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单克 隆抗体 的研究 进 展
邢海权 闫梦菲 赫晓燕 , ,
(. 1山西农 业 大学动 物 科技 学院 。太 谷 0 0 0 ;2南 京农 业大 学动物 科 技学 院 ,南京 38 1 .
摘
20 9 1 0 5)
要 : 体 分子是 生物及 医学领 域 中用途 最为广 泛 的蛋 白质 分子 。 抗 上世 纪 3 ~6 0 0年代 对抗体 的
至今 ,科 学 家们 已经 建 立众 多 鼠原性 m b 来 As 诊 断 和治 疗多 种人 类疾 病 。然 而作 为在人 体 内的应
用, 鼠源性单抗 尚存 在一些问题 。鼠源性抗体作为
异 种 蛋 白应 用 于人 体 可 引起 免 疫反 应 , 生人 抗 鼠 产 抗体 , 很大 程度 上 限 制 了 mA s 临床应 用 。此外 , b的 鼠源性 mA s b 不能 与人 类抗 体 FR c n结合 。 了克服 为 以上 这些 问题 , 年 , 着分 子 生物 学 的发 展 , 们 今 随 人 已有可 能 通 过抗 体 工程 技 术制 备 人 一鼠契 合 抗体 、 人 源化 抗体 或全 人抗 体 。
术能 将 特定 分 子 的基 因型 和表 型相 统 一 的特 点 , 即
噬菌 体 表面 表达 了特定 的蛋 白质 , 噬 菌体 的 D A 则 N
中必 然 含 有该 蛋 白质相 应 的结 构 基 因 , 过 多 次 的 通
作 者 简 介 : 海权 (94 ) 山西 临 汾 人 , 读 硕 邢 18 ~ , 在
发 展推 向 了高潮 , 抗体 制备技 术进入 了一个全 新 的 时代 。 使
关 键词 : 克 隆抗体 ; 源 ; 因工程 ; 究进 展 单 人 基 研
PCSK9单克隆抗体研究

PCSK9单克隆抗体研究高胆固醇血症表现为高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和中风等主要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可控的危险因素,伴有高胆固醇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约是低胆固醇人群的2倍,美国约7100万人的LDL-C>160mg/dL,而我国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第一死因。
临床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与LDL-C水平成正比,越低的LDL-C水平显示越低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他汀类是目前临床上疗效显著的药物,仍有相当数目的患者在给予最大推荐剂量的他汀类药物的情况下,LDL-C仍然无法降低到正常范围,还有超过60%的患者提高剂量后虽有疗效,但是随之加重的副反应让患者难以忍受。
而且相关研究发现使用他汀类药物会提升PCSK9浓度达14%~47%,而且PCSK9的浓度与剂量和治疗时间呈正相关。
来自法国的学者Abifadel等证实了功能获得型PCSK9与常染色体显性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autosomal dominant hypercholesterolemia,ADH)关系密切。
功能获得突变的PCSK9与LDL受体结合,增强LDL受体在溶酶体中降解,LDL受体有效数量减少,从而使LDL-C清除率下降,血浆中的浓度生高,PCSK9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这一途径发挥疗效。
因此,近十多年来PCSK9成为了降血脂研究领域备受追捧的新靶点,国际上各大药企竞相研发PCSK9单克隆抗体。
本文将简要介绍PCSK9单克隆抗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临床最新进展。
1 PCSK9和PCSK9单克隆抗体PCSK9是分泌型丝氨酸蛋白酶,也是前蛋白转换酶家族成员,由Seidah等首次发现于2003年,关联常染色体现行高胆固醇血癥。
研究表明PCSK9有两种基因突变类型:获得功能型和丧失功能型。
功能获得突变的PCSK9与细胞表面的类表皮生长因子样区域结合,引发常染色体显性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反之,若功能缺失性突变后,则使得血浆LDL-C和载脂蛋白B都处于较低水平。
最新: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试验研究进展

最新: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视棉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试验研究避展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 , NMOSD)是一种体液免疫介导的中枢禅经系统炎性脱髓鞠疾病,多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真高高复发、高致残的特点,主要的致病抗体为抗水通道蛋白4( A QP4)抗体。
约70%的NMOSD患者AQP4抗体阳性,女性较男性高发(9 : 1 ),平均发病年龄为40岁。
NMOSD急性期的治疗方法包括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和血浆置换等。
经典的缓解期预防复发药物包括口服糖皮质激素、硫瞠瞟岭、他克莫司、环抱素等免疫抑制剂。
虽然这些药物仍是当前不可替代的治疗NMOSD的常用药物,但部分患者难以忍受真带来的广泛的免疫抑制、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因此开发安全高效的药物,对阜期治疗、预防复发以及提高NMOSD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近年来,己再多种单克隆抗体药物用于治疗NMOSD 因真靶点相对明确,作用效应较集中,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为该疾病的治疗带来新希望。
为确定这些药物的中远期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等,已开展了一系列临床t鹉金。
本文就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NMOSD的作用机制和临床试验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01、NMOSD的发病机制AQP4抗体在NMOS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AQP4是一种位于细胞膜的转运蛋白,可根据渗透压的变化控制水分子进出细胞,在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视神经和脑)的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
AQP4抗体主要由外周的B细胞产生。
真在一定的条件下可通过血脑屏障(BBB)并与血管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足突表面的AQP4抗原结合,来诱导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和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前者指AQP4抗体和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对星型胶质细胞发挥裂解效应;ADCC是指AQP4抗体和抗原结合后,抗体的Fe段与杀伤细胞(NK细胞、巨睦细胞等)表面的Fe受体结合,杀伤细胞通过程放穿孔素、颗粒酶等细胞毒物质直接杀伤星型胶质细胞。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是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的生物药物,通过杂交瘤技术将鼠源单克隆抗体的可变区与人类抗体的恒定区进行交换,以减少免疫原性,提高治疗效果。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治疗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现状: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方法、成果与不足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主要包括抗体库的建立、抗体筛选和优化、以及抗体生产等多个环节。
目前,研究人员已成功建立了多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并应用于临床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例如,针对肿瘤治疗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能够特异性地识别肿瘤细胞,并通过激活免疫反应来杀死肿瘤细胞。
然而,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抗体药物的免疫原性、毒副作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研究方法: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的实验设计主要包括建立人源化抗体库、筛选和优化抗体,以及进行药效和毒理试验等。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采集和处理大量的实验数据,并进行深入的统计分析和比对,以获得抗体的最佳配对组合和最佳治疗剂量等参数。
成果和不足: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针对肿瘤治疗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试验,并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领域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也在研发和试验阶段。
然而,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抗体药物的免疫原性、毒副作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同时,抗体药物的生产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尽管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未来,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探索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机制和优化方法,以获得更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药物。
同时,需要加强抗体药物的工艺研究,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与研究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与研究单克隆抗体是一种特殊的抗体,由单个克隆的浆细胞所分泌。
相比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具有更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因此在医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一、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免疫原制备、免疫动物及其免疫和细胞融合和筛选。
首先需要制备免疫原,这个免疫原通常是目标抗原或者抗体对其特异性的区域片段。
如果是目标抗原,通常要首先纯化得到。
其次,需要为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动物进行免疫。
一般是选择小鼠等实验动物,将免疫原注射到动物身体内,让它们产生特异性抗体。
之后,需要从这些动物体内获取免疫细胞,即B淋巴细胞。
最后,需要使用细胞融合技术通过融合免疫B细胞和癌细胞,来获取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这些细胞能够长期分泌具有特异性的抗体,并形成混合瘤。
通常,这些细胞的混合物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和鉴定,以确保其产生的抗体都是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的应用1. 诊断和治疗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例如,它们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晚期癌症。
新兴的单克隆抗体医学治疗(Monoclonal Antibody Therapy,MAT)被评价为一种有希望的抗癌治疗方法,特别是在血液系统的癌症治疗方面。
由于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可以通过将它们与药物或放射性同位素结合,使它们更好地治疗癌症。
2. 分子生物学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单克隆抗体经常用来在Western blotting和其他分析技术中检验目标蛋白质的存在。
单克隆抗体还可用于免疫共沉淀、免疫沉淀、染色和免疫组化等实验中。
3. 生物分子检测单克隆抗体也广泛应用于药品研究和开发,例如用于高度灵敏的免疫印迹,以检测蛋白质、肽和DNA序列等生物分子。
此外,单克隆抗体还用于流式细胞术、细胞分选、病毒、菌和细胞诊断。
三、单克隆抗体的未来单克隆抗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技术,其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拓宽。
单克隆抗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健康细胞和组织,而非外来病原体,导致的一系列疾病。
这类疾病的治疗一直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传统的免疫抑制药物往往无法精确识别并攻击异常的免疫细胞,同时还会抑制正常的免疫功能,增加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近年来,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s)的兴起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对单克隆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综述,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技术、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未来单克隆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单克隆抗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原理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s)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原理在于利用其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和性,针对导致疾病发生的特定抗原或炎症介质进行精确打击。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于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组织或细胞识别为外来威胁并进行攻击而导致的疾病。
单克隆抗体能够针对这些被错误识别的自身抗原,通过阻断其与相应免疫细胞的结合,从而抑制过度的免疫反应,减轻组织损伤和炎症。
在治疗过程中,单克隆抗体通过与目标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阻止抗原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
单克隆抗体还可以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促进免疫细胞的清除功能,进一步清除体内的自身抗原和炎症介质。
这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在于其高度的特异性和精准性,能够针对特定的抗原进行治疗,而不会影响其他正常的免疫反应。
目前,单克隆抗体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
通过深入研究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我们可以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加有效和精准的方法。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单克隆抗体治疗有望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制药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制药研究进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作为生物制药药物被开发和运用于临床医学。
单克隆抗体是一种由同一克隆细胞分泌的单一种类的抗体,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和性,能够特异性地结合目标抗原并激活相应的生物学效应。
其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进展。
首先,单克隆抗体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通过针对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specific antigen,TSA)的单克隆抗体,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强化肿瘤细胞的清除效应。
例如,PD-1单克隆抗体(例如Pembrolizumab和Nivolumab)可以抑制肿瘤细胞通过与PD-1抗原的结合来抵抗免疫细胞的攻击,从而减少肿瘤的免疫逃逸。
此外,单克隆抗体也可以通过激活效应细胞的功能来增强患者的免疫应答,例如通过具有ADCC(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活性的单克隆抗体的引入,加强了对肿瘤细胞的毒杀作用。
其次,单克隆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自身免疫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发生异常应答,引起持续性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通过单克隆抗体的介入可以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症状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像TNF-α单克隆抗体(例如Infliximab和Adalimumab)就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克罗恩病和银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此外,IL-6抗体(例如Tocilizumab)也显示出了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幼年型特发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种中的良好效果。
除此之外,单克隆抗体还在传染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了潜力。
世界面临着新出现的传染病威胁,例如SARS和COVID-19。
早期的研究表明,单克隆抗体对这些传染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对于COVID-19,一些mAb药物(如Bamlanivimab和Casirivimab/Imdevimab)已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并显示出显著的治疗效果。
单克隆抗体技术历史与发展简述

单克隆抗体技术历史与发展简述陈 光(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100037)1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研究背景单克隆抗体(monocl onal an tibody,sho rt fo r M c A b)技术(简称单抗),又被称为肿瘤"生物导弹",是能直接导向肿瘤的药物。
1975年英国科学家Koh ler和M ilstein将产生抗体的淋巴细胞同肿瘤细胞融合,成功的建立了单克隆抗体技术,因此在1984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单克隆抗体,顾名思义,是与“多克隆抗体”相对而言的,那么认识、理解什么是多克隆抗体对进一步明确单克隆抗体的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抗淋巴细胞多克隆抗体(po lycl onal an tilymphocyte an tibody)为例,来初步阐述多克隆抗体的定义。
这是一类特异性免疫抑制剂,直接作用于人体免疫系统中的淋巴细胞,破坏和抑制淋巴细胞及其功能,特别是T淋巴细胞的功能,可用于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以及其他免疫紊乱性的自身免疫病,如重型再障等的治疗。
抗淋巴细胞多克隆抗体是通过注射人类淋巴细胞、胸腺细胞或B 淋巴细胞至马、兔、山羊或猪等动物体内所产生的抗淋巴细胞抗体。
由于淋巴细胞膜表面抗原成分复杂,免疫血清中的抗体是针对淋巴细胞多种抗原成分的抗体,即多克隆抗体。
根据所用免疫原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称,用淋巴细胞作抗原免疫称抗淋巴细胞血清(an tilympho2 cyte serum,AL S);用胸腺细胞作抗原免疫则称抗胸腺细胞血清(an titymphocyte serum,A T S)。
如果将AL S 和A T S进行吸收并提纯其免疫球蛋白则分别称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n ti lymphocyte gl obulin,AL G)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 tithymocyte gl obulin,A T G)。
与此对应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就是,动物受到外界抗原刺激后可诱发免疫反应,产生相应抗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姓名:学号:
摘要:1976年德国学者Kohler和英国学者Milstein创建杂交瘤技术而使鼠源单克隆抗体被广泛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领域,建立了治疗性抗体的第一个飞跃。
自此抗体分子成为了生物及医学领域中用途最为广泛的蛋白质分子。
随着对抗体的理化性质以及对免疫球蛋白分子结构与功能的阐明应用DNA重组技术和抗体库技术对鼠单抗进行人源化改造,先后出现了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和全人抗体,它们从不同方面补充了鼠单抗临床应用的缺陷,使抗体制备技术得到了全新发展。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鼠单抗;人源化
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开始了多克隆抗体走向单克隆抗体的新时代。
与多克隆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高、效价高、纯度高、理化性状均一、重复性强、成本低并可大量生产等无可比拟的优点。
目前比较成熟的制备方法有(1)抗原特异性的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2)人–鼠嵌合抗体制备技术;(3)噬菌体展示技术获得的抗原特异性人源性抗体;(4)转基因小鼠制备的人mAbs;(5)核糖体展示技术。
随着对各类抗体结构和氨基酸序列及其变异的种属和功能之间关系的深入了解,而能够利用抗体工程技术对抗体结构进行改造从而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促进生物学及医学的发展。
一下主要是对抗体制备技术的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杂交瘤技术
杂交瘤的制备是制备抗原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所以融合一方必须是经过抗原免疫的B细胞,通常选用被免疫动物的脾细胞,脾淋巴细胞的主要特征是抗体分泌功能。
融合细胞另一方则要求在培养条件下的永生性,只有肿瘤细胞才是具备这一条件,所以选择同一体系的骨髓瘤细胞,因多发性骨髓瘤是B细胞系恶性肿瘤,其特点是稳定易培养、自身不分泌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因子、融合率高、是次黄嘌呤鸟嘌呤核苷酸转移酶(HGPRT)和胸腺嘧啶激酶(TK)的缺陷性,是理想的脾细胞融合对象。
再用HAT培养基筛选只有能长期生存与繁殖的是具有亲带双方遗传性能的融合细胞。
杂交瘤技术操作主要流程示意图
但是鼠源性抗体作为一种蛋白应用于人体可引起免疫反应,产生人抗鼠抗体,很大程度上限制了mAbs的临床应用。
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已通过抗体工程技术制备全人抗体。
2.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的原理,简言之就是用PCR技术从人免疫细胞中扩增出整套的抗体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基因,克隆到噬菌体载体上并以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在其外壳表面。
这样一来噬菌体DNA中有抗体基因的存在,同时在其表面又有抗体分子的表达,就可以方便地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而筛选出所需要的抗体,并进行克隆扩增。
它是将体外克隆的抗体基因片段插入噬菌体载体,转染工程细菌进行表达,然后用抗原筛选即可获得特异的单克隆噬菌体抗体。
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得到完全人源性的抗体,在HIV等病毒感染和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3.核糖体展示技术
核糖体展示技术(Ribosome Display Technology, RDT)是由Plückthun 实验室在多聚核糖体展示技术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一种利用功能性蛋白相互作用进行筛选的新技术,它将正确折叠的蛋白及其 mRNA同时结合在核糖体上,形成mRNA-核糖体-蛋白质三聚体,使目的蛋白的基因型和表型联系起来,可用于抗体及蛋白质文库选择、蛋白质体外改造等。
运用此技术已成功筛选到一些与靶分子特异结合的高亲和力蛋白质,包括抗体、多肽、酶等,是蛋白质筛选的重要工具。
核糖体展示技术完全在体外进行,与噬菌体或酵母菌展示技术相比具有建库简单、库容量大、分子多样性强、筛
选方法简便、无需选择压力,还可通过引入突变和重组技术来提高靶标蛋白的亲和力等优点,是一种筛选大型文库和获取分子进化强有力的方法。
4.展望
从鼠源单抗开始,已经通过多种技术制备了具有高亲和性的完全人源化抗体,拓展mAbs的广泛应用,是研究开发治疗性抗体药物的最理想途径。
全人单克隆抗体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新技术,它减少了鼠基因序列抗抗体反应,提高了单克隆抗体的功效和安全性。
虽然单抗药物存在单抗的异源性所引起的抗体反应,不但降低了单抗效价而且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
但随着生产技术不断成熟相信全人源单抗将会更广泛更普遍的应用于生物学医学研究。
参考文献
1.胡春艳;刘全忠;;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及应用的研究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
杂志;2008年02期
2.崔银珠;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
册);2001年01期
3. 邢海权;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J];ISSN.1671-6027.2011.07.001
4.刘萍;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J]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兰州;1671-7236(2012)01-00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