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补给效应

合集下载

黑河干流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转化的水化学特征

黑河干流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转化的水化学特征

黑河干流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转化的水化学特征
黑河干流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转化的水化学特征
据研究,黑河干流的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转化將有助於研究黑河干流的水化学特征。

由於黑河流域的土壤性質複雜,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化学特征之間的差異實際上對於流域
的水質變化有重大影響。

因此,研究黑河干流的水化学特征尤為重要。

根據有關研究,黑河干流地下水結構以上層水為主,以均勻分佈在壤特甚至深層的水為特徵,對於浮力為基本特徵的上層地下水則由壤層的水向深層的水的相互转化決定水的化學
成分,其中上層水的PH值相對更酸,水體中的硝酸根含量較低,而下層水則反之,PH
值穩定,硝酸根含量較高。

通過研究黑河干流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化学特征可以加強對早期水質處理和口腔濾池
系統的理解,以及如何以更有效地方式降低污染物在環境中的濃度。

另外,黑河流域的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間的水化学特征可以幫助政府制定適當的水資源
保護和管理措施,以更有效地維持流域內的水質和水量安全。

此外,黑河干流浅层地下水
和地表水的水化学特征對於更好地了解流域內水政和空間利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總結而言,研究黑河干流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化学特征有助於深入了解流域的水污染
特徵和水政空間利用,以及流域的水資源保護和管理措施。

只有通過對水和土壤的特征的
持續洞察,流域的水質、水量和環境都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護和管理。

黑河中游张掖盆地地下水化学变化及补给特征

黑河中游张掖盆地地下水化学变化及补给特征

·190· 2015年7期自然科学科学研究黑河中游张掖盆地地下水化学变化及补给特征曹娜1丁少波2董艳辉31.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北京 1000122.北京中环格亿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北京 100012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摘要:总结近年来黑河中游张掖盆地进行的地下水水化学以及同位素研究工作,提取黑河出山口至细土平原区的水文地球化学与同位素数据资料,分析研究黑河中游张掖盆地地下水的水化学演化规律和补给机理。

地下水总溶解固体(TDS)沿西南向北东方向递增,其中最大值为1015.2mg/l。

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为,沿流程基本没有改变;地下水水化学类型沿程由逐渐过渡到和型。

地下水主要离子浓度比表明影响该地区地下水化学场的主要因素是含水岩层中石膏等矿物溶解和阳离子交换作用,蒸发浓缩作用影响较小。

关键词:黑河;地下水;水化学;同位素中图分类号:X5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578(2015)07-0190-011 地下水水化学问题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经青海、甘肃和内蒙三个省份。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区开发利用程度较大的内陆河流域之一,属于生态系统脆弱区,水资源较缺乏。

黑河出山口流出的地表水进入山前中游盆地,在冲洪积扇群带等强渗区入渗补给地下水,至细土平原由于含水层性质改变,地下水以泉的形式溢出形成泉群,河水接受地下水补给。

黑河中游盆地天然含水层及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复杂且与地表水交换频繁,在人类活动条件下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更加复杂,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水质恶化、区域水位下降、地下水盐度增加及植被退化等,这些问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2 解决方法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深入了解水循环机理,分析不同水体中的水力联系,探讨黑河流域走廊平原地下水补给源组成特征及变化规律。

贾艳琨等(2008)分析酒泉-张掖盆地地下水的水化学和环境同位素变化特征,认为盆地存在深部区域流系统和浅部局域流系统,酒泉盆地和张掖盆地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水力联系;秦大军等(2011)使用稳定同位素与和分析了黑河中游罐区地下水受农田回灌水的影响;刘芬等(2014)通过比较冰川融水、盆地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稳定氢氧同位素和氘盈余的关系,张掖盆地内地下水和地表水为统一的河流-地下水系统。

黑河流域民乐山前隐伏构造带地下水补给与更新

黑河流域民乐山前隐伏构造带地下水补给与更新

· 8 ·
聂振龙 ,等 :黑河流域民乐山前隐伏水样 ) 、出山河水 (1号和 4号水 样 ) 、山前泉水 (2号 、5号水样 )的 δD 2δ18 O 关系图 。其 中当地降水 δD 和 δ18 O 的值采用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张 掖建立的大气降水同位素监测站的资料 ( GN IP) ,δD 和 δ18 O 加权值分别为 : - 610‰和 - 42‰[ 6 ] 。由图可 见民乐山前地下水样点均落在全球大气降水线 [7]附
民乐山前平原地下水以第四系孔隙水为主 ,主要 赋存于中 、上更新统砂砾卵石层中 ,钻孔资料表明 ,民 乐山前平原第四系为单一结构潜水系统 。地下水大致 由南东向北西方向径流 (图 1) 。含水层富水性 (单井 降深 5m ) 东部约 为 1000m3 / d, 其 余地 段在 1000 ~ 3000m3 / d,溶解性总固体均小于 1g /L。
摘要 : 第四系地下水是民乐山前地区居民清洁饮水的重要水源 ,而复杂的隐伏构造对区内地下水的运移和更新具有重 要的控制作用 。本文应用环境同位素技术 ,深入讨论了该区地下水的补给 、更新能力以及隐伏构造对地下水更新的影 响 。结果表明 : (1)民乐山前第四系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包括出山河水渗漏和当地降水入渗 ,二者对地下水补给的贡献分 别为 89%和 11% ; (2)地下水更新能力由山前向下游变差 ,山前一带地下水更新周期在 20~30年之间 ,下游的六坝北部 一带地下水更新周期大于 50年 ; (3)隐伏构造具有明显的阻水作用 ,导致地下水径流速度减缓 。 关键词 : 民乐山前平原 ; 隐伏断层 ; 地下水补给 ; 地下水更新 中图分类号 : P641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23665 (2010) 0220006204
60 38 250 60

黑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分析文献综述

黑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分析文献综述

黑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分析文献综述水化学特征分析是通过先进的研究方法,对地下水的影响因子、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的方式,结合地质条件和人为活动,从而对地下水的水质进行分析。

其原理为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受到水文地质条件的直接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即水体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水体能够溶解的物质的量是存在差异的,水体的化学特征存在差异[3]。

而水化学特征属于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中的一部分。

研究水化学特征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地下水化学成分及其含量以及不同水化学组分在水中的迁移状况,进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指导。

其基本任务是用水化学数据查明地下水水质形成作用、影响因素和时空变化规律[4,5]。

1 国外研究进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苏联学者比契叶娃在其著作中对地下水的成分形成及其规律特征做了详细说明[6]。

水文地球化学学科从形成到逐渐发展到现在,其基础理论不断完善和丰富,研究结果及方法也不断扩充,学科的交叉渗透,推动了地下水水化学由定向研究向定量研究的发展,也促进了水文化学的模型的研究。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国外学者Garrels和Christ所著《溶液矿物和平衡》的出版标志着地球化学模拟基础理论体系的初步建立,当前学术界广泛认可的地下水平衡化学模型主要包含四种类型,分别为:平衡分布模型、质量平衡模型、物质传输平衡模型和物质输运模型[7]。

Reghunath通过研究印度卡纳塔克邦的地下水表明了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含水层矿物的沉淀或溶解、离子交换、氧化还原、停留时间和混合等自然过程对地下水水质有很大的影响[8]。

Mondal等人通过探究地下水与盐水的相互作用,证明了地下水的化学特性决定了水是否适合于生活、农业或工业用水[9]。

Sarikhani等人根据地下水中主要离子的浓度对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进行了评价,发现盐的溶解导致钠和氯化物的线性增加[10]。

学者Marfia等对中美洲Belize 岩溶区地表水及地下水化学组分及其演变情况进行了充分全面的调查研究[11]。

黑河流域水体化学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黑河流域水体化学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黑河流域水体化学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刘蔚;王涛;高晓清;苏永红
【期刊名称】《中国沙漠》
【年(卷),期】2004(24)6
【摘要】通过对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黑河的降水、地表水、地下水样的水体进行
化学分析,得出以下初步的结论:大气降水的共同特征是矿化度低,但离子含量和化学组成在流域上、中、下游不近相同;地表水体化学特征分异规律为高山冰雪寒冷带、高山草甸带、山地森林灌丛带、山地草原带、荒漠草原带;地下水体化学特征分异
规律为山区裂隙水及山前砾石带重碳酸盐带,山前冲、洪积、湖积平原硫酸盐带,荒
漠区及积盐洼地氯化物带。

【总页数】8页(P755-762)
【关键词】分异规律;化学特征;荒漠草原;山地森林;水体;干旱地区;高山;洼地;降水;
地下水
【作者】刘蔚;王涛;高晓清;苏永红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1;S812
【相关文献】
1.黑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水体N,P质量浓度特征与动态变化 [J], 常娟;王根绪
2.黑河上游葫芦沟流域不同水体稳定同位素特征 [J], 梅亮; 匡星星; 梁四海; 冯雨晴; 何秋乐; 宋爽
3.中国干旱内陆流域水体N、P负荷特征与动态变化——以黑河流域为例 [J], 王根绪;程国栋;钱鞠;常娟
4.黑河上中游流域植被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对水热条件的响应特征分析 [J], 赵捷;徐宗学;牛最荣;黄维东
5.大沙河流域地表地下水化学特征与演变规律 [J], 潘国营;刘永林;甘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河流域节水工程实施对地下水补给资源影响变化分析

黑河流域节水工程实施对地下水补给资源影响变化分析

黑河流域节水工程实施对地下水补给资源影响变化分析
李爱军;闫成云
【期刊名称】《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年(卷),期】2007(21)7
【摘要】本文利用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系统收集、整理了河西走廊地区黑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水利化现状、节水工程实施状况,以1999年为水平年对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由于节水工程的实施引起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计算。

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与1999年相比将发生变化,中游张掖盆地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将减少10366.9万m3/a。

下游的鼎新灌区地下水补给量较现状河道输水条件下减少7931.25万m3/a,额济纳平原地下水补给量增加26651.51万
m3/a。

地下水补给途径发生变化,主要补给由中游向下游转移。

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节水工程的实施。

地下水补给量的变化也引起泉水溢出带泉水量减少。

【总页数】5页(P101-105)
【关键词】黑河流域;地下水;补给资源;变化
【作者】李爱军;闫成云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9
【相关文献】
1.节水灌溉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特性分析 [J], 张勇
2.利用模拟模型研究乌鲁木齐河流域地表水对地下水资源补给的影响 [J], 陈友媛;安鸿志
3.昌马水库运行后疏勒河流域盆地地下水补给资源及其水位变化分析 [J], 马富存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黑河流域节水工程实施对地下水补给资源影响变化分析

黑河流域节水工程实施对地下水补给资源影响变化分析

黑河流域节水工程实施对地下水补给资源影响变化分析第21卷第7期2007年7月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ofAridLa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V o1.21No.7July.2007文章编号:1003—7578(2007)07—101—05黑河流域节水工程实施对地下水补给资源影响变化分析李爱军,闫成云(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2.甘肃省地质调查院,兰州730000)提要:本文利用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系统收集,整理了河西走廊地区黑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水利化现状,节水工程实施状况,以1999年为水平年对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由于节水工程的实施引起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计算.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与1999年相比将发生变化,中游张掖盆地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将减少10366.9万m/a.下游的鼎新灌区地下水补给量较现状河道输水条件下减少7931.25万m/a,额济纳平原地下水补给量增加26651.51万m/a.地下水补给途径发生变化,主要补给由中游向下游转移.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节水工程的实施.地下水补给量的变化也引起泉水溢出带泉水量减关键词:黑河流域;地下水;补给资源;变化中图分类号:TV213.9文献标识码:A黑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属于内陆河流域.气候分带较为明显,从南部祁连山区到北部额济纳平原气候由高寒半干旱区逐渐过渡为冷温带干旱区.黑河发源于南部祁连山区,流经走廊平原区,通过正义峡进入下游地带一额济纳平原,在径流过程中地表水和地下水具有多次转化重复利用的特点,并形成了有规律的,大数量的,反复的转化过程,这种运动循环过程中的转化关系反映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成因上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图1).1997年来,国家加大向下游调水的力度,根据国务院审批的黑河中下游分水方案(水政资(1997)496号),到2005年实现每年通过正义峡向下游下泄水量95000万m,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中游加大节水改造措施的力度.随着分水方案的实施,地下水的补给将发生变化.1黑河流域节水灌溉综合治理工程简介该工程于2000年启动,总投资23亿元,计划2005年完工,施工期6年.主要规划设计指标如下:1.1正义峡径流量地F水溢lfl形成泉集河::::0Ⅱ祁琏山区张掖盆地颥济纳平原2005年,实现国务院审批的黑河中下游分水方案(水图1黑河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转化过程政资(1997)496号),即莺落峡(P=50%)来水量158000万g?Th瑚甜.兀"processof"rtacewam3正义峡下泄水量95000万m3;莺落峡(P:25%)来水量groundw砒ermHemmveⅡ蚓"171000万m,正义峡下泄水量109000万m,莺落峡(P=75%)来水量142000万m,正义峡下泄水量76000万m;莺落峡(P=90%)来水量129000万m,正义峡下泄量63000万m.同时按照国家计委"关于《黑河干流(含梨园河)水利规划报告》的批复(计国地(1992)2533号)",严格控制鼎新片引水量不超过9000万m,东风农场引水量不超过6O0o万in,保证下游生态环境用水.收稿日期:2006—4—24.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河西走廊地下水勘查》(1999.10—2002.12)资助.作者简介:李爱军(1968一),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工作.E—mail:******************水渗F入地水给}义峡一河人桥水海F入地水给阿补莺承峡一茈流径l02?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21卷1.2灌区节水改造优化渠系工程布局.适当合并引水口门,调整渠系布局,2003年前,合并引水口21处(由现状的66个减少到45个),平均每年合并7处;合并减少干渠2O条,各年分别减少6条,7条和7条.加快渠系防渗处理.2005年,干,支,斗渠高标准衬砌率分别达到70%,60%和50%.其中,完成干渠衬砌485km,平均每年完成97kin;完成支渠衬砌610km,平均每年完成122km;完成斗渠衬砌550km,平均每年完成110km.开展田间节水,推广高新节水技术.2005年前将9O万亩大于0.5亩的田块改为小畦灌溉,平均每年完成18万亩;2005年前完成低压管道灌溉,滴灌,日光温室大棚等高新技术节水面积43.5万亩,平均每年完成8.7万亩.1.3合理调整平原水库,减少汛期蓄水针对中游地区平原水库(塘坝)过多,蒸发渗漏大的实际情况,计划在2001年废弃新墩,南滩,新民,韩家墩,赵阳堡,唐家湾,芦湾墩上库等8座小型平原水库(总库容540万m);同时,近期每年减少临泽,高台,金塔三县平原水库汛期蓄水4000万m.1.4发展井渠双灌,合理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为减少平原水库创造条件,有利于向下游地区集中供水,也有利于控制地下水位,减少无效蒸发,防治土地盐碱化.2003年前完成800眼机电井的配套任务,保证正常运行,平均每年完成267眼.1.5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布局近期压缩中游干流地区及鼎新灌区农田灌溉面积32万亩(平均每年完成6.4万亩),全部用于生态植被建设,同时要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限制水稻等高耗水作物种植,发展高效农业;中游地区要停止接纳移民;建设项目要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黑河流域节水灌溉综合治理工程,其核心是增加下游来水量,促进下游生态环境改善.中游实施的一系列重要工程是促进节约地表水,保证下游来水量增加的手段.经过上述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合理调整平原水库,适度开采利用地下水和调整农林牧结构等四项措施,估计共可增加正义峡下泄水量25000万m左右,现状正义峡断面下泄水量77000万m,考虑留有一定余地,将可实现正义峡多年平均下泄水量95000万m的要求.1.6下游地区的节水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灌区节水改造.下游的鼎新灌区要严禁扩大灌区规模,搞好现有灌区节水改造;额济纳旗主要搞好输水渠系建筑物的配套和改造,新建,改建各类渠系建筑物120座,并逐步改变高埂深水,大面积淹灌的落后灌溉方式.兴建内蒙古输水干渠.下游额济纳地区生态环境用水量减少的原因,一方面是中游地区用水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是下游河道输水损失大.内蒙古输水干渠是减少水量损失,增加进入额济纳旗实际水量的有效措施,要争取早日开工建设.2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后地下水补给资源变化估算根据节水工程的规划设计,规划实施后黑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格局发生变化的灌区主要包括张掖盆地的上三,西竣,盈科,大满,梨园河,沙河,鸭暖,平川,板桥,蓼泉灌区,酒泉东盆地的六坝,罗城,友联灌区,金塔盆地的鼎新灌区和下游的额济纳平原(图2).2.1张掖盆地地下水补给资源的变化根据节水规划设计指标,黑河中游灌区通过各种节水措施,少引黑河水53603.0万m/a,渠系总利用率由目前的0.488提高到0.544,其中高新节水灌溉可节约水15800万m,工程实施后区内河水入渗将增加,而渠系和田间水入渗将减少.中游节水工程实施后,草滩庄水利枢纽每年输入河道的水量将增加53603.0万m,据此计算,草滩庄一黑河大桥入渗段相应的增加地下水补给量10720.55万m/a;渠系综合利用率由0.488提高到0.544,由此算得,渠系水入渗量相应减少18,'H.A..94万m/a;滴,喷灌节水措施可节约河水15800万m/a,从而,田间入渗相应减少2642.51万m/a.综上,工程实施后张掖盆地的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减少10366.9万m/a第7期李爱军等黑河流域节水工程实施对地下水补给资源影响变化分析?103? 2.2金塔盆地,额济纳平原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变化规划设计分水方案实施后,正义峡过水量95627.5万m/a,鼎新灌区可引用黑河水9000万m/a用于农田灌溉.规划确定,从大墩门一狼心山拟建甘蒙输水渠道,输水渠道建成后,正义峡以下的地下水补给资源也与天然河道输水条件下有很大不同,除鼎新灌区引水9000万m/a和东风场区引水6000万m/a外,全部进入输水渠道,按设计渠系利用率0.85计算,输水渠道的渗漏补给量为10884.71万m/a;至狼心山过水量为68533.38万m/a,额济纳农业用水17600万m/a,余水50933.38万m/a将入渗补给地下水,入渗率按90%计算,补给量为45840.04万m/a,输水渠入渗量按长度比例分配至鼎新灌区和额济纳平原,计算结果:分水方案实施后鼎新灌区和额济纳平原,渠系入渗量分别为4987.5万m/a和15100.86万m/a.鼎新灌区地下水补给量较现状河道输水条件下减少7931.25万m/a,额济纳平原地下水补给量增加26651.51万m/a.根据上述地下水补给资源的变化量计算,以现状(P=50%条件下)地下水补给资源为依据,估算工程实施后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地下水的补给资源(表1).3工程实施后地下水资源变化分析自.目|.■■,"-i-"市口皿团口回{,承影响隧祁连山区走廊中山J北IlJ低JIj丘陵rx沙漠无影响区流图2黑节工程对地下水资源有影响区段分布略图Fig.2Theareaofgroundwaterresourcesaffectedby waterengineeringsinHeiheriver水利工程的实施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河水入渗,渠系田间入渗发生变化,河西走廊平原区灌区的地下水补给组成中,河水,渠系田间入渗补给一般占其补给总量的70—80%以上,水利工程实施对其他的补给(如降雨,侧向径流等)量很难产生直接的影响或影响很小,在不考虑其变化的前提下,对地下水补给的主要组成部分河水入渗,渠系,田间水入渗的变化进行分析.流域水利工程的实施不但引起地下水资源数量的变化,而且造成地下水补给转移,引起地下水资源分布发生变化.表1黑河流域水利工程实施后地下水补给资源量Tab.1Thereplenishmentgroundwaterresources afterthemarinehydraulicengineeringsbeingbuiltinHeihebasin黑河中游节水工程及甘蒙分水方案实施后,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格局略有转移,在保证率P=50%条件104?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21卷下,与工程实施前(1999.年)相比中游的地下水资源量减少,主要是由于节水改造措施,通过提高渠系利用率,节水灌溉,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降低灌溉定额等措施,引起渠系田间入渗补给量减少.下游由于增加正义峡下泄量,补给地下水的河渠入渗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下水补给资源发生变化.地下水的主要补给由中游向下游转移.工程实施后地下水补给资源与现状相比较,增加8353.36万in./a(表2).表2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后主要地下水补给资源量(P=50%)变化统计表Tab.2Thestatisticsofthemainreplenishmentgroundwaterresources(P=50%)aftertheimportantmarinehydraulicengineeringsbeingbuilt注:+"表示增加:"一"表示减少.4工程施实后走廊平原区泉水资源估算随着水利工程的实施,地下水水资源的补给发生变化,势必造成泉水资源发生变化.影响泉水资源变化的因素主要为地下水的补给量以及地下水的开采量.水利工程实施,对地下水的补给条件改变较大,所以主要以地下水的补给来分析泉水的变化趋势.根据河西走廊现状与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后的地下水补给资源及变化趋势,利用现状泉水资源与地下水补给资源的比例关系"恒定"原则来确定,也就是地下水补给资源变化时泉水资源与其呈等比例关系且固定不变.据此近似求得水利工程实施后黑河流域泉水资源将减少6.0%,由现状的114780万in/a减少到10794万m/a,减少6840万in/a.其中酒泉盆地由32290万in/a减少到30440万in/a,减少幅度5.7%,减少量1850万in/a;张掖盆地由77430万in/a减少到72440万in/a,减少幅度6.4%,减少量4999万in/a,大马营盆地基本保持不变(表3).5结论表3河西走廊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后泉水资源估算(P=50%)Tab.3Theestimatedspringresourcesafter theimportantmarinehydraulicengineeringbeingbuiltinHexicorridor随着黑河流域节水工程的实施,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与1999年相比将发生峦,一是地下水的天然补给量发生变化,中游张掖盆地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将减少10366.9万m3/a;下游的鼎新灌区地下水补给量较现状河道输水条件下减少7931.25万in./a,额济纳平原地下水补给量增加26651.51万第7期李爱军等黑河流域节水工程实施对地下水补给资源影响变化分析?105? m/a.二是地下水补给途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中游河水入渗增加,渠系,灌溉入渗减少,下游河水入渗增加,主要补给由中游向下游转移.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节水工程的实施,渠系高标准衬砌,提高了渠系利用率,田间节水灌溉(喷,滴灌)配套措施节约了用水量,减少了灌溉定额,甘蒙分水方案的实施,增加了部分河段入渗量.地下水补给量的变化将同时引起泉水溢出带泉水量减少. ,:?.?一£-'参考文献,j:[1]范锡朋,等.《甘肃省河西走廊地下水分布规律与合理开发利用研究报告》[R],甘肃省地矿局地质科学研究所,1984.[2]张国盛,等,《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与环境经济综合规划研究》[R].甘肃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990.[3]周兴智,等,《黑河干流中游地区地下水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勘察研究》[R],甘肃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990[4]张国盛,等,《甘肃省石羊涧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型参数研究》[R]甘肃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1989.[5]谯枢国,等.《甘肃省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R],甘肃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3,【'r●-AnalysisontheGroundwaterResouresRecharge AftertheWater—savingWorksExecutedinHeiheBasinLIAi—jun一,YANCheng—yun(1.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430074;2,GeologlcalsurveyofGansuProvince ,Lanzhou730000,china)AbstractInthispaper,thehydrogeologicaldataweresystematicallycollectedandarrangedtoanalyzet hewaterre.sourceutilization.,waterconservancyp~ectconditions,water—savingworksexecutestatusinHeiheRiverbasininHexiCorridor.Taken1999asthelevelyear,thevarietyofnaturalgroundwaterresourserech arge.causedbywater—savingworks,werecompared.ThenaturalgroundwaterresourcesrechargeinZhangyebasin inmiddleriverwillreduceby10366.9×10m/a:ThegroundwaterrechargeofDingxinirrigationdistrictinlowerriverwil1reduceby7931.25×10m/aundertherecentconditionoftransferringwaterinfivercourse;Thegroundwa—terrechargeinEjinaplainwillincreaseby26651.51×10m/a.Thegroundwaterrechargewayshavechanged. themainrechargewilltransfertothelowerfiver.Themainreasonthatcausethisvarietyisthew ater—savingworks.Thegroundwaterrechargevarietyalsoinfluencethespringresourcesinoverflowspri ngzone.Keywords:HeiheRiverBasin;groundwater;resourcesrecharge;v~ety。

河西走廊黑河流域地下水化学特征研究

河西走廊黑河流域地下水化学特征研究

基金 项 目 :“ 五 ” 国 土资 源部 重 点 科 技 计 划 顶 目 (0 00 0 ) 十 2 0 1 3 3 作者简介 : 白福 (9 9) 男 , 肃 永 登 县 人 , 级 工 程 师 , 15 一 , 甘 高 主要 从 事 水 文 地 质 工 程 地 质 勘 察 和 科 研 工 作 。 讯 地 址 : 30 0 通 702, 兰 州 市 城关 区雁 儿 湾 39号 , 肃水 文 地 质工 程地 质 勘 察 院 ; 话 : 9 1 8 9 2 9; — i lbi @ 1 3cr。 9 甘 电 0 3 - 63 7 E ma :zaf l u 6 ・o n
中 图 分 类 号 :P 4 . 613 文献标识码 : A
I 引 言
黑河 流域 位 于河 西走 廊 中部 , 处西北 内陆 , 地 以
中游平 原 、纵跨 南北 盆地 ,在典 型地 段采 取 了部分 地 下水 水化 学样进 行 了样 品测试 ,从 而 系统总 结分 析 了黑 河流 域地下 水水 化学 变化 特征 以及 引起这 些 变 化 的因素 ,为合 理开 发利 用及保 护 宝贵 的地下水 资 源提供 科学 依据 ,同时对进 行 区域 地下水 资源评
下 水水化 学特 征在 时空 上都在 不断 地发 生变化 ,并 呈 现一定 的规 律 。 中 国成 立 以后 , 新 地质 、 利 、 水 科 研 等部 门的广 大研究 人员 ,按 专业 分工在 黑河 流域
2 基 岩 山区地 下 水 化 学 特 征
主要 指南部祁 连 山 区和北 山 区 ,由于南北 山 区
维普资讯
第 4卷 O
第 3期
西 北 地 质
N O RT H W ESTERN G EO IO G 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第5期2005年5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CE S I N E AR TH S C I ENC EV o l.20 N o.5M a y.,2005文章编号:1001-8166(2005)05-0511-09黑河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补给效应*张光辉1,聂振龙1,王金哲1,程旭学2(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61;2.甘肃省地勘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甘肃 张掖 734000)摘 要:通过环境同位素及其T a m e r s、I AE A模型应用研究表明,黑河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地下水同位素特征与补给源属性和数量密切相关,具有非均一性;东部以山区降水通过出山地表径流补给为主,西部冰川雪融水和山区基岩裂隙水是主要补给源,下游区依赖中游区河水下泄状况,蒸发特征明显。

东部同位素较新且地下水更新较快,西部同位素较老且地下水更新较慢;祁连山前戈壁带地下水同位素与山区河水相近,细土平原带地下水补给河水;高台一带受酒泉低氚值地下水补给影响而河水和地下水氚值都偏低;近河道带地下水年龄较新,远离河道则较老。

因此,充分利用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转化规律,联合优化调控,有利于该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关 键 词:黑河流域;地下水;转化过程;同位素特征;非均一性中图分类号:P641.2 文献标识码:A 西北内陆黑河流域平原是典型的干旱地区,其地下水主要依赖祁连山区出山地表径流补给,包括冰川雪融水、降水和基岩裂隙水(基流)补给。

自祁连山区至额济纳盆地,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反映了它与地表水之间相互转化和补给非均一性。

这一研究对该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丁永建等[1]、张杰等[2]阐明了近40年以来黑河流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陈仁升等[3]和蓝永超等[4]阐述了黑河流域中游区地下水和出山地表径流量变化规律。

王根绪等[5]揭示了近50年以来黑河流域水文变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张光辉等[6,7]开展了黑河流域水循环过程与地下水形成模式研究。

武选民[8]等应用环境同位素阐述了黑河流域下游区地下水补给问题。

前人研究结果显示[8],祁连山山前平原浅层地下水70%~80%来自山区地表径流补给,下游段细土平原65%~90%的地表水是山前平原地下水通过溢出带泉水排泄形成。

但是,补给源的组成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仍然是一个前沿课题[6~9]。

祁连山区各种水源成因及其在黑河流域时空再分配,受地面高程、气温和多源混合作用及流程衰变时效性等影响,各水源原固有的同位素特征在径流途径中发生变化,水的同位素变化真实地记录了它们过去的经历,包括水中放射性同位素氚的衰变[10]。

由于水的同位素直接参与整个水循环过程,以致其成为示踪地表水—地下水间转化过程的较理想标记。

在过去20年,同位素示踪技术广泛应用于研究水的起源、年龄和流动途径,并在利用各种测年技术确定水的年龄方面取得新进展。

对于干旱区水资源问题,国际原子能机构出版了《利用同位素评价缺水地区地下水的更新性》(I AE A,2001),详细介绍了在干旱区利用同位素研究水循环更新的方法和可行性[10]。

氚是氢元素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氚原子生成* 收稿日期:2004-04-19;修回日期:2004-09-28.*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重点基础研究项目“西北内流盆地水循环规律与地下水资源形成演化模式”(编号:200010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类活动对干旱区地下水循环变异影响阈识别”(编号:40472126)资助. 作者简介:张光辉(1959-),男,辽宁沈阳人,研究员,长期从事区域水循环演化规律和地下水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E-m a i l:h u a n j i ng @h e i n f o. n et后即同大气中的氧原子化合生成 H TO 水分子,成为天然水的一部分,参与水循环,成为追踪各种水文过程的一种理想示踪剂,而且氚的放射性具有计时功能,以致成为一种测年技术手段。

氚的半衰期为12.34 年。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人工核试验,为研究水循环演化提供了区域性标记层,1963 年降水中氚含量可达6000 T U 。

核爆过后,呈指数衰减,包括纬度效应、高程效应、季节效应和雨量效应等。

黑河流域南湿北干、北低南高的气候和地势条件,为应用同位素技术识别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转化过程提供了较好条件。

1 自然环境与补给条件1.1自然环境黑河流域南以祁连山为界,北与蒙古国接壤,东、西分别与石羊河和疏勒河流域相邻,地理坐标为37°45′~42°40′ N 、97°05′~102°00′ E ,流域面积14.3 ×10 4km 2,其中平原区5×10 4km 2,近60%的区域为基岩山地、戈壁及沙漠覆盖区(图1)。

黑河流域的上游为祁连山区,是指黑河出山口图1 黑河流域研究区及采样点布置图F i g.1 D i s t r i b u ti on o f rese a rc h r e g i on a nd s a m p l e p l a c e i n H e i he R i v e r B a s i n1.基岩山区;2.河流;3.沙漠;4.同位素动态监测站;5.采样剖面线;6.深层水采样点;7.采样点编号;8.浅层水采样点;9.河水采样点;10.地表水与地下水采样点;11.冰雪融水采样点;12.地下水分层采样点;13.库水采样点;14泉水采样点215 地球科学进展 第20卷莺落峡以上基岩山区,海拔1700~5564m,年降水量300~600m m,融水量约4亿m3/a,是黑河流域的主要补给源区。

中游区位于莺落峡至正义峡之间,主要由张掖盆地和酒泉盆地构成,海拔高程1352~1700m,年降水量50~200m m,年蒸发量大于2050m m;该区人口、耕地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占流域总量的90.6%、94.5%和88.7%。

下游区包括金塔—鼎新盆地和额济纳盆地,海拔高程为912~1249m,除河流沿岸和居延三角洲外,大部为荒漠戈壁,年降水量小于50m m,最小年份17m m,额济纳盆地的年蒸发量大于3700m m,是严重缺水和生态环境脆弱区[11,12]。

1.2 流域水循环特征由黑河干流和北大河串联上游祁连山区、中游区的张掖盆地和酒泉盆地,以及下游区的金塔—鼎新盆地和额济纳盆地(图1),形成了黑河流域尺度的“河流—地下水”水循环系统,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至少存在3次完整转化过程[6],彼此转化的重复量占径流量的80%以上。

1.3 补给条件黑河流域中游平原区地下水系统剖面如图2所示,自盆地上游段至下游段,依次分布单层结构冲洪积砂砾石戈壁带、双层结构亚粘土—亚砂土—砂砾石互层过渡带和多层结构粘性土与砂互层细土平原图2 黑河流域中游平原区典型水文地质剖面图F i g.2 H yd r og e o l og i c al sec ti on i n t he m i d d l e r e a c h e s o f H e i h e R i v e r B a s i n1.砂砾石;2.亚砂土;3.砂;4.花岗岩;5.砂岩;6.砂质泥岩;7.断层;8.钻孔编号及孔深(m);9.地下水水位带。

下游区地下水系统剖面特征与图2类似,只是第四系厚度明显变薄,小于400m,基底变缓。

作为黑河流域平原地下水主要补给源的较大出山河流(流量大于107m3/a)曾有26条,目前还有17条,多年平均径流量37.9亿m3/a,其中70%~80%在山前平原单层结构砂砾石戈壁带(图2)入渗补给地下水。

近50年以来黑河干流最大径流量23.1亿m3/a(1989年),最小径流量11.1亿m3/a (1973年)。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在2000—2003年期间,作者在黑河流域建立了包括山区与平原降水、冰川雪融水、河水、泉水和不同埋深地下水的同位素信息采集及长期监测网络(图1),并全面地采集了各种信息和连续的月动态监测,获取氢氧同位素(18O、D和3H)数据258组和碳同位素(14C和13C)数据44组。

氢氧同位素样品采集1L、玻璃瓶中密封保存,碳同位素样品采集120L、加入N a O H和B a C l2形成B aC O3沉淀,现场测试气温与水温、pH和碱度。

18O/16O是利用C O2平衡方法,D/H是利用锌还原方法,质镨测定,以V SM O W标准表示,分析精度δ18O 为±0.1‰和δ18D为±1.0‰。

3H值通过电解富集,然后利用低本底液体闪烁仪测定,单位TU,分析误差±3T U。

14C值是将样品转化为苯,然后由低本底液闪烁仪测定,以现代碳百分数(p m c)表示,分析误差±0.3p m c。

13C值通过质谱测定的,表示为P D B,分析误差±0.2‰。

在上述基础上,利用相关环境同位素理论和T a m e r s[11]等同位素测年分析模型研究黑河流域地下水补给效应及更新性。

3 同位素及水化学分布特征沿黑河干流至额济纳盆地,潜水δ18O和δD逐315第5期 张光辉等:黑河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补给效应 渐变富。

在黑河流域祁连山前戈壁带及溢出带以下的细土平原,潜水的δ18O和δD值位于大气降水线上,与山区河水相近(图3),氚值高(表1),反映山区现代降水或冰川雪融水通过出山地表径流补给的特征,交替更新较快。

取自下游的潜水和中下游地表水库的δ18O和δD值位于降水线的右上方,并向右偏移(图3),氚值高,为现代河水和灌溉回归水补给。

在鼎新灌区和额济纳荒漠区,潜水δ18O和δD 较富。

从图1中剖面I V-V I’走向自祁连山区,经中游区和下游鼎新盆地,至额济纳盆地,δ18O值逐渐增大,分别为-9.2‰、-7.9‰、-7.5‰和-5.8‰,化学组分M g2+、N a+、SO2-4、C l-含量和T D S都呈现增加趋势(图4和表1),蒸发效应明显。

3.1 张掖盆地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在张掖盆地的山前戈壁入渗带,潜水的氚值51.2~69.7T U,均值62T U。

自张掖市经高台至正义峡一带的细土平原,氚值16.3~165.2T U,均值70T U,反图3 黑河流域地下水及河水的δ18O-δD关系F i g.3 R e l a ti o n s h i p b e t w ee nδ18O andδD of g r ou n dw a t e r a n d r i v e r i n H e i he r i v e r b a s i n表1 黑河流域地下水同位素及水化学特征值T a b l e1 I s o t op i c c h a r a c t er i s ti c and c h e m i c a l c om p o s iti on o f g r ou n dw a t e r i n H e i he r i v e r b a s i n指 标祁连山区张掖盆地酒泉盆地金塔—鼎新额济纳盆地入渗带溢出带以下细土平原入渗带溢出带以下细土平原潜水潜水承压水潜水潜水承压水金塔潜水鼎新潜水潜水承压水δD(‰)-47-53-52-56-50-55-62-54-42-46-57δ18O(‰)-9.2-8.4-7.9-9.6-9.1-9.2-9.8-9.2-7.5-5.8-7.6 H3(TU)33.46270294965252828614C(p m c)68.899.384.778.084.893.438.0655.7125.367.730.4 p H值7.97.87.58.227.827.498.357.487.67.787.84 T D S(m g /L)356.80542.521440.76384.18716.32949.3539.451231.152224.001340.961004.45 C l-(m g /L)9.2018.8074.7244.8047.34102.4533.68140.40260.23181.86170.18 S O2-4(m g/L)69.20100.40546.5860.70245.92223.35166.43518.25740.73441.56318.52H C O-3(m g/L)190.40266.33397.48158.64214.90358.75183.68232.45564.60303.00204.42 C a2+(m g /L)46.5065.32152.8625.8858.2034.337.5585.35117.5767.6560.98 M g2+(m g/L)24.1033.3099.8024.261.1080.0038.53109.90160.7079.2051.58 N a+(m g /L)7.6026.10102.7446.9248.64119.0054.35120.35305.60222.96175.48 K+(m g /L) 1.303.0213.83.545.849.754.358.9520.6310.525.83S i O2(m g/L) 5.289.5818.775.6011.9519.6814.3313.0518.2413.3013.96映地下水中含有核爆氚(近40年以来的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