咽癌、早期候癌、恶性淋巴瘤,尤文氏瘤、肺未分化癌等。

乳癌、肺癌、食管癌、皮肤癌、宫颈癌、鼻窦癌等,大多在术后或术前施行放射治疗。

某些肿瘤如黑色素瘤、纤维肉瘤、骨软骨肉瘤对射线不敏感,不宜用放射治疗。

射线对正常组织细胞有损害作用,尤其光辐射量增大时容易损害造血器官和血管组织,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皮肤粘膜改变,胃肠反应等。

(3)化学治疗又称抗癌药治疗。

主要适用于中、晚期癌肿的综合治疗。

临床上对绒毛膜上皮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化疗效果较好;对其他恶性肿瘤,化疗可辅助手术或放疗。

纤维肉瘤、脂肪肉瘤等化疗不敏感。

抗癌药种类繁多。

按其作用机理分为五类:①影响核酸合成,如氟尿嘧啶、甲氨喋呤、阿糖胞苷、巯基嘌呤、羟基脲等。

②影响蛋白合成,如长春新碱、门冬酰胺酶等。

③直接破坏DNA,如氮芥、噻替哌、环磷酰胺、白消安、丝裂霉素、博菜霉素、丙正胺等。

④嵌入DNA中干扰模板作用,如阿霉素、柔红霉素、光辉霉素、丙脒腙等。

⑤影响体内激素平衡,如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此外,还有作用机理尚不确定的,如抗癌锑、斑螯素等。

按其对细胞增殖周期【1】的影响,可分为:①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即对增殖周期各阶段起作用药物,如氮芥、环磷酰胺、噻替哌、阿霉素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