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合集下载

古诗词的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

古诗词的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

古诗词的人物形象与心理描写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通过对人物的形象刻画和心理描写,诗人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对人性的深刻认识。

本文将从历史中选取几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剖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探讨其意蕴和美学价值。

一、岳阳楼记唐代文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岳阳楼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思考。

诗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特色。

譬如:“江陵城下又渔舟,又闻子规啼岸危楼。

多少楼台烟雨中,犹忆江南烟雨中。

”这段描写通过“闻子规啼岸危楼”的形象,将岳阳楼独特的环境气氛展现出来,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情感冲击。

同时,达到了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效果。

二、滕王阁序唐代文学家王勃的《滕王阁序》以滕王阁为背景,描写了滕王的豪情壮志和人生境遇。

在描绘人物形象时,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以凸显滕王的激情和内心矛盾。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段描述呈现出滕王怀才不遇、志向难伸的内心痛苦,通过景物的映衬,使人们对滕王复杂的情感有了深入的理解。

三、静夜思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以写景和描写自身心理为主线,通过简洁而鲜明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安静夜晚里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状况。

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床前明月光”这个景物描写,诗人瞬间勾勒出一个人静夜思乡的心理状态。

这种直接而贴切的描写方式,丝毫没有多余的修饰,却能让人产生强烈的感受,对人物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乌衣巷宋代诗人白居易的《乌衣巷》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真实而细腻的刻画,表现了人生百态和沧桑世事。

诗中描绘的人物形象具有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例如:“白发谁家翁,读书种藜藿。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段描述通过白发的翁丈和读书种藜藿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个普通老人的形象,同时还融入了对人性的理解和感悟,以表现人物内心的寂寞和对知音的渴望。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有何特点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有何特点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描写有何特点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艺术技巧闻名于世。

其中,人物形象描写是构建古诗词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古诗词中人物形象描写特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首先,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描写通常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诗词的字数有限,作者通常以极简练的语言展现人物形象,但却能令读者产生深深的共鸣。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里通过描写猿山的景色来烘托主人公的孤独和哀愁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无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描写通常通过细腻的意象和形容词来展现人物的特点。

古诗词以意象丰富、形容词精确的方式描绘人物,使其栩栩如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描写明月光的明亮和清冷,以及主人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一种忧郁而深远的氛围,使人物形象更具独特性和深度。

古诗词中人物形象描写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蕴深远,常常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思考和感悟。

古诗词往往不仅仅展示人物的外貌特征,更注重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例如,王昌龄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通过描绘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寄寓了人生追求卓越的精神,体现了作者对人物追求进取、不断上升的精神境界。

另外,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往往具有独特的意境和感情色彩。

通过对自然景观、季节变化和人物行为的描绘,诗人能够把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意境和感情氛围。

例如,杜牧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对夜晚清冷的描写和牵牛织女的象征,诗句中营造出一种浪漫而神秘的情感氛围,使人物描写更富有韵味。

综上所述,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具有印象深刻、意象细腻、意蕴深远和意境感情色彩等特点。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有何特点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有何特点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有何特点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凝结了历代文人的智慧和才情。

在这些精美绝伦的作品中,人物形象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精心描绘和塑造,古诗词赋予了他们生动而深刻的特点,使他们成为读者心中永不磨灭的独特形象。

那么,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有何特点呢?本文将从形象描写、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具有鲜明的特点。

古人通过对人物外貌、言行举止、性格特点以及内心世界的描绘,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例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描写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的楼主人,“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的形象,清晰地展现了这位楼主人淳朴、质朴的生活态度。

又如,在杜牧的《秋夕》中,他以“银烛秋光冷画屏”开篇,通过细腻的描绘,使人们感受到了丰富的情感和柔和的氛围。

其次,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善于情感表达。

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写,使其与读者产生共鸣,共同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在杜甫的《登高》中,他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表达了自己的壮志豪情和对逝去时光的深深思念。

另外,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些动情的词句,准确地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悲伤和对生命永恒循环的思考。

最后,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也具有象征意义。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古诗词常常在细小的形象中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和寄托。

例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以贵妃杨玉环为形象,表现了他对唐朝衰落和社会动荡的深切思考。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且共从容白日下”一句,以苏轼自身形象表达了他对逆境和挫折的坦然面对与超越。

综上所述,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具有鲜明特点、情感表达和象征意义三个方面。

通过描绘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性格特点,使其形象栩栩如生;通过情感的表达,使其与读者产生共鸣;通过象征意义,使其超越现实世界,引发更加深层次的思考。

常见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常见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常见古诗中的人物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胸怀宽广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如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舍身保国)、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及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及意象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及意象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第一组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杨柳。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第二组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双鲤。

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4)捣衣。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考点阐释: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的人物形象。

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如柳宗元的《江雪》、杜甫的《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

学习目标:1、找到分析人物形象的思路、方法。

2、能准确地概括人物形象。

例题引路: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5分〕《江雪》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描写了一个不怕天寒雪大,专心钓鱼的渔翁形象。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

这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方法总结:人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1、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把握人物特征。

2、分析人物所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3、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模式1、什么形象〔概括形象〕2、形象的特征〔结合诗句分析〕3、形象的意义〔形象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实战演练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答复下列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人物形象古诗词

人物形象古诗词

人物形象古诗词
古诗词就像一个装满各种奇妙人物的大宝藏,每一首诗里都能挖出独特的人物形象呢。

先来说说李白笔下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己。

从这两句诗里,一个自信满满、豪放不羁,觉得自己有着非凡才华,不屑于平凡庸碌生活的形象就跃然纸上啦。

李白这家伙,那是相当的傲娇又潇洒,他觉得自己就不是那种只能在草丛里混日子的小人物,而是要干一番大事业,这种自信简直要冲破纸张。

再看看杜甫写的“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中的自己。

这里的杜甫啊,可怜巴巴的。

一群小屁孩都能欺负他,他年纪大了没力气,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们拿走他的茅草,又气又无奈。

这时候的杜甫就是一个穷困潦倒、年老体弱,还饱受生活磨难的形象。

他满心的愁苦,连小孩子都不把他放在眼里,真是让人忍不住同情。

还有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中的自己。

辛弃疾这大英雄啊,喝醉了还不忘把剑拿出来看看,在梦里都想着回到军营,听着号角声冲锋陷阵呢。

这就塑造了一个壮志未酬、心系沙场,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爱国将领形象。

他的那种渴望战斗、渴望收复失地的情怀,全在这几个字里体现出来了。

再看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自己。

李清照在思念丈夫的时候,人都变得像那秋风中的黄花一样消瘦。

这里就刻画出了一个多愁善感、思念亲人,被孤独和相思折磨得憔悴不堪的女子形象。

她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黄花之中,让读者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她深深的思念和哀怨。

古诗词里的人物形象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不管是诗人自己还是他们笔下的其他人,都有着独特的魅力,让我们透过千年的时光,还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呢。

诗歌人物形象

诗歌人物形象

兰州一中模拟) (2010兰州一中模拟) 兰州一中模拟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条娟娟净, 红蕖冉冉香。 风含翠条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入手,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入手,对“狂夫”这一形象进行赏析。 狂夫”这一形象进行赏析。 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优美景致的描写,表现了“ 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优美景致的描写,表现了“狂 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后半部分则借对“狂夫” 夫”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后半部分则借对“狂夫” 潦倒生计的描述,凸显出“狂夫”的狂傲之气。。 潦倒生计的描述,凸显出“狂夫”的狂傲之气。。 赏心悦目之景与可悲可叹之事, 狂夫” 赏心悦目之景与可悲可叹之事,将“狂夫”这一形 象刻画得立体鲜活起来。 象刻画得立体鲜活起来。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 吟留别》 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 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 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 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 称的写法。 称的写法。 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 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 诗中的“ 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 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 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 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 有时又是同一的, 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 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 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江 中的渔翁, 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 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阐释: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的人物形象。

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如柳宗元的《江雪》、杜甫的《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

学习目标:
1、找到分析人物形象的思路、方法。

2、能准确地概括人物形象。

例题引路: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5分)
《江雪》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描写了一个不怕天寒雪大,专心钓鱼的渔翁形象。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

这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方法总结:
人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
1、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把握人物特征。

2、分析人物所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3、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模式
1、什么形象(概括形象)
2、形象的特征(结合诗句分析)
3、形象的意义(形象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
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分析:
(1)陆鸿渐的居所环境是怎样的?有何特点?
带郭
野径入桑麻
种菊
(2)请结合诗句,说说“西家”邻人交代了友人陆鸿渐什么行踪。

山中去
归来每日斜
(3)概括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人物形象。

幽僻、高雅的居所环境
每日都到山中去
(4)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用意?
陆羽和皎然是好友。

这首诗当是陆羽迁居后,皎然过访不遇所作。

描写了隐士闲适清静的生活情趣。

诗人选取种养桑麻菊花、邀游山林等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事物,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

全诗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语言朴实,吐属自然,不加雕饰,流畅潇洒,层次分明,音调和谐。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例题引路
(2013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酬孝峙①[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

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

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

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问题: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问题:找出描写外貌的诗句?
发短髯长眉有棱,
病容突兀怪于僧。

问题:赏析“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
霜侵雨打寻常事
仿佛终南石里藤
明末清初之际,在江山易代、风云激荡的严酷现实中,有些高尚正直的知识分子,维护民族尊严,以凛然正气面对满清贵族的血腥屠刀,这首词,就是词人以简洁劲拔的白描手法,通过对自己形象的写照为中国词史留下的一幅爱国词人的肖像画。

这位爱国词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俨然正怒目睁睁地睥睨环宇;一副面带“病”容又颧骨凸起的奇特形状,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怪模怪样。

而他的心态却仿佛终南山石罅里一根蔓延的青藤,一任严霜侵袭、暴雨击打,自己却等闲视之。

也就是这个爱国词人,时或轻拄手杖闲适地慢步远瞻;时或戏把鱼网以临水捕鱼而消遣光阴……请他出任官职吗?回答是:“干不了!”阵阵炎热的东南风呵,未能驱除池亭的溽暑;而他新作的词曲竟字字如冰,一派冷气。

方法总结:
刻画人物形象方法题型答题思路
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

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古诗刻画人物形象,展示性格特征的方法,主要有:(1)细节刻画法。

(2)烘托渲染法。

(3)对比衬托法。

(4)抒情寄托法。

实战演练
2012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
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课堂小结
鉴赏人物形象的答题步骤
1、概括形象特点:(特征+身份)
(神态、行动、心理、处境、情感、喜好)+身份
[本诗塑了一个的()形象]。

(最关键)
2、具体分析表现:结合诗句有关描写手法,具体解说上一步的识别依据。

(手法+表现)
常用描写手法:细节刻画、烘托渲染、对比反衬、比兴牵引,借古、借物抒情寄托。

以总体特征为“中心论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特征。

3、指出形象意义:深层含义、特别寄托,
概括作者在该形象上寄寓的情感、理想、追求、品质。

检测反馈
(2013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盘香。

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问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2分: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4分: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


检测反馈
(2012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问题: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
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