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导论讲义-zlh7
催化作用导论 第一章 催化作用基础.ppt

二、催化剂和催化过程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1、对工业及经济的影响 2、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3、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 4、催化剂市场
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工业催化包括两方面的工作: • 催化科学前沿领域工作(包括新型催
化剂的研制、开发,以及催化剂新现象、 新理论的研究)。 • 根据客户提出的要求,为客户设计具有 特定性能的工业催化剂产品,“订制” (包括催化剂的造型、正常操作要求、测 试及催化剂的再生)。
• 区别一个概念:
均相催化反应体系:有催化剂存在。 均相非催化反应体系 :
2、按催化反应分
氧化还原反应:包括氧化、加氢和脱氢
酸碱反应:包括异构化、环化、歧化、脱水、 水合等过程
二、催化剂的分类
1、按催化过程分 均相催化剂:
多相催化剂:
2、按具有的催化功能 氧化-还原催化剂
酸碱催化剂 双功能催化剂 …………
工业催化剂的发展阶段
• 1923年,Fischer与tropsch F-T合成。 • 1936年,Houdry公司 利用改性的天然白土作为催化裂化剂,
生产高辛烷值汽油。 • 1953年,Ziegler-Natta 烷基铝-TiCl4为催化剂,实现了高
密度聚乙烯HDPE的工业化生产。 • 60年代初,人们意识到对环境污染导致的严重性,开始研
3、按催化的具体反应 :氧化催化剂、 加氢催化剂、脱氢催化剂、
异构催化剂、环化催化剂 … …
4、按催化剂在使用条件下的物态
过渡金属催化剂:如N2+H2----------Fe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如SO2--------SO3-------V2O5 硫化物:如CO+H2O-------CO2+H2-------Co-Mo 固体酸催化剂:如用于催化裂化的稀土分子筛 过渡金属络合物:
催化过程导论

第二章相催化反应过程一、固体催化剂的组成:活性组分、助催化剂(促进剂)和载体通常,一个多组分的催化剂,其表达方法是这样的:如:加氢脱硫催化剂Co-Mo / Al2O3主催化剂助催化剂载体1、活性组分:也称主催化剂。
是催化剂中起催化作用的主要组分,没有它就不存在催化作用2、助催化剂:也称助剂或促进剂。
是催化剂中占量较少的物质。
通常助催化剂本身是没有催化活性的。
3、载体:是担载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的组分, 将活性组分、助催化剂负载于载体上所得到的催化剂称为负载型催化剂。
※溢流现象——指固体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经吸附产生一种离子的或自由基的活性物种,它们迁移到别的活性中心处的现象。
它们可以化学吸附诱导出新的活性或进行某种化学反应。
※强相互作用——是金属与载体间的强相互作用。
活化方法由催化剂的不同性质而不同。
通常,金属氧化物有两种活化情况:1、还原活化:如:氨合成催化剂出厂时是Fe2O3+FeO,而起催化活性的是Fe,因此在使用前需通H2还原2、氧化活化:如:萘氧化为邻苯二甲酸酐的钒催化剂,出厂时为V2O4,而活性态为V2O5,因此需通空气将V2O4氧化为V2O5后,才可进行催化生产。
三、催化剂的失活由于催化剂参与了反应的中间过程,因此在催化剂表面上发生的或进行的任一过程,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表面的物化结构和性质,从而最终导致活性结构被破坏或活性丧失,这时称催化剂失活。
四、催化剂的表征1、吸附的定义:由于物理或化学的作用力,某种物质的分子能附着或结合在两相界面上(固-固相界面除外),从而使这种分子在两相界面上的浓度大于体系的其他部分,这种现象叫吸附。
1)物理吸附物理吸附是由相互不起反应的分子间的吸引力,即Van der waals力引起的。
可把这些力划分为:①色散力②偶极力1)吸附作用力(推动力)的不同,是二者的根本区别(是非题)。
物理吸附的推动力是范德华力(分子间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较弱的作用力。
第六章 催化作用导论

Pt重整催化剂D可达50%。 D(晶粒度)的测定方法:
(1)STM直接观察大量粒子,求统计数;
(2)XRD宽化法; (3)XRD小角散射法; (4)气体化学吸附法:利用气体在活性组分上的选 择性化学吸附,测定形成单分子吸附层时的吸附量,求取 活性组分粒子大小。
2、催化中的超微粒子(纳米)
指介于宏观物质与原子之间的中间形态,一般指1- 100nm(<0.1μm)直径的微小颗粒,称为超微粒子或纳 米。把组成相或晶粒结构控制在100nm以下的长度尺寸的 材料称为纳米材料。 超微粒子具有特异的物化性质,潜在的多功能材料, 国内外竞相开发之中。 (1)超微粒子具有较高的表面原子分率(D大), 有利于提高活性。事实上,在催化剂领域,大多固体催化 剂,尤其是负载型催化剂、过渡金属基合金催化剂一般都 由1-10 nm大小的晶粒分散在高表面积的载体上。α-Fe 晶粒大小为26-28 nm。
晶粒表面原子数 S M 分散度D= 100% 晶粒总原子数 T M
D = 1,所有原子都暴露于表面。晶粒增大,分 布在晶粒表面的原子数(MS)减少,分散度下降。
金属在载体上微细分散的程度,直接关系到 表面金属原于的状态,影响到这种负载型催化剂 的活性。通常晶面上的原子有三种类型,有的位 于晶角上,有的位于晶棱上,有的位于晶面上。
催化作用导论
第六章 催化剂的宏观结构与表征
第一章曾说到催化剂的作用在微观上主要从电子因 素、空间(几何)因素及化学因素来阐释。 我们在酸碱、金属、半导体催化剂中讨论了电子因 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因为催化作用是反应(产)物 与催化剂之间在电子结构层次上的作用,所以从电子因 素角度有助于认清催化作用的本质。 但有时反应分子与催化剂结构中都包含许多原子, 从本质上考虑电子因素不十分明显,相反地讨论反应物 分子与活性中心间的几何配臵关系较直观。 在反应过程中催化体系的空间配臵对催化性能的影 响即为催化作用的几何因素。
催化导论讲义3

吸附热分类
吸附热效应产生过程
积分吸附热
一定温度下,在整个吸附 过程中,催化剂表面吸附 1mol气体所放出的热量
微分吸附热
一定温度下,催化剂 表面上吸附少量气体 所引起的热量变化 等量吸附热——吸附 量固定(即覆盖度一 定)的微分吸附热。
吸附键强
d ln K Q dT RT 2
van’t Hoff方程
吸附热与催化活性间有一定的关联
许多实验事实表明:
最好的催化活性与反应分子的中等吸附强度相当。
催 化 活 性
volcanic 火山型
四、吸附等温线
天 津 大 学 Tianjin University ---催化导论
BET多层吸附理论
(2)诱导的表面不均匀性(induced surface heterogeneity) 假设:吸附剂表面上能量分布原先是均匀的,但吸附 物种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会诱导产生表面不均匀性。
覆盖度的增大吸附物种之间相互排斥作用增强吸附键强 度减弱吸附热下降
四、吸附等温线
天 津 大 学 Tianjin University ---催化导论
平衡吸附量:V=F(P,T) 吸附等温线讨论的是影响平衡吸附量的因素。 吸附等温式(线)——在等温条件下, 平衡吸附量与吸附压力或相对压力间的关系。 即V=F(P)T V=F(P/P0)T(吸附温度低于气体的临界温度)
其中, P0是在吸附温度下吸附质的饱和蒸汽压。 吸附气体的量可以用气体的质量(mg)或气体在标准状态下 的体积(cm3)或mol数表示。
化学吸附与 V Kp 物理吸附 Vm 1 Kp
V kp
1/ n
催化导论

拉曼光谱是以单色光照射至物质时,物 质分子发生散射现象,出现与入射光频率不 同的散射光所形成的光谱。因为散射辐射的 频移通常是不连续的振动光量子,所以,拉 曼光谱和红外光谱一样能提供有关分子结构 的信息。在低频区,因为红外光不能透过吸 附剂,因此拉曼光谱能使我们检测到一般用 红外光谱观察不到的低频振动。
可以鉴别吸附物种的结构特性,而基团物 种的位移可以探测出表面键的性质,并并 探测出分子的键合相对与被吸附分子的变 化。对于吸附分子的红外光谱来说,识别 基团频率是非常重要的,可由基团频率分 析得到相当完整的结构信息。当吸附影响 基团内部成键时,这种基团频率会受到影 响,产生红移或蓝移,根据基团频率的位 移可以探测出表面键的性质,并可以探测 出分子的键合对于被吸附分子的变化。
对于原子序数z<30的元素,可观察到2个 很好分开的能谱峰,分别与K电子和L电子相 对应;对于z=30一70的元素,将看到L1,L11和 L1113个峰;而z>70的元素,将会有和M及N 电子对应的更复杂的能谱峰出现。不同的分 子结构和外界化学或物理环境的某些变化也 会影响内层电子束缚能的改变,即相应的能 谱峰可能发生移动,这种效应称化学位移, 据此可以有效地了解分子中原子成键状态。 X射线光电子能谱可以测定固体表面1 nm一 10 nm的所有成分,并提供和各成分化学状 态相关的信息。
• 表征催化剂以及了解其在催化表征中的作
用,是开发新的催化剂必不可少的步骤。
• 为了研究反应机理,需要对动力学分析辅
以微观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活性中心的性 质、中间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性、中毒物质 等。获得这些信息需要波谱学方法。常用 的波谱方法有: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核 磁共振核X光电子能谱。
第二节:红外光谱
有机分子与表面的键合具有低频性质, 在催化剂不透明区产生吸收,很难用红外光 谱检测,这种键也可能是不完全的离子键, 因此,对于有机分子的检测,拉曼光谱比红 外光谱更合适。拉曼光谱用来补充红外光谱 的不足,用来研究不适合用红外进行研究的 催化课题,可用于对催化剂体相结构、表面 结构、吸附中心和吸附物种结构的研究。
《催化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教学大纲

《催化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71022课程性质:专业特色课学时/学分:16/1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催化方向)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催化科学与工程方向)的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入门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催化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及催化的历史与发展过程,了解催化专业的后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特色课在本专业中的关系、地位、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化工专业特别是催化专业的热爱和兴趣,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Course DescriptionAs an introductory course,Introduction to Catalysi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s set for freshme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Technology(Major of Catalysi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helps students understand its importance in lif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courses taken later on.It also helps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catalysis,cultivate their interests in Chemical Engineering&Technology,especially in Catalysis, and facilitate their study of other courses.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催化科学与工程方向)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介绍,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优秀课件

• 催化剂的基本特性
– 改变反应途径,降低反应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催化剂的
共性 — 活性)
N2 + 2*
2N* Key
1/2N2 + 3/2H2
NH3
H2 + 2* N* + H*
2H* NH* + *
E非 能 量
E1
Fe催化反应速率= 3×1013 非催化反应速率 ( 500℃ 常压 ) 吸附
NO催化SO2氧化为SO3 硫酸催化乙酸与乙醇酯化
负载型钯催化乙炔选择加氢 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丙
烯聚合 贵金属催化硝基苯加氢 PdCl2-CuCl2水溶液催化乙
烯与氧气反应成乙醛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优秀课件
按反应类型进行分类
反应类型 加氢 脱氢 氧化
羰基化 聚合 卤化 裂解 水合
烷基化,异构化
主要功能:活性
催化剂
载体: 高熔点氧化物 硅胶、粘土、活性炭等
主要功能: 高表面积、多孔性、 机械强度、热稳定性、 双功能(附加活性中心)
助催化剂
助催化剂: 金属、非金属等 主要功能: 对活性组分/载体改性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优秀课件
➢ Bulk catalyst ➢ Supported catalyst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优秀课件
➢ 电子助催化剂:改变活性组分的电子结构,从而影响反应分子的化学吸 附和反应活化能,提高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氨合成催化剂:Fe - K2O - Al2O3 K2O 为电子助催化剂(过渡元素Fe有d空轨道,电子授体K2O将 电子传给Fe,使Fe原子的电子密度增加,改变N ≡N 的 π键合, 离解能大大下降)
C2H4 + 3 O2
催化作用导论氧化还原型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PPT学习教案

用这种模型,原则上可以解释金属表面的化
学吸附。不仅如此,它还能解释不同晶面之间化
学活性的差别;不同金属间的模式差别和合金效
应。如吸附热随覆盖度增加而下降,最满意的解
释是吸附位的非均一性,这与定域键合模型的观
点一致。Fe催化剂的不同晶面对NH3 合成的活性
不同,如以[110]晶面的活性为1,则[100]晶面的
能级密度(N(E)):单位能量间隔中拥有的精
细能级的数目。
由量子力学计算知:
能级的宽度:s带 > p带 > d带;
能带拥有能级数:s带 < p带 < d带;
所以,d能带的能级密度大。
(2)金属的满带与空带之间是连续的,没有能量间隙。
价带和导带间能量也是连续的。
第11页/共109页
满带电子受激跑到空带,满带中形成空穴,且
所谓d %是指在成键轨道(包括空轨道)中,d
轨道所占的百分数。
d%愈大,成键轨道中占用原来的d轨道多,
就有可能使d空穴减少。
第15页/共109页
一些过渡金属的d空穴和d%
第16页/共109页
例如,Ni原子有两种杂化轨道:
2 3
d
s
p d
占
=
2
/6
=
0
.3
3
N
i-A
3
d
4
s
4
p
3 2
d
s
p d
占
=
吸附热变化不大,它们对
气体的吸附强度适中,常
做催化剂用
第30页/共109页
。
3、火山型曲线
化学吸附热的大小表征着吸附键的强弱。吸附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 z 简单氧化物——结构单一; z 混合氧化物——几种氧化物混合后依然保留各自的结构,至多只是在界面 上形成新相; z 复合氧化物——几种氧化物混合后形成结构上与原氧化物不同的化合物。
性能: z 电子激发能非常高,且构成定域化学键 z 不能催化氧化还原反应 z 表面上可产生酸碱位 z 催化正碳离子机理反应
道,可以接受外来的电子对,是L酸中心。
§2.3.1 概述
§2.3.1.1 固体酸碱的定义
软硬酸碱概念 [固体酸]:能够给出质子或接受电子对的固体 [固体碱]:能够接受质子或给出电子对的固体 特点:更广泛地进行概括,对固体酸碱将质子论和电子
论结合起来
§2.3.1 概述
§2.3.1.2 固体酸碱催化剂的优点
能源与环境过程中的
催化原理导论
第二章 固体催化剂材料
§2.3 固体酸(碱)催化剂 第一讲
催化科学与工程系
2012/10/15
§2.3.1 概述
§2.3.1.1 固体酸碱的定义
布朗斯特(Brφnsted)质子论 [B酸]:凡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 [B碱]:凡能与质子结合的分子或离子 特点:酸(A)= 碱(B)+质子(H+) A,B为共轭酸碱 HA + B = HB+ + A-
(一)类型
表1 固体酸碱催化剂
类型
酸
碱
① 天然粘土矿
高岭土、膨润土、蒙脱土、白土、天然 沸石等
水滑石
② 难还原、不变价的氧(硫)化物 Al2O3、ZnO、ZnS、CdS、Y2O3-SiO2、
及其混合物
MoO3-CoO-Al2O3
③ 无机盐
AlCl3、NiSO4、Bi(NO3)3
④ 酸碱负载在硅胶、氧化铝、硅藻 H2SO4/、H3PO4/、H3BO3/、丙二酸/
固体酸碱催化剂的优点 (1)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耐高温; (2)不腐蚀反应器,可以连续生产; (3)催化剂可以再生,反复使用; (4)催化剂与反应物及产物易分离; (5)废催化剂处理方便,有利于环保; (6)产物不需要处理,产生三废少。
§2.3.1 概述
§ 2.3.1.3 固体酸碱催化剂的类型及特征
基本原理:研究有机碱和指示剂分子在固体表面上的竞争 吸附过程。
基本假设:指示剂分子和有机碱分子吸附在同样的酸性位 上,指示剂分子不能接近的酸性位,有机碱也与其无相互作 用,这样消耗有机碱的数量才能表示欲测强度酸性位的数量。
§2.3.3 固体酸催化剂酸性分析方法
§ 2.3.3.1 滴定法 (一)非水溶液滴定(Hammett指示剂法) (1)Hammett指示剂法表征酸量及酸强度分布
甲苯 乙醇 乙烯+水 丙酮+苯
乙醇+乙醛 环己酮污
汽油、柴油、液化气 REY、USY
乙基苯(异丙苯) 固体磷酸,HY, REX,ZSM-5
异戊烷(异己烷) 苯及二甲苯
HM,REX, Pt/SiO2-Al2O3 丝光沸石
乙烯 乙醇
γ–Al2O3 固体磷酸
双酚A
HY
丁烯醛 己内酰胺
HY,HM HY,NiSO4·H2O
[:B]a-碱(指示剂)的浓度; [A:B]-B与A作用后生成络合物A:B的浓度。
H0越小酸强度越强,H0越大酸越弱。
§2.3.2 固体表面的酸碱性质
(二)酸碱强度 (2)表示 ② 碱强度 (A) [HA]a + [B]s → [A-]a + [BH+]s 那么, H- = pKa + log[A-]a/[HA]a
如SiO2-Al2O3表面上有许多羟基,在反应过程 中能给出质子H+,成为B酸中心。
§2.3.1 概述
§2.3.1.1 固体酸碱的定义
路易斯(Lewis)酸碱电子论 [L酸]:凡能够接受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 [L碱]:凡能够给出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 特点:酸(A)+ 碱(:B)= 酸碱络合物(A:B) L + :B = LB 如SiO2-Al2O3表面上裸露的Al3+,外层有空轨
(A) 若一固体酸表面能够吸附一未解离的碱,且将它转变为相 应的共轭酸,转变是借助于质子自固体酸表面传递于吸附碱, 即:[HA]s + [B]a → [A-]s + [BH+]a
那么, H0 = pKa + log[B]a/[BH+]a
式中:
pKa-共轭酸BH+解离平衡常数的负对数,pKa=-logKa,类似pH; [B]a-未解离的碱(碱指示剂)的浓度; [BH+]a-共轭酸的表面浓度。
若以不同pKa值的指示剂,重复操作,就可以得到不同酸 强度H0范围下的酸量,从而得到酸强度分布。
§2.3.3 固体酸催化剂酸性分析方法
§ 2.3.3.1 滴定法
(一)非水溶液滴定(Hammett指示剂法)
(1)Hammett指示剂法表征酸量及酸强度分布
4
2012/10/15
§2.3.3 固体酸催化剂酸性分析方法
(B) [A]a + [:B]s → [A:B] 那么,H- = pKa + log[A]a/[A:B] H-越大碱强度越强,H-越小碱越弱。
§2.3.2 固体表面的酸碱性质
(二)酸碱强度 (2)表示 ③ 用H0作为固体表面酸强度标度的缺陷 (A) 大多数固体酸的活度系数不清楚。
H0 定义在热力学上不确切,但相对比较有价值。
2
2012/10/15
§2.3.2 固体表面的酸碱性质
(二)酸碱强度 (2)表示 ① 酸强度
(B)若一固体酸表面能够吸附一未解离的碱,且将它转变 为相应的共轭酸,转变是借助于吸附碱的电子对移向固体酸 表面,即:[A]s + [:B]a → [A:B]
那么,H0 = pKa + log[:B]a/[A:B] 式中:
固体碱 BeO, MgO, CaO, SrO, BaO, SiO2, Al2O3, ZnO, Li2O, In2O3, Y2O3
SiO2-MgO, SiO2-CaO, SiO2-Al2O3, MgO-Al2O3, SiO2-SrO, SiO2-BaO 碱性分子筛
§2.3.1 概述
§ 2.3.1.3 固体酸碱催化剂的类型及特征
§2.3.2 固体表面的酸碱性质
(一)酸碱类型
酸: B酸中心-固体表面能够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 L酸中心-固体表面能够接受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
碱: B碱中心-固体表面能够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 L碱中心-固体表面能够给出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
§2.3.2 固体表面的酸碱性质
(二)酸碱强度 (1)定义
方法:
①称取一定量预干燥的固体酸催化剂样品,悬浮于非水惰性 液体(如苯溶液)中;
②隔绝水蒸汽条件下,按一定滴定度加入已知量的碱(滴定 所用的碱必须是比指示剂更强的碱,如正丁胺),经过一定时间使样 品与碱反应达到平衡;
③加入几滴所选定的一定pKa值的Hammett指示剂,显示酸 型色,用碱滴定,使指示剂呈过渡色,即达到等当点所需的碱 的滴定度,即为固体酸表面上具有酸强度H0的那些酸中心的量。
SiO2-Al2O3 强酸 4
MgO
强碱 4
催化剂酸位和碱位协同作用,对于某些特定的反应是 很有利的,因而具有更高的选择性——酸碱双功能 催化剂。
§2.3.3 固体酸催化剂酸性分析方法
§ 2.3.3.1 滴定法 (一)非水溶液滴定(Hammett指示剂法)
在非水溶液中(如苯、石油醚、正庚烷、异辛烷、四氯化碳), 分别加入一系列指示剂,用有机碱(如正丁胺)测定固体表面 酸性: ¾ 由消耗有机碱的量可以测定固体表面酸量; ¾ 借助于系列指示剂的显色可以判断表面酸强度,并可求出 表面酸量按强度的分布。
• 裂解 • 异构化 • 聚合
§2.3.1 概述
§ 2.3.1.4 固体酸碱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反应类型
表3 常见的固体酸催化反应
反应物
产物
催化剂
催化裂化 烷基化
异构化
甲苯歧化 醇类脱水 烯烃水合 羰基与芳 烃缩合 醇醛缩合 Beckmann 重排
200-500℃的石油馏分油 苯+乙烯(丙烯)
正戊烷(正己烷)
(二)酸碱强度 (3)一些固体酸的强度顺序
固体物质
SiO2-Al2O3 蒙脱土 高岭土 γ-Al2O3 SiO-MgO SiO2 TiO2 MgAl2O4 CaO MgO
pKa范围 <-8.2 -5.6 ~ -8.2 -5.6 ~ -8.2 +3.3 ~ -5.6 +3.5 ~ -2.5 -2.0 +6.8 ~ +1.5 >7.0 >7.0 >7.0
3
§2.3.2 固体表面的酸碱性质
(二)酸碱强度 (4)固体超强酸和超强碱
表5 固体超强碱
2012/10/15
§2.3.2 固体表面的酸碱性质
(三)酸碱量(度)
[酸量]:单位重量或单位表面积上酸位的毫摩尔数, 即m mol/wt或m mol/m2。
酸量也叫酸度,指酸的浓度。 [碱量]:单位重量或者单位表面积碱位的毫摩尔数, 即m mol/wt或m mol/m2。
土等载体上
BeO、MgO、CaO、 SiO2-MgO、SiO2-CaO Na2CO3、CaCO3
NaOH/、KOH/、K2CO3/
⑤ 功能化处理的结晶硅铝酸盐
(沸石分子筛)
分子筛
碱性分子筛
⑥ 离子交换树脂
阳离子交换树脂
阴离子交换树脂
⑦ 固体超强酸碱 ⑧ 杂多酸
SbF5/SiO2-Al2O3、SbF5-HF/活性炭、 ZrO2-SO42-
§2.3.2 固体表面的酸碱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