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补给
西北干旱区地下水补给途径与补给量计算

西北干旱区地下水补给途径与补给量计算西北干旱区是我国重要的干旱区域之一,其地下水补给是该地区农业和人类生存的重要依靠。
本文将介绍西北干旱区地下水补给的途径以及补给量的计算方法。
西北干旱区的地下水补给主要有两个途径:降水补给和地表水补给。
降水补给是指降水通过地表流动、渗漏、渗透等方式进入地下水层。
降水补给是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而干旱区域的降水较少,补给量有限。
另一个途径是地表水补给,主要是由于降水形成的地表水通过河流、湖泊、洼地等形式补给地下水,这种补给方式的地下水补给量较大,尤其在洪水期间补给量更为显著。
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方法有很多,其中较为常用的是水量平衡法。
水量平衡法是通过计算地下水入渗量、地表径流量和蒸发散发量来估计地下水补给量。
具体计算过程如下:首先是地下水入渗量的计算。
地下水入渗量是指降水通过土壤和岩石的渗透作用进入地下水层的水量。
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水文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估计,常用的方法有雨量-径流模型、水文水位法和气象水文水位法等。
其次是地表径流量的计算。
地表径流量是指降水在地表流动时形成的水流量。
地表径流量的计算需要考虑地表土壤的蓄水能力、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地形等因素。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单位线法、水文模型和水动力学模型等。
最后是蒸发散发量的计算。
蒸发散发量是指地表水体在被蒸发和蒸散过程中所失去的水量。
蒸发散发量的计算一般使用蒸发皿法、蒸发计法或基于气象因子的经验公式进行估算。
综上所述,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有降水补给和地表水补给两个途径。
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可以使用水量平衡法,通过计算地下水入渗量、地表径流量和蒸发散发量来估计。
地下水的补给途径与补给量的计算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西北干旱区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该地区的农业和人类生存提供可靠的水源。
地下水考试题库及答案

地下水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 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是()A. 地表水B. 雨水C. 河水D. 海水答案:A2. 地下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A. 降水量增加B. 地表水体减少C. 地下水开采D. 地壳运动答案:A3. 地下水的流动方向通常与()一致。
A. 地形坡度B. 地层倾斜C. 压力梯度D. 温度梯度答案:C4. 地下水的矿化度是指水中()的总含量。
A. 溶解气体B. 溶解固体C. 悬浮固体D. 胶体物质答案:B5. 地下水中常见的有害物质不包括()A. 重金属离子B. 放射性物质C. 有机污染物D. 氧气答案:D二、多选题1. 地下水的补给方式包括()A. 降水入渗B. 地表水体补给C. 侧向补给D. 人工补给答案:ABCD2. 影响地下水位变化的因素有()A. 降水量B. 蒸发量C. 地下水开采量D. 地表水体水位答案:ABCD3. 地下水的污染途径主要包括()A. 工业废水排放B. 农业化肥农药使用C. 生活污水排放D. 土壤侵蚀答案:ABC4.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包括()A. 温度B. 颜色C. 透明度D. 密度答案:ABCD5. 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包括()A. pH值B. 硬度C. 矿化度D. 电导率答案:ABCD三、判断题1. 地下水位的升降只受降水量的影响。
(× )2. 地下水的流动速度通常比地表水慢。
(√ )3. 地下水的矿化度越高,水质越差。
(× )4. 地下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通常比地表水高。
(× )5. 地下水的污染一旦发生,很难通过自然过程得到恢复。
(√ )四、简答题1. 简述地下水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答:地下水主要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孔隙水主要存在于砂质土壤中,流动速度较快,易受污染;裂隙水存在于岩石裂隙中,流动速度较慢,水质较好;岩溶水存在于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的溶洞中,流动速度快,水质较好。
2. 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危害有哪些?答: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危害包括影响饮用水安全、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降低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价值等。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

植被蒸腾作用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再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到大气中,部分水分会渗 透到地下水中。
其他来源补给
农业灌溉
农业灌溉用水通过土壤渗透和地表径流等方式补给地下水。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经过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渗井、渗坑等方式补给 地下水。
人工回灌
通过人工回灌的方式,将地表水或处理后的废水灌入地下含水层, 以增加地下水资源量。
03 地下水排泄方式及途径
蒸发排泄
01
02
03
土壤蒸发
当地下水埋深较浅时,通 过土壤毛细管作用上升到 地表,在地面直接蒸发。
植物散发
植物吸收地下水,通过叶 片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水面蒸发
当地下水露出地表形成河 流、湖泊等水域时,通过 水面蒸发排泄。
存在于含水介质中的水,具有流动性 和溶解能力。
补给与排泄过程简述
补给过程
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等通 过包气带下渗水量的过程,包括泉、 人工开采、蒸发、向地表水体排泄 等。
补给与排泄关系
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的补给与排 泄总体保持平衡。当补给量大于排 泄量时,地下水位上升;反之,地 下水位下降。
如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对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 具有控制作用。
水文地质条件
包括含水层的厚度、渗透性等,直接影响地下水 的补给和排泄。
地形地貌影响
地形坡度
地形坡度影响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和速度,从而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和 排泄。
地貌类型
如河谷、山前倾斜平原等地貌类型对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具有重要 影响。
地表水体
地表水体如河流、湖泊等对地下水具有补给作用,同时也会影响地下 水的排泄。
水文地质学-第6章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径流

二、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1.具备条件 1.具备条件
地表水位高于地下水位。 地表水位高于地下水位。
chd-qw
第六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10
河流上游 和中游
chd-qw
第六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11
长江瞿塘峡
chd-qw
第六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地下水的补给 排泄和径流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这三个环节 就是地下水的循环――即自然界循环中的水 , 即自然界循环中的水, 就是地下水的循环 即自然界循环中的水 处于地下隐伏阶段的循环。 处于地下隐伏阶段的循环。 基本概念 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 地下水的补给 程。 地下水的排泄――含水层失去水量的过程。 地下水的排泄 地下水的径流――获得水量到失去水量所经历 地下水的径流 的过程。
3.越流补给
越流补给是通过弱含水层的补给( 越流补给是通过弱含水层的补给(leakage recharge) ) 要弄清谁补给谁: 在水的密度相同时, 要弄清谁补给谁 : 在水的密度相同时 , 高水位补 给低水位, 不一定是高的含水层补给低的含水层。 给低水位 , 不一定是高的含水层补给低的含水层 。
chd-qw 第六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4
①入渗过程
a.渗润阶段:降水初期,如果土壤干燥,下 渗润阶段:降水初期,如果土壤干燥, 渗润阶段 渗水主要受静电引力作用, 渗水主要受静电引力作用 , 受土粒吸附 形成结合水, 结合水的饱和, 形成结合水 , 结合水的饱和 , 即本阶层 的结束; 的结束; b.渗漏阶段 : 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大 , 分子 渗漏阶段: 渗漏阶段 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大, 作用力( 静电引力) 作用力 ( 静电引力 ) 由毛管力和重力作 用取代, 逐渐充填岩土孔隙及下渗, 用取代 , 逐渐充填岩土孔隙及下渗 , 直 到重力起主导作用。 到重力起主导作用。 c.渗透阶段:孔隙水分近乎饱和,水主要受 渗透阶段: 渗透阶段 孔隙水分近乎饱和, 重力作用稳定向下流动。 重力作用稳定向下流动。
地下水埋深变化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

地下水埋深变化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地下水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地下水的补给情况却受到了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下水埋深变化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
首先,地下水埋深变化会影响地下水补给的源头。
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于降水渗透和地表径流补给。
然而,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降水渗透到地下水层的时间延长,导致地下水补给速度减缓。
同时,地下水埋深的增加也会使地下水层与地表水体之间的联系减弱,降低地表径流补给地下水的比例。
因此,地下水埋深变化直接影响地下水补给的源头,给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挑战。
其次,地下水埋深变化对地下水补给的时间和区域分布也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地下水补给的时间延后,导致地下水补给的季节性变化更加明显。
例如,在降雨量较大的季节,地下水补给相对充足;而在旱季,由于降水渗透到地下水层的时间变长,地下水补给相对减少。
此外,地下水埋深变化还会导致地下水补给的区域分布发生变化。
一些本来较浅的地下水埋深增加,可能使原本的地下水补给区域向外扩展,或者出现新的地下水补给区域。
这种地下水补给的时间和区域分布变化对于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地下水埋深变化对地下水的质量也有一定影响。
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互作用减少,地下水中的溶解物质浓度可能增加。
例如,地下水中硬度、铁锰等溶解物质的浓度可能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而增加。
此外,地下水埋深变化也会导致地下水中有害物质的渗入增加。
例如,地下水埋深增加可能导致地下水中重金属、农药等有害物质的浓度升高,对地下水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地下水埋深变化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还与人类活动有关。
人类活动如大规模的地下水开采、城市建设等会增加地下水埋深的变化速度。
大规模的地下水开采使地下水埋深迅速增加,影响地下水补给的速度和质量。
城市建设导致地表径流的减少和地下水补给模式的改变,进一步加剧了地下水埋深的变化。
地形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

地形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水补给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地形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地形的起伏、排水情况以及岩石类型等因素将直接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和分布。
首先,地形的起伏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显著。
当地形呈现山岭和山谷交错的特征时,山岭上的降水通过降雨入渗和地表径流的形式向山谷和低洼地区流动。
山岭上的降水入渗到地下,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此外,山谷中的低洼地区也容易形成地下水丰富的地下含水层。
相比之下,平坦的地形往往不容易形成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地势平缓的地区,降雨水通过地表径流快速流失,不容易渗入地下。
因此,地形的起伏将决定地下水的补给量和质量,并且对于该地区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地形的排水情况影响着地下水补给的过程。
排水情况是指地表水在地下水补给过程中的排泄速率和方向。
当地表排水好,地下水补给通常较少。
这是因为在排水良好的地区,降水水分通常迅速从地表排泄,减少了入渗到地下的机会。
排水不良的地区,如湿地和盆地,容易形成水体蓄积,增加了地下水补给的机会。
此外,地表径流还可以通过河流和湖泊重新补给地下水。
因此,地形的排水情况决定了地下水的补给速率和冲淡程度。
最后,岩石类型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岩石类型是地下水赋存和流动的重要因素。
不同类型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渗透性和储水性能。
例如,砂石层具有良好的渗透性,便于地下水的补给和储存;而粘土层则具有较差的渗透性,导致地下水补给受限。
此外,岩石的裂缝系统也对地下水补给起到重要的作用。
脆性岩层中存在较多的裂缝和断层,提供了较大的地下水补给通道,而坚硬的岩石则形成了较为封闭的水密层。
因此,岩石类型的不同决定了地下水在地下的分布特征和补给情况。
综上所述,地形对地下水补给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形的起伏、排水情况以及岩石类型将决定地下水的补给量、补给速率和补给质量。
深入研究地形与地下水补给之间的关系,对于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制定水资源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第一节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
补给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条件与补给量。
地下水补给来源有天然与人工补给。
天然补给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和来自其他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下水补给有灌溉回归水、水库渗漏水,以及专门性的人工补给(利用钻孔)。
一、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松散沉积物中的降水入渗存在活塞式与捷径式两种(见图7-1):活塞式下渗是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如图7-1(a)。
图7—1活塞式与捷径式下渗(a)活塞式下渗;(b)捷径式与活塞式下渗的结合图7—2 降水入渗过程中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残留含水量;—饱和含水量活塞式下渗过程:a)雨季之前()时,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如图7—2(a)所示,近地表面水分出现亏缺。
b)雨季初期~时,入渗的降水首先补充包气带水分分布曲线的亏缺部分,如图7—2(a)和所示。
c)随着降雨的继续,多余的入渗水分开始下渗,近地表面出现高含水量带,水分分布特征如图7—2(b)时的状况;如果连续降雨高含水量带将向下推进,如果此时停止降雨,高含水量带的水分向下缓慢消散(如图7—2(b)所示)。
d)停止降雨后,理想情况下,包气带水分向下运移最终趋于稳定,不下渗也无蒸发、蒸腾时,含水层获得补给,地下水水位抬升,此时均质土包气带水分分布如图7-2(c)所示。
活塞式下渗是在理想的均质土中室内试验得出的。
实际上,从微观的角度看,并不存在均质土。
尤其是粘性土,捷径式入渗往往十分普遍。
捷径式入渗:当降雨强度较大,细小孔隙来不及吸收全部水量时,一部分雨水将沿着渗透性良好的大孔隙通道优先快速下渗,并沿下渗通道水分向细小孔隙扩散。
存在比较连续的较强降雨时,下渗水通过大孔道的捷径优先到达地下水面。
如图7-1(b)所示。
捷径式下渗与活塞式下渗比较,主要有两点不同:(a)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水先到达含水层;(b)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不必全部补充包气带水分亏缺,即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水文地质学中的地下水补给与补给区界定

水文地质学中的地下水补给与补给区界定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在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中,地下水补给与补给区界定是关键问题。
本文将就水文地质学中的地下水补给与补给区界定展开讨论。
地下水补给是指地表水通过渗漏、渗透等方式进入地下水系统的过程。
而地下水补给区界定则是确定某地区的地下水补给发生的范围和特征,对于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地下水补给主要通过降雨、河流、表面水体和人工灌溉等方式进行。
降雨是最主要的地下水补给源,一部分降雨通过渗漏进入土壤,再通过渗透进入地下水系统。
然而,由于降雨量、土壤类型和地表覆盖情况的差异,地下水补给的规模和速率也会有所不同。
地下水补给区的界定主要考虑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文关系,以及地下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地下水补给源的不同,可以将地下水补给区分为河谷补给区、丘陵补给区和沿海补给区等。
河谷补给区是指地下水主要受河流补给的区域。
当降雨发生时,部分降雨会通过渗漏进入土壤,并与地下水相互补给。
此外,河流水也会通过河床的渗透作用直接进入地下水系统。
因此,河谷补给区的地下水补给较为充沛。
丘陵补给区是指地下水主要通过表面径流和坡面渗漏进入地下水的区域。
在丘陵地带,降雨发生后,部分降雨会形成地表径流,降低了地下水补给的效率。
此外,在坡地上,地表水借助重力的作用,会通过渗透进入地下水系统。
因此,丘陵补给区的地下水补给相对较少。
沿海补给区是指地下水主要受海水入侵影响的区域。
海水入侵是指海水渗入地下水系统并影响地下水的质量和咸度。
在海岸线附近的地下水系统中,地下水补给主要来自于海水渗入和河流补给。
然而,由于海水中的盐分含量较高,海水入侵会限制地下水的利用和开发。
除了补给区的划定,补给区的特征也是水文地质学中的研究重点之一。
补给区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和通透性,使得地下水能够快速补给并储存。
此外,补给区的水质也具有一定的特征,如低盐度、低污染等。
综上所述,水文地质学中的地下水补给与补给区界定是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