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

合集下载

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探究

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探究

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探究新闻传播因其具有的主动性,不仅在促进信息流通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对于事业发展具备一定的引导作用。

但当前新闻传媒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新闻传播报道中人文关的怀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新闻产业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本文就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问题展开分析,并主要从新闻传播报道中人文关怀的角度入手分析,然后结合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对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改善新闻传播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缺失问题的基本对策。

1 人文关怀缺失在新闻传播报道中的表现过分关注个人隐私事件当前,面对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环境,一些媒体为了吸引读者关注,抢占市场高地,在新闻报道中,往往过度关注报道对象的隐私挖掘,忽视了对当事人的保护。

更有甚者,某些记者在报道花边新闻时,不仅有意夸大事件的严重性,还将涉事人员的照片等个人隐私信息予以曝光,把报道对象的生活完全置放于公众之中。

媒体报道对个人隐私的过度消费,不仅给报道对象及其家人的身心造成巨大影响,同时在社会上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1.新闻价值观混乱,滥挖社会热点有些新闻媒体为了扩大影响力,抢占市场份额,放弃了新闻媒体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他们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对细节的处理,通过故意夸大和有意歪曲,使报道的角度、规模、结构、手法等背离了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属性,借以造成新闻轰动效应,吸引读者注意力。

特别是一些娱乐新闻,摒弃了新闻的严肃性与专业性,过分地追求内容的大众化、娱乐化,肆意消费明星或名人的个人隐私,抓住其中的“煽情点”,通过制造绯闻、恶意炒作的方式,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以吸引读者,导致各种八卦信息充斥新闻。

因为这种新闻媒体报道者缺乏正确价值观,并且不正确发掘社会热点的问题,将会给整个新闻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1.新闻制作细节处理不到位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新闻报道者还存在着对新闻细节处理不到位的问题,当前的新闻报道中,时常出现一些对敏感话题或者是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伤害的细节缺乏必要处理的现象,从而导致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给社会极其不良的影响问题。

媒体报道中得人文关怀

媒体报道中得人文关怀

试析媒体报道中得人文关怀灾难性事件, 就是我们俗话说的 天灾人祸 , 它易使人感到悲痛、焦虑和恐慌。

但在传播的过程中, 如果处理得当, 新闻报道可以使受众避免这些消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产生积极的传播效果。

因此, 在灾难报道中, 除了及时报道灾难、科学理智地分析灾难之外, 还应尽量还原生命个体在灾难中的真实情状, 挖掘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 让人们感受到无私、坚强、智慧等人性光辉, 以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去抚那些受难者以及关注灾难的人们, 使悲痛得到安慰, 焦虑得以舒缓。

因此, 作为灾难性事件载体的灾难新闻, 其报道方法不仅关系到灾难信息的传播效果, 而且还关系到灾难事件主体的精神状态和面貌。

笔者要论述的 处理恰当的灾难新闻 , 实际上就是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的灾难新闻。

因为人文主义关怀所强调的正是人的精神层面、心理层面。

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察一切事物的中心的价值取向。

它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 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

难道在工作中就应当为了那些所谓鲜活的画面、第一手的资料、独家新闻等等, 而不顾及到受害人以及受害人家属的情绪吗? 笔者认为其中真正的原因是人文关怀意识的普遍缺失。

而作为社会舆论把关人的媒体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出现的人文关怀缺失现象, 更让我们觉得遗憾。

西方新闻界一向认为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

我们的不少媒体和记者编辑也接受了这种新闻价值观,把灾难新闻当做引受众、增加卖点的好机会, 在报道中采取了突出、渲染灾难事件离奇性、煽情性元素的操作方式。

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 人反而被放到次要的甚至是无足轻重的地位, 很显然, 这违背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也不利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

缺失近年来, 随着灾难报道的发展, 报道中出现的问题也日趋明显, 其中在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现象尤为严重。

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缺失现状及原因

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缺失现状及原因

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缺失现状及原因摘要:灾害事件的报道主题是引领导向、消除疑虑、传播信息、服务大众。

新闻记者除及时、客观、真实的地报道灾难、科学理智的分析灾难外,还应尽量还原生命个体在灾难中的真实情况,去挖掘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让人们感受到无私、坚强、智慧等人性光辉,以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去抚慰那些受难者以及关注灾难中的人们。

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指出,人文主义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

这“两个核心”就是,一是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二是人文主义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

简单的说,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查一切事物的中心的价值取向。

对于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的现状认识,学界基本存在较为一致的看法。

新闻在报道灾难性事件中对于人文关怀的体现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目前,灾难报道在人文关怀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存在诸多方面的缺失,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追求轰动,漠视生命。

学者任冬梅对于此现状举了这样的例子:2004年9月1日,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的一所学校遭一帮武装分子袭击,400多名师生被劫持为人质,后来俄安全部队采取强攻,恐怖分子引爆炸弹,导致338人死亡。

全球各大媒体都做了详尽报道,在图片运用上,不少媒体为了吸引眼球,都采用了同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名遇难学生被炸得已不完整的遗体。

从新闻角度看,这种处理或许可以给报纸带来短期的关注效应。

但对于遇难者及其亲人而言,这无疑造成了二次伤害。

第二,隐匿消息,剥夺受众的知情权。

学者饶瑶举了唐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为例:1976年7月29日,即唐山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通稿——《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对这场灾难进行报道。

该消息对灾情的报道极为简略,只有十几个字的概括陈述,灾情等内容被彻底地忽略了。

浅析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浅析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浅析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作者:强锐来源:《活力》2015年第10期一、当前新闻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当前新闻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的问题虽然不是“主流”,但其表现、危害的严重程度也是不容忽视的。

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事实叙述叙述是新闻报道中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运用的如何,直接关系到传播效果,在一些报道中,由于记者缺乏人文关怀的理念,在交待和表达新闻事实的内容、角度、用语等方面都严重伤害了新闻当事人和受众的感情。

2.画面展示包括照片、电视在内的“画面展示”,具有形象、生动、真实等特点,具有文字表达所不具备的优势,能使受众感到“百闻不如一见”。

然而,在一些“画面展示”的报道中,一些记者却忽视了从人文关怀的层面上去选择画面,发布了不该发布的令新闻当事人和受众都深感揪心的画面。

3.采访过程无论是文字记者的采访,还是电视节目主持人与新闻人物、嘉宾等的对话,都应是情感的沟通,心灵的交流。

这样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而且也体现出了媒体代言人和对方的民主平等关系,洋溢着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关怀。

然而,现实中,有些媒体代言人却过高地看重了自己行为的地位作用,以一种高居临下地视角看待一切。

这种对采访对象缺少平等、尊重和理解的新闻报道,实在让人感到痛心,当然会引起受众的不满和愤怒,进而,也大大降低了传播效果,甚至有损于媒体在受众中的形象。

二、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首先,我们从新闻传播者方面来分析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经济利益的驱使使得一些传播者丢掉了新闻伦理道德。

在中国传媒市场化进程中,经济利益的驱动直接导致了新闻的低俗化倾向。

一些媒体一味追求发行量、收视率,使出浑身解数对名人隐私大肆炒作,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生活状况却视而不见。

低俗冷漠之风严重削弱了大众传播环境监视功能与社会教育功能。

这是传媒市场化所付出的代价。

如何在追逐商业利益的同时守住社会良心的底线,守住大众传播者心中的一方净土是每个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应该考虑的问题。

浅析图片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以《钱江晚报》为例

浅析图片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以《钱江晚报》为例

浅析图片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以《钱江晚报》为例摘要:中共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精神更多的体现在关注弱势群体、关注民生,以人为本。

人文关怀的字眼频繁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而新闻报道也被要求体现人文关怀精神。

图片因其本身所特有的视觉冲击力,越来越受到媒介从业人员和受众的欢迎,图片新闻报道更是近年来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

本文以《钱江晚报》为例探讨图片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分析图片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的体现和缺失,着重研究缺失的表现及其原因,并提出针对这些缺失的对策,以此使人文关怀精神在图片新闻报道中得到更好的体现。

关键词:图片新闻报道人文关怀钱江晚报一、图片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概述(一)人文关怀理念提出1.理念来源人文关怀来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h umanisn),通常译为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是一种思想态度,认为人本身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意义。

它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重视人的自由意志和利益,强调个人的价值和人对自然界的优越性。

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公元前5世纪中叶产生于古希腊的智者运动,是人文精神的发生期;公元14世纪至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复兴发展期;17世纪至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成熟期。

2.理念提出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3.理念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文关怀”逐渐进入大众传播的视野,在传播过程中,报纸将人文关怀的视角主要放在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倡导社会公平与公正,维护和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

(二)新闻报道尤其重视人文关怀新闻的本源是讲究用事实说话,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反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必须对事实具有真实传达。

但是,客观事实本身不是新闻,被报道出来的新闻是在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观念性的信息。

新闻电视报道的人文关怀

新闻电视报道的人文关怀

道 ,但 是 ,并 不是 所有 的 真实 镜头 都可 以放 到新 闻报 道 的画面 中去 。例如 在报 道 一则 眼角 膜捐献 的事 迹的几组 照片 中, 其 中一 张是 对 眼角膜 移植 手术 的特写 ,
2 . 1 . 1 关 注弱 势 群 体 ,放 低 身段 , 放平视角 新 闻 电视 报道 过程 中 ,对 于报 道 角 度 的转换 ,不 能仅仅 局 限在技 巧 的使 用 中 ,最 主要 的依 然是 报道 人员 广泛 的 思 维方 法。党 中 央一再 要求 新 闻电视 媒体 需要 “ 把 版面 留给群 众 ,把 镜 头对 准基 层” , 意思即是说媒体在新闻报道过程 中, 要放 低身 段 ,扎 身到 社会 百 姓 中 ,放平 视角 ,在报 道 内容 中突 出弱势 群众 的 主 体 地 位 ,关 注弱 势群 体 的社会 生存 现状 以及 生存 环境 ,这也 是每 个新 闻工 作 者 应 承担的责任。 一名合格 的新 闻工作者 , 应 当一切 为百 姓着 想 ,想 百 姓所 想 ,帮 百姓所 需。 例如, 在报道贫困山区儿童时 、 拖欠农 民工血 汗钱 等其他 报 道时 ,要 多 穿 插一 些 与百 姓相关 的情 节 ,使他们 从 心里感 受到 新 闻 电视 媒体 以及 社会 大众 对他们 的关爱 。 例如 ,大 河报 记 者何 晖发 表 的 《 油 贩 子高利润 已买 车房 》 一文 中, 为了将 “ 地 沟 油 ”难 以通 过 相关 技术 在短 时 间内检 测 出来 这 一 问题进 行报 道 ,记 者何 晖 , 冒着 生命 危险 ,深入 贩油 现场 ,不顾 环 境 恶 劣 ,不 顾 生命安 危 , 四处 走访 ,了 解 真 实情 况 ,掌 握一 手资 料 。掀 开 了地 沟油 猖獗 流 向百姓饭 桌 的真 相 ,报 道一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问题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问题

浅析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问题摘要:在新闻报道中,无论是被报道对象还是受众都离不开新闻的主体。

而“人文关怀”正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明天的思考。

它关怀的是我们人类的和谐与发展,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尊重。

关键词:人文关怀原因做法人文关怀,即强调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一切为了人。

一切服务于人,一切以人的需求和幸福为本位来考虑,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和追求表现出高度关注,对人的合理需求的满足、人的价值实现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愿望等给予全面关怀。

简言之,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命运的关怀,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探索。

为什么新闻报道中要有人文关怀?新闻报道讲人文关怀,就是要以受众为中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

新闻是对“重要事实”的报道,多年来,我们对此的理解似乎存在这样一种偏差,总认为新闻报道的是“重要事实”,我们只要能把握好说清楚事情的五个“w”,就算是一条合格的新闻,殊不知这其实只是新闻报道的初步要求。

我们知道,任何事情的发生,都离不开人的因素,哪怕即便是地震、火山爆发这类自然灾难,也是因为它们正在或将会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而引起我们的关注,从而成为新闻事件的。

不错,新闻是对重要事实的报道,但重心落脚点应该是“人”,是新闻事件中人的作用、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以及事件对人的影响等等一切关于“人”的因素,更何况新闻最终是给“人”看的。

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事例事例一:2004年9月4日,中央电视台4套《今日关注》栏目,在对俄罗斯别斯兰人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滚动播出有奖竞猜人质死亡人数。

有奖问答:俄罗斯人质危机目前共造成多少人死亡?下列哪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a、402人b、338人c、322人d、302人。

事例二:2004年6月,阿富汗发生中国工人遇袭事件,11人遇难,4人受伤,上海东方电视台在节目播出中打出滚动字幕——发送短信到xxx选择中国工人遇害的袭击者:a,基地组织;b,东突分子;c,当地势力。

竞技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竞技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竞技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作者:常以睿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5年第08期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8-000-02摘要体育新闻既是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新闻传媒产业的一个分支它的产生和不断发展不仅丰富了体育的内涵也为新闻产业增添了新的元素。

它既应该包含体育的人文价值又要体现新闻的价值观。

本文从我国新闻媒体对于竞技体育的报道为切入点浅析竞技体育报道中存在的人文价值观念缺失的原因及现象。

关键词体育新闻人文精神体育新闻价值取向竞技体育体育传媒是体育展业和新闻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通过现代化高科技的媒介传播手段新闻传媒对体育的报道越来越快传播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体育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效果。

传媒能够促进人们理解和喜爱体育文化。

每一届奥运会和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都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所以说传媒是体育宣传的必要渠道传媒的大力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中促进体育产业各个方面的发展。

无论是新闻传媒的价值还是体育的价值取向都应该有“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思想它具体包含了:1.承认人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

2.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

3.承认人的价值。

4.尊重人的主体性。

5.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不仅关心人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关心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不仅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

6.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等从而体现出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尊重。

然而在现代竞技体育受到人们高度关注传媒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文关怀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

造成了体育新闻越来越畸形的发展趋势。

一、利益最大化造成人文关怀的缺失新闻媒介是一个具有特殊属性的产业它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
[摘 要]新闻媒体作为重要的社会主体之一,必须以强烈的责任
意识、社会意识,倡导社会先进文化,在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信
念,体现出人文关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舆论生
态环境。本文就我国当前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缺失现象进行
了分析,并对如何加强人文关怀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新闻传播 人文关怀 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
10-0171-01
引言:
我们的新闻报道理应成为人们精神家园的守望者,成为能优化人
们精神环境的一个宁静港湾。新闻媒体讲求人文关怀。才能更好地
为民服务,从而真正被群众所接受,在群众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伴随着市场化的社会转型,新闻媒介的价值标杆也不断地受到商
业化的社会价值观念的销蚀,有许多新闻虽然将镜头对准了芸芸众
生,但却缺乏对人本身应有的尊重和关心,甚至漠视人的生存意义。
1 当今我国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现状分析
人文关怀脱胎于欧洲中世纪的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提
出,它反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蒙昧主义对人性的戕害,主张恢复人
存在本身的自然本性。随着科学的发展,新闻传媒传播的信息量越
来越大,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人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越来越依
靠于传媒所提供的信息。在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要想进入
真正的人文视野,需要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地渗入人文关怀,
不仅应从物质的层面上体现对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关怀,还要从精神
文明建设的角度、从道德与知识的层面上体现对人的关怀,更应从
文化的角度、从思想和情感的层面体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因此,
新闻媒介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调节机制,它有责任、有能力在人文层
面上体现对人的关怀。
2 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
我国当代新闻报道对人文关怀的确有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但客观
地讲,传媒对受众现有的人文关怀与受众所需的人文关怀相比是相
当微薄的,尽管它已经开始关注百姓的日常生活,关心大众的生存
状态,但是由于市场利益的趋势、媒体的自我定位、同城媒体之间
的激烈竞争等诸多原因,许多新闻报道常常偏离了新闻的时效性、
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等基本要素,忽视了新闻报道中
应有的“人本主义”和“人文关怀”,缺失了新闻媒体本应遵循的
职业道德。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新闻报道中,其人文关怀的缺失主
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保护
在今天大多数新闻报道中,有关弱势群体的宣传报道应该说仍占
有相当的比重,但他们的整体形象却常常因为媒体有意无意的扭曲
而变形。大多数媒体工作人员有着相近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感情并用
同样的视角看待弱势群体,在他们的笔下和镜头里,要么就是居高
临下对弱势群体现实生活中的窘境表达一点慰抚和同情;要么就是
着力渲染那些有损于弱势群体整体形象的负面报道。
(二)灾难事件中,新闻媒体淡漠了对受众感情的基本尊重
天灾人祸,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无尽的痛苦,在灾难性事
件发生初期,公众急切想得知一切和该事件相关的信息,再加上由
于这时事件的发生原因,处理结果等尚不明确,媒体要做的就是尽
可能多地向公众提供真实的信息, “新闻媒体的眼睛代表着公众
的眼睛。”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在这些天灾人祸之中,电视新闻报道的
画面和文字中不宜过分反映和渲染灾难的惨状及细节,而有关拯
救、盼望、人道援助等令人感动的人性故事,往往是更好的报道题
材。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应采取富有人情味的接近方式,要注意提
问方式和用语,避免对当事人造成二度伤害。
3 新闻报道中如何加强人文关怀
在现代传播中,人文关怀的实质,就是“通过确立人的主体性,
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主要表现
为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把对
人性的根本关怀作为最终要义。笔者认为,在我国新闻传媒中,新
闻报道在对人文关怀的不断加强中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人文情怀是一个人体现出的一种处世为人的胸怀和态度,是对生
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同情、对草根的怜悯、对社会的关注、对道义
的守望。有了这种情怀,记者的眼里就不会仅仅是纯粹的新闻事实,
还会有“人”,有对人的关怀和关注。
人文情怀是一个好记者的重要素质。一位富有人文情怀的记者,
他会自觉不自觉地从民生的视角去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对公共利益
的关注,对民众生存状态的关注。一位富有人文情怀的记者,其新
闻作品的字里行间会洋溢出对“真”与“善”的肯定,对美好人性
的褒扬。一位富有人文情怀的记者,会透射出一种亲和力,在面对
报道对象时,不管这个对象的社会地位以及身份如何,他都会以平
和的心态、平等的意识同对象交流,会努力走进采访对象的世界,
而不是时时意识到自己是“无冕之王”,居高临下地面对被采访对
象。
(二)理性而正确地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
1、从新闻采编技术方面体现人文关怀
新时期,隐性采访作为新闻工作者一种鲜活的采访方式,被大家
视为“秘密武器”,其表现新闻的真实性、鲜活性的突出作用深受
公众的喜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客观地、一针见血地揭露腐败
和不良现象,同时,在一些表扬性报道过程中,又能挖掘出更加有
社会价值和极为生动的事实。在现实的舆论环境中,一方面隐性采
访确实在加强监督力度,作为显性采访的有益补充方面起到了重要
作用;另一方面,隐性采访的操作难度很大,稍不留神就会逾越法
律与道德的界限。作为电视台记者如何规范电视采访行为进行镜头
规避,保护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合法权益,对建设社会主义法制都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新闻报道在语言措词上的把握更是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方面
新闻宣传中语言运用要善意、中肯。坚决不使用带有歧视性的,
甚至是漠视人的生命和人格尊严的措词。我们经常在一些媒体上看
到这样的词句:一则消息在报道一位老人因轻生从高楼阳台跳下
时,这样描述:“老人纵身一跳”;还有一则消息是报道一位民工因
对着高压线撒尿而遭电击身亡,其中有一句是“民工的尸体被烧成
了烤鸭”。以上的遣词造句,透露出报道的书写者、编辑者对于人
的生命的漠视,缺乏对事故遇难者的同情。语言是事实、思想和情
感的载体。叙述事实,表情达意都离不开语言。虽说客观真实是新
闻语言的基本要求,但真实的报道并不拒绝真挚的爱和发自内心的
同情。写作者选择怎样的言词表述事实,往往会给受众带来大相径
庭的感受和影响。面对新闻报道,产生出或支持或同情或憎恶或鄙
夷等等情绪,是受众的自然反应。可以说,新闻传媒具有强大的信
息传送和舆论导向功能,同时也具有强大的感情导向功能。
4 结束语
人文精神存在于我们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今天的人文精神不同
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和启蒙时期的人文精神,它的涵盖面更
为宽广,表现为个人、群体、自然之间的健康互动、自然和谐的关
系,彼此相互理解,注重人文关怀,崇尚知识、真诚、理解、和谐。
新闻报道,它既要以传统新闻的形式,来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的对
外部世界渴望了解信息的需要,同时,它又应具有引导大众文化的
属性,在认识能力,文化观念,审美情趣上高于大众的平均文化水
平,从而带动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水平。新闻的这种双重结构的属
性,决定了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必须纳入人文精神,不断加强人文关
怀,唯有这样,才能赢得受众的尊重,在市场上长久立足。
参考文献
[1] 吴飞,王学成,《传媒文化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版,第68页.
[2] [英]詹姆斯库兰、[美]米切尔古尔维奇,杨击/译,《大众传
媒与社会》,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98页.
[3] 罗建华,《别人的痛苦不是你的新闻》,《中国记者》,2006年
第11期,第4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