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搏ppt
合集下载
早搏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解读PPT课件

诊疗流程优化
指南中强调了早搏的诊疗应以患者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 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制定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诊疗流程。
治疗手段丰富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本次指南还介绍了射频消融、起搏器治疗等 新型治疗手段,为基层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介绍
01
早搏发病机制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早搏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一些新
改善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合理 饮食;适当锻炼,增强心肺功能。
定期随访
早搏患者应定期接受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处理方法及时机把握
药物治疗
导管消融术
根据早搏类型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 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 考虑导管消融术治疗,通过射频能量破坏 异常兴奋灶,达到根治早搏的目的。
早搏基层诊疗指南 (2019年)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19
目录
Contents
• 早搏概述与流行病学 • 早搏诊断方法与标准 • 早搏治疗原则与策略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早搏概述与流行病学
早搏定义及分类
早搏定义
早搏,又称期前收缩,是指异位 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 脏搏动,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放松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 松弛等,以缓解紧张情绪和身体症状。
3
积极心态培养
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 信心,同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家属参与和支持体系建设
指南中强调了早搏的诊疗应以患者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 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制定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诊疗流程。
治疗手段丰富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本次指南还介绍了射频消融、起搏器治疗等 新型治疗手段,为基层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介绍
01
早搏发病机制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早搏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一些新
改善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合理 饮食;适当锻炼,增强心肺功能。
定期随访
早搏患者应定期接受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处理方法及时机把握
药物治疗
导管消融术
根据早搏类型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 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 考虑导管消融术治疗,通过射频能量破坏 异常兴奋灶,达到根治早搏的目的。
早搏基层诊疗指南 (2019年)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19
目录
Contents
• 早搏概述与流行病学 • 早搏诊断方法与标准 • 早搏治疗原则与策略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早搏概述与流行病学
早搏定义及分类
早搏定义
早搏,又称期前收缩,是指异位 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 脏搏动,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放松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 松弛等,以缓解紧张情绪和身体症状。
3
积极心态培养
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 信心,同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家属参与和支持体系建设
早搏演示课件

心肌细胞在复极过程中或 复极后,由于某种原因引 发新的电活动,导致早搏 发生。
折返激动
心脏内存在异常传导通路 ,使得电信号在折返环路 内反复传导,引发早搏。
危险因素分析与评估
性别
男性早搏发生率高于女性 ,可能与男性承担更多社 会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等
因素有关。
精神心理因素
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疾 病患者易发生早搏,可能 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药物治疗原则及常用药物介绍
药物治疗原则
根据早搏类型、频率、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患 者基础疾病情况,合理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 ,以控制症状、减少早搏发作、预防并发症
为目标。
β受体阻滞剂
如维拉帕米、地尔硫䓬等,通过抑制钙离子 内流,降低心肌细胞兴奋性,从而控制早搏
。
钙通道阻滞剂
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通过阻断β受体, 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心率,减少早搏的发生。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远 程医疗和智能医疗将在早搏的监测和管理中发挥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1 准确记录心电图
使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机,确保电极放置准确,记录完 整的心电波形。
2 观察P波形态
注意P波形态、时限和振幅,判断是否存在心房扩大或 心房内传导阻滞。
3 分析QRS波群
观察QRS波群的形态、时限和振幅,判断心室除极是否 正常。
4 测量PR间期和QT间期
测量PR间期和QT间期,评估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和心室 复极情况。
和激光消融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 2 3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发展
随着精准医疗的推进,未来早搏的治疗将更加注 重个体化策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基因特征 制定治疗方案。
折返激动
心脏内存在异常传导通路 ,使得电信号在折返环路 内反复传导,引发早搏。
危险因素分析与评估
性别
男性早搏发生率高于女性 ,可能与男性承担更多社 会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等
因素有关。
精神心理因素
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疾 病患者易发生早搏,可能 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药物治疗原则及常用药物介绍
药物治疗原则
根据早搏类型、频率、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患 者基础疾病情况,合理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 ,以控制症状、减少早搏发作、预防并发症
为目标。
β受体阻滞剂
如维拉帕米、地尔硫䓬等,通过抑制钙离子 内流,降低心肌细胞兴奋性,从而控制早搏
。
钙通道阻滞剂
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通过阻断β受体, 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心率,减少早搏的发生。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远 程医疗和智能医疗将在早搏的监测和管理中发挥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1 准确记录心电图
使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机,确保电极放置准确,记录完 整的心电波形。
2 观察P波形态
注意P波形态、时限和振幅,判断是否存在心房扩大或 心房内传导阻滞。
3 分析QRS波群
观察QRS波群的形态、时限和振幅,判断心室除极是否 正常。
4 测量PR间期和QT间期
测量PR间期和QT间期,评估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和心室 复极情况。
和激光消融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 2 3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发展
随着精准医疗的推进,未来早搏的治疗将更加注 重个体化策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基因特征 制定治疗方案。
室性早搏医学ppt课件

病情监测
教会患者自我监测脉搏和 心率的方法,以便及时发 现异常情况。
家属沟通技巧和心理支持
家属沟通技巧
与患者家属保持良好沟通,解释 室性早搏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消
除家属疑虑。
心理支持
室性早搏患者可能因担心病情而产 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家属应给予 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 病的信心。
共同参与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日常管理和康 复过程,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疗效与安全性
多项研究表明,ICD可有效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同时,ICD 的植入手术已相对成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其他非药物治疗手段
01
生活方式调整
包括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戒烟限酒等,有助于减少室性早搏
的发作。
02
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时的选择
对于部分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可考虑采用非药物治疗手段,
发病机制
室性早搏的发病机制包括折返激动、触发活动以及异位 起搏点的兴奋性增高等。其中,折返激动是指一次冲动 下传后,又可顺着另一环形通路折回原处,并再次激动 而提前发生传导;触发活动则是由一个动作电位触发而 产生另一个动作电位;异位起搏点的兴奋性增高则是指 心室内的某些心肌细胞在某种因素下兴奋性异常增高, 从而自发产生电除极活动。
02
室性早搏心电图表现与解读
Chapter
心电图基本波形识别
01
02
03
P波
代表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形态通常圆润,时限不超 过0.12秒。
QRS波群
代表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 正常形态与时限因导联而 异,但多不超过0.12秒。
T波
代表心室复极的电位变化, 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 一致,形态多较圆钝。
室性早搏(PPT)

响。
心脏核磁共振成像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检查心脏结构和 功能,提供更详细的心脏信息。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以排 除其他可能导致室性早搏的疾病。
04 室性早搏治疗方 法及效果评估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及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药物
01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
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室性早搏(PPT)
目录
• 引言 • 室性早搏基本概念 • 室性早搏检查方法 • 室性早搏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工作部署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介绍室性早搏的基本概念、流行 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标准
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提高医务人员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和诊疗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室性早搏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异,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有症 状者可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头晕等。严重者可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等表现。
诊断依据
室性早搏的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表现。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 波群,其前无P波,代偿间歇完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更好地评估室性早搏的负荷和 昼夜分布情况。此外,心脏超声、心肌酶学检查等有助于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状态,为
动态心电图监测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连续记录24小时内心脏电活动,捕捉 偶发或夜间发生的室性早搏。
事件记录器
远程心电监测
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实现远程实时监 测患者心脏电活动,及时发现并处理 室性早搏。
患者携带便携式设备,自动记录心脏 电活动异常事件,供医生分析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手段
心脏核磁共振成像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检查心脏结构和 功能,提供更详细的心脏信息。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等,以排 除其他可能导致室性早搏的疾病。
04 室性早搏治疗方 法及效果评估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及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药物
01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
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室性早搏(PPT)
目录
• 引言 • 室性早搏基本概念 • 室性早搏检查方法 • 室性早搏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估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工作部署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介绍室性早搏的基本概念、流行 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标准
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提高医务人员对室性早搏的认识 和诊疗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室性早搏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而异,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有症 状者可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头晕等。严重者可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等表现。
诊断依据
室性早搏的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表现。典型的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 波群,其前无P波,代偿间歇完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更好地评估室性早搏的负荷和 昼夜分布情况。此外,心脏超声、心肌酶学检查等有助于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状态,为
动态心电图监测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连续记录24小时内心脏电活动,捕捉 偶发或夜间发生的室性早搏。
事件记录器
远程心电监测
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实现远程实时监 测患者心脏电活动,及时发现并处理 室性早搏。
患者携带便携式设备,自动记录心脏 电活动异常事件,供医生分析诊断。
其他辅助检查手段
室性早搏治疗指南ppt课件

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
对于高危患者,应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 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管理方案
治疗心力衰竭
使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和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等药 物治疗心力衰竭,改善心功能。
控制心室率
对于心室率过快的患者,可使用 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
分类
根据发生频率和形态,可分为单形性室性早搏、多形性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 搏等。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包括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 心肌炎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 症、高钾血症等)、药物或毒物作用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
危险因素
高龄、男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是室性早搏的危险因素。
通道阻滞剂控制心室率。
预防心脏性猝死
对于高危患者,应使用ICD(植 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预防心脏 性猝死。同时,可使用抗心律失
常药物减少室性早搏的发生。
05
生活方式调整及预防措施推荐
合理饮食结构调整建议
控制盐分摄入
减少高盐食品的摄入,如 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等, 以降低心脏负担。
增加钾、镁摄入
多食用富含钾、镁的食物 ,如海带、紫菜、菠菜、 坚果等,有助于维持心脏 正常节律。
术后管理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 症。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
01
04
心理支持
向患者详细解释室性早搏的发病原因、治 疗方法和预后情况。
02
05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恐惧等心理问 题,给予积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调整生活方式和 饮食习惯,以降低室性早搏的复发风险。
对于高危患者,应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 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管理方案
治疗心力衰竭
使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和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等药 物治疗心力衰竭,改善心功能。
控制心室率
对于心室率过快的患者,可使用 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
分类
根据发生频率和形态,可分为单形性室性早搏、多形性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 搏等。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包括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 心肌炎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 症、高钾血症等)、药物或毒物作用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
危险因素
高龄、男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是室性早搏的危险因素。
通道阻滞剂控制心室率。
预防心脏性猝死
对于高危患者,应使用ICD(植 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预防心脏 性猝死。同时,可使用抗心律失
常药物减少室性早搏的发生。
05
生活方式调整及预防措施推荐
合理饮食结构调整建议
控制盐分摄入
减少高盐食品的摄入,如 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等, 以降低心脏负担。
增加钾、镁摄入
多食用富含钾、镁的食物 ,如海带、紫菜、菠菜、 坚果等,有助于维持心脏 正常节律。
术后管理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 症。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
01
04
心理支持
向患者详细解释室性早搏的发病原因、治 疗方法和预后情况。
02
05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恐惧等心理问 题,给予积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调整生活方式和 饮食习惯,以降低室性早搏的复发风险。
2024版室性早搏ppt参考课件

发展了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检查 等多种诊断技术,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
性。
2024/1/30
室性早搏诊断技术研究
深入探讨了室性早搏的离子通道异常、心肌细 胞自律性增高等发病机制,为治疗提供了理论 依据。
室性早搏治疗技术研究
针对不同类型的室性早搏,研究了药物治疗、 导管消融、起搏器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有效 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室上性心动过速
连续3次以上室上性过早搏动称为室上性 心动过速,常见于预激综合征、冠心病、 心肌梗死、缺氧血症、低血钾症等。其心 电图表现为一系列快速、规整的心律,频 率多为150~250次/分钟。
2024/1/30
10
03
室性早搏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2024/1/30
11
治疗原则及目标
01
02
03
药物治疗 向患者介绍可能需要的药物治疗,包括药物的名称、作用、 副作用和正确用药方法等,以确保患者能够正确使用药物。
20
心理支持重要性
2024/1/30
减轻焦虑和压力
01
室性早搏可能导致患者感到焦虑和压力,而心理支持可以帮助
他们减轻这些负面情绪,改善心理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02
通过心理支持,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室性早搏带来的生活挑战,
到根治室性早搏的目的。
2024/1/30
起搏器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 者,可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通过 电刺激调节心脏节律。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 神紧张;合理饮食,减少刺激性食 物的摄入;适当锻炼,增强身体素 质。
14
04
室性早搏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性。
2024/1/30
室性早搏诊断技术研究
深入探讨了室性早搏的离子通道异常、心肌细 胞自律性增高等发病机制,为治疗提供了理论 依据。
室性早搏治疗技术研究
针对不同类型的室性早搏,研究了药物治疗、 导管消融、起搏器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有效 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室上性心动过速
连续3次以上室上性过早搏动称为室上性 心动过速,常见于预激综合征、冠心病、 心肌梗死、缺氧血症、低血钾症等。其心 电图表现为一系列快速、规整的心律,频 率多为150~250次/分钟。
2024/1/30
10
03
室性早搏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2024/1/30
11
治疗原则及目标
01
02
03
药物治疗 向患者介绍可能需要的药物治疗,包括药物的名称、作用、 副作用和正确用药方法等,以确保患者能够正确使用药物。
20
心理支持重要性
2024/1/30
减轻焦虑和压力
01
室性早搏可能导致患者感到焦虑和压力,而心理支持可以帮助
他们减轻这些负面情绪,改善心理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02
通过心理支持,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室性早搏带来的生活挑战,
到根治室性早搏的目的。
2024/1/30
起搏器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 者,可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通过 电刺激调节心脏节律。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 神紧张;合理饮食,减少刺激性食 物的摄入;适当锻炼,增强身体素 质。
14
04
室性早搏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2024年室性早搏的诊断与治疗(PPT)

2024/3/1
21
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处理
01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如利尿剂、ACEI/ARB 、β受体拮抗剂等,以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 。
02 器械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心 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植入心脏起搏器。
03 生活方式干预
限制钠盐摄入,控制水分摄入,避免过度劳累和
2024/3/1
18
患者教育及心理支持
加强患者教育
向患者详细解释室性早搏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 对疾病的认知度和自我管理能力。
提供心理支持
室性早搏患者往往因担心病情而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医护人员应关注患 者的心理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024/3/1
23
06
总结与展望
2024/3/1
24
本次汇报内容回顾
室性早搏的定义、分类和
01 流行病学特征
室性早搏的诊断方法和标
03 准
2024/3/1
室性早搏的治疗原则和常
02 用药物
室性早搏的并发症和预防
04 措施
25
室性早搏领域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深入研究室性早搏的发病 机制,为治疗提供更精确 的理论依据
钙通道阻滞剂
对于β受体阻滞剂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 䓬等。这类药物可抑制心肌细胞的钙离子内流,从而降低心肌细胞的兴奋性。
抗心律失常药物
对于症状严重、发作频繁的室性早搏患者,可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 帕酮等。但需注意,这类药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和潜在风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早搏的治疗PPT课件

(2)稳心颗粒----中国第一个批准专门治疗心律失常的中成药, 是功能性心律失常的首选用药.
电生理研究证实,有调节Na+、K+、Ca2+等离子通道的作 用.
用法用量:一次1袋,一日3次。开水冲服。疗程4周,长期服 用未见副作用.
a
42
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早的治疗
(3) 可短时应用心律平、美西律、莫雷西嗪;切记- -不可长期服用!! 不宜选用奎尼丁、索他洛尔、胺碘酮等。
a
38
室性早博的治疗
▪ 治疗原则及方法
▪ 首先要对病人室早的类型、症状及原有心脏 病变作全面了解;
▪ 然后确定是否治疗、如何治疗及治疗终点。
a
39
室性早搏治疗原则
1、有症状(伴血液动力学影响)还是无症状 心律失常?
2、有无严重基础心脏病?
3、心律失常是否可能再发,或是由短暂(或非复发)
的促进因素引起?
▪ 早搏的种类 一般而言,除了发源于窦房结的窦性 早搏属于正常且较少见外,其他常见的按部位的不 同而分为三种:①房性早搏;②交界性早搏;③室 性早搏。
a
2
发生率
※ 心律失常前三位:(1)室早;(2)房颤;(3)房早。
※ 室性早搏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 近 年有增多的趋势。
※ 据动态心电图观测:在无症状的正常人中, 8—12小时的连续观测有14~44%,24小时连续观测 有50%,48小时连续观测有73%出现室早。
ppt设计文案策划合同简历设计计划书策划案各类模板等
室性早搏
的判断及治疗
ICU 戴文珍
a
1
定义
▪ 早搏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人群相
当广泛,包括正常健康人群和各种心脏病患者。早 搏是指心脏某一部位较基本心律提前发出冲动,而 提早引起心脏的一部或全部除极,从而发生了心脏 提前搏动,故早搏又称为期前收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缩:则室性期前收缩与前一个心搏有固 定的联律间期(配对间期、配对时间)。
22
a
插入性早搏
心电图特征:指发生在两个相邻的窦性搏动之 间的期前收缩,此时的期前收缩无代偿间歇。
23
a
房早伴差传与室性早搏鉴别
房早伴差传:房性早搏下传心室时,若遇及左、 右束支及其分支之间的传导时间互差 25ms,QRS波群表现为右束支或左束支阻滞图 形或伴左前分支或左后分支阻滞图形。P’-QRST波群,代偿多不完全。
a
通常不需治疗。
18
a 19
a
(三)室性早搏 1.大多数室性早搏也是折返机制。 2.室性早搏之前无P波。 3.QRS波群明显增宽。 4.室性早搏通常不重整心房律,其
后的代偿间期常常完全。 5.室性早搏可引起房室结的逆向除
极,从而导致其后的PR间期延长,该现 象被称为隐匿性逆向传导
20
a
病因:各种心脏病,可见于 正常人 临床表现:心悸,发作频繁 或时间过长时,可有心绞痛 或低血压
a
房早未下传
8
a
心室内差异性传导
9
a 10
a 11
a
临床意义
房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其发生 率仅次于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可见于正常人和 无心脏病患者,但正常人频发房性早搏极为少 见。当二尖瓣病变,甲亢,冠心病和心肌病中 房发生频发房性早搏时,特别是多源性房性早 搏时。常是要发生房颤的先兆。
早搏特征
提早出现
联律间期(配对间期):指提前早搏与其前一 次基本心律的间期,有固定或不固定。
代偿间期:指提前早搏与其前、后一次基本心 律的间期,有完全或不完全性。
3
a
早搏类型
根据早搏起源部位:分窦性早搏、窦房交接性、 房室交接性、室性、房室旁道性早搏,以房性、 室性早搏最多见。
根据早搏起搏点:分单源、双源、多源性早搏。 根据早搏产生机制:分折返型、自律性增高、
15
a
治 疗: 病因治疗,戒除或减少烟、酒、咖啡 无症状时不需治疗 有症状者,可选用镇静药、阻滞剂等
16
a
房室交界性早搏
房室交界性早搏起源于房室交界区,可前向与逆 向传导,其ECG特征为:
(1)提前出现QRS-T波群 (2)逆行性P波可以位于QRS波群之前(PR间期
<0.12s)、之中或之后(PR间期< 0.20s) 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反映了早搏起搏点的 位置及前向传导与逆向传导的时间差,P波可 位于QRS波群之前,P`-R间期<0.12s,P波可位 于QRS波群之后,R-P`间期<0.20s, P`-R间期或 R-P`间期并不代表房室或室房传导时间,而是 前向传导与逆向传导的时间差 (3)QRS波群形态正常或因室内差异性传导而变 17
32
a
偶发室性期前收缩通常很少影响每分钟心排 血量。实验表明,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 (≥5 次/min)患者,当室性期前收缩在20 次 /min 以下时,每分钟心排血量减少10%~ 15%;当出现二联律、三联律时,每分钟心 排血量可减少15%~25%。当发生多源性室 性期前收缩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时,心排 血量就会受到明显影响,症状就会更明显。 如室性期前收缩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则往往可使心脏病的症状加重或诱发发作。
室性期前收缩症状体征
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心脏“停 跳”感,也有无症状者。期前收缩次数过多时 自觉“心跳很乱”,可有胸闷、心前区不适、 头昏、乏力,摸脉有间歇。这是由于期前收缩 后的心搏增强和期前收缩后的代偿间歇所引起。 心悸往往使患者产生焦虑,而焦虑又可使儿茶 酚胺增加,使室性期前收缩更为频繁。
a
(一)房性期前收缩
1
a
过早搏动简称“早搏”,亦称“期前收缩”。 早搏是指在窦性或异位心律的基础上,心脏某 一起搏点比基本心律提前发出激动,过早地引 起了心脏某一部分或全部发生除极。
心电图特征:较基本心律提前出现的QRS-T波 或P’(P-)-QRS-T波,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代偿 间期。
2
a
室性早搏: QRS-T波群,QRS波宽大畸形,其 前无相关的P波,代偿多完全。
24
a
房早伴差传
25
a
室早
26
a
早搏二联律与成对出现区别
早搏二联律为一次窦性搏动后跟随一次期前收 缩,连续出现3次及以上。
早搏成对为期前收缩连续出现2次。
27
a
成对室早
28
a
室早二联律
29
a
室早三联律
30
a
5
a
变异 P 波提前出现,QRS波群一般正常, P ´-R>0.12s,常有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可有 房早伴差异传导、房早未下传。
病因: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或正常人
6
a
房早未下传(阻滞型)
房性期前收缩发生过早,此时房室交界区处于 有效不应期,心电图表现只有P’波,而无QRS 波群,代偿多不完全。
7
21
a
室性期前收缩的典型心电图特点 (1)提早出现的QRS-T 波群:其前没有和
其有关的异位P 波。 (2)QRS 波群宽大畸形:粗钝或有切迹,
时间一般大于或等于0.12s。 (3)T 波方向常与QRS 波主波方向相反:
为继发性T 波改变。 (4)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5)如为同一异位兴奋灶引起的室性期前
33
a
室性期前收缩诊断检查
室性期前收 缩的临床意义
(1)不具有临床 意义的室性期前收 3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
诊断:
室性期前收缩的Lown 分级法 是急性心 肌梗死室性期前收缩复杂程度分级最常用 的参考系统。
35
a
LOWN氏分级
0 级 无室性期前收缩 Ⅰ 级 偶尔单个出现(<1次/分 或 ≦30次/h) Ⅱ 级 频发期前收缩(>1次/分 或 >30次/h) Ⅲ 级 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 Ⅳ 级 A . 反复、多发、成对 B . 室性阵发 Ⅴ 级 R on T(T波峰前30ms为心室易颤期)
并行心律和触发活动型。 根据早搏提早程度:分收缩早期、中期、晚期
及舒张早期、中期、晚期。 根据早搏起源部位与主导心律部位的异同:分
异腔性、同腔性早搏,前者见窦性心律伴房室4
a
(一)房性早搏
1.大多数房性早搏是折返机制。 2.房性早搏比正常的窦性P波提前,其形 态既可同窦性P波一致,也可不一致。 3.除非原来就存在室内传导阻滞,否则 QRS波群不宽。 4.偶尔,当一侧束支复极不完全时,可 以表现为宽QRS波群(差异性传导)。 5.房性早搏通常重整窦性心律,其后的 代偿间期不完全。
22
a
插入性早搏
心电图特征:指发生在两个相邻的窦性搏动之 间的期前收缩,此时的期前收缩无代偿间歇。
23
a
房早伴差传与室性早搏鉴别
房早伴差传:房性早搏下传心室时,若遇及左、 右束支及其分支之间的传导时间互差 25ms,QRS波群表现为右束支或左束支阻滞图 形或伴左前分支或左后分支阻滞图形。P’-QRST波群,代偿多不完全。
a
通常不需治疗。
18
a 19
a
(三)室性早搏 1.大多数室性早搏也是折返机制。 2.室性早搏之前无P波。 3.QRS波群明显增宽。 4.室性早搏通常不重整心房律,其
后的代偿间期常常完全。 5.室性早搏可引起房室结的逆向除
极,从而导致其后的PR间期延长,该现 象被称为隐匿性逆向传导
20
a
病因:各种心脏病,可见于 正常人 临床表现:心悸,发作频繁 或时间过长时,可有心绞痛 或低血压
a
房早未下传
8
a
心室内差异性传导
9
a 10
a 11
a
临床意义
房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其发生 率仅次于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可见于正常人和 无心脏病患者,但正常人频发房性早搏极为少 见。当二尖瓣病变,甲亢,冠心病和心肌病中 房发生频发房性早搏时,特别是多源性房性早 搏时。常是要发生房颤的先兆。
早搏特征
提早出现
联律间期(配对间期):指提前早搏与其前一 次基本心律的间期,有固定或不固定。
代偿间期:指提前早搏与其前、后一次基本心 律的间期,有完全或不完全性。
3
a
早搏类型
根据早搏起源部位:分窦性早搏、窦房交接性、 房室交接性、室性、房室旁道性早搏,以房性、 室性早搏最多见。
根据早搏起搏点:分单源、双源、多源性早搏。 根据早搏产生机制:分折返型、自律性增高、
15
a
治 疗: 病因治疗,戒除或减少烟、酒、咖啡 无症状时不需治疗 有症状者,可选用镇静药、阻滞剂等
16
a
房室交界性早搏
房室交界性早搏起源于房室交界区,可前向与逆 向传导,其ECG特征为:
(1)提前出现QRS-T波群 (2)逆行性P波可以位于QRS波群之前(PR间期
<0.12s)、之中或之后(PR间期< 0.20s) 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反映了早搏起搏点的 位置及前向传导与逆向传导的时间差,P波可 位于QRS波群之前,P`-R间期<0.12s,P波可位 于QRS波群之后,R-P`间期<0.20s, P`-R间期或 R-P`间期并不代表房室或室房传导时间,而是 前向传导与逆向传导的时间差 (3)QRS波群形态正常或因室内差异性传导而变 17
32
a
偶发室性期前收缩通常很少影响每分钟心排 血量。实验表明,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 (≥5 次/min)患者,当室性期前收缩在20 次 /min 以下时,每分钟心排血量减少10%~ 15%;当出现二联律、三联律时,每分钟心 排血量可减少15%~25%。当发生多源性室 性期前收缩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时,心排 血量就会受到明显影响,症状就会更明显。 如室性期前收缩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则往往可使心脏病的症状加重或诱发发作。
室性期前收缩症状体征
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心脏“停 跳”感,也有无症状者。期前收缩次数过多时 自觉“心跳很乱”,可有胸闷、心前区不适、 头昏、乏力,摸脉有间歇。这是由于期前收缩 后的心搏增强和期前收缩后的代偿间歇所引起。 心悸往往使患者产生焦虑,而焦虑又可使儿茶 酚胺增加,使室性期前收缩更为频繁。
a
(一)房性期前收缩
1
a
过早搏动简称“早搏”,亦称“期前收缩”。 早搏是指在窦性或异位心律的基础上,心脏某 一起搏点比基本心律提前发出激动,过早地引 起了心脏某一部分或全部发生除极。
心电图特征:较基本心律提前出现的QRS-T波 或P’(P-)-QRS-T波,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代偿 间期。
2
a
室性早搏: QRS-T波群,QRS波宽大畸形,其 前无相关的P波,代偿多完全。
24
a
房早伴差传
25
a
室早
26
a
早搏二联律与成对出现区别
早搏二联律为一次窦性搏动后跟随一次期前收 缩,连续出现3次及以上。
早搏成对为期前收缩连续出现2次。
27
a
成对室早
28
a
室早二联律
29
a
室早三联律
30
a
5
a
变异 P 波提前出现,QRS波群一般正常, P ´-R>0.12s,常有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可有 房早伴差异传导、房早未下传。
病因: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或正常人
6
a
房早未下传(阻滞型)
房性期前收缩发生过早,此时房室交界区处于 有效不应期,心电图表现只有P’波,而无QRS 波群,代偿多不完全。
7
21
a
室性期前收缩的典型心电图特点 (1)提早出现的QRS-T 波群:其前没有和
其有关的异位P 波。 (2)QRS 波群宽大畸形:粗钝或有切迹,
时间一般大于或等于0.12s。 (3)T 波方向常与QRS 波主波方向相反:
为继发性T 波改变。 (4)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5)如为同一异位兴奋灶引起的室性期前
33
a
室性期前收缩诊断检查
室性期前收 缩的临床意义
(1)不具有临床 意义的室性期前收 3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
诊断:
室性期前收缩的Lown 分级法 是急性心 肌梗死室性期前收缩复杂程度分级最常用 的参考系统。
35
a
LOWN氏分级
0 级 无室性期前收缩 Ⅰ 级 偶尔单个出现(<1次/分 或 ≦30次/h) Ⅱ 级 频发期前收缩(>1次/分 或 >30次/h) Ⅲ 级 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 Ⅳ 级 A . 反复、多发、成对 B . 室性阵发 Ⅴ 级 R on T(T波峰前30ms为心室易颤期)
并行心律和触发活动型。 根据早搏提早程度:分收缩早期、中期、晚期
及舒张早期、中期、晚期。 根据早搏起源部位与主导心律部位的异同:分
异腔性、同腔性早搏,前者见窦性心律伴房室4
a
(一)房性早搏
1.大多数房性早搏是折返机制。 2.房性早搏比正常的窦性P波提前,其形 态既可同窦性P波一致,也可不一致。 3.除非原来就存在室内传导阻滞,否则 QRS波群不宽。 4.偶尔,当一侧束支复极不完全时,可 以表现为宽QRS波群(差异性传导)。 5.房性早搏通常重整窦性心律,其后的 代偿间期不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