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
“政治共同体”和“自由人联合体”——亚里士多德公共城邦学说和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理论之比较

内容摘要“政治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是对亚里士多德与马克思关于其理想伦理城邦学说和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内涵的高度集中概括。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共同体”是一个以正义为基础,依友爱为纽带,地域狭小、人口较少,呈现小邦寡民特征的具有阶级统治属性的奴隶制伦理城邦;马克思关于未来“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超越阶级统治性质,没有国家、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全人类享受劳动自由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社会理论,与亚里士多德的友爱德性理想城邦学说相比,一方面,具有现实的可行性与进步性;另一方面,“站在巨人肩上”的马克思,其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对未来理想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是在批判性的继承吸收亚里士多德“政治共同体”学说的基础上得以形成的,共产主义理论之所以“流长”,正是因为其所扎根的土壤“源远”。
通过亚里士多德“政治共同体”伦理城邦学说与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理论的对比,我们可以得出:马克思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对古希腊城邦生活的否定之否定,是一种“回归”意义上的超越。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阐述亚里士多德“政治共同体”的内涵,并在分析其思想内涵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其理想伦理城邦的主要特征。
第二部分以第一部分为蓝本,从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作文本中,分析其“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理论的思想内涵,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概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
第三部分从“政治动物”与“劳动动物”、“暴力革命”与“对话言说”以及伦理城邦与共产主义社会财富的分配标准这三个方面系统而详细的分析论述“政治共同体”与“自由人联合体”的联系与区别,为后文分析概括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对亚里士多德城邦学说的进步性与继承性作事实依据。
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二者社会理想理论的对比基础之上,从“原因分析”与“具体表现”两个方面论述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理论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城邦学说的遥相契合关系。
洛杉矶去年犯罪率创40年来新低

百
科
的善 , 这种 善 就 是友 谊 。亚里 士 多德 外 , 神存 在 。亚 里 士 多德 将 理 念贯 人格的思想。 如 但他并没有把善的最高 指 出人 不 能 离开 共 同生活 而 生 , 共 诸 实 在 ,将 之 定 义 为驾 驭 质 料 的 形 理想取消 , 而 他力图借助个人与个人之 同生 活 中 的快 乐 莫 过 于 人 与 人 之 间 式 。前者 关 注至 善 的纯 粹 性 , 者关 间的 友谊 , “ 后 在 与人 为 善 ” 微 观建 设 的 的友 谊 ,一 种 强 烈的 友 情 就 是 如 同 怀 善 的 现 实 化 ,这 种 区 别 根 源 于 二 中 , “ 逐步 达 到 大 同 。亚里 士 多德 将 政
8 %是持枪犯罪 。此外 , 5 大部 分受害 76 , 8 起 抢劫案件各尽 所 能 。 因此 , 凡是 多 为一 ” 法 , 们 从 中 体 会 了 个 人 行 动 中人与人互 相鼓 励 、互 相协 助遵 之 我 不 违背 和 伤 害友 爱 的法 律 就 是 良法 , 融 人 集 体 ,集 体 共 同 向善 的 为 政 纲 循 道德的可 操作之 法 。
良法。亚里士多德以友爱弥补法律的 善 ”逐 渐 地 接近 于 至善 , 这 就是 良 但 中道并 不是折 中 ,亚 里士 多德在 人 , 而 不足,并把友爱看作具有比法律更高 法 的 标准 。
的境 界 。亚里 士 多 德 认 为 在 友 爱 当 们 的共 同生活 中寻找着 最可 行的尽 善
友, 为了母邦而尽心尽力, 必要时甚至 本 上 改变 是 非混 淆 的道 德 沉 沦 , 以 思 想 的产 生创 造 条件 。 而
不 惜 自己的 生命 。 ” 亚里 士 多德 的共 “ 哲学王 ” 的形象 为公民树立榜样, 并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

东 西生 成 , 就是感 受 、 这 潜能 和 品质 , 性 既不 是感 受 , 不是 潜 能 , 是 品质 , 一种 使 人 成 为善 良, 获 德 也 而 是 并
得 其优 秀成果 的品质 。同时 , 德性 是关 于感 受和行 为 的 , 芏这 里过 度 和 不 及 产 生 失误 , 中 间 就会 得 到成 而 功并受 到称赞 , 两 者就是德 性 。德性 就是 中道 , 这 是对 中间 的命 中。 德 性作 为中道 , 它是一种 具有 选择 能力 的品 质 , 受 到理 性 的规 定 , 一个 明智 人 那 样 提 出 要 求 。在 它 像
第 3期
王 国银 : 论 亚 里 士 多德 的 德 性论 试
相融 合而 成的心 灵状 态 , 温 良、 恭 、 如 谦 慷慨 、 制等 , 叫做伦 理 德性 ; 一 类 是 纯 粹 理性 , 魂 自身 功 能 节 这 另 灵 的优 秀 , 明智 、 如 智慧 、 谅解 等 , 叫做 理智德 性 。伦理 德性 是 由风 俗 习惯 沿 袭 而 来 的 , 这 即在 风 俗 礼 仪 的 熏 陶下 , 人们 通过重 复练 习 , 为 习惯 而形 成 的 它不是 自然 生成 的 , 成 凡是 自然如 此 的东 西 , 不 能用 习惯 改 都 变 它 。所 以 , 伦理 德性 既非 出于本 性 , 也非反 乎本 性 生成 , 而是 自然地 接 受 了它 们 , 过 习惯 而 达 到完 满 。 通
中 图分 类 号 : 52 2 3 B 0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1 3 (0 6 0 0 7 0 10 — 7 4 2 0 ) 3— 0 2— 4
美 德伦理 学正 在复兴 , 这是 我们 今 天可经 验 到的事 实 。美 德 伦 理学 的复 兴 标 志 着 近 代 以 来 以边 沁 为 代表 的功利 主义 和以康德 为代表 的义 务 论主 流西 方伦 理 学 已处 于深 刻 的危 机 之 中 , 危 机 的 根 源 在 于启 而
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

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伦理思想是其学说的核心内容。
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美德”,他认为美德是一种道德行为,人们应该以美德为准则。
在他看来,美德可以分为四种,即智慧、勇气、义务心和正义。
其中,智慧代表理性思考;勇气指的是面对困难时不畏惧;义务心则指履行职责的意识,而正义则要求人们有正确的对待他人的观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只有在拥有这四种美德之后,才能达到真正的健康平衡,而这也是他的伦理思想的最终目的。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是有效的,因为它基于一种基本的真理,即美德能够构建良好的道德环境。
它认为,坚持美德,就可以实现最高级别的道德行为,从而使人们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
美德不仅能够增强道德责任感,而且还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克服分歧,使人们能够和谐相处。
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另一个优点是,它认为,人类应该继续追求进步,以达到最高的道德水平。
他提出的美德理论,旨在引导人们通过改善自身思想和行为来实现自我完善。
他认为,美德是一种自我改变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概念,只有在不断的努力和追求中,人们才能达到最高的道德水平,从而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思想是在探讨如何过上更好的生活,从而发展出更高级的品质。
他认为,有两个要素必须兼顾:一是由内而外的自律,即必须严格地训练自己的欲望,以便把它们控制在规范的范围内;二是由外而内的法制,即必须建立一套适用于所有人的法律、道德和道义,来确保人们的行为更加合理、和谐。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将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保证人们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
西方古代伦理学

西方古代伦理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对于西方中世纪和近、现代的伦理学发展皆有深远影响。
诺丁斯在《教育哲学》一书中讨论了在当代教育和伦理学领域中亚里士多德的复兴,她主要阐发了品格教育和社群主义对亚里士多德的直接继承。
考察亚里士多德的主要伦理学观点,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关怀理论与之也多有契合之处。
在道德知识和道德行动的关系上,亚里士多德更注意行为。
所谓注重行为,有两方面相关的含义,一是实践性,二是情境性。
“在行为和活动中没有法定的准则”,只有个别化的需要发挥“明智”去把握中庸的道德情境。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是偏重理论的,而伦理学是偏重实践的。
亚里士多德批判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伦理学唯理智论,认为伦理知识虽然是普遍的,但却不能顾及到个别行为的无限多样性。
亚里士多德还批判了柏拉图有关统一的善理念的观点,指出如果这种善不能实现,那就是毫无意义的。
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某些思想的批评其实同样适用于柯尔伯格。
虽然亚里士多德视“正义”为最高德性,但那是就政治哲学而言,不是指私德。
而柯尔伯格是把“公正”作为个人道德的最高标准,最后弄得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第六乃至第五阶段都缺乏实践验证,于是唯一能真正代表“公正”之精髓的整个后习俗第三水平(即第五和第六阶段)形同虚设,“公正”作为私德的最高要求也就和柏拉图的善理念一样对于伦理学这样一种实践哲学失去了现实意义。
伦理学应该关注能够实践和实现的“我们的(人类的)至善”。
所以,亚氏提出的人类的至善是幸福,这与柏拉图只存在于理念世界的至善有明显的区别。
亚氏对人类本性中的善持肯定态度,并把这种善的可能性归结于人的感觉活动(与理性)。
亚氏在《大伦理学》中写到:“当方向正确的理性同感觉活动协调一致时,德性就产生了,而感觉活动是同理性一致的。
感觉活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德性本身就是它们所固有的。
不仅如此,应该说,不是理性,而是方向正确的感觉活动才是德性的因素。
”正因为此,亚氏才强调感觉、喜好、行为、习惯对于德性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伦理,意义]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现代意义分析
![[亚里士多德,伦理,意义]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现代意义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7d52d5402d276a201292ebe.png)
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现代意义分析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是我们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
但是巨大的物质财富是否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幸福生活呢?回答是否定的。
据华西都市报2009年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高收入人群的幸福感未必高。
幸福真谛究竟是什么?如何正确获取人生幸福?这是困扰当前国人的难题,也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翻开古希腊大哲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书,我们所苦苦追寻的答案就在其中,那就是至善。
本文希望运用逆向思维,采取由果推因的办法来写作。
从人人都渴望获得的幸福生活出发,进而推导出达到幸福状态的路径至善;从至善的本质分析中推导出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思想就是实现善的具体路径。
笔者希望通过此文给正在追寻幸福的国人一些启迪,不妥之处但请方家指正。
一、亚里士多德对政治伦理学的贡献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是古希腊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同时他也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发明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
他的著作包括政治学、伦理学、理学、经济学、神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等各个领域。
其中以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思想方面的探索对后人的影响最大。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与伦理学领域的著作有《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雅典政制》、《大伦理学》、《欧代米亚伦理学》、《论美德和邪恶》等。
其主要政治伦理思想包括幸福论、德性论、善行论、公平正义论、友爱论、中道论,他的政治伦理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着极强的教育与启示作用。
二、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思想研究处在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幸福的生活,但是这个所谓的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有的人认为身体健康是幸福;有的人认为家庭和睦是幸福,有的人认为拥有财富是幸福,还有的人认为事业成功是幸福。
而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幸福有着独到的见解。
第五讲:亚里士多德

范畴体系=世界的逻辑结构
形而上学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 而研究“存在”也就是研究存在的存在方 式,也就是“范畴”,可见亚里土多德意 义上的形而上学乃是一个范畴的体系。古 人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十个范畴 所编织起来的就是存在之网,它们构成了 世界的逻辑结构,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 存在物都可以由这十个范畴得到合理的说 明。
“存在”不可定义。
我们不可能认识存在“是什么”,只能 认识存在是怎样存在的,这就是存在的“存在 方式”。存在有两类存在方式,亦即“偶然的 存在方式”和“本然的存在方式”。“本然的 存在方式”就是必然为存在所拥有的存在方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被称为“存在”主要有两种 意义:(1)偶然的属性(偶性),如“这人是文明的” 或“这人是白的”,“文明”和“白”就是偶性, 它们存在于这人身上是偶然的,因为这人也可以不 文明或不白。(2)必然的本质,即范畴,如实体, 以及性质、数量、关系、主动、被动、处所、时间 等,这些都是任何一个事物身上的必然的(本质的) 存在,因为任何一个东西都不可脱离这些方面的规 定而存在,只要去掉了其中一种规定,它也就不存 在了。
幸福作为本身就是目的的最高目的,乃是“自 足”,亦即自我完善。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是幸福的, 相反的活动则导致不幸,这种合乎德性的活动贯彻在 生活之中,是最持久最有价值的。
2、中 道
什么样的品质是好的、合乎德性的呢?亚里 士多德的回答是,选择行为的“中道”。
伦理德性是处理情感和行为的,在这里存在着 “过度”、“不足”和“中间”。例如在恐惧和自 信之间的中道是勇敢,一个人如果什么都不怕,过 于自信,就是莽撞。如果过度恐惧且自信不足,则 是怯懦。易怒与麻木的中道是温和,挥霍与吝啬的 中道是慷慨,献媚与傲慢的中道是友爱,狡诈与天 真的中道是明智……。
亚里士多德幸福论

亚里士多德幸福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生活在前384年至前322年之间。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是他众多哲学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也是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中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探讨幸福的真正含义。
一、亚里士多德幸福论的概述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每个人都追求的最高目标。
他认为幸福是一个全面而持久的状态,而不是一时的快乐或享乐。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并不建立在个体的短暂享乐上,而是追求内在的美、真理和道德的完善。
二、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一种自足、完整和最终的状态,它不依赖于任何外部条件。
他认为人们通过实践道德和伦理行为以及追求智慧和美德来达到幸福。
对他来说,幸福是一个积极而有目标的生活,通过实践和追求目标来实现。
三、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之道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条称为“中庸之道”的道路,以实现幸福。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适度,避免任何极端。
例如,一个人应该追求适度的勤奋,而不是过度工作或懒散。
他同时也主张适度的享乐,追求适度的财富和享受,而不是过度追逐物质利益。
四、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友谊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中,友谊被认为是实现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分为三种类型的友谊:基于利益的友谊、基于乐趣的友谊和完善的友谊。
亚里士多德认为,完善的友谊是最高级别的友谊,它建立在道德和美德的基础上,是一种无私的关系。
五、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生活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实践道德和美德来追求幸福。
他将美德分为道德美德和智慧美德,道德美德包括正义、勇敢、节制和慷慨等品质,智慧美德则是指追求真理和智慧。
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实践这些美德,人们可以达到幸福的最高境界。
六、亚里士多德幸福论的实践意义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对我们现代人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平衡与适度,避免极端和过度追求。
我们应该通过实践正义、勇敢、节制和慷慨等美德,来实现自己的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7期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No.72010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有两卷是专门论述友爱的,可见亚里士多德对友爱问题之重视。他之所以如此关注友爱的问题,是和他所生活的时代密切相关的。在他生活的时代,希腊城邦民主制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这种政体要求每个公民都必须参与到共同的政治生活中来,除共同的政治、军事事务外,每个公民还得参加城邦共同的祭祀和庆典活动,这就使得与他人的交往和共同生活成为公民日常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事务。在希腊人的生活中,与朋友的关系是除了家庭关系之外最重要的关系。正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交往德性,即友爱。因此,友爱成为古希腊社会一个流行的话题。在荷马时代已经有许多关于诸神之间以及英雄人物之间的友爱事迹的记载。苏格拉底、柏拉图等都讨论过友爱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友爱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论述。一、友爱与爱之区分友爱和爱,就其作为人的情感而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以致于柏拉图常把友爱的意义和爱等同起来。亚里士多德对友爱和爱做了严格区分,这反映在他对柏拉图友爱观(或者爱情观)的批判中。柏拉图认为爱(友爱)是一种自身不美不善而又追求美善的欲,这种欲常常绕开理性,沉溺于美的形体而不能自拔。爱之产生也就在于这种欲的存在,人是因欲才爱的。这种欲因自身是不美不善的,因此它企图通过追求和占有美和善的形体来弥补自身在美善方面的匮乏。爱是迷狂的,它对美的形体的欲求是那么的强烈和固执,以致于它不顾一切地追求美的形体。在这种爱欲的驱动下,爱者对被爱者的爱是极端自私的,他总是试图把被爱者占为己有,独享被爱者的全部感情,而绝不允许其他任何人来分享。一旦这种爱得不到被爱者的回报,他就会陷入极大的恐慌和痛苦之中。对柏拉图的这种友爱观,亚里士多德是持批评态度的。他指出,柏拉图简单地把友爱和爱等同起来是不恰当的。友爱和爱作为人的情感虽然具有某种相似性,但两者却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爱是单方面的,而友爱是相互的。在柏拉图那里,爱被描述为爱者的单方面的感情。在这种爱中,爱者对被爱者的爱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被爱者的回报。由于爱是极端狭隘的,双方往往会限制对方与他人的友谊,因此这种爱一旦失败,极易造成身心的苦痛。与爱不同,友爱只是在被爱者对爱者的爱感到愉悦并作出相应回报时才存在,也就是说友爱是相互的。第二,爱仅仅是一种情感(或者感受),而友爱更多的是一种德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把爱界定为不善不美的欲是不恰当的,因为欲通常是追求肉体快乐的,且常常跟理性相冲突。友爱不是不善不美的欲,它本身就是一种德性,是使人追求人生的最大幸福———理智的思辨活动———德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爱只不过是友爱中的一个特例。爱作为一种感受,是不可选择的,它不具有道德价值。而“德性则是某种选择,至少离不开选择”。“对于感受我们既不称赞,也不责备”。“只有德性和邪恶才受到称赞和责备”[1]32。爱虽然在本性上听从实践的吩咐,追求美善,而友爱本身就是爱智,它比爱更高级、更优越,它是处置着爱的那个命令者[2]98。
二、友爱的内涵及其特性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所谓友爱,“就是某种德性,或者是赋有德性的事情,或者说是生活所必需的
论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陈媛媛摘要:对友爱的认识,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亚里士多德把友爱看作是人们“生活所必须的东西”。他区分了友爱和爱,把友爱划分为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德性的友爱三种不同的类型,并阐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他的友爱观对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友爱;德性中图分类号:B502.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10)07-0029-03作者简介:陈媛媛(1985-),女,河南周口人,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5)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伦理学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09-12-12
—29—东西,谁也不愿意去过那种应有尽有而独缺朋友的生活”[1]163。在他看来,友爱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富人、穷人,或者老年人、青年人都离不开朋友。穷人,需要朋友的救济;富人,需要朋友来承受其恩惠以满足其行善的需要;老年人,需要朋友的照顾;年轻人,则需要朋友来帮他少犯错误。然而,是不是在任何两个人之间都能产生友爱呢?亚里士多德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在弄清楚了什么东西可爱之后,才会更清楚些。“并非所有的东西都为人所喜爱。只有可爱的东西才为人所喜爱。”[1]165那么,什么是可爱的东西呢?亚里士多德认为,可爱的东西有三种:一是有用的,二是使人快乐的,三是有德性的。可爱的东西对人产生了吸引的力量,使一个人对他人产生了善意。然而,对人有善意,是不是马上就可以与对方做朋友呢?当然不是。仅仅有善意是不够的,善意只是友爱的起点,只有“相互之间的善意才是友爱”[1]165。也就是说,只有当一方对另一方有善意,并且自愿地以实际行动去为对方做有善意的事情,同时对方也以同样的方式回报这种善意时,我们才说他们之间有了相互的善意,这样友爱才会在两个人之间产生。“相互爱着的人们都希望对方过得好,他们也正是因此而成为朋友。”[1]166这就是说,相互性是友爱的特性之一。共同的生活,是友爱的另一个特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共同生活是产生友爱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成为朋友的最主要的标志”[1]171。朋友,就应该经常生活在一起,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不能在一起生活的人,是不能成为朋友的。就算是已经成为朋友的两个人,如果他们身处异地,相互远隔,那么分离的时间久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也会慢慢淡忘。这就是希腊诗句所说的,“久别古人疏”[1]170。朋友之所以要共同生活,是因为朋友之间的亲密感情是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朋友之间要相知相识也离不开共同生活。正如希腊谚语说的,“只有吃尽了咸盐,人们才能相知”[1]168。在共同生活中久经考验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友爱还有一个特性,即相似性。这是就友爱发生的原因于双方相同而言的。有用的友爱和快乐的友爱,因双方都期望从友爱中获得好处或者快乐而相似。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两种友爱的相似性,只是在某些特定方面的相似性。只有德性的友爱(善良者之间的友爱)才具有最大的相似性,因为善良的人们彼此都是有德性的,而德性在本性上就是相似的。亚里士多德说:“善良者的友爱是完美的,而且在德性方面相类似。他们互相希望在善上相类似。”“善良的人们既有总体的快乐,也有相互间的快乐。每个人都要做一些己所固有的快乐的事情,其行为也是这样,善良的人们的行为都是相似的。”[1]167当然,上述的相似性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具体来说,友爱发生的原因于双方可以是相似的,也可以是不相似的。有用的和快乐的友爱,可能存在于一个好人与一个坏人之间,或一个好人与一个不好不坏的人之间,或两个坏人之间,或一个坏人与一个不好不坏的人之间,或两个不好不坏的人之间,而德性的友爱,只存在于两个善良的人(好人)之间。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似乎可以把友爱看作是,人们为了某种善(有用的、快乐的或德性的)在与他人交往和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伦理德性。
三、友爱的三种类型根据人身上三种可爱的性质,亚里士多德把友爱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德性的友爱。有用的友爱,是相互因对方对自己有用处而发生的,双方并不是为了对方的善,而只是为了从对方得到好处才成为朋友的。一旦他们觉得对方不能再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时,他们的友爱很快也就消失了。这种以实用为目的的友爱,多见于老年人中,因为老年人所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好处。当然,它也存在于那些爱占便宜的年轻人和壮年人之中。快乐的友爱,则是因双方能够从友爱中感受到快乐而产生,双方是为了得到快乐而交朋友的。这种友爱,多见于青年人之中。“这些人是凭感情而生活的,特别追求那些使他们快乐而当下存在的东西。他们会很快地成为朋友,也会很快地断绝往来。快乐改变了,友爱也随着改变了。而青年的爱是改变很快的。”[1]167只有德性的友爱,才是最完美的,它只存在于两个有德性的人即好人之中。德性的友爱,是双方彼此为了对方的善而产生的。只有好人才能够做到因对方之故而真心希望对方好,他们相信,“爱着朋友的人就是爱着自身的善、自身的好。因为一个好人在成为朋友时,也就是成为朋友的善。每一方都是对自身的善,并且都以同样的愿望和快乐回报对方。”[1]171所以,只有这种友爱才最能体现出友爱的实质,才最有资格被视为友爱自身。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那种为了有用和快乐的友爱,都是偶性的友爱。在偶性的友爱中,“一个朋友之所以被爱,并非由于他是个朋友,而由于他们有的能提供好处,有的能提供快乐。所以,这样的朋友很容易散伙,难于长久维持。因为,他们如不再是令人快乐和对人有用,友爱也就此终止了。”[1]166德性的友爱则不同于偶性的友爱。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那些为了朋友自身而希望朋友为善才最是朋友,因为,他们是为了朋友的自身,而不是出于偶性。只要善不变其为善,这种友谊就永远维持。只有德性才是恒常如一的。”[1]
167
—30—德性的友爱之所以能够恒常如一,根本就在于友爱的双方都是有德性的人,而德性在本性上是相似的。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的友爱是最高级的友爱。当然,德性的友爱与有用的和快乐的友爱并非没有关系,德性的友爱本身就包含着有用的友爱和快乐的友爱中相互愉悦和相互助益的属性。一个好人必定是能够使他的朋友感到愉快、对他的朋友有所助益的人。有用的友爱和快乐的友爱之间也是有区别的,快乐的友爱比有用的友爱要更高尚一些,它更接近德性的友爱。因为,因快乐而形成的友爱是非功利的,而有用的友爱则是功利的。“在快乐中有着更大的慷慨,因有用而形成的友谊则处处充满着斤斤计较。”[1]172因此,快乐的友爱相对于有用的友爱而言,更容易维系。而且,快乐的友爱的双方如果在交往过程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那么这种友爱是可以从快乐的友爱上升为德性的友爱的。四、友爱在伦理学中的意义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友爱不仅是希腊人“生活所必需的东西”,而且是维系城邦共同体的纽带。城邦的治理离不开正义,但也需要友爱来维系,两者不可偏废。对于城邦立法者来说,友爱甚至比正义更重要。“友爱把城邦联系起来,与公正相比,立法者更重视友爱。他们的目的就是加强类似于友爱的团结,另一方面则是致力于仇恨的消除。”[1]164两个人一旦成为了朋友,就不必再讲公正,因为朋友彼此不会做于对方不公正的事情。而公正的人要成为朋友,就需要一些友爱了。倘若人人都相互友爱,那么城邦的纷争自然就会减少,凝聚力就会增强。城邦公民间的友爱固然少不了有用的友爱和快乐的友爱,但这两种友爱是不稳定的和易变的。因此,出于城邦长治久安的考虑,统治者们就需要引导人们形成德性的友爱。只有善良的人之间的友爱(即德性的友爱),才能最大地增进城邦的团结,减少纷争。“事实上善良的人,总是为了朋友,为了母邦而尽心尽力,必要时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他鄙弃金钱、荣誉,总之,那些人们竞相争夺的东西,为自己他只求得高尚。”[1]201因此,一个好的城邦就有必要对其公民的德性操心,通过造就有德性的公民来形成德性的友爱,这样才能实现城邦的最大善。另外,友爱对于个人的幸福是不可或缺的。所谓幸福,“就是一种完全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1]21。有人说,幸福之人(高尚的人或善良的人)自身就具备了一切善,因此他是自足的,就不再需要朋友了。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观点是荒谬的,“因为在外在的善中,朋友正是最大的善”[1]202。一个高尚的人,虽然他也许对别人无所求,但是作为高尚的人,他有做好事的需要,否则他的高尚无法体现出来,然而做好事是需要人来接受其恩惠的,“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需要一个承受其好处的人”[1]202。所以,他需要和朋友在一起,通过与别人来分享自己的善来感受幸福。而且,人作为“政治动物,天生要过共同生活”[1]202。独单一人是难以生活的。幸福之人虽然其自身就是快乐的,但是幸福作为一种现实活动,只靠自身是很难不间断地进行下去的,只有在他人的帮助下、与别人的协同中,现实活动才能持续地进行。高尚的人出于本性是喜欢高尚的朋友和高尚的行为的,这些高尚的东西能给他带来快乐。对于善良的人来说,“朋友就是另一个自己”,朋友的存在对于他而言就是善和快乐的,因此是可贵的。“凡是对于自身可贵的东西,自身就该拥有它,不然就有所缺乏。对于一个幸福之人,当然要有高尚的朋友。”[1]205只有在与高尚的朋友的友爱中,并通过朋友这一“外在的最大善”,人们才能不断地增进自身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