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特_小说语言与情节的掘墓人
试论贝克特的小说三部曲

了人 们 赖 以 寻求 慰 藉 的 宗 教 信 仰 , 碎 了指 导 人 们 理 解 世 粉 界 与 自身 的价 值 体 系 , 而 使 得 人 类 世 界 显 得 不 可 理 喻 ; 从 另
一
方 面 , O世 纪 的 两 次 世 界 大 战 更 给 人 类 留 下 了 道 德 沦 2
丧 、 仰 危 机 、 统 崩 溃 等等 难 以 弥 合 的精 神 创 伤 。 信 传 特 殊 的时 代 背 景 迫 使 艺 术 家 们 以 不 同 的视 角 和 态度 来 审 视 和 对 待 作 品 的创 作 方 式 , 为 荒 诞 派 戏 剧 的 创 始 人 和 作
尔 文 学 奖 。这 项 荣 誉 正 是 对 他 长 期 以 来 在 小 说 和 戏 剧 上 所
做 出 的 突 破 性 贡 献 的最 好 阐 释 与 证 明 。
心路历程 , 即不 断 发 现 真 实 自我 和 潜 意 识 自我 的 过 程 。 小 说 分 为 两 个 部 分 , 个 部 分 各 自形 成 独 立 的 环 形 叙 0 2
牡 丹 江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U RNAL OF M UDANJ ANG OLLE I C GE OF EDUCATI ON
N o.2。2 0 O1
Se il ra No.1 0 2
试 论 贝 克 特 的小 说 三 部 曲
统 尝 试 推 向 高潮 , 使 之 抵 达 巅 峰 。 并
[ 键 词] 贝克 特 ; 诞 小说 ; 部 曲 ; 无 ; 传 统 关 荒 三 虚 反
贝克特的典型代表作是什么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1989年12月22日)爱尔兰作家,创作的领域主要有戏剧、小说和诗歌,尤以戏剧成就最高。
他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
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是爱尔兰人,但长期居住在法国,并曾参加了法国抵抗运动。
他是小说家、戏剧家。
他的主要剧作有:《等待戈多》(1952)、《结局》(1957)、《那些倒下的人》(1957),《最后一盘录音带》(1960)、《啊!美好的日子》(1963)、《喜剧与小戏数种》(1972)等。
1969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贝克特在小说和戏剧上追求新表现形式的先锋,继承了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的文学传统,而他早年的戏剧作品则受益于十八世纪九十年代的法国文学和埃尔弗特·吉尔瑞的《乌布·诺伊》。
贝克特的小说在结构上独树一帜。
他的小说大多采用一种环形封闭的结构,情节不断繁衍而又不断消解。
主要情节被不断打结和扯断,直至被叙事彻底解构。
总体来看,贝克特的小说创作取得了一些成就。
可是由于语言和结构实验走得过于极端,使得他的作品成为很难解读的私人写作。
社会评价:英国作家及剧场导演、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说:“他不引领我走上任何一条花园小径,他不偷偷给我使眼色,他不向我灌输疗救的办法、前进的道路、上天的启示,也不端给我一盆面包屑;他不会卖给我任何我不想买的东西——不论我买不买,他都不会跟我胡扯——他的手从不高过他的心。
不过,我乐意买他的货:不论是钩子、线,还是锤子,因为他把所有的石头都翻了个底朝天,一只蛆也没剩。
他催生了美的事物。
”。
论贝克特小说作品中的居间言说

论贝克特小说作品中的居间言说摘要:贝克特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表现出明显的后现代风格与特点。
他运用“居间(in between)叙事”的策略,使小说作品充满了生与死,存在与虚无,光明与黑暗等的对立交替缠绕来表现二战后人类的虚无感挫败感和存在之悲。
他置身于语言与非语言的边界地带,对语言进行着无情的肢解和减损,走向了不可言说之物,清晰地表达着语言背后的东西。
贝克特作品中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后现代的艺术创新,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贝克特小说居间贝克特是二十世纪杰出的小说家剧作家,有着双语言文化背景的他因《等待戈多》而蜚声文坛。
但在他耀眼的戏剧光辉之下,其小说创作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他创作的小说除了三部曲《莫洛伊》《马龙之死》《无可名状之人》之外,还有前期用英文创作的《莫菲》《瓦特》以及后期的一些“文本”创作。
他的小说作品充满了生与死,光明与黑暗,联系与离散,内在与外在,存在与虚无的对立关系。
但贝克特对这些关系的处理并不是二元对立的,也不是简单地相互否定,常常是一个转变到另一个:生进入死,光明进入黑暗,离散进入统一,反之亦然。
他的美学思想促使他强调这两极之间的空间,他对黑白,光影之间的灰色地带非常着迷。
爱尔兰驻法国大使安妮·安德森在贝克特百年诞辰纪念仪式上致辞:贝克特是一位打开了无情的大灯,照射着人类生存状态的作家,如此直接如此勇敢,让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着最深处无助的自我。
贝克特作品中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后现代的艺术创新,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
一、光明与黑暗之间贝克特一直迷恋光明与黑暗的相互变化,相互渗透。
他置身于光明与黑暗的边界地带,探索荒诞背后的虚无,表现光明与黑暗同时存在的悖论。
在《莫菲》中,年轻的贝克特这样描绘:心灵经验与身体经验被隔绝开来,在其光明与黑暗之间,他感觉不到流动,光明没有吞噬黑暗的必要,必要的是时而在光明中,时而在半光明中,时而在黑暗中,仅此而已。
在现代英国小说史上

在现代英国小说史上,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的小说常被视为“反小说”,因而他被称为实验小说家。
谈起贝克特的实验小说,就不能不提到他创作于1947年至1950年间的三部曲(《莫洛伊》、《马洛纳之死》和《难以命名者》),因为它代表了贝克特整个小说创作和小说实验的巅峰。
三部曲的第一部《莫洛伊》(Molloy)的出版可以说是西方文学界的一件大事,它曾被一些评论家称为20世纪的文学杰作之一。
这部小说标志着贝克特小说创作的根本转变,即他那极端反传统的、没有情节,甚至没有段落划分、没有标点符号的“反小说”形式实验的开始。
首先,从《莫洛伊》开始,贝克特不再用英语写作了,而改用法语,(注:至于贝克特为何改用法语写作,笔者曾在《从认知危机到语言表征危机——评塞缪尔·贝克特的长篇小说<瓦特>》中进行过探讨。
见《外国文学》2002年第4期,第52页。
)但他后来又将这些作品译成了英语。
选择法语创作是贝克特小说实验的一个重要步骤,这意味着贝克特告别了自己过去的写作风格,即摆脱英语语境,特别是爱尔兰文体的束缚。
第二,从《莫洛伊》开始,他的小说从表象世界转向了自我的本质世界,叙事角度由第三人称全知叙事视角转向了意识流的主观叙事视角并把读者引向潜意识的领域。
因此,致力于研究“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学者认为三部曲标志了贝克特从“现代主义诗学”向“后现代主义诗学”的转变。
笔者认为这样的划分自有其道理。
如果说贝克特三部曲以前的小说 (如《莫菲》和《瓦特》等)主要描写现代人对混沌的、不可知的外部世界的探索,从而展示不同层面的二元对立的小说世界,那么,从《莫洛伊》开始,贝克特则试图从心理学的深度去解构清醒/疯狂、真实/想像、意识/无意识、生/死等二元对立命题,以消解分明的二元对立界限,进而达到一种“真正的精神现实”。
(注:弗洛伊德在《释梦》和《精神分析引论新讲》等论著中均把无意识看作是全部精神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不但是意识的起源,而且是真正的精神现实。
萨缪尔 贝克特

作品创作
小说:语言与结构实验 早年的贝克特深受意识流文学的影响。他对传统的现 实主义手法深恶痛绝。他曾指责当时的读者只愿意“不费 劲地”阅读“形式与内容严格分离”的作品,而不愿意接 受像乔伊斯小说那种“直接表述的”作品。1937年,他在 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对我来说,用标准的英语写作已经 变得很困难,甚至无意义了。语法与形式!它们在我看来 像维多利亚时代的浴衣和绅士风度一样落后。”,并声称: “为了美的缘故,向词语发起进攻。” 在贝克特早期的小说创作中,他绝少涉及真实的社会 生活场景和具体的社会问题,而是致力于揭示人类生存困 惑、焦虑、孤独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们丧失自主意识后的悲 哀。他喜欢用一些生活的碎片和幻象来负载哲学思想。他 的小说没有连贯的情节和动人的故事,其晦涩程度和当时 勃兴的意识流小说并无差别。
贝克特一生行事低调,埋头创作,很 少谈论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在他的祖国爱 尔兰,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和同时代 的许多大师一样,贝克特经历了两次世界 大战,对人类在战争中所遭遇的劫难有一 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深刻的、理性的思考。 旅居法国期间,他就曾经参加过巴黎的地 下反纳粹组织,并曾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 大战结束后,他也曾为爱尔兰红十字会工 作。直到1945年底返回巴黎,他才开始从 事专职的文学创作。早年的这些阅历使贝 克特的作品始终将人类的命运和存在一名左 手击球手和左臂中速投球手。曾代表都柏林 大学和北安普敦郡打过两场一级比赛。因此, 他成为唯一一位被选入号称板球圣经的维斯 登板球年鉴(Wisden Cricketers‘ Almanack)的诺贝尔奖得主 。 贝克特在创作上深受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的影响。 而且,贝克特与他的母亲有非常亲密的关系,他曾在多部 作品中描写过这种心理体验。即使在巴黎定居后,贝克特 每年都要回国探望母亲。然而,母亲对宗教的虔敬信仰却 并未影响到贝克特。他曾说过:“对我来说,信仰是一种 无聊的感觉,因此我放弃了它。”与此相反,从青年时代 开始,贝克特就喜欢新潮哲学,并对方兴未艾的现代主义 思潮产生浓厚兴趣。20年代与乔伊斯的结识,使得贝克特 深受意识流文学的影响。他甚至专门撰写过题为《但丁、 布鲁诺、维柯与乔伊斯》(1930年)和《论普鲁斯特》 (1931年)的论文。这些研究工作是日后贝克特创作的重 要理论支柱。
贝克特的生平及创作

贝克特的生平及创作贝克特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虔诚的教徒。
贝克特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
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
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同时研究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获哲学硕士学位。
1932年漫游欧洲,1938年定居巴黎。
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他曾因参加抵抗运动,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短朗回爱尔兰为红十字会工作,不久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
生平1906年4月13日(或者是3月13日),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出生贝克特于爱尔兰都柏林郊区福克斯洛柯的斯底劳根,确切的地点是一座名叫库尔俊纳的都铎王室建筑。
在孩提时代和中小学期间,他发现自己喜爱体育活动,而丝毫没显露出日后博学和善于驾驭语言的迹象。
后来他就读于三一学院,师从拉德莫斯-布朗攻读现代语言。
在这里所受的教育使他的才智得到了表现。
1928年至1930年,贝克特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语言讲师,并经常光顾咖啡厅,从而使自己步入30年代令人振奋的巴黎文坛——他在这里为自己定下基调和主题,并和詹姆斯·乔伊斯、托玛斯·麦格里韦等人交往。
回到都柏林后,他先在三一学院教授法语,以后有一段时间照料父亲,最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定居巴黎。
他与后来成为妻子的苏姗·德克沃-迪梅斯尼尔一起参加法国地下抵抗组织,躲在鲁西荣生活了一段时间。
战后(即 1950年他母亲去世后),随着编辑和剧院老板开始发现他作品中的双语天才,贝克特的经济逐渐宽裕起来,但名声也出乎意料地跌落。
随着他的作品日渐出名,他却越来越退缩到自己的隐居状态之中。
贝克特只是偶尔鼓起勇气迈出国门,主要是1956年因参加《等待戈多》的首演式而去过美国的迈阿密,1975年因导演该剧去过德国。
此后他便隐居巴黎,只是通过他的出版商和外界联系。
文学历程最早创作的小说贝克特的文学生涯始于两部非小说作品和几首诗歌,而最终则以小说和戏剧创作著称。
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贝克特及其作品

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贝克特及其作品塞缪尔·贝克特塞缪尔·贝克特是爱尔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等待戈多》。
他和尤奈斯库一样,都是荒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他号称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他于196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等待戈多》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等待戈多》《等待戈多》在戏剧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堪称开创了二十世纪现代话剧的新纪元。
该剧现已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
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讲的两个流浪汉,一个叫戈戈,一个叫狄狄,两个人不知道什么身份背景,也不知道他们过往的经历,只知道他们现在是两个什么都没有的流浪汉,处于社会底层。
这两个流浪汉在一个黄昏的傍晚,在一条荒凉得只剩一个矮土堆和一棵柳树的乡村小道上,他们在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
为什么要等待戈多,据说戈多能带给他们希望,让他们决定是否还需要活下来。
等待的日子是漫长的,无聊的,于是戈戈和狄狄闲聊起来,反正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至于说的内容则毫无逻辑,完全语无伦次。
就在二人闲聊高兴的时候,一个叫波卓的人来了,还带着他的仆人——幸运儿。
幸运儿被波卓用绳子拴着,波卓可以随意侮辱和殴打幸运儿。
这对主仆的到来有什么意义呢?完全没意义,反正就是来了又走了,顺便进行了一连串无厘头的谈话。
主仆二人退场,此时报信的孩子告诉戈戈和狄狄:“戈多先生今天不会来,但是明天肯定能来。
”戈戈和狄狄又开始陷入到纠结之中,到底还要不要等待呢?带着纠结到了第二天。
第二天依旧跟昨天一样。
同一个时段,同一地点,戈戈和狄狄一直在等待,波卓和幸运儿依旧路过,只是此时的主仆二人分别失明了和失聪了。
主仆二人走后,依旧是昨日报信的孩子带来一样的消息。
戈戈和狄狄这两个流浪汉决定离开,明天再来,但他们没有动弹。
故事结束,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总之,整部戏的剧情都很荒诞,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人物形象,只有毫无头绪的对话和荒诞的插曲。
但这就是荒诞派,塞缪尔·贝克特就是通过这种荒诞的形式和内容来完成对现实的批判——这是一个荒诞、异化的世界,畸形、病态的社会。
贝克特的生平及创作

贝克特的生平及创作贝克特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虔诚的教徒。
贝克特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
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
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同时研究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获哲学硕士学位。
1932年漫游欧洲,1938年定居巴黎。
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他曾因参加抵抗运动,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短朗回爱尔兰为红十字会工作,不久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
生平1906年4月13日(或者是3月13日),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出生贝克特于爱尔兰都柏林郊区福克斯洛柯的斯底劳根,确切的地点是一座名叫库尔俊纳的都铎王室建筑。
在孩提时代和中小学期间,他发现自己喜爱体育活动,而丝毫没显露出日后博学和善于驾驭语言的迹象。
后来他就读于三一学院,师从拉德莫斯-布朗攻读现代语言。
在这里所受的教育使他的才智得到了表现。
1928年至1930年,贝克特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语言讲师,并经常光顾咖啡厅,从而使自己步入30年代令人振奋的巴黎文坛——他在这里为自己定下基调和主题,并和詹姆斯·乔伊斯、托玛斯·麦格里韦等人交往。
回到都柏林后,他先在三一学院教授法语,以后有一段时间照料父亲,最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定居巴黎。
他与后来成为妻子的苏姗·德克沃-迪梅斯尼尔一起参加法国地下抵抗组织,躲在鲁西荣生活了一段时间。
战后(即 1950年他母亲去世后),随着编辑和剧院老板开始发现他作品中的双语天才,贝克特的经济逐渐宽裕起来,但名声也出乎意料地跌落。
随着他的作品日渐出名,他却越来越退缩到自己的隐居状态之中。
贝克特只是偶尔鼓起勇气迈出国门,主要是1956年因参加《等待戈多》的首演式而去过美国的迈阿密,1975年因导演该剧去过德国。
此后他便隐居巴黎,只是通过他的出版商和外界联系。
文学历程最早创作的小说贝克特的文学生涯始于两部非小说作品和几首诗歌,而最终则以小说和戏剧创作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