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okPPT课件
合集下载
2024年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节 地球的公转(课件)

极夜
夏至 6月22日前后
极昼
极昼:一天24小时均是白昼
40°
太
阳
光
二. 四季更替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叫作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北回归线:太阳直射能够到达的最北的纬线。一年中太阳直射1次。 南回归线:太阳直射能够到达的最南的纬线。一年中太阳直射1次。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太阳直射2次。
夏至
回
归
运 春分 动
秋分 冬至
23.5°N 0°
23.5°S
二. 四季更替
节气 春分日 夏至日
日期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情况
3月21日前后 赤道(0°纬线)
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昼长夜短 ,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23.5°N)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南半球与之相反。
秋分日 冬至日
9月23日前后 赤道(0°纬线 )
二. 四季更替
节气
日期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位置
赤道(0°纬线)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23.5°N)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赤道(0°纬线 )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23.5°S )
昼夜长短的判断
二. 四季更替
昼长夜短 昼夜等长 昼短夜长
极夜:一天24小时均是黑夜
三. 地球上的五带
(2)五带划分的分界线
中国
读图找出五带的分界线各在哪里?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个带?
三. 地球上的五带
(3)五带特征
北极
66.5°N
23.5°N
23.5°S
这里是温带地区,地面 得到的热量比热带少, 比寒带多,四季变化比 较明显。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PPT课件

N 秋分日 A
N
N
B
N
C
D
冬至日 春分日
夏至日
根据二分二至日判断节气:
春分日 S A S
S
冬至日
B
S
C
D
夏至日
秋分日
读二分二至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 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由A位置公转到B位置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 向北移动 动的方向为____________ ,纬度变化的范围是 0____________ °~23°26′N 。
(2)四地按纬度由低到高排序是( C)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五)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应用
3、昼长计算
(1)据昼(夜)弧计算。方法是:
昼长=白昼弧度数/15°(单位:小时), 例:角A为150°,黑色为夜,NO为 60°E,求30°N当日的昼长为多少? 14小时
(2)利用的日出和日落时间计算。
(2)地球由B位置公转到C位置的过程中,地球公转速度 公转速度渐慢,经过远日点后逐渐变快 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
(或快—慢—快)
闽清一中国庆后为什么要改作息时间呢?
二、昼夜长短
(一)昼夜长短的判断
(二)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90。N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太阳直射点: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即相当于经过地球地心的光线与球面的交点,它位 于昼半球球面的中心。
D A B
思考:图中虚线代表什么? ——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
C
N
N
D A
N
N
C B
若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太阳直射点ABCD有什么特点?
N
N
B
N
C
D
冬至日 春分日
夏至日
根据二分二至日判断节气:
春分日 S A S
S
冬至日
B
S
C
D
夏至日
秋分日
读二分二至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 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由A位置公转到B位置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 向北移动 动的方向为____________ ,纬度变化的范围是 0____________ °~23°26′N 。
(2)四地按纬度由低到高排序是( C)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五)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应用
3、昼长计算
(1)据昼(夜)弧计算。方法是:
昼长=白昼弧度数/15°(单位:小时), 例:角A为150°,黑色为夜,NO为 60°E,求30°N当日的昼长为多少? 14小时
(2)利用的日出和日落时间计算。
(2)地球由B位置公转到C位置的过程中,地球公转速度 公转速度渐慢,经过远日点后逐渐变快 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
(或快—慢—快)
闽清一中国庆后为什么要改作息时间呢?
二、昼夜长短
(一)昼夜长短的判断
(二)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90。N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太阳直射点: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即相当于经过地球地心的光线与球面的交点,它位 于昼半球球面的中心。
D A B
思考:图中虚线代表什么? ——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
C
N
N
D A
N
N
C B
若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太阳直射点ABCD有什么特点?
1.3.2《地球的公转》课件(共22张PPT)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昼=夜 昼>夜 昼=夜 昼<夜
材料:
构成要素:
1、标题:公转示意图(北半球) 2、公转方向(箭头表示即可) 3、太阳直射纬线(箭头表示即可) 4、四个节气名称 5、节气对应的日期 6、昼夜长短情况
探究三:你知道吗?
1、地球上五带名称是什么?
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
2、地球公转的旋转中心是什么? 3、地球公转的方向如何?
太阳 自西向东
4、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长时间呢?
一年
自转和公转基本特点的比较
旋转形式 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产生现象
地球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一天 太阳的东升西落
昼夜交替 时间差异
地球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
1、一年中,哈尔滨每天正午太 阳都是升的一样高吗?
2、五带的划分界线是什么?
热带与温带—回归线(南北纬23.5°) 温带与寒带—极圈(南北纬66.5°)
天文特征
有极昼极夜现象 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
有太阳直射现象
有极昼极夜现象 既无太阳直射又 无极昼极夜现象
有太阳直射现象
既无太阳直射又 无极昼极夜现象 有极昼极夜现象
气候特征
终年严 寒四季分明 终年炎热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B (2)哈尔滨四季分明,形成四季变化的原因是( ) A. 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悄悄拔尖, 惊艳所有人!
Thank you
谢 谢
2、一年中,哈尔滨每天白昼都 是一样长吗?
哈尔滨在随着地球公转时, 不同时期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
《地球的运动》课件

天文现象
要点一
总结词
天文现象是指发生在宇宙空间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如彗星 、流星、月食、日食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天文现象是由于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而产生的。例 如,彗星是一种长尾巴的星体,它们的轨道非常长,当彗 星进入内太阳系时,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轨迹和尾巴;流 星是宇宙中的尘埃颗粒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燃烧的现象;月 食和日食则是由于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运动关系导致的。这 些天文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宇宙和探索未知的机会。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昼夜交替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基本的时间参
考。
季节变化
地球公转导致了四季的变化,对农 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
气候变化
地球运动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差 异,形成了多样的生态环境和气候 带。
对地球生态的影响
01
0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生物多样性
地球运动产生的气候和环 境变化,促进了生物多样 性的形成。
03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 向东。
04
地球自转的意义:产生 昼夜交替现象,使地球 各处受太阳辐射的时间 不同。
地球公转
01
02
03
04
地球公转定义:地球绕太阳旋 转一周的运动。
地球公转周期:地球公转一周 的时间为365.25天,即一年
。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的意义:产生四季交 替现象,使地球各处受太阳辐
日出日落
总结词
日出日落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球 自转使得我们能够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 。
VS
详细描述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心旋转, 这个轴心是地球上北极和南极之间的连线 。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我们能够看到太 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这就是日出 和日落的现象。同时,地球自转的速度并 不是均匀的,因此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在不 同的季节和地理位置会有所不同。
1.3 《地球的运动》课件-人教版(2024) 七年级上册地理

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 活动:绘制太阳直射点运动平面图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图1.21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夏至 6月22日前后
●
●
春分 3月21日前后
次年春分
●
秋分
3月21日前后
●
9月23日前后
●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日期
3月21日 前后
我们看到的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 周而复始。这究竟是天在转还是地在 转?“天转” 似乎更符合人类的直觉。 古人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 日月星辰围绕地球运动,这是曾在欧 洲长期盛行的“地心说”的观点。
思与学——是天转还是地转?
16世纪中叶,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多 年的观测研究,发表了《天体运行论》哥 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在自转的 同时又不断围绕太阳公转,哥白尼“日心 说”被当时的统治者视为异端邪说。
图1.21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
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了极昼现象。
夏至日:昼长夜短
图1.21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① 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一段时间, 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成夏季。
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
② 春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太阳光 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太阳直射赤道)分别 形成春季和秋季。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的生活也受到 地球自转的影响。
时间差异
图1.18 昼与夜
地球自转的意义
活动:探究时间差异如何计算
时差推算
1天
自转一周
24小时
自转360°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公转)PPT课件

练一练
下面节日,太阳直 射点的位置?此时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方向?公转速度快 慢? ①今天 ②元旦 ③儿童节
儿童节 今天
元旦
春秋分日照图
太 阳 光
夏至日日照图
0° 23°26′ 46°52′ 90° 66°34′ 43°08′ 0°
太 阳 光
冬至日日照图
太
43°08′ 66°34′ 0°
阳 光
思考:假如黄赤交角增大为30°,五带范围将如何变化?
66.50 寒带范围变大 温带范围变小 300 23.50 热带范围变大 23.50 300 600 温带范围变小
600
66.50
寒带范围变大
黄赤交角的本质:地球(地轴)倾斜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正午太阳 高度变化 昼夜长短 变化
四季更替
某中学(360N,1130E)一学生对太阳能 热水器进行改造如图所示,将热水器装 在一个大玻璃箱中,并将支架改造成活 动方式。据此回答:
当地楼房影子最长时,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调 节活动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为 A.23.50 B.59.50 C.66.50 D.360
解析: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夹角=|当地纬度±直射点 纬度(冬至日)| = |36+23.5°|=59.50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同一节气、不同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近的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夏至日 (6月22日)
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冬至日 (12月22日)
距太阳直射点 最远的一天
(三)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地球的运动公开课课件(共18张PPT)

当堂检测
1、与地球公转远日点最接近的节气(北半球)是 A.春分 B.冬至 C.夏至 D.秋分
当堂检测
2、地球公转时,地轴 A、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B、总是与赤道平面保持23.5°的夹角 C、不固定,在自由运动中 D、 总是与公转轨道平面保持23.5°的夹角
当堂检测
3、当我们在欢度元旦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的移动情况是 A.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B.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南移动 C.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D.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当堂检测
4、北半球某条小河边有一口200米深的水井,水井 中有一只青蛙,一年中青蛙能看见太阳有一次照射 头顶,该地可能位于:
A.赤道上 B.23.5°N C.22.5°S D.23.5°S
当堂检测
5、当太阳直射点由b向c移动时,关于地球公转速度 叙述正确的是
A.越来越快 B.越来越慢 C.慢-快-慢 D.快-慢-快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湘教版《地理Ⅰ》第一章
包头二中 燕海飞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二、地球的公转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学习目标 1、能描述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速度等特点 2、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并分析 其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二、教学重难点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
感谢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感谢亲爱的同学们积极配合 谢谢
2017年9月25日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第三节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运动一学习目标第三节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并分析其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的影响能描述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点地球的运动二教学重难点第三节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恒星年在一个恒星年中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了多少度
地球的运动ppt课件

五带的划分
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分别 是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 寒带和南寒带。
小结
以北半球为例
• 夏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成夏季;冬 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春分 日和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 季多,分别春季和秋季。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春分日、秋分日
太阳直射的纬线是赤道 此时南北半球都是昼夜等长。
回归线和极圈
公转时,地轴倾斜, 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 线之间移动。南北回 hCeAt.8t3p6Fs7Q:f/aI/a3tPs41a9.F9cKnbG.amF5mmc86.4b62iyn6Qg00.dnqaeb1tx/9ktah%7/3eidda/e&R9r-6isal=4&0?priidk==InmMgRd归XawPc&线vrro=之01XB间7 存在太阳直 w&riu=http%3a%2f%%2fpic3射%2现fqu象iz%。2fi
思考:每天都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一、地球的自转
• 定义: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24小时,即一天
思考:分别在南北极上空俯瞰,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 逆时针?
北逆南顺
实验探究: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 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 • 实验步骤: ①将地球仪放置在桌面上,确保能够自由旋转,不受任何阻碍。 ②给地球仪一个初始的旋转,使其开始自转。注意地球的自转方向。 ③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位置,也可以自己前后移动模拟出昼夜变化。 ④开始模拟,观察地球仪的明暗变化。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 1.昼夜更替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球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基本不变 ”
绕日过程中, 地轴指向基本不变 黄赤交角大小不变 地球运动方向不变
黄赤交角的存在
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 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二分二至日
A——春分,3月21日前后,阳光直射点在赤道
B——夏至,6月22 日前后,阳光直射点 在北回归线
C——秋分,9月23日前后,阳光直射点在 赤道
地球的公转
一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轨道: 开普勒第一定律(椭圆定律) :是一个近似
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
近日点: 1.47亿
1月初
远日点: 1.52亿千米 7月初
探究一:为什么一月初距太阳近而温度低 七月初距太阳远而温度高呢?
•在一年中,地球与太阳距离的最远点是 1.521×108千米,最近点是1.471×108千 米,因距离变化,地球获得太阳热能的 极大值和极小值之比为100∶93,仅相差 7%;而因阳光直射点往返于南北回归线 之间,南北半球各自获得的太阳能占全 球获得热能的百分比变化却在70%与 30%之间。
D——冬至,12月22日前后,阳光直射 点在南回归线
北半球为例:
远日点
近日点
位置 节气
日期
夏至 6月22日前后
A
B 秋分 9月23日前后
C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D 春分 3月21日前后
直射点位置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赤道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M
N
北回归线
AB
赤道
3.21 6.22 9.23 12.22 3.21
8由于黄赤夹角的存在,使地球上产生了 ( D)
A:昼夜更替现象 B:不同经度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时 C: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 D: 四季的更替
9关于黄赤夹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黄赤夹角目前的角度是23.5º,它可能有较 小的变化.
B:黄赤夹角是地球“斜着身子”绕日公转的 表现
C:黄赤夹角随太阳直射点的往返移动而变化
• 课堂练习:
1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地球公转的方向是逆时针 B:地球公转一周需365日5时3分56秒 C:每年一月初,地球公转在远日点附近 D: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较慢
2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
B
A:公转轨道是正圆 B: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为一月初 C:地球运行至B点时,华北平原农作物生长 茂盛
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二 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黄赤夹角:
1 大小:
轴黄夹角 黄赤夹角
黄赤夹角:23.5º或23º26´=回归线的纬度 轴黄夹角:66.5º或66º34´=极圈的纬度
黄赤夹角大小决定了太阳回归运动的范围
由于黄赤夹角的存在使地球“斜着身子” 绕太阳公转
度数在一定时期可以看作不变,但长时间有微 小的变化.
探究四:北极的极昼、极夜天数是否相 等?(或南北极的极昼天数是否相等?)
3 方向:
从天北极俯视 : “逆时针”公转方向太阳源自NN公转方向
公转方向
太阳
S
从天南极
俯视 S “顺时针”
公转方向
公转方向规律
自西向东(与自转方向一样) 从天北极俯视:逆时针 从天南极俯视:顺时针
4 周期: 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D:地球运行至A点时,速度略小于B点
3 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C)
A:哈尔滨正在举办冰灯节 B:北京正在举行菊花展览 C:青岛海滨浴场挤满游泳的人们 D:西安桃园繁花似锦
4 每年的国庆节假日期间,地球公转 速度的变化特点(A)
A:逐渐加快
B:逐渐减慢
C:先加快后减慢 D:先减慢后加 快 5 圣诞节至春节期间地球的公转速度(C )
•可见,正午太阳高度(即日照强度)、昼夜长 短(即日照时间)是造成热量差异的决定性 因素。
• 探究二:近日点、远日点速度有什么特 点?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行星与太阳的连 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近日点: 一月初 速度较快 远日点: 七月初 速度较慢
时间
日地距 地球运动 地球运动
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南回归线
①曲线与纬线MN有两个交点说明了什么?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上每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以南(北)的地区每年没有太阳直射
1大小:23.5º
近日点:一月初 速度较快
或23 º26´
远日点:七月初 速度较慢
决定太阳回归运动的
范围
2速度: 角速度:59´/d
有较小的变化
线速度:30km/s
3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俯视:逆时针 2影响:
南极俯视:顺时针
直接:太阳直射点的 周年回归运动.
4周期:恒星年365日6使9分10秒 间接:四季的更替
2 影响: 探究五:假如黄赤夹角为0º ,太阳直射
点的移动有什么特点?地球上还有四季 变化吗?(提示:形象的说就是地球 “直着身子”绕太阳公转)
直接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 间接影响: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周
年变化,从而形成四季更替
课堂总结: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二黄赤夹角:
1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D:黄赤夹角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范 围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40°N 40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自转 赤道面
黄赤交角
公转 黄道面
66°34 ′
23°26′
黄赤交角的特点:
"一轴两面三角度,三个基本不变"
一 轴 地轴
:
黄道面
两面
赤道面
黄赤交角为2326
三角度 轴黄交角为6634
地轴与赤道面的夹角为90
A:逐渐加快
B:逐渐减慢
C:先加快后减慢 D:先减慢后加快
6 设南极的极昼天数为M,极夜天数为N, 则M、N的关系为B( )
A:M > N
B:M<N
C:M = N
D:无法确定
7引起冬夏半年不等长的原因是( D ) A:黄赤夹角的存在 B:地球自传速度的变化 C: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 D: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离
角速度 线速度
1月初(近日 1.471亿 61′/d
点)
㎞
30.3 ㎞/S
7月初(远日 1.521亿 57′/d
点)
㎞
29.3 ㎞/S
2.公转的速度: 平均 角速度:59´/d 速度 线速度:30km/s
近日点、远日点的速度:
探究三:冬夏半年时间是否等长?
由于公转速度的变化,使冬夏半年并不 等长。以北半球为例,夏半年 (186天)长于 冬半年(17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