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网络成瘾与抑郁关系的研究
小学生上网成瘾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

小学生上网成瘾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开始沉迷于网络世界,形成了上网成瘾的现象。
这种现象给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小学生上网成瘾的心理分析和教育对策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生上网成瘾的心理分析1. 心理依赖小学生上网成瘾的心理分析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其心理依赖。
在网络中,小学生可能会得到一种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快感和满足感,这会让他们产生对网络的依赖,形成上网成瘾的心理问题。
2. 心理逃避另一个导致小学生上网成瘾的心理因素是心理逃避。
在现实生活中,小学生可能会面临学习压力、同伴关系问题等困扰,他们会选择通过上网来逃避这些问题,引发上网成瘾。
3. 自我认知问题小学生处于自我认知的发展阶段,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控制能力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网络世界的诱惑和影响,导致上网成瘾的发生。
1. 家庭教育家庭是小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应当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注孩子的成长发展,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并严格控制上网时间和内容。
2. 学校教育学校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应当加强对小学生的网络教育,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正确使用网络,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
3. 社会教育社会是小学生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场所,社会应当加强对小学生的网络教育,提供更多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现实生活的乐趣,以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4. 心理辅导针对小学生上网成瘾的心理问题,学校可以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对现实生活的认同感和投入感,从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5. 自我管理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学会合理安排上网时间,选择健康有益的上网内容,提高对网络的自我控制能力。
结语小学生上网成瘾是一个需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应当从心理分析入手,探索其成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帮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上网观念和健康的上网习惯,保护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在当今社会,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得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和沉迷于网络世界。
然而,长时间在网络空间中度过可能导致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而青少年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群体。
本文就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影响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1.1 家庭环境因素青少年的家庭环境往往是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缺乏家庭关怀和有效的沟通方式使得青少年更容易寻求网络世界中的满足感和情感寄托。
1.2 学业压力现代社会对青少年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常常会利用网络作为逃避现实或减轻压力的方式。
然而,这种逃避行为可能导致网络成瘾的形成。
1.3 社交因素青少年正处于情感需求旺盛的阶段,他们通过网络与他人交流和建立社交关系。
然而,长时间的虚拟社交往往会抑制面对面的交流,使得青少年难以建立真实的人际关系。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的关系2.1 心理问题的加重网络成瘾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长时间的网络沉迷容易导致孤独感、自尊心脆弱、易怒、抑郁等问题的加重。
这些心理问题会对青少年的正常成长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2 学业和生活品质下降网络成瘾使得青少年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和参与其他有益的活动,进而导致学业成绩下降和生活品质低下。
他们可能经常缺乏良好的睡眠、饮食不规律,甚至忽略了对现实日常生活的关注。
2.3 社交困难长期在虚拟社交中度过将使得青少年丧失面对面交往的能力,与同龄人的互动减少,从而增加社交困难。
这种困境可能导致青少年在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惑和挫折感。
三、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解决方法3.1 家庭亲子沟通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应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关怀。
家长要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并制定合理的网络使用规定。
3.2 培养兴趣爱好鼓励青少年培养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如体育运动、音乐艺术和读书等,让他们能够摆脱网络束缚,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快乐和满足。
儿童网络游戏过度使用与抑郁症的关系

儿童网络游戏过度使用与抑郁症的关系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儿童们越来越容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给儿童带来了许多乐趣,但是过度使用网络游戏也可能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儿童网络游戏过度使用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情感低落和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
研究表明,儿童和青少年也可能患上抑郁症,且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而与此同时,儿童对网络游戏的使用也越来越多。
那么,儿童网络游戏过度使用与抑郁症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呢?让我们来看一些相关研究。
一些科学家发现,儿童过度使用网络游戏的行为与抑郁症症状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儿童对网络游戏的沉迷可能导致孤立、社交障碍和情绪不稳定等问题,这些问题又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
此外,长时间的网络游戏使用还可能导致儿童的身体活动减少,睡眠质量下降,这些因素也与抑郁症的发病有一定的关联。
除此之外,儿童网络游戏过度使用还可能给其带来其他心理问题,进而增加抑郁症的风险。
例如,网络游戏的色彩缤纷、音效刺激往往让儿童进入一种幻想的世界,久而久之,他们可能失去对现实世界的兴趣与认同感。
这种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脱节感容易造成心理孤立和情感压力,进而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然而,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儿童网络游戏使用必然导致抑郁症。
事实上,人们对于网络游戏是否导致抑郁症的观点存在争议。
一些研究发现,适度的网络游戏使用可以提高儿童的注意力、反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适当的监督下,网络游戏也可以作为儿童娱乐和学习的有益工具。
因此,关键在于儿童网络游戏使用的度,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对于儿童游戏时间和内容的引导与监督。
为了防止儿童网络游戏过度使用引发抑郁症的问题,我们有一些建议。
首先,家长应该重视儿童网络游戏使用的问题,了解游戏的内容和对儿童的影响。
家长可以限制儿童的游戏时间,建立适合的游戏时间表,尽量将儿童的游戏时间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的使用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以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预防和治疗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特征和原因。
青少年网络成瘾是指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并对现实生活中的其他活动失去了兴趣。
一些常见的表现包括无法控制对网络的渴望和使用、削弱的自我控制能力、对朋友和家庭活动的退缩以及相对较长时间的网络使用。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
首先,互联网在青少年中的泛滥使用和广告的诱导对网络成瘾产生了影响。
许多社交媒体平台和在线游戏都专门设计了吸引青少年的功能和内容,增加了他们对网络的依赖和欲望。
此外,一些青少年可能因个人心理问题(如自卑感、孤独感等)而寻求网络来逃避现实中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网络成瘾的可能性。
青少年网络成瘾对心理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这种成瘾可能导致青少年在现实中的学习、社交和家庭活动中的退缩。
长时间的网络使用会导致学业下降、社交孤立以及与家人的关系紧张。
其次,青少年网络成瘾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对现实中问题的逃避,进而加剧心理健康问题。
如何预防和治疗青少年网络成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家庭和学校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教育。
家长应当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并与他们建立信任和沟通。
学校应当开展关于网络成瘾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知和使用。
其次,医疗机构可以提供心理咨询和干预,帮助那些已经受到网络成瘾影响的青少年。
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并处理自身问题,干预计划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此外,社会应当加强监管和引导。
网络平台和游戏开发商应当对青少年提供适当的限制和控制措施,以减少他们对网络的过度使用。
政府应当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监管网络的内容和广告,以保护青少年免受有害信息的侵害。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研究报告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大样本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网络成瘾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成瘾与抑郁症状呈正向关系,网络成瘾程度越高,抑郁症状越严重。
此外,研究还发现,青少年性别、家庭环境等因素对网络成瘾和抑郁症状有一定的影响。
1.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青少年网络使用的普及率不断增加。
然而,与此同时,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网络成瘾已被认为是一种行为成瘾,其表现为对互联网的过度依赖和使用,对日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抑郁症状在青少年中也较为常见,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因此,了解网络成瘾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对于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 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大样本的数据。
调查内容包括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程度和抑郁症状的评估,以及一些个人背景信息的收集。
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出了以下研究结果。
3.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网络成瘾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网络成瘾程度越高,抑郁症状越严重。
具体来说,网络成瘾与抑郁症状的相关系数为0.65,p < 0.001。
这表明网络成瘾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
此外,研究还发现,青少年的性别对网络成瘾和抑郁症状有一定的影响。
男性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行为,而女性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具体来说,男性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程度评分平均为4.5,女性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程度评分平均为3.8;而男性青少年的抑郁症状评分平均为2.9,女性青少年的抑郁症状评分平均为3.6。
这表明性别在网络成瘾和抑郁症状之间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
此外,家庭环境也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和抑郁症状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家庭关系紧张、父母教育方式偏向过度保护等因素与网络成瘾和抑郁症状呈正向关系。
这表明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小学生上网成瘾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

小学生上网成瘾的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小学生上网成瘾的现象逐渐凸显。
在网络的诱惑下,许多小学生沉迷于网游、短视频和社交平台,长时间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忽视了学业和社交,甚至对健康和心理造成了影响。
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教育对策。
一、成瘾心理分析1.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小学生上网成瘾是一种行为上瘾,其背后存在着类似于药品和赌博成瘾的心理机制。
在网络世界中,小学生常常获得快速的满足感和刺激,各种游戏和视频的情节设计都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产生强烈的依赖感。
网络也提供了一种虚拟的社交平台,小学生在其中能够轻松地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从而加深了对网络的依赖。
2.心理问题的根源小学生上网成瘾往往也是在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作用下逐渐发展而成。
家庭环境的不稳定和教育方式的不当都可能导致孩子对网络的依赖。
个体的自控能力不足、逃避现实压力以及自尊心不足等心理问题也会成为小学生上网成瘾的潜在动机。
3.成瘾的负面影响小学生上网成瘾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首先是学业受损。
网络成瘾使小学生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学习,甚至可以导致学习热情和学业成绩的下降。
其次是社交问题,长时间的网络沉迷使他们缺乏现实社交的能力,甚至可能导致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长时间的沉迷对视力和身体健康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最严重的是,沉溺网络成瘾还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焦虑、抑郁等。
二、教育对策研究1.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小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当明确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制定合理的上网时间和规矩。
家长应当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在成长中的困惑和烦恼,从根本上抑制小学生上网成瘾的倾向。
2.学校教育干预学校是小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应当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并教会他们正确使用网络的方法和技巧。
浅谈网络成瘾对儿童心理社会化发展的消极影响

浅谈网络成瘾对儿童心理社会化发展的消极影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发展,网络成瘾在儿童群体中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网络成瘾不仅对儿童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对其心理社会化发展也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社会、学业等多个方面探讨网络成瘾对儿童心理社会化发展的不良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网络成瘾对儿童心理健康造成消极影响。
长时间泡在虚拟世界中,儿童容易对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产生依赖,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现实生活和心理健康。
网络成瘾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情绪波动,易患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过度使用网络也会影响儿童的社交能力,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受到削弱。
网络成瘾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在网络游戏、虚拟社交平台中,儿童会接触到大量的虚拟信息和社交互动,这种虚拟社交形式会逐渐替代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导致儿童在面对真实社会时缺乏适应能力。
而且,网络空间往往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和负面情绪,儿童易受到网络暴力、色情、恐怖等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形成。
网络成瘾还会对儿童的学业表现造成不利影响。
长时间盲目沉迷于网络世界中,儿童容易受到学习积极性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学业成绩下滑等影响。
在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中,儿童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忽视了学业任务和学习机会。
长期下来,这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甚至影响到未来的发展前景。
为了应对网络成瘾对儿童心理社会化发展的不良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对策。
家长应该意识到网络成瘾对儿童的影响,并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培养健康的上网习惯。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网络成瘾现象的关注和引导,为儿童提供更多的健康、丰富的社交活动和课外活动,帮助他们建立更多的现实社交和社会经验。
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和管理,净化网络环境,降低网络成瘾现象对儿童的诱惑和影响。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网络成瘾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网络成瘾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探究摘要:本探究旨在探究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网络成瘾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
接受问卷调查法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其网络成瘾症状、成瘾程度和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网络成瘾患病率较高,其中女性患者的患病率更高。
在影响因素方面,抑郁症状的严峻程度、社会支持、自尊心和个体控制感均与网络成瘾症状和成瘾程度存在一定的关联。
本探究的发现将有助于全面了解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网络成瘾现象,并为实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青少年,抑郁障碍,网络成瘾,患病率,影响因素引言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是指对网络的过度依靠和使用,导致生活和社交功能受损的一种行为障碍。
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问题,网络成瘾在青少年中愈发普遍。
依据近年来的探究,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患病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中,抑郁障碍患者更容易受到网络成瘾的影响和侵略。
抑郁障碍是指一类以严峻的抑郁心境和失去爱好或愉悦感为主要症状的心境障碍。
青少年期是抑郁症高发期,而抑郁障碍患者往往存在一些易发生网络成瘾的因素。
本探究旨在探究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网络成瘾症状和程度,分析其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防治措施提供建议和借鉴。
方法1. 探究对象本探究实行问卷调查法,以北京某中学为探究对象,其中的抑郁障碍患者为调查对象。
抑郁障碍的诊断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
选取具有较为明显的抑郁症状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共计100名,其中男性55名,女性45名,年龄在14至17岁之间。
2. 调查工具调查工具主要包括两份问卷:一个为调查问卷,收集被调查者本人的基本信息、抑郁症状、社会支持等状况,共35道问题;另一个为网络成瘾问卷,收集被调查者的网络成瘾程度、成瘾类型、成瘾时间、自我沉思程度等状况,共40道问题。
问卷接受自填式,每名被调查者在适当的场所和时间内进行填写,时间限制为20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网络成瘾与抑郁关系的研究
目的:了解小学生网络成瘾的發生率与抑郁水平情况,探讨小学生网络成瘾与抑郁的关系。
方法:采用网络成瘾损害量表、儿童抑郁量表对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小学生网络成瘾与抑郁总分及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
网络成瘾可以正向预测小学生的抑郁水平。
结论:小学生网络成瘾程度越严重,抑郁水平越高
标签:网络成瘾;抑郁;小学生
前言
中国自1994年3月第一条连入互联网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后,短短十几年间,互联网在我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提高5.4个百分点[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小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改变了现在学生们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网络已成为继电视之后小学生最喜欢的媒介。
对于小学生而言,网络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从正面影响来看,小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制约,无拘无束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从而大大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满足个性发展的需求。
不过网络的负面影响显得更为突出和尖锐,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2]。
网络成瘾者由于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网上,很少参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活动,借网络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导致了与社会隔离,与同学、亲人和朋友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大大减少,人际关系淡薄[3],他们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上网时感到心理满足和快感、精神极度亢奋,下网后感觉不快,进而导致抑郁水平升高[4],这些正是抑郁症产生的前奏。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采用方便整群抽样,选取广西3所城市小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共获得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有效被试861人,其中女生429人,男生432人。
被试平均年龄11.39岁,SD=1.03。
(二)测量工具
1.网络成瘾量表
本文采用Kmiberly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损害量表[3],此量表共有20个项目,采用1~5级计分方式,分值在20~100分之间。
总分在50分以下为“无明显网络成瘾问题”,总分50~79分为“可能有网络成瘾问题”,总分80~100分为“有网络成瘾问题”。
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9。
2.抑郁量表
儿童抑郁量表(Children’s DepressionInventory,CDI)[4]由27个自我报告的题目组成,包括情感缺乏、负性情绪、低自尊,低效能和人际关系敏感问题五个维度。
本研究中,该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为0.86~0.95,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小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特点
1.小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情况
我们按照YOUNG网络成瘾量表的评分标准将网络成瘾分为三个类型(即网络非成瘾组、边缘成瘾组和成瘾组)。
结果发现,在857名小学生中,网络非成瘾组共698人,占总人数的81.4%;边缘成瘾组共147人,占总人数的17.2%;成瘾组共12人,占总人数的1.4%。
本研究中,我们将边缘成瘾组与成瘾组合并进行研究。
2.小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的性别、年级以及父母受教育水平的差异比较
从表1可知:男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显著高于女生。
男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是27.6%,女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是10.4%。
从表2可知: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
(二)小学生网络成瘾与抑郁水平的相关关系
考察了网络成瘾与抑郁的五个维度(情感缺乏、负性情绪、低自尊、低效能和人际关系敏感)的关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网络成瘾与抑郁的五个维度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
具体结果见表3。
(三)小学生网络成瘾与抑郁水平的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对抑郁水平有正向预测作用,说明小学生网络
成瘾程度越深,抑郁水平越高。
三、讨论与分析
(一)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本研究中,小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1.4%,边缘成瘾发生率为17.2%,国内报道中,有关中小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在4%~10%之间,但也有部分地区超过了10%[5]445-448。
结果的差异可能与调查对象和使用的量表等不同有关。
本研究表明,小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与国内调查结果一致[6]476-478。
这种情况可能更多的与小学男女生的性别特点有关。
小学生抑郁水平在性别上也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与沈涛等报道的结果一致。
(二)网络成瘾与抑郁水平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网络成瘾与抑郁的各个维度存在及其显著的正相关。
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网络的过度使用将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抑郁与网络成瘾的发生有关[6][7]671-679。
本研究显示,小学生网络成瘾组抑郁水平明显高于非成瘾组,较非成瘾组易发生情感缺乏、负性情绪、低自尊、低效能和人际关系敏感等。
小学生网络成瘾存在突出的抑郁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冷漠,表现为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孤独退缩,丧失自尊与自信,自卑,与同龄人交流少,集体认同感差,对周围的人或事逃避或对抗的态度,影响心理健康和正常的人际关系。
网络成瘾与抑郁症状长期形成恶性循环,积累越久,对小学生的伤害可能会越大。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小学生网络成瘾对抑郁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网络成瘾程度越深,抑郁水平越高。
网络可以改变人,人也可以制约网络。
我们不能因为网络存在着种种弊端而视网络为洪水猛兽;相反,应认真总结和反思,找到防治网络成瘾的对策,同时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咨询,必要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等,提高小学生的应对能力,使小学生在使用网络的同时能有效的抵制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预防和减少抑郁的产生。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二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2]林绚晖.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1).
[3]Young KS. Intered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C].Paper resented at the 104 th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96.
[4]俞大为,李旭.儿童抑郁量表(CDI)在中国儿童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心理
卫生杂志,2000,14(4).
[5]邓艳霞,胡明,胡国清等.湖南省中学生网络成瘾症现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5).
[6]王玉龙,王建平,付丹丹,等.网络使用特点对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4).
[7]Young KS.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with Internet addicts: Treat-ment outcomes and implications. Cyber Psychol Behav,2007,10:671-679.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