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分析

合集下载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与分析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与分析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与分析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自然资源。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水资源的有限性和分布不均使得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巨大挑战。

因此,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与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当前,全球水资源开发利用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性的特点。

在农业领域,灌溉用水占据了大量的水资源。

许多地区仍然采用传统的灌溉方式,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工业用水方面,一些高耗水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且排放的废水若未经有效处理,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在生活用水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量也在逐渐增加。

同时,城市供水管网的漏损问题也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

一些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甚至出现了水危机。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指标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评价指标:1、水资源量与需求量的平衡指标包括水资源总量、可利用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等。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衡量水资源开发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超过一定限度,可能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水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

2、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如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等。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不同领域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效率越高,可持续性越强。

3、水环境保护指标包括水质达标率、废水处理率、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等。

良好的水环境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

4、水资源管理制度指标包括水资源管理法规的完善程度、水资源规划的科学性、水资源管理机构的执行力等。

健全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其可持续性。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与分析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与分析

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与分析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是生命之源。

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工农业活动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各种环境问题也愈加凸显,因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概念水资源利用效率指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程度。

它不仅需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还需要注意生态环境的的影响。

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一)单元水量生产总值单元水量生产总值的含义是评价水资源利用效益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单位水资源的经济效益。

单位水量生产总值越高,说明单位水量所创造的货币价值越大。

(二)单位产品所需水量单位产品所需水量是衡量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指标,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

单位产品所需水量越低,说明单位产品所依赖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越高。

(三)供水效率供水效率是指供水企业在给用户提供一定用量的水资源时,将水资源的损失浪费降至最低,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节水指数节水指数是衡量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它能够有效地指导生产单位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指数越高,说明用水效率越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也越高。

三、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分析(一)工业用水领域在工业用水领域,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主要表现是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一些工业企业存在着水量过多,利用不足的现象,同时还存在着直接排放废水的现象,对水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应该通过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推进循环水利用等措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二)农业用水领域在农业用水领域,中国农业用水已经占据了全球的四分之一以上,而且浪费现象还十分普遍。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推进节水灌溉、农机化等现代化农业措施,从根本上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城市用水领域在城市用水领域,尽管我国的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已经有所提高,但是城市供水管网过时和缺水现象依然存在。

水资源平衡分析

水资源平衡分析

水资源平衡分析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稳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水资源平衡分析,便是对某一特定区域或系统内水资源的供给与需求进行评估和比较,以确定水资源的盈余或短缺情况,并为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水资源的供给主要来源于降水、地表水(如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降水是水资源的初始来源,其数量和时空分布直接影响着水资源的可获取性。

地表水通常是人们最容易利用的水资源形式,但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其流量和储量存在较大的变化。

地下水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水资源储备,但过度开采可能会导致地面沉降、水质恶化等问题。

水资源的需求则涵盖了多个方面。

生活用水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包括饮用、洗涤、烹饪等。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农业用水在水资源需求中占据着重要的份额,用于灌溉农田以保障粮食生产。

工业用水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冷却、洗涤、制造等环节,不同行业的用水量和水质要求各不相同。

此外,生态用水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也至关重要,如维持河流的生态流量、湿地的补水等。

在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时,首先需要对研究区域的水资源供给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

这包括收集多年的降水数据,监测地表水的流量和水位变化,以及探测地下水的储量和水位动态。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水资源的自然禀赋和变化规律。

对于水资源需求的评估,则需要考虑人口增长趋势、经济发展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工业产业结构等因素。

例如,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由于人口的涌入和工业的扩张,其用水需求可能会呈快速上升的趋势;而在农业方面,新的灌溉技术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可能会影响用水需求。

将水资源的供给和需求进行对比,便可以得出水资源的平衡状况。

如果供给大于需求,说明该区域水资源相对丰富,有一定的盈余;但如果需求大于供给,则存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水资源的供应。

当出现水资源短缺的情况时,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实现水资源的平衡。

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因分析

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因分析

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因分析一、我国的水资源现状(一)水资源的存量较少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平均年径流量*****亿立方米,地下水8288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全国年降水总量为*****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即河川径流量)为*****亿立方米,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立方米,扣除重复利用量以后,全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亿立方米。

(二)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匀从时间上看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冬季、春季的降雨量都相对较少,夏季以及秋季的降雨量相对充沛,每年5月份到9月份的降水量大致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还会出现暴雨大暴雨等极端天气,降雨量所占的比重就更大,而十月到次年的四月经常会出现冬春连旱的天气。

(三)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从空间分布来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0%,但耕地面积只为全国的36%左右;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只有全国的8%,而耕地则占全国的40%,水资源同人口以及耕地的分布非常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严重影响着我国水资源的利用,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四)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日益严重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水资源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发展,但是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日益严重,甚至到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首先是污水排放,各种工业废水以及城市生活废水的肆意排放,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主要江河湖泊等流域的水质,其污染程度大有越来越严重之势。

污染的严重程度依次为: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

不少的污水排放企业,本身就不具备对污水治理的能力,这一类企业还大量存在,每年由于偷排造成的水质污染事件日益增多;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剧,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多,巨大的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严重影响着城市周边的水域。

全球水资源现状分析

全球水资源现状分析

全球水资源现状分析导语: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本。

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但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仅占总量的1%左右。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本文将对全球水资源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一、全球水资源分布不均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洋、冰川、湖泊、河流等地,其中淡水资源的绝大部分(约69%)被冰川和永久性积雪覆盖,难以利用。

可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然而,这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极不均衡。

据统计,全球约有1/4的人口生活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而另1/4的人口则生活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

水资源短缺问题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部分国家尤为严重。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第110位,属于水资源匮乏国家。

二、水资源利用与污染问题突出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全球水资源利用需求不断上升。

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用水需求持续增加,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据统计,全球约有40%的人口在一年中的某个时期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

同时,水资源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导致水质恶化,许多地区的水资源已不再适合人类直接使用。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球约有21亿人口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700万人因水资源污染和相关疾病每年丧生。

三、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日益显现。

冰川融化加速,导致水资源分布和供给发生变化。

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水、干旱等)频发,对水资源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带来严重挑战。

四、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策面对全球水资源现状,各国应采取以下对策,实现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引导等手段,推广节水型社会建设,降低水资源消耗。

2. 优化水资源配置,缓解供需矛盾。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负荷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对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需求分析与评价的重要性。

一、水资源的现状与问题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资源之一,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等多种形式。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无序开发利用,水资源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与污染。

许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1.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对水资源的供需状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十分重要。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可以更好地了解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为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负荷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在水资源供应有限的情况下,环境负荷的增加将给水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导致水资源的枯竭。

因此,对环境负荷和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准确的分析十分必要。

通过研究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资源的生态功能等因素,可以更好地评估环境负荷对水资源的影响,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1.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为了更准确地评价水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水资源综合评价模型、水环境评价指数等。

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可以更全面地评价水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为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通过对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可以得出不同地区水资源供需状况和环境负荷情况的综合评价结果。

这些评价结果可以帮助相关部门部门和相关单位更好地了解各地区的水资源与环境状况,制定相应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实现水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一、中国水资源特征中国水资源总量较大,居世界第四位。

但是,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因而形成如下突出的水资源特点:(一)时间分配不均,年际年内变幅大受季风气候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大,连续丰水年或连续枯水年时有发生,许多河流发生3~8年的连丰、连枯年。

例如黄河和松花江在近70年内出现过11~13年的连续枯水年,也出现过7~9年的连续丰水年。

连丰连枯年差异的年际变化极易造成频繁的水旱灾害。

中国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另一表现则是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间的差异悬殊。

南方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一般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4倍,而北方地区高达3~6倍。

降水量较大的年际变幅,势必引起较大的径流变化。

例如,长江宜昌站的最大流量为110 000m³/s(历史洪水调查),而实测最小流量仅为2 770m³/s,洪枯径流相差40倍;黄河三门峡站的最大流量为36 000m³/s(历史洪水调查),而实测最小流量仅为145m³/s,洪枯相差248倍。

径流量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均与要求获得稳定的供水量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时间分配不均除年际变化大外,年内分配也不均。

中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多春旱;夏秋多雨,多洪涝。

东南部各省雨季早,雨季长,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见图1-2)。

北方地区黄、淮、海、松辽流域6~9月的降雨量一般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有的年份最大24小时暴雨量可超过多年平均降水量。

不论南方或北方雨季汛期中,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往往造成严重而频发的洪涝灾害。

图1-2 中国部分地区与伦敦、巴黎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内分布比较(二)空间分布不均,水土匹配矛盾突出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主要是全国降水不均造成的。

中国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依次可划分为多雨、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五个地带。

全国有45%的土地面积处于降水量小于400mm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带。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形势的分析报告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形势的分析报告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形势的分析报告一、水资源现状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水资源,但是由于地理分布的不均衡和人口密集区域的发展,导致我国的水资源在分布和利用上存在一些问题。

1.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贫乏,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富裕。

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等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由于水资源匮乏,农业生产受到限制。

2.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尽管我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的限制,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据统计,中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仅为40%左右,而世界先进水平为60%左右。

3.水污染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等都对水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一些地区的地下水和河流水质恶化。

二、面临的形势1.供水压力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我国城市的供水压力不断增加。

根据统计,居民用水量占全国总水资源的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的15%增加到目前的30%左右。

2.生态破坏加剧: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密切相关。

由于水资源的开发过度和污染问题,导致湿地退化、河流干枯、生态系统恶化等生态破坏现象加剧。

3.水灾风险加大: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导致了水灾风险的加大。

洪涝、干旱、山洪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对策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现状和应对面临的形势:1.加大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力度:提升农业灌溉技术,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提高用水效率。

加强城市供水系统的管理和设备更新,减少漏水和浪费。

2.提高水污染治理水平:加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处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推广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技术。

加强环境监测和日常巡查,加大对水污染的追责力度。

3.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恢复:加大湿地保护力度,修复受损湿地,提升湿地功能。

实施河湖管理制度,加强对河流和湖泊的管理和保护,恢复河湖自净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水资源水情分析及其管理莫子霆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水利系 2015112052摘要:山东省是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当地淡水资源总量为305.82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1%。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44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5,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1000立方米的下限值,属严重缺水地区。

关键词: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河流湖泊,社会经济概况引言:山东省是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当地淡水资源总量为305.82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1%。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44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5,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1000立方米的下限值,属严重缺水地区。

按全省耕地面积计算,亩均水资源占有量307立方米,也仅为全国平均占有量的1/6。

我省水资源先天不足,又由于水资源年际年内及地区间分布极不均匀,水资源浪费和水体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趋加剧,水资源已成为21世纪初期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

为全面调查、科学评价山东省水资源的量和质,摸清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科学地预测21世纪初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南水北调和省内调水工程的开工建设提供基本依据。

山东省水资源形势一、自然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处黄河下游,分属于黄、淮、海三大流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14°36′~122°43′,北纬34°25′~38°23′。

地理上分为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半岛突出于黄海、渤海之中,北靠渤海,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东与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内陆部分北以卫运河、漳卫新河与河北省为界,西与河南省相邻,南与江苏、安徽两省接壤。

国土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63%。

山东省行政区现辖17个地级市,是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下设31个县级市、47个市辖区、61个县、2291个乡镇。

(二)地形地貌山东省东临海洋,西接华北平原,泰沂山脉横亘中央,地形地貌复杂。

在全省土地面积中,山地丘陵占29%,平原占55%,洼地、湖沼占8%,其他占8%。

根据地形特征,可以分为泰沂山区、胶东半岛低山丘陵区和鲁西北、鲁西南平原区三大部分。

泰沂山区位于鲁中南地区,西起泰山,东至沂山,自西向东构成一断续的略成弧形的泰沂山脉,成为泰沂山脉南北山地、丘陵的脊背,地势最高,其中泰山岱顶海拔1532米,鲁山顶峰海拔1108米,沂山顶峰海拔1031米,蒙山平卧于泰沂山脉之南,主峰龟蒙顶海拔1150米。

地势自山脊向南北两侧倾斜,中部多分布着海拔800米的中山,丘陵坡地一般高程在海拔200~500米,并逐渐过渡到海拔40米以下的山前平原和黄泛平原,黄河三角洲地势最低,仅海拔2~3米。

各主要山脉之间分布着许多小型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

山丘区土壤以粗屑质褐土和棕壤土复合镶嵌分布,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蓄水保肥力差;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主要为普通棕壤、潮棕壤复区及潮褐土、淋溶褐土复区,保水保肥能力较好,土层深厚,耕作性能良好,是当地农业生产的高产基地。

(三)水文气象山东省位于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过度特征,四季界限分明,温差变化大,雨热同期,降雨季节性强。

冬季,全省在蒙古高气压冷气团的控制下,多偏北风,寒冷干燥,少雨雪;夏季,亚热带太平洋暖气团势力增强,全省盛行东南、西南季风,冷暖气团在全省交绥机会较多,天气炎热,雨量集中;春季干燥多风,秋季天高气爽,春秋两季均干旱少雨。

胶东半岛,因受海洋气候影响,春寒延后,夏季气温较内陆气温低且湿润。

全省平均气温为11~14℃,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月气温以一月份最低,一般在–1~– 4℃;最高气温内陆地区出现在七月份,月平均气温25~27℃,东部沿海出现在八月份,月平均气温24~26℃。

气温的日温差内陆大于沿海,内陆为10~12℃,沿海为6~8℃。

无霜期200~220天,年日照时数2400~2800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55%~65%。

由于受地理纬度、距海远近、天气形势、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水文现象在时空分布上变化较大。

(四)河流湖泊山东省河流均为季风区雨源型河流,分属黄河、淮河、海河流域及独流入海水系。

由于山东半岛三面环海,雨水集中,有利于河系的发育,全省平均河网密度为0.24公里每平方公里。

境内主要河道除黄河横贯东西,大运河纵穿南北外,其他中小河流密布全省。

干流长度大于10公里的河流,共计1552条,可分为山溪性河流和平原坡水河流两大类。

山溪性河流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区和胶东半岛地区。

在鲁中南山区以泰沂山脉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辐射状水系,向南流的有沂、沭河两大水系,经江苏省入海;向北流的主要有潍、弥、白浪河及小清河的主要支流绣江河、孝妇河、淄河等,均注入渤海莱州湾;向西流的主要河流为大汶河,经东平湖注入黄河,其他还有泗河、城氵郭河、白马河、十字河、薛城大沙河等均流入南四湖;向东流的主要河流有绣针河、巨峰河、付疃河、潮白河、吉利河、白马河等。

二、社会经济概况山东省是我国的重要省市之一,总体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

山东省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开发条件、丰富的生物和矿产资源、得天独厚的海岸资源、悠久的文化历史、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这些都为我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根据1999年统计资料,全省总土地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39千公顷(合9959万亩),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7.4%,总灌溉面积5267千公顷(合7900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805.5千公顷(合7208万亩),其中水田197.3千公顷,旱田3968.9千公顷,菜田639.3千公顷。

总人口8882.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城镇人口3252.6万人,农村人口5630.2万人,城市化水平36.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8个百分点。

1999年全省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088.8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占全国的9.3%,居全国第三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980元,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5.9 : 48.4 : 35.7,三次产业比例日趋合理。

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127.1亿元,粮食总产量4621.3万吨,播公顷单产5716公斤;全省工业生产稳步发展,实现增加值3047.3亿元,火电装机容量1818.5万千瓦。

全省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404.5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0元,居全国前列,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水资源及其特点一、水资源量分析(一)降水量按水循环原理,大气降水量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来源,其变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数量和特征。

根据1956~1999年实测降水资料分析计算,山东省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76.5毫米,折合水量1037亿立方米,保证率50%、75%、95%时年降水量分别为665.6、571.1、451.6毫米。

各水资源分区(按流域)及各市年降水量(二)地表水资源量地表水资源量通常用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即天然河川径流量来表示,大气降水是地表水体的主要补给源。

根据1956~1999年实测水文资料分析计算,山东省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222.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45.4毫米,保证率50%、75%、95%时年径流量分别为193.9、120.4、51.3亿立方米。

各水资源分区及各市年径流量(三)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主要指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有直接补排关系的矿化度小于2克每升的浅层淡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按平原区和山丘区分别计算。

平原区以总补给量扣除井灌回归补给量作为地下水资源量,平原区总补给量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人工回灌补给量等。

按1956~1999年系列分析计算,山东省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9.98亿立方米,资源模数为16.1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

旱灾分析山东省由于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特点的影响,经常遭受旱灾危害。

据统计,自1264~1948年的685年中,共发生不同程度的旱灾465次,平均每1.47年发生一次。

自1949~1999年的51年中,除1964年外,每年都有旱灾发生,全省干旱成灾面积大于500千公顷的年份有20年。

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旱灾更加严重,干旱年、连续枯水期接连发生,即使丰水年季节性干旱也不断发生,春旱、秋旱几乎年年有,伏旱也常常出现。

1981、1989、1992、1997、1999年都出现了春、夏、秋连旱,1981~1983年、1985~1989年连续出现干旱,干旱缺水致使工农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农村人畜、城市居民面临严重吃水困难。

1981年是严重干旱年份,全省年平均降雨量436毫米,较多年平均值少38%,是1949年以来雨量最少的一年,从上一年11月到本年5月降雨量仅66毫米,比历年同期少55%,4月份降水5毫米,5月又连续出现干热风天气,8月份降雨量不到常年的一半,9月份降雨量比常年少84%,春、夏、秋三季连续干旱,受旱面积达4123千公顷,成灾面积2295千公顷。

继1988年严重干旱以后,1989年旱情继续发展,全省年平均降雨量449毫米,较常年少36%,德州、潍坊、滨州、泰安、济南、淄博6市地年雨量少40%~53%,菏泽、威海少13%~24%,其他市地少32%~39%,又出现春、夏、秋三季连旱,伏旱尤为严重。

全省受灾面积4225千公顷,成灾2307千公顷。

结语21世纪初期是我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率先实现现代化,建成“大而强、富而美”新山东的重要发展时期。

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事来抓,努力解决水资源“瓶颈”制约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决不能再继续以挤占农业用水和牺牲环境及制约发展为代价,来筹划新世纪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

本次规划按照“全面推行节约用水,科学利用黄河水,积极引用长江水,大力拦蓄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提高污水处理回用率,实施海水利用和淡化工程”的总体思路,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遵循开源节流并举、节水优先和“三先三后”的原则,所提出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方案将以658.7亿元的巨额投入为代价,这种代价包括了发展的成本和对环境的补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