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再出血的判断与防治
【护理】脑出血的护理及预防方法

【关键字】护理脑出血的护理及预防方法脑出血概述:俗称脑溢血,属于“脑中风”的一种,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严重脑部并发症。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常因用力、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故大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临床上脑出血发病十分迅速,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的损害。
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
脑出血的原因:1、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对人体有较为严重的健康影响是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长期吸烟可以使得体内血管脆性增加,对血压波动的承受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脑血管破裂。
而长期饮酒可引起血管收缩舒张调节障碍,并出现血管内皮的损伤,血管内脂质的沉积,使得血管条件变差,易发生脑出血。
此外,经常过度劳累,缺少体育锻炼,也会使血粘度增加,破坏血管条件,导致脑出血的发生;2、外界因素:气候变化,临床上发现,脑血管病的发生在季节变化时尤为多见,如春夏、秋冬交界的季节,现代医学认为,季节的变化以及外界温度的变化可以影响人体神经内分泌的正常代谢,改变血液粘稠度,血浆纤维蛋白质、肾上腺素均升高,毛细血管痉挛性收缩和脆性增加。
短时间内颅内血管不能适应如此较为明显的变化,即出现血压的波动,最终导致脑出血的发生;3、情绪改变:情绪改变是脑出血的又一重要诱因,包括极度的悲伤、兴奋、恐惧等,临床工作总我们发现,多数脑出血患者发病之前都有情绪激动病史,甚至曾有人做过研究,证实临床上近30%的病人是因生气、情绪激动导致脑出血。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短时间情绪变化时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压突然升高,原本脆弱的血管破裂所致。
脑出血的预防方法:脑出血跟天气的变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天气变寒,人的皮肤血管床收缩,造成心脑循环血量的剧增,心脏负荷增加,脑循环阻力增大,容易引起血压增高。
因此,冬季是脑血管意外的高发期。
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老人,冬季要特别提高警惕,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脑出血再出血的判断与防治PPT课件

05
脑出血再出血的康复与护理
康复训练
01
02
03
04
物理疗法
包括按摩、关节活动等,以促 进血液循环和肌肉张力恢复。
语言训练
针对失语或语言障碍的患者, 进行口语表达、听力理解等方
面的训练。
认知训练
针对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 等方面的训练,帮助患者恢复
认知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包括穿衣、进食、洗漱等,以 帮助患者逐渐恢复自理能力。
03
脑出血再出血的预防策略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适度的运动
定期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 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降低 血压、控制体重,预防脑出血再
出血。
控制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 惯,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类 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饱 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
戒烟限酒
戒烟和限制饮酒量可以降低脑出 血再出血的风险,同时也有助于
MRI检查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脑出血的 范围和程度,对于脑出血再出血的诊 断也有重要价值。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脑出血再出血可能导致白细胞计 数升高,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了
解白细胞计数的情况。
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脑出血再出 血的风险增加,凝血功能检查有助 于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
生化检查
生化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 血糖、血脂等指标,对于脑出血再 出血的防治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定期复查
定期带患者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
06
脑出血再出血的未来研究方 向与展望
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
新药研发
针对脑出血再出血的发病机制,研发新的药物,探索更有效 的治疗手段。
脑出血微创手术后再出血的防治

・
经 验 交 流 ・
脑 出血微 创 手术 后 再 出血 的 防治
籍彦 生 王 美清
2 讨 论
我院 自 20 02年 1 月至 20 04年 1 月应 用微创 手术 治疗脑 出
血8 4例取得满意 效果 , 中有 6例发 生术后再 出血 , 其 现对再 出
血的防治总结分析如下 : 1 临床 资 料
3 陈国伟 , 郑宗锷主编 . 现代心脏 内科学 . 1 长沙 : 第 版. 湖南科 学技术
出 版 社 ,97 5 1 58 19 .1. 1 . 4 陈修 , 陈维洲 , 曾贵云 主编 . 心血 管药 理学 . 1 + 京 : 民卫生 第 版 北 人 出 版 社 ,9 8404 3 19 .4 -6 . ( 收稿 日期 :O7 5—2 ) 2O —0 6
奋性及应激性 , 尚有微 弱 的钙拮 抗 作用 ( 它 比维 拉 帕米 弱 1 0 0
倍 ) 因而具有极轻微的心肌抑制效应 , 多年临床实 践证 明治 , 但 疗剂量范围 内应用普罗帕酮罕见诱发 或加重心 衰 的报 道 ; 胺
碘酮系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 具有直接细胞膜效 应和抗 交感神经 作用 , 电生理作用 是延 长心房 肌 、 其 心室 肌及 传导 系统 的动作
用, 使房 室结传导速度 减慢 , 延长其有效 不应期 , 导致其 房室结
隐匿性传导增加 , 从而减慢房颤 、 房扑 、 房速及 阵发性 室上速 的
严格把握适应证 , 合理 选 择药物 , 密切 观察用 药后 的疗效 及副
作用 , 西地兰 、 普罗帕酮 、 胺碘酮 作为一线药 应用于控 制快速型 室上性 心律失常是安全 、 效而迅速的 。 有
11 一般资料 .
治疗 。它具有损伤 小 、 复快 、 用低 等优 点 。但 术后 再 出血 恢 费
护理脑出血规范要求

护理脑出血规范要求脑出血是指由于颅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溢出进入脑组织的情况。
它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疾病,需要及时、规范的护理来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存率。
以下是对脑出血护理的规范要求的详细说明。
一、立即护理1.快速判断与处理:患者出现脑出血症状,如剧烈头痛、突然发生中风症状等,应立即对患者进行评估和干预。
首先要保持患者舒适、安全,确保气道通畅,采取卧床休息,将头部抬高30度。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定期测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体温等生命体征,并密切观察意识状态的变化。
如有必要,可以使用脑电图、颅内压监测等设备进行进一步评估。
二、进一步护理1.密切监测神经状态: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包括检查瞳孔反应、肌力、感觉、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功能。
密切监测神经损害的进展,并及时报告给医疗团队。
2.维持循环稳定:控制血压以防止进一步出血和维持脑组织灌注压。
对高血压患者,可以采取药物治疗降低血压;对低血压患者,可以采取液体复苏和药物治疗来提高血压。
3.减少脑水肿:脑出血后,常常会伴随脑水肿的发生,进而加重神经功能的障碍。
因此,要及时采取降低脑水肿的措施,如静脉输注高渗盐水和应用利尿药物。
4.预防并发症:脑出血后常伴有相关并发症,如肺炎、脑血栓等。
为预防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呼吸道护理、体位翻身、足够的液体摄入和抗凝治疗等。
5.持续评估康复需求:脑出血后,患者需要进行有效的康复和恢复训练。
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康复进展,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治疗计划,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三、营养支持1.合理膳食:提供适宜的膳食给予患者,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原则,控制热量摄入,增加营养的密度。
2.肠内营养:对于不能进食或胃肠功能受限的患者,可通过胃管或肠管进行肠内营养。
护理人员需要进行正确的导管护理,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3.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脑出血后患者常伴有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护理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给予维生素片剂和补充矿物质。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出血后可能需要手术进行治疗。
然而,手术后再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面临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疗的建议:
1. 手术损伤: 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对血管和组织造成额外的损伤,导致再出血的风险增加。
为最大程度减少手术损伤,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和呼吸情况,以减少手术期间的供氧不足和其他不良反应。
2. 高血压: 虽然手术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血压,但若没有正确控制术后高血压,可能会再次引发血管破裂而导致再出血。
因此,术后应及时评估和控制血压。
3. 患者治疗不规范: 术后患者可能没能按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治疗,如过量运动、限制水分摄入等错误行为,这些不当行为会导致血压升高,从而再次发生出血。
4. 其他因素: 包括肝硬化、高龄、弓形体感染等疾病和因素均可能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恢复和再出血的风险。
针对以上因素,一些常用的治疗策略和措施包括:术后密切监测患者,采取足够的抗高血压药物、水分管理、中度运动、预防并发症、定期进行随访等。
在需要手术治疗时,医护人员应积极调整术后的治疗方案,以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同时尽量减少手术损伤。
总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再出血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在治疗时,除了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外,还应当注重通风、帮助患者保持身体健康、积极预防并发症。
同时,术后的患者也要坚持规范的治疗措施和生活方式改变,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再出血的风险。
脑出血诊断、治疗及手术指针

诊断
脑出血诊断主要依据:
1.大多数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较长期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 2.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 等症状。 3.发病快,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及颅内压增 高的症状。 4.查体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5.脑CT扫描检查可见脑内血肿呈高密度区域,对直径>1.5cm 的血肿均可精确地示,可确定出血的部位,血肿大小,是否 破入脑室,有无脑水肿和脑疝形成,确诊以脑CT扫描见到 出血病灶为准,CT对脑出血几乎100%诊断。 6.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目前已很少根据脑脊液诊断脑出血。
治疗
8.康复治疗,脑出血后,只要患者的生命体 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宜尽早进行康复治 疗。早期分阶段综合康复治疗对恢复患者的 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益。
脑出血外科手术指针
脑出血对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目前尚无一致意见。 1、基底节出血,中等量出血(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 ≥15ml)可根据病情、出血部位和医疗条件,在合适时机选 择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或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及时清除血种。 大量出血或脑疝形成者,多需外科行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 以挽救生命。 2、小脑出血,易形成脑疝,出血量≥10ml,或直径≥3cm, 或合并脑积水,应尽快手术治疗。 3、脑叶出血,高龄患者常为淀粉样血管病出血,除血肿较 大危及生命或由血管畸形引起需外科治疗外,多行内科保守 治疗。 4、脑室出血,轻型的部分脑室出血可行内科保守治疗;重 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需脑室穿刺引流加腰穿放液治 疗。
治疗 4.调整血糖,血糖过高或过低者,应及时纠正,维 持血糖水平在6~9mmol/L之间。 5.明显头痛、过度烦躁不安者,可酌情适当给予镇 静止痛剂;便秘者可选用缓泻剂。 6.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约在48小时达到高 峰,维持3~5天后逐渐消退,可持续2~3周或更长。 脑水肿可使颅内压增高,并致脑疝形成,是影响脑 出血死亡率及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积极控制脑水 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 7. 病情危重致颅内压过高出现脑疝,内科保守治疗 效果不佳时,应及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脑出血的鉴别诊断要点

脑出血的鉴别诊断要点引言概述: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外科疾病,及时准确地进行鉴别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脑出血的鉴别诊断要点。
正文内容:1. 临床表现的分析1.1 突发剧烈头痛:脑出血患者常常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其特点是发病迅速、疼痛强烈且持续时间较长。
1.2 神经系统症状:脑出血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肢体瘫痪、言语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这些症状与出血部位有关。
1.3 伴随症状:脑出血患者常常伴随恶心、呕吐、颈项强硬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2. 影像学检查的应用2.1 头颅CT扫描:头颅CT扫描是诊断脑出血的主要手段,可以明确出血的位置、范围和性质。
2.2 磁共振成像(MRI):MRI对于脑出血的诊断也有一定的价值,尤其在早期出血、小出血灶和隐匿性出血的检测方面更为敏感。
2.3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可以帮助确定脑出血的病因,尤其是动脉瘤、血管畸形等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出血。
3. 实验室检查的指导3.1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等指标,有助于判断出血的程度和感染情况。
3.2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了解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从而指导治疗。
3.3 生化指标检查:通过检查血糖、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可以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为治疗提供参考。
4. 脑脊液检查的应用4.1 脑脊液压力测定:脑脊液压力测定可以了解患者的颅内压情况,对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4.2 脑脊液常规检查:脑脊液常规检查可以了解脑脊液的细胞数、蛋白质含量等指标,有助于判断脑出血的病因和性质。
4.3 脑脊液培养:脑脊液培养可以帮助排除感染性疾病,并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5. 临床评分量表的应用5.1 Glasgow昏迷评分:Glasgow昏迷评分是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判断脑出血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5.2 NIHSS评分:NIHSS评分是评估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常用工具,对于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脑出血最佳治疗方法脑出血病因概要及预防保健

脑出血最佳治疗方法-脑出血病因概要及预防保健脑出血最佳治疗方法-脑出血病因概要及预防保健脑出血最佳治疗方法-脑出血病因概要及预防保健脑出血病因概要脑出血是由于在原有高血压病和脑血管病变基础上,血压进一步骤升所致。
脑出血绝大多数由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引起,少数为其他原因所致,如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梗死性出血。
绒癌脑转移或其他恶性肿瘤可破坏血管也可引起脑内出血可破入脑室。
脑出血最佳治疗方法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治继续出血、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和减少复发。
1.一般应卧床休息2~4周,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
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变化和意识改变。
2.当患者出现脑出血的时候,则要让患者保持呼吸的通畅,必要的时候进行插管或者是切开术。
如果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以及消化道出血的话,则需要禁食24~48个小时,以确保胃空。
3.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每日入液量可按尿量+500ml计算,如有高热、多汗、呕吐,维持中心静脉压5~12mmHg或肺楔压在10~14mmHg水平。
注意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以免加重脑水肿。
每日补钠、补钾、糖类、补充热量。
4.调整血糖,血糖过高或过低者,应及时纠正,维持血糖水平在6~9mmol/L 之间。
5.明显头痛、过度烦躁不安者,可酌情适当给予镇静止痛药物;便秘者可选用缓泻药物。
6.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约在48小时达到高峰,维持3~5天后逐渐消退,可持续2~3周或更长。
脑水肿可使颅内压增高,并致脑疝形成,是影响脑出血死亡率及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
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
7.正常情况下,如果患者的病情太过严重致颅内压过高的话,则这个时候最好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8.康复治疗,脑出血后,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宜尽早进行康复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漩涡征与点征:漩涡征(Swirl sign)与点征(Spot sign)为活动性出血的警示
征象,为年轻或老年患者脑实质内血肿扩大、预后差的预测因子,值得临床医师警惕
头 CT 提示脑实质内血肿。 A)冠状头 CT 平扫显示 血肿内存在高密度区 (即漩涡征,星号所 示);B)CT 血管成像显 示出高密度点征(箭头 所指)。图中还显示血 肿占位效应,中线移位, 破入脑室
漩涡征与点征的本质
• 冠状位 CT 平扫脑实质出血的低密度区内出现高密度影,符合旋 涡征,提示活动性出血。
• CT 血管成像显示出点征,提示该处为出血位置,存在造影剂外漏。
原发性脑出血血肿扩大预测评分量表: JAMA Neurology 2014(2) 158-164
项目 华法林 有 无 发病到首诊ct时间 2 0 分值 项目 30-60ml 大于60ml CTA造影剂外渗/点样征 无 0 分值 1 2
高龄
• Vermeer等发现只有年龄≥ 65岁是脑出血复发的唯一预测因素。 Vermeer SE,Algra A,Franke CL,et al. Long-term prognosis after recovery from primary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J]. Neurology, 2002, 59: 205-209. 而Neau等却认为年龄较轻和脑叶出血为复发危险因素。Bae HG,Jeong DS,Doh JW,et al. Recurrence of bleeding in patients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 Cerebrovasc Dis,1999,9:102-108.
小于等于6小0 0
有
未作 总分
3
1 0-9
量表分析
• 血肿扩大为增加6ml或增加33%;如未做CTA,评分为1分 • 早期到院,血肿体积大,CTA出现造影剂外渗,服用华法林者,血肿扩大风险大。 • 总共9分,4-9分的患者较0-3分的患者相比 ,血肿扩大的风险显著增加。 • 可更加准确的筛选潜在的降压及止血治疗最佳的人群,增进未来临床药物实验治疗的有效 性。 • 评分较低的人群可进行分流入普通病房进行常规治疗。评分高的入住重症监护室密切监护 及积极治疗。
急性脑出血降压治疗(ATACH)研究
• 这项前瞻性、Ⅰ期、剂量递增试验将6 h内出现症状且收缩压≥170 mm Hg 的脑出血患者分为3组:即目标血压170~200 mm Hg, 140~170 mmHg和110~140 mm Hg。共60例患者入组试验,并被平 均分入上述3组中。治疗失败在第3组(目标血压最低组)中更常 见。尽管第3组治疗失败的患者数量可能会使整体数据有点混乱, 但在神经功能恶化和72 h不良事件方面,3组患者都未超出事先规 定的安全范围[39]。尽管如此,然而ATACH试验,特别是与 INTERACT试验相结合,其为积极降压可以很好地被耐受并且可能 对急性ICH患者有益的假说提供了进一步支持。
高血压
• 与脑出血的关系,同急性期的处理。 • 亚洲的报道则强调血压控制不良对复发的影响,尤其是舒张压的影响。吴 智平等发现复发患者中高血压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同期入院的首发脑出血 患者,高血压病程也长于后者,而且都没有正规降压治疗,提示高血压对脑出 血复发有促进作用。多变量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分析结果表明高血 压病程和首次发病年龄与脑出血复发有关联,前者为正相关,后者为负相关, 即高血压病程越长、首次发病年龄越小就越容易复发。这一结果提示对 高血压患者应尽早而有效的进行降压治疗,对降低脑出血危险性和防止脑 出血复发都有重要意义。 J Apoplexy and Nervous Diseases,June 2004,Vol 21,No. 3
脑出血的血肿扩大判断与 再出血的防治
概论
• 脑出血(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发病 率约 10-30/10 万人,占全部脑卒中的 20%~30%。 • 首次脑出血年复发率2.1%-3.7%;显著高于脑梗死 • 脑出血后脑缺血发生风险为6.96%;
• 脑出血中出血再发33%,脑出血中缺血再发约63%.
• 血压升高对ICH患者转归的不良影响可能与高血压致血肿扩大及加剧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有关。血肿 扩大一般发生于ICH后的最初数小时,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 死亡率增加及功能转归恶化有关。 • 低血压对ICH转归的影响尚未明确。Ohwaki等[35]发现,END容易在收缩压高或者低的极端情况下出现, 特别是收缩压低于120 mm Hg时。研究还发现,收缩压介于115~130 mm Hg之间时,END出现的几率最 小。
• 小样本观察性研究证明,脑出血早期血压降低会减少血肿扩大的 可能性。这些研究和其他试验为第一项大样本、随机ICH发生6 h 内强化降压试验提供了依据。 • 急性脑出血强化降压试验(INTERACT)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一 组强化降压(目标收缩压<140 mm Hg),另一组按照指南进行处 理(目标收缩压<180 mm Hg)。强化降压组血肿扩大的相对风险 降低了36% (95% CI 0~59%, P=0.05),这为血压降低会延缓血肿扩 大的假说提供了依据。 • INTERACTⅡ期试验正在进行中,将进一步验证上述结果,并确定 血压降至140 mm Hg以下对ICH患者功能转归的影响
高龄
• 目前对于年龄尚无特别处理 • 重点在于血压的调控。
• 年龄较大则脑叶出血的机会增加
• 脑叶出血者,脑淀粉样变性多见,预防方法前有介绍。
抗凝剂与脑出血
• 凝血功能异常往往增加高血压患者脑出血的发生率。社会老龄化程度加 深 使动脉狭窄行支架植入术患者增加, 术后需常规口服抗凝及抗栓剂, 临床常用 抗凝药物为华法林, 抗血栓药物多为氯吡格 雷及阿司匹林, 此类药物的应用 有效地减少了缺血性疾病的发生, 但长期应用后部分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并 发症如脑出血, 文献报道亦如此, 国外有关于口服阿司匹林致脑出血风险增加 的报道。 • 。一项临床试验结果显示, 口服抗血栓药物引发颅内 出血 ( anti throm bolic therapy related intracerebralhem orrhage , ATTICH )年发生率为 9% ~ 13% , 比其 他类型的 ICH 发生率增加 67~ 110倍, 且死亡率 > 50% 。
抗凝剂相关脑出血的特点
• 1.从发病到首次CT:OAC-ICH所需时间一般较长。 • 2.为小动脉病变所致,导致易出血倾向。 • 3.老年患者一般无症状。 • 4.无症状患者在10-24小时逐渐增大。 • 5.形状不规则。 • 6.发生部位与自发性脑出血类似。 • 7.死亡率高,预后不佳。 • 8.INR波动大。
其他特征性影像变化对血肿扩大的提示
• 混合征:blend sign
黑洞征:black hole sign
脑室出血与血肿扩大
血压与早期血肿扩大的关系
• 理论上,对于每一例患者,人为的调整血压或不作处理都存在危 险。 • 对于脑出血患者,急性脑出血降压治疗试验(ATACH)和急性脑 出血强化降压试验(INTERACT)均证明,收缩压降至140 mm Hg 可以被很好地耐受,而且与血肿扩大减慢相关。
哪些不是脑出血的复发危险因素
• PA SSER O 等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性别、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糖尿病、既往冠状动脉疾病或异 常或缺血性脑卒中均不能作为再出血的预测因素。PA SSER O S, BU R G
A LA SSI L, A U FR EA P, et al. R ecurrence of 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 prim ary intracerebralhem orrhage[J].Stroke,1995,26(1):189-192.
脑微出血的处理
• soo等对中国香港908名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26个的随访观察,高 龄/基线时存在微出血。可显著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有5个以上的 微出血病灶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抗栓治疗,发生脑出血的风 险高于接受抗栓治疗的获益。对长期抗栓的风险,可定期复查头 颅SWI,增加微出血的检出率。 • 正是因为高血压市微出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控制血压对预防微 出血级延缓进展极为重要。
淀粉样变性脑出血的预防
• 脑血管淀粉样变性及其所致的颅内出血,目前并没有特异性的治 疗手段。 • 有研究表明,在超急性期控制血压可以显著抑制血肿的扩大;手 术清除血肿被认为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手段,尤其是在75岁以 下无脑室扩张的患者中,神经外科手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 一些神经保护药物和铁离子螯合剂等药物对脑血管淀粉样变性的 作用尚处于初级研究阶段。(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2 年第20卷 第4期)
高血压与脑损伤
• 未控制好的高血压可: 促进血肿流体静力学
扩大血肿周围水肿及再出血
造成ICH患者转归不良。
血压与再出血的关系
• 急性ICH期血压升高非常常见,一项大样本研究证明,75%的ICH患者的收缩压高于140 mm Hg[9]。
• ICH后血压升高与转归恶化有关[。Fogelholm等发现,第1天的平均动脉压(MAP)可预测28天生存率; Zhang等[发现,收缩压升高超过140 mm Hg与死亡及残疾风险增加有关。
• 在单个脑叶出血的情况下,MRI显示的陈旧性点状出血可能会给诊断提供 线索。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病理学检查可以为脑血管淀粉样变性的 确诊提供证据。从病理学角度出发,脑血管淀粉样变性可以分为两型, Ⅰ型的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质微血管内Aβ的异常蓄积;Ⅱ型的Aβ主要沉积 于脑膜血管及皮质动脉、小动脉,偶尔会累及静脉。 严重时,微血管内 Aβ的沉积会导致微血管阻塞。ApoE34 基因主要与Ⅰ型相关,而ApoE 32 基因主要与Ⅱ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