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的诗词《本事诗》赏析
本事诗原文赏析

本事诗原文赏析本事诗原文赏析原文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赏析苏曼殊,中国近代史上一大奇才,广东香山(今中山)人。
曾三次剃度为僧,又三次还俗。
尤其是第三次出家后不到一年,又匆匆还俗,甚至连僧衣僧鞋都来不及更换,又以一个和尚的身份与诗人的气质回到尘俗之中。
作为对社会改良充满希望的热血青年,他时而激昂,西装革履,慷慨陈辞,为革命而振臂高呼;时而颓唐,身披僧衣,逃身禅坛,在青灯黄卷中精神的安慰。
这两首《本事诗》充分表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才情和内心矛盾。
柳无忌曾指出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都是他为其所钟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所写,但苏曼殊的身世特别,又投身佛门,自知生死无常,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的保障,故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
此处所选的第一首诗就道出他内心的这种矛盾。
“乌舍凌波肌似雪”是以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乌舍来比喻百助,说她步履轻盈如凌波仙子,其肌肤又如雪似玉;“亲持红叶索题诗”是指百助对他诗才的爱戴和一片深情,此处用“红叶题诗”的典故也暗示了百助有向他求婚的经历。
然而,诗人已经出家为僧了,心中苦衷不能尽道,虽然钟情百助,也只好对这美妙动人的少女加以婉拒了。
诗的最后两句正透露出诗人的矛盾:泪本是有情之物,诗人偏把泪说成是无情;相逢是爱的开始,但却留下了恨的遗憾。
诗人模仿唐人诗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改“未嫁”为“未剃”,一方面说明他内心深处真爱百助,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无限的无奈与哀婉。
第二首诗则寄寓了诗人的凄凉身世以及对前程充满彷徨迷惘的孤独感。
“春雨楼头尺八箫”首先创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雨中境界:迷蒙细雨中诗人倚靠在日本民居的小楼上,正听着百助用尺八箫吹奏着《春雨》曲,竟引出诗人无尽的乡思。
“春雨”既指现实中的'春景又指箫声所吹曲名,一语双关。
“何时归看浙江潮?”既指箫声引起他对故国的,亦可指他挂念着当时国内的革命思潮。
清代苏曼殊

苏曼殊·《本事诗》英译乌舍零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Episodic Poems (1)Su ManshuShe is a goddess with a light step and fair skin;A red leaf in her hand, she asks me to inscribe it with verse.To her I can offer only an alms-bowl of callous tears;How I wish to have met her before being tonsured!I hear a Japanese flute complaining in rain on a towerAnd long for the time to return and see the Qiantang bore.In sandals, with a monk’s alms-bowl, unknown to all,I do not know how many bridges I have crossed among cherry flowers.(1)Taken from a series of ten poems written in 1909 in Japan.苏曼殊·《寄广州晦公》英译忽闻邻女艳阳歌,南国诗人近若何?欲寄数行相问讯,落花如雨乱愁多。
To Mei-wen in KuangchouSu Man-shuJust now: heart flagged to hearthe neigh bor’s girl so sweetly singing,and I thoughtwhat’s that “Southern Poet” up to now?So I wrote a couple of linesjust to ask news of you.Here the flowers fall like rain:so much sadness in all this chaos.苏曼殊·《过平户廷平诞生处》英译行人遥指郑公石,沙白松青夕照边。
苏曼殊的诗精选合集

苏曼殊的诗精选合集苏曼殊,以诗人致力革命,所著诗文小说脍炙人口。
擅语言学,梵文及英、日、德、法诸国文字,无不精通。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苏曼殊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吴门·四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姑苏台畔夕阳斜,宝马金鞍翡翠车。
一自美人和泪去,河山终古是天涯。
本事诗·乌舍凌波肌似雪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本事诗·碧玉莫愁身世贱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碧玉莫愁身世贱,同乡仙子独销魂。
袈裟点点疑樱瓣,半是脂痕半泪痕。
本事诗·相怜病骨轻于蝶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相怜病骨轻于蝶,梦入罗浮万里云。
赠尔多情诗一卷,他年重拾石榴裙。
何处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何处停侬油壁车,西陵终古即天涯。
拗莲捣麝欢情断,转绿回黄妄意赊。
玳瑁窗虚延冷月,芭蕉叶卷抱秋花。
伤心独向妆台照,瘦尽朱颜只自嗟。
本事诗·愧向尊前说报恩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愧向尊前说报恩,香残玦黛浅含颦。
卿自无言侬已会,湘兰天女是前身。
碧阑干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碧阑干外遇婵娟,故弄云鬟不肯前。
问到年华更羞怯,背人偷指十三弦。
本事诗·九年面壁成空相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九年面壁成空相,持锡归来悔晤卿。
我本负人今巳矣,任他人作乐中筝。
吴门·三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月华如水浸瑶阶,环佩声声扰梦怀。
记得吴王宫里事,春风一夜百花开。
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海天龙战血玄黄朝代:近现代|作者:苏曼殊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
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苏曼殊的诗精选合集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诗词赏析

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诗词赏析本事诗十首·选二清代:苏曼殊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赏析苏曼殊,中国近代一大奇才,广东香山(今中山)人。
曾三次剃度为僧,又三次还俗。
尤其是第三次出家后不到一年,又匆匆还俗,甚至连僧衣僧鞋都来不及更换,又以一个和尚的身份与诗人的气质回到尘俗之中。
作为对社会改良充满希望的热血青年,他时而激昂,西装革履,慷慨陈辞,为革命而振臂高呼;时而颓唐,身披僧衣,逃身禅坛,在青灯黄卷中寻找精神的安慰。
这两首《本事诗》充分表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才情和内心矛盾。
柳无忌曾指出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都是他为其所钟爱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所写,但苏曼殊的身世特别,又投身佛门,自知生死无常,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幸福的保障,故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
此处所选的第一首诗就道出他内心的这种矛盾。
“乌舍凌波肌似雪”是以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乌舍来比喻百助,说她步履轻盈如凌波仙子,其肌肤又如雪似玉;“亲持红叶索题诗”是指百助对他诗才的爱戴和一片深情,此处用“红叶题诗”的典故也暗示了百助有向他求婚的经历。
不过,诗人已经出家为僧了,心中苦衷不能尽道,虽然钟情百助,也只好对这美妙动人的少女加以婉拒了。
诗的最后两句正透露出诗人的矛盾:泪本是有情之物,诗人偏把泪说成是无情;相逢是爱的开始,但却留下了恨的遗憾。
诗人模仿唐人诗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改“未嫁”为“未剃”,一方面说明他内心深处真爱百助,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无限的无奈与哀婉。
第二首诗则寄寓了诗人的凄凉身世以及对前程充满彷徨迷惘的孤独感。
“春雨楼头尺八箫”首先创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雨中境界:迷蒙细雨中诗人倚靠在日本民居的小楼上,正听着百助用尺八箫吹奏着《春雨》曲,竟引出诗人无尽的乡思。
“春雨”既指现实中的春景又指箫声所吹曲名,一语双关。
苏曼殊 古诗词

苏曼殊古诗词
以下是苏曼殊的古诗词: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清·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
·恨不相逢未剃时——清·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
·十日樱花作意开,绕花岂惜日千回?昨来风雨偏相厄,谁向人天诉此哀?忍见胡沙埋艳骨,休将清泪滴深杯。
多情漫向他年忆,一寸春心早巳灰。
——近代·苏曼殊《樱花落》
·踏过樱花第几桥——清·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近代·苏曼殊《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上述只是我提供的一个简略列表,符合的诗词可能还有很多。
苏曼殊诗词

苏曼殊全集苏曼殊(1884-1918),原名戬,字子谷,后改名玄瑛,曼殊为其法号。
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人交游,为南社社员。
他现存诗约百首,大多为七绝。
译作《拜伦诗选》在民国初年非常有名。
著作有《苏曼殊全集》。
--------------------------------------------------------------------------------七绝·本事诗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注释】:原注:日本尺八与洞箫少异,其曲名有《春雨》者,殊凄惘。
日僧有专吹尺八行乞者。
七绝·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七绝·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
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
七绝·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
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七绝·淀江道中口占孤村隐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插田。
羸马未须愁远道,桃花红欲上吟鞭。
莫愁湖寓望清凉如美人,莫愁如明镜。
终日对凝妆,掩映万荷柄。
柬法忍来醉茎深露,胭脂画牡丹。
落花深一尺,不用带蒲团。
南楼寺怀法忍万物逢摇落,姮娥耐九秋。
缟衣人不见,独上寺南楼。
为玉鸾女弟绘扇日暮有佳人,独立潇湘浦。
疏柳尽含烟,似怜亡国苦。
彦居士席上赠歌者贾碧云一曲凌波去,红莲礼白莲。
江南谁得似,犹忆李龟年。
佳人佳人名小品,绝世已无俦。
横波翻泻泪,绿黛自生愁。
舞袖倾东海,纤腰惑九洲。
传歌如有诉,余转杂箜篌。
住西湖白云禅院白云深处拥雷峰,几树寒梅带雪红。
斋罢垂垂浑入定,庵前潭影落疏钟。
晨起口占一炉香篆袅窗纱,紫燕寻巢识旧家。
莫怪东风无赖甚,春来吹发满庭花。
花朝江头青放柳千条,知有东风送画桡。
但喜二分春色到,百花生日是今朝。
春日好花零落雨绵绵,辜负韶光二月天。
知否玉楼春梦醒,有人愁煞柳如烟。
迟友云树高低迷古墟,问津何处觅长沮?鱼郎引入林深处,轻叩柴扉问起居。
本事诗(孟棨)

本事诗(孟棨)本事诗孟棨(qǐ)序目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故怨思悲愁,常多感慨。
抒怀佳作,讽刺雅言,虽著于群书①,盈厨溢阁,其间触事兴咏,尤所钟情,不有发挥,孰明厥义?因采为《本事诗》,凡七题,犹四始也。
情感、事感、高逸、怨愤、徵异、徵咎、嘲戏,各以其类聚之。
亦有独掇其要,不全篇者,咸为小序以引之,贻诸好事。
其有出诸异传怪录,疑非是实者,则略之。
拙俗鄙俚,亦所不取。
闻见非博,事多阙漏,访于通识,期复续之。
时光启二年(886)十一月,大驾在裦中,前尚书司勋郎中赐紫金鱼袋孟棨序。
①“虽”原脱,据《津逮秘书》本补。
情感第一事感第二高逸第三怨愤第四徵异第五徵咎第六嘲戏第七情感第一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之妻,后主叔宝之妹,封乐昌公主,才色冠绝。
时陈政方乱,德言知不相保,谓其妻曰:“以君之才容,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斯永绝矣。
倘情缘未断,犹冀相见,宜有以信之。
”乃破一镜,人执其半,约曰:“他日必以正月望日卖于都市,我当在,即以是日访之。
”及陈亡,其妻果入越公杨素之家,宠嬖殊厚。
德言流离辛苦,仅能至京,遂以正月望日访于都市。
有苍头卖半镜者,大高其价,人皆笑之。
德言直引至其居,设食,具言其故,出半镜以合之,仍题诗曰:“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陈氏得诗,涕泣不食。
素知之,怆然改容,即召德言,还其妻,仍厚遗之。
闻者无不感叹。
仍与德言陈氏偕饮,令陈氏为诗,曰:“今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
笑啼俱不敢,方验作人难。
”遂与德言归江南,竟以终老。
唐武后时,左司郎中乔知之有婢名窈娘,艺色为当时第一。
知之宠爱,为之不婚。
武延嗣闻之,求一见,势不可抑。
既见即留,无复还理。
知之愤痛成疾,因为诗,写以缣素,厚赂阍守以达。
窈娘得诗悲惋,结于裙带,赴井而死。
延嗣见诗,遣酷吏诬陷知之,破其家。
诗曰:“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
昔日可怜君自许,此时歌舞得人情。
君家闺阁不曾难,好将歌舞借人看。
富贵雄豪非分理,骄奢势力横相干。
多少魏晋名士,抵不过一个《苏曼殊》苏曼殊诗词大全集

多少魏晋名士,抵不过一个《苏曼殊》苏曼殊诗词大全集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
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汉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
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生平事迹苏曼殊(1884--1918),原名戬,字子谷,小名三郎,更名玄瑛,号曼殊,另号燕子山僧、南国行人等。
广东珠海市沥溪村人,文学家,能诗文,善绘画,通梵文。
故居苏曼殊的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曼殊曾入日本横滨大学预科、振武学校学习。
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日本东京加入留日学生组织的革命团体青年会。
次年加入拒俄义勇队。
同年归国,任教于苏州吴中公学。
1903年,在广东惠州削发为僧,法名博经,旋至上海,结交革命志士,在《民国日报》上撰写小品。
光绪三十年,南游暹罗、锡兰,学习梵文。
1906年夏,革命党人、著名汉学家刘光汉邀其至芜湖皖江中学、安徽公学执教,与在日时旧友陈独秀相遇,是年与陈东渡日本省亲未遇,归国后,仍执教于芜湖,并与清代书法家邓石如之曾孙教育家邓绳侯相识,结下笔墨之谊。
离芜后常有诗画往来。
三十三年(1907),在日本与幸德秋水等组织亚洲和亲会,公开提出'反抗帝国主义'的主旨。
同年和鲁迅等人筹办文学杂志《新生》,未成。
宣统元年(1909),再度南游,任教于爪哇中华学堂。
辛亥革命后归国,参加上海《太平洋报》工作。
1913年,发表《反袁宣言》,历数袁世凯窃国的罪恶。
他的情绪起伏不定,时僧时俗,时而壮怀激烈,时而放浪不羁,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曼殊的诗词《本事诗》赏析《本事诗》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赏析
柳无忌曾指出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都是他为其所钟爱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所写,但苏曼殊的身世特别,又投身佛门,自知生死无常,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幸福的保障,故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
此处所选的第一首诗就道出他内心的这种矛盾。
“乌舍凌波肌似雪”是以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乌舍来比喻百助,说她步履轻盈如凌波仙子,其肌肤又如雪似玉;“亲持红叶索题诗”是指百助对他诗才的爱戴和一片深情,此处用“红叶题诗”的典故也暗示了百助有向他求婚的经历。
然而,诗人已经出家为僧了,心中苦衷不能尽道,虽然钟情百助,也只好对这美妙动人的少女
加以婉拒了。
诗的最后两句正透露出诗人的矛盾:泪本是有情之物,诗人偏把泪说成是无情;相逢是爱的开始,但却留下了恨的遗憾。
诗人模仿唐人诗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改“未嫁”为“未剃”,一方面说明他内心深处真爱百助,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无限的无奈与哀婉。
第二首诗则寄寓了诗人的凄凉身世以及对前程充满彷徨迷惘的孤独感。
“春雨楼头尺八箫”首先创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雨中境界:迷蒙细雨中诗人倚靠在日本民居的小楼上,正听着百助用尺八箫吹奏着《春雨》曲,竟引出诗人无尽的乡思。
“春雨”既指现实中的春景又指箫声所吹曲名,一语双关。
“何时归看浙江潮?”既指箫声引起他对故国的思念,亦可指他挂念着当时国内的革命思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则点出诗人自身的僧家身份,又暗含有诗人的凄楚身世。
“踏过樱花第几桥!”则道出了生命的伤感和人生似梦的感谓。
日本的樱花绚丽而短暂,诗人在漫天的樱花飘洒中孤独前行,亦是一断鸿飘零,不知归往何处。
苏曼殊以一种梦幻般的诗境表达了他于乡愁的惆怅和对生命的理解。
扩展阅读:苏曼殊的简介
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
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
光绪十年(公
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汉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
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苏曼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诗、文、小说、绘画无不精通。
尤其以诗的影响,故有“诗僧”之称。
他写过《无题诗三百首》,可惜已经失传。
今存者一百零一首,绝大部分是七言绝句。
扩展阅读:苏曼殊的才艺
苏曼殊的小说也很闻名。
他一生共写小说七种,其中《人鬼记》已散佚,流传下来的有《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未完)、《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等六种。
另有《惨世界》一种,名为翻译法国雨果的《悲惨世界》,实则三分之二的篇幅出自苏曼殊的创作,所以也应算作苏曼殊的作品。
苏曼殊又是我国近代较早的翻译家之一。
他精通日文、梵文、英文、法文,除节译过雨果的《悲惨世界》外,还译过《拜伦诗选》和印度小说《娑罗海滨遁迹记》。
他还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编撰过《梵文典》、《初步梵文典》、《梵书摩多体文》、《埃及古教考》、《汉英
辞典》、《英汉辞典》、《粤英辞典》等多种专著,不幸均已失传。
据有人统计,苏曼殊在短短的十五年时间里,著述共达三十种以上,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了。
苏曼殊作品所表现的基本思想,是同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息息相通的,是为反帝反封建服务的。
譬如,当1903年全国人民掀起声势浩大的拒俄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展开大论战的时候,苏曼殊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
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
”“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
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作者用战国时鲁仲连力主抗秦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
同时他又发表了杂文《呜呼广东人》,对那些数典忘祖、认贼作父的洋奴买办之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同年发表的《惨世界》,则不但批判了清政府统治下的“悲惨世界”和数千年来的封建观念,而且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并主张用暴力手段*专制统治,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公道的新世界”。
因而曾经受到了青年鲁迅的称赞。