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合作研发下一代巨型光学红外天文望远镜

合集下载

天文望远镜的基本知识

天文望远镜的基本知识

格里果里反射镜
在牛顿之前,英国数学家格里果里(1638-1675)在 1663年提出一种反射望远镜的设计方案,以抛物面为 主镜,椭球镜面镜为副镜,主镜中央开有圆孔,F1是 主镜的焦点暨副镜的一个焦点,光线经副镜会聚后, 必聚焦于副镜的另一个焦点F2处. 由于主镜副镜都是非球面镜,当时的工艺水平无法磨 制,所以格里果里并没有制成这种望远镜.
哈勃太空望远镜
望远镜的几个基本参数:
望远镜的口径:指望远镜物镜所能收到的最大光束的直径. 望远镜的口径:指望远镜物镜所能收到的最大光束的直径. 通常将经过镜框限制后所能接收到的最大光束的直径称为 有效口径D或入射光瞳. 有效口径D或入射光瞳. 焦点:平行于望远镜光轴的入射光束,通过理想光学系统 焦点:平行于望远镜光轴的入射光束, 后汇聚在光轴上的那一点称为焦点. 后汇聚在光轴上的那一点称为焦点.位于主轴上的焦点称 为主焦点. 为主焦点. 焦距:从望远镜光学系统主点到主焦点的距离称为焦距F. 焦距:从望远镜光学系统主点到主焦点的距离称为焦距F
望远镜的几个基本参数:
相对口径:望远镜有效口径D与焦距 之比.通常将相对 相对口径:望远镜有效口径 与焦距 之比. 与焦距F之比 口径A称为相对孔径 光力或口径比. 称为相对孔径, 口径 称为相对孔径,光力或口径比.记为
A=D/F
焦比:将相对口径的倒数1/A称为焦比或相对焦距.照相 称为焦比或相对焦距. 焦比: 机镜头上称为光圈. 机镜头上称为光圈. 出射光瞳:指物镜通过目镜系统所成的像.一般出射光瞳 出射光瞳:指物镜通过目镜系统所成的像. d的直径不能很大,最大值最好小于人眼瞳孔的直径,否 的直径不能很大, 的直径不能很大 最大值最好小于人眼瞳孔的直径, 则从望远镜射出的光将不能全部进入人眼. 则从望远镜射出的光将不能全部进入人眼.

天文望远镜入门知识

天文望远镜入门知识

天文望远镜入门知识目录一、基础知识 (3)1.1 天文学概述 (4)1.2 望远镜的定义与分类 (5)1.3 光学望远镜的原理 (6)二、望远镜的基本构造 (7)2.1 放大系统 (8)2.2 反射镜与透镜 (9)2.3 镜筒与支架 (10)2.4 电源与控制系统 (11)三、天文观测准备 (13)3.1 天气与月相 (14)3.2 观测时间的选择 (15)3.3 天文坐标与方向 (16)3.4 地平线与视宁度 (17)四、天文观测技巧 (18)4.1 相机与镜头选择 (20)4.2 曝光控制 (21)4.3 对焦与景深 (22)4.4 天体测量与定位 (24)五、常见天文现象与天体 (25)5.1 日食与月食 (26)5.2 星团与星系 (27)5.3 双星与变星 (29)5.4 天文摄影技巧 (30)六、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与维护 (32)6.1 选购合适的望远镜 (33)6.2 安装与调试 (34)6.3 清洁与保养 (35)6.4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36)七、进阶天文观测与技术 (37)7.1 天文望远镜的升级与改造 (38)7.2 使用GPS进行天文定位 (40)7.3 数码成像与数据处理 (42)7.4 参与国际天文观测活动 (43)八、天文望远镜的未来发展 (44)8.1 新型望远镜技术 (46)8.2 天文望远镜在教育中的应用 (47)8.3 天文望远镜对宇宙探索的贡献 (48)一、基础知识天文学定义:天文学是一门研究宇宙及其组成的天体,如行星、恒星、星系、星云等,以及宇宙中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科学。

天文望远镜的定义:天文望远镜是一种用于观察和研究天体的光学或射电望远镜,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宇宙的奥秘。

观测目标:天文望远镜的观测目标非常广泛,包括恒星、行星、星系、星云、星团、星系际物质等。

观测方法:天文望远镜的观测方法主要有目镜直接观测和望远镜记录观测两种。

目镜直接观测是通过望远镜的目镜直接观察目标,而望远镜记录观测则是将观测到的数据记录下来,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来获取观测结果。

天文望远镜光学原理

天文望远镜光学原理

天文望远镜光学原理天文望远镜是一种用来观察和研究天体的仪器,它通过光学原理收集、聚焦和放大远处的天体光线,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现象。

下面将从反射式望远镜和折射式望远镜两个方面介绍天文望远镜的光学原理。

反射式望远镜采用反射原理,主要由主镜和目镜组成。

主镜是望远镜最重要的部分,它通常由一块曲面光学玻璃或金属制成,成为抛物面或拋物面。

当天体的光线进入望远镜时,首先被主镜反射,然后聚焦到焦点上。

目镜位于主镜焦点的位置,其作用是将焦点处的光线进一步聚焦到人的眼睛或传感器上。

目镜通常由多组透镜组成,可以增加光线的放大倍数和改善图像的质量。

折射式望远镜则采用折射原理,主要由物镜和目镜组成。

物镜是望远镜的主要光学部件,通常由一块透明的凸透镜或凹透镜制成。

当天体的光线通过物镜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光线将聚焦在物镜的焦点上。

目镜位于物镜焦点处,其作用和反射式望远镜的目镜类似,将焦点上的光线进一步聚焦到人的眼睛或传感器上。

无论是反射式望远镜还是折射式望远镜,都需要配备一个支撑和调节系统,以确保天体在观测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和准确的定位。

在反射式望远镜中,通常通过一个望远镜支架将主镜固定在合适的位置上,并使用一组驱动器和仪表来调节和控制望远镜的运动。

而在折射式望远镜中,通常通过一个高精度的赤道仪来支持和追踪天体运动,以确保望远镜可以准确地跟随天体的轨迹。

在光学设计上,望远镜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分辨率。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望远镜需要尽可能聚焦天体的光线到一个小的焦斑上,同时减少镜面和透镜的形状和表面误差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此外,望远镜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红外和紫外光线的透射特性,以便观测更广泛的光谱范围。

总之,天文望远镜实现天体观测和研究的关键在于光学原理的运用。

通过反射或折射原理,望远镜能够聚焦并放大天体的光线,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宇宙中的奇妙景象。

同时,望远镜还需要具备稳定的支撑和调节系统,以确保观测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大型天文望远镜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大型天文望远镜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大型天文望远镜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自从人类拥有了眼睛,便开始了对天空的观测探索之旅。

从最初的裸眼观测到现在的高级望远镜,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对宇宙更加深入的了解。

而其中,望远镜的发展一直是天文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大型天文望远镜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一、口径越大,分辨率越高大型天文望远镜,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巨型的望远镜设备。

和通常的望远镜不同,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主体由多个反射镜或者透镜组成,从而能够显著提高观测效果。

其中,反射式的大型天文望远镜最为常见,以往美国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智利的甚大望远镜等都是反射式望远镜,而中国天眼、欧洲极大望远镜则是反射式设备的升级版。

反射式的大型天文望远镜拥有极大的口径,口径越大,分辨率越高,观测范围也将更加广阔。

国际天文学界常常使用口径大小作为衡量天文望远镜观测能力的标准,越大的望远镜口径能够接受到更多的天体信息,观测数据更加精确、准确。

中国天眼直径为500米,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它具有出色的观测性能,让天文学家们得以观测到过去根本无法探测的宇宙现象。

二、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发展除了反射式望远镜的口径大小,自适应光学系统也是大型天文望远镜的重要发展方向。

自适应光学系统能够实时调整望远镜设备的镜面形态,避免大气湍流对望远镜的影响。

随着自适应光学系统的不断发展,这种先进技术已经成为几乎所有大型天文望远镜的标配。

自适应光学系统可以提高望远镜的分辨率和探测能力。

过去的大型天文望远镜对于大气湍流的干扰很大,所以往往需要进行后期处理,使图像更加清晰。

而自适应光学系统可以在现实时间内实现干扰的补偿,显著提高图像质量,效果也更加稳定。

三、大型天文望远镜技术上的突破大型天文望远镜技术上最为显著的突破之一,就是超大口径望远镜的开发。

瑞典和加拿大天文学家正在研制一款口径为39米的超大口径望远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这款望远镜将会建成,成为现有口径最大的望远镜。

30m环形干涉望远镜

30m环形干涉望远镜

CN 53-1189/P ISSN 1672-767330m 环形干涉望远镜Ξ刘忠,金振宇,林京,李焱,许骏(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云南昆明650011.E 2mail :lz @ ;kim @ ;linjing @ ;ly @ ;xj @ )摘要:简要介绍了云南天文台对下一代地面大型天文光学望远镜进行的初步研究,依据这些研究结果我们提出研制一个新概念的大型地面望远镜:30m 环形干涉望远镜(Ringy Interferometric T elescope ),它既有单口径望远镜那样的直接成像能力和分辨率,又可以进行综合孔径模式的高分辨率成像,该计划显著地不同于经典的地面大型望远镜,对其中关键技术的研究正在积极进行之中。

关键词:干涉成像;望远镜;环形孔径;高分辨率成像中图分类号:P 1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673(2006)01-0064-09为满足地外行星探索、黑洞探测以及其它在近红外波段和光学波段的极限天文观测的需求,30m 以上口径的巨型光学(近红外)望远镜已经成为大型地面天文光学计划的首选[1,2]。

目前,干涉成像理论日趋成熟,新一代地面大型天文望远镜和综合孔径成像干涉阵列之间的界线正趋于模糊,两者之间仅仅具有的技术手段的区别也正在逐渐消失。

基于最近两年云南天文台南方基地对环形孔径以及环形排列的稀疏孔径干涉阵列的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建造一架直径约为30m ,有效环宽1m 的光学环形干涉望远镜,这架望远镜的结构显著不同于国际上流行的E LT 方案(例如欧洲的EROU50和美国G MT ),由于环形孔径所具有的全空间频率覆盖特性以及其它一些特点,这架望远镜所拍摄的图像经过简单处理后可以达到30m 全孔径望远镜同样的分辨本领,其极限分辨率(FWH M )可达到0.003″,等效面积相当于10m 望远镜,由于结构相对简单,建造这样的30m 干涉望远镜所需经费不会显著超出建造一架10m 拼接镜面望远镜所需的经费。

教您天文望远镜基础知识入门

教您天文望远镜基础知识入门

教您天文望远镜基础知识入门目录一、天文望远镜概述 (2)1.1 望远镜的定义与分类 (3)1.2 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4)1.3 天文望远镜的发展历程 (5)二、望远镜的基本构造 (6)2.1 主要部件介绍 (7)2.2 望远镜的类型 (9)三、天文望远镜的选择与使用 (10)3.1 如何根据需求选择望远镜 (11)3.2 望远镜的使用与保养 (12)3.3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14)四、观测技巧与实践 (14)4.1 观测前的准备 (16)4.2 实际观测案例分享 (17)4.3 提升观测效果的技巧 (19)五、天文望远镜的辅助工具 (20)5.1 星图与星表 (21)5.2 天气预报与观测计划 (22)5.3 其他辅助设备 (23)六、天文望远镜的科学研究价值 (24)6.1 对恒星与行星的研究 (25)6.2 对星系与宇宙学的研究 (27)6.3 天文望远镜在教育中的应用 (29)七、望远镜技术的未来展望 (30)7.1 新型望远镜技术介绍 (32)7.2 天文望远镜在太空探索中的作用 (34)7.3 科技发展对望远镜的影响 (35)一、天文望远镜概述天文望远镜是一种用于观察和观测天体的特殊仪器,其历史源远流长,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

现代天文望远镜的设计和用途多种多样,但它们的共同目标是提供更清晰和放大的天体图像,以便科学家和爱好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宇宙。

折射望远镜:这类望远镜利用透镜来聚焦光线。

镜子在折射望远镜中并不直接用于成像,而是用于引导光线进入望远镜并反射回透镜中。

这种望远镜在观测弥散和星云时非常有效。

反射望远镜:反射望远镜主要使用表面非常平整的金属或玻璃制成的镜子来反射进入望远镜的光线。

大型反射望远镜通常放置在海拔较高或干燥地区,以减小大气扰动,提高观测质量。

折反射望远镜:这种望远镜结合了折射和反射望远镜的特点,通常使用一个透镜在前端聚集光线,然后用一个大型镜子在望远镜的后端将光线反射到目镜中,这样可以在保持清晰度的同时提供更大的视场。

现代天文望远镜的技术进展

现代天文望远镜的技术进展

现代天文望远镜的技术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天文学作为一门研究宇宙和天体的科学,对人类认识世界、探索宇宙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天文望远镜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最初的光学望远镜到现如今各种高科技设备的使用,这些变化极大地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现代天文望远镜技术进展显著,主要体现在光学技术、探测器技术、观测方法以及数据处理等多个方面。

一、光学望远镜的技术进步光学望远镜是最早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学的工具,其基础原理利用透镜或反射镜聚焦光线,从而使遥远星体的光线被放大,通过目视或探测器进行观察。

近年来,光学望远镜的技术有了巨大的提高。

1. 自适应光学技术自适应光学是指通过实时调整望远镜的镜面形状,以补偿大气扰动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过去,由于地球大气层的不均匀性,观测到的星体图像经常出现模糊、不稳定。

现代自适应光学系统使用高速传感器捕捉图像,并通过计算机实时分析,自动调整反射镜的形状,提高了观测质量。

2. 大口径反射镜的研制现代天文观察要求更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因此大口径反射镜逐渐成为主流。

较大的口径能够收集更多的光线,使远处暗弱星体的观测成为可能。

同时,越来越多的天文台正在开发和建设具有更大口径的新型反射望远镜,例如凯克天文台和欧洲南方天文台的新型150米级别的大口径望远镜。

3. 多波段观测能力现代光学望远镜不仅限于可见光,还具有多波段观测的能力。

通过搭载滤光片和其他光电设备,现代望远镜可以探测紫外线、红外线及微波等波段。

这种能力使得科学家可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对研究星系形成、黑洞及星际介质等课题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

二、射电望远镜的发展除了光学望远镜之外,射电望远镜则是研究宇宙中非可见部分的重要工具。

这类望远镜主要用于接收来自宇宙中各类辐射(如射电波)的信号。

在过去几十年中,射电望远镜也发生了许多重要改革。

1. 磁阵列技术传统单一射电望远镜在分辨率上受限,但采用磁阵列技术(如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VLBI)后多个分布于地球不同地方的射电天文台可以联合工作,形成一个“虚拟”天文台。

几何光学与光学仪器第八章-望远镜

几何光学与光学仪器第八章-望远镜

体视式测距仪 A Stereoscopic range finder uses two eyepieces, and
relies on the operators visual cortex to merge the two images into a single picture. A reference mark is separately inserted into each eye piece, the operator first adjusts the direction of the range finder so that the fixed mark is centered on the target, the prisms are then rotated until the mark appears to overlap in the operators combined view. Again the range to the target is proportional to the degree of rotation of the prisms.
镜的最小分辨角为:
m
1.22
Do
有效放大率:
M eff
e m
最小分辨角度 m经过 M eff 放大恰好
等于人眼的分辨角。
例题:一光学望远镜, 物镜的口径 Do ~ 2000mm, 求它的最小分辨角度和 有效放大倍数?ຫໍສະໝຸດ 解:m1.22
D0
1.22
550nm 2000mm
3.3107
0.001'
Very Large Array (VLA)
The Very Large Array (VLA) is a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 located on the Plains of San Augustin, between the towns of Magdalena and Datil, some fifty miles (80 km) west of Socorro, New Mexico, USA. U.S. Route 60 passes through the complex. The VLA stands at an altitude of 6970 ft (2124 m) above sea level. It is a component of the National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 (NRA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国合作研发下一代巨型光学/红外天文望远镜 -我国的机遇与抉择

一、揭示宇宙奥秘的利器 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的视野,并深刻地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宇宙观。望远镜技术上的突破,带来了一次又一次天文学的重大发现和人类对宇宙认识能力的提高。

进入新世纪以来,宇宙起源及其结构形成、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寻找太阳系外行星生命系统等前沿课题已成为当代自然科学最重要的基本问题,天文观测又一次成为引导人类知识体系发生深刻变革的突破口。为此,需要集成当代光、机、电等领域最高科学技术成就、研发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建造新一代、30米级的巨型光学/红外望远镜已成为国际天文学界的共识。

目前,处于天文科技领域领先地位的美欧科研机构,几经论证遴选,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技术概念方案,分别进入立项和设计实施阶段,它们是美国的巨型麦哲伦望远镜(The Giant Magellan Telescope, 简称GMT),三十米望远镜(Thirty Meter Telescope,简称TMT)和欧洲巨型望远镜(European Extremely Large Telescope,简称E-ELT)。

二、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 30米级望远镜的建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天文学、光学、机电一体化、精密制造、测量和控制等多学科领域,美欧所提出的这三项设计方案,其技术可行性完全建立在已成功建成并运行管理的多台10米级设备的基础之上。联系到我国的具体情况,由于尚无研发10米级大型光学望远镜的技术储备,即使独立同步提出30米级望远镜的概念设计方案,其建设也面临巨大的投资风险,难以避免成为“跟踪型”设备的命运。

大型天文望远镜高昂的建造、管理及运行费用往往难以由一个国家或机构来承担。对30米级巨型望远镜来说,其尖端科技、投资规模以及苛刻的观测台址条件也必然导致国际合作策略,即使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无法举一国之力实现,事实上GMT、TMT和E-ELT这些巨型望远镜均为大型国际合作项目。

我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国力的增强为国际社会所钦佩,我国天文研究和技术水平也有长足的发展,LAMOST和FAST大科学工程受到普遍关注。因此这三个项目主动与我国天文界联系,希望我国成为世界级巨型望远镜的合作伙伴,这也是我国难得的历史机遇。

客观的分析我国在光学设计和制造加工等方面的优势技术领域,如薄镜面磨制(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自适应光学(成都光电技术研究所)、机械加工与工艺技术(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和红外波段探测器(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如果国家能够决策投入相当于目前一个大科学工程的经费体量,如10亿人民币左右,则在这些技术领域,可以组织好一只充分体现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国家队”,以“实物”研发贡献的形式,作为平等的伙伴,参与国际巨型望远镜的设计和建造。这是一项能够惠及我国多领域科技战略发展的重大抉择!

三、参与巨型望远镜国际合作的意义 参与30米级巨型光学/红外望远镜建设,在科学产出、技术提高、人才培养、掌握优秀管理经验等诸方面均利于实现我国天文研究和技术装备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满足国家对发展最先进技术系统的战略需求;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和再创新,有利于促进和带动我国相关高技术领域的发展。具体来说,其意义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在学科发展方面,将使我国摆脱由于缺乏大型观测设备对我国天文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制约,在“制高点”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在当代天文学和理论物理重要前沿领域(如暗物质和暗能量)取得突破性观测和研究进展。由于30米级望远镜将会在本世纪领先至少三十年,这还将为我国几代天文学家持续成长、跻身国际研究前沿创造有利条件。

在技术发展方面,只要以平等伙伴的形式参与国际巨型望远镜的设计和建造,就可能针对那些焏待解决的、限制我国天文设备研制发展的瓶颈问题(如精密终端设备、探测器件等),在参与国际合作过程中重点学习这些先进核心技术,获得宝贵经验,为我国研发大型光机电一体化尖端装备积累技术和人才储备。

在技术应用方面,作为当今最先进的精密光学机械电子技术的集成,基于30米级巨型望远镜天文观测需求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还将被广泛应用于载人航天、军事探测和医疗设备等高精尖领域。例如,为实现激光导星自适应光学系统,所研发的激光发射望远镜可以作为激光雷达的关键组件,在国防建设(如军事目标的识别、分辨和跟踪,三维军事地理信息系统及定位数据,航天器交会对接等)和国民经济(如资源勘探、农业开发、水利工程、交通通讯、防震减灾等)各个方面发挥重要应用;基于主动光学位相共轭的成像装置适用于计算机人机交换,机器人视觉,集成电路光刻以及光通讯网络等领域;参与红外探测器的研制,有利于突破信息封锁和技术壁垒,在高精度巡航导弹、导弹的预警与拦截、夜视导航与侦察、卫星气象预报、资源遥感勘察、医学成像诊断等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

在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世界格局正处于从一极向多极过渡的时期,美国也悄然完成从“硬实力”到“巧实力”的战略转变,亚太地区必然成为国际政治力量与我国“软实力”博弈的焦点。目前,已决定参与30米级巨型望远镜国际合作项目的国家既包括美国、德国、英国等传统经济、科技发达西方国家,也包括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亚太近邻。参与该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与我国作为“区域大国”的政治、经济地位是相称的。自然科学研究,厚积薄发, 巨型望远镜项目将全世界技术、资金、台址资源进行最优化整合与配置,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和建设性合作者,参与国际合作,为世界文明进步、为全人类谋福祉,也是我国作为大国的责任。投资于包括天文学在内的基础研究,可以充分体现党中央、国务院把教育、科技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有效抵制、反驳西方敌对势力“妖魔化中国”的论调,这是与我国实现和平崛起、跻身“世界强国”的战略目标相一致的。

四、推进工作的进展情况 2008年5月,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和中国天文学会联合成立了“天体物理发展战略专家委员会”,负责遴选、推荐“十二五”大科学装置,制定中国天文学中长期发展目标和远景规划。“天体物理发展战略专家委员会”在听取了下属工作组的调研报告、并广泛听取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后,经过讨论,认为无论从科学层面、技术层面和运行管理层面考虑,参与30米级巨型光学/红外望远镜项目国际合作均不失为一种迅速缩小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乃至取得国际领先地位的有效途径,并于2008年7月将 “参与巨型光学/红外望远镜国际合作”列为我国在“十二五”启动的天文大科学装置的两个推荐项目之一。

2008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和成都光电技术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成立了“三十米巨型望远镜国际合作工作推进委员会”,负责对GMT、TMT和E-ELT三个项目进行深入接触和考察研究,对我国加入这些项目的可行性、方式方法以及可获得的技术、管理经验、平等权利等进行多方面论证探讨。

2009年1月,中国天文代表团访问美国,先后与主持GMT项目的卡内基天文台和主持TMT项目的加州理工学院及加州大学举行了座谈,深入了解和交换了双边合作意向。在此过程中,会见了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校长杨祖佑教授(Henry Yang),他目前担任着TMT项目的董事会主席职务。他对中国参与TMT项目给予了巨大的期望,因为他深切体会到美国天文学发展在社会影响方面的作用与效益,认为经济不断发展的中国,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项目,对中美双方来说,是一项“双赢”的策略。

2009年2月,“天体物理发展战略专家委员会”审议了《关于中国参与下一代巨型光学/红外天文望远镜国际合作项目的评估报告》,对GMT、TMT和E-ELT三个项目进行了对比分析,包括科学目标、技术特点和风险、科学和技术的参与程度、投资份额、我国参与的权利与义务、其它优惠条件以及我国参与的整体风险分析。鉴于TMT在概念设计、技术准备和资金筹划等方面进程更为科学、明确和成熟,参与的投资风险最低,“天体物理发展战略专家委员会”一致同意推荐TMT作为我国参与下一代巨型光学/红外天文望远镜的首选项目,同时建议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牵头,联合国内有关单位,立即与TMT项目理事会进行正式谈判,进一步具体细化合作内容;并立即着手起草合作意向书。意向书要保证我国获得最大国家利益,承担最低风险,起草过程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委员会强调,参与下一代巨型光学/红外望远镜国际合作是关系到我国21世纪天文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本世纪一次不可错过的机会,对我国天文学以及其他相关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我们要团结一致,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精神,争取一切资源,克服包括科研体制在内的各种困难,去实现这一目标!

综上所述,参与30米级巨型望远镜国际合作是一次跨越式全面提升我国科学和技术水平乃至大国地位的难得机遇,具有长远战略意义。30米级巨型望远镜项目在合作时机上十分紧迫,机会稍纵即逝,尽早介入有利于获得的更大的主动权、决策权、发言权,更多的核心技术研究参与机会,以及更高的投资效益。为抓住这一重要机遇,实现以全球最先进科技资源为依托,我们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尽早批准开展这一项目的国际合作。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2009-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