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_行为主义心理学与大众传播研究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心理学》.(DOC)

《大众传播心理学》.(DOC)

大众传播心理学一、论述(35)举例说明在新闻报道中如何防止陷入“伪人本主义”。

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的人本主义是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the third force),是一种心理学新思潮,它以“以人为本”为宗旨,重视研究人的本性、动机、潜能、经验以及价值,主张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看到了人的心理和人的本质具有的一致性。

我们的社会没有止步于生产时代,而是向大消费时代逐渐发展进步,在大消费时代背景下,个体的需求不断扩大并且得到以往所没有的巨大关注度,媒体作为媒介信息的传播者不仅对这种变化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强化、放大作用。

在无所不包的大千世界里,人作为被传播的对象成为媒体关注的重点,这种以人为本渐渐成为媒体的一种社会责任。

但是,由于传媒业的剧烈竞争,一些媒体难逃欲望陷阱,在报道中貌似“人本主义”,实则挂羊头卖狗肉,过度强调被报道人物的某一方面,忽略了人的基本需要。

违背了“人本主义”的“以人为本”的宗旨,背离了新闻传播的本意和精神。

“伪人本主义”不仅欺骗和伤害受众,还会导致媒体公信力下降,更有甚者,威胁社会安稳及社会价值体系的构建。

如何在新闻报道中防止陷入“伪人本主义”,建议如下:1、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媒体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没有真实性,新闻就没有价值,没有价值的新闻就没有存在性可言。

以煽动受众情绪,盲目追求轰动效应,夸大、歪曲、捏造新闻事实的报道不但会误导受众,还使媒体自己失去公信力,给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例如,2012年11月17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所属《今日早报》在头版头条刊登女兵学习十八大的照片,后经查实改版整版的是苹果手机广告,是摆拍的虚拟新闻。

“如此摆拍”会登在头版头条由此可见媒体对新闻图片真实性要求懵然无知,误导和伤害受众的同时也伤害了媒体的形象。

由此可见,新闻报道必须坚持真实性,坚持新闻真实性是防止“伪人本主义”的基础。

2、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行为主义与大众传播共26页

行为主义与大众传播共26页

行为主义与大众传播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第二章 传播学的兴起与创立

第二章 传播学的兴起与创立

二、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1890—1947)
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
1、团体动力论 团体动力论 (1)团体动力论主要研究团体与个体之间的 关系,特别关注团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和 影响。 (2)一个团体就是一个场,必须将团体视为 一个整体,而不是成员个体的简单相加。在团 体与个体的关系中起决定作均的是团体而不是 个体,一个团体中最重要的便是凝聚力。 (3)传播者要想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 认识和观念,不仅要考虑他的个人因素,更要 考虑他所属的团体因素。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
霍夫兰的学术成就集中在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 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将说 服研究和实验的方法引入传播学。 案例:传播信源来看说服。 案例:传播信源来看说服。 1、没有医生的处方可否出售名叫抗组胺的药丸 ? 2、美国眼下能否建造核潜艇 ? 3、近来钢铁紧缺的责任是否在于钢铁行业 ? 4、电影院的数量是否会因家庭电视的增加而减少?
信息 媒介 舆论领袖 受众
二、舆论领袖 对于媒介所播的信息和观点,有部分受众会 积极接受,并加以再传播,这些人即为“舆论 领袖”。而另一部分人则主要依靠与这些“舆 论领袖”的接触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舆论领袖”的变化。不单单是人,也可能 是知名媒体。 “舆论领袖”的提出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时代。
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1912—1961) 实验心理学家卡尔 霍夫兰(1912 1961) 霍夫兰(1912
1、政治因素。 2、经济因素。 3、军事因素。 4、媒介因素。
二、传播学诞生的学科背景
(一)以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为基础的行为科 学。如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语言学、文 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等。 (二)以 “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为主干的信息科学。 (三)以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闻 学。

大众传播理论

大众传播理论
160万年前 50万年前
一、符号与信号时代

这种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使用对早期 人们的思维和发明能力,造成了重大的 不可避免的限制,其结果是文化进展的 速度缓慢、规模微小。
二、说话和语言时代

人类对说话和语言这种行为方式的掌握,对个人 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后果。通过语言符号的使用, 人们可以记忆、传送、接收和理解的信息,在长 度、复杂性和精细程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使用过 去的传播形式所能达到的程度。
一枪弹论大众社会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众传媒出现大众社会理论刺激反应行为主义二有限效果论1传播流程研究伊里调查两级传播意见领袖ipp指数选择性接触信息流影响流2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心理学家耶鲁学派3使用满足研究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的先河
到不同的地方,会遇见不同的人, 遇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

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人类的传 播能力与需要有了空前的提高和壮大。 我们可以从大众传播媒介的产生、发展 过程看到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知识信息 的急剧增加。因此,大众媒介本身就是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同时,大 众传播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知识信息 的进一步拓展。
第四章
传播控制研究
第一节


四、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1940年 伊里调查 《人民的选择》

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结束了“枪弹论”统治 传播学的研究时代。从此,传播效果研究进 入到了“有限效果论”时期。 两级传播理论使研究者深入认识到传播环节 中的众多因素,推动了传播过程的研究。

第三节

施拉姆与传播学的诞生
《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创立的标志。

传达

大众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

大众传播心理学第一章一、大众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视域:传播渠道、认知主体。

二、传播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两个重点:“内向传播”、“传受者”概念。

第二章一、传受者的心理:传受者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传者的心理的源泉主要来自物质世界,受者的心理源泉主要来源于媒介世界。

传受者心理的源泉是客观感性世界,因为媒介世界仅仅是它的的模写和拷贝。

三、媒介世界或媒介客体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媒介实体、媒介符号、媒介信息。

四、传受者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观念性、主观性和能动性。

(一)观念性:主体的心理表象与客体之间有不对称性,主体对客体只是近似性的反映。

(二)主观性反映:指人们(包括个体和群体)对于同一刺激物产生不同的反映。

造成传受者心理主观反映的原因:1、生理原因: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及其年龄、性别等方面。

2、心理原因(1)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其脑中的反映。

(2)动机。

传受者的动机是推动其参与大众传播活动的制作或接收的内部原因,是传受者主体处于积极状态的心理动力。

(3)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生活方式与生活目标价值的看法。

(4)信念。

信念指主体对于对象的确信不疑的认识体系。

(5)情绪状态。

传受者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他们对某种刺激的认识,并作出某种反映。

3、社会的、民族的、文化的等方面的原因(1)文化水平(2)社会地位(3)文化背景:指传授者的民族特点,包括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理及各种人文环境。

(三)传受者心理的能动性反映人的心理反映是积极能动的,这种能动性反映必须在实践活动中进行。

人们总是主动地把外界事物变成观念的东西,然后再按照一定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受者通过使用媒介、参与媒介、反馈于媒介等能动性的活动,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也对大众传播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四、研究传受者心理实质的意义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科理论,对人类传播现象进行更细致的探究,也是为了净化媒体,监督媒体,使其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的媒介素养,培养人们辨识能力的要求。

传播研究方法

传播研究方法

传播研究方法第一节抽样在许多情况下,传播研究需要对某一个大众媒体的所有受众、某一类型的媒体内容,或某个传播现象的整体进行分析,对这个总体里的每个个体都进行研究,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由于个体数量巨大,全面研究又是不可行的,这时,我们就需要运用抽样手段得到能够代表总体的样本。

一、抽样的基本概念1、为什么需要抽样抽样(sampling)就是从一个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或元素)组成样本的过程。

当研究对象的总体数目巨大时,研究者为了节省研究经费和时间,就需要进行抽样,用关于样本的研究结果来推断总体。

2、抽样的基本概念(1)总体(population)和元素(element)(2)样本(sample)(3)概率抽样(probability sampling)和非概率抽样(nonprobability sampling)(4)随机性(randomness)二、非概率抽样当研究目的是想了解受众对媒体内容的看法和深入阐释、而非根据对部分受众的研究结论来推断某市或全国受众的看法时,研究者事先对总体的了解无须很多,也无须明确规定样本规模,可以采用非概率抽样和定性研究方法,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来选择样本。

1、偶遇抽样偶遇抽样(accidental or haphazard sampling),也称为方便抽样(convenience sampling),指研究者抽取自己手头偶然遇到的个体为样本,直至样本规模符合需要。

2、立意抽样立意抽样(purposive sampling,或目的抽样),也称为判断抽样(judgmental sampling),指研究者根据特定目的和主观判断而确定研究样本。

3、配额抽样进行配额抽样(quota sampling)时,研究者首先按某些控制变量对总体进行分类,然后确定每个类别在总体里所占比例,然后再通过偶遇抽样或立意抽样手段,在每个类别里挑选一定数量的个体,使得每一类别的样本个体在样本里所占的比例尽量接近于该类别在总体里所占的比例。

第三章 行为主义与大众传播

第三章 行为主义与大众传播
比如我们想训练一只狗跳舞,应该怎么做?
拓展
怎样训练一只狗跳舞
开始可以将食物与一个“卡搭”声配对,使这种 声音成为一种次级强化物。当狗动来动去时,卡 搭声比食物较容易执行。
当狗向上看时,用卡搭声给予酬赏(强化)。 只有当它确实向上伸展它的头时才给卡搭声强化。 只当它用两只后脚站立时才给强化。 你奖励它向右踏步,再奖励它向左踏步。 完成了上述步骤后,你就有了一只会跳舞的狗了。
(3)代表性的心理实验 1920年华生和其实验助手雷纳(Rayner)进行了小艾尔
伯特与小白鼠的经典实验:
小艾尔伯特以后对毛绒绒的东西都会感到恐惧。嘲笑精神分 析的华生认为,精神分析师将来会有另外一种牵强的解释。
(4)评价 贡献 促进了心理学走上客观化道路; 扩大了心理的研究领域; 推动了心理学的应用。 批评 全盘否定意识和本能,贬低生理和遗传的作用以及脑和神 经中枢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的 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使儿童更多地同书本接触,例如,要求他在书中找到红色手枪、狗等。 同样,儿童这样做时就应以某种形式进行奖赏。
使上述程序继续进行,并不断完善,直到儿童能自己阅读。
在儿童开始独立阅读时就继续对它进行奖赏,在儿童最初开始阅读时 要注重奖赏他,以便使儿童保持阅读兴趣。最后,应当使所阅读的故 事内容从一开始起就对保持儿童阅读兴趣起到足够的奖赏作用。
2.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理论 条件作用之前:
铃声无法使狗分泌唾液。 食物可以使狗分泌唾液。
条件作用期间:
铃声和食物配对,食物使狗分泌唾液。
条件作用之后:
铃声单独使狗分泌唾液。
唾液分泌实验 (铃声与食物)
3.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给我一打健康的、没有缺陷的婴儿,在我设定的世 界里教养,我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婴儿,无论他的能力、 嗜好、倾向、活动、职业、种族等种种因素如何,我都能 够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类型的专家——医生、 律师、艺术家、企业家等,甚至也可以把他训练成为乞丐 或盗贼。”(1930,典型的环境决定论者)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

大众传播学(复习纲要)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1节传播的含义一、什么是“传播”?传播不仅仅是人类的权利,而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其分类如下图:传播人类传播非人类传播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传播学中所使用的“传播”一词,限于“社会传播”这个范畴之内,是英语communication的对译词。

Communic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communicatio和communis。

其含义很多,包括:通信、传达、交流、交往、传染、交通等。

1、共享说:传者和受者对信息的分享2、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的行为。

3、符号(信息)说: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二、传播的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2节传播的类型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一、传播学诞生的条件——经济:广告传播效果研究需要相应理论支持——政治:选举和两次世界大战对传播效果研究的直接催化——社会:迅猛发展的大众传播事业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学科自身机制的发展与演化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以及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发展。

传播学具有鲜明的多学科交叉特征。

美国传播者施拉姆曾用“租界”、“绿洲”、“十字路口”等比喻来说明这一点。

二、传播学的形成传播学有着悠久的学术思想渊源,但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没有人专门研究传播问题。

许多学者只是从各处在的学科关心出发,附带性地对传播现象做了某种程度的考察。

我们可以从下列著作的发表看出传播学走上历史舞台的轨迹:1922年,李普曼(Walter Lippman)的《舆论学》出版。

1927年,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较系统地研究了一战中的宣传。

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出版,系统研究大众传播与投票行为的关系,并且提出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