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内知识整合理论研究现状分析_史江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国学术期刊网最近十年有关企业技术创新的文献进行调研与综
述 ,揭示制约企业技 术创 新能力建设的主要因素 ,然后从 企业 的内部管理视角给出相应 的对策。
一
、
最 新研 究综 述 与 分析
企业 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商业活 动过 程 ,这个过程包括从新 产 品开 发直 到实 现市 场销售 ,并产 生商业价值 。从熊彼特 的技 术创新理论 可以解读 出 :企业抓住市场 的潜在盈利机会 ,以获
新 ;而部门间协 调将 驱动 双环 学 习,引发企 业 心智模 式 的改
变 ,并 导致突破式技 术创新 。 文化推 动企 业技 术创 新成为最近又一研究视角 。胡光华等
(tn)认为 ,文化通过 以下五个方 面实现对技 术创新 的推动 : 2x 第一 ,为技术创新提供信息 沟通与交流便利 ;第二 ,促进技 术 创新 的言传 知识 和意会知识的转化 ;第 三 ,协调和引导技 术创 新 的价值追求 ;第 四 ,为技术创新 提供 制度动力 ;第五 ,为技 术创新提供精神力量 。除此之外 ,研究人 员也从 其他 方面研究 技术创新 的障碍及其 能力建设 的对策 。如市场需求变 化与多样
主要形 成了三个 体系。一是程 涛 (0 3 2 0 )基于要 素观 的 “ 员 人 能力 、设备 能力 、信息 能力 和组 织能力 ”4要素组 成的评 价指 标体系 ;二 是杨 宏进 (98 19 )基于 过程 观的 “ 创新 投入 能力 、
素 ;劳资冲突 、政治控 制 、管 理模糊 、观念意 识 、创新 人才 、 资金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 的制约 因素 ,并 以此为基础 给出相应
取商业利益 为 目标 ,重新 组织生产条件 和要素 ,建立起更 为有 效 的生产经营系统 ,推 出新产 品 、新 生产 方法 、开辟 新市 场 、 获得新 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 ,都被视为技术创新。 因此 企业 的技术创新是一个商业活动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从新产 品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转移过程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高校科研团队知识转移过程,探讨其概念、特点、影响因素、模式、路径和效果评价。
通过对相关理论和案例进行分析,揭示高校科研团队知识转移的规律和特点,为进一步促进知识转移提供借鉴和启示。
研究发现,高校科研团队知识转移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的重要发现,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为高校科研团队知识转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加深对高校科研团队知识转移过程的理解,为高校科研团队在知识转移方面的提升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式研究,路径研究,效果评价,启示,展望,结论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科研团队知识转移是当前高校科研活动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科技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转化和知识传播已经成为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更好地实现高校科研团队之间以及高校科研团队与产业界之间的知识转移,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和产业转化,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和难点。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加速推进,高校科研团队知识转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科研团队知识转移不仅关乎高校科研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更关乎高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竞争力。
开展关于高校科研团队知识转移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围绕高校科研团队知识转移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以期为提升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转移能力、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目的高校科研团队知识转移过程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高校科研团队之间知识交流和转移的机制,从而促进科研成果的共享和创新。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高校科研团队知识转移的现状和特点,了解目前知识转移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兼职行为研究现状与思考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兼职这种工作方式,一是可以带来一定的收入,二是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因此,兼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目前国内兼职行为方面的研究大多针对全职员工,对兼职员工和组织的研究相对较少,有很多问题没有深入探究。
笔者基于对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的系统梳理,首先对兼职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诠释,其次在此基础上对兼职行为结果变量进行了归纳,最后提出当前国内兼职行为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1与兼职相关的理论简介1.1兼职的概念界定目前关于兼职的概念主要有3个术语,分别界定如下:一是兼职工作(Part-time job ),通常被定义为一周工作少于35h ,该术语使用最为广泛;二是第二职业/兼业(Moonlighting/Multiple job -hold -ing ),通常被定义为在主要的全职工作之外有第二份工作,又可以分为全职兼职(Part-time moon -lighting )与业余兼职(Full-time moonlighting );三是以兼职为主要的工作(Primaries ),其收入也主要来自兼职工作。
1.2部分包含理论与角色理论部分包含理论认为个体一般在多个社会系统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因此个体只有部分包含在他们的工作组织中,根据角色理论,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投入到这些角色中,所以存在角色之间的相互竞争[1]。
对于兼职人员来说,他们身在多个组织中,承担着多重角色,因此与全职员工相比,他们有更少的工作投入[2]。
SENTER 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了兼职员工的态度和行为的差异可归因于他们在组织中不同的投入程度[3]。
1.3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SET )是用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及其经济活动,该理论认为人们将社会互动视为经济交往,寻求在关系中投入和收获的平等,在组织中,员工用自己的知识、技能等换取组织有价值的东西,包括薪酬、福利以及安全保障等[4]。
因此,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是基于组织与员工之间的互惠,非标准时间安排的员工与标准时间安排的员工相比,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可能较差。
2014年度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拟立项名单

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刘慧芳,苏琳,王文昌,王国芳 入市模式研究 山西省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崔晓芳,王文昌,田云刚,梁剑锋,田凤霞 周旻,任晓丽,张涛,荆雷,石大维
第 4 页,共 8 页
2014年度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名单
序号 45 46 47 48 中北大学 中北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太原科技大学 申请学校 学科 项目名称 项目申请人 杜娟,路飞飞,李旭鹏,杜瑞平,李俊华 备注
陈
甜,解晓瑞,史其威,赵建斌
29 30 31 32 33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财经大学
汪丽丽,四秀珍,张世斌,孙军英,赵小东 张莉艳,姜玉砚,李 枫,王 波,郭军旺 明
资源型经济转型期山西省工业碳排放及其影响 任晓松,赵国浩,彭皓玥,张宝建,马 因素动态关系研究 山西煤炭采空区非自愿移民搬迁安置模式 管理体制研究 基于宏观审慎视角下的危机传染问题研究 与 薛曜祖,郭淑芬,焦 王
燕,刘维奇,杜彦其 娟,任立明
琳,李燕平,姜喜龙,李
第 3 页,共 8 页
2014年度山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名单
序号 34 申请学校 山西财经大学 学科 经济学 项目名称 项目申请人 云,史恩义,郭海霞 备注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互动发展研究 曹监平,周新生,张 —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视角 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新区地方感研究 ——保护传统“乡愁”视角的大同御东新区案 高 例 代际转型与文学重构 ——新世纪山西中青年 作家群研究 晋商民居匾联文化研究
舆论监督与刑事审判独立性关系研究——山西 刘春园,张晓亮,徐大勇 省刑事案例采样与分析 公民政策参与的作用与限度研究 生态文明时代的环境伦理实践研究 《格致汇编》与晚清中外文化交流 马小娟,史莉芳,曹宇峰,罗国亮,李华君 王继创,周 赵中亚,叶 斌,马如俊,焦秀萍 舟
中国典型文化对员工知识共享的作用研究

中国典型文化对员工知识共享的作用研究王国保【摘要】集体主义、等级思想、和谐、人情、面子是中国典型文化因素,它们可能会促进或者阻碍我国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13个省份收集数据,以840名企业员工为样本,研究了中国典型文化对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
实证研究发现:员工的集体主义倾向、和谐倾向对一般知识的共享、关键知识的共享均有显著性正向影响作用,人情倾向只对一般知识的共享有显著性正向影响作用,而等级倾向只对关键知识的共享有显著性负向影响作用,面子倾向只对一般知识的共享有显著性负向影响作用。
我国管理者充分认识中国典型文化对知识共享的作用机制,可以提升知识管理的效率和组织创新绩效。
%Collectivism, hierarchy, harmony, Renqing and Mianzi are typical Chinese cultural factors, they may promote or hinder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of employees. With a sample of 840 employees and data collected in 13 provinces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paper makes a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ypical Chinese culture on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of employee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bothemployees’collectivism orientation and harmony orientation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common knowledge sharing and key knowledge sharing, Renqing orientation has only a notable positive effect on common knowledge sharing,while hierarchy orientation has only an obvious negative effect on key knowledge sharing and Mianzi orientation has only a remarkable negative effect on common knowledge sharing. Chinese management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and reasonably use thismechanis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期刊名称】《华东经济管理》【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5页(P118-122)【关键词】中国典型文化;员工;知识共享;作用【作者】王国保【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贸学院,河南郑州 45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49.21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有着深层的影响,文化可能是影响员工知识共享行为的关键因素(Hutchings&Michailo,2004)[1]。
公共部门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研究

公共部门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研究近年来,公共部门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和实践者的关注。
公共部门的工作涉及众多领域,其知识资产和组织学习的能力对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公共部门知识管理的背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公共部门知识管理背景知识管理是一种以激活和运用组织内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逐渐兴起。
公共部门相对于私营企业来说,其特点是信息和知识的流动更为复杂。
初步的研究表明,公共部门的知识管理模式包括知识的创造、共享、传输和应用等环节。
然而,公共部门知识管理的复杂性使得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第二部分:公共部门知识管理现状在实际应用方面,公共部门已经开始重视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
一些国家的政府机构、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积极探索公共部门知识管理的途径。
例如,美国的联邦政府通过建立内部专家网络、知识库和知识共享平台,促进了知识的流通与共享。
澳大利亚则在公共部门知识管理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和项目,旨在提高政府机构的知识管理能力和组织学习效果。
然而,目前公共部门知识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知识的流动和共享受到限制,一些重要的知识封闭在个人或部门内部,无法发挥更大的价值。
其次,公共部门缺乏相关的人力和技术资源,对于信息和知识的采集、整理和应用能力有限。
此外,公共部门的组织文化和制度环境也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和创新构成一定的阻碍。
第三部分:公共部门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公共部门的知识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公共部门知识管理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 强调知识管理的战略性:公共部门需要从战略层面对知识管理进行规划和布局,将知识管理与组织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促进公共服务的创新和升级。
2. 加强知识共享与协同:建立开放式的知识共享平台,鼓励部门之间、行业之间进行知识资源的共享和协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能。
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整合浅析

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整合浅析〔摘要〕本文对领域本体及知识整合的相关理论及实践应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与分析,并对领域本体引入知识整合中做了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
同时笔者还构建了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整合模型,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有所贡献。
〔关键词〕领域本体;知识整合;知识组织体系〔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1)12-0027-03research on knowledge integration based domain ontologyxu debin(college of science,changchu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conducted the analytical study to the related theor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domain ontology and knowledge,and analysed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ontology being introduced to knowledge integration.simultaneously the author also constructed the model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based domain ontology,with having contribution by the time to the related domain s fundamental research.〔keywords〕domain ontology;knowledge integration;knowledge organization systems信息时代正面临着一场资源环境的大变革:信息资源局部有序,整体无序的状况日趋严重,单一、孤立的微观信息组织呈现指数幂增加,这不仅没有解决用户准确获取所需信息的难题,反而使得信息整合的难度加大;同时,知识环境下用户对信息形式的获取正向着知识组织的方向发展,不再局限于一次或是二次信息资源,而是经过智能化处理的由知识元及知识元间相互的联系组成的信息知识体系。
组织从经验中学习_现状_问题_方向

第17卷 第1期2009年 2月 中国管理科学Chinese Journal of M anagement ScienceV ol 117,No 11F eb 1, 2009文章编号:1003-207(2009)01-0157-12组织从经验中学习:现状、问题、方向陈国权,宁 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摘 要:组织从经验中学习是组织学习的重要方面。
本文系统综述分析了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包括组织从经验中学习的模式、过程,组织从经验中学习的影响因素,组织从经验中学习的障碍,组织从经验中学习的成效等。
分析了前人研究存在的缺陷:缺乏系统框架,缺乏深入机理,缺乏案例研究及对企业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方法体系。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文章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及框架。
关键词:组织学习;组织从经验中学习;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8-08-02;修订日期:2008-12-08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70625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272007,70572005,703210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基金(06J JD630013)作者简介:陈国权(1967-),男(汉族),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组织行为、组织学习、学习型组织、组织知识管理、组织变革、团队管理、领导行为等.1 引言企业组织必须擅于从过去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中学习,这样才能不断提升组织的智能(Organizatio n -al Intelligence),增强竞争优势。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都是从过去的经验中进行学习和改进的历史。
有效地从经验中学习、提升人们对事物之间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改进我们的行为、优化我们的管理方法和体系,无论对整个人类社会、国家、企业组织、群体、以及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2003年3月发生在我国的非典(SARS)危机,引起了反思,整个国家的卫生乃至方方面面的重大危机预警和应对体系正在一步步地建立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影响企业知识共享与整合(K S I )的主要(典型)文化、习惯、社会因素 (现象)及其管理研究”(项目编号:7 0 5 7 1 0 7 1 )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 0 0 8 - 0 1 - 2 5 修回日期:2 0 0 8 - 0 2 - 2 5 本文起止页码:6 9 - 7 2 本文责任编辑:王传清
3.1 单维度
多数研究将知识整合归为单一维度,如Tiwana编制了4项 条款的测量量表,并对 35 个电子商务团队的知识整合进行了 测量[4]。Smith 等对 72家科技企业的高管和知识工作者进行了 问卷调查,其中所使用的知识整合测量量表包括 12 项条款[6]。 Collins & Smith进而将该测量量表精炼为8项条款[9]。Mitchell 提炼出一个包括 7 项条款的量表,并分别对 74 家应用整合项 目的医疗企业中的 CIO(首席信息执行官)和 IT 经理的知识 整合能力进行了测量[10]。
有研究者强调知识整合本身是一种能力,同时又是其它 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 Smith 等提出知识整合是吸收所交换 的信息并加以组合的能力,是知识创造力的重要组成[6]。Grant 从组织层面研究知识整合,认为知识整合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也是组织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具体包括整合效率:接触并 利用组织成员所拥有的特殊知识的能力;整合范围:利用知 识的特殊程度;整合灵活性:能接近新增加的知识并对现有 知识重新组装的能力[2]。
图书情报工作
第 5 2 卷第 8 期 2 0 0 8 年 8 月
·基金项目·
组织内知识整合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
史江涛 宝贡敏 山西大学 太原 030006
〔摘要〕清晰界定知识整合概念,对其测量维度加以归纳,提炼出四类影响知识整合的因素:知识特性、主体特性(包括个人、 团队、组织)、主体间关联特性和环境特性(如技术支持、组织氛围),并分别从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对知识整合的作用予以阐 述。在分析知识整合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其研究不足及发展趋势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知识整合 测量维度 影响因素 作用结果 〔分类号〕 F062.3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of Rresearches on Knowledge Integration Theory in Organization Shi Jiangtao Bao Gongmin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2 知识整合的内涵界定
关于知识整合内涵的界定,依思考角度的不同可以划分 为能力观与过程观,能力观强调实现知识整合的能力,过程 观关注要经过怎样的活动过程才能达成知识的整合。
2.1 能力观
Kogut提出知识整合是结合现存知识以及发掘潜力知识的 能力[3]。Tiwana将知识整合定义为团队将个体持有的隐性和显 性知识合成为新的、团队层面的、特定项目的知识能力[4]。沈 群红和封凯栋认为知识整合指组织对内、外部不同类型知识 有效识别、利用和提升的能力,也是组织促进不同主体彼此 互动、产生新知识的能力[5]。
总体而言,对知识整合的测量仍在探索之中,尚未形成 成熟的测量工具。这也是诸多知识整合研究难以进行比较、验 证的原因之一。
4 知识整合的影响因素
4.1 知识因素
知识特质与知识整合密切相关,知识存在形态的差异 (如知识的隐性、显性)直接影响着知识的整合方式。当知识
显性程度较高时,知识的整合往往以程序交流的整合方式为 主。当知识隐性程度较高时,由于知识的蓄积主要以人为媒 介,难以被形式化,并且往往具有时间和空间特殊性,此时 通过在职训练或师徒制等人员交流的知识整合机制更为有效。
3.2 二维度
从二维度的划分情况看,有的研究者从整合方向上对知 识整合加以划分。Clark & Iansiti将知识整合区分为内部整合 和外部整合。内部知识整合是指将个人持有的知识合成和应用 到系统知识中,外部整合是指从外部吸收知识并与内部可用的 知识相结合。Mehta 开发了具体的测量量表,并对 9 家大型软 件服务公司的项目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内部知识整合 的测量条款共 4 项;外部知识整合的测量条款共 3 项[11]。还有 研究者区分了整合动机与能力,如Farrel等通过因子分析提取 出两个关键因子——整合动机和整合能力,各有 4 项条款[7]。
也有研究者认为知识整合不仅是对信息的处理过程,特 别对团队与组织而言,知识整合往往也意味着协调运作、价 值重构过程。如 Volberda 主张知识整合是企业为了强化内部 文化、价值的一致性所做的一切协调活动。Huang & Newell 基于对跨职能团队的研究,将知识整合理解为:通过成员社 会互动不断构建、表达与重新定义共享信念的集体运作过程。
4.2 主体因素
据研究文献所关注的主体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 面:个体层面、团队层面和组织层面。 4.2.1 个体层面 在个体层面,影响知识整合的因素主要是 成员的知识储备,具体包括经验和受教育程度。就经验而言, 通过特定工作领域的经验发展,有深厚知识基础的专家比新 手能更好地应用他们的知识。研究证实,经验是决策时至关 重要的认知补充。相比新手,专家在决策时,有更多相关知 识可以回忆,信息回忆上的偏差也较少。同工作经验一样,教 育程度也是个体知识整合能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一方 面,教育提供了新知识,能帮助人们改善对固有所知的理解; 另一方面,教育将通过改进认知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影 响知识整合。 4.2.2 团队层面 从团队层面看,成员知识异质性是影响知 识整合的主要因素之一。知识异质性强的团队更擅长在多个 领域吸收外部知识,从而占有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整合外部
70
图书情报工作
第 5 2 卷第 8 期 2 0 0 8 年 8 月
·基金项目·
知识。同时,知识异质性也会促进团队内部知识整合,个体 持有的独特性知识越多,通过整合产生新知识的潜力就越大, 进行知识整合的动力就越强。相反,当组织中的个体持有相 同的知识资产,创造性可能受到压抑,因为成员不太可能感 知交换和整合所带来的价值。Mehta 以 9 个大型软件服务公司 的300 个项目团队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外部和内部知识整合进 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异质性对外部和内部知识整合的 作用都是显著正向的[11]。也有学者提出过度异质性会造成不 同技术和职能领域的团队成员缺乏充分的共同知识,缺乏对 彼此知识相关性和重要性的正确评价,构成了理解、整合知 识资源的障碍。 4.2.3 组织层面 组织知识整合能力需要与组织形式相匹配。 De Boer 等为探讨企业结构变革,通过对两家多媒体公司的案 例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知识整合概念框架[13]。他们认为,组 织形式是企业知识整合的决定因素,为了将组分知识整合到 结构知识之中(产生新产品——市场连接的平台),企业的整 合能力应与其组织形式相匹配。如成熟的单一企业多使用职 能式组织结构,需发展系统化或社会化能力来促进知识整合; 新兴工业联合体一般使用矩阵式或创新式组织结构,需着重 发展协调能力 ;当企业从成熟工业转向新兴工业联合体时,则 需克服以往的社会化能力。
通过对概念的梳理可以发现,无论能力观还是过程观, 虽然学者们对于知识整合的界定不尽相同,但对以下几点基
本达成共识:①知识整合的对象是既有知识,包括内部知识 和外部知识 ;②知识整合需要对知识进行识别、吸收、合 并、重组和运用 ;③知识整合的基础是组织成员的充分交流
与沟通。
3 知识整合的维度划分与测量
〔Abstract〕The paper explains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KI) and the measurement dimensions. Then it introduce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KI: properties of the knowledge itself, properties of a unit (e.g., individual, group, organization), propertie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units, and properties of environment. It also analyzes the functions of K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rect and indirect influence. At last, it discusses the shorts and the trends of the researches on KI.
4.3 主体间关联因素
现有的关联因素对知识整合的作用研究主要从社会资本 角度展开。丰富的社会资本导致更频繁、开放的沟通,使人 们对交流知识更有信心,从而有助于内部知识整合;社会资 本也可能促进对彼此专长的依赖,激发收集和整合相关知识 甚至是外部知识的意识。研究者就社会资本对知识整合的影 响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如 Mehta 分别从关系资本对内部、 外部知识整合的影响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显示,关系资本 对内部、外部知识整合皆有正向影响[11]。Tiwana 的研究结果 也证实了关系资本对知识整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4]。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突破了产品开发的范畴,对知 识整合概念加以细化和提升。如Grant 从战略层面认识知识整 合,提出了基于知识的组织能力论,认为整合多种类型的知 识是形成能力的关键,组织能力的本质是知识整合能力[2]。
可见,从将知识整合作为产品创新过程的一种策略,运 用知识整合来提高创新度,到将知识整合与竞争优势联系在 一起,认为整合后的知识构成了企业核心能力,人们对知识 整合内涵和外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整合不同特性知识所需要的整合能力也存在差异。如知 识模块化有助于降低成员间的沟通成本,并使得各部门的任 务分工界限更清楚,往往不再需要经过一群专家进行团队讨 论与交流,而只需采取程序交流就可有效达成知识共享与整 合,因此系统化能力对于实现模块化知识的整合更为关键。如 果知识的复杂程度越高,知识的累积与传递速度对成员的社 会化能力要求越高。如果知识的多元程度越高,表明工作需 要依靠各个不同知识领域的成员一起参与,团队成员趋于多 样化,对成员的合作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