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在创新药研发中的最新进展
药物化学在创新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药物化学在创新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药物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交叉学科,已经成为新药研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药物化学在发现、设计和合成新药物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药物化学在创新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在药理活性、药代动力学和毒理学方面的作用。
首先,药物化学在新药研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药物的设计和合成是新药研发的关键步骤之一,而药物化学正是负责这一步骤的学科。
通过药物化学家的设计和合成,可以大大提高新药物的稳定性、溶解性和吸收性,从而提高其药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药物化学家还可以通过对药物结构的调整,改变其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增加其药效持续时间,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其次,药物化学在药理活性方面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药物的药理活性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内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与受体结合、影响酶活性等多种方式。
药物化学家可以通过调整药物的结构,使其更好地与靶点结合,并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例如,一些肿瘤药物可以通过改变其结构,提高其与癌细胞的亲和力,从而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药物化学在药代动力学方面的应用也非常重要。
药物代谢和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直接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化学家可以通过调整药物的结构,改变其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排泄速度,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动力学。
通过合理设计药物的结构,可以增加其在体内的稳定性和存留时间,提高其药效并降低其毒性。
最后,药物化学在毒理学方面的应用也不可忽视。
药物的毒性是新药研发中必须重视的问题,而药物化学在降低药物毒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药物化学家可以通过优化药物的结构,减少其与非靶点的相互作用,从而降低其毒性并提高其安全性。
通过理性设计药物的结构,可以实现在维持药效的同时降低其毒性,为新药研发提供更好的保障。
总之,药物化学在创新药物研发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通过优化药物结构,调整药物的药理活性、药代动力学和毒性,药物化学家可以为新药研发提供关键支持,推动药物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药效学以及毒理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也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与发展。
在本文中,笔者将针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行探讨。
一、基因组学技术在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应用基因组学技术是近年来科技领域中的热门话题之一,而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基因组学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通过DNA测序和功能组学的方法,可以挖掘出与药物代谢相关的基因,并对这些基因的功能、表达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这些分析结果能够更好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不同个体之间药物代谢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制定药物治疗方案和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体内成像技术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体内成像技术,例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和磁共振成像(MRI),可以对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进行动态观察和分析。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药物在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以及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趋势,为药物研发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参考资料。
三、新型高通量筛选技术在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应用传统的药物筛选方法通常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投入,耗费时间和成本较高。
而基于大规模数据分析的、自动化的、高通量的筛选技术,例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药物筛选的效率和准确度。
这种高通量筛选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药物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和代谢酶,从而为药物发现和优化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四、计算机模拟技术在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程序的新型研究方法,可以对药物在体内代谢动力学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
这种技术可以模拟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评估药物的药效学和毒理学方面的指标,并进行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代谢途径的预测。
中药行业的药物研发创新案例报告

中药行业的药物研发创新案例报告概述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保健。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突破,中药行业的药物研发创新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成功的中药研发创新案例,探讨中药行业在药物研发领域的新进展。
案例一:中药复方注射液的研发中药复方注射液是近年来中药行业的研发热点之一。
以当归、黄芩等中草药为主要原料,经过提取、加工等多道工艺,最终制成注射液剂型,并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
该案例中,研发团队在保留传统中药活性成分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学和制药技术,通过研究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和药效增强机制,成功研发了一款有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复方注射液。
案例二:中药提取物的活性成分研究中药的药效主要来自于其中的活性成分,而传统的中药研发一直面临着活性成分提取不稳定、纯度较低等问题。
在这个案例中,研发团队积极采用新的分离纯化技术,并结合现代仪器分析手段,将传统中药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提高活性成分的纯度和稳定性,使得中药疗效更加确切和可靠,为中药行业的药物研发带来了重大突破。
案例三:中药与现代药物的联合应用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药与现代药物的联合应用成为一种趋势。
在这个案例中,研发团队通过对中药和现代药物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找到了中药与某种现代药物互补的作用关系,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
通过中药的辅助作用,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现代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案例四:中药配方的个体化定制传统中药的疗效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而相同疾病的患者需求也各不相同。
在这个案例中,研发团队通过对个体化药物疗效的研究,采用现代药物技术实现了中药配方的个体化定制。
通过对患者的基因信息、病史及病情等多方面数据的综合分析,制定了适合每个患者个体的药物治疗方案,提高了中药疗效的针对性和个体化。
结论中药行业在药物研发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通过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改善了传统中药研发的不足,为中药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生物制药的新进展与创新

生物制药的新进展与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制药这个产业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
目前,生物制药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化学药物,成为全球医药市场的主导力量。
本文将介绍生物制药的新进展与创新,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1. 新一代蛋白质疗法蛋白质疗法是生物制药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目前,大多数蛋白质药品是通过重组人源蛋白质技术来生产的。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价格高,效果难以预测等。
新一代蛋白质疗法正在逐步开发中,相比之下,这些新的药物在结构、稳定性和生产成本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进。
关键技术包括:重构构造、多克隆抗体等。
2.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是一种新型的基因编辑技术,它可以让科学家精准地对基因进行编辑。
这种技术最初是在基础科学研究中开发出来的,但是随后被应用于生物制药领域。
利用CRISPR-Cas9技术,制药公司可以通的研发基因编辑药物,这些药物可以针对遗传疾病进行治疗。
3. 病毒疗法相比于重组蛋白质和基因编辑技术,病毒疗法在生物制药领域算是一个比较新的技术。
这种技术利用特定的病毒来充当载体,将基因传递到特定的细胞中,从而触发治疗效果。
病毒疗法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癌症,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疾病。
4. 肿瘤免疫疗法肿瘤免疫疗法是一种进入快速发展的治疗方式。
这种疗法利用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当前已有多种免疫疗法被批准上市。
但是这种疗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副作用、治疗效果不同等。
未来,研究人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更有效的肿瘤免疫疗法。
5. 人造器官和组织当我们的身体发生受损时,人造器官和组织可以成为替代治疗的方法。
随着生物制药技术的进步,已经有许多人造器官和组织被制造出来,比如皮肤、血管、心脏瓣膜等。
这种技术的发展可以在未来为临床医学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总结:随着生物制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未来的发展前景也会更为广阔。
从新型蛋白质疗法到基因编辑技术、病毒疗法,再到肿瘤免疫疗法和人造器官和组织,这些技术可以在未来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帮助更多的病人重获健康。
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

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对生命科学的深入探索,中药网络药理学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正逐渐展现出其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的巨大潜力。
中药网络药理学以网络生物学为基础,通过构建生物网络模型,深入剖析药物与生物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和疗效。
传统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式,在疾病防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作用机制的多样性,其科学内涵的阐释和现代化发展一直面临诸多挑战。
网络药理学的出现,为中药研究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借助计算机技术、系统生物学、多向药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网络药理学形成了以网络靶标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实现了成分靶标疾病的分子网络构建,为中药复杂作用模式的解析提供了有力工具。
近年来,中药网络药理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发现、作用机制解析以及新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构建药物靶点网络,预测药物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揭示中药复杂组分与多重功效之间的交互规律,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通过筛选潜在的有效成分和靶点,为新药创制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向。
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网络模型的构建和数据分析带来了巨大困难中药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和整体性也对网络药理学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需要注重中药自身的特点,开发出适合中医药体系研究的网络药理学方法,同时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以推动中药研究的深入发展。
中药网络药理学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通过深入研究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加强技术应用和创新发展,有望为中药的科学内涵阐释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中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和认可。
1. 中药网络药理学的概念与特点中药网络药理学强调整体性。
传统中药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而网络药理学则通过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从系统层面揭示中药的药效机制,体现了中药的整体性作用特点。
中药药理学研究与医药创新

中药药理学研究与医药创新一、中药药理学的定义与发展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特征的科学,是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对中药化学成分、药物代谢、药物作用、药效学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中药的药理学基础,为中药在现代医药创新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早期古人通过观察中药对人体的疗效来认识其药理学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现代生物医学的发展,中药药理学进入了一种新的发展阶段。
现代中药药理学通过应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理论。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研究方法两个方面。
传统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药理学实验、临床观察、经验总结等。
药理学实验是指通过实验动物模型,通过给予中药进行观察和记录,以揭示中药的药理学机制。
临床观察是指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和统计分析,了解中药在临床上的疗效和安全性。
经验总结则是通过中医理论和传统经验,总结中药的临床应用经验。
现代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应用这些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进一步阐明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效学特点。
同时,现代研究方法还可以揭示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和动力学过程,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三、中药药理学研究在医药创新中的应用1. 中药药理学揭示中药的药理机制,鉴别中药的活性成分,为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研究中药的药理学特点,可以了解中药对特定疾病的作用机制,从而为新药的研发提供借鉴和指导。
2. 中药药理学研究可以优化中药的剂型和给药途径。
通过深入研究中药的药物代谢和药效学特点,可以针对不同疾病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型,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3. 中药药理学研究可以揭示中药的多靶点作用机制,为多靶点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6-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药理学及临床研究进展

DOI: 10.3969/j.issn.1673-713X.2021.01.007·综述·6-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药理学及临床研究进展陈虹彤,卢芸,李国庆,游雪甫,杨信怡早期喹诺酮品种如萘啶酸、吡哌酸化学结构中均不含氟,但自1984 年日本杏林制药株式会社开发的首个具有6-氟-7-哌嗪基结构的喹诺酮药物——诺氟沙星(norfloxacin,氟哌酸)成功上市以来,以4-喹酮为母核(结构见图1),6 位碳(C-6)有氟原子(F)取代为特征的6-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因抗菌谱广、疗效可靠、使用方便等优点,一直是新药开发的主流[1-2]。
以我国为例,截至2017 年,上市的17 个全身用喹诺酮药物品种均为6-氟喹诺酮[3];而近30 年来,美国FDA 批准的喹诺酮新药品种中6-氟喹诺酮药物亦占绝对多数[4]。
然而,随着氟喹诺酮药物在临床领域的广泛使用,除因选择压力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不断报道的用药安全问题也逐渐凸显。
少数患者接受某些氟喹诺酮品种治疗后,会出现罕见而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肌腱炎/肌腱断裂、中枢/周围神经病变、QT 间期延长、光毒性、血糖异常、肝炎、溶血性贫血等。
由于这些不良反应对人体具有致残或不可逆性风险,氟喹诺酮的用药安全性问题多次在公众中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并导致部分品种终止上市或退市[5]。
例如,1999 年,曲伐沙星(trovafloxacin)上市仅一年即因严重肝毒性被美国限制使用,随后被欧盟终止上市;2000 年前后,图 1喹诺酮母核4-喹酮结构图司帕沙星(sparfloxacin)由于光毒性问题,在欧美的使用严格受限;2007 年,上市多年的加替沙星(gatifloxacin)因诱发严重糖代谢紊乱而从美国退市,如此等等[6-7]。
2016 年7 月,美国FDA 建议对静脉和口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说明书进行修改,警示这类药物全身性应用可能引发致残和永久性损害的潜在风险,并限制其在非严重感染患者中的使用[4]。
中药学领域的创新技术或方法

中药学领域的创新技术或方法中药学领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研究的是传统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药效、药物相互作用、质量控制等问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中药学领域也迎来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和方法,从而推动了中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中药学领域中的创新技术和方法。
1.活性成分提取技术活性成分提取是中药研究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传统的提取方法通常是通过水、酒精等溶剂提取活性成分,但存在提取效率低、操作复杂、耗时长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新技术的出现,提取效率大大提高,同时还能降低对溶剂的需求,更环保。
2.分离与纯化技术中药中含有复杂的化学成分,因此需要进行分离与纯化以提取单一成分或者纯化复杂成分。
传统的分离与纯化方法主要包括色谱技术和电泳技术,但效率不高,操作繁琐。
近年来,液相色谱技术、气相色谱技术和电泳技术等得到了快速发展,提高了分离与纯化的效率和准确性。
3.高通量筛选技术传统的中药筛选方法通常是使用动物试验,时间长、费用高、结果的可靠性有待提高。
而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出现,为中药筛选提供了新的方法。
高通量筛选技术可以快速筛选出成百上千个化合物对特定靶点的活性,能够大大提高筛选效率,加快新药研发进程。
4.网络药理学网络药理学是运用生物信息学和系统生物学等技术,综合分析中药的多靶点、多成分作用机制的一门新兴学科。
传统的中药研究通常只关注单一成分或者单一靶点的作用,难以全面了解中药的整体作用机制。
而网络药理学能够综合分析中药在多个靶点上的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中药的整体作用机制。
5.分子对接技术分子对接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模拟预测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结合方式和力学性质,寻找中药的新靶点和新作用机制。
传统的中药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试验来验证药物和靶点的相互作用,费时费力。
分子对接技术能够事先预测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情况,在前期筛选中节省时间和资源。
6.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技术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专论:专题讨论“思与行——精准医疗下的中药研发及评价系列讲坛”之三(Ⅲ)〔WorldScienceandTechnology/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MateriaMedica〕临床药理学在创新药研发中的最新进展*
胡蓓**
(北京协和医院I期临床研究室北京100032)
摘要:在传统的“经验描述”新药开发模式下,创新药研发无法综合利用已有信息,开发效率低下,并且容易引发安全性隐患。因此,探索并建立更高效更安全的创新药物临床开发新模式和新机制尤为必要。近年来,FDA和EMEA陆续提出并践行的以“知识综合”为特征的药物临床研究模式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它利用模型与模拟技术定量地综合分析和预测创新药在患者体内的暴露/效应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帮助在获取足够信息的同时,在临床试验中尽量减少所需受试者数量,并保障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关键词:定量药理学模型化与仿真PK/PD样本量doi:10.11842/wst.2017.07.004中图分类号:R36文献标识码:A
1简述近年来,试验设计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的变化是我国临床药理学领域重要的研究进展。1.1临床药理学在创新药研发中的重要性从ICH-E8临床试验的一般性考虑可知,临床药理学(ClinicalPharmacology,CP)在创新药早期临床研发中所占比重很大(图1)。从图1显示的内容可知,临床药理学研究贯穿整个药物研发过程。在研发早期进行的次数比较多(该阶段的颜色比较深);在临床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需要还会进行相应的临床药物学研究,但相对研究早期研究阶段,研究数目有所减少(该阶段的颜色变浅)。每一个研究都需根据其研究目的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获得与研究目的相关的研究数据。通过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总结成临床试验报告提交给药政管理部门和申办者,用以指导下一步的临床试验。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在治疗作用探索在早期临床研究阶段就可以进行,此时也可能把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初步的疗效评估相结合。近年来FDA出台了鼓励新药研发的管理措施,包括突破性治疗药物的批准。如果在早期就能发现明显治疗作用,在未完成III期临床试验的情况下,有的创新药也可以获得突破性治疗药物的批准,有条件的上市。由于临床药理学研究在药物研发早期比重较高,这使得它在这类创新药的研发过程中的作用很突出。2015年,FDA一共批准了45个新药,其中不少药物获
得了突破性治疗药物批准,这些药物上市前研究中临床药理学所占比重是非常大的。所以,临床药理学研究在创新药研发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另外,临床药理学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我们需要在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地推进研究,尽快地获得数据,尽快地获得研究结果,尽早地帮研发者做出决策。临床药理学能更快地向前推进的主要原因是临床药理学研究是都是小样本量研究,比大样本量临床试验获得数据的速度更快,因此能更快地得出结论和做出决策。1.2临床药理学的研究目的及核心研究内容在早期的临床药理学试验中,从动物到人体,需要预测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药物的安全性。2016年法国“雷恩”事件之后业界对安全性又有了新的考虑,事收稿日期:2017-05-02修回日期:2017-06-28*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2012ZX09303006-002):自身免疫病、糖尿病及骨质疏松药物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课题负责人:胡蓓、张奉春。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2017ZX09304031-001):“创新药物早期临床药理学评价技术平台建设,负责人:赵维刚。**通讯作者:胡蓓,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临床药理学和定量药理学技术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11132017第十九卷第七期★Vol.19No.7〔WorldScienceandTechnology/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MateriaMedica〕实上安全性问题一直都有新的热点值得讨论。临床药理学研究人员是在现有的认识之下,在可接受的安全性下,预测人体对在研新药的最大耐受剂量,包括单剂给药和多剂给药情况。临床药理学研究可以在全剂量范围之内表征剂量限制性的、跟暴露量相关的不良效应;如果有合适的生物标志物,还可以在这个范围内表征药代/药效关系。如果生物标志物和药物作用机制、临床获益相关,临床药理学研究还可以获得机制验证或概念验证的研究结果。因此,剂量-暴露-效应关系是临床药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2中国临床药理学的最新进展2.1研究设计的变化2.1.1高内涵研究(UmbrellaStudyDesign,USD)在临床药理学试验中应尽可能地研究药物暴露量和效应之间的关系,包括生物标志物信息和安全性信号,在此基础上评价药物和机体的相互作用。2.1.2多种研究工具临床药理学研究者可采用多种研究工具,主要包括:(1)在剂量递增的过程中,除了用异速生长放大法从动物剂量换算到人体的用药剂量外,还可使用其他方法,如PK/PD暴露量指导的剂量递增,实时地获得每个剂量组各个受试者的药物浓度、生物标志物的暴露量,根据动物实验暴露量与安全性、有效性的关系,在药物剂量递增的情况下重新评估人类给药后的安全性,再指导药物剂量递增。这样可以使研究更有效率,而且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受试者的安全。另外,还可以通过“模型和仿真”的方法来总结非临床试验数据之间的规律,关注这些规律在人体上是否能够重现,并由此从动物数据预测人类体内的药物暴露量。再根据预测设计试验,获得新研究数据,用新的数据确认以往的规律总结、优化模型;再运用新模型设计试验来进行新的数据收集,这种基于模型预测的试验方案设计是一个“学习-确认-再学习-再确认”向前迭代推进的过程。这种研究策略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快、更有效率地将临床试验向前推进,使每一次研究的信息被充分利用。2.1.3基于临床药理学数据的变异确定给药方案试验所获得的临床药理学数据存在个体变异。研究者可根据变异的大小及变异与治疗窗的关系,在安全性允许的前提下,以最大限度地使得更多的患者药物暴露能够保持在治疗窗之内为目标,通过模型预测合适的给药方案,并在临床试验中加以验证或进一步调整,使得研究者可以尽早确定II、III期临床研究的给药方案,大大提高研究效率。这类临床药理学研究可以采用群体分析法研究参数的变异的参数及变异来源。以往的研究在表征PK/PD特征时,常用均值和标准差(xˉ±s)来表示,该表述方法最大的缺点就是忽视了很多个体的信息,把一个数据群简化为一个数据,没有研究个体间变异的特征。一组受试者在接受同样药物剂量之后,获得的暴露量参数是具有特定分布特征的一组数据。给药方案的确定与PK/PD参数的变异特征密切相关,所以正确的表征方法是即描述其典型值,又阐明其分布特征和变异来源。以此为基础确定的给药方案才能使尽可能多的患者的暴露量保持在临床获益所需求的暴露量范围内。简言之,一个药物PK/PD参数的正确表征方式是即要看它的典型值——人群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即通常意义的均值,也要研究其
图1临床药理学在创新药早期临床研发中所占比重1114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专论:专题讨论“思与行——精准医疗下的中药研发及评价系列讲坛”之三(Ⅲ)
〔WorldScienceandTechnology/Modern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MateriaMedica〕变异特征。2.2数据分析方法的变化2.2.1正确表征研究样本的PK/PD特征通过PK/PD参数数据的典型值及变异(分布)的研究,分析协变量,可以厘清对个体差异贡献较大的个体因素(协变量),并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与治疗窗的关系,估计剂量调整的必要性。因此近年来临床药理学研究的一个新进展是PK/PD参数表征方法的变化。2.2.2从统计学的角度评判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所有的临床试验数据均可溯源、数据质量有保障只是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可靠的前提之一。另一个判断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是否可靠的标准是评估这一结果是否为大概率事件,即研究结果是否可以在同样试验条件下可重现。由于临床药理学试验经常是小样本研究,其研究结果能否正确表征研究药物在更大人群中的PKPD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该研究药物PKPD参数在人群中的变异。变异越小,研究结果依赖于抽样的程度就越低,研究结果可以重现的概率越高,该数据就越可靠,反之亦然。既然临床药理学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变异和样本量相关,那么如何根据临床试验结果的变异与样本量的关系评判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呢?研究者、申办者及审评者都需要考虑评判临床药理学研究结果是否可靠的标准,并形成共识。当然增加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的根本方法就是增加样本量,但这与临床药理学的小样本研究的现实并不相符,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具有可操作性。为此我们提出两种解决方案:①适当扩大入组人数,增加样本量;②有条件的将同类研究合并分析(多个研究互相印证)。在多个试验的结果确与药物的某固有性质相关时,此法有利于通过合并分析增加样本量,提高研究结果可重现的概率,是较好的解决方案。2.3需要事先制定研发策略对于不值得继续开发的药物通过临床药理学研究尽早发现其缺陷,尽快终止其进一步的临床开发,同样可以定义为成功的研究。如果在试验中遇到非预期的试验结果,研究者需要要有能力从中尽可能多地学习,了解其中的原因。使用定量药理学技术能在研发的过程中帮助确定合适的剂量并帮助设计试验。以往数据显示,如果研发早期的临床药理学试验做得好的话,40%的新药可在早期临床试验阶段终止开发,是用非临床数据预测临床数据时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导致的,这是药物研发风险最高的阶段。随着非临床研究水平和跨种属预测水平的上升,临床研究的失败率将会下降。经验表明,包括临床医生、临床药理学研究者在内的新药研发各个环节的专业人员跨学科合作,尽早制定以临床为导向的非临床和临床研发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研发效率,降低临床研发失败率。2.4早期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强项与弱项早期临床药理学研究强项包括:①精准:能准确的测定药物的暴露量/浓度、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暴露量和效应之间的关系(PK/PD)并初步研究人体生物转化等;②到位:透过现象(浓度的变化)揭示本质(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等。早期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弱项主要包括:①样本量小,结果的代表性受质疑(人体的个体间变异通常比动物大);②由生物标志物变化所表征的药效学不一定与临床结局直接相关。针对以上弱项临床药理学研究者提出了两个解决方案:①研究的样本量小,统计效能不足问题可以用安慰剂对照来突显药物和安全性信号之间的关系,具体办法是研究暴露量和安全性信号的关系,如果两者相关可以帮助确定药物与安全性之间的量效关系;②当小样本研究数据的变异较大时,可有条件地将多个研究合并分析,相互印证。数据的变异很小时,抽样对结果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可靠;当多个研究、多次抽样获得的结果重现性很强时,小样本研究的结果亦是可靠的。但如果数据变异较大,而抽样量较少时,则可能出现问题。例如研究高中一年级男生的身高分布时,由于这个年龄段的男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身高的变异会比较大。如果抽取的样本量较小,即只测定少部分个体的身高,并以此对高中一年级男生总体的身高分布进行估计就可能会由于抽样误差产生对总体估计的偏差。例如抽样时恰巧大都抽中了高个子,获得的平均值可高于真实的平均值;相反如大都抽中了矮个子,均值就可能会低于真实的平均值,且测量结果重现的概率也较低。因而,数据变异大时,小样本研究结果便可能不可靠。假设同类研究不止一个,研究的样本都来自于同一个总体,那么就有条件合并在一起进行分析。这样由于样本量的增加,研究结果受抽样影响的程度就会变小,结果就更能反映总体的分布特征,得出更准确的结果,也就是多个研究可以相互印证的结果。图2是入组人数与研究结果可以重现的把握度之间关系的示意图。横坐标是入组的人数,纵坐标是重做该试验时结果可重现的把握度。如果研究对象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