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赏析

合集下载

哈姆雷特赏析

哈姆雷特赏析

哈姆雷特赏析
1、《哈姆雷特》是悲剧的集大成者。

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悲剧性爱情是其中重要的悲剧元素。

他们原本纯洁的爱情由于时势的逼迫、坏人的利用和人性中弱点的暴露而最终凋零。

在这一由深爱到失控再至枯萎的感情发展过程中折射出了当时欧洲社会的现状(权力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封建王朝内部的腐败)和人性中有缺陷乃至是丑恶的一面,对深化主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除了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语言运用的适当与精美,《哈姆雷特》的另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就是它情节的丰富与生动。

在结构上,作品是以哈姆雷特为主,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为副三条复仇线索展开故事的。

哈姆雷特独白赏析启发

哈姆雷特独白赏析启发

哈姆雷特独白赏析启发《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悲剧,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而其中的哈姆雷特独白更是被誉为戏剧史上最精彩的独白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哈姆雷特》中的独白进行赏析,并从中汲取启发。

首先,我们来看看哈姆雷特的独白是如何构成的。

在戏剧中,哈姆雷特有许多著名的独白,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这段独白出现在第三幕第一场,哈姆雷特在这里表达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他在独白中反复探讨着生存和毁灭的意义,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矛盾和挣扎。

在这段独白中,哈姆雷特展现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既有哲学的深度,又有情感的矛盾。

他在独白中反复问自己“是更忍受命运的苦难,还是反抗这一切”,这表明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同时,他还表达了对自己懦弱和犹豫的自责,以及对命运的不满和愤怒。

这些复杂的情感在独白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使得这段独白成为了整部戏剧中最为经典和令人难忘的部分之一。

而从这段独白中,我们也可以得到许多启发。

首先,哈姆雷特的独白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戏剧作品需要有深刻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表达。

正是哈姆雷特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得他成为了一个鲜活而立体的人物,也使得整部戏剧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因此,一个好的戏剧作品需要有深刻的人物刻画和情感表达,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其次,哈姆雷特的独白也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戏剧作品需要有深刻的主题思考。

在《哈姆雷特》中,生存与毁灭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

哈姆雷特对这一主题的思考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挣扎,更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这种深刻的主题思考使得《哈姆雷特》成为了一部具有普世意义的作品,也使得观众在欣赏戏剧的同时,得到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最后,哈姆雷特的独白还告诉我们,一个好的戏剧作品需要有精彩的语言表达。

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大师之一,他的语言表达无疑是《哈姆雷特》成功的关键之一。

哈姆雷特经典独白文学赏析_《哈姆雷特》的感悟

哈姆雷特经典独白文学赏析_《哈姆雷特》的感悟

哈姆雷特经典独白文学赏析_《哈姆雷特》的感悟《哈姆雷特》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之一。

其中的经典独白更是被广泛引用和传颂。

本文将就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进行文学赏析。

一、“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姆雷特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表达了哈姆雷特对生命和死亡的不安和疑惑。

哈姆雷特的命运遭受了重大挫折,他的父亲被谋杀,母亲与堂兄快速结婚,他自己又被迫面对复仇或者原谅的选择,这些因素都让他对生命产生了怀疑。

哈姆雷特的独白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本质和意义,以及生存应该具备的品质,如勇气、义气、牺牲和爱等。

我们该如何面对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难题?哈姆雷特的经典独白提出人类永恒不变的问题,使我们思考人生的真谛,进而更深刻地理解生活和死亡的意义与价值。

二、“这个世界真是一场大舞台”哈姆雷特经典独白“这个世界真是一场大舞台,上面的人扮演着各种角色”的形象表达了人生中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与身份不同。

这些角色使我们在生命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义务和承诺,使我们聚合在一起,创建起了一个共同的社会。

但这个社会中又存在着社会阶层的差异,这造成了生命中的偏见和自卑。

哈姆雷特的独白,使我们意识到生命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生命扮演的角色和义务。

同时也提醒我们不去歧视那些扮演更“低级”的角色的人,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是社会的支柱,他们的存在和贡献是必不可少的。

三、“让他们自作自受吧”哈姆雷特经典独白“让他们自作自受吧”的内容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行为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应该让时间去判定那些假扮的永恒更合适。

做正确的事情难免会有羞耻的时候,但我们不能用无知的人的行为来伤害或者拖慢自己。

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力,独立思考,有勇气保持正确的态度。

哈姆雷特的独白也提醒我们不要随波逐流,不要为了他人的方便而放弃自己,让自己去放纵与快乐,这不会对我们的生活有任何纪念性价值。

相反,只有忠诚于自我,在自己的道路上向前进,才会给人带来不同尺度的价值。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赏析(精选7篇)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赏析(精选7篇)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赏析(精选7篇)哈姆雷特读书笔记赏析篇1《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部悲剧,它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雷特》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

他是王子,按照传统,是王权的当然继承者。

但是,他的美好前途被颠倒了的时代颠倒了。

戏一开头,作者就展现了一幅丑恶的社会画面:国家发生宫廷政变,国王被害,阴谋家窃取了王位;王后改嫁;满朝臣子趋炎附势等等。

世界仿佛到了末日。

于是这个王子喊出了“时代整个儿脱节了”的吼声。

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是“时代的灵魂”本身在呼喊。

哈姆雷特本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在正常的环境下,他可以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是现实的社会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

他是英国那个特定的动荡不安时代的产物。

在《哈姆雷特》这部戏剧中,处处可以看出作者着意把自己心目中的典型人物塑造成一个英雄形象的匠心:哈姆雷特很有心计,在敌强我弱的恶劣情况下,他敢于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他击破了奸王设下的—个个圈套:先是戳穿了波洛涅斯和罗森克兰等人进行刺探和监视的把戏;又使王后发现天良;接着采用“调包计”除掉了奸王的两个走卒,把奸王“借刀杀人”的阴谋击得粉碎;最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双重陷阱——毒剑和毒酒还给了奸王。

在每一回合的斗争中,哈姆雷特都显得形象高大。

所以有评论说,《哈姆雷特》是一出“巨人型”的悲剧,此话不无道理。

但哈姆雷特决非“完人”。

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

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

”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

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

最新哈姆雷特读书笔记赏析及感悟 (3篇)

最新哈姆雷特读书笔记赏析及感悟 (3篇)

哈姆雷特,一个生在戏剧里,又活在生活里,人性中的人物。

他是具有人文主义典型性的象征,是一个经历痛苦后忧郁寡欢的人,是一个心怀昂扬热血激情却又犹豫不决的人,矛盾是他的集中体现,思考和独白是他的表达,他用他特有的方式演绎着自我,演绎着这个王子的悲剧。

对于自我的剖析,你总能在哈姆雷特的身上寻找到蛛丝马迹。

无论是关于生死意义的探寻,还是自我追求的抉择,哈姆雷特都独到的展现了人的发展的矛盾。

哈姆雷特的形象的设计就是这么神奇,一千个不同的读者眼里,便有着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的形象的体悟。

他是丹麦的王子,所以他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定繁荣的义务;他是慈祥的父亲的儿子,所以他必须肩负为父报仇的责任。

压抑使他踯躅、犹豫、不断地深思、不断地自言,他总是一个人,朋友的背叛,爱人的失去,母亲的改嫁,一切都离他越来越远,他孤独的行走在一条复仇之路上。

这样,他也只能更加抑郁,更加癫狂。

原本的只是为了欺瞒叔叔而装疯,却早已不知不觉陷入了其中,就像面具戴久了,就会忘记面具之下的自己似的。

曾经那个感叹世界是“负载万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覆盖众生的苍穹,是一顶壮丽的帐篷,是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感叹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渐渐的在现实的改变中改变了。

他对世界失去了信心,他眼里的世界,“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只是一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

人类不能使他发生兴趣,女人亦然。

在哈姆雷特的身上,有人看到了不幸之后多思多虑、多愁善感的人,有人看到了生命微弱的光,有人感受到消沉如疾病难以摆脱的痛苦,亦有人看到过于犹豫而使行动迟缓的自己。

哈姆雷特身上集聚了人性的复杂,演绎的人最本真的情绪。

莎士比亚用他最擅长的情感的描绘和心理的刻画来展现哈姆雷特,造就了这个世界著名的悲剧之作。

人文主义是莎士比亚在这部戏剧中极力展示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忧虑的背后,流露着对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渴望。

他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丰富多彩的语言,性格分明的人物,使之不愧于莎士比亚悲剧的第一部。

哈姆雷特优美句子赏析

哈姆雷特优美句子赏析

哈姆雷特优美句子赏析1. 哈姆雷特书的摘抄句子并句子赏析1、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赏析:这是哈姆雷特想到自己的母亲在父亲去世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嫁给叔叔时所产生的感慨。

哈姆雷特的这句感慨其实对女人是不太公平的。

当时十六七世纪的英国其实还处在封建阶级的统治下,一个女人在那样的社会现实下是没有自己的选择和独立思考的。

她们都恪守封建礼教,听从父兄的安排,可以说完全是身不由己。

剧中的乔特鲁德和奥菲利亚两个典型的封建贵族女子形象,都是在男人的阴谋或安排下而失去了自己的思想甚至是生命。

2、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秀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赏析:这句话蕴含着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的肯定,表达了对人的赞美。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遍及欧洲十分强烈。

人在这个时期开始慢慢脱离了神权的束缚,开始发现了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自身。

这是一个巨人层出的时代。

正如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那时,差不多没有一个著名人物不曾作过长途旅行,不会说四五种语言,不在几个专业上放射出光芒。

”,产生了像但丁、拉伯雷等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像拉斐尔、达?芬奇等杰出的艺术家,像哥白尼、伽利略等伟大的科学家,像培根等卓越的哲学家。

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间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赏析作文

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赏析作文

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赏析作文
在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谁能与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相媲美呢?这位王子形象可谓是饱经沧桑、性格复杂、思维独特。

他给人的印象就像一颗未完全打磨的宝石,外表粗糙不堪,但内里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老实说,哈姆雷特这个人有些"难伺候"。

一方面,他是个极富思辨能力的知识分子,对生命、宇宙、一切事物都怀有无限的好奇心。

可另一方面,他又是个行动力很差的踌躇满志者,明明对父亲被杀怀有强烈的复仇欲望,却因过于玩味人生而无所作为。

我真希望能亲自认识这位王子大人,说不定能从他那里学到不少人生哲理呢!虽然他的性格很"棘手",但我们很难不被他那种深沉、敏锐、睿智的内在所吸引。

哈姆雷特就像一本厚重的哲学书籍,让人一窥其中就再也无法自拔。

当然啦,他也不是完人,脾气暴躁、情绪化是他的硬伤。

不过,这或许正是他魅力所在——我们都是复杂的人,谁也逃不开那些七情六欲。

哈姆雷特之所以让人难以释怀,就在于他将人性中光明与黑暗的两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哈姆雷特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与众不同的才子诗人,不拘一格、思路独树一帜。

面对现实的种种矛盾和挣扎,他选择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回应。

这或许正是莎翁想要塑造的:一个活生生、血肉横陈的真实人物,
而不是什么无懈可击的英雄。

哈姆雷特 赏析文学

哈姆雷特 赏析文学

哈姆雷特赏析文学
哎呀,说起《哈姆雷特》,这可真是一部让人又爱又恨的作品啊!我觉得吧,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每次去探索都能发现新的宝贝。

你们知道吗?哈姆雷特这个家伙,那可真是纠结得让人着急!一会儿想着要为父亲报仇,一会儿又犹豫不决,心里好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

可能这就是人性的复杂吧,我们普通人有时候不也这样吗?做个决定都能把自己折磨得死去活来。

比如说,有时候我们想吃巧克力蛋糕,又想着吃了会胖,心里纠结得要命,就像哈姆雷特在纠结要不要动手报仇一样。

我就在想,他是不是太胆小了?还是说报仇这件事太重大了,让他不敢轻易行动?
再看看哈姆雷特身边的那些人,一个个都心怀鬼胎。

他的母亲,改嫁得那么快,难道就没有一点对先王的怀念?也许她有自己的苦衷,可这也太让人难以接受了吧!还有那个他的叔叔,坏得那么彻底,简直就是个大坏蛋!这让哈姆雷特得多难受啊,身边没个真心对他好的人。

不过呢,《哈姆雷特》里面的那些台词,那可真是绝了!就像“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话多经典啊!每次读到都让人忍不住思考人生。

这难道不是文学的魅力吗?它能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思考自己的生活。

我有时候就想,要是我是哈姆雷特,我会怎么做?可能我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报仇,管他后果怎么样!但又一想,也许我也会像他一样犹豫,毕竟这可不是小事儿。

你们说,哈姆雷特的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是他自己的性格?还是那个黑暗的社会?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反正啊,《哈姆雷特》这部作品,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恶,看到了命运的无常。

它让我们笑,让我们哭,让我们思考,这也许就是文学的力量吧!你们觉得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雷特》约写于1601 年。

取材于12 世纪末丹麦编年史家沙克索·格兰马迪克斯的《丹麦史》中关于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传说, 二者的情节也基本相似,1576 年一位法国作家把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写进了他的作品, 16 世纪末伦敦舞台上曾多次上演过莎土比亚同时代剧作家据此改编的戏剧。

1601 年, 莎士比亚把它重新改编, 把一段中世纪的复仇故事, 改写成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悲剧, 哈姆雷特的形象也成为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首先, 莎士比亚使个人悲剧更鲜明地具有了社会悲剧的色彩。

哈姆雷特不再是特定的哈姆雷特, 而是社会中的千千万万的哈姆雷特。

在《哈姆雷特》剧中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使哈姆雷特由个人的悲哀联想到人民的痛苦、社会的黑暗, 强烈地感受到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 他很想解放丹麦这所“牢狱”,“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把个人的为父复仇同社会的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

而且, 哈姆雷特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 它以独特的方式在行动, 具有鲜明的典型的性格特征, 这是前代同名作品所不具备的。

由此可见,莎士比亚是把主人公的命运同时代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 莎士比亚加强了《哈姆雷特》的悲剧力度。

沙克索的《丹麦史》记载了哈姆雷特的不幸遭遇及他在复仇过程中的曲折经历, 故事的结尾是哈姆雷特烧死了自己的仇人, 报了父仇, 取得了王位。

这个大团圆结局符合“恶有恶报, 善有善报”的喜剧公式, 可以说是一出悲喜剧。

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故事结局则是哈姆雷特在同仇人比剑中以双方共同毁灭而告终, 是地地道道的悲剧, 它产生的悲剧效果以及它的悲剧力度远远超过了《丹麦史》中有关王子复仇的故事和同题材的其他文学作品。

首先, 哈姆雷特实现了从个人到国家的超越。

哈姆雷特把个人的仇恨升华为对国家的忧虑, 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承担起为父报仇, 拯救丹麦的神圣使命。

哈姆雷特在其父被害之前是一个具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青年。

他在当时人文主义思潮的堡垒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时, 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陶冶,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从这出戏剧中发现, 哈姆雷特在其言谈举止中处处闪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哈姆雷特的女友奥菲利亚对他的发疯这样感慨:“啊! 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殒落了! 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 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这样无可挽回地殒落了!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具有文艺复兴时期良好的人文素养, 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他能超越个人仇恨, 升华到忧国忧民的高度。

在从思考到行动的发展过程中, 他逐渐认识到, 为父王复仇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 而是关系到整个国家, 整个社会的问题。

开始时, 哈姆雷特对世界、对生活充满了纯洁美好的向往, 他觉得“人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文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然而这种肯定人的作用的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发生了深刻的矛盾。

在接触到父死母嫁的黑暗现实之后, 他怀疑“人”的价值。

就在上述那段肯定“人”的独白后半段, 却说“可是在我看来, 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 人类不能使我发生兴趣”他慢慢地悟出悲剧不是某个家庭或者少数一些人的, 而是属于整个社会的。

他认识到“丹麦是一所监狱”, 乃至全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 里面有许多监房、囚室、地牢; 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认识到“时代整个儿脱节了”, 并最终决定承担起这个“重整乾坤的责任”。

其次, 哈姆雷特在剧中实现了从苦闷的思索到勇敢的行动的超越。

当他获悉父王突然驾崩, 叔叔克劳狄斯突然登基, 他从德国返回丹麦, 又发现母亲匆匆改嫁, 便疑窦顿生, 精神忧郁, 决心弄清此事。

他夜上露台观看鬼魂, 他父亲的亡魂告诉他克劳狄斯谋杀自己的罪行, 并嘱咐他复仇。

从此, 他便处于沉思延宕、忧郁痛苦之中为了进一步弄清真相, 哈姆雷特巧妙地安排了一场“戏中戏”《捕鼠器》, 证实鬼魂的话是真的。

但是他却一再犹豫。

这时奸王阴谋借刀杀人, 派遣哈姆雷特去英国, 让英王除掉王子, 哈姆雷特识破阴谋, 半路逃回。

这成了他实现超越的直接条件, 此时, 他彻底超脱忧郁, 立志报仇, 最终把愤怒的剑刺向克劳狄斯, 从而也真正地由一个思考型的人变成了一个行动型的人。

在英国文艺复兴最繁荣的时期, 莎士比亚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经历了从形成到发展深化的过程, 后期的代表作《哈姆雷特》无疑集中反映了莎士比亚世界观的成熟与超越。

在早期创作中, 莎士比亚相信人性善良, 相信“爱”的武器可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并把这看成是改变现实邪恶和创造美好世界的巨大力量, 戏剧冲突也往往是由恶人悔改、好人宽恕而得到解决的。

这一时期正当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极盛时期, 这时的英国建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对外战争的胜利和对殖民地的掠夺, 进一步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英国社会呈现出一片繁荣富强的景象。

因此他早期的创作充满愉快乐观的浪漫色彩,以喜剧居多, 即使创作悲剧,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 也是以主人公之死换来的两家和好为结局。

在中期的悲剧创作中,“他向我们展示的却是人类的自私与丑陋, 人与人之间的残酷与血腥的关系,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人性堕落, 情绪泛滥的画面”。

写于16 世纪与17 世纪之交的《哈姆雷特》就是这样一幅刻画人性有限的代表作, 这一时期英国已从“快乐英国”的“黄金时代”笔直地堕入了“黑铁时代”, 专制政体的进步性已经丧失殆尽, 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 人与人之间只有金钱利害关系, 极端个人主义盛行。

莎士比亚对此有着极深的感触, 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

正因为如此, 哈姆雷特这个具有社会先进思想的理想人物,在腐败的社会现实中悲怆地牺牲了, 成了正义的殉道者。

哈姆雷特》表现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即作者人文主义思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就是人文主义思想本身的危机。

莎士比亚通过对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的精心刻画和描写, 揭示了人性黑暗和丑陋的一面, 对人本性的认识随之加深, 揭开了人文主义与现实冲突的面纱。

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复仇英雄,而是一个具有强烈诗化意识的思想者,哈姆雷特因此在戏剧舞台上一直保持着敏感的诗人特质。

强烈的诗化意识使哈姆雷特对现实世界的感悟具有超越性(即通过诗,使自我对整个世界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 ,也使他的追求不同凡举。

他与叔父的抗争不仅是为了简单的“复仇”,而是旨在重建一个新的理想的世界。

这使他的痛苦和彷徨在无可逃避的命运面前具有了更深刻的悲剧意义。

诗化意识既间接导致了哈姆雷特的悲剧,也使他获得了最终的超越。

首先,哈姆雷特出生高贵,对美与善有着执著的向往。

他用“另一个世界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将现实的世界诗化。

这种诗化使哈姆雷特超越了平庸的现实,具有了一种浪漫脱俗的诗人气质。

诗化不是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而是体验这个世界的方式。

在人文主义者看来,当人赋予这个世界以善和美,就能摆脱冷冰冰的物质,就能摆脱人生的虚无“, 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大地上”。

他相信父亲的伟大,相信母亲的忠贞,相信奥菲利娅爱情的纯洁,相信吉尔登斯吞和罗森格兰兹友谊的真诚。

这使哈姆雷特的品质高洁和风范出众,使他成为“时流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然而,从剧本来看,真实的情况并不是那样。

丹麦的社会早在奸王篡位之前,便已经是危机四伏“, 穷人的脚趾头已经挨着朝廷贵人的脚后跟了”。

在先王过世不到一年的时间,丹麦国内就民情汹涌,叛乱一触即发。

其次,哈姆雷特具有诗化的个性特征,即通过浪漫化的人生态度来达到哲学意义上的超越。

在这里,“感觉是诗化的绝对中介”。

感觉不是现实的“照相”,而是对现实的主观美化。

这种美化拉大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从而使人产生极端的欢乐和极端的痛苦。

在诗化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比较中,诗化者往往会将现实的丑恶放大,因而,巨大的反差会使人很容易从一个极端滑到另一个极端。

如果把诗化视为一种对于生活的提纯的话,在哈姆雷特身上就表现为一种极端排他性的洁癖。

他相信真和善,不能容忍生活中的一点点虚伪和背叛。

母亲的违背伦常的改嫁和奥菲利娅的离去导致了哈姆雷特对整个女性群体的轻蔑和仇恨。

这种负面的情感造成了哈姆雷特的不宽容和多疑,进而造成了王后和奥菲利娅自毁的悲剧。

在伤害他人的同时,哈姆雷特自己也感受到了深深的伤痛。

诗化意识一方面使哈姆雷特变得苛刻,另一方面使他注重“圆满”的凝神“关照”。

诗化的使命是体验世界而不是改变世界,所以,诗化意识往往导致追求与行动的分离。

正如哈姆雷特过多地思考,反而杀死了行动。

这决定了哈姆雷特在剧中表现出的令世人众说纷纭的犹豫。

最后,诗化意识要求个体实现对现实和自我的超越,也就是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意义。

要达到这一终极目的,一个方向是通过尼采所主张的唯意志论,以个体意志狂放的扩张达到一种生命的醉境,以此超越麻木枯燥的现实世界;另一方向则是以无入大有,通过对意义和个体意志本身的取消,达到一种彻底无他无我的境界,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悟破”,这同样是一种超越。

在经历了以疯狂为伪装的意志的狂欢之后,英国之旅使哈姆雷特的心灵获得了“狂醉”状态之后的宁静。

他归来手执骷髅站在墓地陷入冥思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了自己行动的毫无意义,明白美好与丑恶终究在死亡面前归于虚无。

行动前,哈姆雷特内心充满了仇恨,“要将流血的念头充满脑际”,置复仇于伦理和公义之上。

显然,这种情况下的哈姆雷特已远离“浪漫”而被自己的使命所异化。

而一旦丢弃复仇的“盔甲”,哈姆雷特的心理空间则再现那种诗意的淡泊———对现世恩怨的否弃,使哈姆雷特对自我的生命体验具有了一种彼岸的色彩,以致他的形象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

对比之前哈姆雷特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站在墓地里的王子显然已经得出了他自己的结论。

当哈姆雷特接受了雷欧提斯的挑战时,已经预感到自己的死亡,然而他却说:“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 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不知道会留下些什么,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面对虚无的未来和无力改变的现实,哈姆雷特选择了迎向死亡。

纵观整部作品,可以看到哈姆雷特一直游离于复仇行动之外,每当外力的刺激(戏班的剧情、福丁布拉斯的行军) 唤起他的仇恨时,他自身的天性又会很快并且轻易地使他远离。

构成《哈姆雷特》全剧核心悬念的不是他如何复仇或者复仇结果将如何,其悬念和戏剧张力来自于为何在诸多条件都具备的前提下哈姆雷特仍然不复仇。

换句话说,即该剧不仅不是复仇剧,反而是一部“反复仇剧”。

那么,从哈姆雷特的诗化意识进入人物,剧中哈姆雷特迟迟不去复仇,却沉溺于复仇想象的行动便可以得到充分的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