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重要知识点地下水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地下水知识点

高中地理:地下水知识点

高中地理:地下水知识点①主要是大气降水。

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有利。

②河湖水补给。

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

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

黄河下游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

③凝结水:在干旱地区,大气降水很少,主要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凝结渗入地下。

④原生水: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数量很少。

3.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①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科学管理。

②过量开采——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

——及时人工回灌。

③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

4.潜水面的形状及其表示方法潜水面通常是一个起伏的曲面,一般倾向于邻近的低洼地区,即潜水的排泄区,如冲沟、河谷等。

它的起伏与地貌大体一致,但比地貌的起伏要小些。

山区潜水面的坡度较大,可达百分之几。

潜水面的形状可以用潜水剖面图和潜水等水位线图来表示。

前者是在地质剖面图上,将已知各点的潜水位联接起来而成,它可以反映出潜水面形状与地貌、隔水底板及含水层岩性的关系等。

所谓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的等高线图。

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

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

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解决下列问题:(1)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向低水位的方向,就是潜水的流向。

(2)潜水埋藏深度:将地形等高线和潜水等水位线绘于同一张图上时,则等高线与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潜水埋藏深度即为二者高程之差。

(3)潜水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和地表水的水位高程便可以确定。

5.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无论哪一种地下水都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涌出地表形成泉。

泉的形成还与地质构造有关,分布最广泛的泉总是与石灰岩地区的单面山构造相联系;在断层发育的岩区,泉可以沿断层一带的透水层上升涌出地表。

6.澳大利亚盆地位于澳大利亚东部,又称自流盆地。

该盆地的地质构造是一个巨大的向斜盆地。

水层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为承压水。

高三地理地下水位知识点

高三地理地下水位知识点

高三地理地下水位知识点地下水位是地下水的水位高度,是地面以下地下水的上面边界。

地下水是地球上的一种重要的水资源,也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水源之一。

地下水位的变化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高三地理地下水位的知识点进行论述。

一、地下水位的形成地下水位的形成与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有关。

地下水是地面降雨或其他水源渗入地下,向下渗透至地下岩石层中的情况。

当地下水补给量大于排泄量时,地下水位上升;相反,当地下水排泄量大于补给量时,地下水位下降。

地下水位的形成还与地下岩石的渗透性、地下水平衡和地下水的运动等因素有关。

二、地下水位的变化因素1. 季节性因素:地下水位会受到季节性降雨量的影响。

在季节性降雨量较大的地区,地下水位往往会在雨季上升,在旱季下降。

2.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地下水位的变化有重要影响。

例如,过度地开采地下水将使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导致水资源枯竭和地面沉降等问题。

3. 自然因素:地下水位的变化还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地质构造变化、地下水分布差异、气温变化等。

三、地下水位的重要性地下水位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下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利用状况。

地下水位的上升意味着地下水资源的增加,对于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等有益;地下水位的下降则意味着地下水资源的减少,将影响到地表植被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地下水位管理与保护1. 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避免过度开采,保持地下水位的稳定,推动可持续利用。

2. 水资源管理: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科学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计划,以保护地下水位的平衡和稳定。

3. 生态保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水源地,减少土地水土流失,维护地下水位的稳定。

五、地下水位管理的困难与挑战地下水位的管理面临着一系列困难与挑战。

首先是地下水争夺问题,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对地下水的争夺常常导致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地下水位下降。

其次是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区域降雨量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

高三地理水体运动知识点

高三地理水体运动知识点

高三地理水体运动知识点水体运动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运动形式以及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水体运动是高三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下面将从地下水运动、地表水运动和海洋运动三个方面,对高三地理水体运动的知识点进行探讨。

一、地下水运动地下水是指地表以下处于地下土壤或岩石中的水分。

地下水运动是指地下水在地下土壤或岩石中的流动。

地下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地下水的渗漏、地下水的流动和地下河流等。

地下水的渗漏是指地表水渗透到地下土壤或岩石中的过程。

这个过程受到渗透性质、渗透介质的渗透系数等因素的影响。

在渗透过程中,地下水随着渗漏水量的增加,对土壤中的孔隙容量有逐渐替代的作用。

在干旱地区,渗漏的地下水可能成为人们获取水源的主要途径。

地下水的流动是指地下水在地下土壤或岩石中的流动过程。

地下水的流动速度取决于渗透性介质和水流的阻力。

地下水的流动对区域水环境的补给有重要作用。

在地下水流动中,含水层的密度、渗透性、厚度和底面积等均对流动速度产生一定影响。

地下河流是指地下水在较大水流速度的作用下形成的地下水道。

地下河流的形成常常与透水性较好的岩石和地壳运动等有密切关联。

对于地下河流,地下水的流动速度相对较快,然而,地下河流的稳定与否也取决于地下水的流动速度和地下水通道的宽度等因素。

二、地表水运动地表水运动是指地表水在地表地貌上的运动过程。

地表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有江河湖泊的流动、湖泊的蒸发和河流的冲刷等。

江河湖泊的流动是指水体在地表地势的引导下形成的流动。

江河湖泊的流动速度和水量都与降水量、地形地势和地质构造等因素有关。

江河的流动不仅是水文学的研究对象,也直接关系到区域水资源的分配与利用。

湖泊的蒸发是指湖泊表面水分蒸发成为水蒸气的过程。

湖泊的蒸发受到降水、湖泊水温、湖泊水体面积等因素的影响。

湖泊的蒸发对湖泊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消耗有一定的影响。

河流的冲刷是指河床侵蚀和沉积的过程。

河流的冲刷既与水体流速有关,也与河岸高差、河床材料等因素有关。

高考地理水知识点

高考地理水知识点

高考地理水知识点地球上约70%的面积都被水覆盖,所以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在高考地理中,水资源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高考地理中的水知识点。

1. 水资源的分类水资源可以分为表面水和地下水。

表面水包括江河湖海和冰雪,主要分布在地表;地下水则指位于地壳表层以下的水体,最常见的是蓄积在地下、具有一定渗透能力的地下水层。

2. 全球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不同的形式(如蒸发、降水、径流等)之间不断转化和分布的过程。

全球水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入渗和蒸发等环节。

水循环的平衡在地球的不同区域和季节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3.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水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极不均衡。

在地理的考试中,高考会涉及到全球水资源分布的问题,比如世界主要大洲的河流分布、湖泊分布等。

同时,也会关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包括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城市供水等方面。

4. 常见的水问题与挑战在地理考试中,可能会遇到涉及到水资源问题与挑战的题目,如水污染、水供应紧张等。

这些问题对于社会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来分析解决方案。

5.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也日益成为重要的课题。

地理考试中会要求我们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政策,以及各种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如水资源税、水资源执法等。

6. 水灾和干旱水灾和干旱是地球上水资源问题的两个极端。

水灾经常导致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并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干旱则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7. 地球暖化与海平面上升地球暖化导致了冰川和冰层的融化,从而使海平面上升。

这对于沿海地区和岛屿国家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在地理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地球暖化和海平面上升对水资源分布和利用的影响。

总结:地理高考中水知识点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涉及水资源的分布、管理与保护,以及水灾、干旱等水问题。

高考地理湖泊水地下水淡水的知识点

高考地理湖泊水地下水淡水的知识点

高考地理湖泊水地下水淡水的知识点
简单的来说:
湖泊水:就是湖里面池塘里面河里面的水
地下水:
地下水就是地表以下的水一般井水为地下水
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

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现象。

淡水:
淡水和海水相对就是没盐分的水一般湖泊溪流*都是淡水
地球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其中97.5%的水是咸水,无法饮用。

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盖、高山*川和永冻地带的*雪。

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

即使如此,总体而言,世界上是不缺水的。

但是,世界上淡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约65%的水资源集中在不到10个国家,而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却严重缺水。

人类使用水资源的方式以及污染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形势。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世界每年约有5000亿立方米污水排入*河湖海,造成35.5亿立方米以上的水体受到污染。

高中地理地下水

高中地理地下水

高中地理地下水
地下水是指地下岩石层或土壤中的水,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水源之一。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地下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首先,高中地理地下水要了解地下水的形成原因,包括降雨入渗和地下岩石层的自然裂隙等,同时要了解地下水移动的方式,如渗流和地下水流等。

其次,高中地理地下水还要探讨地下水的分布规律和利用方式。

地下水的分布受到地质结构、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而地下水的利用方式也有多种选择,如地下水取水、地下水补给和地下水排泄等。

最后,高中地理地下水还要了解地下水的保护与治理。

在现代社会,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地下水资源,如减少污染源、加强监管和加强环保宣传等。

总之,高中地理地下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充分了解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对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 1 -。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

地下水的基本知识1.地下水的概念地下水是指以各种形式埋藏在地壳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水。

地下水也是参于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处于地下隐伏径流阶段的循环水。

地下水是储存和运动于岩石和土壤空隙中的水,那么地下水必然要受到地质条件的控制。

地质条件包括岩石性质、空隙类型与连通性、地质地貌特征、地质历史等。

地下水环境是地质环境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贮存空间及其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作用下所形成的状态总和。

2.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岩石和土体空隙既是地下水的储存场所,又是运移通道。

空隙的大小、多少、连通性、充填程度及其分布规律决定着地下水埋藏条件。

根据成因可把空隙区分为孔隙、裂隙与溶隙三种,并可把岩层划分为孔隙岩层(松散沉积物、砂岩等)、裂隙岩层(非可溶性的坚硬岩层)与可溶岩层(可溶性的坚硬岩石)。

孔隙岩层中的空隙分布比裂隙可溶岩层均匀,溶隙一般比孔隙、裂隙岩层中的空隙规模大。

这三种空隙的大小分别以孔隙度、裂隙率与岩溶率表示,即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裂隙和溶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岩石空隙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水,按其物理性质可分为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毛细水、重力水和固态水。

此外,还有存在于矿物晶体内部及其间的沸石水、结晶水与结构水。

水文地质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饱和带的重力水,即在重力作用支配下运动的地下水。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

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具有重要影响。

将岩石空隙作为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研究时,可分为三类,即: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穴。

(1)孔隙。

松散岩石是由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的。

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

岩石中孔隙体积的多少是影响其储容地下水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孔隙体积的多少可用孔隙度表示。

孔隙度是指某一体积岩石(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地理高考专题突破:高考地理如何考查等潜水位线问题,高考必备地下水重难点总结

地理高考专题突破:高考地理如何考查等潜水位线问题,高考必备地下水重难点总结

地理高考专题突破:高考地理如何考查等潜水位线问题,高考必备地下水重难点总结一、地下水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不同,可分为潜水与承压水。

(一)潜水1. 概念: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2. 补给: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

3. 特点:①有一个自由水面;②分布区与补给区基本一致;③埋藏较浅,受气候影响大,流量不稳定;④易受污染。

4. 排泄方式:①水平排泄:露出为地表水或泉水;②垂直排泄:蒸发。

5. 环境问题:①不合理灌溉,造成土壤盐渍化;②过量开采,造成潜水水位下降而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地带可能引起海水入侵。

(二)承压水1. 概念: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的地下水。

2. 补给:大气降水和地表水通过潜水补给。

3. 特点:①承受一定压力;②分布区与补给区常不一致;③埋藏较深,受气候影响小,流量稳定;④不易受污染,水质比较好。

4. 排泄方式:水平排泄,在排泄区转化为潜水和泉水。

5. 环境问题:污染或过量开采后不易恢复。

二、备考难点1. 潜水的下渗条件有哪些?对于潜水,主要有哪些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潜水就是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它的补给主要是直接的地面下渗。

有利于潜水下渗的条件通常要考虑三个方面:一是降水,要求降水强度小、时间长;二是地面的坡度,要求地面坡度平缓;三是植被,要求有良好的植被覆盖。

对潜水的不合理利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漫灌。

它造成潜水水面上升,水分被蒸发但水中的盐分积留在土壤中,形成土壤的盐渍化(次生盐碱化),这一现象在干旱、半干旱区的灌溉农业区容易出现。

解决的办法是采用合理的灌溉方法,推行喷灌、滴灌节水型技术,或采取雨季的淋溶。

二是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建筑物倒塌、海水倒灌等问题。

解决方法是停止过度开采、节约用水、雨季回灌。

2. 地下都是岩石,地下水储存在哪里呢?地下除了较为疏松的土壤处,都是岩石,但是岩石是有裂隙的,地下水就储存在岩石的裂隙中,并且也有水位,从水位高处流向水位低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重要知识点:地下水
1.类型: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划分为潜水和承压水
2.地下水的来源:
①主要是大气降水。

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有利。

②河湖水补给。

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

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

黄河下游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

③凝结水:在干旱地区,大气降水很少,主要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凝结渗入地下。

④原生水:主要与岩浆活动有关,数量很少。

3.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
①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科学管理。

②过量开采——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

——及时人工回灌。

③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

4.潜水面的形状及其表示方法
潜水面通常是一个起伏的曲面,一般倾向于邻近的低洼地区,即潜水的排泄区,如冲沟、河谷等。

它的起伏与地貌大体一致,但比地貌的起伏要小些。

山区潜水面的坡度较大,可达百分之几。

潜水面的形状可以用潜水剖面图和潜水等水位线图来表示。

前者是在地质剖面图上,将已知各点的潜水位联接起来而成,它可以反映出潜水面形状与地貌、隔水底板及含水层岩性的关系等。

所谓潜水等水位线图就是潜水面的等高线图。

它是根据潜水面上各点的水类型
位置 流向 补给 分布 深度和水质 潜水
(重力水)
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 从高处流向低处 雨水和地表水 分布区与补给区一致 埋藏浅,易开采,易污染 承压水
(自流水)
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 从压力大处流向压力小处 潜水 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 埋藏深,水质好,流量稳定
位标高绘制成的,一般绘制在地形图上。

绘制的方法与绘制地形等高线的方法类似。

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图,可以解决下列问题:(1)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向低水位的方向,就是潜水的流向。

(2)潜水埋藏深度:将地形等高线和潜水等水位线绘于同一张图上时,则等高线与等水位线相交之点的潜水埋藏深度即为二者高程之差。

(3)潜水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根据潜水等水位线和地表水的水位高程便可以确定。

5.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无论哪一种地下水都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涌出地表形成泉。

泉的形成还与地质构造有关,分布最广泛的泉总是与石灰岩地区的单面山构造相联系;在断层发育的岩区,泉可以沿断层一带的透水层上升涌出地表。

6.澳大利亚盆地位于澳大利亚东部,又称自流盆地。

该盆地的地质构造是一个巨大的向斜盆地。

水层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为承压水。

含水层在湿润的东部山地出露,向西倾斜,一部分渗入地下的降水顺着倾斜的含水层流向盆地中部。

盆地中部为承压水的承压区,地下水承受一定的压力,在盆地地势较低处打井,有的可以自然喷出,形成自流井。

澳大利亚自流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

自流井的盐度高,不宜用来灌溉农田,一般可作牲畜饮用水,因此对畜牧业发展非常有利。

7.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承压水与潜水不是一回事。

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是依据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来区分的,而潜水与承压水是依据埋藏条件来区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