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和恢复及乔木保护方案
基础土方开挖方案土方开挖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措施

基础土方开挖方案土方开挖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措施基础土方开挖方案:土方开挖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措施一、引言基础土方开挖是在建筑工程中常见的一项施工工艺,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合适的土地条件以支撑建筑结构。
然而,土方开挖过程中常常容易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土壤侵蚀、水源污染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基础土方开挖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措施,以确保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最小影响。
二、环境保护措施1. 土壤保护(1)选择合适的开挖技术: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土壤类型,选择适合的土方开挖技术,并合理控制开挖深度和宽度,以减少土壤的破坏。
(2)作业面覆盖:在土方开挖现场,要对裸露的土壤作业面进行有效覆盖,采用草帘、草护坡等措施,防止土壤被风蚀和水冲刷。
(3)景观植被保护:对于有保存价值的植被,应进行合理的保护措施,例如设置临时围护栅栏、保水保湿等。
2. 水资源保护(1)合理排水设计:在土方开挖过程中,要合理设计排水系统,避免排水系统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设置合适的排水沟、拦河坝等设施,收集和过滤污水,减少对周边水源的污染。
(2)减少泥浆排放:采用合适的固液分离设备,对泥浆进行有效处理,减少泥浆的排放量。
并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将泥浆处理后的废弃物按规定进行处置。
3. 空气质量保护(1)扬尘控制:在土方开挖现场,应设置喷淋系统、覆盖装置等措施,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
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减少裸露的土壤面积和裸露期限,降低扬尘的产生。
(2)防止挥发性有机物泄漏:对于可能泄漏挥发性有机物的设备和材料,应采取密闭、集中处理等措施,避免对空气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三、生态恢复措施1. 土壤修复(1)土壤改良:在土方开挖完毕后,对土壤进行改良工作,例如添加有机肥料、矿物质等,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促进植被的快速生长。
(2)植被恢复:根据地质条件和施工环境,选择适合生长的植物进行植被恢复工作。
通过种植草坪、乔木等植物,加速土壤的稳定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2024年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实施方案(3篇)

2024年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大量的森林被砍伐,生态系统的平衡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必须积极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建设。
本方案旨在制定2024年的具体实施方案,加大造林绿化工程建设的力度,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
二、总体目标1. 2024年全国新造林面积达到XX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X个百分点。
2. 加强土地沙化治理,重点治理面积达到X千亩。
3. 推进城市森林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具体举措1. 加大种苗培育力度:a. 建立优质苗木培育基地,提高苗木的质量和数量。
b. 鼓励农民参与苗木培育和造林工作,提供相关培训和技术指导。
c. 加强种苗质量监管,确保苗木的健康和生长质量。
2. 拓宽资金渠道:a. 加大政府对造林绿化工程的财政支持力度。
b. 引导社会资本和企事业单位参与造林绿化工程,提供相应的财务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
c. 探索建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生态治理和绿化工程建设。
3. 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a. 严格控制砍伐和采矿等活动,保护原始森林和重要生态系统。
b. 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浪费。
c. 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能力,减少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 提升绿化质量:a. 加强公园、广场和街道的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b. 推广生态景观设计理念,注重植物多样性和景观生态功能。
c. 加强绿化养护和管理,保证植物的健康和生长质量。
5. 加强宣传教育:a. 开展造林绿化知识宣传,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积极性。
b. 组织举办绿色活动,引导人们亲近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c. 加强与学校、社区等机构的合作,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四、组织实施1. 中央政府对造林绿化工程建设负总责,设立专门部门负责协调各地工作。
2. 各地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1、背景天然林资源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本,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开发,天然林资源面临严重的破坏和枯竭的危险。
为了保护天然林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保护工程方案势在必行。
2、目标本项目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和行动,保护国家重要的天然林资源,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可持续利用。
具体目标如下:- 保护天然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提高天然林管理和监测能力,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加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社会参与和共建共治。
3、实施步骤3.1 制定天然林资源保护规划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制定天然林资源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的范围、目标和政策措施。
规划需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
3.2 加强监测与评估能力建立和完善天然林资源的监测与评估体系,采集和分析天然林资源的数据,及时了解资源的状况和动态变化。
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保护方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3 加强执法和监管力度加强对天然林资源的执法和监管工作,严厉打击非法采伐、走私等行为。
建立健全的执法机构和监管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保护天然林资源的合法权益。
3.4 促进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技术研发,推动科技创新和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效果。
同时,在部分地区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示范工程,将最佳实践经验推广到其他地区。
3.5 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对天然林资源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提高公众对天然林资源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习惯。
4、项目管理与评估4.1 项目组织与管理成立天然林资源保护项目组织机构,负责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项目组织机构应具备专业的技术和管理能力,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目标的实现。
4.2 项目评估与反馈建立项目评估体系,定期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园区生态修复实施方案

园区生态修复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区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和恢复园区的生态环境,制定并实施园区生态修复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标设定。
1.恢复生态平衡,通过植被的恢复和土壤的改良,实现园区生态系统的平衡。
2.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引入各类植物和动物物种,提高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改善土壤质量,加强土壤修复工作,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4.提升景观价值,通过生态修复,打造具有观赏价值的园区景观,提升园区整体形象。
三、实施方案。
1.植被恢复,对园区内的绿地和植被进行修复和增加,引入当地常见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打造自然生态景观。
2.水体修复,对园区内的水体进行清淤和植物修复,增加水生植物种植,改善水质,提高水体的生态功能。
3.土壤改良,通过有机物添加和微生物修复,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提高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
4.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园区内的野生动植物进行保护和栖息地的恢复,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和引种工作。
5.生态景观打造,在园区内设置生态湿地、森林步道、生态花园等景观,提供人们休闲游憩的场所,同时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四、实施步骤。
1.调研评估,对园区内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调研和评估,确定生态修复的重点和难点。
2.规划设计,制定生态修复的详细规划和设计方案,确定各项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步骤。
3.资源准备,准备所需的种子、苗木、土壤改良材料等资源,为生态修复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4.实施工作,按照规划设计方案,有序开展植被恢复、水体修复、土壤改良等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5.监测评估,对生态修复工作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确保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预期效果。
通过园区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的实施,预计将实现以下效果:1.恢复园区生态平衡,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度。
2.增加园区内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复原能力。
生态修复施工方案(3篇)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深入,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各类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如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本项目拟对某地区进行生态修复施工。
二、项目目标1. 恢复项目区域的植被覆盖,提高土壤肥力;2. 改善项目区域的水土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3. 恢复项目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4. 提高项目区域的环境质量,为当地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项目范围本项目涉及范围为某地区,总面积为XX平方公里。
主要包括以下区域:1. 山地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疏;2. 河道两岸:河岸侵蚀严重,植被破坏;3. 沼泽湿地: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四、施工方案1. 施工准备(1)成立项目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2)制定施工方案,包括施工流程、施工方法、施工进度等;(3)组织施工队伍,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4)采购施工材料,确保质量合格;(5)办理相关手续,确保施工合法合规。
2. 施工方法(1)植被恢复1)山地丘陵区:采用人工播种、飞播造林、梯田建设等方法,恢复植被覆盖。
选用适宜的乡土树种,如刺槐、侧柏、银杏等,提高植被的生态效益。
2)河道两岸:采用河岸整治、生态护坡、植被恢复等方法,恢复河岸生态。
选用耐水湿、根系发达的植物,如柳树、杨树、芦苇等。
3)沼泽湿地:采用湿地恢复、植被重建、水系调整等方法,恢复湿地生态。
选用适应湿地环境的植物,如香蒲、芦苇、水葱等。
(2)水土保持1)采用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建设、坡面植被、截水沟等,减少水土流失。
2)加强排水系统建设,提高排水能力,防止水浸灾害。
(3)生物多样性保护1)加强生物多样性调查,了解当地生物资源状况。
2)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3)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3. 施工进度安排(1)前期准备:1个月;(2)植被恢复:6个月;(3)水土保持:3个月;(4)生物多样性保护:2个月;(5)竣工验收:1个月。
公路沿线生态修复方案

公路沿线生态修复方案一、背景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公路建设、交通运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与此公路建设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包括土壤退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问题。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对公路沿线的生态进行修复和保护。
二、问题分析1. 水土流失问题: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土地开垦和挖掘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 植被破坏问题:公路沿线的植被受到车辆排放的污染和人为破坏,导致植被减少,影响生态平衡。
3. 动植物栖息地破坏问题:公路建设过程中对动植物的栖息地造成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三、生态修复方案1. 植被恢复与保护:在公路沿线进行绿化,通过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生态廊道,保护植被系统。
2. 水土保护措施:采取防护措施,如建立沟渠、植草防护、植树造林等,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
3. 栖息地修复与保护:对于受到破坏的动植物栖息地,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修复和保护,包括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生态圈等。
4. 水体保护:对公路沿线的水体进行监测和保护,避免因公路建设和运输活动对水质造成影响。
5. 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力度,建立相应的保护区域,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6. 生态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人们参与到生态修复工作中来,共同保护地球家园。
四、推进措施1. 制定生态修复规划:针对不同地区和公路段的生态状况,制定相应的生态修复规划,明确具体的修复目标和实施措施。
2. 加强监测与评估:对生态修复工作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修复措施。
3. 强化政策支持: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公路沿线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4. 多方合作共建:积极组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公路沿线生态修复工作,实现合作共赢。
工程植被恢复整改方案(3篇)

第1篇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
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程植被恢复整改方案。
二、项目目标1. 恢复受损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2. 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源,维护生态平衡。
3. 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工程安全稳定运行。
4. 增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整改范围及内容1. 整改范围:本项目涉及的施工区域、施工道路、临时设施等。
2. 整改内容:(1)植被恢复:对受损植被进行修复,包括植树、种草、绿化带建设等。
(2)水土保持: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止水土流失。
(3)生态修复:对受损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土壤肥力。
(4)临时设施恢复:对施工过程中破坏的临时设施进行修复。
四、整改措施及实施步骤1. 植被恢复措施:(1)植树:选择适宜的树种,根据地形、土壤等条件,科学规划植树区域,确保树木成活率。
(2)种草:选择适宜的草种,采用撒播、铺草皮等方式进行种草,提高草地覆盖率。
(3)绿化带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建设绿化带,提高绿化水平。
2. 水土保持措施:(1)工程措施: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拦渣坝、排水沟、护坡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2)生物措施:在植被恢复区域,种植草皮、灌木等植物,提高植被覆盖率。
3. 生态修复措施:(1)土壤改良:对受损土壤进行改良,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2)植被配置:根据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植被进行配置,提高植被恢复效果。
4. 临时设施恢复措施:(1)对损坏的临时设施进行修复,确保其功能完好。
(2)对废弃的临时设施进行清理,防止环境污染。
五、实施步骤1. 制定整改方案: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范围、内容、措施及实施步骤。
2. 组织实施:成立整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灾后重建生态修复建设林草植被恢复项目实施方案

灾后重建⽣态修复建设林草植被恢复项⽬实施⽅案灾后重建⽣态修复建设林草植被恢复项⽬实施⽅案第⼀章项⽬提要1.1、项⽬名称某市某区灾后重建⽣态修复建设林草植被恢复项⽬(第⼀期)1.2、项⽬性质新建(恢复重建)1.3、项⽬主管部门某市某区林业局1.4、规划依据与原则1.4.1、规划依据1、?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2、?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22号);3、?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作实施⽅案?(川府发电…2008?81号);4、?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灾后重建规划组);5、?汶川特⼤地震灾害—四川省林业损失专项评估报告?(四川省林业厅2008年6⽉);6、?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态修复重建规划?(四川省林业厅2008年6⽉);7、?省林业厅在全省地震灾后林业恢复重建培训会上的讲话?8、?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9、?封⼭(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04);10、?森林抚育规程?(GB/T15781-1995);11、?育苗技术规程?(GB/T6001-1999);12、?造林经营环境保护规程?(DB51/T380-2003);13、?营造林⼯程建设项⽬⽂件组成及深度要求?(LY5141-1999);14、?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11607-2003);1.4.2、规划原则1、坚持科学规划、总体部署、依法重建、突出重点、确保急需、因地制宜,难易结合的原则;2、坚持尊重⾃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统筹兼顾,与推进⼯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态功能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2、坚持⽣态优先,⽣态、社会、经济三⼤效益相结合的原则;3、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造、封并举,乔、灌、草相结合的原则;4、坚持适地适树适种源的原则,以优良乡⼟树种为主,适当选⽤引种成功的外来树种,⼤⼒营造混交林;5、采⽤先进实⽤的营造技术和科研成果,确保⼯程建设质量第⼀;1.5规划实施范围⽣态修复建设林草植被恢复项⽬,规划覆盖受灾区域东坝、⼤⽯、⼯农、河西、宝轮等17个镇办乡及国有森林管理和某经济开发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0
二、项目分析 0
三、水土保持方案 14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五、公园修复措施 17
六、乔木保护方案 18
七、场地绿化分析 19
7.1 施工期 19
7.2 运营期 20
目录
16
、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根据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DBJ50/T-066-2014 中“ 4.2.12 结 合
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 域、湿地,
采取生态恢复措施,充分利用表层土,对建设项目进行了土 石方平衡。”的规
定。
本项目对场地内原有树木、水系和表土进行有效的保留、利用,并 制定相
应的保护和利用方案。
二、项目分析
项目用地原位于悦来新城会展城国际博览中心片区, 土地开发 使用
权是通过政府“土地招拍挂程序”而取得的,无生产性企业在此分 布,因此不
存在工业“三废场”导致场地环境土壤污染的可能性。拟建 地块呈原始地貌为
构造剥蚀浅丘地貌,由于受国博中心及国博大道、国 博城等的建设影响, 人工
改造强烈, 人类活动频繁, 原始地形遭到破坏, 地面经人工改造成草坪绿化
带,地形平缓,地势总体东高西低,地形坡 角5〜10°,地面高程307.00〜
339.60m,相对高差约32.6m。场地位于 城区,原始地貌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
现已被整平, 地表覆盖条件较好, 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和地下管网渗漏补
给, 根据沿线地下水的赋存条 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沿线地下水可划分为第四
系松散层孔隙水、碎屑 岩类孔隙裂隙水,场地地下水总体较贫乏。
三、水土保持方案
根据工程和项目区的实际情况,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遵循以下的原则 进
行布置:
(1)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布设以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
(2)注重临时防护、优化土石方的综合利用及合理调配,尽量减少 施工
过程中的
对原地貌、植被的破坏;
(3)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最大限度的和周边景观等环境要素保持一
致。为减轻施工期水土流失及不利影响,本评价提出以下措施和要求:
A、项目防治区预防监督、管理措施
根据工程施工特点和水土流失影响分析,在施工过程中应切实加强 预防
监督、管理措施, 尽量减免施工过程中因人为扰动而新增的水土流失。
① 建立实施水土保持方案的管理机构,强化领导及工作人员的水保意 识,
实行水土保持施工监理和档案管理制度。
② 按水土保持和主体工程有关要求,制定完善的施工计划,合理安排施
工工期,并尽量缩短施工周期,减少疏松地面的裸露时间,若在雨天施 工,
可选用彩条布或化纤网对裸露地表和边坡进行铺盖,以防止开挖裸 露地表等
被雨水冲刷;
③ 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施工过程中应边开挖、边回填、边碾压、边采取 护坡防
护措施,同时做好坡面、坡脚排水,施工一段、保护一段。
④ 施工中严格控制施工范围,确保水土不外流。在围墙施工、拆除时, 将施
工影响范围控制到道路中心线内,减少施工对场地外围环境的破 坏。
⑤ 严格控制材料的运输流失。材料装载时,不要装载过满,运输途中控 制车
速,并加盖,尽量减少材料在运输过程中的流失。在项目区出口处 设置车辆冲
洗站。 所有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散装建筑材料均存放在有良好 遮盖的临时建筑内
封闭保存。
B、新增临时防治措施
① 临时工程措施根据项目区地形地貌,同时结合建筑物建设布局,设置 临时堆
料场、临时办公生活用地、临时堆土场等临时占地。本工程在主 体工程设计中
已设计了较为完善的排水设施,并能满足场地排水需要, 但这部分排水设施大
多在主体工程建成后才能完成。因此在场地 平整过程应加强对建设过程中的场
地排水, 为防止地表径流对裸露地表 的冲刷。本方案在场地的周边,建筑周围
分别设置临时排水沟。在施工 过程中随着场地地貌不断发生变化应适时调整和
增加排水沟渠。 在排水 沟排出施工场地之前,以及沿途平缓处、转角处设置沉
沙池,进一步 沉淀,减少水土流失量。 每 50-100m 左右布设一个临时沉沙
池。 为进一 步消除弃渣外运过程中沿途洒漏、扬尘给周边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等
危 害,在地块入口处各布设 1 个简易冲洗场,对每辆运输车辆进行冲洗。
主体工程已设计的排水设施在不影响主体工程建设的情况下应尽早 实施,发挥
其水土保持功能,并减少临时设施重复投入的费用。
② 临时堆土拦挡、覆盖措施临时堆土场堆高按 3.0m控制,堆放坡比1:
1.5 ;场地边缘采用填土编织袋进行防护拦挡。
③ 场地清理在施工结束后拆除临时设施,进行场地清理,土地整治、清 除场
地中的建筑垃圾,恢复原有植被或种植林草绿化,并将建筑垃圾在 绿化用地深
埋处理,再覆土绿化。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为了维持地区生态平衡,促进整个地区生态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项目已
对景观绿化生态建设进行了方案设计, 评价仅根据生态建设方案 作如下补充及
建议:
(1) 居住、商业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宜分步实施,未完成设计前避免 大范
围的平场,减小同时破坏地表面积,同时应尽量保护原有植被。
(2) 认真执行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规划,优先建设完善集中污水处 理设
施,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3) 抓好开发建设期的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管理,避免整 个项
目的开发陷入无序状态,尽快恢复植被,真正做到开发一片,治理 一片,恢复
一片,尽量降低水土流失造成的不利生态影响。
(4)应采取优先措施进行树木有计划的区内移栽,一方面减少了投 资,更
重要的是保留原有土生物种,可以保持生物的多样性。
5)重视集中绿地的土壤质地,实施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尽可能 利用区
域熟土和有机肥料,使之适宜于小区植被的生长、恢复。
(6)在选择绿地植物时,应充分考虑对城市生态环境适宜性较强的 植物种
类,尽可能选择地方树种,考虑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比如一些人 工种植的行道
树、观赏花木和用于保护、观赏的集中绿地等。这些物种 要么是适宜能力极强
的宽生态物种,要么是人工栽种、受到人类重 点保护的物种。栽种的植物种类
应多样化,主要是提高整个园区植被的 抗虫害能力,以增加生态系统的抗风险
性。慎重引进非本地物种,防治 外来物种的入侵。
(7)加强项目内水污染治理和监控力度, 并对其产业发展加强控制, 以
适应北部新区功能区的要求。
(8)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监理,作好项目的水土保持及施工期环 保污染
防治工作,防治水土流失、扬尘等,落实水土保持及环保污染的 防治措施。综
上所述,拟建项目建成后,通过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污 染防治措施、小区景
观绿化和生态功能的建设和完善,将会使项目 的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真正成为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园林小 区。项目建成后区域的城市生态环境将
会得到较大改善,对生态环境的 影响主要呈正影响。
五、公园修复措施
在设计上拟建悦来新城会展公园 (配套服务用房) 公共空间的打造, 强
调了公园与外环境景观的融合。按不同主题功能,设计有休闲绿地, 以满足不
同年龄群体的休闲、交往、健身、玩耍等。沿公园四周设有多 处休闲、纳凉的
绿化空间,并根据不同的分区,设有步行系统。景观上 以公园为中心,形成休
闲游乐区,通过不同的植物群落来打造绿地景观, 从根本上改善项目所在地的
景观效果。
公园四周将打造成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公园绿地, 该项目由重庆建工
工业有限公司承建,属于本项目景观绿化的范畴。今后公园将在二层设 置车
库,使公园景观紧密结合。
六、乔木保护方案
对场地内胸径在15cm^ 40cm的中龄期以上的乔木进行移栽,并保 证存活
率,后期在景观设计中,对移栽乔木进行种植和景观造型。
七、场地绿化分析
7.1施工期
土石方施工对场地原有植物进行移栽,最终对场地进行平整。施工 期间辅
助材料及施工机械的堆放,施工临时设施的搭建,施工运输车辆 的进出,均会
对景观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为减轻施工期对景观环境的影 响,施工区域应统一
规划,合理设置各种辅助材料、施工机械、弃土的 堆放场地;施工车辆进出时
间应合理规划,派专人管理,做到进出有序, 不影响城市交通;放置盆栽植物进
行环境美化,使整个施工场地辅助材 料堆放井然有序,施工人员生活环境得到
改善施工围挡色调统一,充分 体现文明施工的良好形象。通过以上措施的采
取,施工期对景观环境的 影响将减轻。
7.2运营期
项目建成后需对场区进行绿化被栽种, 小区内绿化植物以本地植物 为
主,主要有乔木、灌木及草坪,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方式, 并结合植
物多样性能增加绿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