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治疗指南大全
『妙方集锦』治疗银屑病常用古方(方7首)

『妙方集锦』治疗银屑病常用古方(方7首)治疗银屑病常用古方1.当归饮子【组成】当归、白芍、川芎各308,生地黄、蒺藜、防风、荆芥各308,何首乌、黄芪、炙甘草各15g。
【来源】《严氏济生方》【适应证】养血活血,祛风止痒,可用于银屑病属心血凝滞、内蕴风热者。
2.血府逐瘀汤【组成】当归、生地黄各98,桃仁12g,红花9g,枳壳、赤芍各6g,柴胡3g,甘草3g,桔梗4.5g,川芎4.5g,牛膝10g。
【适应证】活血化瘀,可用于银屑病血瘀证。
【来源】《医林改错》3.地黄饮子【组成】熟地黄12g,巴戟天9g,山茱萸9g,石斛9g,肉灰蓉9g,附子6g,五味子6g,肉桂6g,白茯苓6g,麦冬6g,石菖蒲6g,远志6g,生姜5片,枣1枚,薄荷5~7片。
【适应证】养血滋阴,息风止痒,可用于银屑病属血热伤营,风燥耗阴者。
【来源】《医宗金鉴》4.桃红四物汤【组成】熟地黄15g,当归15g,白芍10g,川芎8g,桃仁9g,红花6g。
【适应证】养血活血,可用于银屑病血虚夹瘀证。
【来源】《医宗金鉴》5.麻杏石甘汤【组成】麻黄98,杏仁9g,石膏(先煎)30g,炙甘草6g。
【适应证】清热凉血,透汗排毒,可用于冬重夏轻型银屑病。
【来源】出自《伤寒论》6,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成】麻黄6g(去节),细辛6g,附子6g。
【适应证】助阳益气,解表散寒,可用于银屑病冬重夏轻属阳虚、湿郁、络脉瘀阻之证。
【来源】出自《伤寒论》7.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草98,黄芩6g,栀子9g,柴胡6g,泽泻6g,木通9g,车前子9g (另包),当归3g,生地黄9g,甘草6g。
【适应证】清肝胆,利湿热,可用于疗湿热型银屑病。
【来源】《医方集解》。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一、概述:银屑病是一种以皮肤斑,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
本病属中医“白疕”范畴,古代文献又有“干廯”之称。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
(1)皮损初为针尖至扁豆大的炎性红色丘疹,常呈点滴状分布,迅速增大,表面覆盖银白色多层性鳞屑,状如云母。
鳞屑剥离后,可见薄膜现象及筛状出血,基底浸润,可有同形反应。
陈旧皮疹可呈钱币状、盘状、地图状等。
(2)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以肘关节面多见,常泛发全身。
(3)部分病人可见指甲病变,轻者呈点状凹陷,重者甲板增厚,光泽消失。
或可见于口腔、阴部粘膜。
发于头皮者可见束状毛发。
(4)起病缓慢,易于复发。
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冬重夏轻。
(5)可有家族史。
(6)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
角层内有中性多形核白细胞堆积棘层增厚。
表皮突呈规则性向下延伸,真皮乳头水肿呈棒状,乳头内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多青壮年发病。
部分发病或加重常由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诱发。
(2)好发于头皮、躯干和四肢伸侧,常对称分布,亦有仅局限与某一部位者。
(3)典型皮疹为粟粒至绿豆大红色丘疹、斑丘疹或斑块,可融合成片,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浸润显著,表面覆盖厚积的银白色鳞屑。
轻轻刮除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半透明薄膜(薄膜现象);刮除薄膜后出现点状出血(Auspitz 征)。
白色鳞屑、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特征。
皮疹形态多样,可为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蛎壳状等。
(4)发生于头皮者,发成束状。
可有指(趾)甲受累,黏膜损害。
(5)临床分为三期:进行期、静止期、消退期。
(6)慢性病程,甚至终生迁延不愈。
常冬季复发或加重,春夏减轻或消失,亦有与此相反者。
银屑病治疗方剂

银屑病治疗方剂文章目录*一、银屑病治疗方剂*二、银屑病如何预防*三、银屑病的危害银屑病治疗方剂1、银屑病治疗方剂银屑汤【来源】周鸣岐,《名医治验良方》【组成】白鲜皮30克,金银花40克(单煎)、连翘15克,土茯苓、生地各30克,白茅根50克,苦参15克,防风10克,地肤子、丹参各15克,鸡血藤25克,当归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煮沸后改文火,继煎20分钟,每剂药可煎2次,取汁混匀、日服2次。
方中金银花宜单煎,煮沸后煎煮时间不超过10分钟,滤汁加入前汤药中同服之。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祛风。
白疕方【来源】朱仁康,《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成】生地、生槐花各30克,山豆根9克,白鲜皮、草河车、大青叶、紫草各15克,黄药子12克。
土茯苓30克,忍冬藤、山豆根各9克,生甘草6克,板蓝根、威灵仙、草河车、白鲜皮各15克。
【用法】水煎服,均为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凉血清热、解毒治疮。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2、银屑病临床表现为最常见的一型,多急性发病。
典型表现为境界清楚、形状大小不一的红斑,周围有炎性红晕。
稍有浸润增厚。
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
鳞屑易于刮脱,刮净后淡红发亮的半透明薄膜,刮破薄膜可见小出血点(Auspitz征)。
皮损好发于头部、骶部和四肢伸侧面。
部分患者自觉不同程度的瘙痒。
3、银屑病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患者有家族性发病史,有的家族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一般认为有家族史者约占30%。
发病率在不同人种差异很大。
银屑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遗传病。
本病患者的某些HLA抗原出现率显着增高。
银屑病与其他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应性皮炎等)遗传位点可能存在重叠。
银屑病如何预防1、预防感染因素局部感染灶是诱发银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感冒后,并发扁桃体炎、气管炎,需要积极治疗。
尽量缩短了病程,但是扁桃体反复发炎,和银屑病的发生也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这种感染因素导致银屑病发生的,大多是以青少年为主,因此青少年要多加注意。
银屑病诊疗规范(2021年版)

银屑病诊疗规范(2021年版)一、概述银屑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由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系统性炎症疾病。
我国银屑病发病率逐渐上升,2008 年中国6省市流行病学调查银屑病患病率为0.47%,2017 年西南4省市银屑病患病率为 0.5%。
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约2/3的患者40岁前发病,男女患病率相近。
典型临床表现为局限或泛发的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可伴内脏及关节损害。
中、重度银屑病患者患代谢综合征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
从临床、病理和治疗角度,银屑病可分为寻常型、脓疱型、红皮病型、关节病型四类。
银屑病无法根治,且容易被感染、精神紧张、烟酒嗜好、创伤、药物等环境因素诱发加重。
目前治疗目的以控制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主。
治疗药物及方法较多,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控制病情,维持长期缓解十分重要。
二、诊断(一)临床表现1.寻常型银屑病分为点滴状和斑块状银屑病。
(1)点滴状银屑病:多位于躯干和四肢近端,表现为粟粒至黄豆大小、境界清晰的斑丘疹,色泽潮红,覆以少许鳞屑。
该型多呈自限性,部分个体可能发展为慢性斑块状银屑病。
(2)斑块型银屑病:好发于头皮、躯干、臀部和四肢伸侧面,散在或多发,部分融合成大斑块,甚至覆盖全身。
表现为界限清楚的红色斑块,表面干燥,脱屑明显,轻刮表面鳞屑,犹如蜡滴,称为蜡滴现象;刮去表面白色鳞屑后,可露出一层淡红发亮的半透明薄膜,称为薄膜现象;再继续刮除薄膜,可见小出血点,称点状出血现象(Auspitz征)。
头皮皮损常超出发际,皮损处厚积的鳞屑,并出现特征性“束状发”。
2.脓疱型银屑病分为泛发性和局限性两型。
(1)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GPP):有5个临床类型,急性 GPP、妊娠期GPP、婴幼儿脓疱型银屑病、环状脓疱性银屑病及GPP 的局限型。
急性GPP表现为红斑基础上急性发作的多发无菌性脓疱,针尖至粟粒大小,部分融合形成大片脓糊,同时伴有发热、肌痛、白细胞增多等中毒症状。
中国银屑病治疗指南(2008版)

PUVA治疗安全。窄谱UVB的有效性与PUVA的早期阶段相 损伤及致癌等副作用小。窄谱UVB治疗优于宽谱UVB,比 中波紫外线。治疗银屑病的疗效佳,而红斑、色素沉着,DNA am)的 rim(308,310,311,312 4.窄谱UVB:为波长311 内用药和(或)外用药联合应用以增加疗效。 伤、色素沉着。长期照射有致癌的可能性。宽谱UVB可以和 于治疗中、重度银屑病,或局部顽固性斑块。但可致红斑、晒 nm的中波紫外线。常用 3.宽谱UVB:为波长290~320 有增加白内障的危险性。 水疱等。长期应用PUVA可致皮肤老化、色素沉着和皮肤癌; 胃肠道症状,如恶心等;UVA照射量大可致皮肤红斑、灼热、 UVA)、红皮病性银屑病和脓疱性银屑病。口服补骨脂可引起 性寻常性银屑病、局限性斑块状银屑病(可外用补骨脂+ rim)的方法。主要用于治疗中、重度银屑病。包括泛发 —320 补骨脂素(8-MOP、5一MOP)与UVA,少数亦可应用UVB(290 2.光化学疗法(PUVA):光化学疗法是结合口服或外用 形式的光疗,UVA治疗最常用作PUVA治疗的组成部分。 UVA照射治疗会产生轻至中度的改善,不推荐同时进行其他 nm,单独应用 1.长波紫外线(UVA):波长为320—400 五、物理疗法 局部治疗的一线药物。 他扎罗汀、中效与强效的糖皮质激素、卡泊三醇可作为 ⑩其他:0.01%一0.025%辣素软膏,10%一15%喜树碱等。 油。⑨细胞毒性药物:0.05%盐酸氮芥水溶液或乙醇溶液。 类:5%煤焦油、l%一5%煤焦油、5%~10%黑豆馏油、5%糠馏 酚:0.1%一0.5%地蒽酚软膏、乳膏、糊剂及复方制剂。⑧焦油 ⑥维生素D3衍生物:卡泊三醇、他卡西醇、骨化三醇。⑦地蒽 酸、0.1%阿达帕林凝胶、0.01%、0.05%及0.1%他扎罗汀等。 ⑤维A酸类:0.025%一0.1%全反式维A酸、0.05%异维A 特强效:0.05%丙酸氯倍他索、0.05%卤米松、0.05%二氟拉松。 米松;强效:0.5%肤氢松、0.1%戊酸倍他米松、0.1%哈西奈德; 地塞米松、0.1%曲安奈德、0.03%特戊酸氟美松、0.1%糠酸莫 松、0.25%~l%甲泼尼龙;中效:0.1%丁酸氢化可的松、0.1% 30%鱼石脂。④糖皮质激素:低效:0.5%一2.5%醋酸氢化可的 辛、10%硫磺、20%尿素、5%一lo%孚L酸、o.1%维A酸、10%~ 膏、5%鱼石脂。③角质松解剂:5%一10%水杨酸、10%雷琐 酸、3%一5%硫磺、0.1%一0.5%地蒽酚、0.001%卡泊三醇软 剂:2%~5%煤焦油或糠馏油、5%~10%黑豆馏油、3%水杨 2次。①润肤剂:凡士林、甘油、矿物油、尿素等。②角质促成 退期可用作用较强的药物,但应从低浓度开始。一般每天 银屑病急性期宜用温和的保护剂和润肤剂;稳定期和消 四、银屑病的外用药治疗 213 执笔者单位:20004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 DOI:10.37601cma.j.issn.0412-4030.2009.03.030 嘌呤、柳氮磺胺吡啶、生物制剂、支持治疗、联合治疗。 银屑病:非甾体类抗炎药、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环孢素、硫唑 孢素、甲氨蝶呤、生物制剂、支持治疗、联合疗法。⑤关节病性 制剂、支持治疗、联合疗法。④红皮病性银屑病:维A酸类、环 病:维A酸类、甲氨蝶呤、环孢素、光疗法/光化学疗法、生物 呤、环孢素、维A酸类、生物制剂、联合治疗。③脓疱性银屑 物不良反应。②中重度银屑病:紫外线、光化学疗法、甲氨蝶 主,可考虑光疗,必要时内用药治疗,但是必须考虑可能的药 各型银屑病的治疗方案:①轻度银屑病:外用药治疗为 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合理地选择制定治疗方案。 屑病患者的病情、需求、耐受度、经济承受能力、既往治疗史 康有害的方法。③个体化: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全面考虑银 反应.不应使患者在无医生指导的情况下,长期应用对其健 保患者的安全为首要,不能为追求近期疗效而发生严重不良 界公认的治疗药物和方法。②安全:各种治疗方法均应以确 治疗。应遵循以下治疗原则:①正规:强调使用目前皮肤科学 屑病患者单一疗法效果不明显时,应给予联合、轮换或序贯 沟通并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中、重度银 发,尽量避免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过程中与患者 程,减轻红斑、鳞屑、局部斑片增厚等症状,稳定病情,避免复 银屑病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病情,延缓向全身发展的进 三、治疗原则 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等诸多因素。 BSA<3%为轻度,3%~10%为中度。还要考虑皮损范围、部 lO或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10即为重度银屑病。 (10个手掌的面积)或银屑病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ASI)> 程度的方法称为十分规则:即体表受累面积(BSA)>10% 对银屑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一个简单界定银屑病严重 在给银屑病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前,临床医师需要 二、严重程度的分类 银屑病患者绝对数较多,且正在逐年增加。 病率较低,为0.123%(1982年)。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较大,故 与欧美等国家l%~2%的患病率相比,中国银屑病的患 一、发病率 敏、潘祥龙、孙青。 定的专家为:郑志忠、冯捷、杨雪琴、顾军、刘晓明、方栩、郑 不断地根据临床研究的依据加以修改和完善。参加本指南制 则的指导下制定本治疗指南,力求规范银屑病的治疗,并将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学组在循证医学原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学组 2Q堕,坠!!丝:盥Q:3 主堡麈隧型塞盍至Q螋生3旦筮垒2鲞筮3期£h地j坠塑坠趔,丛§醴h
银屑病维吾尔医诊疗指南

2 2 异常胆液质型银屑病 : . 多见寻常型银 屑病 的进行期 ,
皮疹 多为点滴或片状 、 基底潮红 , 表面覆盖银 白色鳞屑 、 瘙
血液质 ( 吾伏 奈提) 异常胆液质所具 的症状及 体征特点来 、
诊断本病 。
痒, 夏季加重 , 苔 薄 、 色黄 腻 , 搏 硬且快 , 便颜 色 舌 苔 脉 小
3 12 红斑 : : .. 轻 红斑 色淡或暗 2 中 : 损红色 ; 皮
皮 损鲜红色 6 。
如多形损 害 , 疹评 分 相加 。治疗 后 皮 损未 完 全 消 皮 退, 评分值不 变。 3 2 皮 疹 面积 : 损成 片 , . 皮 建议 使 用烧 伤手 掌面积 测量
14 关 节炎 型银 屑病 : . 多见 于男 性 , 常继 发 于寻 常型 , 或
量化标准 : 应根据 病症 的不 同, 对相 关症 状如皮 疹 的 多少及 面积 、 皮疹 的色泽 、 润的薄厚 、 屑的多少 、 痒 浸 鳞 瘙 的程度分别制定分级量 化标 准。 3 1 皮疹形 态 . 3 1 1 鳞屑程度 : : .. 轻 可见 鳞屑 2 中 : 屑厚 ; 鳞 屑堆积 6 。 4重 : ; 4重: ; 鳞
与脓疱 型及红 皮病 型银屑 病并 发。包 括远 端指 趾 间关 节 炎, 可同时发生于大小关节 , 以手 、 、 腕 足关节 多见。膝 、 脊 椎等关节亦 可受累。轻 者关节症状轻微 , 仅手足小关节发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维吾 尔医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与病证
诊疗指南” 目, Y -2 0 -0 2 项 Z YS 0 7 0 6
银屑病是一种 以皮肤 代谢 发生 障碍 产生 慢性 鳞屑性
生红肿 , 甚或变形 , 不伴全身症状 。重者关 节炎症显 著 , 红
治银屑病的三个小偏方

治银屑病的三个⼩偏⽅⽣活中,银屑病俗称⽜⽪癣,是种常见的⽪肤疾病。
中医对于⽪肤病的治疗具有不错的成效,今天秘⽅⽹给⼤家分享治银屑病的三个⼩偏⽅。
有需要的来看⼀下吧。
1、清热解毒活⾎⽅【药物组成】黄芪、⽣地黄、鸡⾎藤各30g,⾚芍、黄芩、⽩花蛇⾆草各15g,丹参20g。
【药物加减】湿重者,加茯苓、泽泻各10g,茵陈蒿15g;热甚者,加⽩鲜⽪15g,桑枝10g;伴咽炎者,加⽞麦桔⽢汤。
【适⽤病症】银屑病。
【⽤药⽅法】每天1剂,加⽔500mL煎30min,取药液300mL,分早、晚服。
7天为1个疗程,⼀般治疗4~8个疗程。
⽪损局部外⽤⼤黄⾣涂搽。
2、益⽓活⾎⽅【药物组成】党参、板蓝根各15g,紫草、⽞参、黄柏陈⽪、荆芥、川芎、丹参、⽢草各9g,红花6g,⼟茯苓30g。
【药物加减】风盛瘙痒者,加乌梢蛇、花椒;⼝⼲便秘者,加⼤黄、连翘;脓疱重者,加皂⾓刺;病损在头部者,加何⾸乌、⼭楂;腰骶、肘膝部位者,加炒杜仲、熟⼤黄;红斑为主者,加牡丹⽪。
【适⽤病症】银屑病。
【⽤药⽅法】每天1剂,⽔煎服。
配合欢乐膏(硫黄30g,雄黄、轻粉、红粉、花椒各20g,砒⽯、狼毒、冰⽚各10g,上药共研细末过筛,加⼊凡⼠林混匀)外涂患处。
3、凉⾎化瘀疏风汤【药物组成】⽣地黄、鸡⾎藤各30g,⾚芍、当归、⽩鲜⽪各20g,⼟茯苓、紫草、⾦银花各15g,乌梢蛇、七叶⼀枝花、⽩芷、防风各10g。
【药物加减】属⾎瘀者,加丹参、桃仁;⾎热者,加⽞参、⼤青⼀叶;湿热蕴结者,加龙胆草、黄芩。
【适⽤病症】银屑病。
【⽤药⽅法】每天1剂,⽔煎,分早、晚服。
另将药渣煎取药液熏洗患部,每次约30min,每天1次;局部外涂恩肤霜醋酸去炎松尿素软膏,每天2次。
3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以上治银屑病的三个⼩偏⽅是来⾃民间中医的独门秘⽅,因个⼈症状的不同⽤药剂量可能会有些出⼊,如果不适很懂药理的朋友,需要咨询过以后才可尝试⽤药。
银屑病诊断和治疗指南

银屑病诊断和治疗指南【摘要】银屑病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局限或广泛分布,无传染性,治疗困难,常罹患终身。
银屑病的病因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通过以T淋巴细胞介导为主、多种免疫细胞共同参与的免疫反应引起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或关节滑膜细胞与软骨细胞发生炎症。
中医认为多属血分热毒炽盛,营血亏耗,瘀血阻滞,化燥生风,肌肤失养。
银屑病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症状确定,轻度以外用治疗为主,中重度可使用系统治疗,对传统系统性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可适当选择靶向生物制剂治疗。
银屑病的治疗目的以控制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主。
银屑病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局限或广泛分布,无传染性,治疗困难,常罹患终身。
一、流行病学银屑病患病率在世界各地有显著差异。
欧美患病率为1%〜3%;中国银屑病患者约在600万以上。
银屑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无性别差异。
30%的患者有家族史,多数患者冬季复发或加重,夏季缓解。
二、诊疗现状典型皮损易于诊断。
若医生对疾病理解不全面或对临床体征缺乏综合分析能力,易造成误诊。
银屑病的治疗以控制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为主。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西医认为病因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通过以T淋巴细胞介导为主、多种免疫细胞共同参与的免疫反应,引起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关节滑膜细胞与软骨细胞炎症发生。
中医认为本病多属血分热毒炽盛,营血亏耗,瘀血阻滞,化燥生风,肌肤失养。
四、银屑病的诊断、分型与分期西医诊断主要依据皮疹特点(包括皮疹形态、境界和分布等)和病史(包括发病情况、演变及消长规律、伴随症状和治疗反应等),结合既往史和家族史,必要时可借助组织病理和影像学技术(如皮肤镜等)明确诊断。
1.寻常型银屑病:(1)点滴状银屑病:诊断依据:①起病急,皮疹为0.3〜0.5cm大小丘疹、斑丘疹,色泽潮红,覆以鳞屑,广泛分布;②发疹前常有咽喉部链球菌感染病史;③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④经适当治疗,皮疹在数周内消退,少数转为慢性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