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消费群体的分析与研究

合集下载

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

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方面,主要集中在食品、居住和交通通信等方面;而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支出占比较高。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城镇居民更倾向于消费高端产品和服务,而农村居民更注重基本生活消费。

影响因素分析包括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等因素。

提出了消费结构调整建议,如加强金融支持农村消费、推动城镇居民多样化消费等。

在结论部分总结出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对政策制定和市场发展的启示。

通过本文分析可以更全面了解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特点,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比较分析、影响因素、调整建议、结论总结、发展趋势、启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代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改变了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观念也越来越国际化和多元化,消费结构逐渐向高端化和品质化发展。

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消费水平较为保守,消费结构仍然以生活必需品为主导。

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差异明显,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也反映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不同。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现状,本文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不同消费结构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建议,为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转轨提供参考,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部分结束。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研究所取得的目的和意义。

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帮助政府制定更加精准的消费政策。

通过对城镇、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分析,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不同居民群体的消费倾向和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经济发展。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摘要】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通过对宏观经济发展与消费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关系、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地区差异对消费水平的影响以及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其中消费结构对消费水平影响较大,地区差异也是造成消费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并展望未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将继续提升。

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宏观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消费结构,地区差异,经济增长,特点,政策建议,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居民消费水平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消费水平不仅反映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同时也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深入研究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更好地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优化消费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深入探讨影响消费水平的各种因素,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依据。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宏观经济发展与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2. 探讨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关系,分析不同收入水平群体的消费特点;3. 研究消费结构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探讨不同消费品类在居民消费中的重要性;4. 分析地区差异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探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5. 探讨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以上问题,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现状和特点,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促进我国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中国的居民消费意愿持续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增速放缓: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居民的收入增长也相应减缓。

这使得居民在面对不确定的就业前景和收入下滑的情况下,更加谨慎地对待消费行为。

2. 高房价压力:在中国,房子一直都是人们最大的购买决策之一。

房价的持续上涨使得大部分居民的购房压力增大,导致他们的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因此减少了对其他消费品的需求。

3. 财富分配不平等:财富分配的不平等也是影响居民消费意愿的因素之一。

在中国,少数人拥有大量的财富,而大多数人的收入和财富相对较低。

这种差距导致了消费意愿的下降,因为大部分人缺乏充裕的资金用于消费。

4. 政策影响:一些政策的变化也对居民消费意愿产生了影响。

对于某些高消费品的限制和限购政策,使得居民对这些产品的购买产生了抑制作用。

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来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1. 促进经济增长:通过采取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如减税降费,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等,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增加居民的消费意愿。

2. 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限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居民购房需求,减轻购房压力,使居民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其他消费。

3. 改善财富分配:通过税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4. 优化调整政策:对于一些针对高消费品的限购政策,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政策效果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其更加符合市场发展和居民需求,刺激消费需求的释放。

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

政府、企业等各方应综合利用政策和市场手段,促进经济增长,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以及调整政策措施,鼓励居民增加消费,提高消费意愿。

中国居民消费群体的分析与研究

中国居民消费群体的分析与研究
入 是2 0 元 、7 8 和5 9 元 , 别 增 长 了 1 % 、 05 26 元 18 分 . 6
从 净 增 额 看 ,0 1 农 村 居 民 全 年 人 均 纯 收 入 20 年
收 入 越 高 的组 收 入 增 长 越 快 , 等偏 上 收 入 组 以 中
上 的 收 入增 长 均 快 于 全 国平 均 增 速 。 入差 距 相 收 差 悬 殊 , 味 着 社 会 财 富 越 来 越 向 高 收 入 的居 民 意
人群 体消费差距悬殊 。
住 户 调 查 资 料 显 示 , 年 来 我 国城 镇 居 民 之 近 间 的 收 入 差 距 不 断 扩 大 ,基 尼 系 数 由 1 7 年 的 98 01 上 升 至2 0 年 的03 。 占城 镇 居 民 1 %的 最 .6 00 .2 0
高 收 入 户 户均 年 收 入 1 3 元 , 占1 % 的最 低 收 31 1 0 入 户 年 收 入 只 有 2 5 元 , 幅 是 最 低 收 入 组 增 幅 63 增
( )农 村 居 民之 间 的 消 费 群 体 — — 消 费 差 三
维普资讯
倔衙五宪每考 20 年第7 期( 壬 02 2 怠第 1 8 6 期) 4
不可小视 。
从 八 大 类 消 费 支 出情 况 看 , 省 城 镇 居 民 消 六 费结 构 各பைடு நூலகம்有侧 重 。广 东居 民 的食 品 支出3 8. 0 95
的78 , 距 已 由 1 9 年 的32 倍 扩 大 为2 0 年 .倍 差 92 .6 00 的50 倍 , 9 9 的46 又 有 扩 大 。从 收 入增 .2 比1 9 年 .倍 速 看 , 同收 入 阶层 收 入 增 速 呈 阶 梯 式 格 局 。 即 不

消费人群分析 目标人群调研(最权威版)

消费人群分析 目标人群调研(最权威版)

中国市场消费人群分析(最权威版)以下介绍为充分调研数据得出,资料数据来源详细。

一,保守消费型这一部分人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当中。

他们的消费理念以实际生存需要来定,即以少花钱、维持生命为目的。

在保证基本完好物品的前提下,尽量以最少的钱买最多的生活物品。

主要目的是维持生命和适当的娱乐。

而以最大的可能积蓄存款,为子孙的生活与教育存储资金。

二,追求温饱型我们现今的社会里,富翁毕竟是少数。

而80%以上的人群并不在富翁之列。

他们对社会的需求只有两点,那就是生存和温饱。

而生存是第一位的。

只有生存无碍,才谈得上温饱,也只有温饱无碍了,才谈得上享受。

这些在温饱线以上的人群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人群,因此,社会的主要消费对象也是他们。

作为一个有头脑的经济人士,服务的目标应该把他们当作主流消费对象。

其次是在温饱线以下的人群,这一部分人是少数。

这部分人虽少,但他们的目标却很大。

特别是在一些有远见的政府官员的眼里,他们的存在是极具挑战性的。

所以,对于经商者而言,配合政府工作,除了公益活动之外,也是一种商机。

三,前卫消费型能够主导前卫消费的,其实并不一定是那些有钱的富翁。

在很大程度上,主导前卫消费的先锋,是那些16岁到25岁的年轻人。

这些人没有负担,也不承担抚养义务,所以花起钱来出手大方,不计多少,只要心情舒畅,一掷千金也毫不在乎。

他们追求的是潇洒、舒畅和刺激。

这些人虽然只占所有人口的30%左右,经济实力也不充厚,但却主导着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消费方向。

所以,他们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群体。

人的一生,大体上可以分为六个时期,即:六岁以下的幼年时期;七岁至15岁的少年时期;16岁到30岁的青年时期;31岁到45岁的壮年时期;46岁到60的中年时期;60岁以上的老年时期。

从消费的角度讲,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消费类型。

6岁以下的幼年群体是被动无忧消费群体。

他们的消费完全取决于他们的父母,以及爷爷奶奶等长辈。

他们的消费虽然不少,但主要集中在吃、喝、用(穿)、玩具上面。

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分析

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分析

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分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

文化消费是指人们通过购买文化产品和参与文化活动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行为。

近年来,我国居民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文化消费市场也逐步兴起。

其次,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金额不断增加。

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总额逐年增加。

按照中国人民发表经济研究院的预测,到2024年,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将达到5万亿元。

这一增长的原因在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同时也与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再次,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呈现出分层和多元化的特点。

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人们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差异明显。

高收入人群更愿意投入较高的资金进行文化消费,他们对于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有更高的要求。

而低收入人群则更注重价格的实惠和文化产品的普及性。

此外,年轻人更注重时尚和个性化的文化消费,而老年人则更喜欢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最后,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市场亟待进一步发展。

尽管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消费市场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尚存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部分地区和群体还无法满足其文化需求。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链条还不够完善,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加强文化消费市场的培育和建设,提高文化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总之,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状况呈现出快速增长、范围广泛、金额增加、分层多元和市场待发展的特点。

当前,我国应继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加强文化消费市场的建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和文化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居民消费行为分析

城市居民消费行为分析

城市居民消费行为分析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

本文将对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探究其消费动机、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及影响因素等关键问题。

一、消费动机居民的消费动机主要是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

物质需求包括基本生活需求和奢侈品消费需求。

基本生活需求是指居民购买生活必需品,如食品、衣物、住房等;奢侈品消费需求则是指消费者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追求高品质生活,如高档服装、珠宝、汽车等。

精神需求包括文化、娱乐、旅游等方面。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需求将越来越多样化。

二、消费水平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与生活质量、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其消费水平也同步快速增长。

广义上的消费水平一般是指人均可支配收入,狭义上则指人均消费支出。

消费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城市居民在生活品质、消费方式以及消费心理等方面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三、消费方式在消费方式方面,城市居民主要是线下实体店购物和线上电商平台购物两种方式。

线下实体店购物具有直观、体验好等优点,但过程比较耗时,无法保证产品价格竞争力;而线上电商平台购物则方便快捷,丰富多样,产品价格相对更具竞争力。

消费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消费方式。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移动支付市场的崛起对消费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影响因素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收入水平、价格、品牌、宣传推广、口碑等因素。

收入水平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消费者消费意愿、扩大消费规模。

价格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在价格上的承受能力不同。

品牌则往往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宣传推广和口碑也是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宣传推广和口碑好的产品往往更受消费者欢迎。

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变化及原因研究

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变化及原因研究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01
提升社会福利
促进就业
02
03
推动社会进步
消费倾向的提高意味着更多的收 入用于消费,可以增加社会总需 求,进而提高社会福利。
消费倾向的变化会引导企业扩大 生产规模,进而创造更多的就业 机会。
消费倾向的提高可以推动社会文 明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提高生活水平
消费倾向的提高意味着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可以提高居民的 生活水平。
消费倾向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对消费倾向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分析影响消费倾向的因 素,如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等。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明确本文研究的对象和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为后续研究 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详细描述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模型构建过程,包括 数据处理、变量设定、模型选择等。
研究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变化及原因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转 型升级。同时,对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02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研究背景和意义
阐述我国居民消费倾向变化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现 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社会文化
不同的社会文化对消费有不同的影响,如一 些文化鼓励消费,而另一些文化则鼓励储蓄 。
社会阶层
不同社会阶层的居民可能有不同的消费倾向,例如 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可能高于低收入阶层。
家庭影响
家庭对个人的消费行为有重要影响,例如家 长的消费行为可能会影响子女的消费观念和 行为。
心理因素对消费倾向的影响
改善生活质量
消费倾向的变化会引导企业提供更多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进 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

近10年来,随着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我国已经形成了高、中、低不同阶层的消费群体。

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与投资倾向已发生较大变化,了解 目前 各消费阶层的构成、消费心理和行为以及投资去向,把握国内不同群体消费需求的变化,对于指导生产,引导消费,开拓市场将起到一定作用。

一、消费群体日趋多层次化 1.城市与 农村 两大消费群体的消费差距继续扩大。

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超过改革开放初期水平。

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0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9倍,差距倍数扩大了16个百分点。

如果考虑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收入和 社会 福利情况,收入差距更大。

从净增额看,2001年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2366元,净增113元,城镇居民净增580元。

城镇居民全年可支配收入的净增总额比农村居民高出4.1倍,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为1,下同)1999年为2.65∶1,2000年扩大为2.79∶1,2001年扩大到2.90∶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直接 影响 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强弱,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率由1999年的2.93∶1扩大到2001年的3∶1。

2.城镇居民之间的消费群体——高低收入群体消费差距悬殊。

住户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16上升至2000年的0.32。

占城镇居民10%的最高收入户户均年收入13311元,占10%的最低收入户年收入只有2653元,增幅是最低收入组增幅的7.8倍,差距已由1992年的3.26倍扩大为2000年的5.02倍,比1999年的4.6倍又有扩大。

从收入增速看,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增速呈阶梯式格局,即收入越高的组收入增长越快,中等偏上收入组以上的收入增长均快于全国平均增速。

收入差距相差悬殊,意味着社会财富越来越向高收入的居民集中,购买力出现严重的分布不均。

不同收入群体分布形态不理想,低收入群体所占比重很大。

从1994年和1999年的分布看,中等收入和中等偏上收入群体,合计只占总人数的28.62%;而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占总人数的64.15%。

3.农村居民之间的消费群体——消费差距不可小视。

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按纯收入进行五等份分组(每组各占总户数的20%),2000年最低收入组农户和较低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分别是802元和1442元,比上年下降6%和0.6%。

中等收入组农户、较高收入组农户和高收入组农户人均纯收入是2005元、2768元和5198元,分别增长1.6%、3.3%和6%。

二、不同地区居民消费群体的差异明
显 从城镇居民看,2000年东、中、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分别为7682元、5165元和5487元,收入之比有所扩大。

东部地区平均增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三者收入之比为1.49∶1∶1.06,比上年的1.48∶1∶1.06有所扩大。

收入最高的省与收入最低的省收入之比为
2.39∶1收入最高的城市与收入最低的城市收入之比为4.88∶1。

从农村居民看,省际基尼系数从1980年的0.137扩大到2000年的0.238;省际收入高低倍数从1978年的2.88扩大到2000年的4.20;以西部地区为1,东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1.27∶1.05∶1扩大到1997年的1.95∶1.37∶1。

我国地大物博,地区间的 经济 水平和消费习俗迥异,不同消费群体在区域上表现为不同的特征。

广东省统计局城调队最近对广东、江苏、浙江、辽宁、山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六省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广东人居住、食品、通讯、文教娱乐上花钱最多,浙江人医疗保健和家庭设备花钱最多,山东人买衣服最多,而福建人最爱存钱。

据统计,2001年东南沿海六省中,浙江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为10464.47元,广东省第二,为10415.19。

人均消费性支出最高的是广东,为8099.63元,第二位是浙江省,为7952.39
元。

从八大类消费支出情况看,六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各有侧重。

广东居民的食品支出3089.5元, 交通 通讯支出1075.54元,居住支出1124.11元,杂项商品支出514.25元,娱乐文教服务支出961.72元,均居第一位。

衣着支出最高的是山东省,为700.29元。

医疗保健和家庭设备方面支出最高的是浙江省,分别为541.06元和662.31元。

从收支相抵情况看,六省城镇居民均有盈余。

其中浙江人均盈余额最高,为2512.28元,广东省居第二位,为2315.37元。

从盈余额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看,最高的是福建,余额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27.6%,其次是山东省,比重为26.0%。

三、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状况 目前我国低收入群体主要包括四部分人: 首先是下岗职工,或已经出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但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的人。

这部分人群中,女工多,年龄大,知识层次和再就业能力较低,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其次
是“体制外”的人,即那些从来没有在国有单位工作过,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以及残疾人和孤寡老人。

第三是进城的农民工。

还有一部分是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

这部分人主要是从集体 企业 退下来的,当初退休时工资水平非常低,只有100多元,加上各种补助也不过两三百元,生活在大都市,这点钱刚够吃饭。

低收入水平消费者的家庭年人均收入为2500-5000元,其消费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影响这一层次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是收入水平低且增加缓慢,所以增加其收入是最有效的启动手段。

由于收入水平越低,消费倾向就越高,所以增加低收入水平居民的收入将对促进整体消费带来较大效用。

政府可以考虑以税收和补贴方式调整收入分配增加对低收入水平居民的补贴,如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增加对失业(下岗)工人的补贴,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等等。

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弱势群体也就是指贫困人口。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镇地区的贫困人口主要是指那些无工作能
力、无储蓄或其他收入来源和无亲友抚养赡养的“三无人员”。

城镇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小,这主要是当时社会的高就业、低工资、收入平均化造成的。

直到10世纪90年代初,受“二元化”社会结构的影响, 中国 贫困 问题 一直都集中在农村地区。

但进入90年代以来,城市贫困已逐步成为一个对相当大比例的城市居民构成潜在影响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据社科院社会所在上海、武汉、天津、兰州等城市的调查,贫困家庭很少买肉吃;80%的贫困家庭经常在早市或晚间购买最便宜的蔬菜;超过90%的贫困家庭中成人没有买过新衣服,他们常穿别人送的衣服;很多家庭居住条件极差且没有力量去改变;超过70%的家庭负担不起孩子的学杂费,一半以上的家庭中孩子上学没有享受优惠政策;50%以上的人生病时不会去 医院 看病,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患有各种慢性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愿意与邻居或同事交往,过年过节也不走亲访友;有一半以上的人觉得不能在近期找到工作,认为家庭不能很快脱贫;很多人认为现在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不能满足最低生活需求。


四、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状况 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者家庭年人均收入一般在5000到25000元之间,这部分消费者的收入基本稳定,在满足日常消费之外略有结余,但是受近几年体制改革的影响,消费倾向下降很快。

而且这一层次消费群体的家庭占到城镇家庭总数的60.98%,收入占到居民收入总数的58%,是我国消费的主体部分,他们的消费行为对我国整体消费状况的影响是最大的,对这一层次居民消费的启动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启动的成败。

据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结果的资料显示,目前中等收入消费群体占据较大比重,处于“多收少支”和 金融 资产积累阶段。

这部分居民属温饱型消费群体,其基本的消费需求已经得到满足,正积聚资金向更高一层的消费提升。

但由于住房、医疗、 教育 等各项改革的集中推进,使这些居民预期支出大增,有钱也不敢花。

这一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表现为对未来收入与支出不良预期的影响,消费者的即期消费变得缩手缩脚。

造成居民消费行为谨慎的原因,一是居民对未来预期收入增加缺乏信心,二是居民对未来预期支出增加深感担心。

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虽宣传酝酿多时,却一直没有到位,增加了人们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加剧了谨慎消费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