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合集下载

说说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说说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说说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一种热爱生命、关注人类情感体验、尊重人类价值的态度和行动。

在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是一种特别的关注,它关注的是新闻事件中的人性因素。

这种关怀温暖人心,让人们更加关注新闻报道,同时也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受害者和弱势群体。

新闻报道往往会涉及到一些突发事件和社会问题,而受害者和弱势群体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和遗忘的人。

在报道这些事件时,新闻媒体应该注重受害者和弱势群体的权益和感受,充分呈现他们的苦难和不幸,引起读者共鸣和同情。

比如,一些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会就受害者的生存状态、救援状况、恢复情况等进行及时、详尽的报道,让公众对灾难中的受害者有更深的了解,也让受害者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与温暖。

第二,关注社会底层群体。

新闻媒体不仅仅要关注和报道社会上的高层人物和大事件,更要关心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和需求,传递他们的声音和诉求。

这些群体的生活状态和困难是很多人未曾了解和关注的,他们或许没有财富和权利,但是他们同样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比如,针对一些穷困地区的农民工、孤寡老人、儿童等,新闻媒体会开展很多相关报道,热心公益活动,为他们呼吁并筹集捐款,提供帮助和支持,把社会底层人群的诉求传递给公众和政府,为他们发声。

第三,关注人性的真实和善良。

新闻报道既有大事、大非和国家利益问题,也有日常生活和个人情感。

新闻媒体应该关注人性内在的真实和善良,传递人间真情与感动,让公众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善良,激励人们正视现实,不断超越自我。

比如,有一些报导是用特别生动的语言描述个人的悲欢离合、顺境逆境,尤其是关于感人故事的报道。

通过这样的报道,可以让读者在日常的新闻中感受到人们内在的善良和真实,让大家都变得更有同情心、爱心和理解心。

总之,人文关怀是新闻报道的必需品,是人类起码的应有之善。

它的出现不仅能够发扬人性的光辉,同时也是一种抗衡世俗冷漠的态度和力量,让社会变得更加温暖、美好。

论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论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论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尊重、关爱和关心,是新闻报道中应该具备的一种理念和态度。

在当今社会,新闻报道既要注重客观性和真实性,更需要关注人的情感和尊严,需要体现出一种温暖和关怀。

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意识、内容选择和表达方式等方面探讨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人文关怀意识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人文关怀意识是新闻工作者对人性的尊重和关怀,是对被报道对象的理解和同情。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应该有一颗关爱人的心,尤其是在报道一些涉及到人命财产的事件或社会敏感问题时更应该细致入微。

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报道时,要有同情心,要设身处地为被采访对象着想,尽可能避免对被采访对象的伤害。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关注报道对象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从而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内容选择。

在新闻报道中,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事件和题材也体现了对人文关怀的体现。

相比于一些煽动性和爆炸性的新闻事件,一些关乎人民生活的温馨、感人的故事更能触动人心。

一些关于普通人生活中的故事,比如突发事件中的感人救援故事,或是关于弱势群体的故事,都可以展现出人文关怀。

通过报道这些温馨感人的故事,不仅可以唤起社会公众对人性美好的共鸣,同时也能够传递一种温暖和关怀的情感。

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表达方式。

在新闻报道中,如何将人文关怀情感表达出来也是很重要的。

在采访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可以借助一些温情的语言、动人的描写来展现出对被报道对象的关怀。

在报道一些灾难事件时,可以用一些感人的语言来表达对灾区人民的关切与同情;在报道一些感人的故事时,可以通过生动的描写和语言来表达对故事主人公的敬爱和敬仰。

通过温情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不仅可以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报道对象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可以唤起读者对人文关怀的共鸣。

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当今社会,人文关怀已经成为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新闻报道中,才能更好地体现新闻报道的意义和价值。

新闻报道中的暖意

新闻报道中的暖意

新闻报道中的暖意
新闻报道中的暖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关怀:新闻报道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展现出对人的尊重和关怀。

例如,在报道社会事件时,关注事件中的人物命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采访,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而产生共鸣和同情。

2.正能量传递:新闻报道中经常涉及到一些积极向上的事件和人物,如社会公益活动、好人好事、科技创新等。

这些报道能够激发读者的正能量,让人们看到社会的光明面和进步,从而增强信心和希望。

3.温情故事:新闻报道中不乏一些温馨的故事,如亲情、友情、爱情等。

这些故事往往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温暖。

例如,报道一位母亲为了救治患病的孩子而四处奔波,或者报道一对老夫妻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都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和爱情的力量。

4.社会互助:新闻报道中经常报道一些社会互助的事件,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邻里守望相助等。

这些报道能够让人们看到社会的团结和互助精神,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新闻报道中的暖意主要体现在人文关怀、正能量传递、温情故事和社会互助等方面。

这些元素能够让读者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感受到温暖和力量,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和社会。

说说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说说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说说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新闻报道是我们获取时事信息和了解社会动态的重要途径,而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更是引起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文关怀是指在新闻报道中对人性、人情、人生命、人文关系、人道主义精神等进行关怀和呵护,尊重个体的尊严和价值,给予个体应有的关怀和关注。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是如何体现的。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表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呵护上。

每个社会都存在着某些特殊的群体,比如贫困家庭的孩子、失业人员、老年人、残疾人等,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得到特殊的关怀和帮助。

优秀的新闻报道会通过深入的采访和细致的报道,向社会传递这些弱势群体的真实生活状况和困难,唤起社会的关注和帮助之心,促使社会更多地给予他们关心和帮助。

报道关于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现状,或者残障人士的生活困境等,都能引起社会关注和援助,体现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还表现在对个体命运的尊重和关注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命运和价值,新闻报道应该尊重每个被报道者的个人意愿和隐私,不以猎奇心态揭露他们的隐私,不以娱乐化的手法曲解他们的故事。

优秀的新闻报道应该真实地呈现每个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通过深入的采访和真实的报道,让被报道者感受到尊重和关怀,而不是感到侵犯和伤害。

这样的报道不仅会使被报道者感到温暖和关怀,也会唤起读者的同情和关爱,促使社会更多地关心个体的命运和人文关系。

对灾难中的幸存者进行深入采访,真实地展现他们的心路历程和生活状态,能够引起公众对他们的关注和关爱,体现了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还表现在对社会道德和公共秩序的关注上。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公共秩序,而新闻报道应该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破坏社会道德风尚的行为进行批评和警示,唤起社会的良知和正义之心。

优秀的新闻报道会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侵权事件、腐败现象等进行深入追踪和报道,揭露问题的本质和影响,敦促相关部门和公众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和秩序稳定。

关于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运用分析

关于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运用分析

关于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运用分析一、关怀个体,把握人物细节在新闻报道中,对于涉及个体的报道需要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的运用。

这包括对于个体命运的关注、情感的表达以及社会背景的揭示。

在报道中,新闻媒体可以通过采访、现场观察等手段深入了解受访者的情感和处境,同时在报道中通过各种手法传递出这些情感和细节。

只有把握了这些细节,才能更好地触动读者的情感,引起读者对助人故事的关注,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比如在报道一起慈善救助的案例时,可以通过深入的采访、细微的描写来呈现救助者和受助者的情感和故事,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这些社会现象的真相。

只有在人文关怀的基础上,新闻报道才能更加饱满、触动人心,其传播效果也会更好。

二、关怀社会,发现问题关键新闻报道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发现社会问题、传递社会温度。

在面对一些社会突发事件或者突出问题时,新闻媒体需要发挥人文关怀的力量,深入调查事实真相,揭示问题核心,同时也要关注受害者的命运和情感。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社会关注这些问题,并有效推动问题的解决。

在新闻报道中,特别是在面对一些社会丑闻、突发事件时,对于人文关怀的运用显得更加重要。

新闻媒体不能只是关注事件本身的发展和结果,更要考虑到事件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深入调查、采访受害者和相关人员,可以更加全面地展现出事件的核心和影响,同时也更有利于对问题的解决和引起社会的关注。

三、关怀读者,增强情感共鸣在新闻报道中,传递正能量、增强社会温度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职责。

人文关怀的运用,更有利于增强新闻报道的社会温度和感染力,也更有利于吸引读者的关注。

通过深入的情感表达和细腻的描写,新闻报道可以更好地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加报道的感染力和传播效果。

论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论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论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人文关怀是指人们对于人性的尊重、关爱和关注,体现出对人类经验、价值和尊严的重视。

在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体现十分重要,它不仅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所在,也是对于读者、受众以及社会的一种关怀和尊重。

下面将从报道立意、对象选择、信息处理和价值导向等角度分析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的立意上得到体现。

新闻报道应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求、人的痛苦和人的渴望。

在选择报道的时候,应注重选择那些关乎人民利益、日常生活和健康发展的信息,如社会问题、民生事务等。

在报道选择和编辑中,要尽量避免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和消极信息的过度渲染,以免对受众产生负面效应。

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对象的选择上得到体现。

人文关怀要求新闻报道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被边缘化的群体和艰难困苦的个人。

这些群体和个人往往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挑战,他们的声音和需求需要被听到和关心。

新闻媒体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报道机会,对他们的遭遇和需求进行客观准确的报道,帮助他们争取自身权益和改善生活条件。

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的信息处理中得到体现。

在信息采集和报道过程中,新闻媒体应当保持公正客观的立场并注重情感和温度。

对于一些涉及到人性、情感和幸福等的问题,新闻报道不仅要呈现事实,也要关注被报道对象的情感和内心感受。

要在报道中展现出对被报道对象的尊重和关怀,让读者和受众能够感受到情感的共鸣。

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的价值导向上得到体现。

新闻媒体要清楚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注重传播正能量和积极价值观。

在报道中,要注重传递希望、鼓舞人心的信息,呈现人们的坚韧和拼搏精神。

还要对社会不公正现象和欺压弱者的行为进行批评,传达公正的声音和价值观。

人文关怀应该贯穿于新闻报道的始终,是新闻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通过在报道立意、对象选择、信息处理和价值导向等方面体现人文关怀,新闻报道能够更好地关注和呵护人性,传递正能量,满足受众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说说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说说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说说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是指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对于关注和尊重人的尊严、权益和福祉的关注和关心。

在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应当贯穿整个报道的过程,从选题、采访、撰写到编辑等各个方面,在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关心和尊重被报道对象的人性、价值和尊严。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对被报道对象的尊重和关注上。

新闻报道应当以人为本,关心被报道对象的安全、健康和权益。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当尊重被采访者的意愿和感受,避免刻意追求煽动和娱乐效果,尤其是在涉及个人隐私和敏感话题的报道上。

新闻报道应当始终保持对被报道对象的尊重和关注,避免伤害或侵犯其合法权益。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还体现在对待不同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与支持上。

新闻报道应当关注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向他们倾听和宣传他们的声音,为他们发声。

报道中应当尽量避免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和偏见,减少社会不平等和贫困现象的存在。

对于一些需要社会关注的问题,如儿童权益、老年人福利、残疾人权益等,新闻报道应当积极发声,宣传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

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还需要倡导善良、友善和公正。

新闻报道应当做到公正、客观、权威,真实还原事实,不夸大、不缩小事实。

报道中应该尊重被报道对象的选择和意愿,不为了吸引眼球而进行侮辱、中伤和恶意诋毁。

新闻报道应当反对泛娱乐化和低级趣味,尊重公众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满足公众对真相和价值的需求。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还需要回归基本道德底线,拒绝丑恶的竞争和不道德的行为。

新闻工作者应当恪守职业道德,尊重新闻伦理,不做不实报道、不刻意歪曲事实或捏造事实。

新闻机构也应当建立健全的新闻监督机制,及时纠正错误报道和进行道德约束。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的尊严、权益和福祉的关注和关心。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应当始终保持对被报道对象的尊重和关注,关心弱势群体的利益和声音,宣传善良友善和公正的价值观,回归基本道德底线。

只有在人文关怀的基础上,新闻报道才能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服务于社会和公众。

论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论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

论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人文关怀体现在新闻报道的内容选择上。

新闻报道应该选择那些真实、有意义且重要的信息和事件进行报道,而不应该沉迷于娱乐性的内容和低俗的语言。

人文关怀要求记者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和权益,为他们的声音提供平台。

一些新闻会专门关注贫困地区的发展状况,呼吁社会关注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倡导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人文关怀也要求媒体对社会上的不公平和冤枉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帮助受害者维护合法权益。

通过选择这些内容进行报道,媒体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支持。

人文关怀还体现在新闻报道的方式上。

新闻报道不仅要讲述事实,还应当用心去感知和理解,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

新闻报道可以通过采访受访者,展示他们的声音和情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生活和处境。

新闻报道也可以透过细节的描写来渗透人文关怀,例如通过描写一个神医医治病人的故事,传递医者仁心的价值理念;通过描写一个志愿者帮助弱势群体的事迹,传达社会公益的重要性。

这些方式可以使观众产生共鸣和关爱之情,从而促使社会更多地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

人文关怀还体现在新闻报道的立场角度上。

新闻报道应该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人的尊严和权益。

新闻媒体应该保持独立性,对于社会中的不公平和不正义现象进行有力的批评和指责。

在报道一起社会公共安全事件时,新闻媒体应该秉持人文关怀的原则,关注受害者的权益,并对责任人的行为进行追责和谴责。

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进步,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

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内容选择、报道方式和立场角度三个方面。

新闻媒体在进行报道时,应注重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福祉,通过采访、描写和追责等方式,传递人文关怀的价值观念,同时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能更好地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社会进步和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作者:师本贤
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5期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人文关怀理念开始深入到新闻人的意识并运用到新闻实践中,并逐渐被新闻从业者和广大受众所接受。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

顷刻之间,地动山摇、房倒屋塌;顷刻之间,家园化为瓦砾,亲人生离死别——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重大灾情牵动着华夏儿女每一个人的心。

各媒体纷纷推出了大规模的抗震救灾专题报道,温家宝总理“抢救生命,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百倍努力”的话语凸现在各媒体的报道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成了报道的主题词,抗震救灾的报道,关怀人的生命尊严、关注灾区群众的困难,凸现了责任、爱心、人性、善良的光辉,体现了媒体浓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纵观近年来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的媒体将目光投向了普通百姓,关注平常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情感需求,新闻报道中的“人”作为个体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这种从现实和精神上体现出的真诚的人文关怀,让人感到欣慰。

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中有哪些现实意义呢?在新闻报道实践中,如何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呢?
首先,在新闻报道中只有关注人,才能更好地坚持“三贴近”原则。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强调指出,新闻宣传报道思想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作为党、国家和人民的喉舌的新闻媒体,只有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新闻报道的全过程,只有真正地“以人为本”,切实关注民生、民意、民情,做好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传声筒”,才会真正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也只有这样,新闻媒体才能真正做到“三贴近”。

其次,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可以引导受众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与社会的现代化。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转型期的问题日益凸现,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尖锐化,亟须新闻媒体及时地进行引导。

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一直把受众等同于被动的接受者,媒介就是单一的传播者,而忽略了每一个受众的个性、参与性与耐受性。

因此,我们的新闻媒体亟须把目光从教条式的口号宣传转向平民大众乐于接受的饱含人文精神的鲜活新闻事实。

冯天瑜先生曾说:“已经迈开现代化步伐的中国,针对目前现代化开发的一些弊端,用呼唤人文关怀的努力来救活功利主义导致的文化失范,是十分正当的。

人文关怀与工具理性地协调发展才是文明进步的健康之路。

”事实上,社会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依靠人的现代化才能实现。

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更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媒,传媒以人文关怀为价值本位,真实客观地反映外部世界,将有助于引导受众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现代化。

最后,人文关怀精神的注入有利于媒体自身品格的塑造。

开播于1996年的凤凰卫视经过十余载的发展,已经成为华语媒体中的一个品牌。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先生在“2004·中国新视角”搜狐年度高峰论坛上致辞中表示:“凤凰卫视一贯把人文关怀作为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旗帜上写上‘发现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价值’。

”把人文关
怀做到极致,人的权利至上、人的价值至上,这些在凤凰卫视的节目中已经成为最基本的理念,也是凤凰卫视赢得全球华人关注和赞誉的关键所在。

再如《南方周末》始终致力于展现普通百姓的感动、悲伤、愤怒、希望和疑问等最基本的民生状态,记录下他们为希望而奔忙、为正义而主张、为秩序而思考的身影。

它真诚地为民众呐喊的努力赢得了读者的信任,树立起了独特的媒介形象和公信力。

综上所述,新闻报道重视人文关怀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新闻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名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应时刻把“人文关怀”的理念存放在心中、体现在笔下。

新闻报道要关注普通人的需求、愿望,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基本权益,在新闻报道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人的感受。

新闻报道要体现对于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曾有一个新闻图片,画面捕捉的是一名骑自行车的市民在大雨中因为陷进无盖污水井中而倒地。

事后,人们纷纷议论这名摄影记者的职业道德问题。

许多人批评这名摄影记者,明知有危险而不去提醒过往市民,却守株待兔等待所谓“精彩”镜头的出现。

新闻记者首先是一个人,而后才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应该时刻把对人的关怀放在首位。

河北卫视《午间视野》栏目中曾播出一条新闻《灵寿县寨头中学:学校明知规定,故意超员运学生》。

讲述的是记者在采访途中遇到灵寿县寨头中学正在运送放学回家学生的校车大都超员了100%。

记者在采访客观情况的同时,极力地劝说校车司机不要超载运送学生。

这种常规采访之外的劝说就是发自内心的对于人的生命的敬重和关爱,人文关怀说到底是对人及人的价值的尊重。

在新闻报道中,尤其是在报道普通平民、弱势群体时,更应该尊重他们的处境、他们的人格尊严,体现出人文精神,《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在这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它在喧哗的新闻“热点”中,把目光瞄准了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劳动人民,关注他们的艰难生活、悲惨命运,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赞扬。

另外,2007年河北卫视《午间视野》栏目贯穿全年的“与爱同行·爱心编织轮椅梦”系列节目也是关注并帮助弱势群体的一个典型。

通过“与爱同行·爱心编织轮椅梦”系列节目,《午间视野》共筹集募捐了100多部轮椅并全部送到贫困的肢残者家中,使他们走出了多年未出的家门。

通过报道一个个肢残人士的命运,在全社会营造关注残疾人群体的氛围,履行并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体现了媒体的人文关怀精神。

由此可见,弱势群体的媒介诉求与新闻媒体的价值追求的一致性说明这正是新闻节目展现人文关怀的最佳领域。

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应该避免为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以肤浅的感情取代理性的思考。

在当今的一些新闻中,经常可见纯粹为了体现“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的现象。

人文关怀并未融入到新闻理念中,从而造成了关注题材越来越琐碎,新闻立意越来越庸俗。

事实上,人文关怀不应仅仅成为媒体报道的角度和题材选择的方向,作为一种精神,它更应该成为新闻媒体工作者所持有的一种理念。

如果简单而纯粹地为了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缺乏冷静理性的思考,缺乏对人生价值的尊重和人生意义的深层次探讨,这样就很容易使媒体成为高高在上的救世主,所谓人文关怀化的“同情”和“关爱”就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

总之,从感性欲求回归于理性关照,人文主义的天平才不会倾斜。

其次,应该避免新闻节目在注入“人文关怀”,“突显人”的过程中走向极端。

一些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巨大的利润诱惑和功利主义思想的驱使下,将原本应给予人文主义关怀的新闻事件当成了其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的工具。

他们在传播中大量运用视觉新闻,极尽渲染之能事,强烈刺激人的感官。

如在灾难发生后,记者为了抓取“生动鲜活”的现场,挖掘所谓的“人性化细节”,不顾人的感受。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大量及时的新闻报道让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第一时间了解了灾情,营造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舆论氛围,也使中国人民的国民精神和公民精神进一步升华,让团结友爱、同舟共济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进一步升华,让全国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但是毋庸置疑,有些新闻报道也不无遗憾,一位老人被压在废墟中,一直痛苦呻吟,救援人员在极力劝阻老人不要发出声音,保留体力,我们的现场记者却做了这样的现场报道:“大爷,能听见吗?大爷?说说话。

”大爷又发出了呻吟声。

不知道记者要听老人说什么,难道此时还有什么比挽救生命更重要的吗?在运送伤员的直升机上、救护车上,也经常可以看到我们的记者在对那些被埋了几十甚至上百个小时,已经很虚弱的伤员进行采访,这些采访难道真的就那么重要吗?一些记者为了拍摄下生动感人的情景,不顾灾难受害主体及其家属的悲痛,毫无顾忌地触碰已经很脆弱的情感底线,直到采访出眼泪才算罢休,殊不知这些粗鲁的采访方式实际上是对采访对象造成“二次伤害”。

在有些报道中,采访对象在一种完全无知的情况下接受诱导式甚至设计式的采访,然后记者将这种“非常态”状况下获取的图片、图像和文字公之于众,这对采访对象来说有失公平,也侵害了他们个人隐私权。

这种传播行为是把受众仅仅看作自然的人、本能的人,对大众作为“社会人”缺乏合理的情感关注、道德提升,显然这是对人的简单理解,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忽视,是有悖于人文关怀的原则的。

在当前中国的新闻实践中,新闻的人文关怀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认知和实践,媒体正以越来越浓的人情味与亲和力出现在广大受众面前,而新闻的人文关怀也成为社会评价媒体品位和格调的一种尺度,新闻媒体只有秉持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坚持“人文主义”精神,才能在众多新闻媒体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河北电视台)
编校:施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