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第二章 复习题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1.请解释传播者的内涵和外延?答:(1)内涵:传播者即编码者、发讯主体,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是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环节。
(2)外延:A.人际传播中,是发讯主体又是讯息接受者。
B.组织传播中,是政府首脑、团体负责人、文件起草者等。
C.公众传播中,是演讲者、报告人、教师等。
D.大众传播中,是个人、组织、社会团体的混合体。
2. 请说明大众传播中传播者的特点?答:(1)具有主观能动性。
(2)集体性。
(3)受控性。
(4)专业性。
3. 请解释守门人的含义?答:最早见于库尔特·卢因《群体生活的渠道》,指在大众传播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4. 请说明守门人的三重角色和特征?答:(1)三重角色:A.接受者 B.守门人 C.传播者(2)特征:A.隐形性 B.依附性 C.追加性 D.完善性5. 请说明职业传播者的任务?答:(1)搜集信息。
(2)对信息进行筛选、取舍。
(3)加工、制作信息。
(4)对传播内容和过程加以控制。
(5)收集、处理、反馈信息。
6. 请说明职业传播者应有的素养?答:(1)对传播事业有敬业精神。
(2)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3)要有渊博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
(4)有信息的敏感性。
7. 请解释信息的含义?答:(1)广义:事物发出的,接受者预先不知道的消息、情报、资料、密码等。
(2)狭义:脱离载体或依附物质的内容,它能使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减少或降低不确定状态。
8. 请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答:(1)客观性(2)抽象性(3)感知性(4)传递性(5)存贮性(6)共享性9. 请解释信息传播中的编码与译码?答:(1)编码: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有机的组合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意思的工作。
如:字符的不同组合构成文学作品;音符的不同组合构成音乐作品。
(2)译码:把信道传来的信号变换成编码前的形式,这个过程叫译码。
10. 请说明信息的提取过程?答:(1)判断讯息包含的内容。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二章知识分享

传播学原理课后习题第二章知识分享1、传播有怎样的结构?A.结构,即勾陈过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与此相联系,有一种视万事万物都为过程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结构的动态表述,两个概念意思基本相同。
B.美国传播学者D·伯洛提出了“S-M-C-R”的传播过程模式,从隔离路上较为透彻地总结了传播的过程和结构的特征: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边界;传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C.这一总结,克服了前人认识中的谬误,不仅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科学性。
D.传播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有: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2、线性模式有哪些主要的优缺点?1.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who)<传者·控制分析>—说什么(says what)<讯息·内容分析>—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l)<媒介·媒介分析>—对谁(to whom)<受着·受着分析>—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效果·效果分析>①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
②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5分析即5领域)缺陷:A.作为一个典型的线性模式,它似乎把传播过程看成是一种单向传送信息、并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B.它似乎割裂了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C.作为要素的“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化,这里没有表达出来。
D.“效果”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它实际上并不一定出现,其只是一个“环节”。
2.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优点:①导入了噪音的概念,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②媒介被一分为三,信息分为发送的和接受的。
缺点: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传播: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P5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P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P8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阶段P28~P33口语传播时代: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了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至今口语仍是我们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局限:直接依靠人体发声功能,在空间距离上受限;口语随说随逝,依赖于记忆,在时间的保存上受限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话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体系统的进程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电子媒介的出现形成了人类体外化声音信息系统和影响信息系统,实现了大量复制、大量传播、永久保存,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P35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特点P138: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也转向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2)劳动主体不再是机器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不主要靠现金而是主要靠信用4)贸易不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第四章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P60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解释不清的传播活动表达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大众传播学第二章

J· 伯德利亚
• 消费文化 • 现代社会的消费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 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 务中所蕴涵的意义消费。 • 消费文化的实质是: • 由物质消费变成了精神消费。
宝马象征什么?
“宝马女”致死1人伤3车 弃车逃逸 12小时后自 首
• 无牌“中华女”当街暴打女记者 连扇多耳光 • “把娇柔的女记者打成这样,这女司机真该人肉 一下,太嚣张了!”3月23日晚上,一个《强悍 “中华女”郭丽当街暴打贵州电视台女记者》的 帖子出现在红网等全国各大网站,详细曝光了贵 阳市一无牌女司机当街暴打女记者的粗暴行为。
符号的定义
•
符号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是 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
二符号的分类
符号分类
符号(sign)
信号(signal) 象征符(symbol)
信号具有物理性质, 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
象征符具有人类语义性质 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
信号的特点:
•
性.
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
•
暗示性意义
外延意义 内涵意义
语 言 符 号 的 暧 昧 性
指示性意义 区别性意义
• • • • • • • • • • • •
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 “大鲨鱼” “闪电侠” “小皇帝” 暗示性意义 “小飞侠” “答 案” “蝙蝠侠”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学生 、车 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植物 动物
大众传播学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第一节符号的定义
符号概述
!"#$%&'()*+,-./@:;<=> #@* ※€℃℅℉№™ⅡⅢⅣⅤ← ↑→∥∧∨∪∮
符号
一﹑符号的定义 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 表述关系,“x能够指代或表述y”,那么事物x 便是事物y的符号, y便是x指代的事物或表述 的意义。 ——日本 永井成男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2013.12(11广电、播音) (1)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考试题型: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二、判断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三、名词解释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四、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五、案例分析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什么是传播?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2、什么是信息?3、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4、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人类传播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2、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3、什么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简述符号的定义2、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3、信号与象征符有什么区别?4、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定义及作用5、什么是象征行为?6、什么是象征性社会互动?7、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2、直线模式的结构特征(拉斯韦尔5W、香农-韦弗)3、循环模式的结构特征(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德弗勒)4、系统模式的结构特征(赖利夫妇、马莱兹克)5、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七章大众传播1、简述大众传播的定义2、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3、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包括其负功能)4、大众报纸的特点是什么?5、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什么?6、电报、电影、广播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7、简述电视的媒介特性。
8、简述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和革命性意义。
9、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10、简述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11、什么是信息环境?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哪些方面?12、什么是“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1、简述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2、如何定义技术和媒介技术?3、简述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提纲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提纲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复习章节:1――12章主要题型:1、填空题4个共15分2、连线题5个共 10分3、名词解释4个共20分 4、简答共2个共30分 5、论述题1个共25分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是信息的形式,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所处的群体、组织、社会,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反馈行为的总称。
即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的运行。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传播)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知道信息与讯息的区别讯息:有一组相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完整的表达某种意义的信息。
信息:信息是对环境中不确定性或不确定性的亮度、无规则的测定。
比较:信息包括讯息在内,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完整的表达某种意义;讯息指向具体的事物,信息时讯息的本质,讯息是信息的表现形式。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符号的定义:是意义与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是信息表达和传播过程必不可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P50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美 H.拉斯韦尔①“5W”模式或者“拉斯韦尔程式”:②香农―韦弗模式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①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②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③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传播过程的特点:(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3、掌握系统模式P55①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②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五章人内与人际传播主要的传播类型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分清属于哪类传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大众传播学复习

第六,宣传有重点,新闻讲平衡。一定社会的 统治者必然是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宣传者,其宣传活 动总是具有强烈的倾向性的。而新闻传播则注重以 全面、详实的最新事实来勾勒世界的完整画面。 • 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过程中,区分宣传和新闻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例 如,新闻与广告宣传应有严格界限,以防止广告商 和私利集团不法牟取利益。当然,宣传与新闻的分 野是相对的。法国学者雅克· 埃吕尔认为,“产生同 样效果的各种现代传播形式都是宣传,即便其基本 理论是完全不同的。” •
–
–
另一方面,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人们逐 渐发现,宣传与新闻无论是在内容、方法,还是在目 标上,是有若干不同点的:
第一,宣传重符号,新闻重信息。符号是对于特 定的反应者而言具有特殊意义的信号(刺激物)。在 现代商业社会中,设计一个个性鲜明、易识易记的标 志符号,是成功的企业宣传的首要条件之一。而新闻 传播追求的是尽可能大的信息量。 第二,宣传重重复,新闻重新意。宣传受预设、 恒定目标的导引,需要以相同的内容对宣传客体进行 反复的灌输。而新闻传播期待的是‚朝朝新世界‛, 忌讳老生常谈。
• (二)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 1.四大先驱
– (1)拉斯韦尔 – ①1927年,出版博士论文《世界大战时 期的宣传技术》:宣传研究
– 拉斯韦尔在1926年对宣传下的定义是:‚它仅 仅指通过重要的符号,或者更具体但不那么准 确地说,就是通过故事、谣言、报道、图片以 及社会传播的其他形式来控制意见。‛ 1934年, 他将宣传定义修正为:‚宣传,从最广泛的涵 义来说,就是以操纵表述来影响人们行动的技 巧。‛ 拉斯韦尔认为,广告和公告都属于宣传 范畴。 – 在以上两个定义中,第一个定义将宣传归结为 一种以符号来控制意见的特殊传播活动;第二 个定义则将宣传归结为一种影响人们行动的技 巧。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第一章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传播的基本类型的是(D)A.人际传播B.人内传播C.群体传播D.网络传播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现代社会信息系统不存在隔阂B.社会信息系统传播的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C.社会信息系统不能进行自我创造D.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3.符号学的创始人是(B)A.库利B.皮尔士C.阿耶尔D.施拉姆多选题:传播的特点有(D)①共享②影响③互动④过程⑤推广A.①②③B.①④⑤C.①③④D.①②③④填空题:1.信息是意义_、___符号___、___精神内容____和____物质载体__的统一体。
2.人类传播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关系。
传播至少有那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3.。
判断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只有意义和符号错简答题:大众传播的特殊特点(1)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的内部传播活动(5)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填空题1、__能动性_和_创造性__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
2、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根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3、象征性图形的使用标志着(图画文字)由具象到抽象的飞跃,它们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字越来越接近了。
4、电子传播是通过(电子信号)的传输实现的。
5、美国传播学家A. 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和机器媒介系统。
6、从媒介普及的角度,我们可以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信息化过程分为(初级)信息化阶段和(高度)信息化阶段这两个阶段。
判断题(对)1.根据已知的研究结果,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有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及声音。
(错)2.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的发展顺序为口语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大众传播的过程与要素复习题
一、填空题
1.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过程性)与(系统性)。
2.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他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5W 模式)的过程模式。
3.香农、韦弗模式描述的传播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噪音)构成。
这一不速之客的引入,是这一模式的一大优点。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的缺陷与不足可以概括为(单向性)与(孤立性)。
5.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
6.相对于香香农、韦弗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增加了(反馈)机制,同时拓展了(噪音)的概念。
7.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表述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与传播过程的关系。
8.田中义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一种是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一种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交往)。
二、选择题
1.1948年,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构造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A)模式。
A“5w”B循环C平衡D螺旋
2.香农、韦弗模式描述整个传播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个不速之客(B)构成。
A信源B噪音C信道D信宿
3.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由两个大圆和两个小圆以及联结它们的线条组成。
其中左边那个大圆中的文字,依次为(A)
A.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B.编码—讯息—译码
C.译码者—释码者—编码者D.译码—讯息—编码
4.1959年,美国一对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夫妇J.W赖利和M.W赖利在《大从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C)模式。
A双向传播B大众传播C传播系统D传播控制
5.德国学者(D)1963年提出的传播过程系统模式,显示出大众传播是一个心理学上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
A拉斯韦尔B诺依曼C奥斯古德D马莱兹克
三、名词解释
1.传播模式
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传播模式是直观而简化地再现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
2.传播过程模式
基本上利用文字和图表构筑的描述传播过程本身的功能性模式,描述内容包括:描述过程中的各要素及相互关系;过程本身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传播过程作为一个整体的运动特点和规律。
3.5W模式
指的是1948年由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他的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
的描述传播过程的模式,拉斯韦尔在这个模式中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5个W代表这五个要素,它们分别是英语中5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四、问答题
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1)传播者。
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2)受传者。
又称信宿,即信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3)讯息。
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是讯息的搬运者。
(5)反馈。
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2.拉斯韦尔“五W”模式的意义与不足。
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实际上,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5W”这条思路形成的。
当然,
3.请指出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的缺陷。
将传播过程视为起于一点,终于另一点的直线,没有信息的反馈;将传播过程视作非环境互动的静态过程,即内部发生的活动不考虑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与传播所生存的环境进行任何交换,忽视社会的客观制约性。
4.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这个模式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5.大众传播过程的本质特征
(1)大众传播是整体性的过程:传播过程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因素,每—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是相互关联而不能被切割、分离的。
(2)大众传播是双向性的过程:所有的信息交流都不是传播者向受传者发送讯息的单向过程,而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过程。
(3)大众传播是动态性的过程:从信息的角度看,交流就是信息在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移动和变化。
(4)大众传播是社会性的过程:传播过程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系统的本质不但与系统本身相关,而且与它的外部环境有关。
五、模式分析题
1.请画出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并分析其特点与缺陷。
课本第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