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说说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说说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一种热爱生命、关注人类情感体验、尊重人类价值的态度和行动。
在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是一种特别的关注,它关注的是新闻事件中的人性因素。
这种关怀温暖人心,让人们更加关注新闻报道,同时也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发。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受害者和弱势群体。
新闻报道往往会涉及到一些突发事件和社会问题,而受害者和弱势群体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和遗忘的人。
在报道这些事件时,新闻媒体应该注重受害者和弱势群体的权益和感受,充分呈现他们的苦难和不幸,引起读者共鸣和同情。
比如,一些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会就受害者的生存状态、救援状况、恢复情况等进行及时、详尽的报道,让公众对灾难中的受害者有更深的了解,也让受害者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与温暖。
第二,关注社会底层群体。
新闻媒体不仅仅要关注和报道社会上的高层人物和大事件,更要关心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和需求,传递他们的声音和诉求。
这些群体的生活状态和困难是很多人未曾了解和关注的,他们或许没有财富和权利,但是他们同样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比如,针对一些穷困地区的农民工、孤寡老人、儿童等,新闻媒体会开展很多相关报道,热心公益活动,为他们呼吁并筹集捐款,提供帮助和支持,把社会底层人群的诉求传递给公众和政府,为他们发声。
第三,关注人性的真实和善良。
新闻报道既有大事、大非和国家利益问题,也有日常生活和个人情感。
新闻媒体应该关注人性内在的真实和善良,传递人间真情与感动,让公众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善良,激励人们正视现实,不断超越自我。
比如,有一些报导是用特别生动的语言描述个人的悲欢离合、顺境逆境,尤其是关于感人故事的报道。
通过这样的报道,可以让读者在日常的新闻中感受到人们内在的善良和真实,让大家都变得更有同情心、爱心和理解心。
总之,人文关怀是新闻报道的必需品,是人类起码的应有之善。
它的出现不仅能够发扬人性的光辉,同时也是一种抗衡世俗冷漠的态度和力量,让社会变得更加温暖、美好。
媒体报道中得人文关怀

试析媒体报道中得人文关怀灾难性事件, 就是我们俗话说的 天灾人祸 , 它易使人感到悲痛、焦虑和恐慌。
但在传播的过程中, 如果处理得当, 新闻报道可以使受众避免这些消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产生积极的传播效果。
因此, 在灾难报道中, 除了及时报道灾难、科学理智地分析灾难之外, 还应尽量还原生命个体在灾难中的真实情状, 挖掘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 让人们感受到无私、坚强、智慧等人性光辉, 以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去抚那些受难者以及关注灾难的人们, 使悲痛得到安慰, 焦虑得以舒缓。
因此, 作为灾难性事件载体的灾难新闻, 其报道方法不仅关系到灾难信息的传播效果, 而且还关系到灾难事件主体的精神状态和面貌。
笔者要论述的 处理恰当的灾难新闻 , 实际上就是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的灾难新闻。
因为人文主义关怀所强调的正是人的精神层面、心理层面。
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察一切事物的中心的价值取向。
它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 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
难道在工作中就应当为了那些所谓鲜活的画面、第一手的资料、独家新闻等等, 而不顾及到受害人以及受害人家属的情绪吗? 笔者认为其中真正的原因是人文关怀意识的普遍缺失。
而作为社会舆论把关人的媒体在灾难性事件报道中出现的人文关怀缺失现象, 更让我们觉得遗憾。
西方新闻界一向认为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和伤害。
我们的不少媒体和记者编辑也接受了这种新闻价值观,把灾难新闻当做引受众、增加卖点的好机会, 在报道中采取了突出、渲染灾难事件离奇性、煽情性元素的操作方式。
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 人反而被放到次要的甚至是无足轻重的地位, 很显然, 这违背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也不利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
缺失近年来, 随着灾难报道的发展, 报道中出现的问题也日趋明显, 其中在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现象尤为严重。
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 报道 中 , 镜头 面前 , 一定 要有 所
避讳。 要考虑 到死者 的尊严 , 死伤 者家 属
的感 受 , 受众 的接受能 力 。 这个要 求实 际
闻 当中最突 出的或者最显著的种类 。
的报道 ,对救灾过程的监督 ,对重建 的监
准确报道这些 内容 , 前提是记者要有 相关 的知 识储备 , 真正做 到专业 。 在新媒 有了更 高的要求 。
十 岁的新 闻节 目,已经是 “ 人 到中
受到二次伤害 。 因此 , 在报 道灾难新闻时 ,
媒体要 帮忙 , 注 意报道 的准确 性 , 而不 能
添乱。
而传播者 的责任感 , 也是灾难报道 中 不可或 缺的重要 因素 。 镜头 面前 , 一 定要 有所避讳 。 这一点 《 第 一 时间 》 栏 目早在
皆是 , 《 第一时间 》 也可 以做到 。
钱刚先生有一句话 “ 灾害完了 , 留下来
如何保持昂扬 的势头 , 让《 第一时间》
节 目的吸引力长盛不衰? 集思广益 , 办法会 有 很多 。 笔者也在 “ 灾难 报道 中如何 凸显 人文关怀” 这个问题上作出了一点思考。 乎 天天 都有灾 难性报 道 ,其 中有交 通事 故、 自然灾害 、 人 为惨案 。 如何在准确报道
它有可 塑性 , 仍然 可以继续 保持昂扬 向上
的势头 , 这里 就是 上进的起 点— —放眼世 界, 几十年收视长 红的电视 新闻节 目比比
灾难都 可 以到 现场 。 那么, 面对 灾难事 件 我们应该如何报道 ,怎么报道得更专业 ,
这 是 我 们 现 在 需 要 思 考 的问 题 。
节 目开播之初就 已经制度化 ,明确 要求 , 报道灾难或者事故 ,不 能有血腥镜 头 , 不 能渲染灾难结果。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灾难新闻报道是当下媒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新闻媒体的使命和责任,不仅要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递最新的灾难信息,还要在报道中秉持人文关怀,向受灾者传递爱与温暖。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关注受灾者的生存权益。
灾难发生后,受灾者面临巨大的物质损失和心灵创伤,他们的生活更加困难。
媒体应该紧紧围绕受灾者的需求展开报道,关注他们的物质需求,并及时向社会公众呼吁捐赠物资和资金,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通过对受灾者生活状态的描写和深入报道他们的故事,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促使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救助行动,实现人人关注、人人救助。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也包括关怀受灾者的心理健康。
灾难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损失,还有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创伤。
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对受灾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深入的报道和分析,传递专业心理援助信息,并呼吁专业心理援助人员参与到抗灾救援中来。
新闻报道中也应该更多地采访心理援助人员,让他们分享提供援助的经验和方法,为受灾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让他们在灾难后得到更好的心理疏导和恢复。
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媒体也应该呼吁社会对受灾区域进行重建。
灾后的重建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媒体可以通过报道受灾区域的重建工作进展、困难和需求,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参与,为受灾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展示人们的关心和援助,传递希望和温暖的力量,激励受灾者积极面对困难,重建家园。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也要注重对公众教育的作用。
新闻报道应该准确传达灾难信息,告知公众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
通过科普知识和专家解读,让公众了解灾难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获取相关知识,并通过相应的教育活动来提高公众对灾难的应对能力,从而减少受灾人数和减小灾难带来的影响。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是媒体责任的重要体现,不仅要关注受灾者的生存权益和心理健康,还要积极呼吁社会参与重建,同时发挥公众教育的作用,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真正实现新闻媒体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
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缺失现状及原因

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缺失现状及原因摘要:灾害事件的报道主题是引领导向、消除疑虑、传播信息、服务大众。
新闻记者除及时、客观、真实的地报道灾难、科学理智的分析灾难外,还应尽量还原生命个体在灾难中的真实情况,去挖掘生命在灾难中的尊严与价值,让人们感受到无私、坚强、智慧等人性光辉,以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去抚慰那些受难者以及关注灾难中的人们。
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指出,人文主义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
这“两个核心”就是,一是人文主义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二是人文主义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
简单的说,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查一切事物的中心的价值取向。
对于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的现状认识,学界基本存在较为一致的看法。
新闻在报道灾难性事件中对于人文关怀的体现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目前,灾难报道在人文关怀方面还不尽如人意,存在诸多方面的缺失,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追求轰动,漠视生命。
学者任冬梅对于此现状举了这样的例子:2004年9月1日,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的一所学校遭一帮武装分子袭击,400多名师生被劫持为人质,后来俄安全部队采取强攻,恐怖分子引爆炸弹,导致338人死亡。
全球各大媒体都做了详尽报道,在图片运用上,不少媒体为了吸引眼球,都采用了同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名遇难学生被炸得已不完整的遗体。
从新闻角度看,这种处理或许可以给报纸带来短期的关注效应。
但对于遇难者及其亲人而言,这无疑造成了二次伤害。
第二,隐匿消息,剥夺受众的知情权。
学者饶瑶举了唐山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为例:1976年7月29日,即唐山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通稿——《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对这场灾难进行报道。
该消息对灾情的报道极为简略,只有十几个字的概括陈述,灾情等内容被彻底地忽略了。
论灾难报道中的人文精神

与之斗争为题材 的新闻题材。 灾难报 ” 道题材可分为 : 自然灾难报道和人文 “
灾 难 报道 ”在 近 些 年 的新 闻 中人 文灾 ,
难事件 的发生频率远多 于 自然灾害 , 如空难、 海难 、 火灾、 炸、 爆 恐怖暴力及 其他个别意外事故 的发生等。“ 在 人”
出研制 乙醇汽油建议 的城市是南阳 ,第一批
人 、鼓舞人心的激昂气势 ,句句话饱含着激
一 州 市 广 播 电视台 , 东 梅 广
梅州 10 1 41一
灾难新 闻具 有突发性的特点 , 这
是 由灾害的突发性决 定的。灾害往往 是短时间甚至瞬间之内,在不可预知 的情况下, 由于事物 、 环境和人的生存 状态发生急剧变动而 引起 的,灾难的
赖 晓 晖
从根本上去挖掘 人文精神的所在具有
重 要 的作 用 。 灾 难报 道 的 特 点 除 了具
备社会新闻本身的一般特点外 ,还应
具 备 以下 几个 特 性 :
( ) 一 突发性 和 负面性
特点的 、 有规律的变化。在创作 中, 掌握 了这 种节奏感 ,新 闻语言就像从 作者心底流淌出 来的清泉, 像作 者情 之所至喷涌而出的岩浆 , 读者 自然会情不 自禁地击节喝彩 ,受到深深 的感染 。 在魏巍的《 谁是最可爱的人》 大量 中, 排 比、层递修辞的使用 ,创造了一种热烈感
研 制 乙醇 汽 油 的 城 市有 南 阳等 等 ,读 完报 道 让 人对 这 个 “ 血 ” 换 一词 感 慨 良多 。 又 如一 条
灾难事件 中充当着重要 的角色 , 但长
期 以来 ,在很 多的灾难新 闻报道 中 ,
“ ”的 缺位 一 直 是 一个 突 出的 问 题 。 人
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应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应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面对痛苦的受难者,新闻媒体是否有权利让他们再去回想一遍他们所遭遇的痛苦?而这些报道公开后,又会给受难者以多大的打击?这时的新闻媒体是不是应把损害降低到最小,而不是为了新闻价值而牺牲他人的利益? 我国目前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道德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是对人的生命、尊严的冷漠。
这种道德意识的缺失说到底,还是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缺失,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标准和职业水平直接决定了其新闻报道中体现的人文关怀水平。
那么,在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媒体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应该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呢?一、提高记者群体的人文关怀水平新闻传播要真正体现人文关怀,传播者首先必须建立正确的人文价值取向,传播者自身的人文修养,是确保新闻传播过程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前提。
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强烈的敬业精神。
在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上,需时时提醒自己,作为新闻人的同时也具备社会人的身份,要善于以社会人的角度思考和看待事物,以社会人的眼光与态度面对被采访者,要学会设身处地地尊重人,关怀人。
二、要选取恰当的报道角度,将报道的重点放在灾难事件本身上新闻媒体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应充分地起到呼唤同情、促进救灾、警示社会、推动预防的作用,应该把深情的目光投注到灾难中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上,关注灾难中生命个体的生态状态,是媒体人文关怀的又一体现。
因此新闻媒体应更加重视对灾难事件本身的报道,并且在报道中充当抚慰受难者及其亲人的角色,应把公众利益、受难者的利益和社会效果放在首位,而不是仅仅为吸引受众的眼球,对灾难中惨烈、暴力、残酷、恐怖、血腥等消极的一面极力渲染。
带着感情色彩去关注灾难中的生命个体的报道,能充分体现新闻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
“灾难性事件带给人的情感情绪反映的是悲痛、颓丧、焦虑、不安、恐慌等,但处理恰当的灾难新闻却可以转变受众的这些消极不良的情感和情绪,使悲痛得到安慰,颓丧得到振奋,焦虑得到舒缓,不安得到平静,恐慌得到理智,从而产生积极的和良性的言与行。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是至关重要的。
报道灾难事件时,媒体不仅应该关注事件本身,更应该关注受灾群众的生活和情感状态,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需要。
通过关注受灾群众的人文关怀,可以让报道更加贴近人心,也可以为社会凝聚力和人道关怀作出积极贡献。
人文关怀需要从受灾群众的角度出发,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基本生活。
在灾难发生后,受灾群众往往会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创伤。
媒体可以采访灾民,了解他们遭遇的困难和需求,为他们提供实际的援助和支持。
报道中可以关注灾民的故事和日常生活,向社会传递对受灾群众的尊重和关怀,激励更多人参与到救援和救助工作中。
人文关怀需要扩大报道视角,关注灾难事件对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冲击。
灾难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深刻的心灵伤痛,特别是对失去家庭成员或财产的人们。
媒体可以通过报道受灾群众的情感故事,引起社会的同情和共鸣,让更多人关注和关心灾民的心理状态。
媒体还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援助机构,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阴影,重新面对生活。
人文关怀需要引导社会和公众关注灾后重建和长远发展。
灾难发生后,往往会给受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冲击。
媒体可以关注灾区的重建进展和需求,引导社会和公众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为受灾地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媒体还可以关注受灾地区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发展项目,为受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让受灾地区尽快从灾难中恢复过来。
人文关怀需要倡导积极正能量,传播爱心和希望。
在灾难面前,人们更需要的是爱和希望,这种正能量可以激励人们勇敢面对困难,助人为乐,共同度过难关。
媒体可以通过报道一些感人的正能量故事,传递希望和力量,鼓舞人心,激励更多人积极参与到救援和救助工作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师范大学
研究生课程考核封面
任课教师签名:
批改日期:注:
1、以提交课程论文、报告为考核形式的,填写此表;
2、填好签字后与提交材料一并送院研究生秘书处;
3、学位课总评成绩须以百分制记分。
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摘要】人文关怀是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展开对自然、社会的关注。
它是从关心人的文化角度来关注社会。
而灾难新闻是关于不期而至、破坏性的灾难事件的报道,报道的内容往往是人不愿看到的负面内容。
因此,灾难新闻更应本着尊重人、关心人的原则,才能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
【关键词】人文关怀灾难报道
一、灾难报道
“灾难”作为一个人类并不想其发生的词,却总是时不时地在我们的周围发生。
灾难,小到身边的亲朋好友不幸去世,大到一个地区千千万万的人因为一场天灾遇难。
灾难具有重大性,从而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
因此,对于灾难的关注也成为新闻传播活动的重点。
那么,什么是“灾难报道”呢?
1.定义
灾难报道指的是关于天灾人祸的报道,包括各种灾难发生、发展、危害以及人类抗灾、防灾、救灾等题材、它的范围十分广泛。
通常可以分为自然灾难报道和社会灾难报道。
2.新闻要素
灾难事件一般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是每个人都不愿面对的悲剧性事实。
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会给人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害,因此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
其中的新闻要素也是灾难新闻的特点。
(1)急迫性
灾难新闻大多是突发事件的报道。
比如:地震、瓦斯爆炸、车祸等。
这种突发的紧迫性使得新闻传媒机构要立马组织、开展传播活动,向公众告知有关信息。
(2)变动性
一般,一件危机事件的发生总是会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演变过程。
比如一场大楼火灾的发生,从开始的发现到最后确定失火原因、死亡人员,所有这些信息都不是一次性能够收集完成的,所以新闻人员往往要一直关注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并将收到的最新消息告知公众。
3.人文关怀定义
人文关怀是以人的价值为中心,展开对自然、社会的关注,它的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
我认为,在灾难新闻传播中,更应关注人,尊重人。
二、灾难报道与人文关怀
1.灾难报道呼唤人文关怀
(1)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
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要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
受众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意识、有思想,如果新闻报道有强烈的思想附加的意味,那么这种新闻只会得到受众的厌烦。
对于受众来说,知道真相是他们的权力。
另一方面,对于暴力、血腥的画面信息则要进行适当掩盖,改用文字或者动画,毕竟有些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是很强,再加上社会化压力大,人们很容易因为收到的这些画面信息而产生焦虑、紧张、压抑的心理。
比如:去年接连爆出的“女大学生失联”的新闻,看着这些恐怖的各种各样的新闻,作为一名女大学生,我当时就很恐惧:“为什么坏人的魔爪总是伸向我们这些手无寸铁的女生,而对于失联女生的家庭,这该是多大的灾难啊。
”我想:有这种感觉的人,不止我一个吧?所以,在真实信息的报道中减少不良信息也是对受众的人文关怀。
(2)传媒生存发展的需要
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新闻媒体有监测环境、提供信息的功能。
当灾难事件发生时,公众依赖着新闻机构获取信息。
如果媒体抛弃人文关怀精神,一味地为了金钱而攀炎附势,那么这样的媒体一定不会得到公众的信赖。
比如美国攻打伊拉克,中国新闻就要实事求是地报道,不偏不倚。
而不会像美国媒体那样歪曲道理,丧失人文理性。
(3)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灾难报道中,要以人文关怀为引导,关注普通人,表现人性的善良。
比如在抗灾救难中,多报道救死扶伤、舍己为人的好事,从而鼓励更多的人互帮互助,团结起来共同降低自然带来的灾害,也推动着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
2.灾难报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人”是灾难报道的一切,“人”既是传播者也是接受者。
离开了“人”,灾
难报道将毫无价值。
如何在灾难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我觉得有以下四点。
(1)信息告知、服务大众
每一个人都有社会信息的知情权,而新闻媒体的功能就是监测环境、告知信息、服务大众。
当灾难事件发生时,媒体机构首先就是要告知灾难信息,让大家都有个底。
过去,灾难新闻为了不让公众恐慌,往往采取“对于死伤人员少报、不报”的原则,可是再小的谎在公众的眼皮子底下总是瞒不过去,公众感到被欺骗了,十分不满。
现在,新闻机构已经通晓了这个道理,但是有的时候,碍于“喉舌”的管制,也由不得自己。
不过,我想未来,灾难信息公开机制一定会比现在更加公开、透明。
(2)发布政府指令、动员社会大众
当灾难事件发生后,政府往往会启动紧急预警系统,传媒机构变成了一个核
心的信息发布机构。
比如08年汶川地震,灾区面临着断水、断电、交通瘫痪的
危机,面对这种情况,上至中央电视台,下至各省级卫视纷纷发布应急预案信息:积极动员水电部门、官兵、志愿者、护士等救援当地受困群众,疏散人员,使救援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3)利用媒体资源、构建支持援助的平台
重大灾难事件爆发后,光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媒体应该运用自身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帮助受灾地区。
比如,地震后,媒体公布的捐款捐物电话往往能得到很好的响应,这些钱财能够解决灾区救援人员和受困人员的吃喝问
题,这也是媒体支持的一种方式。
(4)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预防能力
灾难后,往往谣言四起。
比如汶川地震之后,有不法分子散步其他各省市发生地震的时间,往往使得不明真相的人恐慌。
这时候,媒体就该担负起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责任,从而让公众了解真相,这样那些意图作祟的人也不能怎么样了。
三、灾难报道的人文关怀体现
1.及时准确的信息播报
关注灾难事件本身,及时地把有效信息传给民众。
对灾难的舆论引导、协助政府稳定民心、上传下达救灾活动,客观真实地把灾难呈现在公众面前,这样的媒体一定会得到公众的信任。
2.“情感与生命”为上
灾难往往破坏着不幸者的生命和财产。
因此,对灾难事件中报道中,一定要关注他们的生命状况、情感状态。
告诉他们即时身处不幸,但他们的幸存就是活下去的最好理由。
同情是每一个人必备的社会道德,一个记者只有理解别人,才能更好地报道。
媒体的这种功能,往往能激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同情心,大家一起帮助受灾地区的群众。
比如:很多城市的家庭收养了08年汶川地震的遗孤们,让他们有了好的生活环境,接受着更好的教育。
以“情感与生命”为源泉,形成了社会的一股暖流。
3.新闻仿真图的使用
新闻仿真图是为了配合新闻报道,运用三维软件的仿真性而制作的模拟现实真实事物或场景的新闻视图。
在灾难报道中,这种新闻仿真图立体、清晰,能够形象地反映真实的新闻事件或事物。
新闻使用仿真图替代现实图片往往能够降低对受众可能造成的心理伤害,并且有提升传播效果的作用,体现了对受众的人文关怀。
四、灾难报道体现人文关怀的现实困境
在灾难报道中,记者所恪守的新闻客观原则往往与悲情弱化产生矛盾,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所有从事灾难新闻的报道者。
1.新闻客观与悲情弱化的矛盾
新闻是新近事实的客观报道,要求客观真实。
而往往为了受众的接受能力,记者们有意地弱化一件灾难性事件的悲情程度。
记者往往在灾难新闻中渗透着自己的情感,或同情,或惋惜,这也造成了新闻多少有点失真。
依笔者看来,记者不必苦恼,灾难新闻只要在大体不失真,一些细节弱化或者没有都是没有关系的。
而且,灾难新闻中的人文关怀往往会更加打动读者,因为没有情感,就没有生命力。
只有赋予情感的新闻作品才能感染受众,获得好评。
2. 新闻价值与人本价值的博弈
对于记者来说,抢新闻是本能,而自己的职业道德又要求自己要有人文关怀。
有时两者略微有点矛盾。
我认为,记者在灾难新闻中既要考虑新闻价值,更要体现人文关怀。
比如:给采访对象足够的尊重,而不是一味地为了自己的目的问一些采访对象不愿意面对、回答的问题。
尤其是,拍悲伤中的人的照片时,要认识到这些行为可能对他们的伤害和不适。
【结语】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又促进着社会的发展。
新闻传播,作为人类文化传播,理应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
在灾难中体现人文关怀,已经成为公众公认的真命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