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泥盆纪植物群

合集下载

泥盆纪探索古代地球的森林景观

泥盆纪探索古代地球的森林景观

泥盆纪探索古代地球的森林景观在地质历史长河中的泥盆纪,是古生代晚期的重要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形成了大量的陆地植被,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森林景观。

泥盆纪的森林景观不仅对古生态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还为我们理解古代地球的气候、生态演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一、泥盆纪的地球环境泥盆纪始于约4.18亿年前,终于约3.59亿年前,这段时间内地球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地质、气候和生态事件。

在泥盆纪,大陆的拼合使得许多陆地块得以相互连接,形成大面积陆地。

同时,地球上的氧气水平也显著提高,为陆地上陆生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泥盆纪森林的特点泥盆纪森林与今天的森林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植被类型、大小与外貌特征上。

1. 植被类型多样泥盆纪的森林植被种类丰富多样。

研究表明,当时的森林中包含了许多早期植物群落,如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苔藓植物等。

这些植物形态独特,与现代植物相比较为原始。

此外,泥盆纪森林中还出现了一些现代常见的植物类群,如松柏、主要陆地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等。

2. 森林庇护生物泥盆纪的森林提供了丰富的庇护所,为各种古代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这些森林不仅为古代昆虫、爬行动物和鱼类等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还为陆生生物提供了繁殖、藏身和避难的场所。

3. 适应干旱环境与现代森林相比,泥盆纪森林更加适应干旱环境。

由于当时地球气候较为炎热,季节性降雨较少,森林植被需要适应水分的短缺。

研究表明,泥盆纪的部分植物通过在叶子表面形成厚厚的角质层、减少水分散失来适应干燥的生境。

三、泥盆纪森林景观的重要性泥盆纪森林景观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地球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 揭示古代气候变化通过对泥盆纪森林中植物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该时期地球气候的变化。

例如,蕨类植物对湿润生境的偏好性以及存在的水分适应机制,可以揭示泥盆纪气候的湿度和降雨量。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响应的模式。

2012CB821900-四亿年以来中国陆地生物群演变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012CB821900-四亿年以来中国陆地生物群演变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项目名称:四亿年以来中国陆地生物群演变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首席科学家:周忠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起止年限:2012.1-2016.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本项目重点解决以下四个关键科学问题:1) 地史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昆虫和脊椎动物协同演化的机理;2)地史时期植物群群演变与环境变化的耦合关系;3)主要陆生生物类群的起源、演化和分布及其与重大全球构造运动及古地理变迁的关系;4) 重要升温和降温事件对中、新生代陆地生物群演化的影响。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系统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国陆相地层年代体系,解决全球性和区域性地质和生物事件对比的难题,在与各国的研究竞争中建立该体系的亚洲标准;研究4亿年以来中国主要陆地生物群的构成以及重要生物类群起源和演化的规律;研究地史时期气候事件(如升温和降温事件、干旱化等)对陆地生物群演化的短期和长期效应,重大地质事件(构造运动、火山活动等)与古地理变迁等对生物起源、扩散和生物区系形成和演化的影响,目标是理解四亿年以来陆地生物群的演化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围绕以上设定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植物登陆以来中国重要时段植物群演替过程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植物无疑是陆地生态系统形成的先驱,为随后登陆的动物创造了全新的生存环境。

大约在4.3亿年前,植物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登陆过程,标志着陆地生态系统的形成和陆地生物多样性的开端。

随后,植物开始逐渐占领更加广阔的陆地生态域,为陆生动物开辟了生存空间,并不断完善和构建着陆地生态系统。

志留-泥盆纪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植被繁衍并占据不同生态环境的关键时期。

依据中国的材料,探索研究植物登陆过程,系统分析志留-泥盆纪各时段植物群总体面貌、各类植物类群演变过程以及相互关系,利用植物群、类群演替和植物特征(生态类型、气孔和解剖)结合同时段不同植物类群和不同时段同植物类群植物原位保存有机碳膜的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研究植物占据不同陆地生态系统的过程和与环境变化的相关性。

中国古植物学家斯行健

中国古植物学家斯行健

中国古植物学家斯行健号天石,中国古植物学家。

浙江诸暨人。

生于1901年3月11日,卒于1964年7月19日。

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6~1928年在中山大学任讲师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技士;1928年入柏林大学攻读古植物学,1931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32年去瑞典国家博物院继续深造。

1933年归国,先后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

1937年起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43~1945年在重庆北碚中央地质调查所从事研究工作。

1947~1948年在美国考察访问并在美国地质调查所从事部分研究工作。

1948年回国后仍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南京大学教授。

1951年起兼任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

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

他是中国古植物学的主要奠基人,毕生从事中国各地质时期植物化石的研究,共发表过119篇论文,出版了16册论著。

早期重要专著有《中国下侏罗纪植物化石》、《陕西、四川、贵州三省植物化石》和《中国中生代植物》等。

30~40年代发表的较重要的论文有《新疆迪化之木化石研究》、《湖南跳马涧系内最古鳞木之发现》、《贵州威宁峨嵋山玄武岩中树状羊齿之研究》、《鄂西香溪煤系植物化石》等。

50年代后的论著中,《中国上泥盆纪植物化石》和《陕北中生代延长层植物群》两本专著最具有代表性。

前者是对东亚晚泥盆世的植物群系统研究的首创工作,有不少新的见解;后者对于阐明中国中生代植物的演替和相关地层的划分、以及指导地质普查找矿都有重要意义。

他编著的《中国古生代植物图鉴》和《中国各门类化石──中国中生代植物化石》两部书,对于国家的地质勘探和从事古生物科研、教学,特别是有关植物化石鉴定工作的人员,有指导作用。

他的遗著《内蒙古清水河地区及山西河曲晚古生代植物群》一书是迄今为止系统研究中国晚期华夏植物群和探讨当时古气候环境的重要著作。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
自然界的植物多种多样,有开花的,也有不开花的;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有高达数十米的,也有用肉眼也看不见的……现在,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对于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由于植物学家意见不一致,曾经把蕨类植物作为一个门,其下5个纲,即松叶蕨纲、石松纲、水韭纲、木贼纲(楔叶纲、有节纲)、真蕨纲。

前四纲都是小叶型蕨类植物,是一些较原始而古老的蕨类植物,现存在较少。

中国的蕨类植物学家秦仁昌将蕨类植物分成5个亚门,即将上述5个纲均提升为亚门。

蕨类植物是高等植物中比种子植物较低级的一个类群,旧称“羊齿植物”,志留纪晚期开始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繁盛,多为高大乔木。

现代生存的大部分为草本,少数为木本,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湿热多雨的地区。

蕨类植物分布很广,除了海洋和沙漠外,无论在平原、森林、草地、和水中,都有它们的踪迹,尤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其分布中心。

地球上生存的蕨类约有12000 种,分布世界各地,但其中的绝大多数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中国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

如铁线蕨、卷柏、贯众、肾蕨、满江红、鳞木和桫椤等,属之约12000种,中国约有2600种,多种蕨类植物可供食用,药用或工业用。

中国西南地区是亚洲、也是世界蕨类植物的分布中心之一,云南的蕨类植物种类达到约1400种,是中国蕨类植物最丰富的省份。

中国宝岛台湾,面积不大,但蕨类植物有630余种之多,台湾是中国蕨类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蕨类物种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总之,蕨类植物是一种有益的植物,我们应该保护它,让它为人类做更多的贡献。

南极洲泥盆系概况及其与中国泥盆系之比较

南极洲泥盆系概况及其与中国泥盆系之比较

第7卷第2期南极研究(中文版)Vo l.7,N o.2 1995年6月A N T A RCT I C R ESEAR CH(CHI NESE EDIT IO N)June1995南极洲泥盆系概况及其与中国泥盆系之比较廖卫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210008)提要 南极洲的泥盆系主要分布于横贯南极山脉的麦克默多和俄亥俄岭-埃尔斯沃思山等两个沉积盆地中。

前一个盆地的泥盆系代表从海岸泻湖-河流三角洲到近岸冲积平原的层序;后一个盆地的彭萨科拉山的泥盆系较厚,从非海相冲积扇-冲积平原-浅海相,最后又恢复到非海相沉积环境,但在俄亥俄岭却沉积了厚度不大的浅海相地层,含M alv inokaffr ic生物地理大区的海相双壳类、腹足类、三叶虫、竹节石和鱼类等化石。

除了上述两个沉积盆地外,在罗斯海两边却出露了火山岩,说明该地当时处于俯冲带附近的火山弧中。

中国华南的曲靖型和西北的祁连山型泥盆系也属于滨海相和非海相沉积,它们与南极洲的泥盆系可资比较,但两者的生物地理区系并不相同。

关键词 南极洲 泥盆系 冲积平原沉积 滨岸沉积 南极洲的泥盆系主要分布于横贯南极山脉(T ransantarctic M ountains)一带。

最早发现泥盆纪化石是在花岗岩港(Granite Harbo r)的灯塔下砂岩(the low er sandstand o f the Beaco n)找到了一些淡水的鱼化石标本,后来又在维多利亚地(Victoria Land)中部采集到了中、晚泥盆世的鱼化石。

另外在俄亥俄岭(Ohio Range)的霍尔利克组(Horlick)中也发现了大量的早泥盆世腕足类、苔藓虫、腹足类、双壳类、竹节石、三叶虫和鱼化石等(Doum ani et al.,1965;Bo ucot et al.,1963)。

自从Boucot et al.(1967)总结南极洲的泥盆系以来,经过20多年的工作,Bradshaw and Weber s(1988)全面介绍了南极洲的泥盆系的研究成果。

鱼类的时代——泥盆纪

鱼类的时代——泥盆纪

鱼类的时代——泥盆纪鱼类的时代——泥盆纪波澜不惊的志留纪倏然⽽逝,迎来了⼜⼀个在地质史上举⾜轻重的时代——泥盆纪(Devonian),也标志着古⽣代进⼊第⼆阶段——“晚古⽣代”。

泥盆纪早古⽣代主要的⽣物类别为⽆脊椎动物,⽽晚古⽣代开始,植物、昆⾍和两栖动物逐渐占据了陆地和淡⽔。

这些对⽣命演化⽽⾔极为重要的转变,就发⽣在今天的主⾓——泥盆纪。

泥盆纪鱼类模拟图泥盆纪,⼜被称为鱼的时代。

泥盆纪⾃419.2Ma(4亿1千9百万年前)开始,持续将近6000万年,结束于358.9Ma(3亿5千8百万年前)。

(泥盆纪时代表)泥盆纪(Devonian)的汉字名称来源于⽇语⾳译名,Devonian的名称来源于英格兰的德⽂郡。

泥盆纪是英国地质学家塞奇威克(A.Sedgwick)和默奇森(R.I.Muchison)研究了该郡的“⽼红砂岩”后,于1839年命名的。

(英格兰德⽂郡)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泥盆系”,代表符号为“D”。

基本地质背景泥盆纪时期,全球板块活动剧烈。

泥盆纪早期,劳伦⼤陆与波罗地⼤陆碰撞、合并⽽成欧美⼤陆(Euramerica)。

(劳伦⼤陆与波罗地⼤陆碰撞拼贴为欧美⼤陆)欧美超⼤陆与冈⽡纳⼤陆逐渐靠近,到晚泥盆世时期,在当时的⾚道附近,两个超⼤陆开始逐渐拼贴,为⽇后盘古超⼤陆(Pangea)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泥盆世全球构造⽰意图)(晚泥盆世全球构造⽰意图)海洋⽣物群泥盆纪时期海平⾯相对较⾼,海洋⽣物以苔藓⾍(bryozoans)种类繁多的腕⾜动物以及珊瑚⾍为主。

海百合与三叶⾍也⼴泛分布。

(苔藓⾍形态——⾃奥陶纪⽣存⾄今的外肛动物门)(形似植物的海百合——其实是⼀种动物)(收藏于法国⾥尔⾃然历史博物馆的海百合化⽯)(发现于美国俄亥俄州的泥盆纪三叶⾍化⽯)(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的早泥盆世甲胄鱼)在脊椎动物中,⽆颌甲胄鱼(ostracoderms)多样性减少,⽽具下颚的鱼在海⽔和淡⽔中的多样性都有所增加。

泥盆纪追溯地球上最早的陆地植物

泥盆纪追溯地球上最早的陆地植物

泥盆纪追溯地球上最早的陆地植物泥盆纪是地球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标志着陆地植物的首次出现和扩散。

在探索泥盆纪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些化石,这些化石提供了关于泥盆纪陆地植物的珍贵信息。

本文将追溯地球上最早的陆地植物,并探讨它们对地球生态系统和植物进化的重要意义。

1. 泥盆纪的背景泥盆纪是古生代的一个时期,大约处于4.16亿年到3.61亿年前。

在这个时期之前,地球上主要是海洋环境,陆地植被稀少。

泥盆纪是陆地生物演化的关键时期,陆地植物的出现使陆地生物多样性迅速增加。

2.最早的陆地植物——奥陶纪劳亚藻奥陶纪劳亚藻是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陆地植物,其化石发现于苏格兰。

劳亚藻具有细长的茎和类似叶片的结构,它们依靠环境中的水分生长。

虽然劳亚藻不能被视为真正的陆地植物,但它们是陆地植物进化的重要先驱。

3. 第一个出现在陆地上的真正陆地植物——中泥盆纪的禽脚植物中泥盆纪是陆地植物的重要阶段,人们在这个时期的化石记录中发现了禽脚植物。

禽脚植物是最早真正意义上的陆地植物,它们具有根、茎和叶的结构,并通过体内的导管系统输送水分和养分。

禽脚植物的出现使陆地植物的生长更加高效,也标志着陆地植物向更复杂的形态进化。

4. 地球生态系统的变革陆地植物的出现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效减少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保持并稳定了地球的气候。

陆地植物还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源,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进化和扩张。

5. 泥盆纪陆地植物的进化路径通过分析泥盆纪陆地植物化石,科学家们揭示了陆地植物进化的一些重要特征。

从劳亚藻到禽脚植物,再到后来的种子植物,陆地植物逐渐演化出更加复杂的器官体系和繁殖方式。

这一演化路径不仅是植物进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为今天的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提供了基础。

6. 对现代生态系统的启示泥盆纪陆地植物的研究还为现代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启示。

对泥盆纪陆地植物的形态、功能和适应性的研究,可以为我们了解现代植物的进化和生态适应能力提供参考。

蕨类植物代表植物是什么-

蕨类植物代表植物是什么-

蕨类植物代表植物是什么?
【常见问题】蕨类植物代表植物是什么?
【本人解答】蕨类植物是泥盆纪时期的低地生长木生植物的总称,具有很强的生命的力,在全世界内广泛分布,中国的蕨类植物种类繁多,素有“蕨类王国之称”。

蕨类植物那么多,有哪些是它的代表植物呢?现将蕨类植物的代表植物介绍如下。

一、肾蕨
也叫蜈蚣草,是骨碎补科草本植物。

二、铁线蕨
是铁线蕨科多年生细弱草本。

三、鹿角蕨
是水龙骨科附生多年生草本。

四、桫椤
又叫蛇木,有蕨类植物之王之称。

五、芒萁
又名铁狼萁,具有药用价值
六:卷柏
又叫老虎爪,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具有活血通经的功效。

【本人总结】有很多蕨类植物都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在我国中医药书上均有记载。

生活中的很多蕨类植物也具有观赏价值,可以放于室内净化空气。

蕨类植物可以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