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媒介及其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研究

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研究作者:屈义植来源:《传媒论坛》2018年第19期摘要:在进行新闻传播过程中,通过加强传播的人文关怀可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文章以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为分析对象,首先介绍了人文关怀的含义,接着举例证明了新闻报道中存在缺失人文关怀的案例,最后论述了新闻传播中提升人文关怀的途径,以便使得新闻传播中可以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
关键词:新闻传播;人文关怀;报道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8) 19-0-01一、引言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也随着信息科技发展而不断变化,新闻传播中所涉及的信息量也开始逐步增加,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
但是,当前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观众对新闻的接受程度变得更加多元。
在进行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传播应当加强人文关怀,通过人文关怀更好地吸引观众眼球,同时也体现了新闻媒体自身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感,更好地引导人民群众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从某种意义上看,新闻媒介传播可以改变人们思想,甚至可以改变一个社会的行为方式,对于调节社会矛盾,调解人们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人文关怀的含义人文关怀主要发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它的核心在于肯定人的价值。
人文关怀不仅是一种物质生命,同时还包含有非常丰富的精神文化,人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常常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承认人对社会的重要价值,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
人文关怀不仅强调要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更强调满足人们自我发展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人全面成长。
三、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新闻传播主要是指对信息进行传播,通过一定渠道对各种信息进行报道。
在进行新闻传播时,如果传播缺乏必要人文关怀将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一些新闻媒体在对新闻进行报道时对生命并不敬仰,对于失去的生命并不惋惜,而是朝着金钱和领导的角度进行分析。
例如,在北京开往福州的动车中,在途经温州段时两辆动车发生了追尾事件,此次事件造成了40多人死亡,同时有200多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
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不足和对策

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不足和对策作者:刘建国来源:《活力》2014年第14期[关键词]新闻;人文关怀;对策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指的是多关注于人自身的生存价值,关注于人自身的生存处境。
一名有良知的记者,应时刻把人文关怀的理念铭记在心中、体现在笔下。
一、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不足的表现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
目前,虽然许多媒体在弘扬着人文关怀,但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也存在着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弱势群体缺乏关怀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新闻报道既要关注宏观的发展和社会主流人群的生存状态,也同样要关注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的喜怒哀乐。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过:“这不是英雄的时代,而是平民的时代。
”面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处境,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是每一个新闻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闻媒介应该真正想为读者所想,急为读者所急,扎扎实实为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办事。
比如对于破败的农舍、农村老夫妇被人贩子骗后的悲痛欲绝、辍学儿童呆滞的眼光、下岗工人的迷茫和无奈,再比如下岗职工、失业者、乡村教师、残障人群、漂泊在城市的打工者、城市边缘人群,这样的报道,会体现新闻从业者对弱势群体和社会底层的关注和关心,使他们感到媒体与社会对他们的人文关怀,从而赢得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和尊重。
但在这方面,我们的新闻报道还不尽如人意。
2. 对隐私报道不慎重新闻报道中应设法避开一些不雅或不宜公开的画面,明确被采访对象的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悉和公开,个人生活、个人私事不受外界非法侵扰,从而体现出媒体对人的尊重。
媒体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涉及未成年的隐私。
关于未成年人的报道,正确的做法是未经当事人同意,新闻不得披露当事人的姓名、出生地、家庭住址以及一切可能推算出其真实身份的信息。
还要注意不得暗含受指控的人与少年儿童本人关系的内容。
浅议电视新闻中的人文关怀

、
现象 非常普遍 ,新 闻工作者 的人 文关怀 理 念 也 有 了有 了很 大进 步 。现 在 几 乎 可 以随 时在 电 视 等 传 播 媒 介 发 现 人 义 关 怀 精 神 的存 在 。 但 是 ,在 某 些 时 候 电视 新 闻 的人 文关 怀 发 展 情 况 并 不 令 人 乐 观 。 ( ) 真 正 的人 文 关 怀 的背 离 一 对 众 所 周 知 , 传 媒 需 要 追 求 新 闻 事 件 的 客 观 真 实 。但 这 种 单 一 的 为 了 追 求 新 闻 事 件 完 整 性 而 往 往 会 出现 忽 略 对 个 体 人 的微 观 人 文 关 怀 的 做 法 。 某 电 视 台 曾播 出 山 东 潍 坊 “ 考 公 助 司 ”利用 手机 向考生传 递高考答案 的作弊全 过程 。记 者利用偷拍 、跟踪等于段 ,拍到… 对母 女与 “ 助考公 司”洽谈 ,随后 到电信商 场购买手机的镜头,然后在看到该考生进入 考场后,向监考人员汇报,该考生被当场抓 获。大量 的现场 资料从头 到尾 向观众 描述 了 作弊的整个过程 。我们知道 ,此类报道 的最 终 目的是为 了起 到警示作用 ,从而避免发 生 类似 的错 误 。但是 ,观 众在看 了节 目后 ,认 为该节 目缺少 了一 种真正 的人 文关怀 ,因为 如果 记者当时及 时阻止 青年的错 误行为 ,那 么这位青年也许就会悬崖勒马。
Wk国 d业o o&t Ard r s 棘ba 出与 . y
教 育研 究
划 以适应 观众 的需 求 。 新 闻 记 者 和 编 辑 在 选 题 上 要 更 多 地 从人 出发 ,考 虑所报道 的新 闻是否和普 通 百 姓 密 切 相 关 , 同时 还 要 更 多 地 关 注 新 闻 播 出后 对 人 的 影 响 。如 果 电 视 新 闻 T 作 者 能 够 处 处 从 人 的 命 运 、人 的 情 感 等 角 度 开 掘 人 在 社 会 中 的 意 义 、价 值 , 就会 使新闻报道更 富有人文精神 ,从而 也 就 更 容 易 打 动 观众 。 ( ) 道 力 求 平 民 化 二 报 对待报 道对象要 以平 民化 的视角 来 关注 ,不 能用媒 体 的 话语 霸 权强 加于 人 。 以平 民化的视角确立报道 ,其根本就在于 我 们 的 电视 新 闻 工 作 者 在 进 行 新 闻报 道 时 ,要 以 种普 通 百姓 的价值 取 向和 平视 生活 的视 角 来观 察 和 思考 问题 。这 就 要求 记 者 以平 民化 的价 值取 向和 平 视 生活 的视 角 来 ,拍 摄镜 头 ,组 织 报道 。例 如 , 当记 者 在访 问时 ,记 者 的情 感 、动作 、语言 、 身体姿态要跟着被采访者的情绪波动而变 化 ,或 表 示鼓 励 ,或 表 示 同情 ,这 样就 可 以使 被 采访 者 感觉 到 记者 是 在关 心 自己, 从而 获 得安 慰 与鼓 励 ,这 样 的采 访 也容 易
新闻报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摘要]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能让让悲观者前行,让无力者有力。
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是现代文明的要求,也是媒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新闻报道的庸俗化、媚俗化、人文关怀缺失是媒体不成熟的现象,当媒体报道体现人文关怀的时候说明媒体的文明和成熟,本文从新闻报道的价值本位和社会价值层面出发,通过小悦悦事件的分析,探究人文关怀与新闻本位之间的密切关联,提出了我国的新闻报道应如何坚持和体现人文关怀原则。
[关键词] 新闻报道;人文关怀;分析As an example of the little yueyue event analysisreports embodiment of humanistic concern[Abstract]News reports reflect the humane care to let bears go on, powerless to powerful. In News reported in the reflected Humanities care, is modern civilization of requirements, is media by should bear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News reported of vulgarization of, and kitsch of, and Humanities care missing is media does not mature of phenomenon, dang media reported reflected Humanities care of when description media of civilization and mature, this from News reported of value standard and social value level start, by small yueyue event of analysis, researchHumanities care and news standard of close associated, made has in China of news reported should how adhere to and reflected Humanities care principles.[Keywords] news report; the human care; analysis目录1引言 (4)2相关含义的界定…………………………………………………………………………………5.2.1人文关怀的界定 (5)2.2人文关怀与新闻本位之间的关系 (5)3 新闻报道坚持人文关怀应遵循的原则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8)3.1新闻报道人文关怀应遵循的原则 (8)3.2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应注意的问题 (9)4以"小悦悦事件"为例分析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11)4.1媒体视角处理中虽然还原了现实但却缺少人文意识 (11)4.2 采访的过程中的重复询问对于受害者而言就是伤口撒盐 (12)4.3媒体播报过程中不注意细节,部分播报人员缺乏情感意识 (13)5媒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15)5.1选择焦点,关注社会问题,引发读者的理性思考 (15)5.2 关注弱势群体、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16)5.3 敢于自我批评..................................................................................... (16)5.4 树立正确的舆论引导机制................................................................... .........16. 结语................................................................... (18)参考文献....................................................... (19)1 引言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人文关怀的工作理念开始逐渐运用到新闻实践中,并逐渐被新闻从业者和广大受众所接受。
浅析民生新闻主持人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Vo. O 1 26 N .6
De . 0 0 c 2 1
浅 析 民 生 新 闻 主 持 人 如 何 体 现 人 文 关 怀
刘 晓 平
( 家 口广 播 电 视 台 ,河 北 张 家 口 0 5 0 ) 张 7 0 0
一
摘要 : 民生 新 闻是 近 年 来 电视 荧屏 上 出现 的一 个新 的新 闻现 象 , 它特 有 的 亲 和 力 以及 大 众 化 、 俗 化 的特 点 更 通
作 者 简 介 : 晓 平 ( 9 8一) 男 , 北 唐 山 人 , 家 口广 播 电视 台 国 家一 级 播 音 。 刘 15 , 河 张
・
45 ・
21 0 0年 l 2月
河北北 方学 院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第 6期
区家喻户晓的明星主持人。在她的主持下, 无论是改版前的 《 元元说话》还是改版后的《 , 第七 f》都获得了巨大成功。 j,
身边事, 评论社会现象, 解读政府的举措。 如江苏电视台《 南京零距离》 的主持人盂非, 他用犀利的
语言 , 的风格展示 出了 良好 的亲和力 , 以南京 市 民喜 幽默 所
会经济发展、 政府部门的举措进行报道和解读, 阐释政策调 整为百姓 日 常生活带来的变化。它的公信力、 亲和力、 大众 化与民俗化的特点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习惯, 弥补了电视媒 体传播技术的不足。因此, 民生新闻节目的特点对主持人的
作为媒体与观众沟通的桥梁, 主持人就像节目的名片, 他们直接面向观众传播信息, 在节目中起着舆论引导的重要
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 , 民生新闻的成 功与否也取决 于主持
人的个人素养与主持风格。因此, 主持人的播报既要符合主 持人工作的客观要求和规律, 又要遵守民生新闻“ 三贴近” 的 原则,采用平民的视角, “ 站在百姓的立场, 播报平民百姓喜
试析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

第27卷 第4期V o l .27 N o.4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 rnal of Guangx i U n iversity (Ph 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5年8月A ug .,2005α试析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漆亚林(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摘 要] “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等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理念时下正成为许多媒体热捧的口号。
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渐成主流,并成为新闻媒介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塑造媒介良好形象乃至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人文关怀表面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弱者群体冷漠症、过于青睐主流人群、忽视人的内心感受和精神关照、议题无理性放大等问题。
本文以实证的方式对此进行探析。
[关键词] 人文关怀;内心感受;常态报道;议题放大[中图分类号] G 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8182(2005)0420094202 在“物质丰裕,精神家园荒芜”的语境下,西方学术界提出了人文关怀的概念,并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重、对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
人文关怀移植进入我国新闻媒介后,近年来迅速成为主流传播理念。
人大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指出,“传媒经济其实是一种‘影响力经济’,传媒的影响力来源于新闻报道真正能惟人为本、关注人、尊重人”。
“从《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到《南方周末》‘让无力者有力,让悲愤者前行’,再到《冰点》告别精英回归平民视角”,[1]现到都市类媒体无不是不厌其烦地关注市民的生活,人文关怀精神在新闻传媒的定位、内容、报道角度、传播方式等方面都浓墨重彩地得以彰显。
然而,在大众媒介微观操作的实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人文关怀表面繁荣的背后暗藏着诸多误区,并正影响着传媒的公信力与美誉度。
一、弱势群体冷漠症关注弱势群体已成为许多新闻媒介标志性的理念和自觉的行动。
浅析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的体现

浅析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的体现摘要:新闻媒体一直作为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舆论工具,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不断深入,在灾难报道中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本文就新闻报道中关于灾难的报道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为今后灾难报道能够更加趋向于人文关怀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新闻;灾难报道;人文关怀;Abstract: the news media has been as a service to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the media, with the process of China’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unceasingly thorough, more attention to humanistic care in disaster news, the news about the disaster report how to reflect the humanistic care, for the future disaster news can tend to be more humanistic care to provide necessary theoretical support.Keywords: News; disaster reports; humanistic care;伴随着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不断壮大,对于一些大型的灾难性的事故进行报道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不得干扰救援工作的进行,同时还在进行报道过程中不得过分的渲染血腥的灾难场景,这种以人为本的关怀已经成为了媒体的共识。
当前越来越多的新闻从业者在对于灾难事故的报道往往采取的就是站在受灾者的角度进行报道,本着关心、关爱、同情的心理进行灾难报道,这样的话就对于灾难事故的新闻报道逐渐的体现人文关怀上。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小悦悦事件"电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2012-02-14 15:40: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有0人参与手机看新闻转发到微博(0)《新闻记者》杂志供稿2011年10月13日,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被2辆车3次碾压,18路人见死不救,引发了国人的震惊和反思,也引起了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
司机的凶残、路人的拒救,交织成面色冷漠的众生相。
而阿婆陈贤妹的援手让极度冷漠的社会有了一丝温暖,以朴素的悲悯情怀挽住气若游丝的生机。
个体境遇是世态的微观映射,“女童被碾,路人旁观”的悲情场面,不啻为“冷漠流行症”的再度发作。
每次“老人倒地无人扶”,都会被作为道德滑坡的“标本”;频仍的“助人为祸”,总能激起“好人难做”的嗟叹。
席卷全国的小悦悦事件报道中,同样也凸显出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少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和收视率,在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
本文以国内数十家卫视为观察对象,以10月16日至23日这段时间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观察样本,对此试加分析。
1.新闻采访缺少换位意识电视采访最大的特点是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的。
作为采访记者,职业决定其已经习惯了镜头前的交谈,有的记者就忽略了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往往开门见山、劈头盖脸地向对方发问,常常弄得被采访者手足无措、狼狈不堪,根本无暇认真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因此,电视新闻采访学当中提倡换位意识,所谓换位意识就是要求采访记者首先要考虑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感受(有些批评或揭露性采访除外)。
综观小悦悦事件中的人物采访,很多记者恰恰缺乏这种换位意识。
在此次事件中,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小悦悦的父母了。
在南方电视台《今日最新闻》和《米线社区》的新闻画面中一度出现两位哭泣的镜头,特别是作为母亲,曲女士曾敲打自己,长跪不起。
然而,我们的记者却一遍又一遍地提问为什么没有看管好孩子甚至是事发几天后还有记者问她当天的情形,这无异于再次揭开别人的伤疤,在其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曲女士表示已经不愿意回忆当天的情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闻媒介及其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内容摘要】 新闻传媒的出现是一种人文现象,它在报道客观事实的同时,必然会在“人文”层面对受众有所影响。在当前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发展日渐完善的今天,新闻媒介极大地拓宽了受众获得信息的渠道,也极大地丰富了受众的生活。但是,新闻媒介在其产业化、企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置社会效益于不顾,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值得我们忧思。本文仅就我国当前新闻媒介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做了简要分析,并从当前常见的电视与报纸媒介普遍存在的一些无视受众的弊病切入,探求新闻媒介在其发展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使其能和谐发展,最终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 新闻媒介 人文关怀
一、新闻媒介存在“人文关怀” 唯物主义思想观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在这个社会群体中,为了获得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而各自探索交流。在这之中新闻便应运而生,新闻传播活动由此展开。 纵观新闻媒介发生、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新闻媒介这种文化工具的发展和运用是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的,尽管它也曾作为传播“神文”的工具(例如我国上世纪初的教会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等),但更多的,它是作为传播“人文”价值观的工具而得到广泛运用和迅猛发展的,特别是在革命时期,它为宣传民主以及反对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压迫等做了巨大的贡献。也正是这种广泛的对人的关注和尊重,以及新闻媒介自身通俗、广泛、价廉的特有优势,从而让新闻媒介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并在短短几年中迅速成长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闻媒介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加上人类活动范围和精力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不可能与整个外部环境发生直接的接触,因此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已经日益依靠于传媒所提供的信息。正如居延安所说:“我们看不到世界本身,看到的是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媒介。”因此说新闻媒介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调节机制。它有责任、有能力在人文层面上体现对人的关怀。
二、 “人文关怀”及其在新闻媒介中的作用 说起人文关怀,很多人并不陌生。但真要准确地定这个概念,恐怕又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人文主义关怀被人们誉为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一般说来,所谓的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明天的思考,它关怀的是人类的和谐与发展,体现了对生命的怜悯与尊重。媒体面对受众应该具备基本的人文关怀,因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无论是新闻记者、新闻当事人、还是受众,他们都是人,都具有人的情怀。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冷漠,不仅是记者的良知,更是媒体的责任。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人道主义的立场,理解人情,尊重人性。 在现代新闻媒介中的“人文关怀”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介几乎总是走在最前沿,几乎总是在传播最新的文化价值观。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从物质的层面上体现了对人的生活质量的关怀;精神文明建设,应是更多从精神和文化的层面上体现这种对人的关怀。新闻媒介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阵地,在人文层面上将为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1、 新闻媒介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知识就是力量”,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人才。文化建设的目的,并不只是局限在读书识字,更重要的是在全民族培养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观念和较高的文化素质。而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一种长期的文化濡染过程,新闻媒介正适应了这一要求,特别是在满足了人们对信息对娱乐的需求的同时,完成了这一过程,使它具有其它文化载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从新闻传媒形成合力的角度看,它在社会上形成的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文化氛围,将为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2、新闻媒介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国家安全是一个系统,安全不仅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也包括意识形态安全。一个国家如果意识形态发生了动摇,精神支柱锈蚀乃至瘫塌,那这个国家不仅在政治信仰上,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规范方面,将处于严重的无序的状态,引发政治动乱和社会动乱,也将从根本上损害国家的发展。”在通信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简单依靠封锁外来信息来对抗国际思想文化渗透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看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而文化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文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割不断的精神纽带,只是我们的新闻媒介把握住了文化这一核心,建构起自己的人文精神,在文化上维系住自己的受众,也就是在意识形态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这将对维护安全团结的社会局面作出巨大贡献,必将使任何渗透走向失败,必将使新闻媒介在社会主义事业中成为出色的“宣传员”和“鼓动员”,成为国家建设中有力的“组织者”。
三、新闻媒介缺乏“人文关怀”的现状 新闻媒介是以传播新闻为主要内容。从新闻的内容看,绝大部分新闻报道的是与人有关的事物,因此,新闻总是在传播信息的同时,有选择、有倾向地向受众展示着人与其他各种对象的关系,而这也正是新闻媒介实施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新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体制的变革导致了新闻界人文关怀的回归。重视人文关怀已成为当今主流新闻传播观念中的一个亮点。这是新闻媒介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塑造媒体良好形象乃至提高市场竞争的关键,也是一家媒体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些非主流媒体在市场化转型和经济腾飞的狂潮中迷失方向,为了营利不惜以牺牲人文关怀为代价,从而导致了媒体公信力的不断下降和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 在西方,媒介被成为“社会公器”,记者们被称为“无冕之王”。“无冕之王”是不是说记者真正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诚然,在新闻媒体发展的过程中,记者们最大限度地还原真相的敬业精神的确值得肯定,通过各种媒体,我们感受到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感和震撼力,但是在面对某些特殊的新闻报道时,一些记者对当事人的尊重之心却于有意无意之中流失,从而导致了类似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或缺。 近年来,新闻媒介的迅速发展近一步缩短了受众与信息的距离,媒介进入了千家万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各种新型的媒体相应发展,人们更愿意通过身边的媒体来获得信息,放松身心。然而,媒介的产业化发展又将媒介推向了市场,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调控下,新闻媒介发展的自由度有了空前的开阔,另一方面,新闻媒介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问题,而其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是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 以电视媒介为例,新闻媒介人文关怀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责任感匮乏,迎合低级趣味,盲目跟风,社会影响恶劣。 栏目的吸引力大,收视率、阅读率高,引来了众多广告商的追捧,媒介的经济效益提高,员工的收入增加,这是市场调控下的传播媒介一致追求的目标。而一些新闻媒介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剑走偏锋”,节目创新、策划方面一团糟。诸如美女半裸播音、互动类节目言语挑逗等格调不高以及暴力、凶杀、色情等满足人猎奇心理的电视节目充斥荧屏,电视声画一体的超时空逼真性极大地刺激了受众的胃口,迎合了一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收视率,但是也往往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媒体这种置社会影响力于不顾,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就深刻地反映出其人文关怀的缺失和社会责任心的淡漠。 (二)新闻价值观混乱,滥挖社会热点,炒作新闻。 新闻价值具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这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判断新闻价值所必须考虑的五个要素。离开了这些新闻的基本要素,而去追求一些无关紧要的所谓的新闻,或抓住一个所谓的社会热点,死缠滥打,成为当前电视媒介普遍存在的一个不正常现象。一些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除了领导的讲话,就是新闻广告或广告新闻,很少有真正能满足受众需求的新闻信息。这就在本质上反映出了新闻工作者的自身定位问题:究竟是做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还是做他们应声虫;究竟是要条条框框地采新闻,还是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新闻价值观的混乱还表现在某些媒体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盲目跟风,以偏概全地狂轰滥炸,从而形成了新闻炒作的现象。如最近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艳照门”事件就是一个生动的“炒例子”。为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媒体有必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将案件的来龙去脉报道出来,然而让人失望的是一些媒体在事件平息之后还死死缠住当事人的亲友,将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情无限度地扩大化。虽然“艳照门”事件的发生是娱乐界的悲哀,作为社会的公众人物、群体的精神偶像,当事人的行为举止着实遭人唾弃,但是请我们的媒体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在这一事件当中,那些“明星”们也是受害者,其家属更不能承受事件带来的精神压力。然而媒体却将镜头对准了他们,让这些无辜的家属尴尬无助地面对媒介的拷问,遭受大众的非议于嘲笑。类似现象时有发生,在这些事件当中,媒体的人文关怀严重缺失,而电视媒介的独特性势必将这一不良影响扩大到一个极端。因此媒体在选择新闻事实时,应当增强政治意识与法律意识,以道德自律为基础,使新闻报道符合社会公众利益,体现人文关怀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要求,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新闻价值。 (三)新闻媒介工作者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人文关怀。 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一方面,记者、编辑、主持人在采集电视新闻和其他资料时难免会对采访对象缺乏理解或不够尊重,从而造成人文关怀的缺失;另一方面,其他新闻媒介工作者由于自身人文关怀意识的淡漠,而在栏目的编排、播出时间、样式等方面造成对受众的不尊重。 “新闻采访是人际间心灵沟通的艺术”。记者、主持人在采访中要尊重采访对象所处的社会习俗,尊重他人,同时要有善于倾听、谦和等良好的采访作风和善于提问、巧妙提问的工作方法,保证对采访对象的完全尊重。有些记者,在镜头前自我感觉过于良好,态度傲慢,采访效果当然更加恶劣。尤其是在批评性报道中,电视记者要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切不可得理不饶人。态度蛮横、提问粗暴都是采访的大忌。还有一些记者个性比较张扬,在报道中自我亢奋,不顾及采访对象的情绪和反映,这会使采访对象觉得自己不被重视。此外,媒体在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往往会偏离社会效益的轴心,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对人文关怀缺乏理性思考,从而导致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表达不甚充分。如《高龄女保洁员再遭飞车撞》(《西安晚报》2003年11月8日)《坐台小姐抢坐台小姐》(《重庆晚报》2005年10月31日)、《嫖客未尽“性”?敲碎小姐头》(《重庆晚报》2005年11月25日)。这些新闻标题在涉及有关城市边缘人和弱势群体的内容时,并没有采取平等、审慎、同情的态度,更多的偏重于猎奇、追求感官刺激,对抢劫、凶杀、心理疾病等社会现象不是站在公立、平等、同情、探究的角度,而是采取旁观和娱乐的手法来撰写,缺乏最基本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