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乳腺tanner分期超声检查在女童性早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医学影像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9月 第3卷第17期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选取我院2017年1月到2019年3月儿科就诊的乳腺发育儿童184例进行乳腺tanner分期超声检查观察分析,最小年龄4岁,最大年龄9岁,年龄中位值(5.84±0.34)岁;纳入标准:(1)所选儿童均为女性,儿童监护人对本研究知情并授权参与研究;(2)女童入院后经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有149例女童确诊为性早熟,35例女童为青春发育早期组。
排除标准:(1)中枢性疾病;(2)外周性系统疾病;(3)外源性雌二醇、孕激素暴露。
1.2 实验室检验受查女童均进行体质量的测量,进行雌二醇、孕酮、垂体泌乳素的检测,记录0、30min、60min及90min时间段的黄体生成素及促卵泡激素水平,取两个指标的峰值进行记录比值(LH/FSH)[1]。
1.3 检查方法均给予受查女童乳腺tanner分期超声检查,使用仪器为超声飞利浦EPIQ7,采用L12-5探头,超声探头频率5~12MHz,指导女童取仰卧位,双手抱头自然状态,检查者持探头力度为图像清晰显示乳腺组织,乳腺外形不变形,扫描以乳晕为中心,采用顺逆时针360°进行连续性、转动性检查,测量范围为乳腺高回声纵向最大直径(探头与肋骨垂直)、横向最大直径(探头与肋骨平行)、最大垂直前后直径(探头与肋骨平行)。
乳腺容积=纵径×横径×前后径×0.523,基于早熟乳腺发育尚不对称,需进行双侧乳腺的测量计算体积平均数值。
1.4 超声分期标准乳腺tanner分期超声根据乳腺发育情况,分为Ⅰ~Ⅴ期[2]。
Ⅰ期为边界不清的乳晕后方的高回声,乳腺体积<0.85cm3;Ⅱ期为乳晕后方高回声结节,中央呈星形或线形低回声区(单纯的分支状导管结构),乳腺体积0.85~3.88cm3;Ⅲ期为高回声的腺体组织,由乳晕后方向外延伸,中央为蜘蛛状低回声导管区,乳腺体积4.18~5.57cm3;Ⅳ期可见乳晕周围纤维腺体组织(高回声),中央区显示为低回声结节,部分可清晰显示皮下脂肪组织,乳腺体积6.57~11.47cm3;Ⅴ期(发育期)为高回声腺体组织,前方皮下脂肪组织增多,没有以上分期中的中央低回声结节。
医学影像学规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教改建议

255目前影像学已逐步成为各临床医疗技术中重要的学科,通过将影像学技术运用至各科室的医疗诊断中,可有效扩大病症的诊治视野,提高病症的诊出率以及疗效判断和预后评估。
作为医学影像学工作中重要的技术之一,高质量完成影像学的规培教学对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诊断质量具有重要的奠定作用。
但目前各院校的规培生影像学培训往往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1 影像学规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影像学技术的临床应用以及规范化的教学体系总结,规培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矛盾问题需要解决。
1.1 内容复杂,规培时间短由于影像学的整体整体规培时间普遍较短,规培生往往需要在短实践内迅速开展对多个科室的影像学培训,同时包含病因、生理、检察技术以及方法、表现和影像学诊断等内容,内容涉及交广,规培生往往难以迅速掌握该技术。
1.2 基础知识薄弱,影像学诊断要求高部分医学院的规培生往往在解剖学、病理学以及病理生理学等方面的时间投入方面较少,并且CT 以及磁共振技术在部分学院中并未建立,技术的不足往往导致了影像学规培教学中的基础技术不足现象。
1.3 传统教学内容的深度影响医学影像学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目前的影像学检查措施由X 线逐步发展为CT、磁共振技术等,而传统的检查往往在病症诊断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必要情况下需结合患者多发病胶片进行诊断,但目前的影像学科技术的更新,促使典型病例胶片匮乏,即便通过投影仪播放早年的X 线胶片。
规培生也无法有效体会价值所在,影响了教学技术的发展。
2 影像学规培教学的教改对策2.1 规范导师培训,制定规培计划优质的导师往往是影响规培生技术培训的重要标准,根据各科室技术的不同,在选取技术导师时需要着重选取资历较深的人员担任,同时规范化导师培训体系,严格按照国家的以及医疗卫生组织的相关规定规范导师培训内容,逐步培养高级职称医师指导,建立完善的影像学培训技术队伍。
在进行教育培训中,需要导师注重教学的方式医学影像学规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教改建议苏海燕,黄清存,钟李强(通讯作者)(宁德市闽东医院 福建 宁德 355000)【摘要】医学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影像学、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类网络平台的使用,医学影像学技术不断提升,逐步发展为数字影像学,对临床病症的判断产生了重要作用。
应用64排128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对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性分析

146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2月 第4卷第23期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其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产生严重的威胁,脑血管疾病在我国人群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中排名第二位,仅次于心脏病。
患有脑梗死的患者比较可能会并发患有动脉畸形、血管狭窄等等并发症状,其中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最高,脑血管狭窄往往会对患者的脑补供血情况产生阻碍作用,引发患者脑细胞发生缺血坏死,最终导致患者偏瘫甚至残疾和死亡[1]。
因此,尽早对患者脑血管狭窄进行诊断发现,对临床上治疗脑梗死患者及其预后治疗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
本文选取2016年8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85例脑梗死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64排128层螺旋C T机头颈部C TA检查脑血管狭窄程度的诊断准确性,希望为临床治疗脑梗死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断数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8月—2020年1月本院接收的85例应用64排128层螺旋C T机头颈部C T A检查的患者,将其C T A检查结果与临床诊断后确诊的结果进行对比讨论。
其中男43例,女42例;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63.28±5.02)岁;病程1~6天,平均病程(5.33±1.23)d。
纳入标准:(1)患者经过M R I、头颅C T以及经临床诊断后确诊为脑梗死患者。
(2)患者对研究知情自愿参加,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患有恶性肿瘤、恶性心律失常患者;(2)患严重心肝肾异常、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1.2方法85例患者均采用GE64排128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 检查,管电压为120kV,电流大小为250mAs,层厚值设置为0.625mm,重建间隔时间为0.4mm。
在对患者行CTA检查之前,应当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并将患者的头颈部固定牢靠。
对患者行静脉注射,注射位置在患者肘前方,选取370mg(I)/ml的碘普洛胺对比剂,在对患者行CT扫描之前,对其延时时间进行测定,采用的方法选取小剂量测试法。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征稿函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征稿函《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是由国家新闻广电出版总局批准,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主办的国家级医学学术期刊,半月刊,刊号:CN13-1424/R;ISSN2096-3807,主要刊载常规X线、CT、MRI、超声、核医学、介入放射学、电镜、红外热成像、医学图像处理等方面的新成果和新进展,栏目有综述、论著、影像研究、影像技术、医学影像、综合医学、探索发现等。
全文收录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须知:1.文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材料详实,数据可靠,语言精练,层次分明。
文章篇幅一般在2400~6000字符数左右为宜,图片要求清晰,对比适度,表格采用三横线制。
2.为尊重作品版权、维护本刊权威性和作品质量,作者保证来稿不涉及抄袭、保密、署名排序等争议,来稿文责自负。
3.文章内容完整。
包含: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全称(具体到科室)、所在省市、邮编、中文摘要(2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参考文献、作者简介及详细通讯地址和电话等。
4.获得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章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
5.编辑部有权对稿件进行修删,如不同意请在投稿时声明。
本刊全文收录知网、万方数据库,如不同意请在投稿时声明。
6.本刊只接收邮箱投稿,来稿一律采用word文档格式,请勿一稿多投。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编辑部医药前沿杂志稿约医药前沿杂志为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医药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以广大医务工作者为主要读者,重点报道国内外医药领域的最新学术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
办刊宗旨: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医药临床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本刊实行同行审稿制,设有论著、综述、临床研究、临床护理等栏目,欢迎踊跃投稿。
投稿要求及注意事项:1.本刊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性科研成果或国际首报论文开辟快速通道。
CT小肠造影技术在诊断小肠克罗恩病中的临床应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年4月第5卷第8期〔影像技术]CT小肠造影技术在诊断小肠克罗恩病中的临床应用张利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影像科江苏南京211100)【摘要】目的:分析CT小肠造影技术在诊断小肠克罗恩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将本院于2019年1月一2020年12月收治的89例小肠克罗恩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体患者均接受X射线小肠碘水造影检査和CT小肠造影检査,比较两组检査方式对克罗恩病的病变诊断情况以及诊断准确率。
结果:CT小肠造影技术在腹腔囊肿、炎性包块及蜂窝织炎的诊断检出率上均高于X射线小肠碘水造影技术,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CT小肠造影技术的诊断准确率为94.38%,远高于73.03%的X射线小肠碘水造影技术,数值差异同样具备统计学意义(F V0.05)。
结论:使用CT小肠造影技术能更好地确诊小肠克罗恩病的病变情况,有效提升诊断准确率,为患者的病情治疗及恢复工作提供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CT小肠造影;小肠;克罗恩病;应用【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克罗恩病作为慢性肉芽肿性疾病之一,多发于末段回肠和临近结肠,呈节段性、跳跃性分布,且病程较长,极易反复发作,会对患者消化道各位置产生影响[1-3]。
该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右下腹部肿胀、腹部疼痛,并伴有腹泻、压痛、消瘦以及高热等症状⑷。
小肠克罗恩病属于消化内科疾病,发病人群多集中在中青年群体,但发病原因尚未明确,推测与遗传、感染或免疫功能等因素关系密切,应尽早确诊并给予合理的治疗手段干预。
检查该病的手段众多,血液检查、粪便检查、肠镜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等方式均能应用于小肠克罗恩病的诊断工作。
CT小肠造影属于新型消化系影像学检查技术,有相关临床研究显示,该技术能够对患者肠道和肠道周边病变状况进行清楚探查,目前已成为临床诊断克罗恩病的一种有效方法[5]。
医学影像学b超论文投稿《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医学影像学b超论文投稿《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医学影像学b超论文投稿《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乳腺癌的B超影像学探讨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及年轻化趋势。
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种有效控制乳腺癌发病的一级预防措施。
凶此,加强二级预防措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乳腺癌,对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和提高生存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步和推广为此奠定了基础。
目前乳腺影像学检查方法层出不穷,包括乳腺X摄片(MG)、高频B超、C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MRI)、正发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计算机辅助诊断(CAD)等。
本文对各种检查方法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特点综述如下。
关键词:影像医学论文乳腺疾病是困扰女性的疾病之一,尤其是乳腺癌的发生会严重危害到女性的健康甚至是生命,早期诊断对于乳腺癌的预防和预后均有良好的效果,现针对B超检测乳腺癌的价值进行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月刊)是由国家新闻广电出版总局批准,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主办的以医学影像研究为主导的综合学术刊物。
刊号CN13-1424/R。
主要栏目有:论著、综述、影像特析、护理栏目,临床医学、技术与创新、综合医学等。
医学影像学b超论文投稿Q Q :1966715440本刊全文收录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1 年1月至2012年4月期间入院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患者门诊体检中发现的乳腺病变,其余30例分别以乳腺肿块前来就诊。
抽取门诊年体检的60名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参照。
所以样本均为女性,年龄为15~65岁。
乳腺癌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方法:本次实验采用acusonx300彩色超声波诊断仪,探头频率为6~12mhz。
检查在患者月经结束3~7天内进行,已经绝经的妇女可以随时进行。
检查时患者取仰卧或侧卧位,双手抱头,充分暴露双侧乳腺、腋下等区域,尽量满足仪器检测的预设条件。
256排CT四维电影成像在打鼾病例中的应用研究

73打鼾,是睡眠过程中上气道狭窄导致的气流受限而发出的声音,研究表明,打鼾常伴有睡眠过程中呼吸的暂停,而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引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1]。
现阶段,临床对打鼾患者的检查主要是清醒状态下的影像,如CT、喉镜、muller 实验,以及睡眠时的监测,如PSD 等,缺乏睡眠时打鼾原因的真正影像支持。
现阶段,CT 扫描主要集中在清醒状态下的检查[2-5],然而对于打鼾患者而言,睡眠状态与清醒状态上气道的动度、变化方式及肌肉的松弛情况是不一致的,不能提供有效的评价指标。
受机器设备的限制,传统CT(例如64排)由于受时间分辨力及探测器宽度的限制,对动态图像的采集容易产生运动伪影,另一方面,4D 图像需要对感兴趣区反复多次采集,传统CT 需要多次来回移动床完成此过程,容易使睡眠状态的病人惊醒,使得采集失败。
笔者采用256 CT 轴扫的方式,采用大范围(16 cm)图像采集,在不移床的情况下完成中鼻甲至喉咽上缘整个区域的容积采集。
1 资料与方法1.1 材料收集2019年8—10月打鼾自愿患者21名,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1.1±4.2)岁。
入选标准:睡眠中有打鼾、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伴或不伴高血压、睡眠障碍;排除标准:喉部疾病、严重的精神疾病、喉部手术病人。
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为了保证患者睡眠状态,询问病人作息时间,有午休习惯的,安排中午检查。
给予患者3M1100防噪声弹性耳塞,安排病人被子、枕头等。
1.2 设备与方法本研究采用美国GE Revolution 256 CT 成像系统,扫描前告知患者检查流程,以使患者能配合检查。
为了获得清醒状态与睡眠状态相似的图像质量,采用相同的扫描条件,只是清醒状态下我们只扫描一个轴位的期相,睡眠状态采集10 S(0.5 s/r,20个期相)的图像。
1.2.1首先行患者清醒状态扫描 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扫描范围:中鼻甲至甲状软骨上缘。
核磁共振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62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月 第5卷第2期膝关节是人体负累最大、最易损伤、活动最多的关节。
膝关节损伤大都是由暴力伤害以及大幅度体育运动导致[1]。
主要的损伤类型有肌腱断裂、髌骨脱位、韧带损伤以及半月板损伤等[2]。
膝关节损伤患者由于剧烈疼痛难以与医生取得良好的配合,诊断难度较大,因此临床常借助影像学对患者进行辅助诊断[3]。
既往影像学技术存在很大的缺陷,X线和关节造影诊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难以兼顾患者软骨、半月板和韧带的解剖结构,整体诊断准确率不高[4]。
目前,MR(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和CT(Computed Tomography)得以运用于诊断膝关节的诊断中,M R I具有高清晰度、多面成像、无创的优势,现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膝关节疾病的诊断中[5]。
本研究采用关节镜联合MRI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检查效果显著,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疑似膝关节损伤患者60例,采用 MRI进行检查,检查完毕后实施关节镜病理分析。
60例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19例;年龄11~68岁,平均(39.5±28.5岁)岁;其中10例打伤、12例坠落伤、38例交通伤。
纳入标准:关节镜检查结果以及手术均证实为膝关节损伤;患者均出现膝关节功能障碍、弹响、不稳以及肿痛等症状。
1.2 方法研究采用MRI进行诊断,操作如下:研究采用GE 1.5T 及3.0T和西门子3.0T借助膝关节线圈进行扫描。
扫描时取仰卧位,患者足部首先进入仪器,患肢需位于线圈中心部位。
扫描参数如下:梯度回波PROSET序列扫描参数:TR调至最小值,层间距:0 mm,层厚:2.0 mm,视野:250 mm,采集矩阵:256×512;TE:13.8 ms,TR:500 ms,矩阵:256×256,视野:180 mm。
1.3 观察指标1.3.1阳性检出情况对比 统计患者阳性检出率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Journal of Imaging Research and Medical Applications
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
出版周期:半月
ISSN:2096-3807
CN:13-1424/R
出版地:河北省保定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邮发代号:46-353
创刊时间:2017
论文发表、专利申请董编辑Q/微信:993383282
出版信息
专辑名称:医药卫生科技
专题名称:临床医学
出版文献量:3469 篇
总下载次数:20762 次
总被引次数:66 次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简介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是国家新闻总署正式批准创办的国家医学类综合期刊。
本刊属于月刊,由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主管,全国感光材料信息站主办的医学科技期刊。
本刊已被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全文收
录。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3807,国内统一刊号:CN13-1424/R,邮发代号:。
全国公开发行。
办刊宗旨《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杂志坚持全贯彻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医学理论与医疗实践的新发现、新突破,竭诚为各级医疗机构、医学研究单位、医药管理部门的医务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为其总实践经验、发表学术研究成果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以促进中国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
主要栏目:论著、综述、影像特析、护理栏目,临床医学、技术与创新、综合医学等。
目录
跟骨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徐帆;1-2
CT诊断胸部弥漫性疾病的应用意义分析李定鑫;3-4
替吉奥与奥沙利铂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宗燕;5-6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早期疼痛中西医康复治疗的临床探析赵清;9-10
β微管蛋白Ⅲ型及微管相关蛋白2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李艳娜;马灵筠;11-13
探讨腹部彩超检查在诊断妇产科急腹症方面的临床价值黄育杰;13-14
提高社区全科医师糖尿病专科知识对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性探讨刘俊英;张红;王旭红;15-18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心肌损伤标志物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安园;18-19
医学影像学专业医患关系教学的经验体会贾志莺;张芬;20-21
彩超、CT平扫与增强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临床对比研究王健;22-24
腹部CT与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袁红梅;刘磊;24-26
CT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价值分析龙良均;27-28
肺癌供血动脉CTA对肺癌手术治疗的临床指导价值王兴煜;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