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伪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伪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伪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伪人文关怀

一、伪人文关怀的含义

人文关怀的概念源于人本主义一词,发起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强调要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给人以最基本的尊重和尊严。而关注社会的基础构成单元人的本身,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内在要求,更是灾难新闻报道的本质所在。然而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出现言必称关怀的奇怪现象,使得人文精神、人文关怀被严重泛化。

真正的人文精神,包含了两个核心: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尊重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伪人文关怀实际上就是虚假而不真实的人文关怀。它歪解了真正的以人为本精神,抛弃了人文主义的世界观,侵犯人的尊严,忽视人的生存现状,暴露他人隐私,亵渎他人情感,是对人文关怀的扭曲。

原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强调的是在灾难新闻报道中,除了客观地报道灾难状况、分析灾难原因外,力求把受众的内心体验放在心上。灾难新闻中存在人文关怀的泛滥和表面化现象,成为了一种伪人文关怀。伪人文关怀实际上是一种错位的人文关怀。媒体简单的将人文关怀理解成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帮助,看似有情却无情,情感渲染远多于应有的理性思考。

二、灾难新闻报道中伪人文关怀的呈现

当前,虽然国内各家新闻媒体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弘扬人文关怀,但却存在操作层面的误区。部分媒体报道只是流于形式,以人文关怀为名,伪人文主义现象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关怀之名,对受灾者的二次伤害

随着灾难事件的发生,个体面临着生命财产的损失,以及身心的创伤。而灾难事件中的当事人则是遭受物质损失最惨重、精神打击最大的群体。新闻媒体应该秉持人道主义精神,真实反映灾区实情,向社会呼吁物质救助和精神支援。

灾难事件的特殊性赋予了灾难新闻极高的新闻价值,受众对灾难新闻的敏感程度也比对其他新闻要强。因此,不少媒体把灾难的发生看作一场新闻头条的狂欢,部分报道存在着人文关怀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一是极力展示、放大受灾者的悲惨状况和悲痛情绪,强调灾难事件的戏剧性和悲剧性,利用煽情和刺激的手法,渲染灾区人民的痛楚。这种不当的报道方式无意间漠视了灾民的尊严,是对他们的痛苦的情感消费。二是争夺新闻题材,为了吸引新闻受众,不考虑受灾民众的心理感受,强行挖掘涉及脆弱心理和个人隐私的所谓新闻,加剧了对受灾者的二次伤害。例如对刚刚从火灾中获救的幸存者询问得救感受,或是在镜头前直接曝光死难者的面容,对受灾者及其亲属而言,都是极为无礼和越界的行为。

2、以奉献之名,对救灾人物的过度英雄化

在灾难发生之后,人们往往沉浸于失去财产、亲友的低落情绪中。优秀的灾难报道往往能挖掘出日常生活中被忽视,却在灾难中呈现出来的人性光辉。灾难事件中,英雄原型能让人产生人定胜天的信念。①救灾英雄的出现和展示,能弘扬真善美,有助于稳定民情,唤醒民众的良知,给人以温暖,引导人们不放弃希望,坚定对生活的信念。

然而,过去的灾难中见英雄,现在则更多地表现为灾难中塑英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新闻媒体过度宣扬灾难事件中一些人物的正面形象。比如坚守在流行病防治前线的白衣天使,又或是每年夏季奋战在洪水现场的抗洪英雄等冠冕。医护人员和抗洪官兵在灾难时刻的日常性作业常被冠以救世的色彩。这种报道方式概括性强,使人印象深刻,但又缺乏明显的逻辑性。把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变成了对少部分人的颂歌,忽视了灾难本身对社会,即对大多数人的影响。其根本缺陷是忽略了对人这一主体的关注,也忽视了公众的知情权与舆论监督权。二是媒体对人们献身救灾行为的宣扬和评价,没有行使其应有的引导职能。如对逃出地震现场,又折返震塌房屋献身救人的少年,媒体以英雄少年称之,甚至以此为榜样,列出地震中的少年英雄榜,以未成年人在灾难事件中的成就排名。一味称颂救灾者的英勇无

私,却对理应采取的安全措施和可以避免的牺牲只字不提。这些报道宣扬了不理性的奉献精神,对公众来说,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呼吁和引导。

3、以集体之名,对抗灾意志的强化和美化

中华民族长期来对集体主义的倡导与奉行,使人们形成了极强的集体意识。每当某地灾难发生时,媒体的报道往往会将灾情第一时间传向全国,当地的灾情经过报道的呈现,牵动着各地民众的心,形成一方受难,八方来援的现象。

然而,灾难新闻报道中对集体主义的强调容易陷入两个局面。一是容易采取官方视角,官方、领导与人民、集体成了报道中割裂的两个部分。受灾群众只能得到集体呈现,个体则被极端边缘化。②尤其是领导视察灾情,灾民心怀感恩这样的标题,在地方性灾难新闻报道中很是常见。报道的重点放在了领导对下层民众的关怀上,而灾情本身的严重性、灾民的个体性则被淡化为新闻报道中可有可无的要素,成了官方送温暖的衬托。二是盲目乐观地强调抗灾意志,缺乏有深度的理性分析。灾难新闻报道中,有的媒体为了冲淡灾难带来的沉痛情绪,将报道基调定得过于积极和乐观。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这种报道强调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抗灾,好像只要民众团结成集体,就能够抵消灾难带来的损失一样。而对灾情本身的起因、影响却一笔带过,缺乏有效的理性分析,更别提科学的应对方案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过分强调积极因素,忽视了受灾群众在经历灾难后的悲伤与恐惧,也淡化了灾难对人们的警示作用。

三、灾难报道中伪人文关怀的纠偏对策

总的来说,灾难新闻报道中伪人文关怀的出现,主要在于有的记者把人文关怀当成了新闻报道流程中的一个环节去执行,而没有发自内心、对采访对象的感同身受。缺乏换位思考,不能站在受灾者的角度进行采访,自然也就写不出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新闻报道。

涉及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则应做到以下几点:

1、平衡新闻价值与道德价值

新闻价值是衡量新闻重要性的标准。新闻价值高的新闻报道,意味着对受众有高度的吸引力。不过,新闻价值并不是衡量新闻的唯一标准。一味追求新闻价值,这种过于主观化和理想化的行为会让媒体忽略道德底线和新闻的道德价值,甚至渐渐滋生一种言语霸权的意识,以笔称王,写出不适当的报道,对采访对象甚至受众造成伤害。

在灾难中避免对受灾群体的二次伤害是媒体人需要坚守的底线。③对于灾难现场以及伤患的处境,最好以概述代替描写,文字和画面应以不令大众惊恐、反感,大多数人可以接受为好。另外报道既不能恶意炒作,也不能就事论事显得冷酷无情。因此在新闻报道中既要关注新闻价值也要关注道德价值,避免对受众的心理产生不好的影响。

2、强化新闻报道的公共职能

和普通新闻不同,灾难报道具有突发性、破坏性、伤害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因而,在灾难新闻报道方面,更要强调报道的社会性和人文性,突出媒体的公共职能。在灾难面前,新闻报道应该是为公众服务的,其核心功能便是传播信息、服务救灾,新鲜、准确、精确、清晰是四个应当重视的专业报道标准。如实反映灾情,及时分析数据,给民众以科学、理性的抗灾避灾建议和指引,才能发挥新闻报道的公共职能,真正贯彻以人本位理念。

3、完善法律法规,规范采访程序

一是新闻工作者自身要提高媒介素养,增强法律意识。在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同时,也要把握好法律规范下新闻报道的度,避免侵犯采访对象的隐私权。二是建立起完整、规范的灾难新闻报道程序,使新闻报道不止合法,也合乎情理,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摘要]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能让让悲观者前行,让无力者有力。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是现代文明的要求,也是媒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新闻报道的庸俗化、媚俗化、人文关怀缺失是媒体不成熟的现象,当媒体报道体现人文关怀的时候说明媒体的文明和成熟,本文从新闻报道的价值本位和社会价值层面出发,通过小悦悦事件的分析,探究人文关怀与新闻本位之间的密切关联,提出了我国的新闻报道应如何坚持和体现人文关怀原则。 [关键词] 新闻报道;人文关怀;分析 As an example of the little yueyue event analysis reports embodiment of humanistic concern [Abstract]News reports reflect the humane care to let bears go on, powerless to powerful. In News reported in the reflected Humanities care, is modern civilization of requirements, is media by should bear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News reported of vulgarization of, and kitsch of, and Humanities care missing is media does not mature of phenomenon, dang media reported reflected Humanities care of when description media of civilization and mature, this from News reported of value standard and social value level start, by small yueyue event of analysis, research

九型人格――性格决定命运

《九型人格――性格决定命运》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财富是人,一个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立足,求得最佳发展,性格的培养完善及人格的健全至关重要。 成功不是习惯,幸福亦非偶然,它们绝对与你的性格有关。 现实中,与人合作却难以达到和谐融洽的状态,常常有以下现象: 1. 人际交往中,你是否常常会好心办坏事,总是被人误解,而与别人的关系很难融洽? 2. 工作中,你是否常常觉得自己行事方式比较极端,非左即右,难以找到平衡? 3. 原来合作很好的团队,渐渐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使工作效率下降? 4. 生活中你是否很爱拖拉,举棋不定,难以果断地做出决策,常常错失良机,后悔不已? 5. 你是否知道有些事很重要,开始做时你充满激情,很有冲劲,但一段时间后,会觉得很 累,难以坚持,致使目标很难实现? 6. 人际沟通中,习惯都采用自己的风格,认为别人也应该这样,大家压力都比较大,沟通 中经常带有情绪,导致人际冲突? 7. 虽有训练,学了一些沟通技巧,但无法真正发自内心,往往事倍功半,达不到团队的和 谐高效。 8. 人际互动中,因为不能准确判断对方需求,费了很多劲都难以说服和影响对方。 课程目标: 使你从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开始,发自内心地看到自己的注意力焦点和注意力盲点; 发现不同的沟通模式、思考模式、行为模式和情绪模式,压力状态下可能的冲突点; 发现自己和认识别人的不同,欣赏他人特长,接纳他人弱点,解除矛盾产生的原因; 调整自己与他人沟通影响的互动模式,增加和谐度和影响度,达到合作目标; 找到自己与家人、同事、客户之间互相配合和支持的方法,打破个人的性格天花板,创造美满人生和事业成就。 课程特色: 采用企业教练技术,引发学员思考,带动学员由内而外地发现自己和欣赏他人; 采用九型性格技术,简单、快速、生动活泼,可以立刻使用。 整个授课过程中,学员处于不断思考、高度参与中,完全融入和谐的氛围中。 课程提纲: 第一单元:九型人格认知和区分 ·九型性格测试与研讨 ·了解九型人格的起源、结构、分类及性格解析 ·通过互动分享和提问,学习自我探索 第二单元:发现篇 ·发现自己的注意力焦点和盲点 ·发现思考模式、行为模式、沟通模式和情绪模式 ·发现自己与他人有什么不同 第三单元:性格完善成长篇 ·对每一个性格类型如何欣赏和理解 ·什么样的行为是欣赏和理解 ·对每一个性格类型怎样作到支持与配合 ·自我如何突破沟通局限、提高合作能力,赢得人心 九型性格学简介: 美国斯坦福大学管理心理学教授等学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将这个古老的人类智慧,引入管理领域,

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

浅析新闻媒体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把握 摘要:灾难性事件是指那些因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对社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事件。作为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公众关心的新闻,特别是公众关心的突发性灾难性新闻,是职责所在、是追求所向,能否发出最快的最能打动人的新闻,既是对媒体实力的一大考验,也是对记者和媒体最具挑战性的要求。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应注意和防止灾难性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把人文主义关怀精神渗透在各种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之中,来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关键词:新闻媒体;灾难性新闻;受众;以人为本 引言 灾难性事件包括自然性灾难事件和社会性灾难事件,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难以避免灾难性事件的发生。面对灾难性事件,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及时、准确、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供丰富、连续的新闻信息,尊重和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讲究报道的方式和方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 正文 所谓灾难性事件报道就是通常意义上的“灾难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自然性灾难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或由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水灾、沙尘暴、火山爆发等;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如恐怖活动、战争、海难、空难、矿难、交通事故、桥塌楼倒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等。以报道灾难性事件为主要特征的灾难新闻,因灾难性事件意外出现具有突然性,冲突剧烈具有震撼性,后果严重具有负面性,影响广泛、久远具有社会性,备受各方的关注。

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南京师范大学 研究生课程考核封面 任课教师签名: 批改日期:注: 1、以提交课程论文、报告为考核形式的,填写此表; 2、填好签字后与提交材料一并送院研究生秘书处; 3、学位课总评成绩须以百分制记分。

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摘要】人文关怀是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展开对自然、社会的关注。它是从关心人的文化角度来关注社会。而灾难新闻是关于不期而至、破坏性的灾难事件的报道,报道的内容往往是人不愿看到的负面内容。因此,灾难新闻更应本着尊重人、关心人的原则,才能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 【关键词】人文关怀灾难报道 一、灾难报道 “灾难”作为一个人类并不想其发生的词,却总是时不时地在我们的周围发生。灾难,小到身边的亲朋好友不幸去世,大到一个地区千千万万的人因为一场天灾遇难。灾难具有重大性,从而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因此,对于灾难的关注也成为新闻传播活动的重点。那么,什么是“灾难报道”呢? 1.定义 灾难报道指的是关于天灾人祸的报道,包括各种灾难发生、发展、危害以及人类抗灾、防灾、救灾等题材、它的范围十分广泛。通常可以分为自然灾难报道和社会灾难报道。 2.新闻要素 灾难事件一般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是每个人都不愿面对的悲剧性事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会给人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害,因此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其中的新闻要素也是灾难新闻的特点。 (1)急迫性 灾难新闻大多是突发事件的报道。比如:地震、瓦斯爆炸、车祸等。这种突发的紧迫性使得新闻传媒机构要立马组织、开展传播活动,向公众告知有关信息。(2)变动性 一般,一件危机事件的发生总是会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演变过程。比如一场大楼火灾的发生,从开始的发现到最后确定失火原因、死亡人员,所有这些信息都不是一次性能够收集完成的,所以新闻人员往往要一直关注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并将收到的最新消息告知公众。 3.人文关怀定义 人文关怀是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展开对自然、社会的关注,它的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我认为,在灾难新闻传播中,更应关注人,尊重人。 二、灾难报道与人文关怀

我国电视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与人性化发展

我国电视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与人性化发展 □许莹莹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的新闻改革取的了长足得进步,电视新闻报道的人性化趋势不断增强,并且越来越明显。 电视媒体关注受众需求,实现了报道内容的平民化和报道方式的平民化,诞生了新的新闻播报方式———说新闻,频道的专业化,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关键词】电视新闻报道;人性化;报道方式 【作者单位】许莹莹,衡水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现代社会,由于追求经济浪潮,人文世界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时间,关注人、尊重人成为知识界议论的话题,人文关怀成为世界文化潮流发展的总体趋势,成为人类理想的终极关怀。所谓人文关怀是指“以人为思考的出发点,肯定人的自身价值和尊严,并以人文科学的思想、观念和方法为依据,去思考科学技术发展的合理性,排斥科学对人自身的异化,关注人自身的异化,关注人自身的生存境况,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电视新闻实现人文关怀是时代的趋势,是电视台本身的要求,是在新形式下“眼球经济”的产物。 将“人文关怀”引入到电视新闻中,至少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要从被报道的对象出发,一方面要考虑接受对象即受众。对待报道对象(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和与之相关的人),要以平民化的视角来关注,不能用媒体的话语霸权强加于人;对待接受对象,要从观众需求心理考虑,即观众需求什么样的电视新闻以及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接收。就当今我国电视新闻现状来看,其“人性化”的表现,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报道内容的平民化 电视节目是给观众办的,它必须以平民的视角来进行,其内容也要力求亲切自然,节目也就要把观众放在主人公的地位,改变以前的说教模式,以平等的身份与观众达成一种默契与沟通。 具,就是为了节省时间去做更多其他的事情。 (二)个人成就感。个人成就感是美国人评价最高的价值观之一,他们依靠努力工作来赚钱,再用这些钱来进行消费,获得物质上是享受,而这些享受正是他们个人成就的最好见证。美国人赞赏那些取得成就的人,一个人的价值通常通过其在某些领域的成就体现出来,但是对于这些成就,往往是通过经济来衡量的。因此,消费就成为塑造其个人成就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努力工作。美国人提倡借贷消费,所以,他们必须努力工作,赚取更多的钱,才能维持好自己的生活需要,艰苦的工作将有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美好的家园,他们靠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物质拥有和享受水平。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工作途径,工作不仅满足了自己的消费需要,而且也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的财富,工作成为人们取得更好的生活条件的基础。 (四)效率和实用主义。美国人做事非常讲究效率,因为高消费、快节奏的生活容不得他们办事拖拖拉拉,这样只会使他们不能自给自足。美国人倾向于用实用主义来评价事物,这种观念很大程度上是受美国边缘地区价值观的影响,因为边远地区的危险环境使他们对效率和使用工具非常追 求。他们非常重视技术的使用,并且总是利用这些技术来制造一些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方便的东西,并有一种想控制物质世界的强烈欲望。 (五)自由。在美国所有价值观中,自由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对于美国人来说,自由代表着不受约束,这从他们的消费行为上表现的很明显,他们的金钱大部分用于消费,而且是超额消费,注重物质的享受,而不像中国人一样,把赚到的钱大部分用于储蓄,不懂得享受。美国人更习惯于自由,不受约束的生活方式,他们更愿意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他们的这种思想是进步的,而进步的思想和物质增长是紧密联系的,所以,这也就意味着他们生活的美好。 【参考文献】 1.郭立珍.20世纪初期美国消费文化转型考察[J].北方论丛,2010 2.周成璐,景一.消费主义、大众文化与公共艺术[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3.王晓俊.试论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根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 961 ·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初探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初探 本文阐述了人文关怀的内涵,分析了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意义、作用及误区,对如何把握好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提出了几点建议。要提高新闻从业者的人文素养;在新闻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文情怀积极引导受众。 标签:新闻报道;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媒体公信力 一、关于人文关怀 1、人文关怀的涵义 人文关怀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为了反抗“神本主义”而提出。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来审视世界,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道反对神道,肯定人的世俗幸福,反对禁欲主义;人文关怀体现着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它着眼于生命关怀,着眼于人性,尤其是人的心灵和情感。因此,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虽然人文关怀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是其“以人为本”的实质是相同的。今天我们倡导的人文关怀大致表现为:尊重人的个性,维护生活的多样性、包容性;尊重人的理性,敢于解剖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尊重人的创造精神,促进道德完善和社会发展。目前,人文关怀逐渐成为一种价值追求。 2、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新闻媒体作为大众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应努力体现人文关怀精神,更好履行媒体的职责。多年来,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放下了以教育者自居的姿态,在新闻报道中充分考虑了受众的需求,媒体的人文精神也在此得以提升。 “关怀的理念深入到我国新闻人的意识中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而在2003年这种人文关怀的传播意识才算得到突破性的进展。”[1]2003年春,“非典”成为一个热词儿,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其极强的传染性和人类对其起因和治疗方法的未知,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斗中,政府和新闻传媒及时、准确、客观地对疫情进行通报、报道,表现出新闻调控理念的变化—从不断提高透明度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充分体现了政府和新闻传媒尊重民意、民权,关注民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从而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报道的里程碑。 此后,媒体对于突发性社会公共事件报道更加及时、公开、透明。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刺痛了全国人民的心。当时,央视和全国诸多媒体将信息公开、快速、透明地传导给公众,其一减少了重大事件突发时个别人的造谣惑众;其二通过大量的信息,降低了公众在不知情时产生的焦虑感和压力;其三,连续的报道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和厚重的精神力量。应该说“汶川大地震”

灾难应急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应急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摘要]灾难性事件作为突发性新闻,其社会关注度极高,也是各家媒体竞相报道的重点。灾难报道极易对受害人及相关人员造成伤害和二次伤害,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此,灾难新闻的报道应该“以人为本”,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透过近期南方冻雨和98年特大洪水报道的对比即可看出媒体通过人文关怀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通过转变观念等多种措施,相信我国灾难报道会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灾难灾难新闻人文关怀 [正文] 灾难是指由某种不可控制、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或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超越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员财产损毁的现象。用“多灾多难”形容中国一点也不过分。笔者查到一个1993年的资料,“自1949以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5”。灾难一直离我们很近。 如今灾难性事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媒体在此类事件的报道中通常都会派出精兵强将,争分夺秒“抢新闻”。灾难新闻不同于其他的新闻体裁,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以及挑战:第一大挑战即信息高度“碎片化”,每个记者看到的都是自己眼前的一点东西,无法做持续的观察;更严重的挑战是记者面临的恶劣的工作环境;第三大挑战即灾难时期的宣传禁令比往日更多,宣传部门恨不得连下12道金牌,召回记者,此时的新闻报道有许多人为设置的禁区。所以说灾难报道非常不易,发出有深度、有内涵的灾难报道更加不易。 一、灾难新闻采写要求、报道方式的特殊性 灾难新闻具有其鲜明的特点:首先,灾难新闻具有突发性,灾难大多突如其来,需要记者呼之即来。其次,灾难新闻具有严肃性和客观性,灾难本身具有悲惨性,灾难新闻则应起到传播灾情、争取救援的重要作用,人命关天,必须客观、真实、准确,马虎不得。灾难新闻还有科学性的要求,灾难发生后,媒体必须通过报道澄清人们认识上的愚昧和麻痹,力戒迷信等非科学色彩,通过对专家的采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f4636679.html,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作者:师本贤 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5期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人文关怀理念开始深入到新闻人的意识并运用到新闻实践中,并逐渐被新闻从业者和广大受众所接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顷刻之间,地动山摇、房倒屋塌;顷刻之间,家园化为瓦砾,亲人生离死别——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重大灾情牵动着华夏儿女每一个人的心。各媒体纷纷推出了大规模的抗震救灾专题报道,温家宝总理“抢救生命,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百倍努力”的话语凸现在各媒体的报道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成了报道的主题词,抗震救灾的报道,关怀人的生命尊严、关注灾区群众的困难,凸现了责任、爱心、人性、善良的光辉,体现了媒体浓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纵观近年来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的媒体将目光投向了普通百姓,关注平常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情感需求,新闻报道中的“人”作为个体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种从现实和精神上体现出的真诚的人文关怀,让人感到欣慰。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中有哪些现实意义呢?在新闻报道实践中,如何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呢? 首先,在新闻报道中只有关注人,才能更好地坚持“三贴近”原则。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强调指出,新闻宣传报道思想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作为党、国家和人民的喉舌的新闻媒体,只有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新闻报道的全过程,只有真正地“以人为本”,切实关注民生、民意、民情,做好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传声筒”,才会真正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新闻媒体才能真正做到“三贴近”。 其次,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可以引导受众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与社会的现代化。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转型期的问题日益凸现,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尖锐化,亟须新闻媒体及时地进行引导。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一直把受众等同于被动的接受者,媒介就是单一的传播者,而忽略了每一个受众的个性、参与性与耐受性。因此,我们的新闻媒体亟须把目光从教条式的口号宣传转向平民大众乐于接受的饱含人文精神的鲜活新闻事实。冯天瑜先生曾说:“已经迈开现代化步伐的中国,针对目前现代化开发的一些弊端,用呼唤人文关怀的努力来救活功利主义导致的文化失范,是十分正当的。人文关怀与工具理性地协调发展才是文明进步的健康之路。”事实上,社会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依靠人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更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媒,传媒以人文关怀为价值本位,真实客观地反映外部世界,将有助于引导受众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现代化。 最后,人文关怀精神的注入有利于媒体自身品格的塑造。开播于1996年的凤凰卫视经过十余载的发展,已经成为华语媒体中的一个品牌。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先生在“2004·中国新视角”搜狐年度高峰论坛上致辞中表示:“凤凰卫视一贯把人文关怀作为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旗帜上写上‘发现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价值’。”把人文关

性格色彩与沟通技巧

性格色彩与沟通技巧 第一类:没有营销意识的! 以为你是咨询她产品的人,会直接回答你她是做什么产品的,然后等你发问,这类客户搞定的几率会很大。那么你可以接着问问题。 话术举例:恩,我好像在朋友圈听过这个品牌呢,主要是什么样的人可以用的啊? 就像我现在做的xxx,就是比较适合xxx人使用的呢,这个时候,因为你在问她产品的事情,她肯定会接着回答你的问题,等她回答完,你可以接着问。 话术举例:真好,这样的产品肯定很好卖吧,你看就像我现在做的xxx,因为它的主 要功效是xxx,质量可以保证这里就是讲你产品的优势,所以老客户回购比较多的,你的呢?现在卖的怎么样?我看看我身边有没有适合使用你产品的人,到时候可以推荐给你的哦 举例的话术我希望大家认真的看或者手抄下来因为这个话术不一定适合你但是话 术背后的思路你要搞清楚,这样你就可以设计出来适合你自己的话术! 高手营的小伙伴, 每次都是把我分享的话术手抄或者打印出来!咱们这次虽然是公开课但是我也希望大家认 真对待! 话术大家都不要生搬硬套,要结合你自己的产品,你自己这个人的性格特点,用合适 的词语和语气去组织适合你自己的话术。 接着上面的思路哦针对第一类:没有营销意识的微商!到这里的时候,对方基本就已 经被你控制了,针对这类人,你需要准备几个问题等着她,我整理了几个。 供你们做参考:①问什么产品,②问产品功效,③问产品消费人群④问兼职还是全职,问做的怎么样?特别提醒的是,如果你想转化这个人成为你的代理的话,问这些问题的时候,你拿出来和她做比较的一定是你的代理,而不是你自己⑤问她上家是不是手把手教技 巧⑥问是不是把微商当事业的,这几个问题是我整理的,你们结合你们自己的产品去整理 出来适合的问题。 我上面给大家整理的那些简单的可以问的问题,大家在使用的时一定要结合你们的自 己的产品。 还有要注意问问题的五个原则不知道的结束之后私聊来设计这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 一定不是要用在一个人的身上,根据你们当时聊的情况,问合适的问题,但是问问题的核 心一定不是单独把这个问题问出来。 而是像我上面给的话术举例一样的:问这个问题之前都把你或者你代理的情况说出来,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很顺其自然的把你的产品优势和团队优势展示出来,而不会让对方感 觉你是在推销,你还可以通过她的回答了解她的情况,判断这个人是不是够成为你代理的 资格,还是要推销零售,而且也可以让她自己无形之中去做对比。

礼仪+沟通+九型人格

《销售中的软实力修炼》课程大纲 课程对象销售人员 课程时间 1天 培训风格谈笑讲授有理有例,互动往来精彩有趣,实效落地有根据。 陪伴学员“学在乐中,乐在学中” 培训方法理论讲述、游戏互动、课堂练习、操作示范、案例分析 内容大纲 ■案例分享导入课题: 1、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以貌取人 2、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失礼于人 第一讲商务礼仪 一、仪容仪表 1、面容 2、发型 3、着装 4、细节 二、仪态 1、站姿 2、坐姿 3、蹲姿 4、行姿 5、手势 三、商务礼仪 1、见面问好礼 2、握手礼

3、名片礼 4、拥抱礼 5、注视礼 6、引领礼 7、上下楼梯 8、电梯礼 9、茶水礼 10、电话礼 11、拜访礼 12、约访礼 13、接待礼 14、交谈礼 第二讲有效沟通 ■游戏:魔音传送 思考:游戏中的沟通存在什么问题? 一、学会沟通 【帕金森定律】 1、沟通的原则 基于沟通双方的文化背景,对价值观的思考 2、沟通的种类 公众沟通 小组沟通 人际沟通 自我沟通 3、沟通效果 表达方式

接收漏斗 4、身体语言 5、给你面子,我要里子 6、我操纵,你决定 7、学说话 8、工作沟通 95%沟通,5%追踪 5W3H1S 9、没有不能沟通的事 二、学会倾听 1、倾听的五个层次 2、奇怪却常见的规律 误解是常态,理解是特态 不正确用语是常态,正确用语是异常 3、倾听的步骤 4、有效倾听的十个关键点 ■讨论: 如何倾听客户? 如何倾听领导? 如何倾听下属? 如何倾听焦躁的人? 三、商务沟通中对经营相关信息的管理 1、认知公开信息与商业机密 2、泄露企业机密的严重后果 巨额赔偿与刑事处罚 3、维护企业商业机密的原则与技巧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小悦悦事件"电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2012-02-14 15:40: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有0人参与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新闻记者》杂志供稿 2011年10月13日,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被2辆车3次碾压,18路人见死不救,引发了国人的震惊和反思,也引起了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司机的凶残、路人的拒救,交织成面色冷漠的众生相。而阿婆陈贤妹的援手让极度冷漠的社会有了一丝温暖,以朴素的悲悯情怀挽住气若游丝的生机。个体境遇是世态的微观映射,“女童被碾,路人旁观”的悲情场面,不啻为“冷漠流行症”的再度发作。每次“老人倒地无人扶”,都会被作为道德滑坡的“标本”;频仍的“助人为祸”,总能激起“好人难做”的嗟叹。席卷全国的小悦悦事件报道中,同样也凸显出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少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和收视率,在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本文以国内数十家卫视为观察对象,以10月16日至23日这段时间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观察样本,对此试加分析。 1.新闻采访缺少换位意识 电视采访最大的特点是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的。作为采访记者,职业决定其已经习惯了镜头前的交谈,有的记者就忽略了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往往开门见山、劈头盖脸地向对方发问,常常弄得被采访者手足无措、狼狈不堪,根本无暇认真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因此,电视新闻采访学当中提倡换位意识,所谓换位意识就是要求采访记者首先要考虑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感受(有些批评或揭露性采访除外)。综观小悦悦事件中的人物采访,很多记者恰恰缺乏这种换位意识。 在此次事件中,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小悦悦的父母了。在南方电视台《今日最新闻》和《米线社区》的新闻画面中一度出现两位哭泣的镜头,特别是作为母亲,曲女士曾敲打自己,长跪不起。然而,我们的记者却一遍又一遍地提问为什么没有看管好孩子甚至是事发几天后还有记者问她当天的情形,这无异于再次揭开别人的伤疤,在其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曲女士表示已经不愿意回忆当天的情形。如果不愿开口就不要进行采访,强行采访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还会对受访者造成极大的心灵伤害。 另外,对陈贤妹老人的采访也有失人文关怀。一是媒体过度采访。陈贤妹本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农家妇女,老人可能做梦都不会想到有一天会上电视,甚至成为“名人”。尽管这位连普通话都不会讲的阿婆表示,“这只是件小事情,我当时只想帮一下,没有想太多,没什么好讲的。”但多处画面中可以发现,她在接电话的同时,还在众媒体的包围当中,一支支话筒还在对着她。她自己都向记者表示这已经干扰到她和家人的正常生活。为了回避采访,她的儿子刚把她接回清远老家,第二天又被政府“请”回赶去接受颁奖。二是媒体不当评论。有人质疑她三拒政府慰问金的目的是想出名。当有记者问她是否是炒作之举,这位老人表情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浅析和启示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浅析和启示 (一)灾难性报道关涉政府公信力 所谓新闻传媒公信力指社会公众对于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传播方面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权威性等的总体评价。近年来,我国媒体对灾难、突发事件的报道大大增加,反映出自2003年非典危机以来,政府在信息公开透明上出现了较大的飞跃。在以民族国家为主题的社会,政府总是最重要和最有力的控制者和把关人,政府是网络时代的最终把关人。甬温动车事故中政府在整个新闻报道中起着舵手,更起着发动机的作用。当然,政府的新闻宣传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原则的,具体包括:党性原则;群众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稳定压倒一切原则;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政府有什么样的媒介观,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广大人民群众接收到的信息。无论是自然灾难还是事故灾难,无论出于良心道义还是出于社会公正,利用灾难进行宣传和感动是必然行不通的。雷击还是天谴,无论是气候影响了通信还是上帝拨动了铁轨,也就是说,无论怎样解释这个事故,这个事故的发生都不能再归结为“技术”或者“自然”了,都不能用简单的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宣传来取代事故本身的震撼和愤怒。这正是灾难美学和公众期待的落差所在。从灾后救助到灾后重建,从社会性的慈善救助到政府性的物资调配,一场灾害,往往成为考察一个国家资源操控能力和权力道德水平的特殊视角。灾难到来之时,也就到了人类生存的“临界时刻”,在这种情景中,我们的政府选择怎样的态度面对灾难,将直接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因为今天的受众已对新闻事件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于是,总理所说的“回答”,也就不仅仅是解释,也是反思、问责和调整。简单地说,这次动车事故所凸显出来的问题,必须用整个社会体制的自省来回答。政府这个强势把关人也无法控制。 对于铁路部门来讲,事故频发民众怨,不能只用表歉意托词来敷衍。当事故发生后最重要的不是急于去推卸责任,而应当是认真查找原因,做好善后工作,切实保障高铁生命线的安全运行。换句话说,应对危机忙公关,不如把善后工作做实在。出现故障并不奇怪,让人担忧和后怕的是事故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铁路的运营管理究竟以公众利益为重,以乘客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还是只维护铁路本身的利益,尽心竭力围绕着不可能完美无瑕,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可能出现故障的高铁打转,以至于面对问题时甚至不惜文过饰非,拖延塞责。进入“后高铁时代”,相关部门要做的是给中国高铁开一份体检报告,正面回应和消除公众对高铁安全的担忧。 政府在灾难事件中的积极作为,是灾难新闻中引导舆论的重要内容,通过这 些报道,缓解了灾难带给公众的心理压力和恐慌,维护了社会正常秩序的运行,也使社会舆论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 (二)灾难性报道要平衡正负面宣传 在甬温动车事故报道的新闻话语运作中,绝大部分是“正面宣传”的角度,以发挥“喉舌”的舆论导向功能,灾害报道,包括政府的重视、采取的措施、干群的奋战等都从这种角度的切入。例如:《全力做好甬温线特别重大事故处置工作》、《温家宝到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现场悼念遇难者》和《第一批冲上去救人的大多是打工者》。但同时也体现出了监督功能的缺失。关于动车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这个事故给死者家属带来的创伤报道的都很少。有些人认为,正面宣传不能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否则有损正面宣传的效果。实际上,这种想法恰恰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利于增强宣传效果。记者和编辑忽视事物的两重性,只讲好的,不提问题,即只颂扬人生之善和党领导如何抢险救灾,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使新闻的可信性降低。《南方都市报》的《动车荒唐追尾,三问出事原因》、《恢复秩序高于抢救生命,是令人心寒的价值莽断》、《谈判格局不对等,霸道赔偿何谈抚慰人心》等深度灾难报道不仅

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缺失现状及原因

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缺失现状及原因 摘要:灾害事件的报道主题是引领导向、消除疑虑、传播信息、服务大众。新闻记者除及时、客观、真实的地报道灾难、科学理智的分析灾难外,还应尽量还原生命个体在灾难中的真实情况,去挖掘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让人们感受到无私、坚强、智慧等人性光辉,以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去抚慰那些受难者以及关注灾难中的人们。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指出,人文主义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这“两个核心”就是,一是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二是人文主义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简单的说,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查一切事物的中心的价值取向。 对于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的现状认识,学界基本存在较为一致的看法。新闻在报道灾难性事件中对于人文关怀的体现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灾难报道在人文关怀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存在诸多方面的缺失,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追求轰动,漠视生命。学者任冬梅对于此现状举了这样的例子:2004年9月1日,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的一所学校遭一帮武装分子袭击,400多名师生被劫持为人质,后来俄安全部队采取强攻,恐怖分子引爆炸弹,导致338人死亡。全球各大媒体都做了详尽报道,在图片运用上,不少媒体为了吸引眼球,都采用了同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名遇难学生被炸得已不完整的遗体。从新闻角度看,这种处理或许可以给报纸带来短期的关注效应。但对于遇难者及其亲人而言,这无疑造成了二次伤害。 第二,隐匿消息,剥夺受众的知情权。学者饶瑶举了唐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为例:1976年7月29日,即唐山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通稿——《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对这场灾难进行报道。该消息对灾情的报道极为简略,只有十几个字的概括陈述,灾情等内容被彻底地忽略了。学者陈南、周毓也指出:“非典”初期之所以在广州引起一片恐慌,就是有关部门对这个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进行了隐瞒,剥夺了受众的知情权。而受众的优先知觉又容易被诸如此类的灾难性新闻激起。小道消息四起,没有权威部门的证实势必引起人心惶惶,有些不法商贩甚至乘机散布谣言,在混乱中大捞一把。 第三,深度报道与后续追踪不足。学者郭伟以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啸为例,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次印度洋海啸的报道从最初的发布伤亡情况、记录幸存者逃生经历、追踪紧急救援进程扩大到质疑预警机制的缺失、预防传染病和瘟疫、呼吁全球赈灾等与海啸相关的更广阔范围,但是具有调查分析性质的深度报道比较欠缺。此次海啸过后的相关善后工作理应在媒体的配合报道下迅速展开。同时,公众得知灾难的消息后慷慨解囊,捐款人需要知道他们的钱

性格色彩和有效沟通

性格色彩和有效沟通 按照来说,人的性格划分为四种类型,并用红蓝黄绿四种颜色代表这四种性格。F P A ?指出,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当别人与我们的行为方式不同时,并不意味着别人是错的,我们应学会以最能满足他人性格和需要的方式去对待别人,这将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和谐,效益最大化。 红色性格特征 有趣的爱人。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和动机仅仅是为了乐趣,快乐是这些人的最大驱动力。他们积极乐观,天赋超凡魅力的秉质,随性而又善于交际,富有色彩。当红色性格优势过当时,则会表现出情绪波动,缺少秩序,难以兑现,半途而废,没有计划,言过其实等缺点。 蓝色性格特征 最佳的执行者。持久、深入的关系是这一类人所着意于建立和维系的。他们高度敏感、善于分析、原则性强、思想深沉、稳健谦和,具有可贵的品质和服务性。当蓝色性格优势过当时,则表现为行动缓慢、抓小失大、要求苛刻、灵活性差、冷漠严肃、过于小心等。 黄色性格特征 有力的指挥者。这一类人深层次的驱动力来自对目标的实现和完成。他们一般都具有前瞻性和领导能力,通常都有很强的责任心,决策力和自信心。 黄色性格优势过当时,则表现出自负骄傲、缺乏耐心、倍感压力、忽略人际、行为冲动等。 绿色性格特征 和平大使。这一类人的核心本质是对和谐、和平的追求,缺乏锋芒与棱角。他们宽容、通常非常友善,适应性强,乐天知命,善于外交,是很好的倾听者。 绿色性格优势过当时,则表现为牺牲目标、放弃原则、不够快速、没有主见、避难求易等。 性格没有好与不好之分 由于人的性格是复杂的,一个人绝不可能仅仅只受一种色彩来支配,所有人都有可能拥有几种性格颜色,只是哪种占的比例多一些,人的性格就主要表现为哪种类型,同时也会成为价值取向的主导部分。 不管是哪种性格,F P A ?并不会将其区分为“好”与“不好”,因为它的第一条黄金理念就是:“别人与我们有不同之处——并不意味着他们是错的。”在与其他性格类型相处时,我们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新的东西,而不是一意孤行地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 无论是哪种颜色的性格特征,当我们的优势发挥过当的时候,就会带来相反的效应。事实上也就成了我们的弱势。 性格色彩是天生的,我们只能去调节,不能改变。例如一个性格色彩表现为蓝色的人从事保险代理人的工作,他会感到很痛苦和倍受挫折。因为这份工作的压力很大,需要员工具有良好的销售技能和客户关系,让不善交际的蓝色性格的人难以展开工作。但他们身上有不易妥协、注重工作的特点,如果他能培养自己的红色性格特征,令自己的性格色彩平衡发展,这样工作会变得有趣很多。但这不是说,这个人已经变成了红色性格色彩,只是他把红色性格特征发挥出来罢了。

九型人格简介

九型人格 一、人格分类的背景 人们通常会从很多方面来分析不同人的人格。星座、属相、血型、面相、掌纹。而这些基于遗传和迷信的判断方法,使得分析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今天所要讲的九型人格,是基于弗洛伊德和他的学生荣格的思想理论上提出来的。 弗洛伊德提出两种关于意识的概念。一为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一种本能,代表人最深的欲望,比如食欲触摸欲性欲。形成无意识的时期大概是0~5岁。在这段时期内,周围的环境把人的注意力引向不同的方向,从而形成内心不同的性格特点。根据弗洛伊德的儿童创伤理论,刺激比较容易在幼儿的大脑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无意识。二为前意识,是后天受环境影响产生的意识习惯。而一个人的核心性格,是由他的潜意识来决定的。 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他提出了人格可以根据几个关注点来进行分类。他认为,人格分为两种。一是外倾。而是内倾。但是后来发现这两种分法太过概括,于是提出了人的四种倾向:感觉、理智、情感、直觉,并且四种倾向有各自的外倾型和内倾型,即分成了八种人格。这种分法的缺点是太过绝对化的去区分人格,但是把人格分成多种类型,是如今分析人格的趋势。 因此可以总结出,弗洛伊德告诉我们人的性格是由潜意识所形成的。荣格告诉我们,人格可以根据几个关注点来进行分类。之后所有人格分类都是在这两人的理论基调上进行扩展和修改的。 二、何为九型人格 九型人格的说法,起源于斯坦福大学的某一课程。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婴儿身上具有九种气质,进而根据荣格的人格分类基础,提出了九型人格。前面说到,一个人的核心性格,是由他的潜意识决定的,而大多时候,人往往受到强大的意识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人格。因此九型人格的图示,用圆来表示。 该圆与颜色图谱相似,特点是可分为各自单独的一部分,也可重合形成新的类型。所以九型人格不单指九种性格,而是在九型的基础上,又详细加以分类为不同层次以及各种类型的组合。下面就简单对九型人格做一下介绍。

浅析灾难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

期突如其来的灾难往往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 挑战,而灾难新闻报道则直接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将人文关怀渗入灾难新闻报道,可以有效缓减甚至消除受众的消极情感和情绪,从而产生积极的良性的言与行。近年来,灾难新闻报道渐渐改变了早期的弊端,回归人性,凸显人文关怀。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报道观念和某些思潮的影响,现有的人文关怀还显得相对薄弱,有待于新闻工作者挖掘探索,更好地服务受众。 一、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一)注重事件措施,淡化个体命运。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损失最惨重的是受难者,心灵最脆弱、最需要关心的也是他们。而某些灾难新闻只注重事件措施的报道,“官味”十足,“政绩”十足,却淡化了最需要关注的灾害人的个体命运,缺乏人文关怀和悲悯情怀。有些报道只见“配角”不见“主角”。当灾难不幸降临的时候,相关新闻报道里出现的却是一些毫无生命意义的冷冰冰的数字,以及罗列着的一大堆当地大小官员的名字。天灾人祸带给人们的本来是一出“悲剧”,但一些报道却硬把它演化成一曲“颂歌”。 (二)抢抓新闻“噱头”,漠视个体灾难。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某些灾难新闻为追求轰动和制造耸人听闻的新闻本位效应,把直播场景选择到最直观、最悲惨的“第一现场”,与灾害本体“零距离”接触,捕捉并放大灾害人最悲恸的惨烈场景。有些媒体为了追求所谓“新、奇、特”,在报道中加入了许多“噱头”,极力渲染灾难事故的刺激、惨烈、暴力、残酷、恐怖、血腥等消极的一面,对于灾难的教训、灾难对人的伤害只字不提。 (三)追求低俗趣味,缺失道德品位。 在西方新闻界,一向有“坏消息就是好新闻”的说法,对新闻媒体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①灾难新闻报道向“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有些编辑记者以暴露、猎奇、片面吸引受众为目的,把灾难新闻当成招徕受众、增加“卖点”的“好”机会,在报道中采取了突出、渲染灾难事件离奇性、煽情性元素的操作方式,不惜笔墨去“展示”悲剧全过程。这种追求低俗趣味的猎奇心理报道出来的东西让人感到没有人情味,没有道德价值,不仅缺乏职业道德,更是违背了人性的基本准则。 (四)停留表层报道,忽视舆论导向。 有些灾难新闻报道只停留在悲剧性事件的表层上,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忽视正确的舆论导向。灾难新闻报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制造鼓舞人们上进的精神氛围,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使人真正成为媒体关怀的主体。 二、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回归 (一)从政治关怀向普通民众回归。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传统的灾难报道观念的束缚,对灾难事件往往是不报、少报或报喜不报忧,灾难新闻的报道成为当时国内新闻的一块“禁区”。这种报道理念一直到2003年“非典”危机,才促使灾难新闻报道有所突破。2003年4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强调:“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要准确掌握疫情,如实报告并定期对社会公布,不得缓报、瞒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当日下午召开的介绍中国“非典”的最新疫情和防治情况的新闻发布会的实况录像,并宣布从4月21日起,将原来的5天公布疫情改为每天公布一次。这实质是从政治关怀向关注普通民众回归的标志。“也许这次事件,是中国政府透过媒体开始强化知情权并进行理性传达的一个切入点或者说是序幕。”②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发生不到10分钟,国家地震局迅速通过媒体发布了消息,使公众在第一时间知道了真相,避免了恐慌发生,每日公布伤亡、失踪具体人数,大量镜头从“官本位”理念转向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普通民众的悲恸及坚强、卑微及伟大、牺牲与奉献,给受众强烈的心灵震撼。 (二)从新闻诉求向新闻本质回归。 传统的新闻诉求,是为了配合国家政权,政府把新闻媒体当作社会动员的有力工具,新闻媒体成为社会权 浅析灾难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02 业务研究 业务探求 杨小瑾 38总228

浅谈新闻媒介及其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浅谈新闻媒介及其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内容摘要】新闻传媒的出现是一种人文现象,它在报道客观事实的同时,必然会在“人文”层面对受众有所影响。在当前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发展日渐完善的今天,新闻媒介极大地拓宽了受众获得信息的渠道,也极大地丰富了受众的生活。但是,新闻媒介在其产业化、企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置社会效益于不顾,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值得我们忧思。本文仅就我国当前新闻媒介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做了简要分析,并从当前常见的电视与报纸媒介普遍存在的一些无视受众的弊病切入,探求新闻媒介在其发展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使其能和谐发展,最终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新闻媒介人文关怀 一、新闻媒介存在“人文关怀” 唯物主义思想观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在这个社会群体中,为了获得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而各自探索交流。在这之中新闻便应运而生,新闻传播活动由此展开。 纵观新闻媒介发生、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新闻媒介这种文化工具的发展和运用是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的,尽管它也曾作为传播“神文”的工具(例如我国上世纪初的教会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等),但更多的,它是作为传播“人文”价值观的工具而得到广泛运用和迅猛发展的,特别是在革命时期,它为宣传民主以及反对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压迫等做了巨大的贡献。也正是这种广泛的对人的关注和尊重,以及新闻媒介自身通俗、广泛、价廉的特有优势,从而让新闻媒介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并在短短几年中迅速成长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闻媒介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加上人类活动范围和精力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不可能与整个外部环境发生直接的接触,因此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已经日益依靠于传媒所提供的信息。正如居延安所说:“我们看不到世界本身,看到的是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