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蒙古族的风俗文化

合集下载

元代的蒙古礼制

元代的蒙古礼制

元代的蒙古礼制在元代,蒙古礼制那可是别具一格。

就像一场独特的大戏,有着自己的规矩和章程。

蒙古人的宫廷里,觐见大汗可是有大讲究。

臣子们得恭恭敬敬,不能像在自家院子里那般随意。

那走路的姿势得规规矩矩,就像木偶被线牵着,不能乱了步伐,这是对大汗威严的敬重。

听说有个小官,第一次进宫觐见,紧张得腿肚子直打颤,走路都差点同手同脚,那场面,可把周围人憋笑憋得好辛苦。

祭祀在蒙古礼制里也是重中之重。

他们祭祀天地神灵的时候,那场面可壮观了。

各种牲畜摆得满满当当,就像开了个大型牲畜展览会。

而且祭祀的程序繁琐得很,就像解一道超级复杂的数学题,一步都不能错。

有一回,有个年轻的祭祀官,在祭祀过程中不小心说错了一句祝词,吓得脸色煞白,以为要受到严惩,好在有经验的长辈出来打圆场,才化解了尴尬。

婚俗更是有独特味道。

蒙古人的婚礼,那是热热闹闹好多天。

迎亲的时候,新郎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就像出征的将军带着千军万马。

新娘的嫁妆也是多得惊人,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堆起来像小山。

我曾听老人讲过,有一家办婚礼,迎亲队伍在半路上遇到了大雨,大家都被淋成了落汤鸡,可还是得按照礼制,把婚礼的仪式走完,那狼狈又执着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

在宴饮方面,也有着严格的座次安排。

身份高的人坐在上首,就像众星捧月。

大家喝酒吃肉的时候,也得遵循礼仪,不能像饿狼扑食般没了规矩。

有个远方来的客人,不懂这些规矩,一上桌就自顾自地大快朵颐,结果周围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他还一脸茫然,后来经人提醒才知道自己犯了错。

元代的蒙古礼制是那个时代文化与传统的体现,它彰显着蒙古人的身份与地位,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也正是这些独特的礼制,让元代的历史画卷更加丰富多彩,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颗独特的明珠,永远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元朝的蒙古民族文化与传统

元朝的蒙古民族文化与传统

元朝的蒙古民族文化与传统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蒙古民族首次在世界历史上实现了全面统治。

元代是蒙古民族文化和传统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元朝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体系是在汉文化背景下蒙古、西亚和波斯等文化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在这些相互交织的因素的交织下,元朝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种文化和生活方式对蒙古民族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的政治文化大多源于蒙古草原文化。

在蒙古草原上,勇敢、尊重和忠诚是蒙古民族最重要的品质。

元朝暴力统治的背景下,这种传统变得更加强大。

蒙古统治者更加重视武功,军人有更大的权力和特权。

由于忠诚和尊重的文化传统,在蒙古军队里,士兵往往对统治者忠诚,为他们的领袖投入生命。

蒙古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对话是元代文化及其独特特点的一大特点和核心内容。

蒙古民族的入侵和统治带来了深刻的文化对话和交融,基于蒙古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元代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方面。

比如,遍布蒙古草原各处的牧民与汉人贩马的交易不仅是经济的,也是文化的交流。

通过这种交流,不仅可以加深彼此的相互了解,还可以促进文化和艺术的交流。

除了兵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元朝政府对文化和艺术的支持也极大丰富了当时的蒙古文化。

元朝皇帝和宰相对汉文化的推崇和支持,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在文学、历史、艺术和医学等领域,元朝人取得了直接的成就。

元代的诗歌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瑰宝之一。

才华横溢的诗人们无声地表达了困惑和痛苦,抒发了对民俗、乡情、爱情和故乡的深深思念。

同时,元代诗歌也表现出了蒙古民族特有的战争气息,展现了元朝时期的政治风貌、对战争的认识和对当时历史的思考。

元代最著名的历史著作是《元史》。

故事与碑文也纷繁而至,表达了元代文化和历史的最珍贵部分。

《元史》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史书,但其中物质、战争和人口等特征都直接反映了元朝时代历史和社会的特点。

元代的绘画艺术在世界上非常有名。

蒙古人的非常独特的长面部,和其所骑马匹的清奇样式,都被巧妙地融入了绘画作品中。

蒙古人的习俗与文化元朝的多元民族

蒙古人的习俗与文化元朝的多元民族

蒙古人的习俗与文化元朝的多元民族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多元的王朝,蒙古人作为元朝的创立者和支配者,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蒙古人的习俗与文化是元朝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探讨蒙古人的习俗与文化对元朝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首先,蒙古人的习俗包括游牧生活、牧民传统和勇武精神等方面。

蒙古人以游牧生活为主要特征,他们以养马养牛为生,居无固定居所,随季节而迁徙。

这种游牧生活方式使得蒙古人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元朝时期,这种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互交融,促进了各种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同时,蒙古人具有牧民传统,他们尊重草木和自然,注重牧民礼仪和技艺的传承。

这种传统使得蒙古人在元朝时期能够有效管理草原地区,维护社会秩序。

另外,蒙古人还以其勇猛的战斗精神而闻名于世,他们崇尚勇武和军事技艺,并广泛应用于元朝的军事体系,使元朝在征战中屡战屡胜。

其次,蒙古人的文化包括语言、服饰与建筑等方面。

蒙古人的语言是蒙古语,元朝时期蒙古语成为元朝的官方语言,同时也促进了蒙古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

蒙古人的服饰以皮毛为主要材料,具有民族特色和实用性。

在元朝时期,蒙古服饰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影响了当时的时尚潮流。

此外,蒙古人的建筑风格也与中原地区有所不同。

蒙古人以帐篷为居住形式,帐篷结构简单,易于搭建与迁移,适应了他们的游牧生活方式。

蒙古人的习俗与文化对元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蒙古人的勇武精神和军事技艺为元朝征战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持。

蒙古人的游牧生活训练了他们的马术和射箭技巧,使他们成为出色的骑兵。

在元朝的征战中,蒙古骑兵凭借出色的战斗力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促进了元朝的疆域扩张。

其次,蒙古人的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促进了元朝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蒙古人的语言、服饰和建筑风格逐渐融入中原地区,形成了元朝独特的多元民族文化,为元朝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纵观历史,元朝虽然在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由于政治制度的弊端和统治方式的不当,元朝在史书中也留下了许多负面形象。

元朝的社会风俗与习俗习惯

元朝的社会风俗与习俗习惯

元朝的社会风俗与习俗习惯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其社会风俗与习俗习惯充满着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婚嫁、服饰、饮食、娱乐等方面探讨元朝社会风俗与习俗习惯,以呈现那个时代的生活面貌。

一、婚嫁习俗元朝的婚嫁习俗受到了当时的封建礼教影响,同时也带有蒙古族的民族特色。

婚礼上,新郎会骑着马来接新娘,象征着马背上的新鲜生活。

新娘戴着华丽的头饰,身穿锦缎婚袍。

在蒙古族地区,还要进行“拜鬼”仪式,以祈求祖先保佑。

婚后,夫妻会举行“过门酒”,由家长主持,夫妻饮一碗酒,以示团结和睦。

二、服饰风格元朝的服饰以蒙古族传统服装为主,同时也融合了汉族的服饰元素。

蒙古族男子着主袍、背心和披肩,其中主袍以贵族身份才能穿着。

女性则常穿长袍,其特点是袖口宽松。

元朝的汉族服装则采用了自唐朝以来的袍服风格,袖子大而长,衣襟前后相扣。

官员在公务活动中穿着官服,以显示其身份地位。

三、饮食习俗元朝的饮食文化受到了蒙古族和汉族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味。

蒙古族爱食用肉类,如羊肉、牛肉等,而汉族则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食。

元朝时期,还出现了“火罐烤肉”这一独特的食物,将切好的肉放在火罐上烤制而成。

同时,元朝还大量引进了外来食材,如面粉、胡椒、茶叶等,丰富了当时人们的饮食选择。

四、娱乐活动元朝的娱乐活动多种多样,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情趣。

马术是元朝人热衷的运动,蒙古族的骑射技艺出类拔萃。

此外,元朝也崇尚音乐舞蹈,民间歌曲和舞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传唱和演绎。

元朝还兴起了一种称为“曲艺”的文艺形式,以说书、评话、弹词等形式进行,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娱乐享受。

综上所述,元朝社会风俗与习俗习惯丰富多彩,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特点。

从婚嫁习俗到服饰风格,从饮食文化到娱乐活动,元朝的社会风俗与习俗习惯都彰显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魅力。

我们通过了解这些风俗习惯,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元朝时期的社会生活,丰富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

元代蒙古人的婚姻习俗

元代蒙古人的婚姻习俗

元代蒙古人的婚姻习俗一般认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是家族。

而婚姻是家族的构成、发展与延续的源渊所在。

因此,在介绍元代蒙古人婚姻习俗时,同时介绍他们家族构成、发展概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婚姻习俗惯制。

1.婚姻俗制与家庭据文献记载,蒙古族这一古老的共同体中,较早地形成了一夫一妻制。

并成为蒙古族婚姻制度的主流而牢固地流传下来。

《元朝秘史》一开头就说:“成吉思汗的先祖,上天由命的孛儿帖赤那,其妻豁埃马阑勒,到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山住着,生一子叫巴塔赤罕”。

可见,大约八世纪中叶以前蒙古社会中已确立了个体家庭(上限无法确定)。

这种家庭由双亲和子女组成。

孛儿帖赤那到成吉思汗二十三代,各代均是个体家庭。

这些家庭也是平行的夫妻关系与垂直的亲子关系结构而成的。

拉施特说到,蒙古人自古就有记住自己的出身和家谱的习惯,父母对每个新生儿童讲述氏族和祖先的故事,用此作为教育的材料。

如此代代相传,因而每个部落都有清楚的谱系,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祖先和部落的来源。

因而蒙古人中已出现了八代祖先的称呼。

夫有数十妻,或百余妻”,马可波罗也说,“男人可以随意娶多少妻子”指的是那些拥有众多财富的那颜阶级。

但这种家庭中,妻妾地位不同,嫡妻(abali)拥有“长妻”、“正室”等名分,地位最高,主管家务。

长妻所生子女的地位也随母而尊。

但有的后娶妇,因身份高贵或者得到丈夫的特别宠爱,则其地位随之提高。

也有妻以子贵,如果正室无子,她的地位就有可能低于其他生子之妻。

十二世纪以前蒙古人严格执行族外婚制,同一个祖先起源的部族之内严禁成婚,用以维持血胤的纯正。

元代,这种族外婚制,由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

同一血缘和同姓,同骨(yasutan)不能通婚。

而不同部落之间有“世为婚姻”的习惯。

如,成吉思汗九岁时,其父也速该为他向斡勒忽讷兀惕氏说亲。

斡勒忽讷兀惕氏是弘吉剌部的分支,弘吉剌部与成吉思汗所在乞牙惕氏族之间有世为婚姻关系,元代诸帝“正室”大都来自弘吉剌氏。

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明代。

元朝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

元朝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

元朝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充满了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在这个时期,社会阶层的划分严格,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习俗也与以往不同。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元朝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带领读者一窥这个历史时期的风貌。

首先,元朝的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元朝是一个由蒙古人建立的王朝,其社会结构以蒙古贵族为核心,分为蒙古贵族、官员和民众三个阶层。

不同阶层的人们在生活中有着不同的待遇和权益。

蒙古贵族享有特权,他们的生活奢华富裕,喜欢骑马狩猎和战争,同时还有宴饮和游乐等娱乐活动。

而官员则主要从事政务和统治事务,社交和行为规范较高;民众则过着相对朴素的生活,他们依靠耕种、渔猎和手工业谋生。

其次,元朝的民俗文化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内容。

元朝的民众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他们的民俗文化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元朝各地区的民族聚居地区各具特色。

例如,在南方的福建,百姓信仰土地神,举行庙会和道场活动,形成了悠久的祭祀传统。

在北方的蒙古和草原地区,人们饮马奶酒,举行萨满教仪式,崇拜天地自然。

此外,元朝还有庙会、刺绣、曲艺等民间艺术形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元朝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社会习俗。

例如,元朝的宴会礼仪严谨而庄重,宴席上的菜肴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宴会上,人们讲究坐次、礼节与品味,示人有礼的修养。

而在生活中,元朝人信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宗教节日和仪式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在春节,人们会用红色布条装饰房屋,燃放爆竹,庆祝新年的到来。

在元朝的农村地区,人们还保留了一些传统的婚礼习俗,如新娘入门、迎亲队伍等等。

除了宴会和节日习俗,元朝还有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

如音乐、舞蹈、曲艺等艺术形式在元朝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元代有非常有名的曲艺名家,他们以幽默风趣、机智过人的表演风格,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得到放松和娱乐。

此外,元朝还流行一种叫做“篝火晚会”的娱乐形式,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共同度过愉快的时光。

元朝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

元朝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

元朝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

在元朝这个特殊的时期,社会风俗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下将从服饰、饮食、娱乐、礼仪等方面探讨元朝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

一、服饰元朝的服饰多样而独特,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元朝是蒙古族所建立的王朝,因此蒙古族的服饰在元朝时期占有重要地位。

蒙古族人民的传统服饰主要有“长袍”和“马褂”两种。

长袍是蒙古族男性的主要服饰,它由精细的羊毛制成,形状宽松,穿着舒适。

马褂则是女性的常见服饰,它的特点是短款、宽袖和前襟上的纽扣。

此外,元朝时期,汉族、回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风俗。

二、饮食元朝时期的饮食习惯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蒙古族是草原民族,他们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因此,他们的饮食以肉类为主。

在蒙古人的饮食中,牛、羊、马肉是主要的食材。

烤肉是元朝时期蒙古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食物,他们通常会将肉切成块,串在竹签上,然后放在火上烤熟。

此外,蔬菜、水果和饮料也是元朝时期的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娱乐元朝时期,人们有着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

其中,民间传统节日的举办是一种常见的娱乐方式。

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是元朝时期人们热衷庆祝的节日。

在节日里,人们会举行灯会、龙舟竞渡和赏月等各种活动。

此外,元朝时期还流行赛马、射箭、斗鸟、踢球等各种体育竞技项目。

这些娱乐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四、礼仪在元朝社会,礼仪文化非常重要。

随着政权的更迭,元朝继承了中国古代封建礼仪的传统,但也融合了蒙古族的习俗。

在元朝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礼仪的存在。

例如,拜年礼仪、婚礼仪式、葬礼等活动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此外,元朝时期还有一种名为“酒豪”的宴会形式,这是一种由皇帝亲自主持举行的盛大宴会。

在这种宴会上,政府官员、文人墨客以及其他社会名流会齐聚一堂,共同欢庆盛会。

8元朝民俗

8元朝民俗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他们长期生活在气候寒冷的漠北草原,社会风俗与汉人截然不同,入主中原后,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互相吸收、融合,虽然蒙古人的社会风俗有了一些变化,但是大体上仍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一、饮食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1世纪以后,蒙古族的饮食便大致形成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

蒙古人生活在漠北草原,马、牛、羊、骆驼是他们的生活必需,肉食为常餐,因此他们的饮食生活自然与此有关。

肉类食品主要是羊肉,平常很少宰牛,因为牛要产奶,向人们供应奶制器。

而马除了供人骑乘外,也可提供最富营养的奶,除非大祭,他们不再杀马。

他们也没有养猪的习惯,因此不吃猪肉。

蒙人的一匹壮马,可养三人。

凡有一匹马者,必有羊六七只;有百匹马者,必有羊六七百只。

在出征中原时,将羊吃尽后就射兔、鹿、野豕为食,所以即使出师十万之众也不用携带粮食。

据说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将士在行军途中,用铁支架,烧烤整羊吃,这或许就是现在烤全羊的雏形。

而且他们的食肉方法最初不甚讲究,肉多以半熟充饥。

蒙古的奶制品主要是忽迷思,即马奶子,这是蒙古人夏天的主要食品。

此外,还有用鲜奶经过加工制成的奶酪、奶油、奶干。

这些加工产品,有的像粮食一样储存,以供常年食用。

蒙古人以白为尊,而奶食色白,象征纯洁,故他们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称奶食品为白食。

以奶制作的饮品主要为奶茶、酸奶和奶酒。

奶酒是蒙古人的主要饮料,以马奶酒为最好,营养价值也最高。

另外,兀良哈三卫蒙古各部牧民则以粮食为主要食物,之前牧民们饮食不用筷子,用手和木盆饮食以及盛饭菜,而到后来三卫则开始使用粗制的木碗和木勺了。

由此也可看到,蒙古牧民的生活习俗与汉族民众的生活习俗已日益融合。

二、服饰发型蒙古人的发型与众不同。

据盂珙的《蒙鞑备录》记载,从成吉思汗至普通百姓,都剃“溶焦”。

蒙古人大部分都不长胡须,但有些人在上嘴唇和颌部长有少量的毛发,并且他们很注意保护,不肯剪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元时代风俗及文化漫谈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他们长期生活在气候寒冷的漠北草原,社会风俗与汉人截然不同,入主中原后,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互相吸收、融合,虽然蒙古人的社会风俗有了一些变化,但是大体上仍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一、饮食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1世纪以后,蒙古族的饮食便大致形成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

蒙古人生活在漠北草原,马、牛、羊、骆驼是他们的生活必需,肉食为常餐,因此他们的饮食生活自然与此有关。

肉类食品主要是羊肉,平常很少宰牛,因为牛要产奶,向人们供应奶制器。

而马除了供人骑乘外,也可提供最富营养的奶,除非大祭,他们不再杀马。

他们也没有养猪的习惯,因此不吃猪肉。

蒙人的一匹壮马,可养三人。

凡有一匹马者,必有羊六七只;有百匹马者,必有羊六七百只。

在出征中原时,将羊吃尽后就射兔、鹿、野豕为食,所以即使出师十万之众也不用携带粮食。

据说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将士在行军途中,用铁支架,烧烤整羊吃,这或许就是现在烤全羊的雏形。

而且他们的食肉方法最初不甚讲究,肉多以半熟充饥。

蒙古的奶制品主要是忽迷思,即马奶子,这是蒙古人夏天的主要食品。

此外,还有用鲜奶经过加工制成的奶酪、奶油、奶干。

这些加工产品,有的像粮食一样储存,以供常年食用。

蒙古人以白为尊,而奶食色白,象征纯洁,故他们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称奶食品为白食。

以奶制作的饮品主要为奶茶、酸奶和奶酒。

奶酒是蒙古人的主要饮料,以马奶酒为最好,营养价值也最高。

另外,兀良哈三卫蒙古各部牧民则以粮食为主要食物,之前牧民们饮食不用筷子,用手和木盆饮食以及盛饭菜,而到后来三卫则开始使用粗制的木碗和木勺了。

由此也可看到,蒙古牧民的生活习俗与汉族民众的生活习俗已日益融合。

二、服饰发型蒙古人的发型与众不同。

据盂珙的《蒙鞑备录》记载,从成吉思汗至普通百姓,都剃“溶焦”。

蒙古人大部分都不长胡须,但有些人在上嘴唇和颌部长有少量的毛发,并且他们很注意保护,不肯剪掉。

蒙古人的帽子不但有男女之别,还有冬夏之分。

冬帽有皮帽和毡帽,分圆顶与尖顶两种,其中圆顶带后檐,如箕形。

夏天戴毡笠,其形状如钹,亦名钹笠,帽檐甚宽,可遮挡阳光,后部缀上布条护颈,以防风沙蚊蝇,帽顶有顶珠或雉尾。

起初蒙古人戴的帽子没有前檐,忽必烈因日光强烈而无法睁开眼睛,多有骑射之苦,便告诉给察必皇后,皇后在帽子上加缀前檐(《元史·后妃传》)。

蒙古的女性则冬戴皮帽,夏披纱巾。

蒙古人无论男女,服装都根据同一式样裁缝。

“他们至少要做两件皮袍过冬,一件的皮毛内向身子,另一件皮毛向外抵御风雪。

后一类经常是用狼皮、狐狸皮或狒狒皮制成。

但他们坐在屋里时,他们穿上另一件轻便的袍子。

穷人用狗和羊皮来制作外面的袍子。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近取金、宋,远法汉、唐,开始对服饰方面进行规定,参考了汉人的服饰,但也只是皇帝及国戚贵族、王公大臣们的服饰有了一些变化,一般蒙古人的服饰大体上仍保留着原来的样式。

三、居住元朝的刘秉忠为元朝设计规划了两座都城:元上都与元大都。

元上都一般被称为草原城市,元大都的总体设计则基本上遵循了《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的原则和《周易》中象天设都、阴阳八卦的理念。

“匠人营国”的王城规划完全采用了井田制的方格网系统,是以“夫”为基本网格,“井”为基本组合网格,经纬涂(阡陌)为坐标,中经中纬为轴心的城市规划方法。

大都城的街道都有统一的标准。

南北与东西街道相交形成一个个棋盘格式的居民区。

连马可波罗都忍不住赞美:“其美善之极, 未可言宣!”而传统的住所便为我们熟知的蒙古包了。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

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蒙古包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转移式,一种是冬营地半固定式的。

蒙古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可以通烟通气,又可以采光。

四、婚姻蒙元时期,蒙古人的婚姻有抢婚、议婚、收继婚、冥婚等模式。

拾婚在13世纪时非常盛行。

《蒙古秘史》记载说,成吉思汗之母诃额伦就是他的父亲也速该从蔑儿乞人那里抢来的。

婚姻不计较辈分也是当时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成吉思汗征服了客列亦惕部后,该部首领札合敢不有两个女儿,成吉思汗娶其长女亦巴合为妃,次女沙儿合黑塔泥则赐给了幼子拖雷为妻,她就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生身母亲。

蒙古人还有收继婚的风俗,“父死则妻其母,兄弟死则收其妻”(《元史-乌古孙良桢传》),当然,生身母亲除外。

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元朝末年。

议婚的风俗也很普遍。

父亲可代表儿子向女方求婚,若女方允诺,双方就饮“布浑察儿”,也即许亲酒,还要设“不兀勒札儿”,也就是许婚筵席。

元代蒙古人婚姻有等级之别,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贵族之间的嫁娶称为“忽答”,也就是姻亲。

五、丧葬蒙古人的丧葬与任何朝代都不同,最大的特点是秘密安葬,不留痕迹,即使像成吉思汗这样显赫的帝王也没有豪华的陵墓和陵园建筑。

并且按照蒙古人的习俗,元代天子无论死于何地,都要前往漠北起辇谷安葬,葬处是成吉思汗生前指定的。

因为葬俗神秘,所以有多种记载,且说法不一。

普通蒙古人死后多是土葬,也有火葬和天葬者。

他们笃守狐死首丘、叶落归根的习俗,不管死在何处,都要运回故地安葬。

天葬葬法有两种:一是将死者尸体用白布裹身后安放车上,用鞭猛抽拉车的牲畜,车辆无人驾驭,让牲畜任意奔走,三日后家人沿车辙寻找尸体,如发现已被野兽吃掉,就认为,死者已进入天堂;如未被野兽吃掉,则认为死者罪孽深重,须请喇嘛念经赎罪,超度亡灵。

六、姓名称谓古代蒙古人的姓氏是氏族或部落的名称加上特殊的复数升格后缀而成的。

蒙古族婴儿取名字,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以动物命名;以山川湖海、日月星宿等命名,以父母或家中长者的意愿命名。

从元代始,既有不少蒙古人改用汉姓、汉名,如郭庸、周述忽、李朵尔、魏赛音、赵伯颜等,主要是出于民族间交往的需要。

以上便是蒙元时代的风俗简介,下面浅谈一下元代的文化。

谈到元代的文化,不得不提及元代的戏曲文化。

世人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可见元代戏曲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元代戏曲的出现,开拓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条新的路线,它使中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因此,元代成了中国戏曲发展的黄金时代。

元代戏曲以杂剧为主,它的成就是巨大而辉煌的。

另外还有一类称为南戏,两者发展历史不同。

杂剧是种新兴的剧戏样式,产生于金末年初,发展和兴盛开始于元代至元大德年间。

而南戏在元代前期处于发展的薄弱阶段,故与杂剧不能一比高下。

后人在提到元戏曲时一般所指都为元杂剧。

元杂剧有完整的艺术形态,剧本主要由唱曲、宾白和表演三部分组成。

在体制上,元杂剧以折为单位,一本通常为四折,个别也有一本五到六折的。

此外每本还加有一场或两场戏,称为“楔子”,位置或在折前或在两折之间,用来介绍人物、情节等。

每本在结尾时有一对或两对对子,称为“题目正名”。

在音乐方面,元杂剧有严格的规定,一折戏只用一套曲子,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而且同一套曲子的排列顺序也比较固定。

元杂剧用北曲演唱,乐器主要使用琵琶等弦乐,风格豪放激越。

在角色设置上,元杂剧角色分为三大类:末类、旦类、净类,一本戏中只由一人主唱,由正末演唱的戏称为“末本戏”,由正旦演唱的戏称为“旦本戏”。

元杂剧中用“科范”来规定动作表情或指示舞台效果,简称“科”。

元杂剧以思想深刻以及艺术精湛与唐诗宋词地位并称,当然这也离不开元代杰出的文人们,他们提高了元杂剧的欣赏层次,使元杂剧不管在故事情节还是创作灵魂方面都得到了升华。

但其实戏曲向来都被认为是邪宗,中国戏曲萌芽虽较早,但发展很是缓慢,戏曲一直得不到统治阶级的青睐和扶持,戏曲和戏子也一直都只是作为人们娱宾消遣之用。

有着浓郁市民色彩的元杂剧,在文人墨士眼中更是难登大雅之堂,故在奠基期,元剧研究者的主要使命就是为戏曲正名,替那些不为“高尚之士、性理之学”所重视的元杂剧阐明其具有的社会作用,从而达到肯定其历史地位的目的。

当时元戏曲更是被统治阶级利用,希望能通过戏曲美的力量以及其浅显世俗直观的内容达到教化社会的目的。

元代戏曲故事情节一般取自平常百姓的生活,反映他们的生活方式或者寄托着小人物的理想,唱词优美且简单易懂,所以也得到普通人民的广泛欢迎。

在元代近百年的时间里,北杂剧作家云起,涌现出一批卓越的戏剧作家,著名的剧作家有关汉卿、郑德辉、白朴、马致远,他们被后人称为“元曲四大家”。

其中以关汉卿为代表,他为四大家之首,号“己斋叟”,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大都人(今北京),在元代剧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他的那句“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被誉为经典。

关汉卿著作众多,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元朝的戏曲之所以能得到人民的喜欢,这与戏剧作家们息息相关。

元代知识分子地位很低下,使他们当中很多人有可能接近人民,熟悉人民生活,深知人民爱憎,了解人民疾苦,因而能以血痕泪水,和墨蘸笔,控诉封建统治对人民的迫害。

元代社会阶级矛盾尖锐、民族问题突出、社会问题严重,这在元代戏曲中都有充分的体现,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露和批判,反映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彰显善良和正义,对于处在阶级压迫的劳苦大众以及怙恶不悛的恶势力具有一定的教育和警世作用。

关汉卿的《窦娥冤》便为代表。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全剧写了一个楚州山阳县的穷书生窦天章因上京赶考而借贷,把七岁女儿端云抵给了债主蔡婆婆,蔡将之收为童养媳,并改名窦娥。

十年后,窦娥与丈夫成亲,当年就不幸丧夫。

有一天,蔡婆婆出门向赛卢医讨债,赛无钱还债,无奈之下遂生谋害蔡婆婆之意,幸遇张驴儿父子相救。

张驴儿父子欲娶蔡婆媳二人,遭到窦娥强烈拒绝。

张驴儿百般刁难,欲乘蔡生病之际毒死蔡,威胁窦娥,不料却害死自己父亲。

张又乘机威胁窦娥“私了”,窦不从,张又买通官府,对窦严刑逼供,并以毒打蔡婆婆相威胁,窦娥含恨招认。

临刑前,窦娥声泪控诉罪恶的天地,并发下三桩誓愿,以示其冤枉,死后,誓言一一灵验。

三年后,其父窦天章重审此案,凶手伏法,窦娥昭雪。

这出戏曲给人以巨大的恶扬善“惩恶扬善”。

其实大部分人在读剧本或看戏曲时都希望正直善良的人幸福,有好的结局,而对于一个邪恶的人都希望他受到惩罚。

如果要使人们在善恶的斗争中汲取教训,受到教育,那么惩罚罪恶彰扬善良,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人们在看到无数善良的行为得到表彰获得胜利之后,就会有意识使自己保持善行,避免罪恶,从而自觉归依于善良正义的一面,戏曲起到的教育作用正在于此。

其实,“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曲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曲教育是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