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从日本爱国主义教育看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

从日本爱国主义教育看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

从日本爱国主义教育看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作者:赵亚丽来源:《知音励志·教育版》2015年第09期摘 ;要一个国家的崛起离不开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的核心,而爱国主义教育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两国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有着很相近的文化背景。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崛起备受世界瞩目,这与其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进行批判地接受日本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日本;爱国主义;教育;启示关于爱国主义的概念,观点很多,在学术界提及最多的是列宁的论述:“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民族要生存发展,必然需要强大的凝聚力,一个国家对其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日本高度重视学校德育,爱国主义教育,以此作为振国安邦的基本国策,而当代中国,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对学生、青少年一代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发展尚未完善,教育并没有充分发挥其重塑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作用。

应试教育使得学校忽视了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流于形式。

1 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与展开在日本,爱国主义教育被称为“爱国心”教育,是一项基本的公民教育。

日本在2006年12月最终颁布和实行了《改正教育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应培养尊重传统和文化,热爱国家和乡土的人,并养成尊重其他国家的态度,为国际社会的和平和发展作出贡献。

由此可见,日本政府对学校爱国主义的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日本学校爱国主义教育以道德时间课为直接途径,这是日本特有的一种课程,以教学为主,辅之以各种参观、考察,重视实践环节。

比如参观当地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国会、法院等,由此使学生产生爱乡的自豪感,进而扩大为对祖国的热爱。

日本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除通过课堂进行之外,还通过国语、音乐、社会等各学科进行渗透式教育。

儒学对中日爱国主义教育影响的差异

儒学对中日爱国主义教育影响的差异

儒学对中日爱国主义教育影响的差异作者:潘挺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第02期摘要:中日两国常年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传统文化上有相近之处。

日本的军国主义的侵略性的特征,其爱国主义成了上层建筑实施对外掠夺的借口和工具。

中国本身地大物博,历史悠久。

不屑于对外的掠夺。

但由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长年占据,使士大夫乃至国人都有一种仁者爱人的道德理念。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儒学;差异性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独有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具有全民的意义。

中日两国在社会、地理、文化、国土、历史发展等地方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使两国的传统爱国主义既有不可磨合的差异性又有共通性。

一、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中日两国爱国主义教育差异的根源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是以传统儒家思想作为基奠。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 、“尚贤使能”等主张更是深入人心,甚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而这种以“人格”作为绝大感召力的“尚贤”主张,主要是通过树立榜样的作用来实现的。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石,历代帝王为维护其统治,尤其是经常爆发起义战争与民族战争的剥削社会,必然极力倡导爱国主义来维护帝王百年基业不倒。

由此处我们可以窥见一二,统治者对爱国主义的倡导必然会发挥的淋漓尽致。

而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仁爱”“礼乐”等思想的传播,也从未停息过。

这两者的融合交错,使中国的士大夫往往抱有舍己救世的想法。

因此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观不会是狭隘的,自私的。

它是一种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是一种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的观点。

发展到近现代,就有了那么多革命志士为了胜利和成功而义无反顾地付出自己的生命和一切。

缘由至此,信仰至上,忠胆仁义至上。

日本在接受儒学文化时,并非连贯整体摄入,而是支离破碎地吸收,日本的儒学与中国的儒学在形式上相似,但在具体内容方面则有很大的不同。

日本人的思维特点是重感性、重经验,而不擅长抽象思维。

中日近代爱国主义的比较

中日近代爱国主义的比较

中日两国近代爱国主义比较摘要:中国和日本的近代都开始于19世纪中叶,在东西方民族矛盾与国内阶级矛盾的相互交织中,两国的近代爱国主义运动都经历了几个阶段,比较中日两国近代爱国主义运动的各自发展阶段,可以看到,中日近代史的发展都是在“爱国主义”的推动下进行的。

中国近代爱国主义与“救国”紧密联系,其结果是人民革命不断爆发,直到肃清内外反动势力,开辟国家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日本近代爱国主义则与“霸权”紧密相连,再开国之后迅速转变为扩张,舍弃民权而宣扬国权,使“尊皇爱国”观念与“武士道”精神结合起来,把国家引上了军国主义法西斯的绝路。

中日近代爱国主义的曲折运动,形成了各自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对于两国的现实社会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中日近代爱国主义比较列宁曾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①这种基于祖国的感情是人们的一种历史存在,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毛泽东又曾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来决定”。

②中国和日本的近代都开始于19世纪中叶,即在“西学东渐”与“西力东侵”的双重压力下,被迫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特别是学习其科学技术,效仿其各种制度,从而形成了东方国家“被迫移植型”的近代化道路。

在东西方民族矛盾与国内阶级矛盾的相互交织中,两国的近代爱国主义运动都经历了几个阶段。

而在不同阶段,爱国主义都有不同的表现。

中国的近代史昭示我们,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而终未亡国,历经战乱磨难而终未分裂,靠的就是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沉沦中奋起的强大精神支柱,而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核心就是救亡图存。

中国的爱国主义运动主要由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40~1894年间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发起各自的爱国运动。

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使清朝一败涂地,被迫接受西方列强的殖民主义条约。

《南京条约》把中国开始拖入民族危机的深渊。

从此,中国社会的封建地主阶级分化出了主张“师夷救国”的改革派和主张“洋务兴国”的洋务派。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中日两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虽然两国之间存在差异,但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之处,这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和借鉴对方的经验,并为各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日两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和目标,并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来深入剖析其中的异同。

一、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面,中日存在一定差异。

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它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而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它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批判精神,以便他们能够自主地参与社会活动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在中日两国存在差异。

在中国,思政课是一门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的学科,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课堂上教师通常采用讲授、讨论和展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思考。

此外,中国的思政教育还强调实践教育,通过参观实地、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并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

相比之下,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通常充当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进行研究。

此外,日本的思政教育还强调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鼓励他们通过小组讨论、实践项目和社会实习等方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育目标中日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理论基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它强调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培养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

中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

中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

中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作者:许云涛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9期【摘要】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在对学生进行自然人文学科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已经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肯定。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力推行,才能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保驾护航。

本文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充分结合,通过横向对比中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异同点,对中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中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9-0081-02虽然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及值得肯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由于我国应试教育依旧风行的现状,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的客观事实,导致我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水平以及开展模式方面同多数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方相比,日方无论在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教育力度和质量方面均有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势,本文正是通过将中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横向对比,在从这一过程中获得启发与新知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与实际情况,建设性地提出我国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当注意的要素以及应当改进的策略和方法。

一、中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异同点虽然中日两国在文化、经济、国庆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是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初衷和目标是一致的,即帮助学生培养积极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工作热情,鼓励学生投身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事业中去。

与此同时,中日两国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比如,我国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往往遵循严谨的教学大纲,在教学工作开展的流程与侧重点方面一般都有着固定的模式。

日本德育目标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日本德育目标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日本德育目标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摘要:中日两国均把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估等作为体系形成教育法律法规。

日本的德育目标因其历史文化背景而呈现独特的特点,借鉴日本学校德育的优良做法有利于我国德育体系的分析与发展。

关键词:日本德育比较教育启示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a)-0003-01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从未间断。

尤其是教育方面,近年来两国大量互派留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各学校之间更是互派访问团队,极大地推动着两国教育政策与经验的学习与借鉴。

1999年至今,日本文部科学省陆续修订并实施各教育阶段的《学习指导要领》,其中对于学校的德育同样提出了相应的规定与要求。

1 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1995年11月23日,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试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其中强调“高等学校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1]。

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德育的特点如下。

1.1 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为中心,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爱国主义是我国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准确把握当代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是德育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和首要任务。

高校开展德育的基本就是要教育学生懂得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是整个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最深厚、最淳朴的感情,它是通过千百年厚重历史的积淀巩固起来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了解祖国的发展历史,从而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思想信念。

我国高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即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

做政治思想合格的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希望,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探析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探析

集 团是指现代 社会 的工厂 、公司 以及其他 实体
单位 ,从经 济实体 的角度讲 , 日本称之 为 “ 会社 ” 。
治凝聚 力 。道德观教 育是 向人 们灌输道 德意 识 ,并 把它转化 为人们 的道 德 品质 ,进而践 行道德 义务 。 ( )不 同点 二
集 团主义 教育要 求成员 以集 团为家 ,服 从 、服 务于 集 团 ,以培 养家族式 的亲密感 和团结感 ,强调集 团 成 员之 间的相互 的密 切关系 ,培养 个人对集 团 的忠

中 日思想政 治教育 主要 内容
的 比较
( )共 同点 一 中 日两 国思 想政 治 教 育 的 内容 基 本 上都 包 含 了民主与法制教 育、现行路 线 、方针 、政策教育 和 道德观 教育 。
2 .集 体主 义 教育与 集 团主义 教育 。我 国的集
体 主义 是 一 切 以人 民群众 的集 体利 益 为 根本 出发 点 的思想 ,是 由中国的社会 主义经济制 度的本质 及 其 内在 机制所 决定 的。 集 团主 义 教 育是 日本进 行 思想 政 治 教育 的一 项重要 内容,其对团体的重视既有别于重视个人利 益的个人 主义教 育 ,也不 同于集 体主义教育 。
诚心。
1 .爱 国主 义教育 的 不 同。 日本 的爱 国主义 教 育是 民族 沙文主义 与封建色 彩 、军事色彩 糅合在 一
起的 。
集 团 主义 精 神 在 日本 的经 济起 飞 中发 挥 了重 要 的作用 。但 日本社 会重视集 团主义 教育的 同时 ,
也忽 视 了人 的个性 ,存在着 人 的个 性发展不 充分 的
现象 。
战前 , 日本 爱国主义 教育指 导思想 的主 要特征 就是 国家 主义教育和 军 国主 义教育 。在第 二次世 界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探析

中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探析
调各种 力量 , 朝共 同目标努力。 道德 观教育是向人们灌输 一 义经济制度 的本质及其内在机制所决定的 。集体主义原
道德意识 , 并把它转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 进而践行道德 I 则的出发点是 , 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出发 ; 坚持集体
义务。
2中日思想政治教 育 内容的差异 . () 1 爱国主义教育的不同
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统治阶级 的意志 , 大多数需要通过制 l 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
定路线、 方针、 政策表现出来 , 现行的路线 、 方针 、 政策教 f 在生产斗争 和阶级斗争的实践 中形成 的,一切 以人民群 育是动员教育对象 , 明确前进方 向, 形成政 治凝 聚力 。协 l 众的集体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的思想 ,是 由中罔的神会主
系; 二是集 团不仅是成 员为实现其 目标 的手 段 , 而且还是 负 着培育“ 四有 ” 新人 的重要 任务 , 以 , 所 对广大青少 年的
成员的归属 所在和 受容器; 三是个人对集团的忠诚心。 l 集 正面教育更是经过了 周密的 计划、 组织和安排的。 团主义精神在日 经济 本的 起飞中发 挥了重要的作用。 l () 本侧重于文 但 2日 化氛围的营 造和教育的 社会化
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 , 就必须从世界范嗣来观察问题 ,‘ 想的主要特征就是国家 主义教育和军圜主义教育。在第 二次世 界大战期间 ,日本将这种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发展 树立思考思想政治问题的全球意识。这是 时代发展 的需 l 到极 要, 更是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必然要求 。 日 中 是两 1 端 ,并 把 爱 国 主 义教 育 作 为 日本 走 向 对 外 侵 略 扩 张 个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不 同的 国家 ,在思想政 治教 育方 l 道路的工具 , 成为教化 臣民精神的武器 , 给世界人 民也给 面有着共 同之处 , 又各 自有着不 同的鲜明特征。 研究这些 l 本国人 民带来惨重灾难 的糟粕 。 日本的这种爱国主义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虽然两国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体系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在高中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一些共性是可以比较的。

本文将探讨中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比较研究。

一、教育目的
中国的高中爱国主义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了解祖国历史文化、维护祖国统一和繁荣发展的意识。

日本的高中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目的则强调培养学生对日本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提高日本人民对国家的信仰和统一战线。

二、教育内容
中国的高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祖国历史、文化、地理、政治、军事等多个方面,同时注重通过实践、体验、讲座等多种形式为学生们创造机会去体验爱国主义。

日本的高中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侧重于教育学生日本国家和社会的特点,包括指导学生对日本的地理、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学生对日本社会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三、教育方法
中日两国的高中爱国主义教育方法有很多共同点,如举办专题讲座、参观纪念馆、开展实践活动等等。

同时,中国的高中爱国主义教育也注重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宣传和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

日本的高中爱国主义教育则强化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强化道德教育以提高学生对日本的信仰和纪律。

四、教育效果
中日两国高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都非常显著。

通过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意识的教育,学生们逐渐成为了爱国的人,同时增强了对国家的自豪感和信仰。

学生们学会尊重国旗、国歌和国徽,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同民族的精神和道德观。

但是要注意的是,中日两国高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目的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它们各自的教育效果也有所不同。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教育者应该在中日两国交流互相借鉴,在实践中不断探究更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总之,中国和日本高中爱国主义教育虽然在方法和目的上有所区别,但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加强这方面的教育,高中学生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祖国和社会,并为将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