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名护士获南丁格尔奖
中国红十字总会关于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候选人名单公示

中国红十字总会关于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候选人名单公示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公布日期】2015.02.03•【文号】•【施行日期】2015.02.03•【效力等级】团体规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其他规定正文中国红十字总会关于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候选人名单公示南丁格尔奖章是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设立的授予各国优秀护理工作者的国际性奖项。
今年是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颁奖年。
现将拟推荐的候选人名单(按姓名拼公示时间为2015年2月3日至2015年2月9日。
公示期间如有异议,请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书面反映。
联系人:郭建阳杨舒琴电话:************,64024740传真:************电子邮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2015年2月3日附件: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候选人事迹简介一、杜丽群从事传染病护理工作30年,艾滋病专职护理12年。
她创立了广西第一个艾滋病护理团队,在广西艾滋病护理零基础上探索出新的经验。
她参与或指导护理艾滋病住院患者逾万人次,抗HIV治疗患者逾4千余人。
她的团队为647例HIV阳性孕产妇实施母婴阻断,婴儿出生后随访HIV感染率为零。
她的足迹遍及广西老少边穷地区,通过举办讲座、开展义诊、媒体访谈等活动,推动抗艾公益宣传,10余万群众受益。
杜丽群是广西首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她还先后荣获精忠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医德楷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50余个奖项。
2013年,她当选广西第12届人大代表。
同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开展向杜丽群学习活动。
二、黄新从事护理工作32年,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和耐心温暖着她护理过的每一个病人。
她致力于艾滋病防治20年,参与救治艾滋病患者200余人次;长期深入青海玉树等藏区,开展包虫病筛查工作,护理包虫病患者500余例。
2009年,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鼠疫疫情中,她第一个主动请缨到疫区一线参加救治工作,克服高海拔带来的不适,精心护理每一位患者,经过近40天的奋战,12位患者全部康复。
-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ppt

2.忘我工作对家人充满歉意
关小瑛曾说:“作为一名 护理工作者,任何时候都要摆 正公与私的位置。为了病人, 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这是 护理职业对护理工作者的要 求。”所以每当有病人需要她 时,她就会及时出现在病人身 边。但对自己的家人,关小瑛 却充满了歉意和愧疚。
1967年,关小瑛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报名参加了去内蒙古 大草原的医疗队,夜以继日地为牧区人民服务,并为患儿献血。 就在她报名参加赴内蒙古支边医疗队时,老母亲病重。时隔半 年,正当她在大草原上为救治更多母亲的生命而奔波时,母亲 病故了。临终前,老人怕女儿分心,还特意嘱咐家人,千万不 要告诉她。两个月后,关小瑛才得知这个噩耗,她没有把这个 消息告诉任何人,只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晚上默默流泪。没 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成为了关小瑛一生的遗憾。 1978年是关小瑛人生最黑暗的时刻,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 二十五年的丈夫被确诊为胃癌,女儿又因意外被砸成重伤,头 骨凹陷性骨折,需要马上开颅。一边是患了癌症的丈夫,一边 是需要动手术的女儿,然而,关小瑛却无法出现在他们身边, 因为她的病人更需要她。尽管心中泪如雨下,但她一直坚持陪 伴在另一位垂危的患者身边,却没有出现在女儿的手术现场。
关小英——一位令我感动的
南丁格尔奖章的获得者
一.关小英个人简介
关小英,从事护理工作47年, 曾担任护士长,护理部主任及中华 护理学会常务理事,国家卫生部医 院主审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护理学 会理事长。1928年1月出生于上海市。 1950年毕业于上海仁济高级护士学 校。1967年关小瑛响应国家号召, 积极报名参加了去内蒙古大草原的 医疗队,夜以继日的为牧区人民服 务,并为患儿献血。1976年,天津 发生强烈地震,她担任救灾医疗队 队长,一干就是一年,在工作和个 人利益上,她的人生信条是“为病 人,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我国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人物及事迹

我国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人物及事迹《叶欣:用生命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在2003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中,有一位英雄,她叫叶欣。
她在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工作。
当时啊,非典这个病魔就像一个可怕的阴影笼罩着人们。
医院的急诊科成了最危险的地方,因为很多疑似感染非典的病人都会被送到这里来。
叶欣作为护士长,她完全可以选择躲在后面指挥,但是她没有。
她主动冲在最前面,承担起了最繁重的护理任务。
每天,她都要面对那些传染性极强的病人。
给病人打针、输液、护理,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危险。
她也知道自己随时可能被感染,但是她还是毫不犹豫地做着这些工作。
她的同事们都很担心她,劝她休息一下,但是她总是说:“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有一次,一位病情特别严重的患者,呼吸困难,痰液也特别多,在进行吸痰操作的时候,很容易就会有病毒喷溅出来。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操作,但是叶欣没有丝毫犹豫,她熟练地进行着操作,成功地帮助患者缓解了症状。
在这个过程中,她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防护物资的短缺是一方面,当时没有像现在这么完备的防护装备,她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保护自己。
而更大的困难是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
每天高强度的工作,面对不断增加的病人和不断攀升的死亡数字,她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可是她靠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克服了这些。
她想着自己多做一点,病人就多一分希望,同事就少一分危险。
然而,不幸的是,长时间与病魔的近距离接触,叶欣还是被感染了。
尽管医院全力救治,但是她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
她的离去是悲痛的,但是她的事迹却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力量。
她的勇敢和奉献精神激励了无数的医护人员。
在后来的抗疫斗争中,很多医护人员都以叶欣为榜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在黑暗中与病魔斗争的道路,让人们看到了医护人员的伟大和无私。
把永不熄灭的火炬传下去——黎秀芳在南丁格尔奖章授奖大会上的发言

把永不熄灭的火炬传下去——黎秀芳在南丁格尔奖章授奖大
会上的发言
佚名
【期刊名称】《解放军护理杂志》
【年(卷),期】1997(14)4
【摘要】我国5位在护理界作出杰出贡献的白衣使者,最近荣获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第36届南丁格尔奖章.1997年9月2日下午,中国红十字会代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北京举行颁奖大会,国家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江泽民出席大会并为5位获奖者颁奖.其中,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专家组成员黎秀芳同志是本届获奖者中唯一的军队护士,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军队护士.她一生致力于护理教育和管理工作,以博大的爱心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为我国和我军的护理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极高荣誉.总后勤部卫生部在近期发出了关于在军队护理战线广泛开展向黎秀芳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本刊特辟专栏,以鼓励和号召广大护理人员学习黎秀芳,继往开来,将军队护理事业推向新的高峰!
【总页数】1页(P1-1)
【关键词】护理事业;护士;兰州军区;南丁格尔奖章;护理人员;护理教育;中国红十字会;获奖者;专栏;学习活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R192.6
【相关文献】
1.把永不熄灭的火炬传下去 [J],
2.军中“南丁格尔”——追忆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专家组主任护师黎秀芳 [J], 赵仕枢
3.军旅中的“南丁格尔”——记我军第一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黎秀芳 [J], 王晓静
4.把永不熄灭的火炬传下去——记第36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黎秀芳 [J], 雷波
5.上海举办南丁格尔奖获得者黎秀芳先进事迹报告会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荐-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先进事迹材料完整版 精品

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先进事迹材料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先进事迹材料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先进事迹材料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王桂英王桂英,19年出生,原天津市护理学会会长,第37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在从事护理工作的六十年中,王桂英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医疗事业。
提倡护理专业的系统化王桂英出生于山东省德州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1938年,从护士学校毕业的王桂英经校长推荐到了北平协和医院当护士,开始了她为之献身六十余年的护理工作生涯。
1945年,天津南郊暴发了霍乱,一批批濒临死亡的患者被送到了天津市传染病医院。
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护士王桂英来到天津,毅然投身到抢救患者的第一线。
经过七天七夜的奋战,医学教育收集整理终于使160多人安然脱险,直至“平息”霍乱,而这场灾难却将王桂英留在了与她结下不解之缘的天津。
王桂英认为要搞好护理工作,首先需要教育体制的转变,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
鉴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护理教育一直停留在中等专业教育,为了提高护理教育水平,王桂英与其他专家多年来一直在积极争取,呼吁护理教育体制改革,并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奔走。
从此,大专以上学历的护理人才出现在天津市的各大医院,许多人还走上了医院的领导岗位。
如今,护理专业完善体系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王桂英当年的坚持与努力。
替护士说话替护士办实事作为护理学会的会长,王桂英关心每一名护士的成长,经常亲自给护士们讲课,还通过多种渠道把许多护士送到国外深造。
她经常为了护士们的住房、待遇、求学、就业而奔走。
天津有00多名“文革”中上中专的护士没有领到毕业证书,争取了二十多年也没有结果。
王桂英得知后,通过人大将这个情况反映到政府有关部门,最终为00多名护士补发了毕业证书。
她还积极促进护士的职称评定,对天津市的职称评审条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应以实际能力和贡献大小来评定护士的高级职称”。
她的建议最终被有关部门采纳,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南丁格尔奖获得者

海军首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王文珍中华护理学会日前转发国际红十字会通知,中国6名护理人员荣获第42届南丁格尔奖。
其中,海军总医院总护士长王文珍名列其中,成为海军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王文珍,一位天使般美丽善良的女性,她坚毅的信念、崇高的人格、美好的心灵,折服了千千万万的人!天使的梦想人都有彩色的梦,王文珍儿时的梦是什么?做一名中国式的“提灯女神”——南丁格尔,是王文珍儿时就萌生的梦想。
1978年,王文珍以优异成绩考入海军总医院护校。
3年的护校生活,使她真正了解了南丁格尔,并时时被这位美丽善良的白衣天使感动着。
在校期间,她抓紧点滴时间学习专业理论,功课达到了全优。
毕业时,不少人托关系找门路,想进一个好一点的科室,又脏又累的消化内科没人去。
王文珍第一个报了名。
不愧对“天使”的称号,就要有天使的技能和天使般的灵魂。
为了快速掌握临床技能,除向老同志学习外,她把针扎在自己的静脉和肌肉里,体验患者的感受;起早贪黑帮助工人清理病房,帮助病人打饭,为特护患者洗衣和擦身、端屎倒尿,主动帮助别人上夜班。
她的不懈努力,赢得了同行和病人的赞誉。
1986年,医院成立急诊科,急需护士。
王文珍知道,急诊科的工作用急、难、险、重这4个字就可以概括出来。
但她还是第一个报名,并且在这里一干就是22年。
抢救室里,迅速为心肌梗死的病人除颤;走廊里,安抚情绪激动的病人家属;开水间,为发高烧的小战士打上一杯冒热气的开水;病床前,把午饭让给错过开饭的患者……她总会出现在病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刻,从不计较你是否记住了她的名字,只要听到你呼唤一声“护士长”,她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人难得一辈子只做一个梦!王文珍就是这样的人,不管遇到什么曲折,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遇到什么诱惑,她都一如既往,心无旁骛。
王文珍的同学有的当了领导,有的下海当了老总,而她一直战斗在又累又苦的急诊科。
有同学劝她:“年龄不小了,别这么玩命了。
凭你的技术和条件,转业到地方上,趁早开创自己的事业不是更好!”“我的事业在部队,能为病人解除痛苦、能亲手挽救病人的生命,这是一份多么幸福的事业啊!”王文珍动情地说。
2013年南丁格尔奖获得者

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工作单位及职务蔡红霞女1965.10解放军第261医院精神病科总护士长成翼娟女1949.4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原主任(退休)现返聘华西医院医院管理研究所专家林崇绥女1948.5香港医院管理局原总护理行政经理(退休)现任临时香港护理专科学院院长王海文女1968.3解放军第413医院麻醉科护士长王克荣女1963.7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杨辉女1960.9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护理部主任杨瑞辉女1959.9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金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邹德凤女1956.7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医疗服务部主任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候选人事迹蔡红霞志向坚定,乐于奉献,坚守精神病临床护理一线岗位30年不离不弃;心怀大爱,视患如亲,精心护理精神病患者累计3万余人,时间最长的一名达25年;积极探索“快乐康复疗法”,创建全军首个精神病专科医院工娱治疗中心,使7000余名患者康复出院;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主持参与军队医疗成果奖8项,发表论文26篇,参与9部专著编写,主编82万字《现代精神疾病护理学》,填补了全军精神疾病护理学专著空白;先后被评为全军模范护士、全军先进妇女个人、全军学雷锋先进个人,荣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
成翼娟从事护理工作44年,15年扎根贫困山区基层医院,29年忠诚服务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一线护理岗位和管理岗位。
丈夫病危、女儿生产她都未能陪伴,却2次将生死置之度外参与松潘-平武和汶川特大地震医疗救援,3次为西藏护理事业的发展冒险登上西藏高原,她的足迹遍布凉山、巴中、南江等老少边穷地区。
她带领华西医院3000余名护理人员,立足岗位,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为西部乃至全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她先后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先进个人,四川省卫生厅、民政厅联合表彰“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林崇绥投身护理事业43年,热诚积极、工作认真、不懈进取;1981年为那打素护士学校校长,培育专才;在贫困屋邨推行小区护理,实践家庭教育和小区健康的全人护理理念。
历年南丁格尔奖获得者

王琇瑛女,1908年生,原中华护理学会副理事长第30届(1985年)司堃范女,1930年生,原北京市红十字朝阳医院外科护士长梁季华女,1916年生,原广州市红十字医院护理部主任杨必纯女,1940年生,四川省泸州市红十字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第31届(1987年)史美黎女,1936年生,上海市红十字医院胸外科护士长陈路得女,1914年生,原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顾问张云清女,1925年生,辽宁省肿瘤医院副主任护师第32届(1989年)林菊英女,1920年生,原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周娴君女,1931年生,湖南省湘西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孙秀兰女,1942年生,河北省唐山市红十字儿童急救中心护士长陆玉珍女,1934年生,上海市遵义医院护理部主任第33届(1991年)吴静芳女,1926年生,河南省商丘地区医院护理部主任第34届(1993年)李桂美女,1937年生,青岛市传染病医院护士长张瑾瑜女,1926年生,福建省肿瘤医院护理部主任张水华女,1933年生,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第35届(1995年)孙静霞女,1914年生,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顾问邹瑞芳女,1930年生,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第36届(1997年)汪赛进女,1923年生,安徽省护理学会荣誉理事长关小瑛女,1928年生,原天津市护理学会理事长陆冰女,1932年生,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孔芙蓉女,1936年生,河南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黎秀芳女,1917年生,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专家组成员第37届(1999年)曾熙媛女,1933年生,原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王桂英女,1920年生,原天津市护理学会理事长秦力君女,1943年生,原解放军总医院护理部主任第38届(2001年)吴景华女,1932年生,宁夏回族自治区护理学会副理事长王雅屏女,1945年生,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副院长李秋洁女,1949年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护理部主任叶欣女,1956年生,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护士长钟华荪女,1947年生,广东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苏雅香女,1945年生,贵州省护理学会理事长巴桑邓珠男,1951年生,四川省甘孜州人民医院副院长章金媛女,1929年生,江西省南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原护理部主任梅玉文女,1939年生,天津市护理学会名誉理事长李琦女,1942年生,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原护士长李淑君女,1963年生,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口腔科护士长姜云燕女,1976年生,解放军喀喇昆仑模范医疗站护士长陈东女,1944年生,北京佑安医院护理部主任第40届(2005年)刘振华女,1955年生,山东省济南市皮肤病防治院护士长陈征女,1947年生,北京地坛医院护理部主任冯玉娟女,1952年生,香港医院管理局九龙西联网、广华医院及东华三院黄大仙医院护理总经理万琪女,1965年生,西藏军区总医院护理部主任王亚丽女,1955年生,甘肃省定西市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第41届(2007年)泽仁娜姆女,1968年生,青海省同仁慢性病防治院主管护师陈海花女,1969年生,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护士长丁淑贞女,1951年生,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聂淑娟女,1947年生,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督导专家组组长罗少霞女,1950年生,澳门镜湖医院护理部主任第42届(2009年)刘淑媛女,1942年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护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5名护士获南丁格尔奖
导读:提起中国的护士,个个都是“劳模”。
这不,新一届“南丁格尔奖”授予名单中,我国护士被授予奖章人数居全球各国之首~作者:夏飞夷
5月12日,国际红十字会对全球36名护士授予国际护士的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以表彰她们在护理服务、公共卫生和护理教育上的杰出贡献。
其中,我国有五名护士获此殊荣,获奖人数居各国之首。
广西第一个艾滋病专科护士杜丽群,1984年参加工作,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科,广西首位艾滋病专科护士。
2005年,广西的艾滋病护理还是空白。
当人们还谈“艾”色变的时候,杜丽群女士主动请缨,成为新筹建的艾滋病专科第一位护士。
十年里,她将这个领域的护理从零起家,带出一个专业团队;她还创新性改良技术,减少护理工作中的职业暴露风险;更重要的是,她将艾滋病科从一个“遮遮掩掩”的科室,变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充满人情味的地方。
抗艾一线上的“提灯女神”宋静,1981年参加工作,河南省柘城县人民医院护理部。
上世纪90年代,由于无序采血,河南省成为艾滋病
局部暴发流行的高发区,政府决定抽调一批医护团队下乡开展艾滋病相关工作,而宋静则是首个“参战”的护士。
当时的村民们认为,“政府送来的抗病毒药是毒药,想毒死患者”,对下乡医护有抵制心理,除了村民对疾病认知的匮乏,村里的各种条件都很简陋,工作非常艰难。
但宋静坚持了下来,并在下乡工作完成后,二十年里仍保留着每月下乡一次的习惯。
“当年值夜班,我也像南丁格尔一样,提上煤油灯,去查房、换药,从熟睡的患者身边轻轻走过。
”(宋静)海外医疗队里的“女汉子”王新华,1991年参加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
曾参与“非典”“甲流”疫情抗战,2008年随汶川地震医疗队赴灾区救援,多次参与海外医疗队,包括菲律宾“海燕”台风灾后救援及西非“埃博拉”疫情救援。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王新华与队友并肩作战60个日日夜夜,收治了近300名埃博拉留观患者,挽救了100多人的生命,实现了中塞医护人员‘零感染’。
王新华像南丁格尔那样,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国军人、中国护士精湛的技术、过硬的作风和良好的形象。
”(新华网)
草原上的白衣天使邢彩霞,1980年参加工作,内蒙古人民医院护理部,2003年筹建“非典”护理团队,2008年随汶川地震医疗队赴灾区救援。
“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是邢彩霞的独生女儿高考前的关键时刻。
邢彩霞说,那时候,自己恨不得会“分身术”,她特别想像其他家长一样,
陪伴孩子度过高考前的关键时刻,但她告诉女儿,自己的工作人命关天,工作岗位一刻也离不开她……”(新华网)
孩子们的“赵妈妈”赵庆华,1982年参加工作,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筹建三峡移民库区医院护理团队,参与“甲流”危重症护理,推进护理教育改革。
为给三峡移民工程带来的120万移民建设护理团队,十多年来赵庆华过着没有节假日的生活,常年往返重庆和库区,足迹遍布库区和西部基层。
她还协助创办重庆市第一所护理夜大,探索护理教育的创新模式。
“2008年汶川地震后,医院接收了156名伤员,其中大都是来自北川中学的孩子。
赵庆华对孩子们呵护有加,视如己出,他们都亲切地叫她‘赵妈妈’。
”(重庆文明网)(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微信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