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
何为“禅”?

何为“禅”?何为“禅”?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
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
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
禅是一种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是觉者的生活境界。
觉者就是佛,佛时时都在禅当中,佛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是禅,所以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禅是一种受用、一种体验。
禅的境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受用;而且这种受用是自受用,与他人不能共享。
禅的受用、体验惟行者有,惟证者得。
禅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
这是从禅的方便来讲,不是从禅的究竟来讲。
当然究竟不离方便,方便不离究竟,二而一,一而二。
从本质上看,禅是见性的方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是一条道路。
禅既然是个方法,有了这个方法,就有路可循。
是一条什么路呢?是一条探索开发智慧之路。
我们每个人都具足如来智慧得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开发它?禅告诉我们一个方法,“当机立断,直下承当”。
禅是一种生活的艺术、生活的方式。
我们一般人的生活,基本上不具备禅的超然性、超脱性,不具备禅者的喜悦安祥,都是在痛苦中挣扎,谈不上什么生活的艺术,无非柴米油盐妻儿老小。
出家人也有种种烦恼,他们的烦恼高尚以点的叫求学,叫参访善知识。
古人讲“不愁无庙,只愁无道”。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
有缘既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禅是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乐。
禅最终的目标,就是要达到永恒的幸福,得到真正的快乐,去到西方极乐世界。
禅是清凉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对立的圆满,是脱离生死的大自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究极自由,禅能够把生命固有的一切活力释放出来。
“禅是什么”用苏东坡的一首见道诗结束;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刚开始,我对禅,中国禅、禅定,正定之间也是分不太清楚。
后来为解除心中的烦闷不断探索佛法,看到了耕云先生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这篇讲话。
分享给大家。
禅的特质首先我要感谢方立天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有这麽宝贵的时机来就教於各位。
谈到禅,的确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风」,你找不到一点缝隙可以钻进去。
禅是很难入的,入了禅就得大解脱。
禅也的确像壁立万仞,无径可攀、无门可入。
一、禅超越了宗教禅是宗教吗?禅不是宗教,禅超越了宗教。
因为丹霞天然禅师冬天烤火,把佛像劈了当柴火烧。
有人问赵州禅师:「佛是什麽?」答:「佛是老臊胡--是洋鬼子。
」有人问云门:「佛刚生出来,周围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什麽意思?」云门说:「我若看见了,一棍子打死喂狗吃。
」这哪里像宗教呢?所以说禅超越了宗教。
禅不是宗教吗?但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面的确记载着:「佛在灵山会上,手拈着一朵金色花朵,不言语〈不说话〉,百万人天俱皆罔措。
」大家都不知道「佛拿着花不讲话」是什麽意思。
只有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心领神会。
然後在百子塔前,佛分一半的座位给迦叶坐,然後告诉他:「你以後传承禅宗」,并且指定阿难副二--阿难尊者协助他办理这件事。
所以禅的特点就是「超」,既是宗教又超越了宗教,因此,禅是一种「不一般」的宗教。
一般的宗教都不是这样的。
禅的「不一般」,就是说它打破偶像、没有崇拜,它说一切众生与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样。
只要向佛学习、向佛看齐,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麽。
既然如此,那麽「众生与佛平等」,口号是如此,但是禅所表现的并不如此。
怎麽「并不如此」呢?众生,谁也没有说谁要把谁打死喂狗吃,谁也没有说把谁的像烧掉,但是对佛「特别优待」--烧他的像、要打死他喂狗。
可以说对佛不但不崇拜,表面上看起来还有一点儿糟蹋佛,这就是禅宗的特色。
禅宗不念一切经典,不规定的规定--不念经。
禅宗不但不念经,而且谁若在禅堂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就罚他挑水三担来洗禅堂。
佛与禅的真正区别?

佛与禅的真正区别?
本义不同。
佛是一个称谓,一个对于禅有所领悟的人的一个称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
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并存在于各种教派。
所包含的内容不同。
中国禅文化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一部分。
禅是学禅的人对佛的理解,其大意是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问题。
觉悟不同。
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
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
也可以把佛理解成神通广大的神仙,佛者觉也。
即得到了大智慧,将宇宙万物三界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
经是佛语,禅是佛意。
佛是人修行到最高境界的称号禅是修行成佛的一种方法和途径。
人人都说禅文化,何谓禅?

人人都说禅文化,何谓禅?什么是禅?[禅] 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
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
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
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师禅与佛祖禅的区别。
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
言静虑者是依体立名。
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
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
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参禅。
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bing)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
禅,是人间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是智能,是幽默,是真心,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人类共有的宝藏。
禅,虽然是古老的遗产,但更是现代人美满生活的泉源,因为禅的功用可以扩大心胸、坚定毅力、增加健康、启发智能、调和精神、防护疾病、净化陋习、强化耐力、改善习惯、磨练心志、理解提起、记忆清晰。
尤其禅能令我们认识自己,所谓明心见性,悟道归源,兹以“禅与现代人的生活”为题,分四点来说明:一、禅的人间社会性禅,不是什么神奇玄妙的现象;禅,也不是佛教专有的。
可以说人间充满了禅机,大自然无一不是禅的妙用。
禅像太阳的热能一样,只要有心,到处都有自己的热能。
禅不是少数人的,禅有社会性,是人间的、大众的。
佛陀在灵山会上,把禅法传给了大迦叶尊者,但把禅心交给了每一个众生。
禅的光明照耀著人间;禅,沟通了人我的关系,沟通了心物的关系。
禅者与禅者之间的接心、印心,处处都说明了禅的人间社会性,禅门一千多则的传灯故事,不但玄奥,而且美丽。
那些禅话里,处处都说明了禅者从矛盾中,如何统一见解;从差别中,如何融和思想;从分离中,如何相依精神;从人我中,如何相通两心!学僧问洞山禅师:“寒暑来时,如何躲避?”洞山禅师答说:“何不向无寒暑处去?”学僧再问:“如何是无寒暑处?”洞山禅师道:“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
唐代禅宗思想与佛教文化的深入研究

唐代禅宗思想与佛教文化的深入研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灿烂的时期,同时也是佛教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唐代,大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汉文,禅宗思想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和发展也达到了顶峰。
本文将详细探讨唐代禅宗思想与佛教文化的深入研究。
一、唐代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禅宗是佛教中的一支重要思想流派,其主旨是追求人的内心解脱和超越。
在唐代,禅宗由印度传入中国,然后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思想体系。
禅宗思想在唐朝得到了发扬光大,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传播到了日本等邻近国家。
唐代禅宗思想主要包括南北两派。
南派禅宗主要由神秀和道信创立,强调通过为一体,即通过禅修和参禅来实现人自身的解脱;北派禅宗主要由般若、法眼和毗尼三大祖师创立,强调通过打破人的固有认识来实现解脱。
两派禅宗思想共同强调禅修和参禅的重要性,而且都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
二、唐代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唐代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在玄奘法师归国后,佛教教义才得以广泛传播。
在唐朝,佛教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大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汉文,佛教文化在社会各个层面得到了广泛传播。
在唐代,许多佛教寺庙得到了皇帝和贵族的支持,佛教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同时,佛教文化也对中国的文学、美术、音乐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唐代禅宗思想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唐代禅宗思想与佛教文化的融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唐代禅宗思想强调内心的解脱和超越,而佛教文化则具有广泛的教诲和实际应用,二者在许多方面具有接近的方面。
唐代禅宗思想对佛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
同时,禅宗思想也从佛教文化中吸收了许多营养,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文化特征。
四、唐代禅宗思想与现代的联系唐代禅宗思想深刻而精准地反映了人类内心的需求和追求,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启示意义。
禅宗思想推崇的专注和静心,对当代人的心理健康和情绪调节非常有帮助。
唐朝的禅宗与佛教艺术

唐朝的禅宗与佛教艺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佛教在唐朝达到了巅峰,并与当时兴盛的禅宗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佛教艺术的发展。
本文将从禅宗的起源与发展、唐代的佛教艺术表现等角度,探究唐朝禅宗与佛教艺术的关系。
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汉传佛教、达摩禅、神秀、毗尼、僧伽等阶段的演变。
禅宗注重直指人心,认为世间一切法皆空,而证悟禅机的方法主要通过坐禅、用禅问答等方式。
禅宗的兴盛与文化融合密不可分,唐朝正是禅宗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时期。
唐朝禅宗的代表人物有永嘉神秀、六祖慧能等,他们对禅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神秀强调“一念无明即为菩提”,将佛法教义与禅宗的体验相结合,提出了“言语须先句句等闲”、“不能以口授”,强调通过禅宗修行来体悟真理。
六祖慧能则强调直指人心,讲究直接领悟本性,否定依赖文字来传承禅宗的观念。
这些禅宗大师的教说为后来的禅宗发展奠定基础。
在禅宗发展的同时,佛教艺术在唐朝也达到了高峰。
唐代佛教艺术主要以佛教寺庙的建筑、壁画和塑像为主要表现形式。
禅宗与佛教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佛教艺术往往是禅宗思想的具体表现。
唐代建筑以雄伟壮观著称,佛寺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建筑风格也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气息。
著名的唐代佛寺有法门寺、大慈寺等。
法门寺是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寺内有许多唐代的建筑遗迹,展现了唐代佛寺建筑的壮丽和精湛技艺。
除了寺庙建筑,唐代壁画也是佛教艺术的一大亮点。
壁画通过绘制佛教题材的画面,展现了佛教教义和唐代社会的风貌。
典型的例子是敦煌莫高窟,这里的壁画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佛陀的生平事迹、佛教故事以及唐代社会的描绘等。
这些壁画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更是研究唐代佛教、历史与文化的珍贵史料。
塑像是佛教艺术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佛教塑像多以金铜材质制作,技术精湛,形象栩栩如生。
著名的例子是大佛塔、释迦牟尼坐像等。
大佛塔是唐代建筑与雕塑艺术的结合体,以唐代秦淮河畔建造的大佛塔最为著名。
禅与佛的区别

禅与佛的区别
禅与佛的区别
中国禅与佛是两种不同的宗教思想,尽管它们表面上有所相似,但它们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实践方式以及认识观念。
禅宗起源于第六世纪中国南方,其基本理念是修持一定的心态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它倡导简约、吃苦、一念见性、入定为主,佛法无边。
禅修者注重身体力行,不以文字解释为主。
佛教源于公元前5世纪印度,它注重教义学习与修行,核心任务是实现的“解脱”。
它的实践多以文字解释为主,运用四大因缘来解释人的存在与解脱,“释迦之死”提出了释迦牟尼的解脱,被当作最后的准则。
对于禅宗和佛教而言,它们在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实质上又有着千差万别的区别。
禅宗注重身体力行,佛教注重文字解释。
此外,两种宗教还有不同的历史背景。
例如禅宗产生于中国南方的鹤林寺,而佛教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地区。
总而言之,中国禅和佛教是两种不同的宗教思想,它们的历史背景、实践方式以及认识观念有着根本的区别。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佛教与禅宗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佛教与禅宗思想佛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禅宗思想则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派别。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佛教与禅宗思想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艺术创作以及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指导。
本文将从佛教与禅宗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佛教与禅宗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以及佛教与禅宗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1. 佛教与禅宗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最初以经教为主,为人们带来了解脱苦难的教导。
而禅宗思想则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变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宗。
2. 佛教与禅宗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佛教与禅宗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贡献。
首先,佛教强调慈悲与智慧,倡导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使得中华传统文化中注重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关怀他人的价值观得以强化。
其次,佛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诸多艺术形式中体现出来,如园林设计、山水画等,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得以广泛传承。
此外,禅宗思想注重对内心的觉察与体悟,对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最后,佛教与禅宗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社会伦理观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例如对孝道、义务、忍耐等价值观的强调。
3. 佛教与禅宗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佛教与禅宗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佛教与禅宗思想强调内心平静与解脱,对于缓解现代社会中的压力和焦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提供了一种冷静面对困境的思维方式。
其次,佛教与禅宗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普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佛教与禅宗思想所倡导的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对于塑造一个和谐、和平的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来说,佛教与禅宗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乃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对佛教与禅宗思想的认识与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也可以借鉴其中的智慧与价值观,为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刚开始,我对禅,中国禅、禅定,正定之间也是分不太清楚。
后来为解除心中的烦闷不断探索佛法,看到了耕云先生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这篇讲话。
分享给大家。
禅的特质首先我要感謝方立天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有這麼寶貴的時機來就教於各位。
談到禪,的確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風」,你找不到一點縫隙可以鑽進去。
禪是很難入的,入了禪就得大解脫。
禪也的確像壁立萬仞,無徑可攀、無門可入。
一、禪超越了宗教禪是宗教嗎?禪不是宗教,禪超越了宗教。
因為丹霞天然禪師冬天烤火,把佛像劈了當柴火燒。
有人問趙州禪師:「佛是什麼?」答:「佛是老臊胡--是洋鬼子。
」有人問雲門:「佛剛生出來,周圍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什麼意思?」雲門說:「我若看見了,一棍子打死餵狗吃。
」這哪裏像宗教呢?所以說禪超越了宗教。
禪不是宗教嗎?但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裏面的確記載著:「佛在靈山會上,手拈著一朵金色花朵,不言語〈不說話〉,百萬人天俱皆罔措。
」大家都不知道「佛拿著花不講話」是什麼意思。
只有金色頭陀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心領神會。
然後在百子塔前,佛分一半的座位給迦葉坐,然後告訴他:「你以後傳承禪宗」,並且指定阿難副二--阿難尊者協助他辦理這件事。
所以禪的特點就是「超」,既是宗教又超越了宗教,因此,禪是一種「不一般」的宗教。
一般的宗教都不是這樣的。
禪的「不一般」,就是說它打破偶像、沒有崇拜,它說一切眾生與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樣。
只要向佛學習、向佛看齊,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麼。
既然如此,那麼「眾生與佛平等」,口號是如此,但是禪所表現的並不如此。
怎麼「並不如此」呢?眾生,誰也沒有說誰要把誰打死餵狗吃,誰也沒有說把誰的像燒掉,但是對佛「特別優待」--燒他的像、要打死他餵狗。
可以說對佛不但不崇拜,表面上看起來還有一點兒糟蹋佛,這就是禪宗的特色。
禪宗不唸一切經典,不規定的規定--不唸經。
禪宗不但不唸經,而且誰若在禪堂唸了一聲阿彌陀佛,就罰他挑水三擔來洗禪堂。
說你這一句佛號,把我的禪堂給唸髒了,所以要罰你挑水三擔把禪堂洗一下。
大家都知道,禪實在是超宗教的。
禪對宇宙萬物的形成,不同意創造說,它說無造者,無造物。
在邏輯上,禪也不同意這是神造的世界。
因此禪是典型的無神論。
禪既然是無神論,為什麼又承認宗教?禪是既宗教而又超宗教;它既寫實而又昇華了問題;它的藝術既具象而又抽象;它既存在而又超越。
所以禪就充分表達了「平等」的精神,宇宙平等,一切理、一切事平等。
誠如剛才方立天教授所說的「禪是直覺」,六祖也說:「直心是道場。
」但是禪的要求,直覺要經過訓練;不經過訓練,這個直覺往往沒有用。
各位如果不笑話我,我坦白說,我現在跟各位說話都是靠直覺,我沒有分別心;我若有分別心,那我說的話一文不值,浪費各位的時間。
方立天教授講的「直覺」,六祖開示過:「直心是道場」,反分別、不分別的心,就是直覺。
所以方立天教授一說到:「禪是直覺」,我感到非常歡喜、非常高興,遇到知音了。
禪是反分別心的,「不分別」你怎麼知道一切事物的真相?但是它靠「不分別」而能洞察表裏精粗,毫無遺漏,這是禪的特色之一。
二、宗教的種類一般的宗教有很多種:第一是理性的宗教:如佛陀時代的婆羅門研究吠陀經與奧義書;現在的哲學家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理……,這跟真正的禪沒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因為理性的宗教流於冷漠,它不是大眾化的,也不能在血肉的現實生活裏生根。
第二是感情的宗教:什麼是感情的宗教?「信」即得救,盼望人愛祂。
把「信」看成是足夠和必須的條件。
只要「信」就得救了。
感情的宗教,它的好處,可以使人的心靈得到暫時的慰藉,它的缺點,盲目、固執、著相。
過去的宗教戰爭都是感情的宗教引起的,如果沒有感情的執著,就沒有宗教的戰爭。
第三是肉體的宗教:專在肉體上下功夫,這種修煉方式很多,為了避免「瓜田李下」,不舉例了。
肉體宗教的好處,可以鍛鍊人的意志力;它的缺點便是對肉體的執著,而「我執」便是解脫的最大障礙。
佛法講「斷惑」,說對於一切存在、一切事實、所有的問題都不會有疑惑,如佛的名號「如來、應供、正遍知」,什麼都知道,沒有不知道的。
你若修煉肉體,做不到這一點,而且有了問題就不灑脫、不自由,你就被拘束了。
所以肉體的宗教,不是我們所需要的。
第四是拜物的宗教:河北有人拜五大家--胡、黃、灰、白、柳;原始民族拜蛇;印度人拜牛;日本有人拜生殖器……;這都太離譜了。
像這些宗教,我們把它列在最後面。
它連理智、感情宗教都望塵莫及。
這是原始宗教、原始人的信仰,這反映出沒有文化、沒有自尊、沒有自我、自我否定,根本毫無價值。
因此,說「禪」不是宗教,那是肯定的。
如果說禪是宗教,那它又是哪一種宗教呢?它是生活的宗教。
何以見得禪是生活的宗教呢?龐蘊居士說:「神通並妙用」,這如何顯示呢?下一句說:「運水與搬柴」,挑水和搬柴就是神通,除此之外不找神通。
三、禪必須落實在生活裏我們了解,中國禪宗的目標,原本是要在現實的生活裏紮根的,但是,禪的表現太奇特了,一直不能紮根,就變成了士大夫跟深山古剎高僧們的專利品,你、我大家沒份。
為什麼呢?如果說有邏輯可尋的,那麼我們就會去推理。
比如說「什麼是佛?」「麻三斤」。
麻三斤跟佛有什麼關連?「什麼是佛?」「乾屎橛!」。
乾屎橛跟佛有什麼關連?這是沒法理解的。
那麼,各位若問我:「你理解不理解?」我若不理解的話,我不敢出來弘揚禪。
那別人問我,我卻瞪眼又該怎麼辦?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是理解」,是從直觀、直覺而來。
中國的禪,它是個幽默的化身,種種的一切都講求幽默,如果幽默感不夠的話,就不行。
比方我們大家都知道禪宗的兩位大德,一個是德山的「棒」,你問話,話還沒有說一半,他的棍子已經打到頭上去了〈當頭棒喝〉;第二個是臨濟的「喝」,臨濟的祖庭、發源地就是在我們河北,而且我們河北今天來講就是禪宗的故鄉,這句話怎麼講呢?因為現在的禪宗是「臨濟兒孫遍天下」,都是臨濟宗的,其他的如日本有曹洞宗,傳到台灣、傳到大陸的都很少,而且不太受禪宗的重視。
因為六祖與弟子都反對打坐的。
六祖說:「生來坐不臥」--你活著的時候,固然可以打坐;「死去臥不坐」--你死了還是要躺著。
「一具臭皮囊,給誰立功課」--人追求解脫,你執著非坐不可,那是不解脫更加不解脫--本來不解脫,再加根繩子,所以六祖不贊成打坐。
六祖的大弟子南嶽大師,他也反對打坐。
南宗沒有打坐的,只有曹洞宗打坐,它的口號:「只管打坐」。
打坐有什麼好處呢?打坐可以強身、可以使人心平氣和、可以打通氣脈等,有很多好處,但那不是禪!禪所追求的不是這個,而是追求人生的徹底解脫,所以禪宗反對打坐。
我們了解:禪是一種生活的宗教,它也不打坐,你昨天怎麼過,今天還是怎麼過;以濟公活佛作典型來看,就禪來講,你能吃的,我也能吃;你敢吃,我就敢吃。
出家人為什麼還是吃素呢?那是「北傳宗教」留下來的。
北傳宗教吃素的著眼點並不是說吃葷有什麼罪,但是他們口頭上說:「吃葷是有罪的,你吃豬,下輩子就變豬。
」佛教研究院有個小和尚寫一篇文章說:「我下輩子還想做人,乾脆我吃人肉好了!」這雖然是個笑話,但給我們很多啟發。
雖然我不是專攻佛教史考據的,但是我也略懂一二。
因為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他說法三十年以後才開始說戒,原來沒有戒律。
而佛陀本身也是百無禁忌,化緣化到什麼,就吃什麼。
金剛經上不是講嗎?「爾時」--這個時候,「世尊食時」--到了吃飯的時候了;世尊是很講禮貌的,「著衣持缽」--在房內他也穿衣服,出去再穿外出服,拿著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一家、一家地要飯,一家都不漏;「乞已」--要飯要完了;「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由金剛經的這一段可知,佛不問你家有沒有葷的,你有沒有專程給我做素菜?或缽有沒有洗乾淨?佛陀不計較這些,修心不修口,所以吃什麼不頂重要。
「吃什麼」,對於禪宗來說一向不頂重要。
四、禪宗的悟是無字天書而禪宗的開悟有沒有呢?確實是有的。
悟是什麼?有人打坐以後,很興奮地站起來說:「我悟了」,到處嚷嚷:「我悟了,你們大家來,我告訴你們」,然後發表一篇論文,這簡直荒謬絕倫。
那個絕對不是禪宗的真悟!禪宗悟的是「無字天書」,有一個字就不叫悟,無一個字也不叫悟。
因為法是圓滿的,是無欠無餘,既不缺少又不嫌多,恰到好處的。
禪這麼好,我為什麼不把過去的禪拿來弘揚,又提倡安祥禪呢?你要知道,過去的禪確實是沒有人懂的。
譬如德山禪師,他很驕傲,專門研究金剛經,他是四川人。
他聽說江西法席很盛,龍潭崇信禪師聲望很高,他不服氣。
他說:「修行人千劫學佛的威儀,萬劫學佛的細行,都不能成佛,你這些南方魔子說什麼見性頓悟就能成佛?我不信。
」於是挑著一擔金剛經的註解青龍疏鈔,由四川出劍閣到了湖南,他去找龍潭,盛氣凌人,信心十足。
半路上肚子餓了,想買個點心,看到一個老太太賣點心。
他說:「老太太,我買個點心。
」老太太問:「你擔的是什麼東西?」他說:「是青龍疏鈔。
」老太太說:「我有一問,你若是答對了,我就賣給你;你若答不對,你到別處去買。
」老太太說:「金剛經上『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點哪個心?」這下子把德山問愣了!真的,「我點哪個心?」這老太太說:「你既然答不出來,你到別處去買。
」這德山的氣焰就挫了一大半。
你說這裏面有什麼道理?這老太太幽他一默、「將他一軍」,他就傻眼了。
德山是不錯,他對佛教的義理、學問很有研究,但是幽默感不夠。
等德山到了龍潭,周圍轉了一下,說:「來到龍潭,潭也不見,龍也不現。
」龍潭崇信禪師說:「你真正到了龍潭了。
」他又不知道怎麼說。
德山到了龍潭以後,他就心服了,每天侍奉龍潭崇信禪師。
有一天侍奉崇信禪師到了深夜,崇信禪師說:「夜深了,你該回去休息了。
」他說:「外面太黑。
」崇信禪師就點了個紙捻子給他,他剛要去接的時候,就被崇信禪師吹滅了,德山當場大悟。
他悟了什麼呢?你打死他,他也不說,你也不知道。
你要從這個地方找訊息,這個是大麻煩。
這個除了直覺,沒有用。
你想得愈多,離主題愈遠,你想用這種方法接引現代人,根本行不通。
過去參話頭,參個十年、八年的大有人在。
一個葛藤扯不完,皓首窮經,頭髮白了,一輩子研究經典沒有開悟的人大有人在。
五、禪可以變化氣質、轉凡成聖現在是工業社會,西方人說:「時間就是金錢。
」柏克萊說:「時間就是生命」,浪費了時間,就是浪費了生命。
現在如果還是沿用以前的方法,能接引誰呢?所以,有一個老禪師說:「我若一向舉揚宗乘--我一向按規矩,把禪宗的法拿出來說;法堂前草深三尺--這表示人家不來了。
」禪宗是這麼銅牆鐵壁,高不可攀,高不可仰,而且高踞大雄峰頂,呵佛罵祖--坐在山巔上,佛也罵,祖也罵,只有我最大,這種人叫人怎麼能接近?在這個情況之下,實在很討人嫌。
但是,你想變化氣質、轉凡成聖,非「禪」不可。
離開禪,這幾幾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