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缺失的社会根源

合集下载

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探究

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探究

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探究新闻传播因其具有的主动性,不仅在促进信息流通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对于事业发展具备一定的引导作用。

但当前新闻传媒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新闻传播报道中人文关的怀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新闻产业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本文就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问题展开分析,并主要从新闻传播报道中人文关怀的角度入手分析,然后结合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对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改善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缺失问题的基本对策。

1 人文关怀缺失在新闻传播报道中的表现过分关注个人隐私事件当前,面对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环境,一些媒体为了吸引读者关注,抢占市场高地,在新闻报道中,往往过度关注报道对象的隐私挖掘,忽视了对当事人的保护。

更有甚者,某些记者在报道花边新闻时,不仅有意夸大事件的严重性,还将涉事人员的照片等个人隐私信息予以曝光,把报道对象的生活完全置放于公众之中。

媒体报道对个人隐私的过度消费,不仅给报道对象及其家人的身心造成巨大影响,同时在社会上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1.新闻价值观混乱,滥挖社会热点有些新闻媒体为了扩大影响力,抢占市场份额,放弃了新闻媒体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他们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对细节的处理,通过故意夸大和有意歪曲,使报道的角度、规模、结构、手法等背离了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属性,借以造成新闻轰动效应,吸引读者注意力。

特别是一些娱乐新闻,摒弃了新闻的严肃性与专业性,过分地追求内容的大众化、娱乐化,肆意消费明星或名人的个人隐私,抓住其中的“煽情点”,通过制造绯闻、恶意炒作的方式,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以吸引读者,导致各种八卦信息充斥新闻。

因为这种新闻媒体报道者缺乏正确价值观,并且不正确发掘社会热点的问题,将会给整个新闻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1.新闻制作细节处理不到位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新闻报道者还存在着对新闻细节处理不到位的问题,当前的新闻报道中,时常出现一些对敏感话题或者是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伤害的细节缺乏必要处理的现象,从而导致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给社会极其不良的影响问题。

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

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

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突发性事件对于人文精神的规范和约束 (2)(一)新闻传播视角中的人文精神 (2)(二)突发性事件对议程设置功能的重置 (3)二、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危害及其原因探析 (4)(一)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人文精神失范的主要表现 (4)1.报道倾向的庸俗化 (4)2.报道内容的非真实性 (4)3.报道对象的不合时宜性 (5)(二)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人文精神缺失引发的危害 (5)1.大众心理不必要的恐慌和忧虑 (5)2.大众对传媒的不信任感增强 (6)3.恶化突发事态的良性化转变 (6)4.大众审美心理的异化 (6)(三)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7)1.新闻工作者缺乏良好的人文修养 (7)2.媒体对商业性收益的盲目追求 (7)3.新闻工作者缺乏应有的工作作风 (7)4.没有形成整体上的有力的监督体系 (8)三、突发性事件报道语境下的人文精神的重构 (8)(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新闻报道理念 (8)(二)倡导媒介的自律和新闻专业主义 (8)(三)受众的监督和公共政策的约束 (9)注释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摘要:无论是在广度抑或是在深度上,突发性事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主流价值观逐渐地被提到各级媒体报道的议事日程中来;然而,媒体在处理突发性事件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人文精神的把握并不尽人意,对社会和个体造成负面的不良影响。

突发性事件报道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庸俗化的报道倾向、非真实性的报道内容、不合时宜性的报道对象。

问题产生的原因存在于媒体运营、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以及受众这几个方面。

破解之道在于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确立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倡导媒介自律和新闻专业主义、健全受众的监督以及公共政策约束体系。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报道;人文精神;缺失;重构中图分类号:G212On the Lack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Humanism in the Reports ofSudden EventsAbstract:B oth in breadth and depth, the impact of sudden events on social life is obvious. As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umanism as a mainstream values is progressively mentioned in media reports at all levels on the agenda of the media;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dealing with sudden events ,the media is not perfect to grasp the humanism , and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social and the individual. The lack of the humanism in the reports of sudden events are following in the three aspects: the spread of vulgar tendency, the non-authenticity of the content, and the inappropriate reports of the object. The causes of problem lies in the professional conduct of journalists and the running of medias, as well as the audience.The solution focus on the following point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eople-oriented concept reports, advocate self-regulation and news professionalism, and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of the audience as well as the bound system of public policy.Key words:The reports of Sudden events ;humanism ;lack ; reconstruction媒体作为公众的发声器和大众利益的有力捍卫者,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论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论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论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在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促进人的自由、协调发展是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但在现今的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本文讨论了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几个方面,以引起新闻工作者的反思。

标签:人文关怀新闻报道以人为本人文主义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它倡导人应该具有理性、仁慈的世界观。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追求自由平等,崇尚理性。

当代对人文关怀的理解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促进人的自由、协调发展。

然而现今的新闻工作者缺失的正是这样一种人文关怀。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迁,新闻业逐渐市场化,在市场利益驱动下新闻报道中存在着大量的人文缺失的现象。

一、新闻报道不尊重报道对象的隐私权法律规定人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尊重报道对象的隐私权是人文关怀的第一步。

然而在现今的社会中,各种报纸、杂志网络等都充斥着名人明星的私生活。

在前不久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 的报道中,媒体大篇幅的报道了杜同学的个人信息,将其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情感生活等全部扒开展现在公众面前,作为一个普通民众,这样过于透明化的报道会对他及其家人带来沉重的影响。

新闻工作者应该给予报道对象充分的人文关怀,尊重其隐私,尊重其情感和精神要求,充分考虑新闻对报道对象的精神和生活的影响,在报道过程中主动保护对象的隐私权是每一个新闻者应该做到的,也是最能体现新闻者人文关怀的一个方面。

二、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庸俗化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在媒体市场化运作的今天,新闻业使出浑身解数研究受众的喜好,为其量身打造各种讯息,然而这些报道并不是以丰富受众的内心世界为本的,如今大篇幅新闻报道都被娱乐、庸俗的新闻占据,以吸引受众的眼球。

近年來,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为迎合普通民众的需要,日渐“平民化”,一些报纸为了吸引老百姓的眼球,在题材上越来越关注琐碎的无意义事件,而将更重要的新闻排除在报道之外,而这些庸俗的报道并不能向公众传递任何正能量,不能提升受众的个人修养,不能丰富受众的精神世界。

小悦悦事件电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小悦悦事件电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小悦悦事件电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XX年10月13日,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被2辆车3次碾压,18路人见死不救,引发了国人的震惊和反思,也引起了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

司机的凶残、路人的拒救,交织成面色冷漠的众生相。

而阿婆陈贤妹的援手让极度冷漠的社会有了一丝温暖,以朴素的悲悯情怀挽住气若游丝的生机。

个体境遇是世态的微观映射,“女童被碾,路人旁观”的悲情场面,不啻为“冷漠流行症”的再度发作。

每次“老人倒地无人扶”,都会被作为道德滑坡的“标本”;频仍的“助人为祸”,总能激起“好人难做”的嗟叹。

席卷全国的小悦悦事件报道中,同样也凸显出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少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和收视率,在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

本文以国内数十家卫视为观察对象,以10月16日至23日这段时间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观察样本,对此试加分析。

1.新闻采访缺少换位意识电视采访最大的特点是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的。

作为采访记者,职业决定其已经习惯了镜头前的交谈,有的记者就忽略了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往往开门见山、劈头盖脸地向对方发问,常常弄得被采访者手足无措、狼狈不堪,根本无暇认真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因此,电视新闻采访学当中提倡换位意识,所谓换位意识就是要求采访记者首先要考虑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感受(有些批评或揭露性采访除外)。

综观小悦悦事件中的人物采访,很多记者恰恰缺乏这种换位意识。

在此次事件中,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小悦悦的父母了。

在南方电视台《今日最新闻》和《米线社区》的新闻画面中一度出现两位哭泣的镜头,特别是作为母亲,曲女士曾敲打自己,长跪不起。

然而,我们的记者却一遍又一遍地提问为什么没有看管好孩子甚至是事发几天后还有记者问她当天的情形,这无异于再次揭开别人的伤疤,在其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曲女士表示已经不愿意回忆当天的情形。

如果不愿开口就不要进行采访,强行采访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还会对受访者造成极大的心灵伤害。

另外,对陈贤妹老人的采访也有失人文关怀。

论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论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论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摘要】新闻报道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其中的人文关怀却经常被忽视。

本文从客观性与冷漠性、缺乏对受害者的尊重和关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忽视、商业化的影响以及媒体行业竞争等方面分析了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建议新闻报道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媒体应重视对人文关怀的培养,并提高公众对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认识。

只有加强人文关怀,才能使新闻报道更加温暖和人性化,真正为社会大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关怀。

【关键词】新闻报道、人文关怀、客观性、冷漠性、受害者、社会弱势群体、商业化、媒体竞争、缺失、培养、公众认识1. 引言1.1 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新闻报道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信息传递和社会监督的重要手段,新闻报道可以帮助公众了解时事动态、政治决策、社会事件等各种重要信息,以及反映社会风貌和民众心声。

新闻报道的及时准确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能够让受众及时了解最新的消息,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行动。

新闻报道也扮演着监督权力、揭露问题的角色,通过审视社会现象和事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新闻报道还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引导公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推动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在信息社会发展的今天,新闻报道更是扮演着连接全球的重要桥梁,让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们能够互相了解、交流和合作。

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民主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报道更需要注重其价值导向,传播真实、客观、公正的信息,为社会发展和公众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在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不仅可以增加报道的人性化和温暖度,更可以让读者更加接近事件中的受害者,感受到事件背后的情感和温情。

通过人文关怀,新闻报道可以将受害者的声音传递给公众,引起公众对事件的共鸣和关注。

人文关怀也可以帮助报道者更深入地了解事件的背景和影响,从而提高报道的准确性和深度。

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缺失现状及原因

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缺失现状及原因

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缺失现状及原因摘要:灾害事件的报道主题是引领导向、消除疑虑、传播信息、服务大众。

新闻记者除及时、客观、真实的地报道灾难、科学理智的分析灾难外,还应尽量还原生命个体在灾难中的真实情况,去挖掘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让人们感受到无私、坚强、智慧等人性光辉,以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去抚慰那些受难者以及关注灾难中的人们。

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指出,人文主义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

这“两个核心”就是,一是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二是人文主义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

简单的说,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查一切事物的中心的价值取向。

对于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的现状认识,学界基本存在较为一致的看法。

新闻在报道灾难性事件中对于人文关怀的体现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目前,灾难报道在人文关怀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存在诸多方面的缺失,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追求轰动,漠视生命。

学者任冬梅对于此现状举了这样的例子:2004年9月1日,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的一所学校遭一帮武装分子袭击,400多名师生被劫持为人质,后来俄安全部队采取强攻,恐怖分子引爆炸弹,导致338人死亡。

全球各大媒体都做了详尽报道,在图片运用上,不少媒体为了吸引眼球,都采用了同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名遇难学生被炸得已不完整的遗体。

从新闻角度看,这种处理或许可以给报纸带来短期的关注效应。

但对于遇难者及其亲人而言,这无疑造成了二次伤害。

第二,隐匿消息,剥夺受众的知情权。

学者饶瑶举了唐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为例:1976年7月29日,即唐山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通稿——《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对这场灾难进行报道。

该消息对灾情的报道极为简略,只有十几个字的概括陈述,灾情等内容被彻底地忽略了。

新闻写作中的人文关怀缺失现象分析

新闻写作中的人文关怀缺失现象分析

明,主倾方 向的最大倾斜率已下降到 5 . 7 7 % 。 , 沉 降速率 为 O . 1 6 t am, r 建筑物的沉 降已趋 向稳
定。
五、 结 论
从 纠倾技术 的发展来看 , 单一的纠倾技术 是不够 的,往往需要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 , 可
采用 “ 六字法 ” 综合 纠倾技 术 , 其 内容为 “ 升、 降、 推、 拉、 注、 掏” 六个 字 , 纠倾工作共 可分为 以下三个步 骤 : “ 前升后 降 、 前推后拉 、 前注后
径 1 5 0 r m, 孔深4 . 5 m。 再次测量显示 , 宿舍楼南 侧沉 降速率增大为 0 . 8~0 . 9 m m / d , 效果明显。 接
理: 采 用灌浆 孔 7 个, 每 孔深 2 . 8 m, 灌 浆压 力
0 . 5 MP a ,浆 液采用 普通硅 酸盐水 泥浆加 膨胀 剂。 在灌浆过程 中, 一般均可见 回浆 , 灌浆工作 于1 1月 2 0日结束 , 共耗 水泥约 1 . h。
是 由于“ 跷跷板效应” 所致 , 在掏土侧基础 底板
下沉时势 必会产生非 掏土侧底板 短期 内上抬
的现象 。 随着 纠倾过程 中地基土应力应变的调 整, 这 种现象将被 消除 , 并随之产 生少量 的新
增沉降。 ( 四) 纠倾并加固结束后 3 0天测定结果表
决定用 冲孔挤 土法 加快纠倾施 工。 1 _ 3冲孔挤 土法 在 上述 6个沉井底 部各 打两个水平孔 ,钻进 宿舍 楼下淤泥质土 中, 孔
需求考虑 , 高度关注人 的价值 、 人 的尊严 、 追求
以及 命 运 。除 此 之 外 , 还 要 全 面 关 怀人 全 面 发
展 的愿 望 以及人 的价值 实现要求 。换句话 来

论社会新闻如何凸现人文关怀1

论社会新闻如何凸现人文关怀1

论社会新闻如何凸现人文关怀姓名:祝兵学号:200814020071专业:新闻学班级:新闻系08级播音2班指导教师:毛德胜职称:讲师摘要:社会新闻的人文关怀是指新闻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构成的肯定,核心是尊重人,强调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存状况和权益。

改革开放之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我国的新闻体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高度政治化、组织化的事业管理变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

这无疑加剧了媒体间的竞争,推动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壮大。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一些新闻媒体迫于商业竞争的压力,在社会新闻的报道上颠倒了“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原则,忽略了对受众的教育和指导。

一、中国社会新闻发展史简述在20世纪之初的中国新闻界,社会新闻与政治新闻、财经新闻相比,其地位是卑微的,其采写是幼稚的,尚登不得大雅之堂。

各报社在机构设置上,也没有与政治、财经等并列的社会新闻部。

从事社会新闻采访的多是些素质相对较差、被称为“探访”的人,也既是指“包打听”的——这一带贬义的社会称谓也反映了当时采访社会新闻的记者的社会地位不高。

那些“探访者”并“无观察事物之智识学识”,其采访活动的全部内容,不过是将其所见所闻口述给报社编辑。

如此低下的采访水平决定了当时的社会新闻质量不高,质量低下的社会新闻反过来又导致各报社对它的不重视。

事实上,就价值而言,社会新闻与政治新闻、财经新闻并无高下之分,都是构成报纸的必要材料。

正如邵飘萍所言,一张报纸绝不可能由一纸电讯或者一篇通讯组成,它必须色色具备,才称得上“完备之报纸”。

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新闻事业不断发展,社会新闻的地位得以提升,社会新闻的采访也得以重视。

这首先表现咋社会新闻的采访主体——新闻记者的身份的演变上:由“老枪访员”到“专任外勤记者”。

①1920年,上海《时事新报》第一次派人采访会审公廨的公开法庭,开了上海报界派专任外勤记者采访社会新闻之先河,其他各报纷纷效法,打破了“老枪访员”垄断社会新闻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缺失的社会根源
2011年12月24日羊城晚报刊登一篇新闻《广东一省人大代表在吃猫肉火锅后中毒身亡》:广东省人大代表、高州市云潭镇源兴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龙利源,于23日下午在阳春市八甲镇八甲火锅城与人吃火锅时出现中毒症状,经送当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一起吃火锅的另外两个人也出现中毒现象,但经医院抢救已脱离生命危险。

&&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死者家属情绪稳定。

我们发现,似乎只要发生灾害事故,那些新闻报道中都少不了一句情绪稳定:广东连州发生特大交通事故,造成32人死亡,目前,伤者和死者家属情绪稳定;辽宁昌图烟花爆炸37人死亡,目前,死者家属情绪稳定。

当重大事故或灾害突然降临,造成人员伤亡,无论其家人的表现以一种怎样的形式呈现出来,作为新闻记者也不能用情绪稳定去简单的表述。

这种所谓情绪稳定,其实是记者的造谣,也违背了新闻从业人员最起码的职业道德,更加凸显了灾难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缺失。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与神文相对,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提出的,它反对中世纪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戕害,主张恢复人存在的本身的自然性。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

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等。

新闻的人文关怀,主要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个性、人的生存状况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

它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对人的关心、爱护和尊重。

它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而且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怀,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人的发展当作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

二、人文关怀缺失的社会根源
康德早就告诉我们人是目的,毛泽东也讲过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位可宝贵的。

但在实践中人依然有意无意地被忽视。

媒体作为社会中一个担负特殊精神使命的社会组织,它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必然受到社会背景环境的制约和规范。

1.社会转型期社会观念转型的影响。

自媒体产生之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价值观念所倡导、鼓励或所贬抑、批判的东西,就是媒体进行实践活动与思维活动的心理基础和所遵循的原则。

媒体要使人们的思维活动具有与该社会制度整体特征相一致的思维属性和思维品质。

但是,这又基于媒体对于社会氛围与环境的判断。

因为在社会转折和变迁时期,社会制度对人们思维活动的影响尤其明显。

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由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转变,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迁,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全面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

我国的社会转型期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革开始,这一阶段社会文化传统的转向、价值观念的更新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都面临着重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候,由于新事物与原有思维方式的冲突,会给人们的思维乃至精神造成巨大的冲击,使人们因为失去了原有的判断标准而无所适从。

正如布莱克所强调指出的:现代化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举的过程,它以人的错位和痛苦的高昂代价换来新的机会和新的前景。

媒体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困惑。

但是,不论在怎样的情况下,媒体都应该把握住社会公共利益的标准,把握住人文关怀的尺度,回归新闻的本质真实。

同时,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媒体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必须依据其在社会关系中所承担的角色,并以此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参照点。

媒体思考问题的立场、角度和出发点,也要随着自身在社会关系中地位、角色的变化而变化。

2.思维传统的制约。

在思维传统中,沉积着一个民族以往的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哲学等思维观念、社会心理,以及以往的社会风俗、习惯和其他文化因素等。

人们的思维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维传统的影响与规范下开始的。

媒体也是如此。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统治,这种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否定人、压抑人性的,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形成了漠视人、漠视人的生命、漠视人的精神的思维传统,宋·陈元靓
《事林广记·警世格言》中就有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

这种思维倾向至今在我们媒体的很多报道中仍然屡见不鲜。

欧洲人文主义学者有一句名言爱如阳光,当自己心中充盈阳光的温暖,才能怀有博大的同情心,去把阳光一点一点传播给人类。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能够感觉到,漠视人的思维传统在他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势,这使他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思维呈现出来的一种相对固定的准备状态,他的思维活动从既定角度、起点出发,只顾职业化的流程,而忽视了职业使命,也无视思维对象的其他方面,如生命、品格、精神等等。

3.文化氛围的熏染。

文化意味着一种模式。

生活在一定文化氛围中的人,其思维方式的形成首先就是以该文化氛围中蕴涵的思维方式为基础和原型的,并受到它的制约和规范。

从其产生的机制上看,个体受到一种文化的熏陶和驯化,使外在于个体的群体思维方式渐渐地内化为个体的思维方式。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它所带来的经济的繁荣和多元因素为文化的分化创造了条件,在市场经济的商业逻辑占主导的背景下,大众文化与红色文化、高雅文化三分天下,并迅速发展成为主流。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文化形态,它是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伴生物,是消费社会的、采取的文化消费形态,旨在使大众获得感性娱乐的日常文化形态,如流行音乐、电影、电视肥皂剧、通俗小说、漫画、报纸杂志、网络文化等,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

作为文化消费商品生产,大众文化的生产是以赢利为目的的。

它通过塑造完美、虚拟的形象,诱导着人们的消费欲望,对人们的消费方式及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大众文化的流行改变了以往作为个体被动的文化接受状态,在价值观念上正日益呈现出向个人本位、功利、现实偏移的倾向。

大众文化的功利色彩加重了它的媚俗化倾向,它的这种倾向也导致了人们审美趣味的世俗化和低俗化。

在功利化思潮的影响下,信奉这一原则的人会用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处理所有问题。

在他们看来,整个世界只剩下一种关系,那就是经济利益。

长期生活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的社会公众,受到功利观念的影响,渐渐地就会将社会这个大的文化共同体的思维定势转化为自身的思维视角,最后积淀到意识的深层结构中,转变为个体的无意识,从而使他的思维活动自发地按照该文化氛围所规范的方式进行。

但是,作为媒体工作者,我们不能麻木,不能随波逐流,而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判断力,关注身处灾难困境中的人的生存状态,思考人性和人类未来,表达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珍视,我们应该在功利的大环境中保留一片属于媒体的清澈的蓝天。

三、人文关怀的回归
现在看来,我们的媒体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文关怀。

新闻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和心理刺激,无视对新闻当事人(灾难的受害者及其家属)和受众的痛觉刺激,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对于人与人性的不尊重。

当记者把镜头对准新闻当事人的时候,除了看到他们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是不是同时也能意识到他们也有生命,也有尊严,也拥有一个公民应有的不被展览示众的权利?这就需要记者寻找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社会公共利益。

当然,在很多时候,作为人不可避免地具有人性的一些弱点,所以人文关怀也并不仅仅意味着善的理念,同时也意味着公正和正义的理念。

人文关怀正是通过公正和正义赢得了一种自身免疫的功能,从而可以防范来自人类本身的对人文关怀的伤害。

也就是说要顾及到人性的双重性,顾及到人应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顾及到人既有应当被同情、受保护的一面,又有可能出现的贪婪、懒惰的一面。

公共利益的标准对于媒体就如同公正和正义,它至少提供了一种基本判断的底线。

在一些记者在萌生违背人道的恶念时,公共利益会成为其心理上的一种约束。

总之只有善的理念与公正的原则的结合,才能体现完整的人文关怀的精神。

而且这一点不能仅仅停留在精神观念的层面上,还要形成一种运作有效的社会机制,使善的理念和公正的原则成为这一社会机制的灵魂。

对于媒体而言,任何一种行为标准都应根植于对于人性的
理解。

主张关心人、尊重人、保护个体权益的人文关怀以及民主、自由等的价值理念,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仍然是现实人们的努力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