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地名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济宁地名的文化语言研究

济宁地名的文化语言研究

济宁地名的文化语言研究
谢真真
【期刊名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22)004
【摘要】建立济宁地名语料库,在此基础上对济宁地名的影响因素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这两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论为:济宁地名受人文历史因素的影响大于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在自然地理因素之中,水文因素对其地名的影响大于地形地势和水生物对其地名的影响;在人文历史因素中,社会活动因素大于军事因素与宗教信仰因素对其地名的影响.
【总页数】8页(P53-60)
【作者】谢真真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曲阜 2731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5
【相关文献】
1.中国地名学研究的奇葩——《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评介 [J], 肖瑜
2.壮语地名的分类--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二 [J], 覃凤余
3.壮语地名命名法的特点--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三 [J], 覃凤余
4.壮语地名及其研究--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一 [J], 覃凤余
5.东莞地名语言及文化研究--兼论言语社区理论在地名研究中的应用 [J], 张斌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济宁地名的文化语言研究

济宁地名的文化语言研究

济宁地名的文化语言研究作者:谢真真来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04期摘要:建立济宁地名语料库,在此基础上对济宁地名的影响因素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这两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结论为:济宁地名受人文历史因素的影响大于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

在自然地理因素之中,水文因素对其地名的影响大于地形地势和水生物对其地名的影响;在人文历史因素中,社会活动因素大于军事因素与宗教信仰因素对其地名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地名研究;统计分析;济宁一、济宁地理历史沿革基本情况位于鲁西南腹地的济宁市,地处鲁苏豫皖四省的接壤地带,面积1,1万平方公里,属于北纬34°26'~35°57',东经115°52'~117°36'之间。

在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的济宁市,地质构造上属华北地区鲁西南断块凹陷区。

其境内的地势总体上东北高西南低,微向西南倾斜:南四湖移动至东部山麓为泰沂山前冲击平原,自动向西倾斜,地面起伏较大,区内属南四湖流域,泗河、古汶河冲积平原地貌,局部由于人工开挖河道及地下采煤,形成堤、沟、洼地等微地貌形态。

历史文化悠久的济宁市,是东夷文化、华夏文明、儒家文化、水浒文化和运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儒家创始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史家左丘明皆出生于此。

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促进了济宁商品经济的繁荣,使济宁成为京杭大运河沿岸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济宁市11县市区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曲阜孔庙、孔府及孔林和境内的京杭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孟庙、孟府、水泊梁山、微山湖、宝相寺、峄山、少昊陵等1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四座国家森林公园。

拥有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等高校,以及世界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孔子研究院。

在夏朝时的济宁因其境内有“任国”,故被称为“仍国”。

到周朝,其境内又多了奄、厥、卞明、茅、极、邹、方等封国。

济宁介绍

济宁介绍

2018/6/4
201701500218 马宁
2018/6/4
201701500218 马宁
2018/6/4
201701500218 马宁
2018/6/4 201701500218 马宁
水 泊 梁 山
水浒英雄故地——梁山县 中华武术之乡· 京九重镇 以“山”得名:梁山,本名“良山”,后易名“梁山”。易名 原因有三说:一说良山属梁国境域,传说为皇家猎场,梁孝王 刘武曾游猎于此,故更名为”梁”。二说梁孝王田猎终于此, 中暑身亡葬良山之阳,遂易名”梁山”。三说是因避东汉武帝 叔父刘良的名字,便改“良”为”梁”。寿张县原名寿良,亦 属因避刘良而更名
2018/6/4
201701500218 马宁
2018/6/4
201701500218 马宁
富饶的水乡——微山县
中国荷都· 微子故里 以“人”得名:微山县以微山湖得 名,微山湖以微山得名,微山以微 子得名,微子名启,是殷纣王庶兄, 原封地于微,故称他为“微子” (子是爵位),现微山岛主峰顶上 有微子启墓。
鱼米之乡——鱼台县 鱼米之乡· 孝贤故里 以“地”得名:鱼台县远古时期曾是东夷太昊部族聚居的地 方。鱼台之名始于唐代, 因县北有鲁隐公观鱼台改方与鱼台, 后隶属关系有所变更。而县名沿用至今。 泉林圣地——泗水县 中国泉乡· 圣源泗水 以“河”得名:以泗河而得名,泗河古称泗水,为禹治九 水之一。泗河发源于泗水县泉林镇东陪尾山麓,以趵突、 洗钵、响水、红石泉四源并发汇流成河而得名。 麒麟之乡——嘉祥县 中国孝城 · 曾子故里· 中国石雕之乡 以“虚”得名:嘉祥一名,据《左传》记载:十四年(前480 年),西狩大野(现巨野东北一带),猎获麒麟一只,麒麟 为太平之兽,属吉祥之兆,因获麟地在嘉祥县境内,故以 “祥瑞”之意取”嘉祥“置县名,沿用至今。

济宁市12县市区名称的由来

济宁市12县市区名称的由来

济宁市12县市区名称的由来济宁行政区划是有12个县市趣组成,分别是:两区:市中、任城;三市:兖州、曲阜、邹城;七县:金乡、嘉祥、鱼台、微山、泗水、汶上、梁山-济宁因有了悠久的历史,所以济宁各地县(市区)的名字的由来就大有说法~ -1、微山县以“人”得名微山县以微山湖得名,微山湖以微山得名,微山以微子得名,微子名启.是殷纣王庶兄,原封地于微(殷畿内国有几说,一说夕阳微山湖在今山东梁山,一说在今山西潞城),故称他为“微子”(子是爵位)现微山岛主峰顶上有微子墓,系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梁山是以“山”得名-梁山县以梁山得名,梁山,本名“良山”,后易名“梁山”.易名原因有三说:一说良山属梁国境域,传说为皇家猎场,梁孝王刘武曾游猎于此,故更名为“梁”。

二说梁孝王田猎终于此,中暑身亡葬良山之阳.遂易名“梁山”。

相传梁山北麓、小梁峰阳坡的松柏林为梁孝王墓地,旧有石碑“帝子遗碑”,为寿张八景之一,明代因黄泛淤没。

三说是因避东汉武帝叔父刘良的名字,便改“良”为“梁”。

寿张县原名寿良,亦属因避刘良而更名。

-3、鱼台县是“地”得名-鱼台县远古时期曾是东夷太昊部族聚居的地方.西周时期县境西南部属极国,东北属茅国。

春秋为棠邑。

战国为方与邑。

秦置方与、湖陵二县。

北齐县废。

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复置方与县。

鱼台之名始于唐代,因县北有鲁隐公观鱼台改方与鱼台,后隶属关系有所变更。

而县名沿用至今。

-4、金乡县是以“传”得名-金乡县远在氏族部落时期是有仍氏(缗姓)聚居的地方。

金乡县名起源于西汉.以山得名。

汉武帝天汉四年(公元97年)封其子为昌邑王,十一年薨.葬于高平山,初在山北凿墓,得白兔,以为不吉,更葬山南,凿而得金,故改名曰金乡山.县名自此始沿用至今。

不过至今金乡也没有开采金的历史记载,所以说以“传”得名。

- 5、泗水县是以“河”得名泗水县五帝时为古都近畿,夏商有卞县北周后的各朝,历代置县.县名几经便更,直至隋朝置泗水县。

济宁齐鲁文化调研报告

济宁齐鲁文化调研报告

济宁齐鲁文化调研报告
济宁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城市,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齐鲁文化。

我通过对济宁市的调研,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济宁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作为山东省的一座文化名城,济宁自古以来就有着重要的文化地位。

济宁是孔子的故乡,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齐鲁文化的重要代表。

济宁市内还拥有着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如曲阜的孔庙和孔林,这些遗迹见证了齐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济宁市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

济宁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四方鼓和草画。

四方鼓是济宁传统的打击乐器,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草画是济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通过用秸秆、草叶等植物材料剪贴制作而成,形象生动、富有浓厚的农耕文化氛围。

此外,济宁市的民间传统节日庆典独具魅力。

济宁市的民间传统节日庆典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还体现出深厚的齐鲁文化内涵。

比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济宁市的各个地方都会举办灯会游园、舞龙舞狮等庆祝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

另外,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济宁市的人们会逐水巡河、放龙舟、蒸粽子等,传承了千百年来的端午文化。

总结起来,济宁市的齐鲁文化是一种传统而丰富的文化形式,
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民间传统节日庆典独具魅力。

济宁市应该进一步充分利用和发展自身的齐鲁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产业的建设和推广,进一步提升本地区的文化软实力,从而更好地促进济宁市社会经济发展。

山东济宁

山东济宁

山东济宁山东济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

济宁地处鲁西北平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

济宁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夏朝。

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期,济宁就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而在秦朝时期,济宁成为了鲁国的辖地,并且在未来的数百年里一直保持着这个地位,成为了鲁国的重要支持点。

在历史的长河中,济宁也曾是古代华夏文明的摇篮之一。

在战国时期,济宁孔庙建成,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中心。

孔子的学说和思想对中国及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一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就始于济宁孔庙的兴起。

除了孔庙,济宁还有许多其他的历史文化名胜。

其中,济宁曲阜的孟府和尼山是闻名于世的文化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孟府是孟子的故居,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文化家庭群落之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尼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我国古代名人闻达于世的地方。

尼山以其壮丽的山水、古老的文化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而闻名。

除了历史文化遗迹,济宁还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境内的湖泊、山川、田野和森林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鱼台天河、梁山泉圣水湖、北湖、云台山等景点各具特色。

这些自然景观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山水之美,也为城市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济宁还以其丰富的农产品而闻名。

当地的沂河大米、济宁苹果、济宁大葱等享誉全国。

农产品的产地追溯和品牌建设,大大提升了济宁农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作为山东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济宁市有着稳定的工业和商贸体系。

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济宁黄河经济区等其他一些经济区域,成为引进了众多的知名企业,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此外,济宁还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从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到现代设计和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济宁市的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崭露头角。

许多年轻人开始投身于艺术、设计和媒体等领域,为城市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推动下,济宁的城市形象不断提升,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了解和爱上这座城市。

济宁地名的语言及文化特点分析

济宁地名的语言及文化特点分析

如 城 隍 庙 街 、 经 阁街 、 山书 院 街 、 棚 湾 街 、 行 皇 渔 皇 龙
胡 同等 。 专 名和 通 名共 同构 成 了标 识地 理 实体 的地 名 , 地 名 的 形 成 具 有 强 烈 的 人 为 性 , 它 的演 变 完 全 靠 人 为强制 更改后 让全 社会 接受 , 有 规律 可循 , 这些 没 而 沿 用 至 今 的 地 名 则 真 实 反 映 出济 宁 自古 至 今 的 政
地 名 是 人 们 赋 予 某 一 特 定 空 间 位 置 上 自然 或 人
机 关 成 为 现 今 济 宁 街 巷 地 名 的遗 迹 , 如 察 院街 、 例 南 北二街 、 门口、 手 营街 等 。 院 鼓 3 以店 铺 、 房 等 业 市 场 得 名 的 街 巷 地 名 。 、 厂 运

河 航 运 的 兴 旺 发 展 使 济 宁 的各 行 各 业 随之 发 展起
来 。由 于 一 些 行 业 市 场 集 中 在 一 条 街 上 , 现 了 许 多 出
以行 _ 市 场 得 名 的街 巷 地 名 。 : 竿 巷 、 担 巷 、 q k 如 竹 扁 打
铜 衔 、 店 街 、 子 巷 、 市 口等 。 纸 果 鸡 4、 名 人 胜 迹 得 名 的 地 名 : 宁 自 古 有 四 爻 、 以 济 八 景 、 塔 、 寺 、 十 二 衙 门 之 称 , 随着 商 业 的 兴 旺 三 七 七 伴 发达 , 教 文化 也相 继渗 入 , 兼清康 乾几 次南 巡经 宗 更 过 济 宁 , 下 了许 多 与 名 人 胜 迹 有 关 的街 巷 地 名 。 留 例
台 、 、 、 、 、 、 、 等 。和 通 名 相 比 , 名 是 门 寺 亭 坊 堂 庙 阁 专 真 正 区 分 不 同地 理 位 置 的 语 言 符 号 , 体 现 着 不 同 地

济宁齐鲁文化调研报告

济宁齐鲁文化调研报告

济宁齐鲁文化调研报告济宁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

作为齐鲁文化的中心之一,济宁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首先,在济宁的街头巷尾,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的建筑、风俗和民俗活动。

济宁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明清时期的影响,它们保存完好,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和魅力。

例如,济宁的红瓦白墙、青石板路和木雕艺术等都是具有浓郁齐鲁文化色彩的代表性元素。

另外,济宁还保留着许多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如孔庙春季祭祀仪式、大禺镇刘沟庙会等。

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为济宁的居民和游客提供了欣赏和体验的机会。

其次,济宁的文化发展也得益于众多的文化遗址和文物保护工作。

济宁有许多古迹和文物,如孔子庙、孔子林、曲阜三孔等,它们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其中,孔子庙是中国最大的孔庙之一,是尊奉孔子的场所,被誉为“万国之祠”。

曲阜三孔则是孔庙、孔府和孔林的总称,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址和文物的保护工作十分重要,它们见证了齐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济宁还拥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和文化活动。

济宁是山东省的艺术之乡,有许多著名的艺术团体和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在济宁,我们可以欣赏到精彩纷呈的戏曲、舞蹈、音乐和美术作品,这些艺术形式展示了济宁人民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此外,济宁还举办了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邹城春季花会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交流。

综上所述,济宁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通过研究和调研,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济宁的齐鲁文化,同时也为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济宁市地名文化研究袁振群(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一、摘要济宁,位于鲁西南腹地,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

济宁历史悠久,是孔孟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的发源地。

二、关键词济宁市地名文化研究三、引言地名是一个地方在一定的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反映,是各个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记录着历史环境的沧桑变化,凝结了历史的人文特征,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有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风俗民族语言宗教特征,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和宝贵财富。

济宁城区林林总总的地名,凝聚着济宁的历史印痕和古城的文化基因。

[1]所谓的地名资料,一般包括地名来源、意义、地理演变、地理环境等资料,此外,还包括行政区域变迁以及该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简况资料。

[2]四、正文济宁从夏、商、周经秦、汉至南北朝北魏末年,这段时期叫做任城城。

据有关资料记载,持续存在近两千年之久。

这一时期的古任城城的位置在今济宁市市中区东南四十里的微山县仲家浅处,其城池大致呈正方形。

而到了北魏神龟元年(公元518年),古任城城由仲家浅故址迁至今济宁市市中区小南门处,即现在的任城路,任城路也是因此而得名。

[3]另一记载是:济宁,夏商时代称仍国、任国,秦朝至后魏时称任县、亢父县;至明朝时为济宁府、济宁州。

而济宁这地名的最早出现,却并非在明朝。

关于济宁这一地名的由来,说法有二。

其一,据《济宁县志》记载:济宁由于位居老运河以南,越河以北,局地较高,济水泛滥时常幸免于水患,得济水之安宁,故名济宁。

其二,在济宁的北面,素有泗河、洸河、府河。

这三条河流在济宁汇合后,一齐注入南四湖,因此取三水一齐的意思,曰[济]。

因当时每到汛期,其水势凶猛,而流入湖内后碧波千里,异常宁静,故称之为济宁。

不过,早在元朝之前,济宁一名就出现了。

据《济宁州乡土志》载:[金时即有济宁路转运使之称,是亦济宁之名所使。

]并说:济宁一名的由来是因[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故以济宁为名。

]查《济宁直隶州志·职官览》可知,济宁路转运使设置于金贞元三年(公元1155年)。

由此可知,济宁一名最早出现于1155年,即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

一直沿用下来。

[4](一)成名分析1、以桥梁、河、闸得名的街巷地名。

如“吴泰闸路”,以建在洸河上的“吴泰闸”得名;“越河北街”、“越河南街”,以南北走向的越河得名;“小闸口上河西街”、“小闸口下河西街”、“大闸口河北街”,分别以建在大运河上的小闸和大闸得名;“兴隆桥北街”、“马驿桥街”、“太和桥街”,以建在府河上的“兴隆桥”、“马驿桥”和“太和桥”得名。

[5](大闸口桥。

此桥稍西历史上建有天井闸,又称会源闸,俗称大闸口桥,可移用此名命名为大闸口桥。

)2、以官署机关命名的地名。

如“察院街”,分别为明代河道都察院和清代河道都察院驻地等;“道门口街”,为清代运河道署衙门驻地;“鼓手街”,为清代河院河道两署管用乐队驻地等。

另外据考证,目前济宁城区街巷名称依据的州治署衙,多数是清代的,明代或明代以前的就不多见了。

[5]3、以店铺、厂房等业市场得名的街巷地名。

如竹竿巷,以编织出售竹器、竹货而得名。

姜店街,以黄姜商贩货店得名。

馓子胡同,以油炸馓子而得名。

果子巷,以售干鲜果品山货而得名。

驴市街,以牲畜交易市场而得名。

菜市街,以出售蔬菜而得名。

柴禾市街,以买卖烧柴市场而得名。

纸坊街,以造土纸作坊而得名。

糖坊街,以制糖作坊得名。

打绳巷,以绳经作坊得名。

打铜巷,以铜锡加工作坊而得名。

大油篓巷,以制作不同类型的油篓而得名等等。

[6]4、以名人胜迹得名的地名。

如太白楼原是唐朝贺兰氏经营的酒楼,因大诗人李白常在此饮酒挥洒文字写下许多文字诗篇而得名。

[7]戴家口街,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年)都察院佥都御史(正四品)、总督河道大臣戴时宗在本街居住,故称“戴家口街”,街西部被铁门封堵。

皇棚湾街,相传康熙皇帝沿运河南巡,曾于此地靠船登岸扎皇棚驻跸。

[8]龙行胡同,公元1770年,乾隆沿京杭大运河乘船路过济宁,在小闻口登岸、欲到八里庄行宫休息。

但是必须经过一条又窄又长的胡同,轿子无法通过,必须徒步而行。

当时正值夏季,许多百姓在胡同下棋、聊天、乘凉。

微服而过的乾隆见两位老者棋战正酣,便不由地停下脚步观看,还颇有兴致地同老者下一盘棋。

时隔多日,人们才知道那位棋艺高超的陌生人竟是当今皇上。

至此以后,这条胡同便被人们叫做“龙行胡同”。

[9]5、其他命名的方式。

如鸡市口街以鸡鸭市场而得名,却因与“鸡屎”谐音就慢慢雅化为吉市口街”了。

[10]古槐路,因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阳古槐”位于此路,1982年将“南门大街”、“红牌坊街”、“北门大街”统一整合更名为“古槐路”。

[11] 仙营路,传说在该地有仙人成仙升天,原名“三姓营”的村落,改称“升仙营”,简称“仙营”。

关于仙营的来历也有其他说法,但都跟神仙传说有关。

[12](二)地名折射文化1、地名反映经济、军事的发展状况地名有相当大部分与古代社会经济活动和军事活动密切相关,往往再现了当时手工业、畜牧业、商业的发展情况。

明清两代的济宁是屈指可数的几个大的商业城市之一,因而在街名上留下了强烈的印迹。

因手工业作坊聚集而得名的有:炉坊街、纸坊街、扣。

绳街等。

以商店聚集而得名的有:纸店街、眼药胡同、驴市口、菜市街等。

另外,许多地名与古代军事活动有关,“屯”、“卫”、“营”等都是指军队的驻地或军队的防御工事。

明代济宁设济宁卫,领5600人进行屯田垦荒,近郊三里屯、五里屯、刘家营等都是当年名称,济宁卫驻地得名“门卫口”。

2、地名反映传统观念和社会心态大多数地名都是当地居民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所起的名称,这些名称自然反映出人们的心态和观念,反映出浓厚的传统民族心理特点。

中国人不喜迁徙,不善扩张,长期养成一种平和安详的心态,安居乐业,福寿昌盛当作生活中的美好理想,因此在地名中也处处流露出这种普遍的心态,如济安桥,太和桥,武泰闸等。

中华民族对龙风二灵物的崇拜自古就有,龙隐含着升天潜渊、灵异善变的神性,风则有亲德嘉仁的神性。

春秋以来,历代地名冠以“龙”字的可谓不胜枚举。

据统计,仅《辞海》、《中国古今地名辞典》所收录的带“龙”字的地名就有三百多条。

含“风”、“凤凰”的地名虽比不上“龙”的地名之多,但也不在少数。

龙风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神物,体现着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因此龙风崇拜也反映在济宁地名中,例如青龙街、龙行胡同、凤凰台等。

3、地名反映地理人文观念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地理人文观念,汉民族尤为突出。

作为运河的流经地,济宁城临河滨湖,具有河港密布的水乡特点,素有“江北小苏州”的美称,不仅古运河从城中心穿过,还有越河、沈河、府河相互交汇,因此以河及附于其上的人工建筑物(桥、闸、坝等)得名的地名很多,处处流露出运河人文观念。

例如草桥、越河街、天井闸、南岸街等。

(三)济宁地名的词汇语义特点l、以工商业门类为名。

例如鸡市口大街、布市口大街、炉坊街、驴市口街、纸坊街、糖坊街、粉坊街、曲坊街、皮坊街、杀猪街、花(棉花)街、枣店街、打铜巷、瓷器胡同、傲子胡同等。

这些街名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当时经济生活和风俗人情的真实写照。

2、以运河河道或运河工程命名的街巷和地名。

例如河湾街、大闸口、小闸口、武泰闸、坝口街、越河街、济安桥街等。

济宁地名中“口”字之多,正反映了济宁运河文化的特点。

作为出入运河的关口,“口”字甚至引申了更广泛的意义,作为地名通名固定下来。

例如南门口、吉市口、草桥臼、道门口、驴市口、卫门口等。

3、以官署、庙宇、家族姓氏命名。

例如南察院街、院门口大街、院前街、道门口街、州后街、县前街、厅后街、小校场街、杨翰林街、馆驿街、考棚街、郭家花园、城隍庙街等。

这些多是旧城区的政治社区,真实的记录着历史。

4、以文雅吉祥词语和历史古迹命名。

例如济安桥、太和桥、武泰闸、青龙街、龙行胡同、福安街、浣笔泉路、太白楼路等,这些地名古色古香,厂禹意隽永,充满情韵雅趣,与济宁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相符。

此外,调查发现,近几年更改使用的新地名除继续沿用古色古香的老地名外,也适当增加了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地名,如共建路、光明街、新华路等标识着新的城市坐标,符合济宁具有时代气息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定位。

[13]五、结论地名可以说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在语言上的反应,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济宁地名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消失繁衍,以记录城市发展变化的新信息,另一方面又坚守着长久历史时期所积累的城市文化底蕴不愿就此消逝。

济宁城市规模不大,但地名却浩如烟海,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之丰富,涵盖内容之复杂,远非本文所能描述。

由于资料有限,很多地方缺乏考证,本人能力有限,难免出现疏漏。

这些也只是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家乡济宁建设,关注济宁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1] 张培安地名中的济宁古城文化基因济宁日报2013年5月24日第005版[2] 郭永生《地名资料和区划改革》作者单位济宁市郊区地名办公室[3] 《济宁日报》地名:不可磨灭的城市印记2013年8月30日[4] 白中乾《济宁名称的最早出现》[5] 王恩民《济宁街巷名称形成简考》[6] 《济宁日报》古老运河孕育下的济宁地域文化2012年11月30日[7] 轩宇山东、济宁太白楼[8] 《济宁日报》给桥命一个美丽的名字———访济宁市民政局地名办主任张培安2006年11月10日[9] 王恩民《帝王留在济宁地名上的传奇故事》中国地名2001年第四期[10] 李秀华山东省济宁市第九中学《寻运河古迹拓展历史资源》[11] 《济宁日报》济宁地名的前世今生2008年11月28日[12] 朱青《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济宁地名研究》2011年4月[13]李红《济宁地名的语言及文化特点分析》曲阜师范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