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的海外移民与海洋文化_曾少聪

合集下载

福建人下南洋

福建人下南洋

下南洋是近代中国一次持续时间久、规模大的人口流动。

与闯关东、走西口不同,下南洋的目的地是模糊的,涵盖了当时东南亚多个依旧是列强殖民地的地区(暹罗除外)。

南洋华人依靠吃苦耐劳的性格和拼搏精神,在东南亚的莽莽丛林开辟出土地,靠几代人持之以恒的勤勉与精明,最终成为东南亚富人的代名词。

在获得了稳定富裕的生活之后,他们还在家乡有需要的时候反哺家乡,成就自己的同时带动家乡的发展。

其中,福建闽南华人的贡献尤其突出。

他们人口基数大、社会成就高、乡土意识强,在不同的时期依依北望,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那回不去的故乡。

寸土寸金福建闽南地区指今天的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漳平市等地,严格来说应该算作福建东南部。

福建省山地、丘陵占到土地面积的八成,平原面积狭小,且大都分布在沿海,闽南地区的河流下游也集中了少量珍贵的平原,这些地区自然成为人口密集区域。

闽南多良港,并在历史上成为中国南方的贸易集散中心之一。

但这里的土地终归有限,人口自然增长,加上大量不事农业的城市人口,就出现了明显的人口过剩现象。

在现代,这并不是什么难题,而在农产品产量和运力都不尽如人意的古代,就意味着当地人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

土地资源终究有限,人地矛盾愈发尖锐,由此引发了族群间对生存资源的争夺。

到了清末,一只脚踏入近代的闽南人,生存状况也并不好。

没有高产良种、化肥、农药和农机的农业,产量并不高,像闽南的薄田,一亩只产二三担谷,而且收获期要等到六月。

女人忙家务、照顾孩子,空闲时要纺纱织布,时常织到三更,而清早还要在男人起床前做好早饭。

普通人只有节日、庆典才会买块肥肉,先保养铁锅再吃是常规操作。

以上还是祖上在山区成功开荒的自耕农的生活,佃农的生存状态只会更差。

好在除了农业,闽南地区还有发达的商业。

泉州、漳州、厦门自宋元以来就是重要的贸易港口,与南洋各岛上的当地人或殖民者有贸易往来,构建了闽南最重要的贸易网络。

商人带回了南洋的商品、南洋的银元,也带回了南洋的信息。

闽南语

闽南语
除了福建外,闽南话流行最广的是台湾,台湾会说闽南话的人口大约占全台的80%。
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基本上,按照地域不同,闽南语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次方言:首先是闽台片,主要分布于 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以及北部的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龙岩、漳平等市县,以及台湾台北、台中、台南、 高雄、桃园、苗栗、基隆、南投、屏东、彰化、花莲、嘉义、宜兰、云林、台东、新竹、澎湖等绝大部分的地 区,使用人口近3000万。还有中国大陆其他几种次方言,比如浙南片、潮汕片、雷州片、海南片、港澳片等。此 外,在江西省东北部和广西平南县等地也有部分人讲闽南语。
关于借词
残留词 古今对比
日语借词 英语借词
闽南语受到侗台语系的影响极深。由于古代福建、广东等地是越族的地方,所以古代北方河南一带人民(中 原人)迁徙南下后使用的古代河南语言受到了很多古代广东语言与福建语言的影响。近代现代之研究已也显示侗 台语系(TAI-KADAI)亦与原始汉藏语系以及上古汉语有极密切之关系。侗台语系包括了中国境内的侗族、壮族、 傣族,与及东南亚的泰国语、缅甸禅邦语。通常只有属于同一语系内的各方言才会有共同的“核心词汇”(core lexicon)——比如天地日月、心肝手脚之类又实在又与生俱来的实物;不同语系之间的相同词汇通常是一方借向 另一方,是贸易带来的新事物或文化交流所带入的抽象概念。然而,闽南语拥有的非汉语词汇之多,竟然包括了 部份核心词汇。最明显的例子是“肉”,闽南语读 [bah]。马来西亚的闽南语华人将“肉骨茶”拼写作 BakKut-Teh。
闽南语保留了相当成分的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语言的语音、词汇,被海内外语言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汉 语的活化石。因此,研究探索闽南语的发展,对保护、弘扬中国古代语言遗产,研究中国其他语种以及古代闽越 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积极的作用。

福建文化中的海洋意象:兼论闽文化对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

福建文化中的海洋意象:兼论闽文化对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

福建文化中的海洋意象:兼论闽文化对中华文明的独特贡献来源:福建社会科学院发布时间:2015-06-11 14:33:42点击率:4142从宋代以来,福建文化中大量的海洋交通、海洋商贸与海外世界的文献,为汉语典籍增加了大陆之外的海洋世界的讯息,表达了以海洋文明为立场的、对中国文明的思考。

《诸番志》、《岛夷志略》展现了宋元时期中国海洋事业的繁盛;《东西洋考》展现“海禁”的明代政府与民间知识体系的失衡;《瀛环志略》则是地处福建的清末官员对中国前途的深切思考。

文/苏文菁中国是东亚的大陆国家,也是太平洋西岸的海洋国家。

中华民族包涵了像“闽”这样的海洋族群。

闽文化代表了中国走向海洋的内发性力量。

早在周朝的典籍《周礼》中就有对“闽”或“七闽”的记载。

从中国历代行政规划与考古事实看,闽族的分布范围与当代闽文化的主体区域是一致的,它包括现阶段的福建、台湾两省,以及浙江南部、江西东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

成书于远古时代的《山海经》载“闽在海中”,它不仅描绘了“闽”之地理方位,从而也确立了闽文化的区域特色:海洋性。

海洋性不仅使闽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极具区域特色,而且是千百年来福建人漂洋过海、从事商业活动的文化支持。

事实上,以闽商为代表的中国比欧洲更早走向海洋,他们在海外贸易活动中所产生了一系列组织化、制度化,以及技术上的创新。

远在宋明时期,中国东南沿海正以渐进的方式向近代社会转型。

人类的历史在朝着相同的方向发展,从15世纪开始,欧洲的航海技术在社会需求的刺激下获得很大的发展,他们向东航行,以获取在古罗马时代就在他们的记忆中满是丝绸的“赛里丝”国的财富。

马克•波罗的东方游记使欧洲关于东方的财富幻想再次膨胀。

16—19世纪,当以海外扩张为特征的欧洲资本主义东来的时候,他们在印度洋、南中国海遇上的并不是当地的土著,而是讲“福建话”的中国商人,于是,在老欧洲人看来――先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接着是英国人、法国人等,在他们的眼里福建商人的语言就是中国话,福建商人的一切举动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译著格式更新

译著格式更新

中文著作[1] 曾少聪:《漂泊与根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 曾少聪:《东洋航路移民──明清海洋移民台湾与菲律宾的比较研究》,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3] 常士誾:《异中求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陈建樾,周竞红:《族际政治在多民族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 陈铭祥:《法政策学》,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1。

[6] 陈志强:《欧盟移民政治》,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7] 董小川:《现代欧美国家民族的同化与排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8] 董延芳:《移民异质性与经济发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9] 傅义强:《欧盟移民政策与中国大陆新移民》,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10] 国际劳工组织编:《在全球经济中为移民工人谋求公平待遇》,日内瓦:国际劳工局,2004。

[11] 郝鲁怡:《欧盟国际移民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2] 郝时远:《类族辨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3] 郝时远:《民族研究文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4] 郝时远:《海外华人研究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5] 郝时远,阮西湖:《当代世界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16] 郝时远,朱伦编:《世界民族·第七卷·欧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7] 何志宁:《华人族群及与德国社会的整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8] 洪霞:《欧洲的灵魂》,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19] 洪霞:《和平之途》,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

[20] 贾英健:《全球化与民族国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21] 姜磊著:《都市里的移民创业者》,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曾少聪教授访谈录_郑一省

曾少聪教授访谈录_郑一省

!!!!!!!"!"!!!!!!!"!"封面学者曾少聪教授访谈录郑一省[中图分类号]D634[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2-3925(2013)03-0003-03[收稿日期]2013-09-29[作者简介]郑一省,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华侨华人、东南亚民族与国际关系。

曾少聪教授,1962年出生在福建省平和县。

1984年获厦门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1984年至1986年,任职于武汉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

1987年至1999年,在厦门大学人类学系、历史系担任讲师。

1999年至200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做博士后,博士后出站后就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世界民族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秘书长。

2008年至2011年期间,曾担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

兼任中国民族学会汉民族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民俗学会会长,中央民族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华人研究国际学报》(The Interna -tional Journal of Diasporic Chinese Studies )主编之一。

采访者:曾老师,您好!我们知道您最初是做汉语言研究的,后来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做民族学博士后,不同时期的学习经历是否对您进行海外华人的研究有所影响?能否谈谈您做海外华人研究的原因?曾少聪:我在厦门大学中文系读本科和博士研究生,师从黄典诚教授,做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比如汉语史、闽南话和客家话等。

1993年,黄教授去世后,由于那时中文系没有其他的博士生导师,所以我就转到厦门大学历史系,跟杨国桢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学习明清社会经济史。

明代中国和东南亚经济交流中闽南移民的地位和作用

明代中国和东南亚经济交流中闽南移民的地位和作用

明代中国和东南亚经济交流中闽南移民的地位和作用摘要明代中叶(17世纪初)之后,受到东南亚的政治局势巨变,国内生存环境恶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闽南地区曾经掀起过移民东南亚的热潮。

闽南人移民东南亚之后,无论是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还是主观能动的意愿,他们都在中国和东南亚的经济贸易交流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认为闽南移民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推动中国和东南亚的贸易往来、将先进手工业生产技术带到东南亚、将新的物种和产品带回中国、促进白银的大量输入等几方面。

并就这闽南移民这几个方面的作用进行的论述。

关键词:闽南移民;明代;东南亚;经济交流引言闽南位于福建南部沿海,包括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及其所辖的永春、安溪、南安、惠安、德化、晋江、石狮、漳州、平和、南靖、云霄、诏安、东山、漳浦、龙海、华安、长泰等地,以及厦门市所辖地区,总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

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相近,而且民俗风尚都大致相同。

因此,自古以来这一地域都被统称为“闽南”①。

明代中叶(17世纪初),受到主客观各种因素的影响,闽南地区曾经掀起过移民东南亚的热潮。

闽南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利于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较为发达,加之地处沿海,当地人多以出海经商为谋生手段。

16世纪中叶,明政府逐渐开放海禁政策,东南亚政治、经济和外交局势产生巨变,民间海外贸易日益兴盛。

在此背景之下,移民东南亚的闽南人在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贸易交流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明代闽南人移民东南亚的热潮17世纪初以来闽南人一共有四次东南亚移民潮:第一次是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第二次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第三次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第四次是20世纪80年代迄今②。

16世纪到17世纪初即明中叶之后,①郑东.福建闽南地区古代陶瓷生产概述[J]. 东南文化,2002(05):56②中共漳州市委党委,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编. “漳台关系与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M].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不断侵略东南亚和台湾地区,在那里设立殖民地、开辟港口、建立商馆和公司等。

福建华侨出国的历史和原因分析

福建华侨出国的历史和原因分析

福建华侨出国的历史和原因分析福建华侨是中国海外华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出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

本文将围绕福建华侨出国的历史和原因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的现状和发展。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福建华侨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分布在全球各地。

许多福建华侨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福建乃至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福建华侨出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当时,由于清政府实行禁海政策,福建华侨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东南亚、美洲等地谋生。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的战乱和动荡,福建华侨的数量不断增加。

他们主要前往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从事商业、手工业、农业等行业。

福建华侨出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政治因素是福建华侨出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清政府时期,福建华侨由于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和压迫,不得不离开家乡,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经济因素也是福建华侨出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当时,福建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许多人都难以维持生计。

因此,许多人选择出国谋生,希望能够在国外获得更好的经济条件。

文化因素也是福建华侨出国的原因之一。

福建地区有着悠久的海外移民历史和文化传统,许多人都具有强烈的海外意识,愿意到国外开拓自己的事业。

福建华侨出国后,他们在生活、工作、社交等方面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在生活方面,福建华侨需要适应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同时还需要面对种族歧视和排斥等问题。

在工作方面,他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以适应不同国家和行业的需求。

在社交方面,福建华侨需要积极参与当地社会和文化活动,以便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

福建华侨出国的历史和原因有很多方面的因素。

虽然他们在出国后面临着许多挑战,但他们依然努力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环境,为福建乃至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海外贸易、南洋开发与闽南华侨出国:历史背景与原因探究在全球化历史的推动下,海外贸易和南洋开发成为闽南地区华侨出国的主要原因。

本文将围绕海外贸易、南洋开发和闽南华侨出国的关系展开,深入探讨华侨出国的原因。

文脉赓续视角下闽南地域建筑设计研究——以长泰宾馆为例

文脉赓续视角下闽南地域建筑设计研究——以长泰宾馆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2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24)04-0039-06 收稿日期 2023-09-23摘 要 该文以漳州市长泰宾馆项目设计为例,基于对城市的地域特征与人文历史的研究,以地域文脉赓续为主旨、“新闽南”建筑创作理念为指导、建筑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统一为设计原则开展设计。

详细阐述了设计中将地域文脉要素融入到建筑设计的具体策略与手法,揭示建筑形象之下所蕴含的精神,探索文脉与地域建筑创作结合的途径。

关键词 建筑文脉 “新闽南”建筑 地域建筑Abstract Taking the design of Changtai Hotel in Zhangzhou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humanistic history of the city, the design is carried out with the regional context as the theme, the "New Southern Fujian" architectural creation concept as the guidance, and the regional, cultural, and epochal unity of architecture as the design principles. In this article we elaborate on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and techniques for integrating regional cultural elements into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veal the spirit contained in the architectural image, finally we explore some ways to combine cultural elements with regional architectural creation. Keywords Architectural context, "New Southern Fujian" style architecture, Regional architecture文脉赓续视角下闽南地域建筑设计研究——以长泰宾馆为例Architectural Design in Southern Fujian Region Based on Inheritance of Context: Taking Changtai Hotel as an Example林子涵 | Lin Zihan王绍森 | Wang Shaosen李立 新| Li Lixin杨佳麟 | Yang Jialin宋智霖 | Song Zhilin1 建筑文脉主义1.1 文脉主义的内涵文脉(context)一词源于语言学,可理解为“上下文”,表明文章的前后逻辑关系以及事物相关的背景和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