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总论(第二版)》笔记与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高等教育]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复习资料 精心整理

[高等教育]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复习资料 精心整理

传播学课程安排1、传播,传播学2、信息、符号与讯息3、传播类型4、传播模式5、传播者6、传播内容7、传播媒介8、受众9、传播效果10、传播研究方法11、传播学批判学派参考书目1、《传播学引论·修订版》,李彬著,新华出版社2003 …………生动流畅2、《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通俗易懂3、《传播学总论》,胡正荣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丰富翔实4、《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成熟完备5、《传播学概论》,施拉姆著,新华出版社1984…………………理论源头6、《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赛弗林等著,华夏出版社…经典教材7、《传播学史》,罗杰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学科历史8、《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资料汇总第一讲传播与传播学I、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就是关于传播的学问。

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传播思想、传播实践、传播技术的发展2、人类传播的形态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基本类型、跨文化传播、发展传播、新闻、舆论、宣传、广告、公关、营销等3、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宏观层面:传播与社会微观层面:传播内部过程、传播产业、传媒机构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传播学研究方法基本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受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影响,社会科学多为定量研究,人文科学多为定性。

(一)定量研究方法(又叫实证研究法,量化研究法):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理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点。

定量研究方法:1、实地调查法2、内容分析法3、实验法(4、个案研究法)(二)定性研究方法(思辨研究法、质化研究法):就是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借助逻辑推演,据此解释或解构假设的命题,最后得出理论性的结论。

三、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自己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自己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自己整理的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一、引言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过程和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传播行为、传播媒介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内容。

本教程笔记旨在帮助读者快速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提供背诵版的内容,以便于记忆和复习。

以下将对传播学的重要内容进行介绍。

二、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指信息、观念、思想等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的行为。

2.媒介:传播过程中用于传递信息的工具、渠道或机构,包括口头语言、书籍、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形式。

3.受众:指接收和理解传播信息的人群。

4.效果:指传播行为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结果。

三、传播学的理论模型1. 传播模型:传播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指传播活动中信息从传播源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的过程。

常见的传播模型有线性模型、环状模型和网络模型。

2. 媒介效果理论: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

包括传统的媒体效果理论、认知解释理论等。

3. 社会影响理论:研究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和观念的影响。

比较有名的社会影响理论包括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规范理论等。

四、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实证方法:通过实验、调查等手段收集和分析数据,验证研究假设,了解传播现象和规律。

2. 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总结和评价先前的研究成果。

3. 文化研究方法:注重对传播过程中涉及的文化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文化对传播的影响和作用。

4. 数量研究方法:运用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传播现象和规律。

五、传播学的应用领域1. 国际传播:研究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行为和媒介效果,了解跨文化间的传播现象。

2. 组织传播:研究组织内部的传播方式和效果,以及组织和外界的传播交流。

3. 健康传播:研究健康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效果,促进健康知识的传播和健康行为的形成。

4. 新媒体传播:研究互联网和新兴媒体对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影响,如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趋势1. 数字化转型: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的转变,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二版)重点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二版)重点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第二版)重点名词解释《传播学教程》重要名词解释C1.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传播信息社会信息系统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障碍传播隔阂精神交往C2信息社会媒介即讯息C3能指所指符号信号象征符符号化意义明示性意义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区别性意义语境传播情境象征行为象征性互动理论象征性社会互动C4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模式5W模式循环模式C5人内传播基模人际传播C6群体群内传播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信息压力信息压力趋同心理集合行为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流言谣言循环反应组织组织传播组织内传播横向传播纵向传播上行传播非正式渠道组织外传播信息输入信息输出公关宣传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C7大众传播拟态环境C8技术媒介技术数字化大众传媒新闻价值新闻要素C9社会制度传播制度极权主义民主参与理论C10大众受众分众伊里调查IPP指数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受众即市场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使用与满足C11效果说服性效果子弹论传播流意见领袖中介因素可信性效果“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两面提示“诉诸情感诉诸理性信息行为C12导向需求议程设置功能沉默的螺旋舆论象征性现实培养分析元传播框架个人框架组织框架媒介框架新闻框架框架效果知沟上线效果信息沟数字鸿沟媒介素养第三人效果C13国内传播国际传播全球传播新闻价值信息主权文化帝国主义新帝国主义C14初级群体次级群体拟态环境刻板成见经验学派经验性方法批判学派“文化研究“学派C15 抽样调查内容分析文本分析控制实验。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考试重点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与应用科学。

符号: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与传播中不可缺少的根本要素。

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赋予对象事物的含义,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与交流的精神内容。

人际传播:个人及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群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与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群众为对象而进展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活动。

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指个人承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展信息处理的活动。

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根底。

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与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群体标准: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标准。

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那么,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集合行为: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展选择与加工、重新加以构造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与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与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为“跟着感觉走〞。

性格孤僻、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

〔林雄二郎日本?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容器人:在群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

〔中野收日本?现代人的信息行为?〕“把关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标准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群众:19C末20C初,随着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及群众传播的开展,形成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不同于初级群体或小群体、群集与公众。

受众:群众传媒的信息承受者或传播对象,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地表达为作为群众传媒信息承受者的社会人群。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期末考试复习重点题型:单项选择:10个,20分判断题:5个,10分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题:6个,30分论述题:1个,20分考试内容:☆1。

传播学形成的时期,国家(单选,判断):答:传播学形成于20C初-40N的美国.诞生于美国的原因:(1)传播事业最发达-—社会条件(2)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

传播学诞生的条件:(1)主观-—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相关的社会科学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基础.在此背景下,对传播现象的全面把握和科学认识,终于成为可能.(2)客观——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凸显,特别是传播活动的相对独立化、职业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重大的冲击,这种冲击终于唤起了全社会对传播现象的高度重视。

☆2。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一个集大成者及其贡献(单选、判断、简答):答:四大奠基人:(1)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a.主要内容:传者→ 讯息→ 媒介→ 受者→ 效果↓ ↓ ↓ ↓ ↓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者分析→效果分析b.贡献:①提出了传播学的5W模式: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②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③提出了社会传播的三个功能:监测环境的功能、协调社会的功能、传承社会遗产的功能(2)卢因——美籍德国人,社会心理学家:贡献:①首创了“场论"与“群体动物论”(个人受群体影响)②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3)拉扎斯菲尔德—-美籍奥地利人,社会学家:a.1940年“伊里调查”假说(与卡兹一起进行,《人民的选择》):①政治既有倾向与选择性接触机制(既定的政治自由倾向决定选择性接触媒体)②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二级传播”)b。

贡献:①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②倡导并确立了“实地调查法”(4)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a.主要内容:《大众传播实验》(1949)、《船舶与说服》(1953),学术主要关心在于揭示传播效果形成的诸条件,如信源的条件、传播方法和技巧的条件以及受传者本身的属性条件等,并为此进行了大量实验。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后习题答案(全).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后习题答案(全).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整理版郭庆光课后习题答案(全).传播学教程整理版答案(全)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答:①这是由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提出的。

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无知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可以将信息分成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②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也是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与其他信息一样具有物质属性。

而社会信息及传播又有其他信息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质,就是它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

第一,社会信息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第二,即便是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的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的异同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也就是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的基本特点有: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它是一个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与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

双向性有强弱之分,但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传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具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信息的传播要进过符号的中介,就意味着传播也是一个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传播学总论(第二版)》笔记与知识点整理

《传播学总论(第二版)》笔记与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因此,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1.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

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3.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4.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彩纷呈.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

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念。

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①从定制分析到定量分析。

②从人文学方法到行为科学方法.③从伟人研究到过程与结构.④从区域性角度到国际性角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因此,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

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1.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

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

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3.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

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4.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彩纷呈。

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

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念。

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①从定制分析到定量分析。

②从人文学方法到行为科学方法。

③从伟人研究到过程与结构。

④从区域性角度到国际性角度。

①媒介制度。

②媒介机构(机构关系)。

③媒介内容(功能关系)。

④媒介活动(角色关系)。

对传播学有重要贡献的学科:社会学、心理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社会学对传播学的贡献表现在:①传播学借用许多社会学研究范例。

②传播学利用社会学方法进行研究。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贡献表现在:①传播学借用许多心理学研究范例。

②传播学从心理学中借鉴了实验法等研究方法。

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一、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传播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著作:1922 李普曼《舆论学》1927 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44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两级传播”1948 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1949 施拉姆《大众传播学》最早的大众传播学著作国外的传播学研究经历了早、中、当代三个阶段:(一)早期的传播学研究: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枪弹论”,受当时的“刺激-反应”模式影响。

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有限效果模式”(二)中期的传播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适度效果模式”一方面,传播学研究从传播效果研究拓展到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

另一方面,传播学研究在多个地区开始进行并出现不同的派别。

(三)当代的传播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强大效果模式”这一时期的传播学研究扩展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传播学的范围也就不那么明显了。

同时,传播学研究中派别分流日益明显。

“批判学派”(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性)和“经验学派”(强调传播实践)相对峙。

批判学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法兰克福学派”和“西方马克思主义”。

其中主要的流派是政治经济学派和文化研究学派。

大众传播研究历史上的九种主要理论和方法:①大众社会,功能主义,多元主义(Mass Society , Functionalism , Pluralism)。

②媒介效果(Media Effects)。

③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④公共领域(The Public Sphere)。

⑤媒介职业和职业人员(Media Occupations and Professionals)。

⑥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

⑦女权主义(Feminism)。

⑧活动图像(Moving Image)。

⑨新受众研究(New Audience Research)。

机遇与挑战:传播学自从在美国形成以来,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较大的发展。

50年代,英法德等国的传播学起步,现已基本形成各自的学派,并且成为传播学研究道德另一重要基地。

6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学研究也纷纷开始。

90年代后,传播学研究要适应社会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的发展方向。

传播学未来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传播学成为真正的独立学科。

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开阔视野。

二、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我国的传播学研究从台湾开始。

台湾的传播学研究主要是在美国经验学派和部分批判学派研究的影响下进行的。

大陆的传播学研究起步较晚。

1956年大陆最早接触“Communication”(传播)一词。

1978年后开始比较大量地介绍传播学的主要学说、概念、范畴和方法。

我们已经开始引进和介绍国外的传播学经典著作和成果,这项工作还将持续并进一步加强。

与此同时,我们也进行了一些自主的传播学研究,这些研究项目多是利用量化方法对我国传播实践进行的实证研究。

研究所用的范畴、范例、方法等均引自于西方的传播学,而且基本上是传统学派。

近年来我国传播学研究在进一步准确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开始进行传播学本土化的研究。

建立自己的理论范式,关注本土的传播实践,这才是我国传播学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方向。

第三节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一、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哈罗德·拉斯韦尔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

他一生致力于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去探讨政治学,试图用一系列自然科学理论建立政治学体系。

1.是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的第一人,是分析研究宣传的权威。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2.开创了内容分析法。

3.在进行宣传研究的同时,其研究领域也逐步扩大至大众传播。

提出大众传播的基本传播过程,即“5W”模式,成为早期传播研究的经典成果之一4.从外部功能上分析了传播活动的作用。

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三大功能),即件事环境、联系社会、传承文明。

同时,他在对传播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分析方面,影响也是深远的。

他的这些开创性的研究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拉斯韦尔一生著述众多,除有关宣传、传播的著作外,还有很多政治学著作。

二、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库尔特·卢因是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一生致力于人类行为的动力和控制的研究。

1.__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最早创造性地提出了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这些理论成果对传播学的研究影响较大。

“群体动理论”是他对社会心理学的最重要的贡献。

二战中劝说家庭主妇改变食谱的实验。

2.提出了“把关”概念。

这对于后来的研究来说,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方向的贡献。

三、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是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

在社会学,特别是应用社会学领域的影响相当深远。

1. “他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这一传统成为美国大众传播研究中占有统治地位的范式。

”《人民的选择》终结“枪弹论”统治传播学研究的时代,“舆论领袖”,“两级传播”2. 试图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参与性观察和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个人传记、专题小组研究和焦点访谈结合起来。

3. 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

四、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卡尔·霍夫兰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具体而言就是研究说服态度而关系、态度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与能力等。

他的学术成就集中在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的态度与说服之间的关系。

第一阶段:二战期间,用严格实验的方法,试图找出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

第二阶段:二战后,继续进行二战期间开始的态度与说服的研究,从多层面、更广泛的方向研究传播者的信誉、信息组织、群体适应效果、态度和观点变化的持续等问题,将研究成果集结出版了关于态度问题的耶鲁丛书。

缺点:霍夫兰及其合作者没有研究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媒介运动和大众传播。

另外,他们使用实验法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多为学生和实验性对象,范围有限。

虽然他在后期也发现了许多实验过程中没有发现的众多影响因素,但是“这项研究的结果对现实生活有无实用价值却不清楚”。

五、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威尔伯·施拉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创立了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将传播学作为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

1. 他把美国的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它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并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创立了传播学。

传播学创立的标志是1949年由他编纂的第一本权威性的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

2. 他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的壮大。

3. 他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

4. (自己加的)提出了许多传播学研究的新观点和新理论(选侧或然率公式、传播的直线型观点、“知识沟”、以“魔弹论”形容早期传播效果看法等),极大地丰富了传播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边缘学科,与其它学科有相当的重叠之处。

传播学研究至今都难有一个明确的研究范围和一套核心概念。

拉斯韦尔最早为传播学确定研究对象。

在1928年的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他首次明确提出“传播”概念的范围,提出了传播研究就是研究传播行为过程,进而研究传播行为过程的五个要素:谁传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向谁传播?传播的效果怎样?相对应上述五个要素的研究,称: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对象分析、效果分析。

一、对传播学及其对象已有的认识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提出:“人类传播是人做的某种事”,是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试图共享某种信息”,传播学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属的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受影响;告知他人和被他人告知;教别人和受别人教;娱乐别人和受别人娱乐。

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起联系的”。

梅尔文·德弗勒:传播学就是要“解释人类传播过程的基本性质。

从诸如语义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这样一些领域里可以得出许多很有价值的线索。

需要他们结合起来,充分描述整个的人类传播,然后方可估量出使用复杂媒介的大众传播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