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生物群类型比较

合集下载

动物组织的四种类型_概述及解释说明

动物组织的四种类型_概述及解释说明

动物组织的四种类型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动物组织是构成动物身体的基本单位,不同类型的组织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对动物组织进行分类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的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并为医学、生物学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应用基础。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动物组织的四种类型概述、动物组织的四种类型解释说明以及结论共计四个部分。

首先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然后对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进行概述,包括其定义、特点和主要功能。

随后详细解释各类动物组织,并探讨它们在机体中所起到的作用。

最后进行总结并提出个人观点与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动物组织的四种类型,并深入剖析其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

通过对每种组织类型进行详尽解释说明,希望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各类组织在动物身体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重要性。

同时,本文还将提供个人观点与思考,以促进读者对动物组织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2. 动物组织的四种类型概述:动物组织是由一群相似的细胞按照特定方式组织在一起而形成的。

根据它们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和结构特点,可以将动物组织分为四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2.1 上皮组织:上皮组织是一种覆盖整个动物表面或其器官内外表面的薄层组织。

它由紧密排列的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彼此间紧密衔接,形成连续的屏障来保护身体免受外界有害物质和病原体侵入。

上皮组织还能吸收和分泌物质以及感受环境变化。

2.2 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存在于全身各处,包裹和连接着其他各种类型的组织和器官。

它由纤维蛋白、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等构成。

结缔组织具有支撑、填充、保护以及提供身体形态稳定性的功能。

在结缔组织中还包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重要结构,这些结构为身体提供了营养和氧气,并传递信息。

2.3 肌肉组织: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纤维构成,分布在全身各处。

它具有能够收缩或拉伸的特性,从而使得身体能够运动。

肌肉组织根据其结构和控制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脏肌。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种群及其演替》旁栏及课后练习答案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种群及其演替》旁栏及课后练习答案

高中生物2019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种群及其演替》第二章旁栏及课后练习答案第2章第1节群落的结构问题探讨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栖动物,如大脐圆扇螺、中国圆田螺、苏氏尾鳃蚓、羽摇蚊的幼虫等,在稲田中饲养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

同时,河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讨论1. 河蟹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案】河蟹捕食底栖动物,它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河蟹和某些底栖动物可能还会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因此河蟹与底栖动物的种间关系可能还包括种间竞争。

2. 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本题有一定开放性。

河蟹的种群密度增大,会使很多生物种群的数量发生变化。

河蟹会吃掉更多的底栖动物和杂草,导致底栖动物等的数量减少;河蟹的爬行活动对田泥有松动作用,可以改善田泥的土壤肥力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可能会引起以水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的数量增加。

有研究表明,养蟹稻田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密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常规稻田,且放蟹密度越大,降低得越明显。

为保护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可以在稻田中增加河蟹饵料的投喂量。

旁栏思考题你能举例说出你所在地区的常见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吗?【提示】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对附近的森林、草地、池塘等生物群落展开调查,举例说出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

思考•讨论1讨论1. 红尾鸲和鹟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答案】红尾鸲和鹟的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

2. 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提示】海星与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四种动物存在捕食关系,后四种动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腐殖质等为食,彼此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自然状态下,这五种生物可以共存,但在人为去除捕食者一一海星之后,藤壶、始贝、帽贝和石鳖之间主要是种间竞争。

且占优势的物种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周德庆-期末总结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周德庆-期末总结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即ð内毒素).L型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1.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有些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又称“滤过型细菌”.对渗透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直径在0.1mm左右)古生菌:又称古细菌,是一个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主要包括一些独特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如产甲烷菌及大多数嗜极菌。

革兰氏染色机制: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乙醇脱色:G+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且不含类脂,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G—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使细胞退成无色.复染: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

重要性: 革兰氏染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这一染色,几乎可把所有的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两个大类,因此它是分类鉴定菌种时的重要指标。

又由于这两大类细菌在细胞结构、成分、形态、生理、生化、遗传、免疫、生态和药物敏感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任何细菌只要通过简单的革兰氏染色,就可提供不少其他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的信息。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子实体:是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2 菌物界:指与动物界,植物界相并列的一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表面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一般含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3 二级菌丝:又称气生菌丝,由基内营养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

它是担子菌中由相应的异性的初生菌丝进行体细胞接合而形成的菌丝。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_PPT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_PPT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_PPT
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
• 单细胞,能摄食,能完成全部的生理功 能,大多数生活在水中,少数寄生。
放射虫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_PPT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_PPT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_PPT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_PPT
你能将下列藻类分类吗?
衣藻
石莼
水绵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_PPT
海带
马尾藻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_PPT
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
• 单细胞或多细胞 • 结构简单 • 有细胞核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_PPT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_PPT
思考
比较草履虫与衣藻的结构图,它们 结构上有什么不同?它们所需要的 有机物怎样获得?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_PPT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_PPT
观察各种原生动物,思考它们的共同特征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_PPT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_PPT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_PPT
• 马尾藻:是浅海礁 石上常见的海藻之 一。有气囊帮助漂 浮。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_PPT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_PPT
(3)红藻
紫菜
石花菜鹧鸪菜Biblioteka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_PPT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_PPT
藻类的组要特征
• 单细胞或多细胞,都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 卜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大多数生活在 水中。有些藻类还含有藻黄素、藻红素或 藻蓝素等。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_PPT
第22章 物种的多样性 第2节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_PPT
原生生物的主要类群_PPT
如果将这四种生物根据结构分成两类怎么分?
草履虫
蓝藻

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共161张PPT)

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共161张PPT)
5、兰花、天麻:兰属、兰科、兰目
1、玉兰:木兰属、木兰科、木兰目 2、楠木:楠属、樟科、樟目 3、桑:桑属、桑科、、香瓜:黄瓜属、葫芦科、堇菜科
6、小白菜:芸苔属、十字花科、白花菜目
7、玫瑰:蔷薇属、蔷薇亚科、蔷薇科、蔷薇目 8、苹果:苹果属、苹果亚科、蔷薇科、蔷薇目
脊椎动物
鱼 类:鱼
两栖类: 雨蛙 爬行类: 岩蜥 鸟 类: 白尾海雕 哺乳类:虎
3.把这10种动物列入表中相应位置,你行
吗?
动物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扁 环 软 节 鱼 两爬鸟哺
形 节体肢
动 动动动
栖行 乳
物 物 物 物 类 类类类类
涡 虫
蚯 蚓
蜗 牛
螳螂 蝴蝶

雨 岩白尾 蛙 蜥海雕 虎
类群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
-玉米
-向日葵
-油松
-肾蕨 -葫芦藓 -水绵
【探究思考】
2. A、B、C、D、E、F各类植物属于同一分类等级吗? 不属于同一分类等级。
3.有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 按照有无果皮包被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4.无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类群从化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是怎样的?
3、根据你的估计,你认为地球上有没有 没被发现的生物品种。
地球上还有很多种生物没有被发现。在生 物学和生态学中普遍认为是200万种左右。现 在根据科学家的估计,地球上实际存在的物种 的总数从500万种到1亿种之间。最近联合国环
境署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地球上共有870万种 生物,其中包括650万种陆地生物和220万种海洋 生物。
2、在上述表中,中国哪一类生物在世界上占有 的百分比最高?哪一类相对较少?试计算中国 上述资料中的8种生物类群总种数占世界的平均 百分比。

生物地理学部分相关资料

生物地理学部分相关资料

生物地理学部分相关资料生物地理学部分名词解释生物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物的分布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P1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者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与,包含空间及直接或者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者生物群体的各类因素。

P5生态因子:环境是由许多因子构成,在环境因子中给予生物影响的因子称之生态因子。

P6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某一地段上各类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组合。

P54优势种: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通常处于每一层中个体数量最多,同时有最大的盖度的种类。

P60建群种:建群种是指群落要紧层中的优势种类,它在个体数量上不一定最多,但有最大的盖度与最大的生物量。

P60垂直结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空间上垂直分化或者称成层现象。

P64原生裸地:原生裸地是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物的地段,或者者原先生长过植物,但被完全地消灭了,没有保留下原有植物的传播体与原有植物被影响下的土壤。

P76次生裸地:次生裸地是指原先有植物生长的地段,后来原有的植物已被破坏而不存在,但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条件仍基本存在,甚至还残留原有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

P76演替:演替是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生物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它是生物动态中最重要的特征。

P80生物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沿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的生物群的分布,称生物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P142 生物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生物群的因水分差异而大体上按经度方向成带状依次更替的现象称生物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P142种的分布区:种的分布区是指某种生物所占据的地理空间,在此空间内,该种生物能充分地进行个体发育,并留下具有生命力的后代。

P199间断分布区:分布区中间被高山、海洋、不适宜的气候障碍隔开成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者更多部分,各部分种群间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而形成一种间断的分布区。

P205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与它们构成的系统总体的多样性与变异性。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复习[1]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复习[1]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复习[1]绪论与第一章: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是一些个体微小(直径<0.1mm),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微生物的五大共性:⑴体积小、面积大:它是微生物五大共性的基础.⑵吸收多,转化快:⑶生长旺,繁殖快:⑷分布广、种类多:⑸适应强、易变异: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细菌学的奠基人——科赫原核微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包括真细菌(通常简称细菌)和古生菌两大类群。

细菌:细胞细而短(直径0.5μm,长0.5-5um)、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细胞壁功能:1、固定细胞外形2、协助鞭毛运动3、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4、为正常细胞分裂所必需5、阻拦有害物质进入细胞:如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可阻拦分子量超过800的抗生素通过。

6、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细胞壁中的几种特殊成分:v肽聚糖: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特有的成分。

每一肽聚糖单体由三个部分组成:双糖单位: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

四肽尾:是4个氨基酸分子按L型与D型交替方式连接而成。

在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中氨基酸组成有所差异。

肽桥:起着连接前后两个四肽尾分子的桥梁作用。

连接甲肽尾的第四个氨基酸的羧基和乙肽尾第三个氨基酸的氨基。

肽桥的变化甚多,由此形成了肽聚糖的多样性。

v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成分。

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v脂多糖: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所特有的成分。

位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较厚(8-10nm)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组成。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及结构有关。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种脂类物质含量较高,肽聚糖含量较低。

染色时乙醇溶解了脂类物质,使细胞通透性增加,结晶紫-碘的复合物易被抽出,于是被脱色。

四种形态分类及具体表现

四种形态分类及具体表现

四种形态分类及具体表现形态分类是对于生物种类的一种分类方式,主要是根据形态特征来进行分类。

在植物和动物生物中,形态分类是十分普遍和广泛的一种分类方式。

按照形态分类的方式划分,生物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包括植物性、动物性、真菌性和细菌类。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四种类型的分类及其具体表现1.植物性生物植物性生物是指通过光合作用来获取养分的生物。

植物性生物主要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来维持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类生物。

植物性生物可以分为单细胞植物和多细胞植物两种形态,通常以尸毒藻和浮游植物为单细胞植物,以蕨类植物和草本植物为典型的多细胞植物。

植物性生物的特点是整个生命过程都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完成,需要大量的光照和气体来支持其生命活动。

2.动物性生物动物性生物是指通过摄取营养来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物。

相比于植物性生物,动物性生物拥有更多的灵活性,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来完成生命活动,包括移动、呼吸、消化等。

动物性生物按照体内器官结构的复杂程度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种类型。

无脊椎动物包括蚯蚓、海星和海葵等;脊椎动物主要是以鱼类、哺乳动物和鸟类为代表的高级动物。

动物性生物是生物界中最为活跃和丰富多彩的一类。

3.真菌性生物真菌性生物是指通过分解有机物来获取营养的生物。

真菌性生物通常包括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两种类型。

单细胞真菌以酿酒酵母为代表,多细胞真菌以真菌菌丝体和子囊菌为代表。

真菌性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来获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持和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细菌类生物细菌类生物是指造成人类和动植物疾病(病原体)、或者能够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从而成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关键元素和各种细菌群体等很宽泛的类型,也是生物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生物。

根据形态特征分类,细菌可分为两种形态:球状菌和棒状菌。

细菌性生物对于环境生态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程度,既有益有害。

总结来看,植物性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营养物质,动物性生物通过吞噬食物摄取营养物质,真菌性生物通过分解贮藏的有机物来获得营养物质,而细菌类生物则是非常广泛的一类,既有益也有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洲荒漠:美国西南部的索诺兰荒漠向南延伸到墨西哥北部,成为以肉质植物为主的荒漠,因由仙人掌科的许多种属组成,又称为仙人掌荒漠。
南美洲广泛分布的是沙漠和盐生荒漠。植物中占优势的是具旱生结构的多刺灌木,以及发育在盐土上的灌丛和草丛。在阿根廷也有相当面积的荒漠分布,即所谓的巴塔哥尼亚荒漠。
澳大利亚:荒漠在大陆中央部分占据着很大的面积,从北到南分布着大沙沙漠、中布森沙漠和维多利亚沙漠。其中分布最广泛的是盐土荒漠。沙地以禾本科三齿桴草占优势,乔木有木麻黄、桉树等。
植物:
1植物相当丰富,乔木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的一些种类组成。
2有蜡膜的革质小型叶片,且常与光照方向垂直,能反射阳光,故称照叶林。
3群落外貌终年常绿。
4生活型以高位芽占优势。
5植物的垂直层次丰富。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三层。
6无板根,茎花及叶附生等雨林的典型现象。
动物:
1温带与热带群落的过渡特征。
寒带苔原生物群
苔原生物群主要分布在寒带地区,它的分布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处于极不利的生态条件下,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一年中日均温大于0℃的天数最多只有188天,有时少于55天,年平均温度在-1.0~-16.1℃,最暖月平均气温一般不超过10℃。最冷月平均气温,海洋气候区为-23.0℃,而大陆性气候区为-33.0℃,极端低温达-57.2℃。年降水量在200~300㎜,主要集中在夏半年。由于可能蒸发量小,气候湿润,永久冻土使过多水分无法渗入地下,形成了广阔的沼泽。典型土壤为冰沼土。该地区白昼长,黑夜短。
植物:
1苔原植物种类贫乏
2苔原植物没有特殊的科,最典型的科是杜鹃花科(如越橘、乌饭树)、杨柳科(极柳)、莎草科、禾本科、毛茛科、十字花科和菊科。
3通常为多年生植物,极少数是一年生的。
4由于营养期短促,通常生长缓慢。
5苔原植物常具有大型的花和花序。
6许多植物抗寒性很强,能在开花期忍受冰冻。
动物:
1种类较贫乏
2群落的特有种很少。
3爬行类,两栖类及翼手类动物,在本带出现冬眠现象。
4种的优势现象较热带雨林突出。
5动物的数量有季节性的周期变动。
亚洲: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我国有着最广泛的分布,这些地区由于跨度大,气候条件南北差异明显,故在整个常绿阔叶林的范围里又分为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三个类型。大体上包括长江以南至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北部之间的广阔山地丘陵及西藏南部的山地。在日本和朝鲜半岛南部也有少量分布。
四种生物群类型比较
生物群类型
生境特点
生物群特征
地理分布概况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群
常绿阔叶林是分布在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的植被,它的分布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
其特征是年平均温度在16~18℃,一般不超过22℃。夏季炎热而潮湿,最热月平均温度24~27℃,冬季温暖,最冷月平均温度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有的地区可达1500mm,最大降水量多在夏季,冬季降水量虽然较少,但无明显干季。
荒漠生物群分布的地区,气候极为干旱,年降水量少于250mm,甚至只有数毫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数倍至数十倍;空气湿度很小;夏季炎热,最热月的平均温度可达40℃;日温差大,最大可达80℃,干旱往往伴随着白天的高温,所以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远远小于蒸发量。
由于植被稀少,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受气候的状况和母质的影响。所以,这里的土壤是由岩石1荒漠中植物生长十分稀疏,主要由半灌木和乔木科植物组成,种类非常贫乏。
2荒漠植物对于干旱的环境已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有些植物,在干旱时保持其营养器官干枯状态而不受损。有些植物的根系发达,从深而广的土层中吸收水分。
3为防治由于蒸发而引起水分丧失,植物表现了各种各样的适应。具有厚腊膜、覆盖在叶面上的绒毛、小型的肉质叶或卷叶、深陷的气孔等。
4荒漠植物有短命速生的习性。一些植物在降雨期间迅速生长,在旱季或冬季到来之前,即完成其生活周期,以种子或根茎、块茎、鳞茎等方式度过不利时期。
5大多数灌木具有保护性适应的特征,以防治动物的啃食。
6在年降雨量不足100mm的极端干旱区,植物分布现象表现为紧缩型植被。
动物:
1荒漠动物群以小型啮齿类和爬行类占优势。
2以不同的方式适应苔原苔原气候
3一般都有较高的繁殖力
本带位于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许多岛屿地区。这里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在针叶林带和苔原带之间,有一个比较狭窄的过渡带――森林苔原带。苔原生物群具体地理分布状况如下:
欧亚大陆的苔原:
俄罗斯境内面积最大分为三个类型:灌木苔原、藓类—地衣苔原、北极苔原。
2荒漠动物群对不利环境因素有各种各样的适应能力。在普遍干热的环境中容易生存下来,荒漠动物在行为生态方面适应是普遍的。大多数荒漠动物都是夜行性的,主要是为了逃避烈日下的酷热以及防止天敌的捕食。
3夏眠是荒漠动物对干旱的一种适应。
4荒漠动物具穴居、善跑的习性。
5荒漠动物具有与周围环境极为一致的砂土色。
6长期生活在松散沙土上的动物,脚和趾都形成一些适应构造。
我国无平地苔原。在长白山分布着小灌木、藓类高山苔原。植被组成以仙女木最占优势,其次为越橘、牛皮杜鹃等。此外,在阿尔泰山西北部高山带的低湿地段,分布着藓类地衣高山苔原。
北美苔原:在大陆的北部及其邻近的岛屿上占据着巨大面积。
北美苔原与亚欧大陆苔原在群落结构、生活型和类型方面都很相似,在种类成分上也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种。
美洲:在北美,常绿阔叶林不能明显地成带分布。
非洲:在南非的德拉肯斯堡山脉前沿地及其北部高地的陡坡,特别是在大陆的最南端,气候较为湿润,发育着典型的亚热带森林。
大洋洲:在澳大利亚大陆东岸分布着亚热带森林。
荒漠生物群
荒漠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的干旱地区,在地球上分布的面积相当广,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2.78%。
7荒漠动物大多数可从猎物中获得水分。
荒漠遍布各大陆,气候和土壤条件并不一致,加上区系成分差异,类型甚为多样。因受局部环境变化迅速的影响,各类群落常成复合体状分布。
撒哈拉—阿拉伯区热带亚热带荒漠:
南北明显地分为三大类型。
1北部撒哈拉荒漠为冬雨区,年降水量不到150mm,以藜科、蒺藜科等为主。
2撒哈拉和阿拉伯半岛中部为极端干旱区,浩瀚的沙漠和石漠中几乎没有任何植物,个别石漠生有地衣和零星分布的藜科垫状植物。
3撒哈拉南部为夏雨型气候,没有低温出现,植被紧缩在干涸的河床,其他土地裸露。
亚洲温带荒漠:地处亚洲内陆,包括中亚(土兰低地)荒漠;藏北高寒荒漠;新疆、河西走廊和内蒙古西部荒漠;以及蒙古境内荒漠,其中以塔里木盆地为干旱核心。它的东半部属于极端干旱类型,向外围雨量逐渐增加最后向草原带过渡。
南非荒漠:滨海的纳米布荒漠为极端干旱区,在地下水位较高处常生有一种孑遗的裸子植物百岁兰,这种植物的树干径直可达4m,但露出地表仅20cm,树干上部分裂成两唇片,唇片外缘长出两片4m长的革质叶,它的寿命可达100年。卡鲁荒漠有季节性降水,发育着肉质旱生植物构成的荒漠群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