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教育改革思想

合集下载

第十三章康有为 梁启超

第十三章康有为 梁启超
教师不限男女只要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者皆可担康有为设计的这一套人人平等地享受二十年齐同之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既是他将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理想化又是他对未来社会教育发展的天才设想
第十三章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生平和教育活动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 长素,广东南海人,世称南海先生。出生 官僚世家,早年受严格的传统教育。 康有为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 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戊戌变 法前后的一些重要奏折以及他所撰写的 《大同书》中。
• 3、《大同书》中的理想教育体制 • (1)人本院 • 妇女怀孕后进人本院,接受胎教,以端人生之本。 • (2)育婴院 和慈幼院 • 婴儿断乳后,进育婴院,“务令养儿体,乐儿魂,开儿 知识为主。”要求育婴院“凡弄儿之物”,无不具备;保 教人员,选择“精细慈和而有耐性”之女子担任。 • (3)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 小学院 儿童6岁入小学院,至10岁。小学院的主要任务 是:“专以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要求功课稍少,而 游嬉较多,以动荡其血气,发育其身体。小学院的教师也 以静细慈和的女子担任为宜。 • 中学院 儿童11—15岁入中学院。中学院阶段是人生的 关键时期,因而要在“养体开智以外,又以育德为重。” 中学院应规模庞大,设施齐全,中学院的教师,不限于女 性,凡有才德的男女都可担任。
• 三、严复的教育思想 • 1、生平和教育活动 • 严复(公元1854—1921年),初名宗 光,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建侯官(今闽侯 县)人。 幼时聪颖,7岁就学,14岁考入福 建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1年以最优等成 绩毕业,上军舰进行航海实习,曾到过沿海 各省和南洋、日本。1877年作为福建船政 学堂第一批留欧学生,被派往英国海军学校 学习驾驶,初入朴次第斯(Portsmouth), 后转入格林威治(Greenwich)海军大学。

15第十二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15第十二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第十二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第一节 维新教育教育的渐次推进第二节 维新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第三节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⑴废八股考试,改试策论,等学校普遍开设后,再废科举–⑵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

–此外,为了更好更快地学习西学,康有为还提出了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等建议。

(2)《大同书》的教育理想●主张废除私有制和等级制●论述了他所理想的学制体系,包括人本院、育婴院、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倡导“公养”、“公教”,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享受教育,皆为公费。

●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等。

第三节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一.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二.清末的留学教育(一)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改革科举制度●康有为:“今日之患,在民智不开,故士虽多而不可用,而民智不开之故,皆以八股试士为之。

”●这种八股取士,使人不读秦汉以后的书籍,不研究世界各国的情形,从而使官吏不能应变,不能为实事。

他主张废八股,改试策论,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严复:八股取士三大害处,“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

(二)兴学校,倡导设立完整的学校系统,重视师范教育、女子教育●梁启超:“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康有为《大同书》的学校体系:–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严复:教育应分三段的计划(三)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严复:“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

”●梁启超:“以政学为主义,以艺学为附庸。

”●康有为:“定宪法以出政治,明格致以兴艺学。

”湖南时务学堂1897年,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和学政江标都倾向维新,在谭嗣同的推动下,在湖南长沙创办时务学堂,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

其它●1894年严复在北京创办的“通艺学堂”;●1897年谭嗣同在湖南创办的“浏阳算学馆”;●1898年陈芝昌在广州创办的“时敏学堂”等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创立。

严复思想转变

严复思想转变
• 他把来自西方的思想,综合改造成为我所
用的两根主要思想支柱。
• 在行动上他坚持两条原则:既坚持全面学
习西方的理想,又从实际出发,选择若干 最迫切的事项为改革的突破口。
• “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
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 莫亟于废八股。”(严复:《救亡决论》)
早期的严复是不是中国新权威 主义者的开山祖和保护神呢?
效者,无目者也。(严复: 《论世变之亟》,《严复集》 第一册,4页,中华书局1986 年。)
• “ 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
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 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 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 新民德。”(严复:《原强修 订稿》)
一是一定要废除科举旧制,包括八股、策论等等在内, 让设学堂、讲西学与士子的荣途结合起来。
不是
复辛 亥 革 命 中 的 严
面对清政府
面对清政府的立宪,严复似乎找到了梦中的理想 王国,担当众多官职。 面对革命派 严复从武昌起义一开始就对革命忧 心忡忡,认为革命只会带来战乱。 面对袁世凯 严复明确反对两党内阁制,主张 实行总统制,这实际上是为袁世凯集权呜锣开道。
严复思想的转变
1.在哲学上从机械唯物论的提倡者转为服膺唯 心论。 2.从个人主义转向国家至上。 3.由追求自由转为寻求干预。 4.对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从否定到赞扬备至。
二是要像西方那样“其教子弟也,必使自竭其耳目, 自致其心思,贵自得而贱因人,喜善疑而慎信古” (严复:《原强修订稿》,《严复集》第一册,29页) 即确立自我的中心位置。
•早期的严复是不是中国新权威
主义者的开山祖和保护神呢?
他要皇帝倡导什么?
• 中国必须学西方,而且应该坚持体用一元,

严复

严复

严复作者:魏伊美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06期摘要:严复(1854—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

他提出的“三育体系”等教育理念影响至今,是当代基础教育中“德、智、体”全面发展标准的基础。

关键词:严复;教育家;教育救国论;三育体系;现代公民“培才久矣,实无一士”,在严复看来,这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办洋务赤裸裸的结果,然而自己在北洋水师学堂也没有什么得意门生,为何当代的教育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呢?甲午战争的几声炮响,把威武辉煌的“北洋水师”变作了过去式,把洋务运动的自豪打到了谷底,这一场国难终于让中国国民有了切身的亡国之感。

对于一直在思考中国前途何在的严复而言,这次失败是一场莫大的打击,中国将走向何方,中国的教育又该走向哪里。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宛如在熊熊烈火之中,中西差距赤裸裸地摆在世人面前。

救国的根本何在?“根本救济,端在教育”,如何才能赶上西方呢?只能从教育入手,严复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救国论”。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维新变法思想,这就是著名的“教育救国论”。

在这位深思远虑的教育家眼里,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救国方案是针对全体国民的,必须通过提高每一位国民的综合素质来达到增强国力的目标,发挥“集体的力量”。

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严复认为,首先要从废科举入手。

科举制度是毁灭人才的制度,它扼杀了人民的创造力。

严复清楚地意识到在专制统治下的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维护专制王权的奴才,他们是只懂得“请安、磕头、办差、乞怜”的“人才”,国家危亡之时却是无用之人。

科举制度是专制统治赖以生存的重要根基,也严重制约了教育的良性发展。

严复的矛头便转向了这“害人”之物,他严厉指出“八股三大害”:“锢智慧”、“怀心术”、“滋游手”。

惟有废科举才能挽救危局,旧的教育制度只能让中国的状况雪上加霜。

摆脱科举的束缚对于教育的改革还是远远不够的,严复是第一个提出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他的思想受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教育理念很大的影响,竞争之中,需要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翻译家与翻译流派简介之四:严复

翻译家与翻译流派简介之四:严复

• 他这三个标准,虽少有人办到。但影响却 很大。在翻译西籍史上的意义,尤为重大; 因为在他以前,翻译西书的人都没有讨论 到这个问题。严复既首先提出三个标准, 后来译书的人,总难免不受他这三个标准 支配。
评价
• 傅斯年说:“严几道先生译的书中,《天演论》和《法意》 最糟„„这都是因为他不曾对于原作者负责任,他只对自 己负责任。”又说:“严先生那种达恉的办法,实在不可 为训;势必至于改恉而后已。”(见《新潮》一卷三号532 及539页) 蔡元培说:“„„他(指严复)的译文,又很雅驯,给那时 候的学者,都很读得下去。所以他所译的书在今日看起来 或嫌稍旧,他的译笔也或者不是普通人所易解。”(见 《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第1页) 胡先彇说:“严氏译文之佳处,在其殚思竭虑,一字不苟, ‘一名之立,旬月踟躇’。故其译笔信雅达三善俱备。吾 尝取《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与原文对观,见其 义无不达„„要为从事翻译者永久之模范也。”
翻译大家——严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录
• • • • • • 简介 理论:教育 翻译 翻译著作 翻译实例 争议
• 严复(1854.1.8—1921.10.27), 原名宗光,字又陵,汉族,福建 侯官(今福州市)人,是清末极 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 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 的中国人”之一。 • 严复在海军、人才培养、提倡西 学以及翻译等诸多方面都很有建 树。
翻译著作
翻译的著作 《天演论》 《原富》(即《国富论》) 原文作者 赫胥黎 亚达· 斯密 发表时间 1896年~1898年 1901年
《群学肄言》 《群己权界论》
《穆勒名学》 《社会通诠》 《名学浅说》
斯宾塞 约翰· 穆勒

严复在维新变法中的作用

严复在维新变法中的作用

严复在维新变法中的作用严复在维新变法中,真的是个不得不提的人物。

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的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国力衰弱,很多人都觉得日子过得苦哈哈的,简直是四面楚歌。

这个时候,严复就像一束光,照亮了迷雾中的前路。

说起他,首先要提到他的翻译功底,那可真是牛得不得了。

他翻译了《天演论》,把达尔文的进化论引进来,这可是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你想啊,在那个封闭的时代,大家还在讨论什么“天命”呢,严复却让人们开始思考“适者生存”。

简直是打破了常规,让人眼前一亮。

说到严复,他不仅仅是翻译家,更是个思想家。

你知道吗,他非常看重教育,认为教育是救国之道。

于是,他不仅在书本上忙活,还在实际行动上积极推动教育改革。

他在办学上可是非常用心的,努力培养新一代人才,哎呀,真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

在严复的努力下,许多新式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给年轻人提供了新的机会。

想象一下,孩子们不再只会背唐诗宋词,而是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简直是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再说严复的文章,那简直是锋利如刀。

他用文字抨击封建势力,直言不讳,根本不怕得罪人。

有些人可能觉得,他这不是找麻烦吗?但他就是那种“宁可得罪千人,不可放过一人”的性格。

每当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他根本不在乎,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发声。

这种勇气,真是让人佩服,难怪有人说他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

他不仅关心国家大事,还关注民众的生活,知道百姓的苦。

许多时候,他会写一些直击人心的文章,让那些沉迷于权力游戏的人也不得不正视社会的现实。

他在维新变法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那段时间,虽然各种力量交错,改革的路上荆棘满布,但严复的存在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

就像冬天的阳光,虽然微弱,却总能温暖人心。

他常常呼吁,国家要强大,首先要更新思想,打破旧的束缚。

无论是从教育还是政治方面,他都在推动着社会的变革。

身边的人也因为他的努力,纷纷开始关注国家命运,参与到变革中来,简直是“众志成城”的感觉。

在严复的推动下,很多人意识到,光靠传统的做法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群学肇基:严复与《群学肄言》

群学肇基:严复与《群学肄言》

群学肇基:严复与《群学肄言》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而其中的群学思想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特色。

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学习是一种重要的活动,而群学肇基则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严复以其《群学肄言》则成为了群学思想的总结与扬眉吐气。

一、群学肇基的背景与意义群学肇基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学习方式,其背景与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在中国古代,由于缺乏现代教育的体系,学习往往是一种集体的活动。

而古代学习的方式往往是以师傅教徒的方式传承下来。

这种方式使得在中国古代,学习是一种群体活动。

这也是群学肇基的来源。

群学肇基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群学思想强调学习是一种集体活动,而不是单打独斗。

这种思想认为,学习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与帮助,而不是孤立地进行。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教育活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严复的生平与思想严复(1853-1921),字孟容,号古云居士,江苏扬州人,清末民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严复在清朝时期就读于江宁官立第一中学般若书院,受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熏陶。

后来,严复前往日本留学,接受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熏陶,思想逐渐开放起来。

他曾多次致力于教育改革,提倡新式教育,反对科举制度。

他提倡知行合一、实用性教育,主张对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的教育教学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严复是一位有思想、有见识的学者,他对于群学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研究。

他对中国古代群学思想的发展和承续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在其所著的《群学肄言》中,严复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群学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群学思想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三、《群学肄言》的主要内容《群学肄言》是严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对中国古代群学思想的一次总结和表达。

该书包括前言和正文两个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群学肄言的撰写目的和背景,以及对群学思想的基本认识和看法。

严复个人简介

严复个人简介

(2)育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 “兴民德”的 “三育 严复在国家危亡的严重关头,希望通过 改革教育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以实现救 亡图存,进而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他提 出的德、智、体三育兼备的教育目标体系, 确立了了中国国教育目标体系的近代代模 式。
批判八股考试,比较中西学风
(1)八股式教育的三大弊端: 其一是“锢智慧” 其二是“坏心术” 其三是“滋游手” (2)中西学风对比 首先,西学提倡独立思考的精神,不因循古 人的见解,不盲从别人的结论。 其次,西学贵于创新,不拘于陈旧思想的束 缚
7、《群学肄言》
《群学肄言》为通俗的 社会学入门著作。其内 容是用庸俗进化论探讨 社会演变。1897年严复 着手翻译。陆续刊于 《国闻报》,1903年全 书由上海文明编译书局 刊印,为社会学进入中 国的拓荒之作。严复翻 译此书,一是为了借物 竞天择思想以警世,与 翻译《天演论》统一宗 旨,二是为了宣传社会 改良思想。
毛泽东同志一段史诗般的语言: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 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找真理。洪 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 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1、洪秀全学习了西方的基督教,发动和领导 了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具有鲜明资 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资政新篇》
1、翻译事业:
(1)《天演论》:赫胥黎 (2)《原富》:亚当.斯密 (3)《群学肄言》:斯宾塞 (4)《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 (5)《法意》:孟德.斯鸠 (6)《社会通诠》:甄克思 (7)《穆勒名学》:约翰.穆勒 (8)《名学浅说》:耶方斯
英国 生物学家 英国 经济学家 英国 社会学家 英国 思想家 法国 思想家 英国 学者 英国 思想家 英国 逻辑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严复的教育改革思想
严复(1854-1921年),字又陵,又字畿道,福建侯官人。他14岁
到福建船政学堂学习,后又到英国留学,毕业于格林尼茨海军学院,也注
重研究西方社会政治。回国后在北洋水师学堂任总办,还参与创办了一些
新式学堂,如天津俄文馆、北京通艺学堂、上海复旦公学等。他也是维新
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但没有直接参与戊戌变法。民国初期,曾任北京
大学校长,袁世凯政权的高级参政,但后来退出了政治旋涡。

严复的著述很多,尤其是系统翻译介绍了大量西方学术理论,人称“六
十年来治西学者,无其比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他翻译赫胥黎的《天演
论》,首次把进化论的思想传播到中国,提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他在翻译时所加的按语中,阐明中国衰败的原因就是民力、
民智、民德都不如人,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进的话,亡国灭种可以说是必
然的。这种观点当然有明显的错误(例如为强者欺凌弱者张目),但它从
一个全新的理论角度凸显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对整个中国知识界产生
了震撼性的影响,激励爱国志士奋发图强,在历史上有着重大的进步意义。

㈠论教育救国
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严复认为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主要原因在于自
身状况,怨天尤人无济于事。中国之弱,就是因为民智闭塞,学术空疏,
缺乏竞争的总体实力,救国的唯一良方“开民智”,即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他对当时变法维新的政治改革持低调估价,认为“民智不开,不变亡,即
变亦亡”。以国人素质之低下,即使搞改革,也只能是除去一弊害又会表
现为另一弊害,终究没有希望。所以,“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著手,
庶几逐渐更新乎”。严复把教育视为强国之本是正确的,但如果不消除政
治上的阻碍,教育也难以改革、发展。

㈡论学习西学
严复早期对西方文明极为推崇。他在《论世变之亟》中对比中西之
学的一系列差别,基本上都是颂扬西学而贬抑中国传统。例如中国亲亲,
西人尚贤;中国尊主,西人隆民;中国委天数,西人恃人力;中国夸多识,
西人尊新知,等等。他的结论是要想富强“非讲西学不可”。严复反对“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西之学各有其体用,就西学而言,是以自由
为体,以民主为用。出于这个立场,他也不赞成争论“西政”和“西艺”
哪个更重要。“艺政二者乃并出于科学,若左右手”。严复过于美化西学
***
2
是片面的,但他强调要从整体上来看待和学习西学,抓住其民主和科学的
实质,而不是取其皮毛,这又是他高出一般人的见解。

㈢论三育并重
严复是中国最早论述三育并重的教育家。他说:“讲教育者,其事常
分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其中体育是国民素质的
基础,近世中国民力孱弱,被外人讥为“病夫”,因此必须加强体格训练,
以“鼓民力”。国民才智是国家“富强之源”,智育包括学问和事功两个
方面,不能只在书斋里作学问,要“观物察变”,运用于实际,以“开民
智”。德育在三育中最重要,但不能再因袭封建的人伦纲常,要树立国家
观念和社会公德,以“新民德”。

严复晚年思想日趋复旧,积极提倡尊孔读经,临终遗言中强调“旧法
可损益,必不可叛”,这也是多数改良派人士后来的共同倾向。

来源:《中国教育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